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时间:2022-06-08 22:30: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9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9篇)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1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什么是生命化教育?那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生命化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学生的一种单向教育,对于老师来说,更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教育。要想更好的教授教育心理学,不仅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不断汲取,也应该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唤醒自己的生命意识,来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完善,从而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老师在文章当中提到所谓的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真爱,要让所有的人都意识到生命比一切都更重要。人活在世上,不管贫穷、疾病、困难,但只要活着本身就带给你希望,带给你无穷的可能性。所以张文质认为,教育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感。

  书中提及最感兴趣的是生命化教育,举了很多教育的例子,给我很多启发。教育的三个维度,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共同润泽和成全。生命化教育在于教师的'“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生命化教育要求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的差异,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要从关注每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个学生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个生命发展开始。不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

  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生,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让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美与幸福。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生命化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将知识灌输到学生大脑就可以的,而是让每一个人面对生命有尊严的活着,有意义的活着。对教育而言,重新给学生上一堂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课。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2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寒假读了张文质老师编辑写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这本书是张文质老师在多个场合的演讲集,语言浅显易懂,处处显示出张老师对教育的关注、关心与反思,他主张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塑造身边的小环境,解放孩子。回想从教十三年,我很有感触、深有体会。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令我思考很多很多……

  “慢”需要感悟。“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这样的文字,总是一次次惊醒我要学会等待,学生不需要的担心,而需要关心;学生错了,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学生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学生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学生本身就是希望,我们尽管为学生着想,为教育的慢而崇拜。我坚信,我的'眼里没有差生,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神圣的理由,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比如面对一些问题儿童,爱因斯坦到十岁才可勉强说话,海伦凯勒两岁的时候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舟舟被认为是弱智少年,却是世界级的天才指挥家。

  这学期,我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真的发现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家住哪里的孩子,不能说话,眼睛不能聚焦的孩子,不能听见同伴说话,带上助听器才可勉强听见声音的孩子,但是,这又怎么样呢?谁能敢说,他们不会是下一个爱因斯坦,舟舟或者海伦凯勒?时间是证明学生成长最好的东西,不是靠老师的声嘶力竭的呐喊和批评甚至奚落讽刺,置之不理。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思想。老师生拉硬扯地教育管教,怕是会误事的,也不会有什么成效,“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千万不要在无意的伤害中偷走了孩子的梦想。

  “慢”需要等待。教育的等待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在课堂上即使我们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方法教授同样的知识,也不会使学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就让我们学会等待吧,用耐心静静地等待,用宽容温暖去等待,用汗水辛勤去等待。就像农民一样,春日里播种,把对秋天果实累累的向往融于浇水施肥、松土拔草、辛苦耕耘之中,尽管有许多果实的收获是要等到来年乃至他年的,但他们依然不恼怒,不气馁,继续默默耕耘,因为他们相信,每一粒种子都有发芽成长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教师,“等待”就是见证学生成长的过程,“等待”给了学生成长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等待”是对学生的信任,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关注和挖掘学生的潜力是至关重要的。面对每一个学生时,我们始终都要有这样的心理暗示:在他的成长中一定有很多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我们不要着急,慢慢等待,等待的过程也是孩子潜能释放的过程。真诚地赏识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期待并加以特别引导的话,那他们的潜能将会得到充分地挖掘。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等待的艺术。对学生的教育永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惟有耐心的等待,坚守,我们才能看到花开的美丽。

  “慢”需要永恒的责任。张老师告诫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目标。本书中,他提到马克思·范梅兰对教师最好的描述:成为学生心目中能够替代父母角色的人。他还说:“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们要去慢慢地感悟,教育是浸润和雕琢的境界,要保持“慢”,慢,代表是平静和平和;慢代表是细致和细腻;慢代表的耐心和耐性,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心情。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

  1、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宽容、尊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与人的多样性。

  2、学会等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有一个精神力量增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教师要有等待之心。

  3、学会倾听。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4、学会欣赏,哪怕孩子只有点滴进步,我们也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5、学会赞美。教师应大声说出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

  6、学会参与。参与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和学生在一起。

  7、学会合作。任何课堂的成功都有赖于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而合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

  8、学会表现。教师要有很好的“舞台感”和课堂表现能力。

  9、学会反省。不仅思考教育方法、策略、技术,更要检讨在成全人的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对与错。

  10、学会创造。通过成就学生的方式来成就自己。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要成为有魅力、有感召力的人。成为引领孩子人生方向的人。

  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3

  今年暑假里,我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书中说道“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又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我主要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慢”而不“怠慢”。

  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部分“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了,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对待这些问题学生要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比如今年我有一个学生叫贾元瑶,在小学她学习习惯就很不好,又比如现在在郑州二中读初二的李豫征)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比如我们班的学生王若林,我只是在小学最后一次的家长会上点名表扬了几个很有学习潜力的孩子,结果这个孩子考上了上海交大)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4

  我是一名教师。近期,读了张文质的书《教育是慢的艺术》,感悟很多,随手记在了书页中。现抄录下来,共同行参考。

  消极心态害死人。人一旦消极起来,看世界,世界是病态的;看世人,人心是叵测的;看自己,自己亦事事不如人,时时不如意。

  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教育的勇气的消弥,人之主观能动性的消失是无奈的,能继续拥有教育的理想的人是勇士。

  有效教学之“效”是什么?是效用?是成人的效用,还是成长的效用,还是成才的效用?是效能?高效、长效还是低效?高效就一定好吗?农药杀虫高效,但有毒。养鸡场的肉鸡生长快,但有激素。

  控制班级和关注个体一旦冲突,我们习惯于控制班级,这就是从整体出发,是顾大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名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就会有多少种感悟和体验。标准答案是什么?是小偷,偷去了孩子的梦想,是猎手,折断了孩子腾飞的翅膀。

  让老师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和生活状态,让教大班额的老师去关注这些“教学”以外的东西是很困难的。试问一下能真正关心孩子的生命、生活的家长能有多少?很多家长关注的不也是“成才”而不是成长吗?

