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1
关于教育的三个常规问题,我想教师重在思考怎么教的问题。因为,教什么的问题有课程纲要和教材的明示,为什么教的问题那是职业的使命,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怎么教的问题,才是职业化、专业化的根本所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怎么学,怎么学得更好,是教育研究和行动的出发点和主要依据。其中,如何抓住教育契机,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不让孩子错过教育良机,又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命题。
边玉芳等人编着的儿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年4月版)中,列举了许多中外今昔的经典实验,从实践到应用分析,我感受到教育契机十分重要,许多例证都指出了一个大略的时段(年龄段),显得有些宏观,谈到的启示和建议也较抽象。者能够提醒读者,启发思考,引发相关联想,从而指导和影响实际。那么,陷于日常琐碎事务中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否达到要求,积极抓住契机给予适当的反应施教,很耐人琢磨。
首先,教育肯定存在教育契机的问题,其中不乏实例,教师也都认可,不必赘述。
其次,教育契机是否要激发创造,自然是应该的。只是,教师积极自主地引发教育良机是上策。这是责任所在。该如何创造教育契机呢?如果能够把创造契机和实施教育并行同时完成,肯定是上上策。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要有意无痕地创造,然后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所以,教育契机的出现,看似偶然,也是必然的。这样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顺应并接纳对方的终极的或阶段性的.状态。如果要向下猛药,那有风险,要慎之又慎。我认为,“塑造”如此,“矫正”亦如此。例如矫枉过正的策略,最好作为创造契机的策略,而不好作为矫正的办法。因为,给教育对象一个心理上的舒缓的过渡阶段,是以人为本,否则容易出现逆反的现象。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抓住契机施教。最好的办法和途径是教育对象能够自我教育,其次是同伴互助,再次是师长引导,在活动中实现教育目标。
尽管儿童心理学一书谈得更多的是儿童的教育,其实有许多观点和策略也适合青少年。本文前半部分好像主要针对德育方面,其实教学方面也同样存在契机问题。在每节课、每周教学安排中都有教育契机问题要解决。在听课时,常有这里的异议。他或她怎么不这样说呢?要是那句话能够这样说多好,那样教学情境肯定就又是一番模样,效果会大不一样的。如此之类,遗憾多多。排除其中个人风格的原因,其实这里有许多遗憾,都是身在其中的授课人没有抓住教育良机的遗憾。
那么,如何处理才能够避免或者少些遗憾呢?教师加强学习,多反思多实践,做有心人,在相互学习中不断积累教育智慧,提高专业化水平,是正确的道路。学会创造良机,抓准契机施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这一直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
别让孩子错过受教育的良机,是责任,是使命。我们要努力提高相关专业技能,不辞使命,加强自主实践研究十分重要,这是可以自己独立去做的一件事情,得来也比较实在。加强教学反思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2
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学这门学科现有的发现和成果做了一个介绍和总结,回答了近些年来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广泛关注的儿童成长方面的问题。
比如,有没有一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孩子的哪些问题是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和矫正的,儿童每天应该看多长时间的电视,能够从儿童期的行为预测长大后的智力吗,等等。儿童心理学的语言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无论是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生,还是各级教育工作者,或者是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不高兴了的家长,都会发现儿童心理学不仅有用,而且有趣。
儿童令人着迷,儿童非常重要。这两个非常的理由使我们想对儿童了解得更多一些。儿童令人着迷是因为他们和成年人既相似又不同一方面,他们明显有潜力发展出成熟个体才具有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只在他们那个年龄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们去承认、去尊重,也需要我们去关注。儿童令人着迷还因为儿童期的本质就是发展变化。
观察新生儿长大成幼儿,再一步步长成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少年、青年,试图解释这些变化中暗藏的各种机制,这不仅吸引人的智力工作,而且能满足感情上的需要。早期经验对心理有不可挽回的影响吗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是被遗传因素塑造的为什么一些儿童比另一些儿童更早地获得语言能力离婚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有最理想的方法帮助儿童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吗哪怕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奇心,我们也希望回答这些问题,以及其他很多在日常抚养和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儿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社会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怎样带大和教育下一代。这样,又有许多问题产生了。
是否存在着某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充分挖掘潜能呢有哪些冒险的因素是我们需要了解和避免的早期攻击性是预示着以后暴力和犯罪的一个危险信号吗儿童能够弥补回失去的重要经历吗比如应该在婴儿期和父母形成亲密关系的经历,比如在上学前要接触很多读物的经历。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对儿童的养育者有意义,对教育、福利、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也有意义,使他们可以制定出最符合儿童健康发展的政策。儿童心理学的目标是要通过客观研究建立起一个能够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的信息基地。这样,我们就能够得到儿童发展本质的事实性结论,而不仅仅是一些看法。
尽管儿童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它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左右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一本书里要将它的方方面面都讲清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相反,本书的目的是要对现有的发现做一个总结,着重介绍近些年来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对儿童心理学的本质及其成就做一说明。
全书分为:
1、认识儿童
2、儿童的本质
3、人生之初
4、建立关系
5、情绪发展
6、作为科学家的儿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7、儿童是学徒——维果斯基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8、作为信息加工者的儿童
9、运用语言
10、走向成年
我一直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而通常引起儿童发展各异的因素其实都和儿童心理的发展趋势有很密切的关系,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明显有潜力发展出成熟个体才具有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只在他们那个年龄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们去承认、去尊重,也需要我们去关注。
