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

时间:2023-04-17 15:38: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1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原研哉“轻轻地将手肘撑在桌子上,托着脸来看这个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会随之有所不同。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当你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迈进了一步。”这是作者——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先生写在开篇自序中的一段话。也正是这句话让我产生了第一个疑问:这本书要告诉我什么?

  什么是设计?这个我再熟悉不过的问题,在读完短短几百字的自序后,突然变得陌生,陌生到好像从未思考过的问题!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原研哉终其一生都在思考,设计到底是什么。这位日本顶级设计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生活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和我们不同的是,他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永恒的起点来重新审视。再设计追求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讨设计的本质和内涵。从无到有自然是一种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原研哉认为设计的本质就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与洞察能力”。这句话或可代表作者的“设计观”,原研哉对设计的认知中心,一切都是以“建筑”为核心而生发出去的,作者曾说过:“建筑是综合一切的最高水平……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纺织品设计等只不过被看成被建筑统一前的低水平的、被切割成片的小房间而已”。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2

  书里,原研哉谈到了日本人的边缘意识,他在书里提到这种意识也许和日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关,在亚洲甚至都能算上独有的。我自认没有什么盲目的爱国情怀,认为如今的中国在各方面吊打日本。实际情况甚至与此相反,在我心里,我们国家跟日本的差距不是用GDP能够弥补的。但是,我还是要说,书里所说的这种边缘意识不仅仅独存在于日本。所以,在这里我想谈一谈我们自己的边缘意识文化,我想用中国国画作为这个切入点。

  一直觉得中国国画格调真的挺高,西洋画包罗万千,工艺技法,空间结构,笔触光影让你目不暇接,可是中国国画里有哲学。一切艺术要以哲学为立足点,利益便自然高了一个台阶,好作品很多,有思想的作品难得。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想其实中国人几千年前就有人懂了。至于我们的文化是如何衍变成现今的模样那涉及的方面就实在太多,若要一步步理清是在不是我一个普通读者能做到的'。仅仅简单就人口而言,如果中国也只有一亿三千万人口,那或许我们现存的文化又是另外一个面貌。经济效益控制文化,或是文化引领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个问题。

  中国闭关锁国遭受了很大的代价,但是那段时间在封闭的环境内也孕育出了性纯的本土文化。现在被浪潮一冲,闭关锁国也许仅存的一点价值都没了。反观日本,江户时期同样闭关锁国,遭受二战打击和西方经济浪潮的冲击,这样的环境下都还能培育出优秀的本土文化。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3

  这本书无法让人更懂设计,它为你武装设计的思维,并要求你不断迭代关于设计的观念。

  一、原研哉作为一名设计者

  二零零一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托成为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的一员,构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无印良品呈现出的形态。极简主义/简约在无印良品这里并不能粗暴地概括为简洁和朴素,因为简化工序会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提案”,从而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根植于日本的品牌能够成为WORLDMUJI,一部分是由于田中先生所倡导的“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对它的发扬光大。

  这一理念除了指导产品开发,在向受众直接表达的平面广告上也产生了经典的呈现。

  《地平线》系列取景于“乌犹尼”盐湖和“马鲁哈”草原,意在通过一条完美的地平线表达“虚无”(Emptiness)的概念。拍摄这个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线将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为独立设计师也设计了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二、《设计中的设计》对我曾经工作的启示

  设计不是做加法。

  设计,让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浓墨重彩”。是一种加在原材料上的改变它的想法,也是一种加在物与物之间的结构,或者赋予色值。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意识到……设计的本质——先“深入”地理解,再“浅浅”地表达;它不应该被注意到,因为最完美的设计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整体。

  在达到这个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水墨画里的词汇。当把“留白”作为“设计”的理念提出,产生了奇妙的'对比。

  在无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设计理念最生动体现,“扳指”状的牙刷托完全脱离传统牙刷杯的规制。

  它意味着终极的指向。

  从新产品设计的角度而言,人群的区隔、产品的定位是它的原点,它的配方、它的包装设计是随之而生的产物,就如鸡和蛋。这一整套的动作能够称之为设计。当人们谈论设计之时,是从微观的角度把它具象成为了一幅图或者一个视觉作品。

