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们正年轻》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正年轻》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追梦,从来都是一个饱含褒义色彩的词,我很喜欢。追梦人,是肩负着责任,怀揣着梦想,用身体力行来诠释青春的意义的代称。改革开放四十年,祖国依旧在朝气蓬勃地发展着。而伴随着改革开放一同长大的年轻人们,也正用自己的行动与力量诠释着属于二十一世纪、属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我不禁想起阅兵盛典上,当仪仗队昂首阔步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时,有记者拍下了那一幕,并且配字,“周总理,这盛世如您所愿。”
《我们正年轻》是由40集时长为10分钟的短片组成,记录了新时代下各行各业普通人追寻梦想的奋斗故事,以此致敬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性,追寻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舞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这一代人,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是改革开放事业的继承者,是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传承者,更是新时代的探索者践行者。
当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普通人。
因为身份的普通,所以在论及他们为这个崭新的时代作出的贡献时,才更加发觉不是一字一句、一言一语就能简简单单诠释出这与年纪不相符合的伟大。
我还记得,纪录片里为千年敦煌壁画留下永久数字档案的“数字画师”。
在我很小的时候,去过敦煌莫高窟。大漠、黄尘、戈壁、风沙,是敦煌在年岁交替的时光里奏响的永恒之歌。当时只觉得,穿梭在莫高窟的一个又一个洞窟里,用眼睛去触摸穿越千年的艺术,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原来这就是飞天!”在古老悠久又灿烂的文明面前,发出这样的感叹是情不自禁不由自主的。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细节都处理的那么好,原来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征,原来令人喜欢的色彩搭配是不分时代的。但是,这都是我作为游客身份的观后感罢了。后来的日子里,我在各种媒体上读到过,诸如莫高窟不可能永久保存抑或是游客蓄意破坏古迹的新闻,说实话,如果真正已经去过那里,感受过莫高窟的美,没有人不会感到心痛。
再后来啊,我了解到,现在莫高窟的洞窟已经永久对游客关闭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再将飞天的美真正摆在眼前了。
但是《我们正年轻里》,那些为千年敦煌壁画留下永久数字档案的“数字画师”,让我的内心减轻了几分阵痛,又感到了一丝丝欣慰与希望。俞天秀,是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他选择来到这座与文物相关的城市工作已逾12年之久。
他说,“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复制洞窟,再造一个敦煌,然后将之呈现给观众,同时借力于各种现代化技术,让敦煌文化传播得更久远,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简简单单轻描淡写的几句,背后隐含着多少艰苦与磨难。在敦煌莫高窟里实现数字化,就是在昏黄的洞窟中,专业人员自制轨道、灯箱,分层、逐行地拍摄壁画,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数量庞大的照片逐一比对、拼接和修正的过程。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细心、恒心的工作,一年时间采集照片,但是需要三年的时间拼接,所以,这背后隐含的是看似无聊而又重复的时间、青春与岁月。在他们的努力下,在洞窟中无法看到的,通过数字化可以一览无余,这就是数字化最直接的结果,最震撼的力量。
俞天秀说,他曾经给在异地生活的孩子录了九色鹿的故事,用数字化的敦煌壁画,内容还像我们小时候听过的那样:在古代恒河的印度岸边,住着一只美丽的九色鹿,她的皮毛能变换九种颜色……这个故事就来自于敦煌莫高窟第257窟。
这是多么伟大而浪漫的一件事啊,中华文化跨越了千年,再一次在世人面前栩栩如生。我们在用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方式,将最古老的文明赋予崭新的意义。
写着写着,我仿佛看到了身着彩衣的飞天真正在我的头顶,以她最柔美的姿势,诉说着敦煌莫高窟亘古不衰的魅力,展现着象征着华夏文明的敦煌精神。
“像我这样的80后一代,能否看到所有洞窟都完成数字化。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我们这一代,愿意与时间拼命赛跑,用数字技术守望千年文化,留住敦煌青春。
一个人不可能跑赢时光,但是一代人向着同一方向不停奔跑,一定能跑赢时代。《绒花》里有句我非常喜欢的歌词,“世上有多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见证了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绽放着属于他们的青春之花。会苦涩,会受挫,但是芳香永恒。
在年轻的路上逐梦,我们终将飞天。
【《我们正年轻》观后感】相关文章:
我们正年轻作文08-20
我们正年轻作文04-20
写我们正年轻的作文08-13
我们正年轻作文(精选22篇)12-02
我们正年轻:插上翅膀去飞08-13
我们依然年轻作文06-27
致不再年轻的我们句子12-22
致不再年轻的我们句子[精品]11-29
我年轻的时候(于永正)08-17
致不再年轻的我们句子2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