而全书对于儿童教育并没有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建议,只可作为更加了解儿童的专业背景书籍来读。对我的主要启发是:
1、儿童心理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先天论、刻板理论都不足取。不要轻易给自己的孩子定性定型,因为儿童的可塑性是很强的。
2、安全保障、必要时提供帮助、在具体事例中提供经验、以身作则,除此之外相信孩子的自我发展能力。
3、孩子的心是永远操不完的,家长有两种态度要不得:一种是事事操心、处处焦虑,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常常患得患失,觉得自己牺牲和付出那么多,外界包括孩子都不理解、不合作,满腹委屈不平抱怨;一种是总是自私地抽离,觉得养育教育孩子更多是对方或爷爷奶奶辈的事情,自己不管不顾或者只是无奈地做一些最基本的抚养工作。
4、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天使,不论他/她的来到是多么得偶然。他/她的性别、性情、身高、相貌都是那么偶然的唯一。他/她是你生命的又一个起点,你只能付出自己最大的智慧和努力去陪伴她们成长,同时祝福她们,也祝福你自己。
5、是否做到让孩子健康成长的试金石是:孩子懂事之后对你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他/她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以考察。他/她是否真心爱你、疼你、欣赏你、感谢你,庆幸有你。
6、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天赋,但是在你的帮助和努力下,他/她都能成长为最的自己!养育儿童的不同方式、
举个例子:
来看一些例子来证明每个社会都有着各自“正确”的抚养儿童的方式。
书中提到观察一位西方母亲,她的孩子坐在她的膝上,你可以看到两个人之间的联系是如何的密切。母亲通过拥抱、微笑、摇动、唱歌和谈话来努力培养一种充满感情的交流,并确保她是婴儿注意力的焦点。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卡鲁里母亲和她们的孩子。卡鲁里人是居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的一个小社会,母亲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很不一样。婴儿不是被当做一对一交流的伙伴,双方并不会长时间对视,相反,母亲抱着孩子是会让他面朝外以便孩子可以看到所处的社会群体其他成员,同时也能够被他人所看到。另外母亲很少直接和她们的孩子谈话,多数时候是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与婴儿说话,而母亲则大声地“代替”婴儿回答。这样从开始婴儿就处在多方交流的过程中。这样养育婴儿的原因可以从卡鲁里人的日常生活安排中看出:社区由60~90人组成,所有人一起住在没有任何墙间隔的大房间里,我们所熟知的母亲一婴儿的共同体和家庭在这里没有了它的意义,从很小开始人们就意识到社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因而也就有了母亲抱着孩子面朝外而不是朝向自己,也就没有了太多的一对一的交流。任何其他的方式都会被看做是“不正常”,对儿童的发展不利。
在肯尼亚的盖斯人当中,母亲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或降低婴儿在
一对一的交流中过于兴奋,也就是说,他们要使婴儿安静下来而不是兴奋。在他们那里面对面的交流同样很少,即使有也会是慢节奏非情绪化的。母亲对婴儿的注视和发出的响声经常地不理睬。在这里,重要的在于怀抱婴儿这样身体的接触,甚至在婴儿睡着了的时候也如此。对啼哭的婴儿,母亲会拥抱摇动或喂奶给孩子,但这些仍然是为了避免孩子兴奋。同样的道理,盖斯人的母亲们的行为也是遵循着他们的化规则:在婴儿还很小的时候她们就需要回到田间劳作,这时婴儿将由大一点的孩子照看,这也就要求婴儿要保持足够安静以至于大孩子们有能力照顾他们。母亲们对待她们的孩子的方式体现了特定化环境的要求。
在西方社会儿童的游戏被赋予很大的意义,母亲们经常会加入孩子们的游戏来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的发展。但在低收入的墨西哥家庭中的母亲们可并非如此,他们认为游戏没什么意义,对于儿童发展也无任何作用。当他们被要求和自己的孩子玩耍时她们会感到很怪异甚至觉得尴尬,在游戏中她们的作用也是明确的指导多于与孩子共同娱乐。根据她们的经济状况,这些母亲遵循的是一种“工作式”的生活:生活是严肃的,游戏是一种奢侈,孩子们越早认识到这点越
关于皮亚杰理论与幼儿科学教育
皮亚杰的理论是以发生学和发展的观点探讨人类认识的个体心理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认为儿童的认识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并且知识的成长与智慧的成长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其基本理论要点:
①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具有普遍性,但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儿童的社会环境、化教育的差别而加速或推迟。
②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征。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③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一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认识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育要按照儿童的认知结构(智慧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教法,这些思想对儿童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儿童是学徒——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的影响,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教育要发展儿童的天性,丰富儿童多方面的经验,促进和加强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社会性交往,儿童还有自我表现的愿望,有不同层次的.需要,不同的需要又有不同的表现的方式,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满足儿童安全,被关爱,探索,游戏等不同层次的需要。并运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比如拼图游戏,合作学习模式,同伴指导模式,都能促进儿童之间共同的团结合作意识。孩子3岁能分辨上和下,4岁能辨认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能以客观为中心辨别左右,所以,如果我们在3岁就让孩子辨别左右就会过于超前,就算让孩子硬生生记下也容易出错混淆,而5岁教导其识别左右又有些晚了,这可能会导致孩子未来对方位知觉的认知差,所以教学应当及时,争对孩子的年龄段来应材施教。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每一门科学都以客观存在的一定领域内的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特定领域内去发现这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从而以这些规律来为社会实践服务。
儿童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那么,儿童心理学这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概括说来,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科学。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各点。
(1)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发展的具体规律。
(2)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理解是唯一正确的理解。
(3)在心理科学中,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4)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它的主要问题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软弱无能的新生儿的心理经过一定阶段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参加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的心理的?