  这个思路在炮制多美滋高端新产品“致粹”的时候得到了完整的练习,它的视觉体系出发点不是理性的说服,而首先是感性的共情。读后感·它共情的对象是和虎妈相对的另一类新手妈妈,她们不为自己的孩子预设既定的角色,而是通过陪伴,来发掘并充分激发孩子的潜力。而落到“奶粉”这样严谨的产品,它的产品支撑点在于改变营养元素的结构,激发它提供的免疫作用。

  在视觉设计上,如何把产品的理性和人群的诉求无声地联系起来?首先找到了一个比喻——钻石,钻石和碳由相同的元素构成,结构使它们有天和地的区别。

  在包装的设计上,将钻石的切面及透光的效果作为设计的元素,或者可理解为基底,不言自明地表现高端、可靠、坚实,又不似其它奶粉般冷感。

  三、再看《设计中的设计》

  时隔多年,在现在的平面工作、甚至管理工作中这本书里朴素的话语依旧会随之浮现。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4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轻轻地将手肘撑在桌子上,托着脸来看这个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会随之有所不同。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当你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迈进了一步。”

  这是作者——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先生写在开篇自序中的一段话。也正是这句话让我产生了第一个疑问:

  这本书要告诉我什么?

  什么是设计?这个我再熟悉不过的问题,在读完短短几百字的自序后,突然变得陌生,陌生到好像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原研哉终其一生都在思考,设计到底是什么。这位日本顶级设计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生活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和我们不同的是,他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永恒的起点来重新审视。

  再设计追求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讨设计的本质和内涵。从无到有自然是一种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原研哉认为设计的本质就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与洞察能力”。这句话或可代表作者的“设计观”,原研哉对设计的认知中心,一切都是以“建筑”为核心而生发出去的,作者曾说过:“建筑是综合一切的最高水平……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纺织品设计等只不过被看成被建筑统一前的低水平的、被切割成片的小房间而已”。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5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开创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互联系。

  成语必不可少:绝对需要,指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如: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判死刑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又如:食品是人人必不可少的。

  成语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什么也不知道。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8回:“呆子懵懵懂懂的,托着钵盂。”又如:那些李逵式的官长,看见弟兄们犯事,就懵懵懂懂地乱处置一顿。——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6

  刚刚转到设计专业半年,在了解这个专业的时候就去网上搜索设计的相关书籍,第一个跳出来的书就是这本《设计中的设计》,将设计用文字表达出来本身也是设计,这个书名也是一种设计,连续两个关键字都能被检索到,无论是用哪一个搜索引擎都会搜到这本书的。

  不得不说自序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就吸引了我去阅读,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这也恰好印证了自序中说的“当你读完这本书觉得自己越来越不部设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这一句话像是一剂强心剂,书中也有很多枯燥无味的内容都被读者自动省略了,不懂正常嘛,作者都这么说了,接着往后看就好了。到了后面产生了很多疑问,同时也有了很多收获。我不能说看完这本书真的对设计的理解更深一步,但是他确实是从自己的产品上提取了很多设计的思维的视角。

  中国的设计教育大多是从用户出发,分析用户,研究用户的特征再去做一些设计,但是有个很大的问题是,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多的分析结果是错的,或者说是片面的,这样的设计根本不能称得上是好的设计。设计被任务化目标化,视角就变得很窄。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无印良品的品牌理念的诞生,以及自己产品背后的灵感来源,对日用品的再设计是他对日本经济发达之后日本人生活的思考之后得到的理念。这样的理念结合了日本的文化思想(作者自己有详细的介绍)。之前在别人的书评里也看到说这根日本的禅宗也有很大的关系,无印良品的设计也颇具禅宗的意味。因此很多人喜欢上了这个品牌的设计理念。无印良品是为日本的社会现状而设计,但他的目标却是全世界。这其中我们能看到他的视角从来不只是放在用户身上,他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经济的动态,世界的.潮流(他在日本人看地图的方式中很明显的体现了这点),一个民族的设计特点却被整个世界所接受,正是因为他很多设计关注到了整个人类的思想意识。

