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1 19:36: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

  一、反思整体设计

  优点:

  1、学生质疑,走近文本。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遇险”时,我让学生先说自己上节课遇到的不懂的词,学生纷纷说出了“气势汹汹”、“不由分说”、“蛮不讲理”等词,学生在提出疑问的过程中触摸了文本,与文本的距离近了。

  2、扮演解词,走进文本。

  用扮演角色表演的方式理解词语,解决学生提出的不懂的词,使学生真正进入了文本,用心体会课文,用身体表演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朗读,再造文本。

  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后,我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将学生置于朗读的情境中,朗读中,学生不仅感受了语言,感悟了文本,相信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小稻秧脱险记》。

  缺点:

  1、德育渗透,不够到位。

  德育目标中第二个目标,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我觉得这一目标的实现较难,尽管自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但我觉得较空洞。

  二、反思教学过程

  优点:

  导入环节能较好地与第一课时衔接,适时激励学生又能引导学生较好地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精读环节问题设计较精炼,能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问题。顺学而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结环节检测题很好地与本课教学重点对应,课后作业设计模式也受学生欢迎。

  缺点:

  导入环节的激励语不一定对所有学生都有效。改进的方法我想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如果能经常语出惊人,妙语连珠,我想学生定会喜欢你的语文课,因为那时你已是一位充满魅力的语文老师。

  精读环节有热闹的嫌疑,整个过程“动”的设计较多,有的学生可能因此当成看热闹而非真正的进入文本学习感悟。这就需要教师练就火眼金睛,及时发现问题,还需有教育机智,及时解决问题,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自己修炼自身。

  三、反思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的运用

  优点:

  1、另辟解词蹊径,感受词语意思。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词语的理解是重点。课文中有一词“警觉”,课前备课时我已注意到这一词语,并想: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呢?讲解词语的意思,有些苍白,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的年龄水平理解这一词语有一定的难度。反复斟酌后,我让学生表演“警觉的抬头”的动作,而且还设计了一个问题,采访表演者:“如果你是杂草,此时你警觉的抬头,内心是何想法或者是什么心情?”通过一演一说,让学生感受“警觉”的意思。

  2、丰富评价语言,及时有效评价。

  为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之前我曾收集过课堂评价语,并运用到本课的教学中,也许雒老师从我的教学设计中很难发现这一策略,但我确实这么做了,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合理使用媒体,有效促进教学。

  我认为制作的课件有使用价值,并且出示的时机也较合适。

  缺点:

  1、评价语虽丰富了,但还缺少自己的风格,有待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媒体课件制作不够精美。自己的制作水平较低,有待提高。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时标准的相关要求,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体会“团团围住”“气势汹汹”等词语。

  3、理解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内容,知道小稻秧遇险的原因。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本课教学我打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难点】

  读、演、说中感悟、体会理解第

  一、二自然段中四字成语及小稻秧遇险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感受文本

  ——以“悯农”入手,在朗读古诗中感受小稻秧。

  1、出示古诗《悯农》,引出课题。

  2、师生板书课题,强调“稻秧”和生字“险”(左窄右宽,耳朵长又扁,遮住半边脸。)

  3、学生齐读课题,并质疑。

  二、学习字词,初读文本

  ——紧扣“生字词”,在具体字词中走近小稻秧。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指导写字,规范美观。

  3、由“团团围住”“气势汹汹”等词语引出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读中随文正音)

  2、教师扮演小稻秧与学生一起演演课文的第

  一、二自然段,感受小稻秧的遇险过程。

  3、再读第

  一、二自然段,并出示课堂练习说话题:“这真是一群____的杂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准确使用词语。

  四、拓展文本

  以“你想对气得病倒的小稻秧说什么?”为话题,分别采访学生。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三至五自然段的脱险部分,下节课演演这个故事。

  六、板书设计

  小稻秧脱险记

  杂草气势汹汹、蛮不讲理

  脸色蜡黄、病倒了喷雾器?

