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谈谈方法》读后感

《谈谈方法》读后感

时间:2024-06-08 08:28:57 炜玲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谈谈方法》读后感(通用8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谈方法》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谈谈方法》读后感(通用8篇)

  《谈谈方法》读后感 1

  在老哥的推荐下,我有幸读到了笛卡尔的《谈谈方法》,话说,对于我这种纯理科生而言,阅读哲学书一向比较吃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并没有围绕一个中心主旨长篇大论,而是内容跳跃地让人摸不着头脑,但阅读哲学书的好处却是:你仿佛可以穿越到另一个世纪与哲学家促膝长谈,会悟出许多人生哲理。本书《谈谈方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根据“传记式”的方式阐述作者所提及的方法。

  本书正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接下来,我选择性地聊聊阅读本书的心得。

  作者认为分辨真假的能力是人间分配最均匀的东西,但人们还是会产生分歧,同样,作者自幼饱读经书,毕业时仍发现自己困惑重重。所以,可以认真思考一番,世界上绝无绝对的真理或学说,它们会随着时间或空间的变迁而不断改变。不仅如此,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论更是进一步阐述面对真理或学说应保持怀疑态度,如文言学习既可通晓古书,但对古代的事情过分好奇每每会对现代的茫然无知;雄辩与诗词虽然优美豪放,但都是才华的产物,而不是研究的成果等。对于学说,不止于保持怀疑态度,从中我也读出了思考的重要性,而换句话说思考是怀疑的产物,笛卡尔明白从书本中研究学说并不都能证实他所看到的看法就是真实的,他认为“那些貌似真实的看法大概是虚假的”。因此,一毕业,他就完全抛开对书本的研究,决定从自己心里和世界这本大书里找学问,他开始游历各地,与各种身份的人交往,收集各种经验,随时随地用心思考面前的事物。读到这,我不仅想到了自己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在未来学习的时日中,我们必然会借助课本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但又不止于课本,我们还得培养自己思考能力包括在一切场景下随机应变的能力,其实在高考备考中我都有所体会,因此重视思考这点我一定会在未来生活中进一步加强!

  作者谈到以上做法需要遵循四条规则,一则是明确认识到的东西绝不会当成真的接受。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人之见,尤其是在阅读哲学类的书,大部分哲理都来源于各方哲学大家拼凑出来的结果,作为阅读者,或是受益,或是道听途说,我们都得在实践中才能做出判断;二是把审察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为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这不就符合数学难题的解决吗?每一个难题都由若干个简单的理论知识组成,同样,我也认识到了解决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否则就会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三则是按次序进行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该点强调的是分次序的'重要性;最后一条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其实我认为全面考察与普遍复查不是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而是确保做任何事都能做到确切的无一遗漏!

  由四条规则引申出来的又是三条准则,这里我不一一细说,只列举出较为重要的两条。一是在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择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就像它十分可靠一样。读到这,有一种想法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我想,人总要面临两者选择:一类跟随大众,但这种“群体效应”无疑会让你觉得自己平凡而无特殊之处;另一类是独辟蹊径,但动摇不定的后果会比“群体效应”更加悲惨,因为它会让你怀疑自身不如那些平凡者(每个人独辟蹊径的目的都是为了变得更强,这样便会形成很大的落差感);二是永远克服自己,而不是克服命运。以前的我总认为,克服命运总是那么遥不可及,到如今,我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是否克服了自己?克服自己又需凭借意志,按理说,不是妄想的东西凭意志都可以达到,就像妄想成为金刚不坏之身,长出飞天之翅……总之,对于一切可凭意志达到的事物我们都要力求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力求克服自身!

  《谈谈方法》读后感 2

  世界上有许多哲学家在数学上颇有成就,如微积分的创立者之一的莱布尼兹。而欧洲近代哲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的笛卡尔也是这样一位即在数学有在哲学上成为佼佼者的人物。

  笛卡尔在他的《谈谈方法》一书中说到,要认识真理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笛卡尔认为,人们的意见之所以不同,只是由于我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运用我们的思想。将其观点归纳起来,便是“单有良好的心智是不够的,主要在于正确的应用它。”笛卡尔从小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是产生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笛卡尔在《方法论》中谈到:“我觉得我有很大的幸运,从青年时代以来,就发现了某些途径,引导我做了一些思考,获得了一些公理。”在一次沉思时,笛卡尔看到一只苍蝇在天花板上爬,他便想如果知道了苍蝇与相邻两个墙壁的距离间的关系,就能描述它在天花板上的路线了。这,就是解析几何的萌芽。而这种萌芽的诞生,正是由于笛卡尔从小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善于思考是一个重要的能力体现,培根说:“勤于思考是一种美德。”接触一样事物,我们就要对其进行有益的考察,才能抓住其精髓。

