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理工论文>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的论文

环境保护的论文

时间:2024-06-07 13:23:06 环境保护论文 我要投稿

环境保护的论文15篇(精品)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环境保护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环境保护的论文15篇(精品)

环境保护的论文1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农业环境进行保护。本文简要分析了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对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建议以及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措施进行了论述分析,旨在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1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

  农业环境污染的类型主要有:土地资源污染、水资源污染以及、空气资源的污染。

  1.1畜禽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大发展,养殖户对粪便基本没有任何处理,基本都是直接排放,污染面比较大,但治理比较困难,农业中的化肥、农药、粪便等都对农村的水资源产生一定污染,有的地区污染度已经解决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染源的指标,这是我国政府必须重视的问题,要对粪便等问题进行一定优化,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1.2 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国大约有80%的秸秆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很多都在露天地里进行燃烧,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此外土地秸秆长期进行燃烧处理,会使土地缺少氮元素,对粮食增产有一定影响。各级政府都提出了秸秆有效利用的管理办法,但现有的技术、资金等一系列问题,使大部分秸秆没有有效的利用,对农业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1.3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速农村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城市污染转向农村的主要有三类: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和旅游污染。随着我国对城市环保监管力度的增强,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的许多污染企业无法在城市中生存,大多数企业逐步转移到郊区或者农村,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加上城市绿化环保工作的加强,城市垃圾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大片郊区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的存放地。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把一些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地方经济,但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有的地方土地污染特别严重,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2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建议

  2.1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对农村土地起到保护作用。现在各级政府都提倡退耕还林,增加林地的面积,对我国土地起到一定保护,能防范风沙等对土地的入侵。对树木要有计划地开采,对乱伐乱砍单位和个人严惩不贷,对土地起到保护作用。畜禽产生的粪便、农药使用、秸秆的应用合理的处理,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减少面源污染与解决农村地区能源相统一,推广以沼气工程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方面要减轻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推广机械粉碎翻压还田技术、留高茬还田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等生态技术,改善土壤结构,维持微量元素的动态平衡,增强土壤肥力,从而逐步减少秸秆的粉碎和胡乱堆弃,尽可能的发展绿色农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户环境保护意识。在我国农村,农民对环境保护没有概念,比如畜禽粪便的排放,几代人都是这样做的,也没有感觉到那不好,基本没有环境保护意识。这几年国家注重了农业环境的保护措施,其宣传力度不大,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宣传,让农民有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改善农业环境有现实意义。

  2.3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污染监管机制。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监测质量,提高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对于农业生产集中地区、重要饮用水源地区等重点保护地带要加强监察力度,制定限制性生产技术标准,加大对这些地带的农业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规范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完善其生产安全标准、生产环境质量监测、污染物排放监测,努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3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

  3.1全面掌握污染情况。长期以来,“底数不清”制约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和农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对策,结果只能是“影响工作”。规划、措施是以掌握农村各类污染源的行业、数量及其分布地域为基础,以了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去向为依据,以农村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膜污染和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程度为参照。要想早发现、早防治、早见效,必须随时掌握农业环境污染第一手材料,真正全面摸清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的家底,才能有“防”有“治”,防治兼备,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使农业环境污染少发生、早治理并且成本降到最低。

  3.2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国家一方面大力引导农民发展畜禽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对畜禽业产生的粪便进行科学有效性的处理,建立生态大规模养殖基地,提高粪便的`利用率,进行生态养殖,提高养殖户的能力,科学地进行养殖,对农业环境起到保护措施。

  3.3采用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经验首先要对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污染土地和水源的主要是农业、化肥和农副产品排污造成的,对于大规模的农药和化肥进行疏导,走生态农业道路,全面的有效的推广无公害综合防治的新技术,对农药、化肥的制剂进行全面的升级,让专用型肥、复混型肥、生物型肥等新型肥料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农药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购买高效新型的防虫农药,对于污染水资源的污水直接排放,垃圾随意堆放的行为要坚决禁止,在处罚这种行为的同时,建设污水回收管道沟渠,将污物汇集在一起,进行集中的污水处理。最后,对于垃圾和农作物副产品的焚烧上,也应当进行集中管理,进行垃圾回收和分类,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将可降解与不可降解回收或再利用,对于需要焚烧处理的可以回收用作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