  七、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课文十分有趣,学生很是喜欢。由于是第一课时,我打算让学生通过读——演——说等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理解课文生字词和第

  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在课堂上,我将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期望得到一定的效果。

  1、充分利用图片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

  2、对于中低年级来说,想一想、演一演、读一读等环节正是他们表达情感,促进语言内化,感悟文本内涵的良好手段。在学习“遇险”部分时,我尽量与学生一起表演,通过“团团围住”“气势汹汹”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对课文第一部分——“遇险”的体验更加渗透。设想都是美好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问题,我将更加用心渗透教材理念,争取做到更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知道除草剂、喷雾器具有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长大用科学的志趣。

  教学过程:(略)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3

  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这篇文章通过表演形式让学生理解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就谈谈我教这节课的优点:这节课我注重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开放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我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完成的。如“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的表演,轻松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

  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一些有目的、有意识的内容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在理解杂草对小稻秧的态度时,让一些学生朗读、表演,这样不仅让学生轻松而深刻地懂得了杂草和小稻秧的`不同态度、不同处境,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表演能力。在让学生理解词语“警觉”和读懂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时候,通过让学生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去,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一起讨论、表演、朗读,思维更活跃了,感受更真切,这样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同时我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本课中“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都从生活中找到了合适用这些词语的场景,轻松的完成了造句练习。

  设想都是美好的,但这节课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不当,前面用时间太多,后面用时间太少,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急匆匆的赶了下来。

  2、在课堂上我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不能及时有效地对阅读表演做出准确的评价。

  3、让学生表演时太零散了,没有化零为整,应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表演,不注意文本前后的联贯性。

  总之,我将再接再励,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4

  今天的试课,算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原以为在导学案和复习单的引导下,学生会很快适应这种模式,但我完全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忽视了学情,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课堂延时,预期目标没有达成,具体问题如下:

  一、关于导学案的设计

  为了让学生明白导学案如何使用,我在学习单上备注了很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原以为学生会明白,可结果大相径庭。那些经过我精心设计的语言到头来非但没有让学生明白,反倒耽误了很多时间,比如我的复习检查环节原计划是5分钟,可学生拿到导学案后,习惯性地读“学习目标”,致使任务一再延迟。鉴于此,再设计学习单设计时,将学习目标的'文字省去,在教学环节中体现。导学案设计再简洁一些,以免过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关于合作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检测之前所学生字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自己写,然后小组内读一读,再由小组长汇报本组的掌握情况。设想很简单,可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之前没有进行过小组式的学习,因此在分工和汇报时延误了很多时间,且没有达到检测的目的,致使合作学习有些流于形式。

  教学改进:

  1、如果学生尚不能接受导学案,索性就放弃,但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导”的意识。如果依旧使用导学案,就将学习目标的文字部分省去,在执行每次学习任务的时候,都应该先给学生说清楚,磨刀不误砍柴工。

  2、如果不能从遇险和脱险两个故事情节入手,也可以考虑按人物角色解读本文。

  3、课堂缺少读书的声音,本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分角色读,是掌握本文,体会人物想象的最佳方式。在下次的设计中,要在读的方式和技巧上再下些功夫。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5

  在这次评教评学中我讲了《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小稻秧脱险记》这篇充满童趣的科普童话,以它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同样也吸引着我。讲完课后,结合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各位老师的意见,我对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一面是: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者巧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

  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解释什么叫“有气无力”时,尽量让学生往生活方面寻找,学生也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有的学生说到了体育课长跑后累极了的样子,这个就比较形象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自己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我在教学中做到了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我改变了以往的“你真棒,你真行!”。而尽量评学生的情感方面。如:“听了你的发言,我仿佛已经看到可恶的杂草就站在面前了。”这样在整节课上学生总是那么兴奋。

  当然,对这节课的不足我也深有体会:

  1、时间把握不当,前面用时太多,后面用时太少,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急匆匆的赶了下来。