  笛卡尔的方法论告诉我们做事的原则与行为守则,笛卡尔长期致力于寻找一种类似于数学的、具有普遍意义适用性的获得真正知识的方法。我将其归纳为以下四点:

  1、不把任何没有明确认知的东西当作真的;

  2、将难题划分为细小的部分解决;

  3、从最容易的对象上升到最难的部分;

  4、将一切情形都列举出来。我认为,以上四点关于方法的论断对我们有重大的意义和启示。首先,第一点告诉了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阐明了思考在解决问题中的极端重要性;其次,第二点和第三点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中的重要的,但却是非常简单易行的方法;最后,第四点强调了对待问题的严谨性,只有分条列出之后,我们才能充分认识问题、把握问题。1619年,笛卡尔在他自己的方法论的指导下,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科学,它可能用一种一般的方法解决所有与量有关的领域中的问题,不论这种量是数值还是连续的。”这正是他发明解析几何的方法。另外,在笛卡尔的著作《方法论》中还总结了三点内容,作为自己的行为守则:

  1、服从法律和习惯;

  2、在行动上要尽可能做到最坚强、最果断;

  3、始终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即相信除了我们的思想以外,没有一件东西完全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虽然其中的第三点有其作为“二元论”者的消极一面,但就一二点来说,它是积极的,尤其是第二点。如过我们行事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话,我们就会丧失很多东西。相反,如果我们果断的处理事情,果断的反应,则我们就能够把握住许多东西。

  笛卡尔还提到,为了给科学打下牢固基础,必须破除固有的意见。我们需要善于合理正确的破旧立新、推陈出新,敢于创造、敢于创新。“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旧的思想终究会被新思想所取代。而我们,就必须对就思想保有一定的批判继承性,科学发展其新思想、新方法,开拓视野。

  恩格斯对笛卡尔作出了如下的评价:“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积分与积分也就立即变成了必须。”我想,这是对笛卡尔最公正的评价了。虽然,笛卡尔是一个企图在唯心论和唯物论中起平衡作用的“二元论”者,尽管他努力的论证上帝是存在的。但,他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不仅仅是我们在数学中大量运用的解析几何方法,而且还有他所提供的“方法论”——我们学习的“法宝”。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一句话在笛卡尔身上是在明白不过的验证了一遍。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就应该学习笛卡尔的这种方法。

  《谈谈方法》读后感 3

  这是一本虽然很薄,但是读了几天的书。因为有点晦涩难懂,读着读着就走神了。第一次看哲学方面的书吧,真的是看的头大。这本书前面很多也都是别人的代序,第一次看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后来再看一遍真的佩服这个人的学识,很明显是对西方哲学有了全盘了解的人才能写出来的。

  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虽然过着普通的一生,但确是幸福的。因为书里就可以看出,对于写书传播思想都不算积极,非常害怕受到打扰。毕竟在那个新旧势力和思想交替的年代,发表新的思想势必要招来打击报复和激烈的争论,笛卡尔本人不屑于争论长短,他宁愿把有限的生命花在自我教育以及求知上。对于他来说,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获得一点确实可靠的`真理是最大的满足,而世俗的荣誉和享受并不是那么重要。当然了,人家出生就是贵族,在欧洲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自然可以一心一意做学问,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

  因为近代哲学的主要目标是为科学的发展建立基础,所以笛卡尔这本书也是拿认识论作为切口,来讲述他如何运用理性的力量,进行科学研究以及求知的。他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开创性,虽然也不能例外的受到历史的局限性影响,但是他的那种坦率以及踏实的做事方法还是一样值得借鉴。

  通过读这本书,我学到了两套行为准则。

  一套是用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其实这在现代的认知心理学里面已经有涉猎了。还有当今无数的学霸的经验传授,让我更加坚信这些方法能够带领我走向正确的道路,当然,也是避免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陷入迷茫,不要被随便某些人的做法带着跑,犹豫不决。

  另一套是用来处理实际生活的,如何才能在不确信的时候果断的采取行动,以及获得心灵的平静。

  很后悔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没有读一些有用的书,现在读也不算晚。如果说读书无用的话,那些人只不过没有读对书,也没有真正的读懂书。