  例如环保节能的设计,引导人们的理性消费,甚至倡导整个社会的节约,方形的纸筒,原生态的火柴都不仅仅是设计了这么一个产品而已,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审美都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再者妇产医院标识的那个设计也令我印象深刻,从人性和情感的角度进行设计,这无疑是最有人性化的地方。人性化的设计总会被所有人喜欢,甚至觉得有点暖心,这也是现代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吧,属于设计心理学的范畴,如果能很好的进行实践,设计出来的东西绝对是很受欢迎的。

  看完这本书都多多少少明白了什么是日本设计,但是对于中国设计可能更加迷茫了,感到我的路还有很长啊,需要很多的学习才能成为未来的设计师。在这里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广阔的视角;把握中国文化的本质,立于中国文化而走向世界;学会研究人,懂得人的心理,懂得人性。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7

  这段时间我不仅在为毕业设计想方案,同时也阅读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读了这么久,突然发现 就像原研哉在开篇的自序中所说的一样,自己越来越不懂设计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知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所以 归根结底,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因为我对设计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越来越高涨的热情,以及对设计的意义更加深刻的思考与感知。

  设计是什么?在我离设计很远很远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名词。而如今作为一个初学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丽,又有点包罗万象,意蕴复杂。 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通过创新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是我在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中所认识的设计。

  “设计的时代将要来临”。当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设计发展前景,二战后的日本产品设计高速成长,并且对质量的追求为规模化、量化的生产提供了品质保证。日本设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对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思想的思索,在于 反思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将 现代主义的感觉浸润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设计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东西。真正的设计应该不受教条、规则的束缚,充满想象力, 永远在寻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遗忘的创意。试着通过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可以寻求新突破。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不人云亦云。

  设计在哪里? 设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生活当中,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而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因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每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都是设计。设计也为原本普通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温馨与惊喜,让生活变美、变放松。“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什么才是好的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好与不好,只要它足够有趣、足够有新意;只要你喜欢,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将不好变成好,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让你怦然而心动。

  在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如何退去浮华、回归自我,保持一颗平静宽容的心越来越多的被人追捧。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仅仅限于好用,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设计产品。

  正如原研哉写在最后:“我想邀请那些对设计有兴趣,在设计入口观望的人一起来阅读。设计世界看起来门槛很高,不会让人将其与流行或者潮流联想在一起,相信有很多人即使对

  设计有兴趣也不一定会真的认为自己可以进入设计界,但我认为,只要脚踏实地,就能走好设计这条路。我期待那些对设计有兴趣的人能够坚定地进入设计界”。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8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来源生活,艺术中处处都体现这生活、体现这自然。因此,艺术丰富多彩,生活也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它是回归生活,艺术与生活之间是相互融合,同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一、生活是一门艺术

  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一门艺术。生活是指人在物质界中的一切活动。如:耕种、吃饭、游玩、睡觉等等。而艺术又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物质界的一切活动,对自然现象进行的感觉、感受、体验、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不同时代呈现着不同时代的艺术,也相对有着不同时代风格的出现。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广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惊艳、春风抚柳之温馨;从听觉上,我们听到鸟儿争鸣、高山流水、惊涛拍浪;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艺术教育也不再是从事艺术专业人员的专门教育,而是作为大众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的感觉、想像、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必要素质。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特有的艺术,同时也有每个时代的艺术格调也都不相同。艺术的想象力、拓展性,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各种复合型人才的必备基础。

  通过艺术与生活的接轨,可以丰富我们自身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享受生活,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传递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品质。我相信生活和艺术是分不开的,生活被艺术渗透,说明生活本来就是一门艺术。

  二、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谓源于,艺术是生活的提炼,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将其浓缩成艺术作品呈现;所谓高于,艺术呈现出来的是修饰以后的生活,现实固有种种无奈难以改变,而艺术是精神的自由空间,艺术家在创作时将个人憧憬呈现于作品之中,以寻求一种精神信仰的寄托,以实现心灵以及精神释放的窗口。

  生活是艺术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无论艺术的形式如何变化,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在于“服务于生活”。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为了适应环境,开始制造工具,这就为艺术的起源创造了条件不单单要满足生存需求,还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艺术。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而社会生活又是艺术的源泉。藝术创作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让创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康定斯基说:“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儿,同时也是孕育了我们情感的母亲”。