  2、插图没有很好的利用,图片与文本应融合在一起,但却被我孤立的割开了。

  3、导学案使用不够灵活,应注意与文本前后的联贯性。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6

  20xx年11月的一次片区教研活动中,我根据所任学科,设计、制作了《小稻秧脱险记》一课参加了活动。因为是异地教学,我提前一节课走进教室与学生进行接触,想了解下学情,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在班主任组织好纪律后,我很亲切地做自我介绍。可能因为换了张新面孔,这些孩子很活跃,叽叽喳喳介绍自己与同桌,有几个积极点的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保留课堂教学的新鲜感,我只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不做过多的教学流程讲解,学生很认真地一遍又一遍地变换不同的方式朗读。

  很快,40分钟过去了,我带着学生去教研活动室做课。安排好学生的座位,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开始上课了。课堂上,我用极具亲和力的课堂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从鼓励学生质疑,到课堂角色的扮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天真淳朴的原生态表演,不时引得听课教师的阵阵笑声。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让学生自己感悟出学科学、爱科学的重要性,但是我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一再强调“喷雾器大夫”的重要性,却忘记了真正的.大夫应该是“喷雾器大夫”“肚子里”的除草剂,几个学生说了半天都没有说到这个点上,我有点着急了,就拿着喷雾器贴画,给学生讲解除草剂的作用,至此学生才明白是科学家发明了除草剂,进一步明白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道理。本该是一节比较完整的课,却因为自己在设计时的一点疏忽影响了整体的效果。

  课后,参与教研活动的几位老师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评价。区教研室的宋君青老师针对我课堂教学中的那个疏忽给出了中肯的建议,真是受益匪浅。教师一定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设计、组织好教学活动。一次教研活动,对于我的专业成长是一次促进。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进步。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7

  教学分析:

  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第五册第18课《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性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采用了拟人化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小稻秧的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全文充满了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本文教案的设计以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为突破口,创设生动形象情景让学生在读读、演演、说说的过程中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领悟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进行片段练习。整个教学过程中将高度重视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充分诱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中领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积极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片段一、

  师:上课前老师想给你们提个问题,你们知道《小稻秧脱险记》中的“记“是什么意思呢?

  (孩子们陷入了沉默之中……)

  师:这样吧!老师给你们帮个忙,我把“小稻秧脱险记”中的“记”换个位置,变成“记小稻秧脱险”,你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吗?

  (孩子们立刻发出了“哦”的声音,一只只小手全都举了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了“记”就是“记住”

  师:哦,是记在这里吗?(老师指着脑袋)还是记在什么地方?(用手作写状)

  生:我知道了,“记”就是记下来,写下来的意思。

  师:你可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呀!

  [ 评 语言知识的传授一直是语文课中工具性的体现,最好能够在教授的过程中体现思辩的过程,让孩子们跳一跳就能够着苹果。老师在这里的点拨充满了教育的智慧,调整了语序后,符合了孩子们熟悉的语言习惯,孩子们很轻松地将这个难题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四两拨千斤”在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

  片段二、

  师:读了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

  生:杂草抢小稻秧的营养,小稻秧病倒了。

  师:事情交待得很清楚,如果能够加上地点就好了。谁愿意再试试?

  生:在水稻田里杂草和小稻秧抢营养,小稻秧病倒了。

  师:你可真棒,老师一说你就明白了。这样说有没有问题了,是不是说完整了呢?

  生:我觉得应该加上时间,这样才完整。

  师:那你就完整地说一次吧!

  生:一天,在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杂草和小稻秧抢营养,小稻秧病倒了。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会学习的孩子呀!当我们交待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说清楚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四要素”。

  [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概括语言的训练,这样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的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旨,从而进行有效的信息处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加强了学生语言完整性的训练,每一次的点拨都具有很强实效性,学生在老师因势利导的推动下,自我完成了语言完整性的修炼。教师不露痕迹,春风化雨般地将“四要素”植于了孩子们的心田。语文训练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实”而不“死”。]

  片段三、

  师:让我们一起来演演这个自然段,能不能抓住这些词“团团围住”、“一拥而上”、“不由分说”、“抢”等词,讨论一下该怎么演好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一起热烈地讨论和表演)

  师:我们一起来演一演好吗?老师来扮演“小稻秧”,你们来演“杂草”,好吗?