  结束语

  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减少农业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我们加强对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更好地造福于社会和人民。

环境保护的论文2

  在社会生态发展过程中,大气环境是一个重要基础,直接关系着区域自然环境质量,并且与社会群体健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并呈现出连续性、广泛性特征,给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1],此种情况下,加大力度探讨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具体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1.1城市现代化建设速度过快

  随着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速度的明显加快,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给人类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都产生了极为鲜明的影响,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一旦治理不到位,势必会给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甚至给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形成制约[2]。当前我国城市工业化建设速度较快,部分工业企业单纯重视生产效率而忽视大气环境保护,废气废水排放随意,导致大气环境污染恶性循环。

  1.2机动车尾气排放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私家车数量明显上升,交通运输压力明显增大的同事,机动车尾气排放量也冥想加大,给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1.3生活垃圾排放

  社会生产生活中往往会产生多种类型的生活垃圾,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及农业秸秆焚烧等,都会给大气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和破坏,此种方式下所获取的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是以大气环境换来的,这些不可控行为会给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制约,所造成的后果最终还要由行为的主体人来承担。

  2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具体策略

  2.1大气环境的保护

  2.1.1 科学划分工业产区

  新形势下大气环境的保护,应当充分做好区域规划工作,科学划分工业产区,尤其是在厂区修建的过程中,应当结合风向频率等要素科学选取厂区位置,实现工厂密集处于城镇生活处的明确划分,减少工业废气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北方地区大型供热站的修建,需要选取适宜测位置并计算控制好排气烟囱的高度,一般讲供热站修建于郊外,在保证供热效果的同时,促进排放废气的扩散和稀释,从而降低对大气环境所造成的污染[3]。

  2.1.2 减少并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

  新形势下大气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对工业产区进行科学划分,还应当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减少与控制工作,通过汽车单双号限行等方式解路面压力,将其汽车尾气排放量给大气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切实加强大气环境保护。与此同时,应当加大汽车尾气净化的研究力度,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改善大气环境。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管理,确保持有相应标志的机动车可以上路行驶,通过定期检测和动态检验等方式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量。除此之外,可以从机动车燃料的管理上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5],加强汽车燃油质量管理与控制,全面且动态的监督汽油运输及加油站油气污染状况,切实降低有机物污染发生几率,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保护。

  2.1.3 加强绿化环境建设

  为有效开展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应当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绿化环境建设,缓解当前绿化不足的问题,减少大气环境污染。具体来讲,在绿化环境建设过程中,可以扩大城市绿化规模,制定科学化的绿化环境建设方案,对城市规划建设加以合理优化,调整绿化面积,加大力度种植绿化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调节气候,吸附大气环境中的有害气体,从而在新形势下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保护。

  2.2大气环境的治理

  2.2.1 深入研发新技术,减轻环境污染

  为更好的治理大气环境,为社会群体营造一个健康的大气环境,应当深入研发新技术,包括有毒工业废气净化技术、机动车尾气排放净化及控制技术等,基于原有技术实现升级更新,进一步提高脱硫、吸附、净化的技术有效性,改善大气环境治理效果,从而降低大气环境污染,实现新形势下大气环境的科学化治理。

  2.2.2 加大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生产中的生产燃料大多以煤炭为主,此种情况下使得工业生产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硫及大颗粒有害气体等,给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一旦工业废水随意排放,更加剧了大气环境污染。因此在新形势下对大气环境加以治理时,应当加大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对工业生产进行科学化监督和管理,工业生产过程中应当积极完善废气排放设施及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规范净化处理,保证工业废气及废水排放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保证工业污染源处理的有效性,切实改善大气环境。