  艺术是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家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人,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富含着生活的经历,烙印着生活的气息。无论多么抽象的艺术形象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与它相对应的原型,从这个角度来讲,更加符合“生活是艺术唯一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

  三、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反作用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反过来作用于生活。但是生活这个词语时刻围绕在我们耳边却要你解答出来却又无从开口。其实生活这个词指的是人们在自然中所做的一切事情,比如:工作、学习、睡觉等等。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从这当中提炼出的精华,通过加工并且把它呈现出来。例如:绘画中用红色的颜料表现夏天太阳的炙热,乐曲中用调子的快慢表达事件的缓急,表演中用各色各样的服装表示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总而言之就是用艺术解释自然生活的规律和逻辑。把广阔的大自然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其目的不言而喻:主观上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从而更进一步溶于自然、以至于更好的和自然协调发展。实际上他将会透过艺术表现出某种精神和文化。从而使人们学习这种精神。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

  例如耳熟能详的司母戊大方鼎,最初人们制造出来的初衷是用于烹煮,随着封建王朝赋予其权力的象征,其用途发生根本变化,从而用于祭祀。到如今他的艺术价值又发生了巨变,成为了纯粹的艺术品,让人们又真实的去感受作品本身所带来的价值。人类的艺术史证明,艺术绝不能与生活脱节,否则艺术失去生命的养分与光华,而生活永远是艺术可参照、借鉴和推成出新的动力与灵感的来源。人类生活是因为有艺术的存在,才有了精神世界,思想变得愈加文明、充实,而艺术的审美观念,在推进着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层次发展。

  四、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却又高于生活。从远古时期拥有人类文明开始,艺术就伴随着人们的生存而出现,图腾文化就是一种艺术的象征。人类艺术活动与人类早期设计融为一体,随着社会的分工不同,专业性的不断加强,使得艺术从技术中分离出来,使其艺术也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任何事物也都将与艺术发生着碰撞。它和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一样: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而艺术尽可能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到雪花融化、树枝的发芽、鸟儿的歌唱、江河的奔腾过认知,产生感悟,雪花因为为什么融化?树枝为谁发芽?江河为谁奔腾?抒发我们对自然、生活的情感;再把这些情感转换成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舞蹈、音乐、绘画等等,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生活和艺术环环相互紧扣,相依相存。就如广为流传的一样: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细心点就会发现艺术与我们息息相关。

  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就是创造了人的本身”。起初,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一切劳动都不具备任何的审美性质,那个阶段,艺术与生活还是“一体的”,也就无所谓孰高孰低。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伴随劳动的艺术形态也得到了发展。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微妙维肖,且一直是动态变化的,这两者之间有“水乳交融”的共性,也有各自“精彩”的特异性。不论怎么变化,生活都永远是艺术的源泉,而艺术就是对生活的感悟和提炼,其目的是服务于生活。希望我们珍惜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艺术,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9

  在拜读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时,每每读到精彩的语句是,便不由的的引发阵阵感慨,也引得我不断地就设计问题进行思考。为了抓住瞬间的灵感,便以随笔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边读边记录。仅为自己的一点拙见,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1、【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的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的价值观或是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实际物质上的需求或是满足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其最高的境界是通过设计、或是消费者共同参与设计的过程而让消费者获得一份感动、得到精神上一种收获。例如我曾经看到的一个充气椅子的设计,若是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椅子也可以满足坐的需求,但是设计师却在与主体的四周连有一些充气小动物的造型,当人坐到主体上时,主体椅子内的气体就会因为挤压的原因通过相连的软管进入到小动物的体内,这些小动物就“站起来”,这样不乏童趣,为平日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份活力。

  2、坂茂与卫生纸

  其卫生纸中间的芯是方形的,在抽取卷上取卫生纸时会因为阻力问题而发出咔哒的声音。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另外在卫生纸的排列上也可以紧密排列而节省空间。由此而见,设计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针对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设计这个媒介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是揭露这个问题,引发使用者的思考。设计也是为社会而服务。就如同一些大师通过自己的招贴设计号召人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3、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

  正是因为对沟通的法则很有心得,又能够在实践中很好的应用,他在许多领域都很活跃。我认为,设计是通过设计品进行的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心灵的沟通。

