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一)
姚悦悦
看到标题,这部电影便深深吸引了我。那首《沁园春·长沙》至今仍印在脑子里,那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不禁令人浮想出在寒秋中,在橘子洲头傲然独立,看湘江北去,抒发壮志豪情的青年毛泽东的影像;而那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也令我热血沸腾,仿佛一下便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来拯救中国。
这部影片上映于2011年6月,作为庆祝建党90周年的献礼片,它真实地展现了20世纪初期以毛泽东为主的一群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湖南青年的红色青春与激情岁月,但又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影片,它侧重青春励志,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令人耳目一新,让人觉得毛泽东不再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年轻时跟我们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一样,踌躇满志、为了理想奋斗,也怀着朴实却不失热血和进取的精神。
影片对于青年革命者的形象刻画是丰富且饱满的,它突破了以往对于主人公"高大全"的刻板描绘,而是充分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的感情丰沛的内心世界,从多个角度描绘了革命者的领袖人物在不断历练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追求,在追求中更加坚定信念。同时,它也刻画了一些原本追求进步的革命青年,在革命的过程中怀疑,最终走上背弃革命的道路。也正因为这样,影片中的人物显得更加立体、真实、可感,也通过这样的描写对比,令观众对于革命者更加敬佩。
印象很深刻的便是毛泽东北上为了赴法留学筹集资金期间,在图书馆做图书助理管理员时期,他仍然不忘救国救民的使命,费尽心思地接触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陈独秀和李大钊,教李大钊跳健身操,为陈独秀拉黄包车,倾听他们对于时事鞭辟入里的分析,那一段在黄包车上毛泽东与陈独秀的对中国未来的对话等等,这些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青年毛泽东的谦虚好学、思维缜密的可爱之处以及他的豪情壮志。
《湘江北去》这部影片定位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它通过对伟人多角度的细腻呈现来描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湘热血青年上下求索寻求救国之路的故事。《湘江北去》通过讲述毛泽东如何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过程,也折射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深刻影响了那一代的革命志士,也揭示了建党伟业的坎坷经历与必然结果。影片中很多场景如跳舞、打铁、雨中呐喊等,极富动感,完美展现了这些革命家、领袖、伟人年轻时青春气息。同时,一条江则代表了湘江,这部影片中湘江寓意为中国革命的母亲河,影片的结尾处,毛泽东与何叔衡踏上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的轮船,宽阔的湘江水面上,轮船乘风破浪,影片在此处戛然而止,也预示了中国革命前途的伟大与艰辛。
一直以来,我对毛泽东的印象便是那种运筹帷幄、博学多识的领袖形象,有如神一般的存在,但通过这部影片,在那种时代背景下,毛泽东的不断探索和进步,他的满腔热血、远大目标,令我为之震撼,同时也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作者: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2015级本科生姚悦悦
《湘江北去》观后感(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毛泽东在十三岁离家留书给父亲的诗。十三岁,在那个时代已是可以独自闯荡,求学报国的年纪了。再面对当今的时代时,我又不得不感慨了。总是搞不清时代在进步还是倒退,也许时代是前进的,人却是倒退的。每当读到这首诗,我总会有些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再怎么,我也算个青年吧,热血青年。也许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除了勇气,便是坚持了。呵呵,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什么了。
刚看完电影《湘江北去》,不知从专业的角度该如何分析,我只说我喜欢这部片子。也许是与中国的历史有关,与五四运动有关,与青春有关,于是,即使只是简简单单的对话,我也会被感动,忍不住有流泪的冲动。不知道这部电影与历史真实有多少抵触,我对毛泽东先生的历史不很清楚,只是讲讲这部片子的感受吧。
我不得不承认,是由于主角是保剑锋饰演的,于是,我才迫不及待看的。说实话,本来也没抱太大希望,我不知道对于那些我不知道的岁月,和那峥嵘岁月里奇伟人物该如何表演才算到位,才能惹来别人的赞同和赞美。我以为会有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动人心弦的故事,以及可以博取眼泪的故事,是我无知了。