  2.2.3 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颗粒污染物

  大气环境的治理应当充分做好颗粒污染物的治理工作,由于固体燃料在燃烧后会排放出一定量的烟尘,给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并形成烟尘、粉尘和雾霾等污染物,严重影响大气生态和人类健康。因此在大气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干法、湿法、过滤法和静电法等对大气颗粒污染物进行有效治理。干法主要是基于颗粒污染物自身重力作用和离心力作用出发,通过惯性作用、离心作用和重力作用来实现除尘。湿法主要是利用水或其他液体将大气颗粒污染物进行湿润处理并收集去除,从而实现颗粒污染物的有效治理,一般情况下所应用的湿法除尘设备主要有喷雾塔、填料塔和泡沫除尘器等设备[6]。过滤法是指基于颗粒层过滤器和填充层过滤器等设备进行布袋过滤或带式过滤,有效去除颗粒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治理。而静电法是指在高压电场力作用下,充分考虑颗粒污染物的大小、数量、操作费用等多项因素,选取适宜的方式去除大气中的颗粒污染物,从而实现大气环境的有效治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作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基础,其保护与治理效果直接关系着人类健康及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大气环境保护及治理两个方面入手,减少大气环境污染,真正推进社会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青.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探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xx,(12):00145.

  [2]朱嘉宁.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探讨[J].科研,20xx,(40):6-6.

  [3]袁宝成.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xx,(35):189-190.

  [4]刘利斌.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28):6-6.

  [5]赵玲.新形势下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方法探讨[J].工程技术:全文版,20xx,(8):00251.

  [6]刘燕.在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相关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xx,13(12):80-81.

环境保护的论文3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环境监察执法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和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但是平凉市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环境保护监察执法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困难,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环境监察执法队伍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平凉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伴随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是执法监管工作是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实施强化执法、统一监督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只有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对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平凉市环境保护与执法监管工作的现状

  平凉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抓手,坚持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加快生态建设,改善基础条件,严格总量控制,强化执法监管,突出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平凉市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措施来抓,工业污染减排措施逐步落实到位,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启动,一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相继建成,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序推进,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截止20xx年6月底,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上下达的指标之内,全市共削减化学需氧量8965吨、氨氮554吨;削减二氧化硫减排量5438吨、氮氧化物减排量6500吨,为今后新上项目腾出了充足的环境容量。

  (2)污染减排成效明显。20xx年以来在平凉城区全面实施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可关停分散燃煤锅炉269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400吨、氮氧化物排放1560吨。华能平凉发电公司和中水电崇信发电公司、华亭发电公司及平凉祁连山水泥公司全部实施脱硫脱硝工程,脱硫脱硝率均达到80%以上,实现了达标排放。另外是粉尘油烟专项治理。不断加大工业企业除尘改造、粉尘污染治理等项目的实施力度,开展了城市扬尘整治、燃煤锅炉关停、餐饮油烟(夜市烧烤)治理、煤炭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有效提升了空气环境质量。

  (3)执法监管水平明显提升。今年来对45户重点违法企业进行了挂牌督办,对中煦煤制甲醇公司项目超期试生产、宝马纸业公司利用应急管偷排污水等12家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了行政处罚,对平凉市人民医院综合楼项目“久拖不验”、超标排污,平凉发电公司一期项目贮煤场未建抑尘网、城市中水未回用等环境违法和管理问题,约谈了有关企业(单位)负责人;对华亭县生猪屠宰厂、庄浪县金龙矿业公司、灵台县现代肉牛产业园等42家企业责令停产整治,同时对89件环境投诉信访问题进行了查处,办结84件,办结率达到94%,一大批破坏环境和影响人们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环保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在静宁县建设国家农村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今年又在平凉中心城区建成了两个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满足了城市PM2.5等关键空气污染物因子监测需求。争取国家投资配备了环境应急监测专用车辆和设备。先后举办环境监测、环境执法、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业企业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等级评价、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评估和污染减排台账编制等培训10期,平凉市及下属县区(区)环保系统工作人员全部进行了业务培训。今年举办了“保护绿色家园、建设美丽平凉”环保主题演讲大赛,举行了“向污染宣战”为主题的大型纪念宣传活动启动仪式,调动激发了全社会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热情。