  想想一年前的我,就算有改变的心,也是浮躁惶惶不可终日的。那时候看的书的确是没用,但是只要时候到了,书籍的确是比周围的大多数人更能帮助你,会阅读的人永远不怕孤独。

  《谈谈方法》读后感 4

  在笛卡尔的《谈谈方法》中“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中体现的笛卡尔的聪明绝对是超出前者百倍。同怀疑论一样笛卡尔也去尝试怀疑一切,但他却特别指出,自己并不能怀疑“自己在怀疑”这个事实,这也成为了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命题“我思故我在”的条件。

  人的认识可靠吗?为什么不是一个强大意志的大骗局?如果你没出过国,会不会根本没有美国韩国。这些只是被虚构的存在,是我们的政府正在欺骗我们。就算是你出过国,也会不会没有火星水星,只是政府联合起来一种以所谓“发射探测器”为名的骗钱的手段。当然我们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信不会有这种事发生。那么一下这种情况呢?你其实是在出生时候就死了,科学家救了你的脑子(只有脑子)他们把你的脑子放在装了营养物质的容器里,保持它的鲜活,然后拿来做实验,红色的导线是传导视觉信号,蓝色的传导听觉信号,白色味觉,黄色触觉……,你没发觉到只是因为你从小便是如此,你的人生其实只是一场试验。那么你真的能相信你的感觉吗?所以,知识不可信,感觉不可信,逻辑不可信,抽丝剥茧般地剔除之后,最终剩下这样一个结论。就是我除了“自己正在思考”这件事没有任何事情是能够确切认识到的是任何人包括我自己不能否认的。而思考,却正是我存在(suis)的证据。只有存在,才能思考,这便是这个论断的内在逻辑。

  关于这个观点的解释,中国早期的翻译者们好像害怕人们没能理解这句话,所以就极力的解释。甚至有这样一种倾向,认为中国人对存在的理解,是很容易犯错误的,容易把存在理解成为“占有某时空”。的确,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些难度。拉丁语系中的系动词,在中华语系中并不存在。但中国人的存在观点倾向于“占有空间”的存在,这一点上我不能认同,我们可以看看老子的有的概念,是与“无”相对的“有”。这个“有”难道不比西方人更倾向于“施加影响”、“表现特性特点”的存在更具有普遍意义吗?而且,在中国对外开放这么长时间后,中西方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甚至现在来讲,存在这个词甚至已经有了借代用法名词的意味,听人说道:“像雅典娜之于星矢一般的存在,像夜礼服假面之于美少女战士的存在”云云,这种说法在大学生中已经不是很晦涩的语言了。所以说,存在的外延正在不断增加。

  当然还是要向中国早期的翻译者们致敬,也正是他们的这种一丝不苟,才使得西方的思想如此真实、没有扭曲地被中国人理解。

  关于上帝,也即是神。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我认为笛卡尔的神存在的论断,却不像“我思故我在”那样坚实。这一点,其本身也是违反笛卡尔方法论的。在这一点上,笛卡尔甚至不如怀疑主义思考得那般深刻。

  神的属性即是完满。笛卡尔说,我们能认识到的比自己更加的完满都来自于神。甚至,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自己,以此就可以了解神所具有的完满。我觉得在笛卡尔证明神存在的论证中,有些地方并不严密。诚然,我们的确能看到自己的不完满,但这并不一定是需要通过跟神这个完满的存在相比较而得出的。而可能只需要另外一种方法——归纳演绎的方法。就像乙比甲活得久,丙又比乙活得久,很容易就猜想有人能比丙活得更久,进而推想,另外一个人比前面所有人都活得久。这样长生不死的概念,也就很容易得到。而长生不死不是人所具有的完满,但这种完满(如前所述)是人自己推得的。所以就是凭借相类似的方法,人们获得了比自己更加完满的'概念。这就说明,笛卡尔引入上帝的概念是有违自己方法论的。可能有人反驳说就算是归纳和演绎的能力也是从上帝那儿学习的,那么我问,当我们目前还没有确信上帝存在,只知道自己在思考的情况下,如果去假设人连着一点的归纳和演绎的能力都没有,与假设上帝不存在的观点相比,哪个更荒唐,哪个更符合我们认识的常理?当然是人有着归纳和演绎的能力更是人信服、更加“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或者,换句话说,我现在提出的这种论点是与笛卡尔论证互斥的一种可能,我不能通过笛卡尔的逻辑来论证这种新观点的错误,笛卡尔如何通过自己的逻辑论证自身的正确?所以,在我看来,笛卡尔学术中关于上帝的概念,并非必须的。既然上帝这个概念的是非必须的,那么根据笛卡尔自己的第一规则,这个观点也是不能轻率认同的。