  应该转变教育的观念的不仅仅是教师,应该是全民。教育改革要全民总动员。如果不,就把学校“教育”二字的概念之内涵缩小一下,不用把家长的教育责任,社会的教育责任都加在学校和教师身上。

  知识和文化密切相关,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有知识的,但不少人缺少文化。教给学生知识是教书匠,用文化去影响学生才是教育家。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教育”二字都是一知半解的,只会“教”而不会育,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那些文盲或半文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定可以教育出好子女来。变富了是好事,但如果价值观念扭曲了,再想教育好子女就难了。

  不过,这样的家长心目中的好子女也与我们正常人的不同,他心目中的好就是坏。

  当老师的要清楚学生的学习该学些什么?学什么呢?学习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技巧和生命的解码。当老师的还要清楚应该指导孩子怎样学?怎样学呢?要让学生乐学、善学、恒学。乐学者,学之有趣,善学者,学之有法,恒学者,学有毅力,学贵有恒也。

  错误的教育观一旦在老师身上打下烙印,这个老师就可怕起来,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错误,而他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正确,他越努力,受害的孩子越多。孩子受的害越深。

  教育的真实(现实)与教育的真谛(理想)严重脱节是目前一切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必须生活在现实中。

  整个社会都不按规矩办事,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按规矩办事,岂不害了孩子。任何教育都要实事求是,与现实相结合。

  强调结果的教育是快的教育,强调过程的教育是慢的教育。快好,慢好,不言自明。

  教育是上层建筑,经济史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想让大山里的孩子同北京的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成长,起点是各自不同的家庭。

  我上学的时候,很想多看书,可惜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里,我都找不到书。现在的社会随处都能找到书,却没有了嗜书如命的人。

  我上小学时,有的同伴没有机会读小学,我上中学时,很多同伴又没有机会读中学,我和我们那一代人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今,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必须读九年书,但厌学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如今的教育有赶鸭子上架之嫌,鸭子不愿上架,硬赶着它们上,结果只能是鸭子辛苦,痛苦,赶鸭子的人亦辛苦,痛苦。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哪里来?是个大课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教育上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因材施教需要在了解每一个具体的孩子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如果一个班有40个孩子,这个老师就要根据40种不同情况制订40份方案并付诸实施。统一要求就不一样了,但统一要求扼杀了孩子的差异,不人道,甚至简单粗暴。对于懒惰的老师来讲,自然喜欢选择统一要求,中国人多,学校班额大,是同情,是教育的现实。

  理想中的孩子应该是天真无邪的,生命力旺盛的,可型性很强的,有创造力的。现实中却不乏可恶,沾染恶习的孩子。

  理想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幸福的,个性化的,有理想、有朝气的,现实中,教师往往有太多的约束,继之而无聊,无奈。

  教育的理想是不看成绩,只看学生是否得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是只看成绩,成绩之外的都是花架子,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动物的本能,亦是人的本能。如果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一定是他的心理出现问题了。

  好教师对待孩子,应该如大自然对待万物,尽可能地为所有的不同的(孩子)生物提供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创造一切条件让它们按自己的方式生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5

  “遇上好老师不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个家族的福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福分,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汲取的最后转化成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 ……品读着张文质先生的字字句句,对于“生命的关注”越发让我意识其重要性,它列举的种种案例:学生轻视生命,学生自卑极端,都是缺失“人文关怀”所至,读着读着,我不禁联想起我们的学生,我的的教学,还有一些没想过或没想清的问题。虽然还是有很多问题解决,但是还是有一点收获的。

  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教育是慢的艺术。平时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循序才能渐进。张文质先生说到慢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我觉得值得讨论。我觉得慢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战略战术。网络上盛传着一堂美国的数学课,看过之后,真是感慨万千,浪费一堂课只学一丁点内容。不过,我总算明白了真正的数学是怎样的,而国内的算术又是如何的。

  张文质先生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我常常被超负荷的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闲余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有言论说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大学却在学幼儿园的。

  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学困生,他们之所以出现目前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可以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但更多的时候,在对待这些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要知道:儿童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一切均需在潜移默化间进行。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耐心”是个多好的词啊!这是我听到的最美的评价!其实,我和她一样在千头万绪的教育事件中也会有心烦的时候,但是当我们想到孩子就是在耐心等待的过程中成长的,心态就会平和了许多,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让我们一起把教育现场当成生命现场去实践,一起用书中的.四句话共勉:“要把教育当作一件事来做;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尽力去做,而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张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我们常忽视的问题:教师心态问题。想想自己十几年来的心态,教学成熟了些,但对孩子的热情,对教育的向往,慢慢减退了些。听周围的声音,在作业堆里,烦燥多了些,面对后进生,抱怨多了些。由此,我们教师的心情,阴沉的较多,怎样阳光地面对孩子,面对工作,在张文质先生看来至关重要,缺失的话,甚是可怕,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同感也越发强烈。