儿童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最一般的心理规律: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儿童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同时,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也能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1心理和心理的发展
首先,关于心理的实质问题,主要是普通心理学的课题。普通心理学指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就是说,心理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识是第二性的。
(2)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心理,是通过脑的活动实现的。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3)心理的反映不是像镜子般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人的反映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在人的言语参与下进行的,因此,人的心理、意识具有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
(4)心理、意识虽是第二性的东西,是一种反映,但它不是毫无作用的副现象。它一旦形成之后,就能在人的活动中起调节作用、定向作用。这就是说,人的心理在实践中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其次,关于心理发展的问题,在心理科学中,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的。
(1)心理的种系发展。所谓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相联系的。
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它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受刺激性)向高级形态(思维的萌芽)发展的。
人类心理发展史则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人类的心理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准备起来的,是跟动物心理有联系的,但同时又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心理、意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在言语的参与
2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人的心理、意识不但能适应现实,而且能变革现实。
(2)心理的个体发展。所谓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具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在人的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中,心理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是按着什么规律发展变化的?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和教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史必须阐明的问题。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是被研究得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就组成儿童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主要内容。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要是儿童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而儿童心理学则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儿童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2/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1)儿童时期的主要特点
儿童时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新生儿)到成熟(青年初期)个时期而言,是一个人心理的发生和形成的时期。儿童时期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儿童跟动物不同。他一开始就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向着人类社会成员的方向发展。儿童从出生的时候起,就过着社会生活,在成人长期抚养和教育下,通过跟成人的交际,通过有系统的学习,去掌握人类已有的社会经验。随着儿童的日益成长,他就不但能适应社会生活,而且也能改造社会生活,这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第二,儿童也不完全跟成人一样。当然,从人的社会性来说,儿童跟成人是基本相同的,但从发展的水平来说,他们之间却存在很大差别。例如,儿童的脑的结构和机能还是不成熟的,儿童的思维不完全等同于成人的思维,儿童的劳动能力也不跟成人完全一样。
儿童时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的时期,是一个生长特别旺盛的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因而也是受教育的最时期。
2)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心理学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上,涉及如下的一些理论问题。
第一,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天遗传,遗传只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前提,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则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问题。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即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也是一样。
第三,关于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并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它必须通过儿童心理的内部原因来实现。
第四,关于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儿童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只看到不断发展的一面,或只看到发展阶段的一面,都是不对的。
这是我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的理解。这几个问题是儿童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的一部分,本书第三章将作详细的论述。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学不但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例如,两三岁的儿童情感是易变的,自我控制力是较差的,因而很容易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又如,有经验的小学一年级教师把儿童初入学时在课堂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表现(如坐不住、下位子、说话、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持久等)理解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并且善于根据这种客观存在的特征而采取正确的措施。但是在一个没有经验的教师,则往往引起厌烦、急躁的情绪,以致把事情越弄越糟。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发现:虽然同是小学时期的儿童,低年级和高年级也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儿童还跟学前儿童有某些共同之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有意注意还不很发展,因而在一堂课中往往运用着不同的作业形式,更多地注意直观性,而对高年级儿童就不需要这样做了。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我们作以下理解。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起来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同时,它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出来的,它只能代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儿童的个别特征。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年龄特征是受许多比较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知识本身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这就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不可能没有一定的、不能突破的限度;另一方面,年龄特征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
3有一定的变化的(当然,也不是毫无限制的),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一年级儿童的识字量,可以比以前多一些,算术程度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方面也是如此。
第三,教育的目的方向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年龄特征决定的。但在教育的目的方向决定了以后,就不能不考虑:教材如何安排就能使儿童既容易接受,又学得更更快;创设什么条件,采取什么方法,就更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特点。??要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认识和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在教育中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必须同时兼顾:(1)积极发展儿童的能力;(2)不使负担过重。资产阶级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成是固定不变的,限制了儿童的发展,这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反对这种观点。积极发展儿童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不使儿童负担过重,不超越他们力所能及的围。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3
最近,有幸拜读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著作《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学会去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而更了解他们。今天,我想谈谈读完书中第二章节“儿童心理学及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后的一些感受。
这一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皮亚杰对于认知的两个方面:图像与操作。心智自然生长,经历了“感觉+运动”主导的初级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特征是转化体系的逐步形成,我们把认知的这一方面称作“操作”。有认知工具专门处理状态,或者说把运动和转化描述成一个个前后相随的状态,我们称其为“图像”,比如说感知、模仿,所谓内化的模仿,就是由心理图像构成的。
书中举的例子都很有意思,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在讲儿童的心理图像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前运算阶段,图像还是静态的和可复制的,这是由于儿童还没有预测运动或变化结果的能力。比如说,4—6岁的儿童会通过拉伸一根弯曲的铁丝来感受一段弧线变直的过程,两种状态的突变在他们脑海中的映像,只是在一根曲绳旁边在摆一根直绳子,他们无法想象曲直之间的变化状态。只有在具体操作的影响下,图像才变得更加灵动且具有预见性,这个能力要在儿童7-8岁或更大时才能发展起来。因此,心理图像的发展并不遵循自主原则,他需要外来因素的干预,干预的性质是操作。
在形象记忆和一般记忆之上,我们可以证明记忆结构化和记忆存储对操作、对动作的图式化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比较下列三组儿童对一套积木组合的记忆。A组:儿童只是观察搭好的积木;B组:儿童自己重搭;C组:儿童观察成人搭建。我们可以发现:B组的记忆效果有明显的优势。由成人演示的C组并不比直接观察的A组效果更好,这再次说明了如果我们只在儿童面前演示,而不让他们自由操作,就失去动作本身所含有的信息价值和培训价值。
这章给我的启示是: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在头脑里建立表象,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看不做,效果可能并不会理想。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4
捧起这本书,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位细心、热爱阅读的小姑娘的身影。她是我带了四年的学生,心思细腻学习成绩优异。我拥有着学生家长、班主任的双重身份,在学校面对五十多个“小可爱”,回家还要管理一个“熊孩子”,工作生活中难免出现磕磕绊绊、不尽人意之处。对于不太会掩藏情绪的我来说,也许是脸上的愁云影响了学生,“老师,这本书借给你看看!”孩子怯生生地将这本《实用儿童心理学》拿到了我面前。真的很钦佩孩子独特的眼光,闲暇时翻阅几页,总会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书从孩子说谎、骂脏话、爱顶嘴、唱反调、拖拉、磨蹭、不爱学习,只想玩、依赖成性等方面对孩子进行个性分析、坏习惯形成的原因,告诉我们责备和处罚是无法有效抑制孩子养成坏习惯的,只有利用能够感动孩子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才能帮助孩子彻底改掉坏习惯。读完了这本书,我再次深深地意识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传不如身教。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是人生熏陶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他们像摄像机一样的眼睛“记录在案”。任何说教、批评、指责都不如父母言语行动的表率作用来得直接、有效。如果父母或家人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谎,或是父母常常说话不算数,说一套做一套,哪有资格教育孩子为人真诚、言出必行、诚实守信呢?那么孩子也很容易从父母身上学会说谎的行为。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希望孩子诚实守信,父母必须率先做到,所谓“身正则不令而行,身不正则虽令而不从”,就是这个道理。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在孩子面前,父母是一本活着的教科书,而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父母灌输怎样的思想就会留下怎样的'印记。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正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这句话完全可以说明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孩子都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而他们的第一个模仿对象正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每位父母都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父母要求孩子相信的,自己必须相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自己先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求孩子不说谎话,自己就不能胡说八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教育是一种慢艺术,作为孩子的妈妈、一名教育工作者,仅以此段话献给大家以此共勉!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5
看完这本书之后,感觉收获颇多,内容很丰富,比几年前的考试教材中的《儿童心理学》详细。本书一共有十个章节,中间的几个章节印象尤为深刻,因此撷取几点,跟大家分享一下感受。第四章建立关系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儿童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婴儿反应的敏感性决定了这个孩子以后心智的发展。第五章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儿童不仅体验情绪,而且还思考情绪,一旦他们能够说话了,他们就可以指称各种情绪,思考情绪,并和他人讨论情绪。儿童首先和父母进行交谈,这种对话进行越频繁,儿童的情绪理解力就越高。情绪发展因此受到社会经验影响。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第六章作为科学家的儿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智力是对环境的适应。皮亚杰的目的就是探索儿童是怎样逐渐地实现这一是应当。他关注的是只有有限的心理能力的新生儿是如何发展成有复杂思想的成熟个体的。强调即使是婴儿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儿童对环境怀着浓厚的好奇心,想要探索河研究;但是他们不是随意地去做的,而是通过选择与已有的心理结构相一致的经验。
儿童就像“小科学家”一样:通过实验来使他们的新经验富有意义,并把此经验纳入他们已有的理解方式中;如果不行的话,他们就会扩展已有的,或创造新的理解方式。第七章儿童是学徒:维果斯基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我感觉这一章是我收获最大的一部分,已经做了详细的总结:
1、最近发展区;
2、成人如何帮助儿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如何提供有效帮助;
4、同伴能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吗;
5、文化因素在成人对儿童学习帮助中起什么作用;
6、合作胜于单干吗?