  出入境章是一个向左或是向右飞行的飞机,这个设计不仅使得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而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惊喜。为这个程式化的手续中增添了一份情趣,从而增加了旅客对这个国家的喜爱。

  这个设计就包含一种感动,他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可行且生动的相互沟通的方法。

  4、将这些日常用品陌生化,在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设计,就是RE—DESIGN。

  5、【我曾尝试着从触觉开始,设计各种各样与感觉相关的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达。】

  设计可以说是一种设计师思想的信息传达的媒介,所以我们要提供给使用者的感受、想法等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渠道去传达、从不同的感官去刺激使用者,更加加深他们对于设计的理解。要从综合感觉形成的这一角度出发。

  6、【我们应当在适应市场的同时,用心推动消费者的审美意识,争取实现一个具有引导性的`设计。】

  就是通过我们的设计一步步的提升消费者的审美意识,通俗点说就是提升消费者的品味。

  7、【“无何有之乡”庄子的名言。一眼看去似乎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内涵却很丰富。正因为容器是“空”的,才能收藏东西。这样就其拥有的可能性来说,非常丰富。】

  我们现在的设计是不断的加上一个个的设计点,不停的做着加法,实质上并没有体会“无”的内涵与丰富。“无”更会带个人们以无限想象的可能。

  8、【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型气质。不然的话,日本就会成为一个无趣的国家,因为不知道用哪种方式合理运用自己的资源而失去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这样的日本式肤浅的,会被遗忘的。也许,再创成熟的文化是很必要的。】

  一个有内涵的设计就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若是没有生成一种成熟的文化的典型的气质,那么我们的设计也是无趣的,肤浅的、早晚被时代所淘汰的。作为设计师,应当不断地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内涵。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10

  《设计中的设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师,因为你设计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额环镜是由具体生活的人构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为有技术与设计的存在。设计的应用很广泛,也可以说成包罗万象,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与大自然;人类息息相关设计师们所说的设计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体现一个很完美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设计师的才能。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物质享受更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总的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适合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形式不一样、经济、文化都白一样,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要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陷入停滞。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所要知道的。

  但我对设计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的了解到设计真的很广泛,而且设计出来的商品都要符合时代的进化,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好地观察世界之美,同时我们要真正了解到设计的涵义,设计为了什么?怎么样设计?这些都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作者之所以一步步迈向设计中心,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这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学好设计。

  成语脚踏实地:脚踏实地[jiǎo tà shí dì],意指比喻做事切实稳健。语出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八》。[源]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八》康节有〈安乐窝中诗〉云:“半记不记梦觉後,似愁无愁情倦时。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公爱之,请书纸帘上,字画奇古,某家世宝之。公与康节唱酬甚多,具载《击壤集》。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公深以为知言。至康节捐馆,公作挽诗二章,其一曰:“慕德闻风久,论交倾盖新。何须半面旧,不待一言亲。讲道切磋直,忘怀笑语真。重言蒙跖实,佩服敢书绅。”记康节之言也。康节又曰:“君实九分人也。”其重之如此。後公以康节之故,遇其孤伯温甚厚。[典故]司马光是宋朝重要的史学家。宋英宗时,他与范祖禹、刘攽、刘恕等人奉命编撰《资治通监》,由他主编。编写这部史书时,司马光每天凌晨就开始工作,直到半夜才休息,丝毫不敢懈怠。为了怕睡得太久,耽误了工作,还特地制作了一个“警枕”,好让自己睡得不安稳而警醒。而司马光对於书稿的.要求更是严格,他先广泛的收集资料,然後串连、剪裁,加以润色,反覆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例如其中唐代部分的稿子,原有六百多卷,等到最後定稿时只剩下八十卷,可见其要求之精简。等到编成後,全书共有二百九十四卷,全都用正楷工整地写好,一笔不苟。这种认真踏实的治学态度,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赞赏。宋神宗更为这本史书取名为《资治通监》,表示这部史书能作为历代治乱兴亡的借镜。司马光做事认真勤恳的态度,可以从这儿看出。所以有一次司马光问他的好友邵雍,说:“你认为我是一个怎麽样的人?”邵雍便回答:“你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正是对於司马光最贴切的赞美。後来“脚踏实地”被用来比喻做事切实稳健。