  《谈谈方法》读后感 5

  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因为人人都认为自己具有非常充分的良知,就连那些在其他一切方面全都极难满足的人,也从来不会觉得自己的良知不够,要想再多得一点。这一方面,大概不是人人都弄错了,倒正好证明,那种正确判断、辨别真假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称为良知或理性的那种东西,本来就是人人均等的;我们的意见之所以分歧,并不是由于有些人的理性多些,有些人的理性少些,而只是由于我们运用思想的途径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是一回事。因为单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主要在于正确地运用才智。杰出的人才固然能够做出最大的坏事,也同样可以做出最大的坏事;行动十分缓慢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杰出的人才固然能够做出最大的好事,也同样可以做出最大的坏事;行动十分缓慢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笛卡尔主张破旧立新,他在《谈谈方法》中说:“由于我们在长大成人之前当过儿童,对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的事物做过各种各样的判断,而那时我们还没有充分运用我们的`理性,所以有很多先入的偏见阻碍我们认识真理,因此我们要摆脱这些偏见的束缚,就必须在一生中有一次对一切稍有可疑之处的事情统统加以怀疑。”

  他遵从如下原则开始立新:第一条: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第二条: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第三条: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考察,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在立新的过程中,为避免旧房子都已拆除、新房子尚未修建、导致无处容身的尴尬局面,他又订立了如下三条临时规则:第一条:服从我国的法律和习俗,笃守我靠神保佑从小就接受的宗教,在其它一切事情上以周围最明智的人为榜样,尊奉他们在实践上一致接受的那些最合乎中道、最不走极端的意见,来约束自己。第二条:在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就像它十分可靠一样。这样做是效法森林里迷路的旅客,他们决不能胡乱地东走走西撞撞,也不能停在一个地方不动,必须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尽可能笔直地前进,尽管这个方向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偶然选定的,也不要由于细小的理由改变方向,因为这样即便不能恰好走到目的地,至少最后可以走到一个地方,总比困在树林里面强。第三条: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总之,要始终相信,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外,没有一样事情可以完全由我们自己做主,所以,我们对自身以外的事情尽了全力之后,凡是没有办到的,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绝对办不到的事情。我觉得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痴心妄想,凡是得不到的东西就不要盼望将来把它弄到手;这样就能安分守己,心满意足了。

  这些见解,在当时开创了新局面,他自己也成为新科学的先驱。现在来看,仍是精粹,让人难以忽视。

  也许有人指责他的思想仍没有摆脱僵硬经院哲学的影响,但是他在破旧中立新,拆掉旧房子,新房子还未完成,如何容身?从他的三条临时原则,我们就可看出这种影响的必然性。

  《谈谈方法》读后感 6

  在哥哥的推荐下,我有幸读到了笛卡尔的《谈方法》。 也就是说,对于我这样一个纯理科生来说,读哲学书一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不围绕一个中心。 主题很长很长,内容却跳跃且扑朔迷离,但看哲学书的好处是你仿佛能穿越到另一个世纪,与哲学家长谈,你会悟出很多人生哲理 。 《谈方法》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它以“传记式”的方式阐述了作者提到的方法。

  本书正文分为六个部分。 接下来我有选择性地谈谈我阅读这本书的感受。

  作者认为,辨别真假的能力是世界上分布最均匀的东西,但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差异的。 同样,笔者从小就读经,毕业后依然感到迷茫。 因此,你可以仔细考虑一下。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或理论,它们会随着时间或空间不断变化。 不仅如此,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理论进一步阐述了在真理或理论面前应保持怀疑态度。 比如,学习文言可以熟读古书,但对古代的事物过于好奇,往往会导致对现代的无知; 口才和诗歌是美丽的、奔放的,但它们是天赋的产物,而不是研究等的.结果。 对于理论,我不仅持怀疑态度,而且更读到了思考的重要性。 换句话说,思考是怀疑的产物。 笛卡尔明白,学习书本上的理论并不总能证明他所看到的是真实的。 是的,他认为“那些看似正确的观点很可能是错误的”。 因此,一毕业,他就彻底放下了书本的学习,决定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大书中去求知。 他开始四处旅行,与各种身份的人交往,收集各种经验,随时随地用自己的心思考眼前的事情。 读到这里,我不仅想到了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在以后学习的日子里,我们难免会借助课本来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我们还要培养 我们的思维能力,这个能力包含在一切事情中,其实我在高考的背景下体会到了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我会更加注重这一点,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会加强它 !