这6个方面进行陈述。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亲和、有人格魅力的好老师。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6
踏上讲台已近三年了,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却还有着很多的困惑,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太累了,分数依然是教育的最高指挥棒。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快乐的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呢?《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给了我很多启示:除了用因材施教的手法来塑造孩子之外,我们还得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深入挖掘每个心灵的闪光点,给孩子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这样我们的.良心才会坦荡,这样孩子的笑脸才会灿烂。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也许你不经意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微笑,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记得有一次开校会,我表扬了一个小女孩,她学习不太,但非常刻苦,在没有老师、家长督促的情况下,在寒假中做了几本的读书笔记。我无意中发现了,就随意表扬了一下。但后来这个女孩的语成绩明显提高,英语老师也反映英语有进步。我没想到老师的表扬有这么大的动力。
最近班里也有这样一个男孩,成绩也不算,但有美术方面的天赋,这次出墙报我让他当我的助手,他表现得非常。当我看他埋头制作时脸上是那么地自信,我很高兴,当听到其他同学流露出对他的赞叹和羡慕时,我更觉欣慰,因为此时他和同学们没有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我更庆幸我保持了这个孩子的自信。
最后我想说: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随时都可能发生。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7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导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发展历史及课题来源,明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上常见的几种方法,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
[考核知识点]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涵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题来源。
4、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存在的三个阶段。
5、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6、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考核要求]
一、概述
1、识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2、领会: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应用:能够根据儿童心理研究的问题的三个来源选择自己做儿童心理研究的问题。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识记: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存在的三个阶段及其各阶段理论的要点。
2、领会: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关于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基本内容。
3、应用:通过对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存在的绝对决定论、共同决定论及相同决定论等理论的比较,认识关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的理论的发展趋向。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1、识记: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领会: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的三个时期及代表性理论、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
四、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识记:横向研究的概念、纵向研究的概念、跨化研究的概念。
2、领会: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化研究三种研究方法各自的特点。
3、应用: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比较分析、一些研究课题使用的研究法及这样选择的理由。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物遗传的过程,胎儿的发育过程以及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明确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及动作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明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从儿童心理发展伊始就纠缠在一起,共同影响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
1、生命的遗传过程。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相互关系。
3、遗传疾病的一般产生原因
4、胎儿的发育过程。
5、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6、儿童身体的规律与特点。
7、脑与神经系统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8、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9、儿童动作技能的训练和掌握。
[考核要求]
一、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1、识记:染色体的概念、dna的概念、基因的概念、受精作用的概念、dna的生成方式、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碱基互补原理的概念、减数分裂的概念、等位基因的概念、显性基因的概念、隐性基因的概念、基因突变的概念、染色体异常的概念。
2、领会:生命的遗传过程、受精作用、蛋白质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显性和隐性基因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几种遗传疾病的成因。1
二、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
1、识记:胎儿的发育过程经历的几个时期。
2、领会: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三、儿童身体、脑与神经系统的发展
1、识记:儿童的生长四个显著的时期、头尾原则的概念、近远原则的概念、足趾反射、抓握反射、游泳反射、惊跳反射、强直的颈反射。
2、领会:儿童大脑和神经的发展的一般规律、脑的反射的意义。
四、儿童动作的发展
1、识记:动作发展的规律、动作发展的阶段、成熟早期年龄的概念、常模年龄的概念、成熟晚期年龄的概念。
2、领会:手的动作的发展、动作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3、应用:根据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动作训练的最佳时机的选择。
第三章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2、婴幼儿视觉的基本发展状况。
3、婴幼儿听觉的基本发展状况。
4、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5、关于婴幼儿感觉发展的一些经典实验:如视崖实验、鲍厄研究婴儿视觉世界的方法、茨研究婴儿形状知觉的实验设计等等。
6、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考核要求]
一、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1、识记:反射行为的概念、定向反射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概念、视觉偏爱的概念、视敏度的概念、视觉恒常性。
2、领会: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婴幼儿视觉及听觉的基本发展状况、婴幼儿嗅觉的发展情况。
二、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1、识记:空间知觉的概念、视觉恒常性的概念、深度知觉的概念、方位知觉的概念、观察与观察力的概念、时间知觉的概念。
2、领会:儿童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儿童色形两维感知的发展、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的发展特征;视崖实验;茨研究婴儿形状知觉的实验设计;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情况;幼儿观察力初步形成的具体表现的四个方面。
3、应用能根据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规律,观察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考核知识点]
1、皮亚杰关于思维的起源、结构、机制的观点。
2、皮亚杰对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
3、皮亚杰的各思维发展阶段的特征。
4、对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评论。
[考核要求]
一、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
1、识记:1)认知的概念、数理逻辑经验的概念、物理经验的概念、格式的概念。2)运算的概念、适应的概念、儿童的自我中心的概念、认知结构的概念、同化与顺应的概念、平衡化的概念。
2、领会:1)皮亚杰关于思维的起源、结构、机制的观点。2)皮亚杰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的反驳。
二、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1、识记:皮亚杰的各思维发展阶段的名称、自我中心的概念、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2、领会:皮亚杰的各思维发展阶段的特征、同化和顺应的作用、同化和顺应的关系、儿童掌握各种守恒的次序,运算的含义。
3、应用:分析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贡献与不足之处。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考核知识点]
1、信息加工的过程。
2、引起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变化的原因分析。
3、儿童注意的发展规律。
4、短时记忆的几种策略及儿童运用这些策略的能力的发展。
5、元认知的几种基本过程。
6、评价信息加工理论。
[考核要求]
一、认知单元
l、认知:图式的概念、映像的概念、概念或畴的概念、判断的概念。
二、信息加工过程
1、认知:感觉登录的概念、知觉的概念、短时记忆的概念、信息块的概念、元记忆的概念、长时记忆的概念。