  成语治乱兴亡:安定、祸乱、振兴、灭亡。指国运的各种情况。如:《吕氏春秋·察微》:“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又如: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宋·欧阳修《朋党论》)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11

  定位是任何人都可以阅读的设计类书籍,果真易读。

  大概因为看过IDEO的书,所以觉得还好,倒是对日本的民族性审美又敬佩了些。

  如原研哉所说,以审美水平高的区域需求做出来的东西,水平低的区域也会接受。再联想最近看到的中国佛像毁容性再上色,破四旧等毁灭时代的文章实在是心痛啊。也是,温饱尚且堪忧,如何捍卫文化呢?我们就先丢干净,然后赤裸地立于世界上,慌乱地从别的地方拉来遮羞布盖上。罢了。

  虚无,谦逊,留白,阴翳美学,日本美学的神性一直在,日本对自然的敬畏也一直在。而我们大概在面对皇权与宗教神性地位相争下,文化不自信造成上层阶级的`张扬繁复推崇,自我背弃了谦逊的文人美学。而这谦逊在另外的国度却发展出了更为极致的美学。唉。

  无印的理念确实是获益良多,个人认为可以看作是在做民族基层审美的改革,提倡更好的品质和相对低的价格。不以品牌或廉价取胜,而以日常的审美高级取胜。让人又反思,若在中国,中国的基层审美改革能催生出什么样的产品和设计呢?由日本的设计史来看,中国大约也快到了那个阶段了。

  我们这些穷设计师能做到吗?但愿那个时代快些到来。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12

  坦白的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并不知道设计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单干净,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不过却散发着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 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 莫里森 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这是原研哉在书的最前面说的一句话,在前言部分,我终于找到了作者对这句话的解释。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不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所以当作者用语言去表达他心目中的设计的时候,他就是将他心中原有的设计的概念推翻,然后再去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这也是一种设计行为。这句话也同样是在告诉我们,设计任何东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实规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规律,重新去认识它,理解它,这样才会真正的设计出好的作品。

  书中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原研哉通过一些工业设计产品的图片,加上他的解说,使其表达出一些工业设计创新、造福于人类、带给人类便捷、的地方。

  书的第一章是RE-DESIGN,“RE-DESIGN”这个词的意义,简单的说就是“重新设计”,就是重新面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事物,从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现在设计的真谛,给日常生活用品赋予新的生命,这是我真正感兴趣的课题,“RE-DE-SIGN”这个词,也包含了把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熟知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意义,这也就是第一章的中心思想,所以在设计中,不要去追求那些奇异的事物,而是从人们所“共有”的物品中来提取价值,用最自然、最合适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设计”这个概念。

  第二章:HAPTIC——五官的觉醒,haptic在英文字典中的意思是触觉的,而这一章就是希望我们思考如何以自己的感觉进行认知的态度。与颜色、形状、材料和质地打交道是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用不同的感觉去表达一种产品,那么效果也会各有不同。而是“不是如何创造,而是如果让某人感受某物。这一章把这种对人类感官的创造性唤醒成为“感觉的设计”。一幅能够触动你的工业设计产品一定要有他独特设计材料,让人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我很喜欢津村耕佑设计的灯笼,他打破了传统灯笼的纸质样式,而是选了植发技术,在一位假发制作师的配合下将其运用于传统日本灯笼。这种灯笼有人称之为“鬼灯”,我第一眼看到图片的时候真的被吓了一跳,我感觉没有人会将假发做成灯笼,虽然有点吓人,不过这就是利用了触摸感觉的激发,才有了这个创意产品。而·这个灯笼也是改进了原有灯笼的不够结实的弱点,使其变得既有个性又耐用。