  作者讲了上述实践中需要遵循的四个规则,一是明确认识到的

  《谈谈方法》读后感 7

  除了“我们永远不能踏入同一条河”,在哲学方面,我想最能让人耳熟能详的,就是“我思故我在”了,这句话体现的是伟大的笛卡尔的思想。作为笛卡尔用“彻底怀疑”方法分析处理后,唯一留下的确定性结论,影响深远。

  对于知识的学习,其难度远远低于知识的创造、发现。“我思故我在”这样的著名论断,我们去学习、理解,一个星期就可以了;而笛卡尔创造它,可是费尽心血。“牛顿三定律”这样的经典物理学的基础,我们学习起来,一个月就可以学会了,但是牛顿创造它、发现它,却是耗时久远。

  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创造,是两回事;学习有学习的方法,创造有创造的方法。笛卡尔总结了他为了进行哲学研究而采取的方法,他确信是长期坚持这一套方法,给自己带来了“能够达到的最高高度”。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上,都应该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其简洁、正确、可落地,长期必为我们带来超出预期的成果。

  在读笛卡尔的研究方法前,我们先看看他的行事的规则。我记得高中语文老师有一次在课堂上,对一班学生严肃的说:学习知识之前,先学会做人。我们也先看下笛卡尔怎么“做人”的。他有四条行事规则:

  1、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风俗习惯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风俗习惯,这是如此基础、不言自明的事情,需要作为一个行事规则,列在第一条嘛?事实上是非常需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多少会存在违反法律或风俗习惯的情况。比如,骑车时我们会不会逆行?走路时我们有没有闯过红灯?家庭垃圾是不是做到了分类?很遗憾这几件事情我没有做到,骑自行车时,我有时图方便逆行,给其他人带来了不便和危险;曾经在路口不忙时、自以为行走安全时,走路闯过红灯;家里垃圾也没有认真做分类。这些小的违规,反应的是法制观念的不足,对法律、规则不够敬畏。

  对于风俗习惯,我也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去我爱人家,在过年过节时,他们见到长辈后,会鞠躬拜年,我则没有随乡入俗,只是颔首打招呼,按自己的家乡习俗来,这会给别人带来困扰,究竟是我不懂风俗,还是我不懂礼貌,还是对他有意见、不尊重?如果再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宗教,那就会带来混乱。入乡随俗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规则。

  遵守国家法律和风俗习惯,会让我们的行为对其他人可预期,减少、避免和外界的冲突。也让我们免于法律的惩罚和道德的谴责,建立自己身边的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笛卡尔对于“极端的习俗”,是另外一种态度,一般的极端的习俗,皆不是正道;即使我们不能改变别人的习俗,那自己也绝不能“随俗”。

  2、坚定不移

  我们常常陷于决策的难题,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不断的要做出选择。决策是如此的困难,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挠头的情况,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这其实也不奇怪,我们的理性和知识是有限的,不能对所有情况都做出确定性的判断,甚至不存在确定性的判断。大部分情况是概然性的,存在概率性。对于概然性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很难准确计算出概率大小,另一方面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概率阈值去做决策。

  因此决策是困难的,我们怎么办呢?笛卡尔给自己定的规则,是选择一个可能性大的方向,坚持不移的走下去。如同在一个森林里迷路了,最不好的方法,是这个方向走一走、那个方向走一走,这样更易迷失。而坚持一个方向走下去,总是能够走出森林。

  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除非选择的基础发生了确定性的变化。比如在森林里,前方遇到的是危险的猛兽区、无法跨越的沟壑。

  这个规则,看起来像个信仰,它一定比内心犹豫不决而不得不行动要强,能给我们更大的信念、更集中的力量,去做自己选择的事情。

  3、反求诸己

  这一条很像对自己的精神安慰。按照笛卡尔的说法,“努力去战胜自己,而不是战胜命运;去改变自己的愿望,而不是世界的秩序”。对于我们努力去争取、而没有成功获得的结果,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力所不及,并且满足于当下。如“身外之物的财产”等,如果能够理解“这些本来不属于我”而且是自己“力所不及”的,那就不必为缺少财富而感到烦恼。

  这一条规则,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怨气等负能量。作为一个西方的哲学家,却具备了淡淡的东方文化的味道,似乎从中嗅到一点“禅”的意境,寻求内心独立于物质和欲望的宁静。