2、领会:信息加工的阶段、引起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年幼儿童的知觉发腱状况、记忆的测量方法、儿童注意的发展规律、短时记忆的几种策略及儿童运用这些策略的能力的发展、短时记忆的局限性及支解决它的局限性的相关对策,价信息加工理论。
3、应用:根据儿童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情况,促进儿童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
1、语言准备期的几个阶段。
2、儿童语音的发展。
3、儿童词义的发展。
4、儿童句子的发展。
5、儿童语用技能的发展。
6、环境论、先天决定论、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三种语言获得理论的内容。
[考核要求]
一、语言准备期
1、识记:语言获得的概念、牙牙语的概念、被动性语言的概念。
2、领会:婴儿对语言的敏感性的表现。
二、语言发展期
1、识记:不完整句的概念、单词句的概念、电报句的概念、语用技能的概念。
2、领会:
1)儿童在使用词的过程出现的词义扩张的表现、儿童在使用词的过程中出现的词义缩小的表现。
2)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儿童对时间词的理解、儿童对人称代词的理解的发展、幼儿对物量词的使用状况。
3)儿童理解句子与使用句子的特点。
4)儿童话语发展的特点。
5)对2岁儿童说话的语用技能发展的研究发现、对四岁儿童根据听者的情况而调整其谈话内容的能力的研究发现。
6)幼儿对听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3、应用:能够从实践中找出支持本节理论的实例。
三、语言获得的理论
1、识记:语言获得装置的概念。
2、领会:环境论、先天决定论、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三种语言获得理论的内容。
3、应用:环境论、先天决定论、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三种语言获得理论的对比。
第七章儿童智力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
1、对智力的一般理解及智力的一般理论。
2、几种常见的智力测验。
3、智力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
4、麦卡尔提出的儿童早期智力发展阶段的模式。
5、智商的稳定性问题及智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6、智力优异儿童的特征。
[考核要求]
一、智力的一般理论
1、识记:智力、一般因素,特殊因素,流体智力、晶体智力。
2、领会:二因素说、塞斯顿七因素说、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吉尔福德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对智力的一般理解
二、智力测验
1、识记:标准化的概念、常模的概念、信度的概念、效度的概念、智龄的概念、智力商数的概念、离差智商的概念、几种常见的智力测验的名称。
2、领会:智力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几种常见智力测验的内涵。
三、智力的发展、变化
1、识记:智力成长的基本趋势。
2、领会:关于婴儿早期智力测验的预测性、麦卡尔提出的儿童早期智力发展阶段的模式、智商的稳定性问题及智力发展的因素分析、智力优异儿童的特征、
智力缺陷儿童的特征。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
1、情绪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婴幼儿情绪的发展规律。
3、引发幼儿情绪的原因及变化。
4、关于新生儿的情绪的几种观点。
5、关于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情绪对婴儿具有的适应意义。
6、婴儿微笑的发展。
7、学习理论、知觉再认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这三种情绪获得理论的基本内容。
8、儿童的怯生及其影响因素。
9、儿童害怕发展的年龄特点害怕的发展及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10、儿童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发展规律。
11、根据儿童高极情感的发展规律,在培养儿童高极情感时应该注意的要点。
[考核要求]
一、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1、识记:情绪的概念、情绪的组成成分。
2、领会:情绪的组成成分相互之间的关系、婴幼儿情绪的
发展规律、引发4—7岁幼儿情绪的原因、关于新生儿的情绪的几种观点、关于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情绪对婴儿来说有重要的生存价值或社会适应意义、婴儿的笑的发展。
二、儿童情绪的获得
1、领会:学习理论、知觉再认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这三种情绪获得理论的基本内容;希伯对黑猩猩所作的经典实验。
三、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
1、识记:怯生的概念、对抗性条件作用的概念、系统脱敏法的概念、模特塑造法的概念、认知疗法的概念。
2、领会:影响婴儿怯生的因素、儿童害怕发展的年龄特点害怕的发展及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儿童的害怕与父母教育方法的关系、沮丧的儿童的表现、社会退缩儿童的表现。
3、应用:害怕的预防及运用所学方法帮助儿童克服害怕。
四、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1、识记:道德感的概念、理智感的概念、美感的概念、学龄初期儿童对事物的美的评价的两个特点。
2、领会:儿童道德情感的三种形式、理智感、美感的发展规律、美感在儿童的发展中的作用、良的情绪至少具有的几个特征是什么。
3、应用:根据儿童道德感的发展过程,谈一谈在培养儿童的道德感时须注意什么;根据儿童美感的发展过程,谈一谈在培养儿童的美感时须注意什么;根据儿童理智感的发展过程,谈一谈在培养儿童的理智感时须注意什么。
第九章儿童个性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3、对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比较。
4、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5、儿童最初呈现的个性或气质类型。
6、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
7、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考核要求]
一、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
1、识记:个性的概念、恋母情结、恋父情结、自我同一感的概念、同一感危机的概念、同一性拒斥的概念、同一性混乱的概念。
2、领会:顺利实现同一感的关键、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的主要内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3、应用:对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比较和简评;针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谈一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地帮助儿童发展的个性。
二、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1、识记:儿童最初呈现的个性或气质类型
2、领会:最初的气质、体貌体格以及成熟速率是怎样影响人的个性发展的。
三、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
1、识记:父母教养类型及其特征、家庭的物理环境的概念。
2、领会: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发展的关系、针对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发展进行的研究、离异家庭的儿童的表现、父母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家庭结构同儿童个性发展的关系。
3、应用:能结合所学理论谈谈你认为电视对孩子个性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1、识记:自我意识、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2、领会: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考核知识点]
1、儿童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2、性别定型化的几种理论。
3、生物学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4、现代心理学对儿童性别定型化的研究的三个显著变化。
5、性别差异产生的社会因素分析。
6、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考核要求]
一、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1、识记:性别的概念、性别角色性别的概念、性别同一性别的概念、性别角色同一性别的概念。
2、领会: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二、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1、领会:性别差异的表现、性别定型化的几种理论、生物学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现代心理学对儿童性别定型化的研究的三个显著变化、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2、应用:将本章所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谈谈自己作为教师对儿童性别定型化能够产生的影响。
第十一章儿童交往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
1、依恋的含义与发展的过程。
2、婴幼儿依恋的不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3、依恋形成理论的基本内容。
4、哈洛罗猴实验的主要过程和结论。
5、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6、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7、同伴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8、游戏与交往技能的关系。
9、几种主要的游戏理论的基本内容。
10、社会交往的技能训练。
[考核要求]
一、依恋
1、识记:依恋的概念、婴幼儿形成的依恋的不同类型。
2、领会:依恋发展的过程、婴儿的依恋行为表现得最明显的情景、婴幼儿依恋的不同类型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依恋形成的习性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依恋形成的心理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依恋形成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依恋形成的认知理论的基本内容、哈洛罗猴实验的主要过程和结论。
3、应用:根据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促进生活中婴幼儿安全依恋的形成。
二、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1、识记:同伴的概念、赛尔曼将友谊发展分为的五个阶段、赛尔曼把儿童角色采择能力发展分成的几个阶段、谬勒和白莱纳把婴儿同伴相互作用划分成的三个阶段。
2、领会:同伴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
3、应用:通过学习本章社会交往的技能训练技术,初步学习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交往技能。
三、游戏与交往技能