《湘江北去》讲述了从毛泽东求学到走俄式道路之间的事情。年轻时的毛泽东打过铁、拉过黄包车、做过图书管理员……做这些短工,或是为了筹钱出国留学,或是为了与当时学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见到面、交流思想。特别令我感动的是,陈独秀在讲述自己学说时,还只是清洁工的毛泽东插了话、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并没有生气,后来还与他认真交流了。还有,李大钊也会看毛泽东写的东西并且还付了实践。那时候的毛泽东并未太出名,这些文曲星级的人物会这样对待他和他的言论,这又令我太感慨。呵呵,那个时候,有不同的观点便可大声说出,管你是天王老子还是什么,而这"天王老子"也会认真对待来自底层的声音。至于现在如何,我不必说大家也可做到心中有数了吧。
再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萧子升,他从德国留学回来,得知毛泽东主张的是俄式武装革命的道路,与他们最初的信仰相抵触时,他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说这种平和的方式即使得不到实现也要坚持。友情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立场,信仰的力量是无人能敌的。是的,无论谁坚持的道路是对还是不对,这都是每个人的选择,也许你的是对的,但我还是要坚持我最初的。我佩服这种信仰,和这种信仰下产生的勇气。
再者是杨开慧,周冬雨饰演的,镜头不多,这不多的镜头里却常出现那个在门外等候、守望的画面,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这就是一个女人简单的等待吧。(fanwen.weiyujianbao.cn)《虞美人 枕上》是一九二零年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词: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关于毛泽东先生的爱情,我了解的也不多,但却被影片中简单的画面,和写在书纸上的诗词感动了……
关于五四运动,也许受现代文学老师的影响,我也是特别推崇和崇拜。想来便常常觉得自己生不逢时,错过了那场浩大的运动,也许那个时候,我也是个真正的热血青年。"狂飙突进,浮躁凌厉".而不像现在,在这萎缩的时代,畏畏缩缩。
去青岛五四广场拍的"五月的风",那阵感天动地、席卷全中国的狂风何时才能再来一场!
《湘江北去》观后感(三)
《湘江北去》带我们重温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有那么一群在黑暗里挣扎,在黑暗里迷茫,在黑暗里探索,在黑暗里斗争的热血青年,他们以改变国家命运为己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湘江北去》与其说是以毛泽东为主角,倒不如说是以湘江的那群进步青年为主角,以当时中国进步青年为主角。整部影片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用毛泽东等一批风华正茂的湖南青年来反映出当时中国革命高涨、满清热血的新青年,借湖南张敬尧这位倒行逆施、勾结日本的军阀来反映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这群湘江青年依然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少年中国说》中的"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国强"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话。
《湘江北去》这部影片给我们感觉最深的是毛泽东等人到北京拜访杨昌济时,杨昌济对他们所说过的那些话。"吾人求学与海外,欲归国而致之用,不可不就国之情形深加研究,何者当因,何者当革,何者宜取,何者宜舍……",还有毛泽东回忆杨昌济在讲台上所说过的一番话"一个人要有自己信仰的主义,树立一种贯穿一生的思想,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主义不可以……".贯穿影片的中心我想就是杨昌济的这些话,这个剧情也是围绕这些话而展开。剧中湘江这群进步青年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组织新民学会,积极开展活动,从投入五四热潮运动到创办《湘江评论》,从筹备资金赴法学习,到回国后改造旧中国。他们结合我国国情在救国的道路上始终在带着"何者当因,何者当革"来思考国家出路的问题,最后在取舍间这群进步青年的思想上有所改变,信仰发生分歧。面对一路风雨走来的好友,他们为坚定彼此的信仰,毅然地选择分道扬镳也绝不牺牲自己的主义。
想想当前我们很多人都丢失了自己的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衍生出了很多金钱利益至上的观念,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发展的支撑是企业,抑制经济发展衍生的金钱观也需靠企业的文化,如果把企业文化建设好,就能给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带来好的社会风气。而我们非公企业最容易接触底层的劳动工人与农民,以党员带动群众、服务与群众,我们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历史,我们内心隐隐作痛,但在这隐痛中还夹杂这一种感动,为这群不怕牺牲敢于革命的热血青年而感动,为这群青年所肩负起要振兴民族的使命而感动。
又到了一个改革的时间窗口,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早日实现复兴中华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