  生:好呀!

  师:那么请想扮演“杂草”的同学快点上台来吧!

  (此时,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有些孩子早已迫不及待地冲上了讲台,课堂上气氛非常热烈。)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些“杂草”刚刚是怎么上来的呀?

  生:老师,他们是一齐冲上来的。

  师:书上是用什么词形容刚刚的情形的呢?

  生(齐声):“一拥而上”

  [评:课文中的情景在教师的巧妙创设下自然而然发生了,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角色,“一拥而上”的情景再现真实而又逼真。将一些课堂中为了“演”而“演”的假象和空洞,一扫而空了。孩子们在潜移默化,欢快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词语的意思,将机械教授转化成为孩子们自发的学习认识。]

  片段四、

  师:能够想象一下“小稻秧”在获救后会对“喷雾剂大夫”说什么呢?请你们仿照课文的方法,将“小稻秧”和“雾剂大夫”的表情、语气以及说话的内容写出来。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好。

  (学生们个个都陷入了沉思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中……几分钟后)

  生1:小稻秧仰起自己的脸庞感激地说道:“喷雾剂大夫谢谢你救了我。”喷雾剂大夫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们大夫应该做的。”

  生2:小稻秧在微风吹拂下欢快地跳起了舞蹈,开心地说道:“喷雾剂大夫,真的要谢谢你了,有了你,我再也不用害怕那些横行霸道的杂草了。”喷雾剂大夫大声地说道:“小稻秧,不用谢我。其实是人类帮助你呀!”

  ……

  评:在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有读和悟的学习过程,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学生在阅读后的沉淀。这种“沉淀”正是就文而发的随笔。“写作”的发生,有了特定而自然的情境,易于引发学生的思维“决口”,出现“井喷”。在这个整个创作的思维活动中,正是学生体味文本情感,揣摩文本语言,形成自我语言风格的最佳时机。]

  教学反思:

  过去的课堂上我们只知一味地进行语言训练,将一堂语文课变成了语言训练课,教师们疲惫不堪,孩子们叫苦不迭。语文课堂成为了“人间炼狱”。新课改,犹如一缕春风涤荡了语文课堂上的八股腔,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师生们重新焕发了活力。然而有些人对新课改的理解出现了歧义,把语文课变成了一场闹剧。教者不知其所云,学者不明其所义。师生全都在迷迷糊糊中,草草结束了一节语文课,甚是可悲,可笑。这些人错误地认为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就是读读,唱唱,跳跳,觉得只要学生能够就文而发,说出惊人之语便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现语文课的“新”字,而全然不顾学生漫无目的游离于主题的涣散,不知这是学生不知甚解的胡言乱语,竟把它当作了语文课堂上体现新课改的“旷世奇言”,把语文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无限的放大,篡改了新课改的精髓。语文课堂上只充满了人文性,却不见了工具性的踪影。

  我们知道课标中曾明确的提到: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三个方面应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换句话说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要形成高度的统一,而不是片面地夸大一方面的影响,而将另一方面完全弃置于不顾。新课程是涅槃于旧课程中的,而不是凭空臆造的海市蜃楼。它是批判继承旧的东西,而不是全盘否定过去。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做了一次地有效地融合。在教学中,我既努力地维持文本情感的完整性、连续性,又为学生们设置一定量的语基训练。语基的训练点与文本情感发展形成了遥相呼应的态势。例如:在教学“四要素”时,我要求学生说说文本的主要内容并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地了解了什么是文章的 “四要素”。在关键词语的理解方面,我则采用了孩子们易于接受的随文“情境表演”,活泼生动地去理解词义,并要求学生用语言给出更正确的意义,历练学生捕捉语言的正确性。在文本的结束时,我又设计想象的片段练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触动学生的写作动机,在自然而然情景下,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将文本语言融入丰富到自己的语言中,轻松地实现了文本语言的外化。然而这些所有的语言训练都紧扣文本的情感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实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整合。