  我喜欢这本书的第五章:MUJI 无印良品——无,亦所有。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无印良品这个品牌。无印良品是一个日本杂货品牌,在日文文中意为无品牌标志的好产品。产品类别以日常用品为主。产品注重纯朴、简洁、环保、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而无印良品的创造理念就是搜寻最宽容的材料,生产方法与形式,从简单中诞生出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美学。而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也就是书的作者原研哉将无印良品的广告建议的理念是空。广告传播一般是指将你想让受众了解的观点进一步明确的过程,将其转化为一种好理解的信息,这也许就是无印良品受大家追捧的原因之一吧。而且无印良品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极简,它省去了不必要的设计,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程序。为了环保和消费健康,无印良品也本着不能用如PVC等材料的原则,尽量从简,对环保再生材料的重视和将包装简化到最基本的状态,无印良品也赢得了环保主义的拥护。这也是原研哉的设计思想,对自然地追求。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不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到底是什么呢?我感觉,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存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使其在设计的领域中迈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说过:“像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所以对于设计,对于一个未来可能成为设计师的我们,一定要在创造的同时,发现其本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会发掘物质其本身的价值。

  那到底什么是设计呢?我认为,设计不光是一种学问,他是一种体现物品本身价值的必需品,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产品,可以为企业创收,但却不能丢掉产品本身的特征。就像无印良品一样,虽然外观并没有那么特别,而且颜色也没有那么鲜艳,但是设计师却用了最朴实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既环保,又可以高度表现出他的功能所在,这也就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了。

  我会追寻着原研哉老先生的脚步,去学习,去体会,去实现我的设计之梦。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13

  曾经看过一本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后来在图书馆看见一本叫《设计中的设计(全本)》的书,书的容量较之前者多了两倍,增加了很多新的章节,书名由designofdesign变成了designingdesign,反映了作者在重新编排此书时思想上的波动。原研哉是为平面设计大师,却对我们已然习惯了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做了大量再设计课题,书中收录了他策划的再设计的很多精彩作品展,当然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告诉我们人类自古以来积累起来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是多么的“错”,他的研究告诉了热爱设计的人们不要被束缚于日常生活的高墙中,“从‘无’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是一种创造。”他想传播的`也是他一直所追求的设计思想。

  夏日炎炎,读这本从封面到内页都是纯白的书让人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一股清凉感,第一章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是旧内容,坂茂的方形卫生纸筒,佐藤雅彦的出入境章,隈研吾的捕蟑盒,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到处手抖充斥着设计,地板,书籍,灯具,啤酒瓶。这些的确都是设计的产物,将这些东西陌生化,再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再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是一个真正的设计师。”

  Haptic——无感的觉醒,人有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这个策划中原研哉要求设计师们不许画草图直接受“触觉”来激发出物体。Haptic的展览中有两个作品我十分喜欢,深泽直人——果汁的肌肤,看到这一系列的作品时顿觉内心一阵清凉,甚至一个荒唐的理念从脑海中飘过:要是能进他的设计公司做设计跟大师一起做设计这辈子就完满了,好好练口语吧!如同作者所写,这一系列最出彩是香蕉汁盒,让人看到后会有从盒子口撕开纸盒大口喝的冲动,因为那里有一处香蕉蒂的设计,这样就会联想到撕开香蕉的动作,于是让人不自觉的想要撕开纸盒,我的感触是不是太大,不知不觉就掉入了设计师的陷阱里,这就是他的设计哲学“nothought”;草莓汁盒的外部肌理处理的和真实的草莓完全一样,有让人想伸手触摸的冲动,仿佛盒盖未启草莓的香甜已经扑面而来,可恨那只是张图片。夏天光着脚丫漫步是我们这代人童年的回忆,当我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追求奢华品质的皮鞋不惜把脚磨的伤痕累累时,是否还记得当年夏天走在草地,踩在泥土上的触感呢Haptic展上的木屐我很喜欢,因为直到现在无论春夏秋冬不在特别的公共场合我都有赤脚的习惯,作品在传统的木屐上有些植入了青苔,有些植入了松树林叶或是水泥石板,就如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一样,这样的鞋子穿在脚上未必舒服,这样的设计向人们传达的是释放脚底的自由,释放设计师内心的自由。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03-31

课程设计设计心得07-26

《孔乙己》教学设计:笑声中的悲凉02-06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心得11-25

设计实习心得03-08

装修设计心得12-11

网页设计心得12-22

网页设计的心得12-21

浅谈诗歌活动中图谱的设计与运用02-09

浅谈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