  看看我们周围不少成功的老师,都是阳光地面对孩子。每次春游,她总会“玩”在孩子群中,每次活动,都是积极参与,用心组织。算得上实足的“阳光老师”,因此得到了学生的真心真爱。“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们慢慢尝试浸润人性关怀,让我们怀揣着美好的教育理想,共做阳光师生,我们的校园定能更亮丽。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6

  外出学习,少不了去名校参观,听“美女”做课,大凡做课的教师,也都是学校的“王牌”,不仅教学基本功扎实,也鲜有“丑女”。

  事有凑巧,一次外出学习,上午下午各安排参观一所学校,上午为参观团做课的是一位漂亮时尚、影视明星般的女教师,举手投足也如舞蹈一般,很是吸引我们的眼球,课上得也算可以。下午到另一所名校,先听课,为我们做课的教师已站在讲台前,如果没有上午的美女教师做对比,我们可能不会在意这位老师的相貌,可是她长得实在太一般了,黑皮肤,小眼睛,短头发,脸稍显得长了些,长脸偏穿了“V”形领的黑西装,既不时尚,也不精神。略显拘谨地站在讲台边,招呼着进场的学生。与上午的“美女”教师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在下面悄悄议论,怎么没有同事提醒她穿件漂亮些的衣服。

  学生坐定,课也开始了。谁知,一进入上课的状态,这位“黑妹”教师很快就焕发出别样的光彩,这种光彩,不是为了当“课堂秀”而拿腔拿调的感情丰富,也不是手舞足蹈般的肢体语言配合,而是由内向外散发出的令人赏心悦目的舒服。我想来想去,这种舒服感应该叫教师味儿的美丽,她声音轻轻的,语调柔柔的,由于是刚入学不足三个月的一年级学生,她的语言还很儿童化,课堂上处处洋溢着赞扬和民主。

  我留心了几个细节:其一,在指导学生字的笔画时,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提点,往往会安排书空的环节,此时,教师一般都转过身子,背对学生书写,这样可以使自己写的和学生写的笔画一致,而这位老师运用的是镜面书空,对于老师自己来说,也就是从右往左写,这有一定的难度,不信,诸位老师可以一试。而这位“黑妹”老师非常娴熟地给面对学生做着镜面书空范写,似乎这和教师会说普通话一样寻常。其二,有一位小胖子说话结结巴巴的,一点儿也不流畅,可是在这节课上有一处发言使她大加赞赏,她先是竖起大拇指,笑眯眯的看着这个孩子,高兴地夸他:“***,你今天真是令老师刮目相看啊!”然后,又走过来,摸摸小男孩的头,小男孩甜滋滋地坐下了。在我看来小男孩的发言无论是从思维角度还是表达质量都是非常普通的,可是,教师那种丝毫不做作的真诚表扬会使孩子觉得这是了不起的回答,她注意的是孩子自己和自己的横向比较。其三,有一位小孩认读一组音节,反复了多次终于把一组全读对了,老师释然地说:“哎呀,你终于都读对了,你看,老师都要急出汗来了。”她的释然是那么自然和真诚,说完,甜蜜地笑着,为孩子的成功显得很激动。

  相比之下,“美女”老师的课逊色了许多,两位老师课的设计差别不大,美女教师的语言还更显生动,然而,我问了身边的几位听课教师,大家都说这位“黑妹”老师讲得好。而且大家居然和我有这样的同感——这位“黑妹”老师一上课就觉得漂亮了许多。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词——上镜。上镜,这个词在影视界运用得最为广泛,指的是演员在镜头前的感觉。如果一个人并不十分漂亮,可是一上镜头,就让人觉得很漂亮,这就是上镜。明星周迅就是很“上镜”的演员,她应聘演〈〈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时,据说看起来与导演心目中的太平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可是造型完一试镜头,人人叫绝,小太平就是她了,!这就是上镜。

  当然,周迅本身也算是一个娇俏可爱的美女。对于女人而言,美丽,是随身携带的通行证和优惠卡,尤其是在机遇降临的紧要关头,棋逢对手的关键时刻,美丽,就是化险为夷的`杀手锏,会及时地对焦灼不堪的美女亮起绿灯,温柔地把遗憾和无奈留给对手。当今赛事林林总总,主持人大赛赛的是口才,声乐大赛赛的是嗓子,模特大赛赛得是身材,可是,这些看似与“靓不靓”关系不大的赛事,美女的脸蛋总能不自觉得在赛程中为自己的分数提高几个百分点。优质课大赛似乎是与赛美丽关系最小的赛事,可是据说也有美貌赢得胜出的传闻。其实,但凡生活中美丽的人儿,镜头前当然也美丽,一上镜,“东施”变“西施”的几率也很少。但是,“上镜”现象给了我们做教师的一个提示:课堂,就是教师的“上镜”时刻!我们,应该追求“上镜”的美丽!