  4、坚持用自己的方法

  “耗费一生的时间来培养我的理性,使用我所制定的方法,在对真理的.认知道路上前进”,笛卡尔为了自己的哲学研究,制定了四条方法,作为行事规则的最后一条,把坚持研究方法放了进来。

  这对我很有启示,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我们应该有一套方法。形式是无限的,表象是纷繁的,唯有方法是持久的。方法如同机器,加工所有的输入,形成我们的知识、行动决策。在工作里评价一个人的专业水准高度时,时长会把有没有形成“方法论”,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从做事到总结出做事的方法,这是非常美妙的进阶。

  在读完笛卡尔的四条行事规则后,再来看看笛卡尔的四条研究方法(第一条非常具有独创性很警醒作用),我觉得一样非常简洁、可靠,是一套可落地、可坚持的方法论。

  1、避免先入为主

  “凡是不了解的观点,我绝不将之当成真的,也就是说,避免轻率的下判断还有先入为主,只相信在脑海里清楚明白地呈现出来的观点和完全不受怀疑的事物”。

  作为非常有独创性的一个方法,明确的把“怀疑”立为了方法的根基。怀疑一切可怀疑之物,凡是有一点点可怀疑处、即使不能证明,也弃之不用。这样的坚决、彻底,对于寻找真理,无疑是必要的。也正是这样的简单、苛刻的原则,才最后层层剥开、丢弃现象,找到“我思故我在”这样的唯一论断。

  作为一套研究哲学的方法,笛卡尔提醒读者,这一条“绝不能用于生活”。

  在给出这条方法之前,笛卡尔介绍了一下自己的经历,这样对理解这条方法形成的过程,有比较好的理解。笛卡尔希望建立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计划力求个性自己的想法,建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体系根基,仅此而已。”笛卡尔认为哲学经历了多个世纪的研究,却其中任何东西都充满争议;对同一个主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些观点受不同博学之人的支持,但真相只有一个。按照笛卡尔的怀疑论,一切可怀疑之物都应该抛弃不用,只好视他们都是错误的,因此只好“建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体系根基”。

  《谈谈方法》读后感 8

  依据这样的怀疑论方法,笛卡尔推断出“我思故我在”,对这一点,后续的争议很少。因为笛卡尔抛弃了一切“可怀疑”之概念。混沌大学的李善友教授,提出“觉性是一”,认为思考的背后是觉性,可以说是“我觉故我在”,论证的过程也很有逻辑,结合《临在当下》一书的思想,很有启发性。

  2、化繁为简

  这一个方法,我认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分解法,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的问题,逐一分析,找出简单问题的答案。第二层含义,是第一性原理,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简单问题逐一对应到最基本的原理上,如同欧几里得几何所做的事情,根据五条公理,依据逻辑推理,搭建了整个欧式几何体系。

  第一性原理的思想,在西方哲科思维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几何原本》完整的重塑了这一过程,整个几何大厦建立在五条基本公理上;《物种起源》建立在遗传、变异的两个基本原理上。

  3、从简单综合为复杂

  “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逐步上升到最复杂的认识对象;对本身没有先后之分的事物,也分门别类和排序”。

  这一过程很像方法2的逆向过程,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事物后,对简单事物进行分析研究,从理解简单事物,到把简单事物的认识综合,去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

  这个方法很简洁,以至于我都不知道怎么去描述它。或者说,它简单、易于理解到不需要去解释、不需要思考,任何描述它的句子,都显得多余。

  4、总体复盘

  “检查每一处数据的完整性以及进行总体复查,确保没有任何疏漏。”这一条好像比3更简单、不用解释。

  作为伟大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尔的`行事准则、研究方法,其简洁令人惊讶。如此简单的方法,建立了笛卡尔辉煌的一生,这对我们深有启示。从中我看到了第一性原理的美,五条公理建立其完美的欧式几何,4个方法也能让笛卡尔推导出一个确定的公理,在这个公理上建立笛卡尔自己的哲学体系。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行事和思考(研究)的方法体系,如果这太困难,直接使用笛卡尔的方法论,也是很好的选择。

【《谈谈方法》读后感】相关文章:

谈谈英语写作的基本方法02-27

谈谈口语交际的内容与教学方法08-17

谈谈提高输入数据正确性的方法02-21

[优]《谈谈方法》读后感02-28

读《谈谈方法》有感3000字08-16

谈谈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和途径02-24

谈谈师娘08-18

谈谈补课08-19

谈谈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些方法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