  整个语基的训练的立足点都是想法设设法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并没有进行机械传授和训练,却能够高度地重视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充分诱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会学习的方法,建构道德的价值观念。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因为我知道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新”语文课堂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既要着眼于眼前的教育结果,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终身的发展,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跨越情感的沟壑,飞跃思维的屏障,实现人格蜕变。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8

  坚持教学反思,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中不断提高自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的“回顾”,而是对自己教学实践和周围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福柯说:“反思就是对熟悉的东西再次陌生化。”教育反思,有助于教学研究与提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细微之处见精神,每一次细小的反思汇集起来就是巨大的力量。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反思型、专家型教师。

  走入历史长河,让我们一起回顾教育的昨天。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与培养;70~80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我的语文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过于强调工具性的一面,导致知识的灌输与能力的训练做过了头,致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和机械状态;90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于是我们的课堂又出现了如此场面:一堂语文课热热闹闹、旁征博引、花样翻新,但若问结果如何、收获何在,却说不大清楚,究其原因主要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极端对立所致,这无疑会使学生学得肤浅,使语文学习失去意义。许多老师在困惑、在迷茫,不知道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应如何进行,我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深入地学习与不断地反思使我豁然醒悟:其实我们的困惑与迷茫来自我们对教育教学理论认识的浅薄与偏离;来自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肤浅理解;来自我们对旧课程的依恋;更来自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行动上的举足不前。只要我们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体验,关注人文思想的渗透,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得到提高。

  语文课是学习言语的过程。学习言语必须在精神生命活动支持下,通过言语实践习得言语规约,也必须在言语规约的帮助下,通过言语实践,提高精神生命的品位,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语文课程之中。《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的一句是“快把营养交出来!”,以往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出凶狠的语气或以范读的方式让学生模仿,将自己的`语言体验代替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情感体察,这样的语文教学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其结果为学生拿腔作调、单纯模仿,从而使语文学习失去了意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尝试将学生带入童话般的世界中,让他们自由地朗读。我听到了孩子们怀着不同的心情读出了不同的语气,拿腔作势的、外强中干的,更令人激动的是有的学生因想到杂草无理取闹其实内心怯搦,因而读出了凶狠而又胆怯的语气。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着内心的情感、尽情地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不同情境中充分地朗读,充分地感悟祖国语言蕴含的丰实与多彩。学生感知于外,受之于心,这一教学设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可以给予,能力可以在实践中通过训练提高,而情感既无法给予也无法训练,情感只能去培养,只能靠语言这个载体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番话时刻警醒我在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于是在教学三年级《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中,便出现了这样的环节设计:“用形体语言与情感语言相交溶理解文中较难的词语”。教学的效果出人意料、令人振奋。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想像,争先恐后地表达:此刻,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在科学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他们热爱科学、喜欢小稻秧的情感在形象的口头表述中流露出来,思维与情感为之聚合,在言语实践中,提高了精神生命的品位。“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这一过程,不但提高了教学水平,更让我饱尝了教学成功的喜悦,领悟了情感与思维的真谛——没有了情感,语文只是一堆无生命的符号,思维也会毫无意义;没有了思维,语文只是一堆抽象的文字,情感将不复存在。情感与思维的同步生成与发展才能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两者的统一不仅要靠教师,更要靠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作为服务于学生实践的主体,启发、引导、组织、规范学生的认知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从依赖教师到独立自主地学习,最终成为语文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认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记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在语文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使情与思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定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人文的底色。

  课堂教学呼唤教师教学的实践智慧。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它具有显现的个性特征;是装在头脑里的,往往是不能以文本方式陈述和传递的缄默的知识;是将经验、顿悟、智慧、体验、经历与情感融为一体的,镶嵌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景性的知识;是教师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自身经验+自我反思。我愿在反思中加快成长的步伐,把学生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尽我绵薄之力为改革前进中的语文教学迸发一点星火微光,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领略语文教学的魅力,使教学也能成为一门艺术,孩子们会在语文教学的海洋中愉悦畅游,激发出更强烈的学习欲望,而我们这些引航手怎能不警醒反思导出更佳方向呢?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9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十几位家长前来听课,有些紧张。还好,今天上的课文是我《小稻秧脱险记》,很有童趣,感觉还可以。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语言生动、对话很有个性、情节有趣。