  做教师很难有真正的上镜时刻,倘若真去上镜,恐怕面对黑黑的镜头要拘谨得丑态百出了。然而,那位“黑妹”为我们演绎了教师的“上镜”风采,倘若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童眸是镜头的话,那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爱戴学生,善于引导学生,时时关注学生,把课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上,对话和发展中,为学生的成功喝彩,为学生的进步鼓掌,在学生思维阻滞时点一点,在学生认识不清时拨一拨,这种焕发在课堂中的师者真诚就是“镜头”前的独特美丽,就是教师最具职业魅力的“上镜”时刻。但是,作为老师,找到自己的“镜头感”,必须准备好两个背囊:一个里面盛满情感;另一个装满知识。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7

  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钻研和实践探究,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钻研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透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量与节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累积经验,构建自己的熟悉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当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这天这个时代的确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兴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个字一个词,字是慢,词为艺术。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在了教师应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一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这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洁,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老实说的确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召唤,召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召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慢又是一种什么样貌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干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干注重到每位学生的艰难并及时赋予帮忙,多给他们带给创新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潜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务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钻研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明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量……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操纵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重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操纵。”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须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能够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能够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好处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假如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究竟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明,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钻研,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明,有所专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盼,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8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耳熟能详的话不就在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吗?

  张文质老师曾经详细描述到:“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当他提出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这里的慢指的就是用人性的方式,针对各不相同的、具体的个人,有足够的细致、耐心与充分的教育意识。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但我们应该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严厉、急躁”,是“狂热、粗暴”,是“不宽容”,是“麻木、冷漠”,以至于消极、懈怠到极度沮丧,因为我们早已失掉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也悄然失落了作为教师所必须的教育精神。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失去了太多,教育早已被功利化稀释得面目全非,我们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只是我们都不愿面对。

  慢的教育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学习,这种“慢”也是需要智慧的。而张文质老师提倡的这种“慢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就是以智慧主导下的耐心和爱心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成熟和自由,使生命绽于爱与善良之中。

  朱熹说:“做事情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强调“要从我们能够做到、能够改变、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尤其是处在教育改革前沿的教师更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克制愤怒,学会耐心与期待,或许这样的慢能使你琐碎的工作变得优雅起来,虽然明知这优雅有着理想化的色彩,但是教育者本身不就是理想主义者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9

  学习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他所研究的课题,生命化教育,颇有感触,并有所理解、认识和收获。

  张文质老师在《生命的礼赞》一文中简述了什么是生命化教育,他认为生命化教育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我记得杜郎口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这都体现的是对于人性的关注和关爱,与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与“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理念是相切相关相融的,是一脉相承的。

  张文质老师说:学校应当是幸福的乐园。生命化教育是学生的幸福,是教师的幸福;教师的幸福,是教育的幸福。但是,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得到有尊严的学习生活吗?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是幸福的吗?

  按常理,学习优秀的学生在校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其实,不尽其然。尖子生为了在学习上拔尖,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和心血。上课认真听课这是没说的,下课十分钟也不能浪费,午休时间,课间时间,放学后的时间,双休日,节假日,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几乎都不会让其白白流过,他们每天每日都是在学海中苦苦地挣扎着,并时时担心成绩掉下来,名次滑下来,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整天都是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现在,学生没有几个能达到以学为乐、学中作乐的境地。学习好的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并不是幸福快乐的。

  学习优异的学生在校生活不是幸福的,那些在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他们在校的生活更不会有幸福可言。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加之一些教师不端正的教育态度和生硬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惧学,最终弃学辍学。这就形成了各班级中的学困生(过去叫做差生)、流失生。

  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是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可这些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中不可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排队、按名次进行分桌、按名次分配考场、张榜公布排名榜……这不都是我们做教师的经常性的.所作所为吗?也就是在这些司空见惯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教育行为中,学生没有安全感,整天在提心吊胆中渡过,怕成绩下降,怕名次排下去。好学生怕,学习不好的学生更怕。哪次开家长会后不是阵阵电闪雷鸣?阵阵狂风暴雨呢?大批的学生在一次次考试失败的打击下,失去了幸福感、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地加入到了厌学的行列中,变成了学困生。

  今年我市中考的考生有1931人,不及格的人次有5131人次(各科不及格人数相加得出),平均每学科不及格人数是733人,占37.96%。这不是一笔小数字吧?这还不算中途辍学的呢。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一张高分的卷子,但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掌握多少的学生,带着自卑,带着耻辱走向社会又能做什么呢?

  这些学生的问题,有社会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有家长的原因,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教师的原因。

  生命化教育就是对每个孩子的一份真爱、一份关注、一份尊重、一份赏识、一份等待、一份宽容,它努力培植的是对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这“所有”,就应包括优秀生,也应包括学困生。

  而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在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行为能力的培养。学校关心的是升学率、优秀率、平均分;老师关心的是考上重点高中的有几个,能升学的有几个,课堂上眼中只有学习好的学生;家长关心的是考了多少分,能不能成为学习的尖子生,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能不能考上好大学。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封锁严密的加工厂,学生是训练有素的整天等待接受知识的容器。是我们关注的目光不对,是我们关注的支点放错了。我们有真爱,但我们爱的方式不对;我们有关注,但关注的对象不对;我们有赏识,给的却是极少部分的优秀生;我们还缺少尊重,师道尊严几千年,不可能一下子改变;我们还缺少等待,总是急不可迫的恨铁不成钢;我们还缺少宽容,总认为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

  我们要做到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必须从珍爱生命做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要引导学生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让老师幸福地教学,让学生幸福地学习,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06-08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11-10