  2平凉市环境保护与执法监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工信、国土、住建、水务、农牧、林业、规划、卫生监督等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各管一段、单打独斗的现象,部门之间监管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很难形成环境保护的整体合力,多元共治、社会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理念尚未树立。一些企业和单位社会责任缺失,自律意识不强,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治理,不愿承担污染治理成本,存在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转或擅自停用治污设施的现象,有些甚至以种种手段刻意逃避环境监管。

  (2)城乡饮用水源地建设及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农村饮用水源地点多、面广、线长,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水质监测监管工作不力,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中心城区饮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源地保护措施还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只有在保护现有水源地的.前提下,寻找开发新的水源地,才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目前,平凉城区饮用水源地保护状态令人担忧,城市建设中没有严格执行水源地保护有关法规,二级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前已建设了一些有排污口的项目,养子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尚有132个住户没有搬迁。城镇居民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除华亭、崇信、泾川利用地下水源比较安全外,静宁、庄浪、灵台水源地为地表水,安全隐患较多。特别是静宁县城乡饮用水源地为东峡水库和古城乡庙堡水库,由于受上游西吉、隆德县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直接排入影响,库区水质较差,水源地污染严重,省市环保部门先后与宁夏方面进行过多次协商,但问题至今没有很好解决,老百姓反应相当强烈。

  (3)污水排放形势严峻。全市共建成运行的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4个,设计日处理能力8万吨,特别是旧城区无污水收集管网和雨污合流的现象普遍存在,污水收集率偏低,部分生活污水直排河流,对地表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4)大气污染治理亟待加强。一是受城市扬尘、粉尘污染的影响,平凉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不达标天数已达到36天,已超过全年35天的允许天数,综合治理城区大气环境特别是城区扬尘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二是锅炉污染。我市35台集中供热锅炉仅有一台符合环保要求,实施锅炉脱硫治理任务十分繁重。三是目前仅对黄标车实行分类管理,公安部门至今没有出台依法到期淘汰措施,财政部门至今没有出台淘汰“黄标车”支持政策。

  (5)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地膜、棚膜用量的逐年增加,导致大量农膜长期残留在土壤中,全市每年仍有3000多吨农膜没有得到回收利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超量使用,对土壤结构、地下水源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市仍有40%左右的畜禽养殖场、80%以上的散养户和农村人口排放的粪便没有得到集中利用或无害处理,臭气熏天,群众意见较大。

  (6)执法监管能力相对滞后。县(区)没有一个通过资质认证的环境监测站,无机构、无场所、无设备的现象普遍存在;工业企业监督性监测和大气、噪声、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全部依赖市级环境监测站完成,监测能力建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环保工作需要。市级环境监察支队仅15个编制,监管全市近400家企事业和城市水源地,工作量大面广;县(区)环境监察的大队工作人员全为兼职。

  3对平凉市环境保护与执法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1)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机制。真正形成环保工作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借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经验,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同时落实监督管理法规。进一步加大新《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把环保目标责任扩大并纳入到部门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之中,加强对各级各部门履行环保责任情况的督查、督办。

  (2)加大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确保城乡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尽快制定平凉中心城市饮用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工作规划,在坚持保护好现有水源地的前提下积极探寻新的水源地,解决日益突出的饮水供需矛盾;正确处理现有水源地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关系,绝不能以牺牲饮水安全的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开发利益;严格执行水源地保护法律法规,对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农户和有污染源的项目要坚决落实搬迁措施。同时,要尽快勘察论证新的补充或备用水源地,不仅要满足平凉城区(包括平凉工业园区)现有人口的用水需要,而且还要考虑未来城市新增人口的用水需求。禁止在库区内进行养殖,定期清理淤泥,坚决关停取缔库区周边的污染项目和企业。及时对水源地输配水管网按要求进行建设更新,定期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分析监测,确保水质安全。有关部门要继续跟进,协调隆德、西吉两县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确保流入东峡库区水质和葫芦河上游水质安全。