  在教学时,我将本课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

  1、整体感知;

  2、读通;

  3、读好。

  一、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使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难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教学本科第二部分时,我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的`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些紧张,导致几处口误。“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没能轻松完成造句练习。还有生字教学显得不够紧凑,以后一定要多加注意。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0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进入三年级阶段,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参与度也与日俱增。具体体现在朗读训练中,以前总是由学生读,教师加以点评。现在学生在正确把握与理解课文的前提下,对于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自己的体会。我将这篇文章看作是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励学生自我欣赏,并自我改进的一个好机会。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组内自行决定分工。基本上由三个角色(小稻秧,杂查,喷雾剂大夫)一个旁白组成。而且每人的"工作量"也基本均衡。不会在小组合作中出现"无所事事"或是"包打天下"的人出现。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每个人都尽力想把自己的角色演好,真正把时间都用到了读书中去,不像以往那样往往在分工或一些琐事上花费很多时间,而真正用来读书的却只有一小部分。

  在大组交流过程中,由于有了充分准备,而且每个小组成员在读时也已经互相提过意见,所以当在全班范围交流时,基本上起来表演的学生水平都比以往个人独立发言时高。在此基础上,我先要求同学说说他们的.切身感受,可以是围绕说说自己觉得成功的地方,也可以说说自己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是评论他人的,要求说一条缺点之前必须先说一条优点。这样就有效地组织他们仔细倾听,实事求是地分析,并且取长补短的作风。

  总的来说,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活泼,真实"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发言水平,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一个重要保证。由此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副产品"。如陈怡雯在日记中说道"听卢云清嗓子变调是一种享受,是那么有趣而又夸张,却又把喷雾剂大夫给演活了。还组织意犹未尽的同学写了一篇童话"续集"――《小稻秧再次历险》来写写小稻秧后来在生长过程中再次遇到的危险和困难,让学生模仿与积累语言,其中不乏佳作。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1

  (一)师:接下来我们进行演一演活动,请同学们推选4名同学分别扮演小稻秧、杂草、喷雾器、作者。

  生:我选吴一琨演喷雾器。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本上说“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那么喷雾器得选个个子高的。

  师:呵,你会根据课文所说给同学们量身定角色了。

  生2:让xx当杂草,杂草要蛮不讲理。(该生平时有些霸道)

  生3:让女生演小稻秧。

  终于选定了四个主角,表演开始了,课堂上不时爆发出掌声和笑声。

  (二)演完之后评议:

  生:喷雾器演得很好,他的声音很响亮,可以说是声若洪钟,很有正义感。

  师:你很会用词,用你所积累的词语“声若洪钟”代替了课文中的“响亮”一词。

  生:老师,演得不对!不能只选4个人,杂草应该选很多,不然,怎么“团团围住、一拥而上?”

  师:你有一双慧眼,在用词中发现了表演的问题。

  生:小稻秧的“挺了挺身子”没表现出来!

  师:如果让你演,你会怎样演?(生挺立,扭动几下身躯做舞蹈状)为什么这样演?

  生:这里应该体现出小稻秧的高兴。

  评议后又进行了第二遍表演,杂草们的'表演应该说很到位。那种气势汹汹、蛮不讲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很有敬业精神哟,演到纷纷倒下时,他们竟然真的都躺到了地上!