1、识记:按社会化程度对儿童游戏进行的分类、创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
2、领会: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想象性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儿童想象性游戏的发展规律。几种主要的游戏理论的基本内容。
3、应用:在日常实践巾,通过游戏观察并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
第十二章儿童道德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
1、皮亚杰对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的发展情况的研究。
2、皮亚杰对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执行的发展情况的研究。
3、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4、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5、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
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7、控制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8、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9、自我控制的几种训练方法。
10、自我控制的测量。
[考核要求]
一、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1、识记: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道德行为的概念、道德行为规主要包括的两个方面、儿童的道德认知包括的方面、谈话法。
2、领会:皮亚杰对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的发展情况的研究、皮亚杰对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执行的发展情况的研究、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二、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1、识记:观察学习的概念、替代强化的概念、自我强化的概念、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2、领会:控制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3、应用: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用于实际工作,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三、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1、识记:移情及羞愧感的概念。
四、儿童的自我控制
1、识记:移情的概念、羞愧感的概念、延缓满足的概念、自我控制的几种训练方法、弹性儿童的概念、自我控制度的概念。
2、应用:初步学习应用本章的自我控制训练技术对儿童进行自我控制训练,培养学生适宜的自我控制度。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8
这类孩子被身边的人照顾得如此无微不至,他们享受着众星拱月般的照顾,却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以至于渐渐将一切看做理所当然。这些被溺爱的孩子的兴趣中心只有自己,从来没机会理解合作的用处与必要性。
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要求他人的帮助。当他们无法再轻易找到一直以来所习惯的'关怀与纵容时(一旦离开家这很正常),便会觉得遭到了背叛,认为整个社会都在与自己为敌。他们的兴趣全在如何操纵其他人为自己服务上,对抗困难的勇气几乎是没有的。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9
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中,如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这涉及到教育要求的准度问题,朱智贤教授提出:只有那些高于儿童原有水平,经过他们的主观努力后才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合适的要求。
是的,任何事和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做一件衣服要掌握好尺度,做饭要把握好火候,一个人不能太老实,但一个人也不能太精明……这里我想说一说关于教师提问的“度”。提问的“度”有好多,如亮度、梯度、新度……但我认为提出问题的难度最重要。提出问题的难度合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把握好问题提出的难度呢?下面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
布鲁姆曾经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在设计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是必须的,但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新课的知识,教师还在不停的问这问那,强迫他们从“零”开始学习,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
还清楚的记得我在教学4的分与合时,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让学生操作小棒自己得出4的分与合,我想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一定学习很热情,但面对我的`提问,他们总是带着懒洋洋的,不屑一顾的表情。课后经过了解,他们在幼儿园已经渗透了,怪不得他们上课时提不起劲。
二、问题难度要适度,不可太小或太大
我们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参照物,那在提问时就要和这个参照物保持相对适宜的“距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人面临问题情景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当问题解决错误或失败时会引起苦恼,可能阻碍进一步的智力活动;当解决的问题得到肯定,就会产生喜悦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励人完成更艰难更复杂的任务。因此,如果问题的难度太小,就不能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学生不会好好的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将养成懒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无论对学生的成长,还是老师的教学都是极为不利的;问题的难度太大,学生会感觉高不可攀,产生畏惧心理,这样的课堂提问就像花瓶一样,只是一种摆设,只能成为教师的“个人专利”,只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信心;只有问题难度适宜的,使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更好的把握问题的难度,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尝试和研究。同仁们,好好加油吧!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10
一、读懂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任何一个孩子,他的任何一种言行,你再无法理解,他的背后必定存在某种原因。隔壁班上有这么一个孩子,每到中午明明就故意发出各种怪声,在老师多次的说教下他还是屡犯不改,我总觉得他的这种故意捣蛋行为和他的家庭有关。经过多次和他接触后,我问他为什么午睡的时候总是发出怪声呢?他说:“睡不着。”“为什么睡不着呢?”他哭丧着说“我想妈妈了,妈妈不要我了,老师也不喜欢我。”后来我了解到,他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母爱,幼儿阶段的安全依恋没有得到满足,试图通过发出怪声这种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不安,并引起他人对他的关注。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投入必须更多的关爱,让他感受到母亲的温暖。
通过此案例可知,在教育岗位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评价,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建立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水平的基础上。但是,在我从业的过程中,正真能把儿童心理学运用到儿童的学习生活中的教师还是有所欠缺的。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诸如:破坏性行为、注意力分散、遗尿等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表面来分析孩子身上存在着哪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本源来自于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切忌脱离幼儿的发展规律而进行施教,只有建立在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上的教育才是正真适宜儿童的教育。读完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我更加认识到了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
二、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
皮亚杰是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在《儿童心理学》中提出了儿童发展的认知要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7岁以上)。通过以上的四个阶段,儿童从最初的反射性探索行为的小婴儿逐渐成长为具体的的、符合逻辑思维的成人。儿童只有在前一阶段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后一阶段的学习。儿童应当顺着这四个阶段的顺序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1、象征性思考阶段(2~4岁)
这一阶段的幼儿主要是运用象征符号进行思考,主要特征就是象征性游戏,如娃娃家等。在这类游戏中,幼儿能通过一些代替物进行思考,如把洋娃娃当做是自己的小宝宝,把放了泥土的水当做是咖啡、把绳子当成是自己的尾巴等等,幼儿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当前的实际情况。在此类游戏活动中儿童的想象力、语言能力、社会性都都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这一阶段的幼儿主要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直观感受来学习的,如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轻重、颜色等,但是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概括、归类。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在这一阶段的幼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思维泛灵论,物质不守恒,把不在眼前的说成是看到的,把不存在的说成的是经历过的。比如:今天老师打我了、我们学校里的大楼要倒下来了、我家里有一艘很大的飞船、小红花伤心地哭了等,现实是老师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以引起他的注意力、幼儿园里的教学楼在加固、游戏的时候用积木搭了一架飞机、早上老师给小红花浇了水......
