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新闻传媒学论文>纪录片•上海电视节•dv•人生:梁碧

纪录片•上海电视节•dv•人生:梁碧

时间:2023-02-23 21:24:16 新闻传媒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纪录片•上海电视节•dv•人生:梁碧波访谈录

 作为著名的纪录片创作者,梁碧波导演此次作为西部唯一一人当选第十届上海电视节纪录片五位评委之一,也是两位中国评委之一。此次访谈展现了作为评委与纪录片人双重身份的梁碧波眼中的电视节获奖作品,也探讨了今后纪录片尤其是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前景。
话题一:上海电视节与纪录片
访:您作为评委之一,觉得此次上海电视节参展纪录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谈:制作精良,深入透视。这次纪录片普遍都少了许多浮躁之气,看得出来是制作者下大力气、花深功夫潜心去做的。
访:本次获奖作品除了一个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是湖北的《幼儿园》以外,都是西方国家的作品,这是否说明了中西方之间的差距?
谈:这个还是有的,不过要分开来说。
访:那您能不能用这次电视节的片子举例说说我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谈:具体来说,这个差距在人文纪录片上是不大的,在人文纪录片上更多的是差异。我们的题材选择、制作水平、表现手法、专业水准等都不比西方差,只是有所不同而已。差距在于自然纪录片。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资金缺乏,二是拍摄设备问题,三大拍摄周期短。像这次最佳自然类纪录片《沙丘》,它是展现了沙丘的运动和不断迁移,一看绝对是要花上相当长的周期才能制作出来的。你得蹲点、跟踪。而我们国内的自然类纪录片就缺乏这样的长周期、用精良设备精心制作的作品。

访:其实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谈:对。但是从整体上说,我们的一个特别大的差距在理念上。就是我们的思维不够开阔、想象力不够。还拿《沙丘》来说,如果给我们国内的人拍,我们扛起机器去了宁夏,说不定还不知道到底怎么拍。但是BBC的《沙丘》呢,它是跟着拍摄沙丘的运动,从非洲到美洲,一路上遇到什么情况,就好像是拍人而不是拍沙丘,一路上不知会遭遇什么。而这个就是最吸引我们的。它是把沙丘给拟人化了。这个角度是我们很难想到的。再比如同样是拍摄北极熊题材的,日本的《与北极熊面对面》就是东方式的思维,比较平淡无奇。但英国BBC的《北极熊的战场》就不一样了,你看这部片子都不亚于看二战片,就表现北极熊的“上面部队”与海豹的“水下部队”的你争我斗。真的是非常精彩,惊心动魄,非常吸引人。
访:那么反过来说,我们的优势又在哪里呢?
谈:题材上。我们的题材是相当丰富的。
访:您能不能具体谈一下您的“丰富”是从哪个角度说的?
谈:我们的国家现在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可以说每时每刻都会有变化,这种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就为我们创作纪录片提供了相当广泛丰富的题材。而西方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一般都处于比较平稳的时期了,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所以在题材选择上可能就会比我们差一些。
访:获奖作品是否会对今后的纪录片创作产生一个导向作用?如果是,那么这次将会导向何方?
谈:事实上,每次电视节肯定都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次当然也不例外。至于方向,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这次参展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制作精良,深入透视。以后的纪录片将会更深入下去、探究下去,去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
话题二:DV与纪录片
访:现在DV在中国发展迅速,DV话题也比较热门,您觉得DV与纪录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谈:DV只是一种设备,可以用来拍纪录片,当然也可以用来拍MTV。但是DV更多的存在于民间,所以拍摄、关注的,也多是自己的生活,那就相当大程度上是纪录片了,而不可能是MTV。所以很显然,DV的发展将会大大推动纪录片的发展。
访:目前拥有DV机的人普遍是城市人群,而上届四川电视节短纪录片《抉择》也因其关注现代都市青年情感、生活而获奖,这两点是否说明中国纪录片将由原来的以关注边缘人群居多转向关注现代都市人?
谈:应该说,长期以来中国纪录片一直关注“老、边、穷”,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主要一个就是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关注现代人、关注主流社会对创作者来说是要担当一定风险的,而拍摄“老、边、穷”就容易得多,他们不在乎你拍什么、怎么拍,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促使了我们的纪录片关注边缘人群多一些。不过现在看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纪录片自身的发展,关注现代人、关注主流社会的片子是越来越多了,这的确是一种潮流。可是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转向”的问题,不是说“现代”的多了,“老、边、穷”的就会少了,只能这样说:现在的纪录片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趋势,对主流人群、主流社会有人关注了,而“老、边、穷”群体也依旧还有一定的优势,因为那毕竟是很多现代人不了解又想了解的,所以这类纪录片也还不会减少。
访:您刚刚谈到DV与纪录片有很大的联系,而不久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又发出了《关于加强影视播放机构和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播放DV片管理的通知》,对DV作品的播放、参展、参赛等做出了规定。您觉得这会对我们的纪录片产生什么影响?尤其是我们的纪录片经常会送到国外去参展?