  (三)这遍刚结束,又有人质疑:

  生:不对!应该是“一棵杂草警觉”,这时不能所有的杂草都说话,一个演杂草的发言就行。

  生:是“纷纷倒下”,杂草怎么一下子都倒下去了?最好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

  只好进行了第三遍表演。各位主角们在吸取了大家评议的经验后,进行了惟妙惟肖地表演,小稻秧们在结尾时还用欢快轻松的小舞蹈来体现了自己的愉悦之情。表演终于在大家的掌声里结束。

  (四)结合刚才的情境体验,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此时,学生摇头晃脑,进入了阅读。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2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故事的主角是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 全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遇险”、“脱险”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内容应该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小稻秧到底遇到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通过学文,了解除草剂、喷雾器能够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同时,也会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年级的孩子,还是比较单纯幼稚的,他们更喜欢生动有趣的课堂。当我第一次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觉得这篇课文的一大特点是生动而且富有童趣,相信学生会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如果单纯让孩子们去读课文再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那样做就显得很肤浅。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够跟孩子一起去品读文字,深入文本中,跟小稻秧一起去经历,去感受,入情入境,孩子们会不会学得更有兴致,感受更深刻,而课堂也会更加富有情趣。指导学生精读要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抓住关键词语来把握课文内容,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好人物对话,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表演表现出来。细读文本,文中有很多的关键词语:“一群”、“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嚷”、“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抢”、“有气无力”、“纷纷倒下”、“挺了挺身子”……写的栩栩如生。这些词语,如果单凭学生读,教师讲来理解就降低了理解文本和感受文本的程度。所以,我想一定要孩子们在表演中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所以,我按照文章的两部分内容来设计课的流程。第一部分:“遇险”。第二部分“脱险”。我想,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表演肯定效果不好。于是我决定应该设计一个环节能够巧妙地将学生引入情景,并能根据文本规范学生的表演,让他们很快就知道如何才能把握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表演的更好。于是就从:“招聘演员”开始。

  这一环节是在第一课时小组比赛读课文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我选的是每一小组读的最好的学生。一是第一课时已经通过小组比赛给孩子们充分的练习朗读的机会;二是这一边读课文相当于范读,主要是把课文完整的成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尽量避免读的不流利。

  第一幕“遇险”,从招聘演员开始,首先出示招聘的条件:读懂课文;有声有色的读好对话;能熟练的记住台词并表达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想:怎样读好对话?那就是抓住关键词语。如何来表达?那就是他能够过理解再来表达。在招聘演员的过程中,让不来应聘的孩子当评委,这样所有的孩子都积极参与进来,避免一部分学生失去兴趣。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也是难理解的词“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来理解评价。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有几个词语是漏掉的,因为孩子们没发现,这是应该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这方面作为教室,我还要认真的反思。

  第二部分“脱险”我的实际目的是让孩子们在第一幕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希望孩子们能通过朗读,讲故事,或者其他的更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表现课文内容。但是,孩子们选择的方式只有朗读和表演。这也与平时的语文课的引导有关系。既然课堂学生做主,那就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于是读读、议议、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学生自己去感悟。然后在评的过程中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达到对词语理解的目的'。可以看出孩子很高的积极性,当演完第二幕的时候,一再要求把全文完整的表演一次,遗憾的是我因为考虑到时间的因素,没有让孩子们进尽兴。后来想,应该让孩子们把全文呈现。这样才能更好的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课堂的完整性就更能体现。

  最后,把学生带出文本,体会科普童话的含义。

  总结:首先必须准确的把握教材。其次,对学生的学情有所了解,抓住孩子的特点设计课的形式一定要引发孩子的兴趣。第三遵循自主有效的课堂。真正的理解什么是课堂的自主有效。应该是尊重孩子们课堂的兴趣,而不是被自己的课堂设计所限制。遵循设计,超脱设计。真正的创造,自主、民主、科学的课堂。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3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课文大笔墨写了小稻秧与杂草、杂草与喷雾器的对话。处理这些内容,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比较浓,并且读得很有感情。

  在学习小稻秧遇险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等词语,我让孩子们运用姿体语言,把它生动的`演绎出来。在学习小稻秧如何脱险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演,通过动作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如“警觉、一边……一边……、有气无力、纷纷”等,学生们一边表演,一边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自己不断的体验中学习,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把文字转化为外在表现的演绎能力。可以说整个课堂都是乐融融的。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4