  (3)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提高污染减排能力。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使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尽快到位,确保灵台、崇信、庄浪三县生活污水处理厂尽快建成验收。通过加大管网建设进度、完善收费标准、大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推行第三方运营管理模式,切实减轻政府负担。督促平凉电厂严格执行国家、甘肃省关于二期改扩建工程和平凉市城区污水回用工程建设要求,坚决采取强制措施,尽快关闭八里桥至二十里铺一带沿泾河岸边的地下水开采井。

  (4)加大工业企业和燃煤锅炉治污力度,提升空气环境质量。一是。切实加快电厂、水泥厂等工业企业脱硫脱硝工程的升级改造步伐,加强运行管理,确保规范运行。加快实施平凉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和县城、工业园区(集中区)集中供热步伐,坚决关停不符合标准的燃煤锅炉,减少污染排放。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对无环保防治设施或施工过程中不落实环保措施的施工队一律不得竞标施工。

  (5)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区),建设生态平凉。切实制定生态市和生态县(区)建设年度计划,明确年度实施项目、建设内容、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和考核奖惩措施,促进生态建设投资、项目内容和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国家引导资金和项目的示范效应,积极探索建立合理可行的农村环保运行机制,确保乡村管理组织、保洁人员工资和垃圾清运费用及时到位。

  (6)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升执法监管水平。根据环保执法监管需求适当加强市县环保执法力量,对没有环保所的乡镇要增配环保专干,专门抓农村环境监管,切实解决环保执法人员短缺的问题。采取超标房调剂等办法,切实解决好市环境监测站业务用房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县(区)基层环境监测站办公场所、人员编制和监测设备的问题,解决监管无手段、核算无数据、情况说不清的问题,使其尽快担负起辖区内工业企业、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监测的责任。采取市县执法力量统一调配等措施,把集中整治和经常抽查结合起来,严肃查处环境违法问题,努力提升环境执法水平。

环境保护的论文4

  摘 要: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主要产业之一,是我国基础建设产业项目的主导。水利工程肩负着国家水资源开发、使用的重任,对于水害防治、电力建设等至关重要的有利推进作用。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当前日渐突出的环境保护课题影响也逐渐明显,水利工程建设要抓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是势在必行。如何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是当前各国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此,每个国家都在自己国情的发展遵循下采取了一定的相关补充措施,但始终没有一个公认的成文评价标准。本文针对当前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各方面影响,研究出一系列相关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环境保护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地的影响甚大,一般来说,水利工程在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对陆地环境的影响破坏。如,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很大程度和面积的损害其附近的树木、植被、农田等,影响农民的正常耕种和林业的发展。再者,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建设单位会发生经常性的工程占地情况,从而破坏了植被的生长,甚至造成附近居民生活的迁移。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难免会产生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大量有害性物质污水在未经过严格水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流入其他河流造成居民食用饮用水的污染。等等示例举不胜举,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环境所造成的种种破坏已是事实,且已严重危害到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动物的生态失衡、生存环境的逐渐丧失、森林植被的日渐稀落,从根本破坏了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的生物结构链。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

  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笔者深深认识和了解到水利工程建设所产生的污染问题种种。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来,水利工程建设对人类的生存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发电、使用水的供给、防洪、灌溉、水产品种类的养殖等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条件。水利工程的良好建设,可以在洪汛期“削减洪峰”,提高旱、涝等自然灾害的伤害,为民众的正常、良好生活提供稳定、必要性的保障。

  水利工程建设带动的发电建设,重要作用和必要性更是人尽皆知的。水利水电属于高效的真贵可利用能源资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水电的成本使用低廉在很大程度上可取代化石燃料供生产使用,节省能源的使用。

  2.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库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停滞水域,由于太阳辐射和水的理化特性,造成一种同原来天然河流完全不同的水域环境,从而给水库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种种影响。例如,大多数深水水库的水质,尤其是水温,是沿水深呈明显的季节性分层分布的。水库深层,其水温低、溶解氧少、游离一氧化碳和还原态物质多、浑浊度大。