   
纪录片•上海电视节•dv•人生:梁碧波访谈录  
谈:关于这个问题,我首先想说的是,以前我们送到国外的片子,大部分是电视台制作的,是经过严格把关的,所以不会给国家抹黑。而后来有很多“自由人”加入到DV拍摄、纪录片拍摄中来,所以出现一些不好的片子是自然的。对于国家广电总局的这个规定,我是表示赞成的。也许对个人而言,大家都希望没有约束管束是最好的;但是就整个国家而言,进行一定的规定是有必要的。我们的纪录片创作当然会严格按照国家的法规和职业规范进行,其实这也是我多次重复的,就像“文如其人”,“片子也如其人”,做一部好的纪录片,首先要学会做人。
话题三:纪录片的发展之路
访:纪录片发展这么久了,依旧还是存在一个“叫好不叫座”的老问题,尤其是中国纪录片,很多时候都只是精英文化人士在看。您觉得我们的纪录片今后应该怎样去做从而争取更多的受众、更大的市场?
谈:实际上,纪录片的整个创作过程也是一个产业链,而在这个产业链中,纪录片的每个环节都是很薄弱的。首先是拍的人少;其次是播出平台少,现在央视也只有第一套有个《见证》、第十套有播放纪录片的栏目,至于省级、地市级就更少了;再次就是纪录片本身缺乏故事性,现在纪录片大多是状态类的片子,故事性很少,不迎合人们爱看情节的心理,所以看的人就少了,而看的人少又会导致拍的人少,然后就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纪录片的真正发展是要从各个环节进行的,协调发展才是最有效的。
论文纪录片•上海电视节•DV•人生:梁碧波访谈录来自