  昨天忙着校本研修现场会公开课试教、沙龙及一些日常事务安排,人虽在学校,而一整天未进教室为学生们上课。今天早上还没来得及把包放进办公室直接进了教室,那批热情的孩子脸露笑容和我打起了招呼。我被他们的笑容感染了,问:“你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嘉诚站起来说:“今天俞老师不走了,和我们一起上课了。”我点点头。爱美的雪妍同学说:“俞老师今天穿了条鱼尾裙,围了一条纱巾,真漂亮。”我不由得露出了笑容。雪妍的同桌刘洋不等我喊他,他就站起来说:“今天我们学《小稻秧脱险记》,你上次说过,这篇课文让我们表演的呢。”他的回答得到一片附和声,哦,原来他们惦记着表演这回事!好一批爱表现的家伙!

  看他们表演兴致那么高,我就做个顺水人情吧。我在讲台前站定,清清嗓子道:“要表演,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行吗?我们现在为表演准备,最先要做的是什么?” 聪明的孩子心领神会,朗朗书声顿时响起,我赶紧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

  朗朗书声持续了大概二十分钟,那批小家伙在位置上已是蠢蠢欲动比划着手势。强烈的表演欲已容不得我像往常那样读、讲课文内容,我在直接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后围绕题目帮助学生略梳课文条理:①小稻秧遇险;②小稻秧脱险;③小稻秧脱险后。前后只用了五、六分钟。接着我就进入了学生盼望已久的课本剧表演阶段。老师还没讲就表演,这可是第一遭。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推选编导,执行排演。孩子们忙碌着,个个神采奕奕地说着笑着演着,我则在一旁坐观其变,悠闲地看着那帮小家伙因表演而兴奋的脸庞。准备了近二十分钟,我让他们分组表演,其他组则在一旁欣赏等表演完毕后评说。一组组的学生在表演,一个个确切的.评价从孩子的嘴里说出:

  “那批杂草围在小稻秧的四周,在跟小稻秧说话时叉着腰比划着手指真有点‘气势汹汹’。”

  “我觉得第一组没有把第二段的内容表演好,这群杂草‘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地跟小稻秧抢营养。表演的那群杂草围在小稻秧四周,静静地听小稻秧讲理由,这怎么能说‘不由分说’呢?不由分说应该是不等小稻秧说完就拥上去的啊。还有既然是‘拼命’,他们的抢营养的动作幅度挺大的,他们这组也不够大胆。”

  “喷雾器大夫喷洒农药到杂草头上,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那棵杂草应该在喷雾器大夫刚喷洒到它那儿就敏锐地感觉到的啊,可那里的杂草一开始什么都没感觉到,这不能叫‘警觉’。”

  “我觉得第四组的‘小稻秧’表演得特别棒!喷雾器大夫帮助它消灭了杂草,它高兴地在风中舞蹈,还把身体向上‘挺’了一下,似乎一下子解放了,长高了,我真伪‘小稻秧’高兴。”

  ……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表演着,评论着,把我原来要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讲解的词语要提醒的重点都在他们的表演及评论中那么自然而深刻地理解了。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想说,老师们,放手,课堂同样精彩!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5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在理解课题时,我先让孩子们说说“记”是什么意思?本以为孩子们会说不出,可料不到孩子们给了我意外的惊喜,说这个“记”就是“记下来”的意思,我们还知道有《木偶奇遇记》、《西游记》、《吹牛大王历险记》、《昆虫记》……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以演促读,采用“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种读演结合的.方法,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得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读、演、评、再读”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表演到位了,课文内容和关键词语也自然都理解了。个人觉得用这种方式理解效果比较好,也不需要再去理性地解释了!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02-26

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03-29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5篇03-03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5篇)03-18

小稻秧脱险记作文11-01

小稻秧脱险记教案(通用11篇)10-19

小学语文教案:小稻秧脱险记01-12

小学语文说课稿:《小稻秧脱险记》 说课稿(精选10篇)12-14

三年级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