  水库蓄水对上游的淹没,导致的土地、自然文化遗产、景观、移民、动植物栖息地、生物物种多样性等的损失和破坏。

  三、对于水工建设的可持续环境保护发展对策

  对水利建设环境影响带来的长远的、潜在的和不可逆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水利工程正效益是人所共知的。水能既是清洁能源,又是永续利用的能源,与其它不可再生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水利工程建设高坝大库而带来对上、下游影响和局地气候变化、生物物种变异、土地被水库淹没、造成大量人口迁移、人文和自然景观的不可修复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1.要重视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是当前解决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问题不作深入而全面细致的研究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尤其是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站在科学的角度上,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也不例外。

  2.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环境损失成本计算和补偿方法,特别是创新移民补偿机制。要根据一些生态环境要素的需水特点,利用水利工程的调蓄有利条件,适时进行补水,保护生态环境。在水资源开发中强调合理开发利用,而不是充分利用。在考虑经济及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时,还必须为生态环境以及水环境留一定的用水份额,提出合理的环境需水和生态用水量。

  3.尽快研究制定出能反映人们现有认识水平的水利工程生态影响的评价体系,建立起生态环境综合及关键要素承载能力的评价方法,制定各类工程对各类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的量化评估标准。而且有必要对生态环境价值进行核算,以探讨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基础上,分析工程的可行性。切实在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中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要求和强制性、规范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

  4.进一步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开放度,健全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畅通公众或利益相关者表达利益、参与决策的渠道,走向公共决策。尽快建立水权制度,切实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大力提高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以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为约束,去调整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

  总结: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推动促进作用毋庸置疑,我们在看到美好一面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其他方面,只有相辅相成的生产发展才能做好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维系。因此,我们要站在现实的角度出发,将环境保护工作渗透到水工建设的方方面面,做到两者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生态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促使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蔺秋生,黄莉. 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及其工程补偿措施浅析[J]水利电力科技, 20xx,(01) .

  [2] 张传新,戴克义.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xx,(05) .

  [3] 徐林. 浅谈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J]科技信息, 20xx,(08) .

  [4] 李世光,裴亮,张玲霞.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 20xx, (09) .

环境保护的论文5

  1环境保护

  1.1环境保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运用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在土木工程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情况或性能退化现象,这些将严重影响耐久性和承载能力,甚至可以引发严重的工程突发事故,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所以,从建筑物建成的那一刻起,就一定要做好建筑物的健康监测、加固以及修复的准备。伴随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现代传感技术、结构动力分析理论和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物结构健康监测的概念被提出,带给土木工程的发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就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上安装一些传感器,实现自动、实时地测量监控结构的响应、荷载、环境等情况,以此对建筑结构的健康情况进行评估,科学准确有效地提供建筑结构养护和管理的决策依据,以确保结构安全运营,延长结构的正常使用寿命。近些年来,大型建筑物特别是大跨度桥梁结构的健康监测是国内外工程界和科研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对大型建筑物的健康监测技术通过科研和工程实践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国内、外近几年新建的很多大型桥梁都已经安装了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比如我国的东海大桥、上海徐浦大桥、香港地区的青马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韩国的Youngjong桥和Seohae桥、加拿大的Confedration桥和美国的CommodoreBarry桥等。通过大力发展建筑结构的安全预警和健康监测,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建筑物可能出现的危险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修复和加固,既能够避免可能出现的危险事故,也能够基本解决建筑过快老化损坏带来的问题,减少造成的经济、资源、时间上的'损失和浪费,实现建筑物使用的可持续发展。

  1.2环境保护充分合理使用资源

  既注重现有土木工程设施的再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则必须要在建筑物的施工建设、正常使用和维护过程中,负责人能够主动做到节能节地,并且极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土木工程设施的作用。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做好建筑绿化,在夏季的时候可以有效降低墙体的表面温度,进而可以降低空调的使用频率;还可以采用节能保温型的复合墙体或多孔砖作为墙体主要材料,从而达到冬季建筑物保温隔热的作用;还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地下热能等新型能源,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除此之外,对现有建筑物的重复利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国上海市已经取得很多成功的经验:一些不用的旧厂房,已经改建为展览厅、艺术家工作室和办公楼等。这些的改造再利用,既符合了现代的使用要求,又能够节约能源,避免能源材料的浪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1.3环境保护积极开发绿色资源和再生资源