另外,我觉得,从严格意义上讲,真正的纪录片在中国的出现——就是不同于以往大篇幅专题片的,短的、好的纪录片的出现,是从90年代开始的,大约是95年以后,现在还不到十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纪录片的产业化、商业化,我觉得是有点苛刻的。
访:是不是要求有点高了,我们又有些急?
谈:就是。而你看电影进入中国是30年代,电视是80年代,都是经历了很长的成长过程的。
访:所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还是很有前景的。
谈:那当然是。前景非常广阔,后劲非常足。
访:所以您也特别有信心。
谈:是。比如说这次上海电视节的获奖片子,自然类的《沙丘》和《北极熊的战场》,都是很具有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所以就吸引人,这就说明,如果我们的纪录片故事性强的话,也将会很有市场的。
话题四:纪录片与人生
访:您拍了将近十年的纪录片,是不是您整个人的性格都因此有所改变?
谈:是,有改变。但我不偏执,我是既有动又有静,我拍了九年多的纪录片,也形成了动静结合的性格,就像那句话“动若脱兔,静若处子”。拍纪录片既不能总是很浮躁也不能总是很沉静,只有两者都有,才能有好片子,其实做人也是这样的,你不能老是那一个状态。
访:那是不是整个人都变得十分豁达了?
谈:对,心胸也很开阔起来,看很多事情都会很豁达地去看。拍纪录片是需要很丰富的人生经历的,你经历得多了,看得多了,拍得多了,想得多了,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地就改变了,比如你的视野,你看问题的角度,你对待事物的态度。这些东西不是你想变就变得了,想豁达就豁达得起来的。举个例子,我坐飞机飞美洲,看着飞机上的电子地图,一会儿是平原,一会儿是高山,一会儿又是丘陵,你就不由得感叹空间的宽阔;飞越不同的时区又要不断调表……
访:那就是时间上的广大了。
谈:对,就是。这些感受都会不断地充实着你的人生,也就自然会渗透到纪录片的创作中去。又比如说我去很多地方和我拍摄的对象相处、交流,这样的过程会给我很多想法,让我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生存方式、他们那样的生活也是有人家的道理的。
访:这样人的视野就广了。
谈:对。马上就宽了很多。于是拍片子的时候思路就更容易开阔一些,视角也更容易平等一些。可以说,拍纪录片影响了我的人生观,我的人生观又反过来反映到纪录片创作中去,这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和进步的过程。
访:在您的经历中,似乎是先有实拍再搞理论,那么您又是如何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
谈:我个人比较赞成多实践。理论是很重要的,但它是一个指导作用,而不能完全依赖。你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去做了,才知道具体需要哪些知识、怎么运用理论。
访:那么您最初拍纪录片的时候是不是恰好因为没有理论的束缚而比较能够天马行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谈:对。我开始拍的时候几乎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懂什么是忌讳的,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拍,后来我去读书本、学理论的时候和拍的实践一对应,一回想,很多东西就一下子恍然大悟了。
访:就和实践融会贯通了。
谈:就是。我现在就可以说自己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积累了。所以在这一点上,拍纪录片的经历也让我发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不是说,人这一辈子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嘛。人家都说你的片子好,好在哪里,其实就是那一点点。就像一个很有名的川菜师傅跟我说的,其实他做的菜比别人好多少,也就那么一点点,可是就是这“一点点”,别人就赶不上。我拍纪录片也是,不过是那么“一点点”,而这一点点,就需要你积累很久。我觉得最好的学习状态是,白天拍片,晚上读书。

   
纪录片•上海电视节•dv•人生:梁碧波访谈录  
访:两者相得益彰。
谈:对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那你的水平就真的一点点上去了。
访:从您的纪录片生涯看,您能不能给现在对DV以及纪录片感兴趣的年轻人一些建议?
谈:首先还是多动手。一定要动手去摸、去拍。死读书本、光靠理论是绝对不行的。其次,一定要注意开阔思维和不断积累一种理念,年轻人嘛,应该大胆想象、开拓思路,要敢想敢做、不断创新,要有这股子勇气,这是你们的优势,应该去积极发挥。然后应该学会用图象思维,你如果真的对拍片子感兴趣的话,就应该随时随地用图象去想东西、记东西,像对日常生活这的画面、声音等,都可以将其在头脑中用图象处理,运用到实际的纪录片拍摄中去。我记得我第一次去法国参加一个纪录片展,看到好多十几岁的法国电影高校的学生也和我们一样,就在现场观摩,我当时就惊了:别的国家的学生从十几岁就开始看这么优秀的片子,此前还不知道已经看了多少我们都没看过的好片子呢。
访:可见人家很早就已经开始在积累了。
谈:真的是。你想想,而我那个时候已经32岁了。所以我就觉得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应该早点去积累、多去积累,年轻的时候头脑灵活、学习快,更容易出成果,到真正的纪录片创作的时候就会有潜移默化的渗透,片子出来就会更有味道一些。而且,我国的纪录片现在发展势头还是非常好的,所以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纪录片创作队伍中来,补充新鲜血液,做出更好的片子。
作者:孙毅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

   
纪录片•上海电视节•dv•人生:梁碧波访谈录

【纪录片•上海电视节•dv•人生:梁碧】相关文章:

风•花•雪•月08-15

吉他•人生08-17

落叶•人生02-18

永恒•信念•奇迹08-17

我•童谣•外婆08-17

绿树•妈妈•我08-17

个性 • 生活 • 体验08-17

匆匆•惋惜•盼望08-17

爬山•太阳•梦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