《教育是慢的艺术》的读后感范文05-23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心得11-10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3篇07-30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7篇)09-26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7篇06-08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7篇)06-08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精选18篇)11-1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9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9篇)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1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什么是生命化教育?那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生命化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学生的一种单向教育,对于老师来说,更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教育。要想更好的教授教育心理学,不仅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不断汲取,也应该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唤醒自己的生命意识,来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完善,从而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老师在文章当中提到所谓的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真爱,要让所有的人都意识到生命比一切都更重要。人活在世上,不管贫穷、疾病、困难,但只要活着本身就带给你希望,带给你无穷的可能性。所以张文质认为,教育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感。

  书中提及最感兴趣的是生命化教育,举了很多教育的例子,给我很多启发。教育的三个维度,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共同润泽和成全。生命化教育在于教师的'“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生命化教育要求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的差异,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要从关注每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个学生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个生命发展开始。不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

  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生,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让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美与幸福。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生命化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将知识灌输到学生大脑就可以的,而是让每一个人面对生命有尊严的活着,有意义的活着。对教育而言,重新给学生上一堂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课。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2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寒假读了张文质老师编辑写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这本书是张文质老师在多个场合的演讲集,语言浅显易懂,处处显示出张老师对教育的关注、关心与反思,他主张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塑造身边的小环境,解放孩子。回想从教十三年,我很有感触、深有体会。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令我思考很多很多……

  “慢”需要感悟。“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这样的文字,总是一次次惊醒我要学会等待,学生不需要的担心,而需要关心;学生错了,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学生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学生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学生本身就是希望,我们尽管为学生着想,为教育的慢而崇拜。我坚信,我的'眼里没有差生,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神圣的理由,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比如面对一些问题儿童,爱因斯坦到十岁才可勉强说话,海伦凯勒两岁的时候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舟舟被认为是弱智少年,却是世界级的天才指挥家。

  这学期,我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真的发现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家住哪里的孩子,不能说话,眼睛不能聚焦的孩子,不能听见同伴说话,带上助听器才可勉强听见声音的孩子,但是,这又怎么样呢?谁能敢说,他们不会是下一个爱因斯坦,舟舟或者海伦凯勒?时间是证明学生成长最好的东西,不是靠老师的声嘶力竭的呐喊和批评甚至奚落讽刺,置之不理。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思想。老师生拉硬扯地教育管教,怕是会误事的,也不会有什么成效,“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千万不要在无意的伤害中偷走了孩子的梦想。

  “慢”需要等待。教育的等待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在课堂上即使我们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方法教授同样的知识,也不会使学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就让我们学会等待吧,用耐心静静地等待,用宽容温暖去等待,用汗水辛勤去等待。就像农民一样,春日里播种,把对秋天果实累累的向往融于浇水施肥、松土拔草、辛苦耕耘之中,尽管有许多果实的收获是要等到来年乃至他年的,但他们依然不恼怒,不气馁,继续默默耕耘,因为他们相信,每一粒种子都有发芽成长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教师,“等待”就是见证学生成长的过程,“等待”给了学生成长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等待”是对学生的信任,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关注和挖掘学生的潜力是至关重要的。面对每一个学生时,我们始终都要有这样的心理暗示:在他的成长中一定有很多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我们不要着急,慢慢等待,等待的过程也是孩子潜能释放的过程。真诚地赏识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期待并加以特别引导的话,那他们的潜能将会得到充分地挖掘。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等待的艺术。对学生的教育永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惟有耐心的等待,坚守,我们才能看到花开的美丽。

  “慢”需要永恒的责任。张老师告诫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目标。本书中,他提到马克思·范梅兰对教师最好的描述:成为学生心目中能够替代父母角色的人。他还说:“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们要去慢慢地感悟,教育是浸润和雕琢的境界,要保持“慢”,慢,代表是平静和平和;慢代表是细致和细腻;慢代表的耐心和耐性,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心情。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

  1、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宽容、尊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与人的多样性。

  2、学会等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有一个精神力量增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教师要有等待之心。

  3、学会倾听。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4、学会欣赏,哪怕孩子只有点滴进步,我们也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5、学会赞美。教师应大声说出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

  6、学会参与。参与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和学生在一起。

  7、学会合作。任何课堂的成功都有赖于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而合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

  8、学会表现。教师要有很好的“舞台感”和课堂表现能力。

  9、学会反省。不仅思考教育方法、策略、技术,更要检讨在成全人的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对与错。

  10、学会创造。通过成就学生的方式来成就自己。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要成为有魅力、有感召力的人。成为引领孩子人生方向的人。

  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3

  今年暑假里,我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书中说道“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又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我主要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慢”而不“怠慢”。

  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部分“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了,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对待这些问题学生要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比如今年我有一个学生叫贾元瑶,在小学她学习习惯就很不好,又比如现在在郑州二中读初二的李豫征)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比如我们班的学生王若林,我只是在小学最后一次的家长会上点名表扬了几个很有学习潜力的孩子,结果这个孩子考上了上海交大)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4

  我是一名教师。近期,读了张文质的书《教育是慢的艺术》,感悟很多,随手记在了书页中。现抄录下来,共同行参考。

  消极心态害死人。人一旦消极起来,看世界,世界是病态的;看世人,人心是叵测的;看自己,自己亦事事不如人,时时不如意。

  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教育的勇气的消弥,人之主观能动性的消失是无奈的,能继续拥有教育的理想的人是勇士。

  有效教学之“效”是什么?是效用?是成人的效用,还是成长的效用,还是成才的效用?是效能?高效、长效还是低效?高效就一定好吗?农药杀虫高效,但有毒。养鸡场的肉鸡生长快,但有激素。

  控制班级和关注个体一旦冲突,我们习惯于控制班级,这就是从整体出发,是顾大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名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就会有多少种感悟和体验。标准答案是什么?是小偷,偷去了孩子的梦想,是猎手,折断了孩子腾飞的翅膀。

  让老师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和生活状态,让教大班额的老师去关注这些“教学”以外的东西是很困难的。试问一下能真正关心孩子的生命、生活的家长能有多少?很多家长关注的不也是“成才”而不是成长吗?