三、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施教1、在幼儿成熟的基础上开展教育
成熟主要是指幼儿大脑神经的发育程度。皮亚杰认为,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幼儿成熟的基础上的,幼儿能否完成某项任务,还要看幼儿的成熟度,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同样也证明了成熟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成熟的重要性。在大班上半学期的数学活动课上,我教孩子们认识数字5、6,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5个或者是6个苹果,基本上每一个孩子都能用小手指指着苹果正确数完,但是当我最后问孩子你数到有几个苹果的时候,他们像猜谜语般地回答我有8个、4个、9个等等。这个现象在大班上学期的幼儿中普遍存在着,这些孩子他们只是会机械地数数,还没有达到理解数的含义的水平阶段。此外,现在社会上开设的很多的幼小衔接的补习班,教授幼儿拼音、汉字,甚至有些教英文的,这些现象严重超出幼儿的成熟水平,拔苗助长是不科学的。
2、取材于幼儿的经验
皮亚杰提出,经验是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的,随着新的`经验不断地获得,幼儿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完善,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他认为,幼儿的课程应当以幼儿从环境中自己探索得来的经验为主,只有取之于幼儿生活经验的,才是幼儿感兴趣的、真正适宜幼儿的。此外,《纲要》和《指南》中也提出了教学内容一定要贴切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经验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儿童对源自于自己生活经验的的教学内容更感兴趣,注意力也集中,他们能七嘴八舌地说出很多让你出乎意料的事情来,如:秋天里的树叶、可爱的小蚂蚁、种子发芽啦等等。相反的,当我给他们讲邮票的来历、古代的通信方式等,孩子们根本就不喜欢听。
3、不可忽视的社会环境
幼儿不仅需要从环境中获得经验,也需要社会交往。社会交往中的规则、文化、语言、数学等加速着幼儿的认知发展。正确的、适宜的社会经验加速幼儿的发展,不正确的、不适宜的社会经验会阻碍幼儿的认知发展。班上有一个叫小夕的幼儿,她的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差的,活动中我向她提问的时候,她总是支支吾吾地不敢说什么,非常紧张。经过了解,原来是因为她体质比较弱的原因,她妈妈从小把她关在家里不让她出去。后来通过和她妈妈的沟通,让她了解了孩子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发展的本能,对于幼儿的教育,一定要在熟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才能真正明白幼儿需要的是什么!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11
真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过教育类的著作。在校长的推荐下,我选择了一本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意识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掌握儿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多么重要。我多年从事的是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所以我对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十分感兴趣,我便重点学习了这一章节。
在课堂上,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难掌握的。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学龄初期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即:无意注意已经有很好的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中。具体来说就是:
一、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二、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该分别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这两个方面来提高学习质量,发展儿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
1、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
2、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
3、应该利用儿童的情绪态度。
4、要积极防止可以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发展儿童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在发展儿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义。
2、把有意注意发展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巩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时间非常有限,当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过了的时候就必须要运用直观性强的,有图案的有趣味语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来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注意必须有节奏地交替进行。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来学习困难的课业或者讲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学生紧张的努力学习之后再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完成轻松的环节,这以后还会成功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过分偏向哪种注意力就会给教学效果打折扣。如果过分亲睐无意注意,一味地为学生的兴趣,为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满足学生成就感而过分降低学习难度,那么学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可能会阻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的发展。反之,如果过分强调学生有意注意,在教学模式上严谨再严谨,教学程度上难上加难,那么高强的压力会给学生带来逆反的情绪,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问题。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12
近期读完了《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我深有感触:每一个儿童,他们的智力、性格、身体都是不同的,他们处于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在不同的学校上学,受到不同的教育,他们的成长将会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未来也将会是各不相同的。
这本书作者,皮亚杰是当代西方国家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早年研究生物学,后来研究儿童心理学,创立以他为首的日内瓦学派。这个学派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界占有显著地位,享有盛名。
皮亚杰的教育理论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针对这四个阶段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皮亚杰在系统地进行研究之后,得到了一套科学的结论。这一结论使后者受益匪浅。它有助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更科学地了解孩子每一阶段的特性,并能根据这些特性针对性地设计一套适时适合的教育方案,这样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中很多的理论知识都是满高深的,有些讲解是很全面,但是范围也广,没有多少细节,毕竟皮亚杰是理论的创始人,自然说话不一般了,那么我就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吧,很浅显的把自己的经历做个简单的总结。
每一个家庭都是不同的,他们的贫富不同,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不同,对待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等等,这就使得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千差万别的。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那么家庭的各种因素,如经济状况、成员结构、家长的职业、父母的教养态度等都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产生影响。在这些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被认为是儿童个性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性格、习惯的养成等。有部影片中说,法官的儿子不一定是法官,而小偷的儿子一定是小偷。当然这只是影片中的台词,并不具有权威性,但是这也同时说明了家庭影响的重要性。学好难,而学坏容易。家长的高尚品德,孩子一定会受到影响,但是不一定也会成为高尚的人,可如果家长的自私、贪婪、粗鲁等恶劣的思想,却一定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升级为妈妈后,我感受更深,虽然儿子还很小,但模仿能力却很强,大人一个不以为然的小动作,他稍后就会重复给你看。别以为婴儿就没有他的心理动态,孩子一出生便开始了心理活动,他的每一个动作就是他心理的表现。所以为人父为人母的我们,为了孩子,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作风,要为孩子做镜子,做榜样……
学校是小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他们的整个小学时间,除了回家吃饭、睡觉、假期,几乎都是在学校里度过。学校对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师的影响。
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话,那么小学教师对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则真正起到了榜样作用。由于受到年龄、心理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恐惧和崇拜感,他们会盲目模仿老师的一切。因此小学教师一定要在对学生进行言教的同时,注意“身教”的作用,用自己的优秀的一面来辐射、影响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也是很大的。老师要是多表扬、鼓励某一个同学,那个学生就会产生自信,就会有勇气,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显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来。同样,如果老师对一个学生讽刺、打击,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应有的能力也得不到发挥。