  世界各国每年拆除的建筑物和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废旧混凝土等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以我国为例,我国每年施工建设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就达到4000万吨,产生的废旧混凝土达到1360万吨。一方面清运处理工作量大,环境污染加重。除此之外,我国是世界水泥生产的第一大国,而生产水泥本身就是一项高耗能、高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行业。和其他建筑材料相比,再生混凝土和钢材是比较符合绿色建材的标准,应该大努力发展这样的绿色建材。

  2结语

  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不是只是追求节省,而是要摸索到一种最合理最有效的状态,既能够保证建筑物有足够的创意,也要追求完美实际的技术经济指标,以此来实现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我们还是要努力创造经典,但绝不能是建立在金钱挥霍,建立在资源、能源耗费的基础之上。现在,建筑已经进入到生态美学的时代,强调文化、工程、生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人性化、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才是当代工程师的着眼方向。

环境保护的论文6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破坏严重,尤其是秦岭南麓陕南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秦岭山区尤其是秦岭南麓陕南地区森林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1秦岭南麓林业生态环境状况

  秦岭南麓的陕南地区约有96%的面积属于长江流域,4%属于黄河流域,境内森林覆盖率55.55%,森林以天然林为主,天然林面积约占全区域面积的45.1%,森林覆盖率居陕西省之首。但是,秦岭南麓森林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水土流失严重

  陕南地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要,部分区域滑坡塌方等侵蚀严重。地质状况复杂,山势陡峭,岩石褶皱强烈。暴雨频繁、盲目开荒、徒坡耕种和露天开矿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1.2森林面积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连续采伐和毁林开荒,秦岭山地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大约还有2.47104hm2,较解放初期减少12.3104hm2,森林覆盖率由64%下降到45.6%。

  1.3地质灾害频发

  由于陕南地区气候环境、地形状况复杂,加上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滑坡、洪灾、崩塌及岩溶等地质灾害频发。

  1.4传统生活方式影响

  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陕南地区大量人口长期依山而居、靠山吃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而陕南地区又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生态保护功能区,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养护山水、治理生态的任务。1.5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不高森林环境污染治理的理念和水平相对滞后,加之陕南地区经济社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突破发展中势必会对森林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2陕南地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2.1增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人类正常生活与生存的重要条件,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因为森林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森林本身也具有防风固沙、净化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等多种作用;森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整个生态环境系统。因此,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打击破坏森林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力度。除了要增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外,政府要出台相关具有法律效应的政策,加强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确保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构建工作规范实施。

  2.2开展综合性的生态环境治理

  相关部门要对陕南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在交通基础设建设、矿山开采、景区开发、移民搬迁、林木采伐和退耕还林等各个方面,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遏制并坚决打击违法采伐林木、露天开矿、毁林开荒行为,才能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2.3进一步加强陕南天然林保护

  天然林具有十分珍贵的木材资源与动植物资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不仅对于保护珍贵木材及动植物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发挥森林长远而持久的生态效益、经济社会效益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同样意义重大。为此,相关部门要采取果断措施,切实保护好天然林资源,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陕南地区天然林面积约占全区域面积的45.1%,为陕西之首。直面秦岭南麓天然林现状,当地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必须要保护好这片绿色宝库。当地政府应与公安、农业等部门开展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天然林区进行矿山露天开采、违法垦荒种地、乱采乱挖等行为,严防水土流失,避免天然林再次遭到破坏。同时,对于已经被破坏的天然林要及时进行生态修复,让天然林在生态环境中发挥其作用。

  2.4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植树造林能够增加森林面积,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当地政府应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植树造林,扩大林区面积和山林资源,提高增加森林覆盖率,发挥森林绿化美化家园的作用。