  应该转变教育的观念的不仅仅是教师,应该是全民。教育改革要全民总动员。如果不,就把学校“教育”二字的概念之内涵缩小一下,不用把家长的教育责任,社会的教育责任都加在学校和教师身上。

  知识和文化密切相关,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有知识的,但不少人缺少文化。教给学生知识是教书匠,用文化去影响学生才是教育家。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教育”二字都是一知半解的,只会“教”而不会育,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那些文盲或半文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定可以教育出好子女来。变富了是好事,但如果价值观念扭曲了,再想教育好子女就难了。

  不过,这样的家长心目中的好子女也与我们正常人的不同,他心目中的好就是坏。

  当老师的要清楚学生的学习该学些什么?学什么呢?学习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技巧和生命的解码。当老师的还要清楚应该指导孩子怎样学?怎样学呢?要让学生乐学、善学、恒学。乐学者,学之有趣,善学者,学之有法,恒学者,学有毅力,学贵有恒也。

  错误的教育观一旦在老师身上打下烙印,这个老师就可怕起来,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错误,而他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正确,他越努力,受害的孩子越多。孩子受的害越深。

  教育的真实(现实)与教育的真谛(理想)严重脱节是目前一切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必须生活在现实中。

  整个社会都不按规矩办事,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按规矩办事,岂不害了孩子。任何教育都要实事求是,与现实相结合。

  强调结果的教育是快的教育,强调过程的教育是慢的教育。快好,慢好,不言自明。

  教育是上层建筑,经济史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想让大山里的孩子同北京的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成长,起点是各自不同的家庭。

  我上学的时候,很想多看书,可惜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里,我都找不到书。现在的社会随处都能找到书,却没有了嗜书如命的人。

  我上小学时,有的同伴没有机会读小学,我上中学时,很多同伴又没有机会读中学,我和我们那一代人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今,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必须读九年书,但厌学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如今的教育有赶鸭子上架之嫌,鸭子不愿上架,硬赶着它们上,结果只能是鸭子辛苦,痛苦,赶鸭子的人亦辛苦,痛苦。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哪里来?是个大课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教育上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因材施教需要在了解每一个具体的孩子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如果一个班有40个孩子,这个老师就要根据40种不同情况制订40份方案并付诸实施。统一要求就不一样了,但统一要求扼杀了孩子的差异,不人道,甚至简单粗暴。对于懒惰的老师来讲,自然喜欢选择统一要求,中国人多,学校班额大,是同情,是教育的现实。

  理想中的孩子应该是天真无邪的,生命力旺盛的,可型性很强的,有创造力的。现实中却不乏可恶,沾染恶习的孩子。

  理想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幸福的,个性化的,有理想、有朝气的,现实中,教师往往有太多的约束,继之而无聊,无奈。

  教育的理想是不看成绩,只看学生是否得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是只看成绩,成绩之外的都是花架子,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动物的本能,亦是人的本能。如果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一定是他的心理出现问题了。

  好教师对待孩子,应该如大自然对待万物,尽可能地为所有的不同的(孩子)生物提供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创造一切条件让它们按自己的方式生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5

  “遇上好老师不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个家族的福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福分,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汲取的最后转化成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 ……品读着张文质先生的字字句句,对于“生命的关注”越发让我意识其重要性,它列举的种种案例:学生轻视生命,学生自卑极端,都是缺失“人文关怀”所至,读着读着,我不禁联想起我们的学生,我的的教学,还有一些没想过或没想清的问题。虽然还是有很多问题解决,但是还是有一点收获的。

  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教育是慢的艺术。平时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循序才能渐进。张文质先生说到慢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我觉得值得讨论。我觉得慢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战略战术。网络上盛传着一堂美国的数学课,看过之后,真是感慨万千,浪费一堂课只学一丁点内容。不过,我总算明白了真正的数学是怎样的,而国内的算术又是如何的。

  张文质先生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我常常被超负荷的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闲余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有言论说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大学却在学幼儿园的。

  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学困生,他们之所以出现目前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可以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但更多的时候,在对待这些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要知道:儿童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一切均需在潜移默化间进行。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耐心”是个多好的词啊!这是我听到的最美的评价!其实,我和她一样在千头万绪的教育事件中也会有心烦的时候,但是当我们想到孩子就是在耐心等待的过程中成长的,心态就会平和了许多,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让我们一起把教育现场当成生命现场去实践,一起用书中的.四句话共勉:“要把教育当作一件事来做;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尽力去做,而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张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我们常忽视的问题:教师心态问题。想想自己十几年来的心态,教学成熟了些,但对孩子的热情,对教育的向往,慢慢减退了些。听周围的声音,在作业堆里,烦燥多了些,面对后进生,抱怨多了些。由此,我们教师的心情,阴沉的较多,怎样阳光地面对孩子,面对工作,在张文质先生看来至关重要,缺失的话,甚是可怕,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同感也越发强烈。