课堂教学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坚持性、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和探索精神等个性品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讲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这些对于学生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我们做小学老师的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它将关系到几十个孩子的学习成长。
班集体的影响。
对小学生而言,班集体就是他们生活的小社会。小学儿童学习生活的班集体,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良好的班风使学生形成团结友爱、合作、大公无私等个性品质。同时,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让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让它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以便能成功地把他们送交社会。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13
新一期的共读营即将开启之际,领读老师对《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做了详细的介绍,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去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这本书的作者让·皮亚杰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过程是教育者们所熟知的,但对于他的著作,说实话,这是第一次拜读。
这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小书,每一章的阅读都有些费劲,但我也努力通过快速浏览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对于不懂的地方反复咀嚼,还通过阅读共读群里小伙伴们的观点进行思考,一遍读完,虽感觉只学到了皮毛,却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享。
一、突破舒适区践行终身学习
在阅读了第一章的内容就让我不禁感叹,在教育发展的这几十年间,似乎人们并没有改变对教育的认知,大家都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包括我们教师自己。而在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当下,基本上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找到,我们让孩子们背诵记忆的知识最终又剩下了多少?
如果一个老师始终用自己过时的经验去教育新时代的学生,那么各种问题就会接连发生。医生、工程师等职业每年都会有知识的更新及各种考核,那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也坚持学习,跟随时代的脚步呢?
这本书的阅读,用杨老师的话说,就是跳出阅读的舒适区,磨一磨自己的脑子。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用所学联系实际,指导实际教学,才会受益,而且会进入良性循环。
我一直认为,老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最好践行者,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研究、不断发现,用自己的学影响带动孩子的学,不要当学生发展的天花板,而是要做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学会成为引导员,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遵循规律科学引导
既然要做引导员,那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就一定要学习儿童心理学。本书中介绍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我的理解就是,儿童的发展跟年龄和身心发展分不开,我们不能要求一个7岁的孩子去做10岁孩子做的事情,可能他的认知达不到,不能很好地完成,甚至会产生压迫感,从而产生抗拒心理。所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我们要去创设合适的情境去帮助他达成目标,也就是跳一跳能够着树上的苹果即可。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做到就是遵循孩子认知发展规律,设计适合的课程和互动体验,在让他保有对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激发他对相关科目的好奇心,通过游戏、动手实践、表演、合作等方式让学生获得相关学科的学科素养,培养相对应学科的学习能力。
所以在这里,老师要做研究员,研究每个孩子的特点,从而提供适合个体的'精准引导,正如我校今年提出的“看见每一个孩子”,只有看见他,不断发现他的优点,才会让他更加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
三、自主学习发展创新
本书揭示了儿童认知原理,也就是学习是怎么发生的。教师只有对儿童心理学有所了解,就能理解儿童自发的反应过程,从而加以利用、引导,促进儿童自主学习。学习终究是自己的事情,要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把学习的永动机装在每一个人心中,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在一次次的实践体验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促进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从而提出创新的思考或成果,这难道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这也注定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当然,前提是要有教育的大环境,老师、家长都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家校合力,助力孩子自主发展,创造美好未来。所以,从当下开始,去学习、去读懂每一个孩子、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智慧引导,助力成长。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阅读专业论著,提升自身素养,做新时代教师,育时代新人。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14
小学生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其生理、心理上仍处于不成熟时期,对于相对抽象的数学问题,仅仅用形象的思维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抽象特别是稍微复杂一些的数学问题,并且,由于其他学科,特别语言的.理解障碍,使得他们在理解数学问题时更难以恰当到位。有时他们只依靠某些简单的关键词汇理解或解决问题,但这并不能帮助他们完全理解抽象的数学现象。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恰当地运用某些方法和工具如学具、教具与及适当的语言鼓励等都能比较好地引导小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转变为抽象思维。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恰当地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知识,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例如在“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多媒体动画出示游乐园的一角:摩天轮、转转椅、缆车、大风车、小火车等的运动,学生一边观看屏幕一边用手势表示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并根据运动方式分类。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知以及亲身的体验中,理解和掌握了物体的两种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
再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米”和“厘米”等较小的重量长度单位时,可先用让学生称、掂、量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概念,用思维的形式建立起“吨”、“千米”等较大的新的重量、长度单位的概念。通过具体的计算,引进运算定律;通过教具、实物的演示,引入几何概念。概念的引入方式是概念教学的关键一步,这一步做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而复杂的认知过程,只有为他们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直观教学,才能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
我们通过形象操作、感受,直观地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符合“感知——表象——概念”的儿童认识规律。这样可以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数学的基本概念,并在大脑中逐渐形成具体而形象概念并向抽象的数学概念转换,从事物的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方向协调发展。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15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挺不错的书,书中有许多理论如果能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应该能使自己的工作上升一个台阶。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儿童心理学心得01-06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15篇04-18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03-27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精选14篇)12-30
读书的心得04-10
读书的心得11-04
读书的读书心得01-30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10-20
学生读书读书心得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