  看看我们周围不少成功的老师,都是阳光地面对孩子。每次春游,她总会“玩”在孩子群中,每次活动,都是积极参与,用心组织。算得上实足的“阳光老师”,因此得到了学生的真心真爱。“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们慢慢尝试浸润人性关怀,让我们怀揣着美好的教育理想,共做阳光师生,我们的校园定能更亮丽。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6

  外出学习,少不了去名校参观,听“美女”做课,大凡做课的教师,也都是学校的“王牌”,不仅教学基本功扎实,也鲜有“丑女”。

  事有凑巧,一次外出学习,上午下午各安排参观一所学校,上午为参观团做课的是一位漂亮时尚、影视明星般的女教师,举手投足也如舞蹈一般,很是吸引我们的眼球,课上得也算可以。下午到另一所名校,先听课,为我们做课的教师已站在讲台前,如果没有上午的美女教师做对比,我们可能不会在意这位老师的相貌,可是她长得实在太一般了,黑皮肤,小眼睛,短头发,脸稍显得长了些,长脸偏穿了“V”形领的黑西装,既不时尚,也不精神。略显拘谨地站在讲台边,招呼着进场的学生。与上午的“美女”教师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在下面悄悄议论,怎么没有同事提醒她穿件漂亮些的衣服。

  学生坐定,课也开始了。谁知,一进入上课的状态,这位“黑妹”教师很快就焕发出别样的光彩,这种光彩,不是为了当“课堂秀”而拿腔拿调的感情丰富,也不是手舞足蹈般的肢体语言配合,而是由内向外散发出的令人赏心悦目的舒服。我想来想去,这种舒服感应该叫教师味儿的美丽,她声音轻轻的,语调柔柔的,由于是刚入学不足三个月的一年级学生,她的语言还很儿童化,课堂上处处洋溢着赞扬和民主。

  我留心了几个细节:其一,在指导学生字的笔画时,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提点,往往会安排书空的环节,此时,教师一般都转过身子,背对学生书写,这样可以使自己写的和学生写的笔画一致,而这位老师运用的是镜面书空,对于老师自己来说,也就是从右往左写,这有一定的难度,不信,诸位老师可以一试。而这位“黑妹”老师非常娴熟地给面对学生做着镜面书空范写,似乎这和教师会说普通话一样寻常。其二,有一位小胖子说话结结巴巴的,一点儿也不流畅,可是在这节课上有一处发言使她大加赞赏,她先是竖起大拇指,笑眯眯的看着这个孩子,高兴地夸他:“***,你今天真是令老师刮目相看啊!”然后,又走过来,摸摸小男孩的头,小男孩甜滋滋地坐下了。在我看来小男孩的发言无论是从思维角度还是表达质量都是非常普通的,可是,教师那种丝毫不做作的真诚表扬会使孩子觉得这是了不起的回答,她注意的是孩子自己和自己的横向比较。其三,有一位小孩认读一组音节,反复了多次终于把一组全读对了,老师释然地说:“哎呀,你终于都读对了,你看,老师都要急出汗来了。”她的释然是那么自然和真诚,说完,甜蜜地笑着,为孩子的成功显得很激动。

  相比之下,“美女”老师的课逊色了许多,两位老师课的设计差别不大,美女教师的语言还更显生动,然而,我问了身边的几位听课教师,大家都说这位“黑妹”老师讲得好。而且大家居然和我有这样的同感——这位“黑妹”老师一上课就觉得漂亮了许多。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词——上镜。上镜,这个词在影视界运用得最为广泛,指的是演员在镜头前的感觉。如果一个人并不十分漂亮,可是一上镜头,就让人觉得很漂亮,这就是上镜。明星周迅就是很“上镜”的演员,她应聘演〈〈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时,据说看起来与导演心目中的太平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可是造型完一试镜头,人人叫绝,小太平就是她了,!这就是上镜。

  当然,周迅本身也算是一个娇俏可爱的美女。对于女人而言,美丽,是随身携带的通行证和优惠卡,尤其是在机遇降临的紧要关头,棋逢对手的关键时刻,美丽,就是化险为夷的`杀手锏,会及时地对焦灼不堪的美女亮起绿灯,温柔地把遗憾和无奈留给对手。当今赛事林林总总,主持人大赛赛的是口才,声乐大赛赛的是嗓子,模特大赛赛得是身材,可是,这些看似与“靓不靓”关系不大的赛事,美女的脸蛋总能不自觉得在赛程中为自己的分数提高几个百分点。优质课大赛似乎是与赛美丽关系最小的赛事,可是据说也有美貌赢得胜出的传闻。其实,但凡生活中美丽的人儿,镜头前当然也美丽,一上镜,“东施”变“西施”的几率也很少。但是,“上镜”现象给了我们做教师的一个提示:课堂,就是教师的“上镜”时刻!我们,应该追求“上镜”的美丽!

  做教师很难有真正的上镜时刻,倘若真去上镜,恐怕面对黑黑的镜头要拘谨得丑态百出了。然而,那位“黑妹”为我们演绎了教师的“上镜”风采,倘若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童眸是镜头的话,那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爱戴学生,善于引导学生,时时关注学生,把课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上,对话和发展中,为学生的成功喝彩,为学生的进步鼓掌,在学生思维阻滞时点一点,在学生认识不清时拨一拨,这种焕发在课堂中的师者真诚就是“镜头”前的独特美丽,就是教师最具职业魅力的“上镜”时刻。但是,作为老师,找到自己的“镜头感”,必须准备好两个背囊:一个里面盛满情感;另一个装满知识。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7

  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钻研和实践探究,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钻研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透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量与节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累积经验,构建自己的熟悉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当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这天这个时代的确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兴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个字一个词,字是慢,词为艺术。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在了教师应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一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这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洁,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老实说的确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召唤,召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召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慢又是一种什么样貌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干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干注重到每位学生的艰难并及时赋予帮忙,多给他们带给创新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潜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务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钻研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明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量……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操纵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重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操纵。”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须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能够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能够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好处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假如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究竟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明,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钻研,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明,有所专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盼,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8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耳熟能详的话不就在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吗?

  张文质老师曾经详细描述到:“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当他提出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这里的慢指的就是用人性的方式,针对各不相同的、具体的个人,有足够的细致、耐心与充分的教育意识。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但我们应该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严厉、急躁”,是“狂热、粗暴”,是“不宽容”,是“麻木、冷漠”,以至于消极、懈怠到极度沮丧,因为我们早已失掉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也悄然失落了作为教师所必须的教育精神。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失去了太多,教育早已被功利化稀释得面目全非,我们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只是我们都不愿面对。

  慢的教育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学习,这种“慢”也是需要智慧的。而张文质老师提倡的这种“慢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就是以智慧主导下的耐心和爱心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成熟和自由,使生命绽于爱与善良之中。

  朱熹说:“做事情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强调“要从我们能够做到、能够改变、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尤其是处在教育改革前沿的教师更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克制愤怒,学会耐心与期待,或许这样的慢能使你琐碎的工作变得优雅起来,虽然明知这优雅有着理想化的色彩,但是教育者本身不就是理想主义者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9

  学习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他所研究的课题,生命化教育,颇有感触,并有所理解、认识和收获。

  张文质老师在《生命的礼赞》一文中简述了什么是生命化教育,他认为生命化教育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我记得杜郎口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这都体现的是对于人性的关注和关爱,与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与“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理念是相切相关相融的,是一脉相承的。

  张文质老师说:学校应当是幸福的乐园。生命化教育是学生的幸福,是教师的幸福;教师的幸福,是教育的幸福。但是,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得到有尊严的学习生活吗?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是幸福的吗?

  按常理,学习优秀的学生在校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其实,不尽其然。尖子生为了在学习上拔尖,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和心血。上课认真听课这是没说的,下课十分钟也不能浪费,午休时间,课间时间,放学后的时间,双休日,节假日,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几乎都不会让其白白流过,他们每天每日都是在学海中苦苦地挣扎着,并时时担心成绩掉下来,名次滑下来,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整天都是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现在,学生没有几个能达到以学为乐、学中作乐的境地。学习好的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并不是幸福快乐的。

  学习优异的学生在校生活不是幸福的,那些在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他们在校的生活更不会有幸福可言。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加之一些教师不端正的教育态度和生硬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惧学,最终弃学辍学。这就形成了各班级中的学困生(过去叫做差生)、流失生。

  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是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可这些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中不可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排队、按名次进行分桌、按名次分配考场、张榜公布排名榜……这不都是我们做教师的经常性的.所作所为吗?也就是在这些司空见惯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教育行为中,学生没有安全感,整天在提心吊胆中渡过,怕成绩下降,怕名次排下去。好学生怕,学习不好的学生更怕。哪次开家长会后不是阵阵电闪雷鸣?阵阵狂风暴雨呢?大批的学生在一次次考试失败的打击下,失去了幸福感、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地加入到了厌学的行列中,变成了学困生。

  今年我市中考的考生有1931人,不及格的人次有5131人次(各科不及格人数相加得出),平均每学科不及格人数是733人,占37.96%。这不是一笔小数字吧?这还不算中途辍学的呢。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一张高分的卷子,但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掌握多少的学生,带着自卑,带着耻辱走向社会又能做什么呢?

  这些学生的问题,有社会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有家长的原因,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教师的原因。

  生命化教育就是对每个孩子的一份真爱、一份关注、一份尊重、一份赏识、一份等待、一份宽容,它努力培植的是对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这“所有”,就应包括优秀生,也应包括学困生。

  而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在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行为能力的培养。学校关心的是升学率、优秀率、平均分;老师关心的是考上重点高中的有几个,能升学的有几个,课堂上眼中只有学习好的学生;家长关心的是考了多少分,能不能成为学习的尖子生,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能不能考上好大学。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封锁严密的加工厂,学生是训练有素的整天等待接受知识的容器。是我们关注的目光不对,是我们关注的支点放错了。我们有真爱,但我们爱的方式不对;我们有关注,但关注的对象不对;我们有赏识,给的却是极少部分的优秀生;我们还缺少尊重,师道尊严几千年,不可能一下子改变;我们还缺少等待,总是急不可迫的恨铁不成钢;我们还缺少宽容,总认为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

  我们要做到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必须从珍爱生命做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要引导学生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让老师幸福地教学,让学生幸福地学习,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