  2.5大力实施人退林进、人退水清工程

  陕南地区的“退林进人退水清”工程,为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提供了样板和宝贵的经验。据《陕西日报》在2016年12月的.1篇报道:经过5年多的生态移民搬迁,陕西省陕南地区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年均治理水土流失2400km2、植树造林8.4万公顷,植被覆盖率比5年前提高了4.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陕南3市共投入资金651.6亿元,累计完成移民搬迁35.8万户126万人,其中,生态搬迁3.75万户13万人,使陕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实现了人退林进,年均治理水土流失2400km2、植树造林8.4万公顷,植被覆盖率比5年前提高了4.5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57.8%,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明显加快。人退水清,通过移民搬迁工程,以及对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改变了农村面源污染不易控制的局面;节约用地,累计完成宅基地腾退面积0.2万公顷。同时,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有效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实现“退林进人退水清”,无疑为森林生态建设提供了难得经验和路径,值得推广。

  2.6培育森林生态文化综合体系

  要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培育生态文化综合体系是1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建设和开发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大力发展。与此同时,有条件的应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森林生态馆、森林博物馆以及其他相关的生态文化设施,以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普及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从而使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文化现象,为保护林业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文明提供文化支撑。

环境保护的论文7

  前言: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又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键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的农药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某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防治农药污染越来越重要。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 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

  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

  在我国,杀虫剂1 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个,其中杀虫剂l1个,除草剂1个。农约剂 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30,而我国仅为l:5,开发的余地很大。

  3.农药的危害

  3.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3.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3.2 .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3.2.1.1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 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2.2.1 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3.2.3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

  第一带。但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4.1 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

  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 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4.2 化学农药的“3R”问题

  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5 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 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 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I社会效益。

  5.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将克隆到的抗病、虫基因通过生物 [程手段转移至优良品种基因组内以获得高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的_J:作是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抗病、虫育种的热点,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如通过转移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获得高效抗虫棉,抗虫水稻和抗虫大白菜,其中抗虫棉已在生产上推陈出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将Bt基因转移至杨树中,获得的抗虫杨树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农作物、有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比如轮作休闲、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近几年来,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为育种和植保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获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烟草 1水稻等多种抗除草剂作物,使得一些选择性不高的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杂草群落的演替。

  5.2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尤其是热带植物中含有极具应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虫防治剂活性成分尚待开发,现已发现楝科中至少有l0个属的植物对 虫有杀灭活性,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的替代物。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国内植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5.3 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 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5.4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

  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 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加 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如大豆灰斑病从20世纪60,-~90年代的四次大流行,60年代火面积发生的小麦腥黑穗病,90年代又造成巨大危害,80年代初期狷獗一时的草地螟,在1998年和1999年春夏季再度发生。交替变化的趋势的事实都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作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环境保护的论文8

  山西兰花百盛煤业位于高平市北西约10km,交通便利,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2。50'13〃-112。50'57"北纬35°49'21"-35。52’29"。为了减少矿山建设及生产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工作的规范化,需要对矿山进一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1.矿山地质背景

  1.1地层岩性

  矿区位于太行山中南段的泽州盆地北端,地势总体为南高北低。矿区南部出露大面积下石盒子组地层,上石盒子组地层在井田内零星出露,矿区中部、北部大部分区域被黄土覆盖。矿区处于太行复背斜与沁水复向斜之间,位于华北板块山西板内造山带沁水板拗太行块隆西侧、晋获褶断带西北侧。

  1.2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处于沁水盆地中段东部,属高平一晋城盆地三姑泉域水文地质单元,区域内地下水类型主要划分碳酸盐岩类、碎屑岩夹碳酸盐耑类裂隙、碎屑岩类裂隙、松散岩类孔隙四个含水岩组。

  2.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山西竺花百盛煤业为地下开采,矿井保有资源量6214x104t,生产规模为90.00x10Va,矿区面积为6.9105km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0xlOVa。设计服务年限:18.99a。区内3号煤层已进入残采期,矿井改扩建期间,利用王报煤矿现有生产系统,开采3号煤残存的资源。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

  盛煤业有限公司为再整合改建矿山,目前处于整合后基建期。现状调查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矿山开采引发地面裂缝、塌陷主要影响区内耕地、有林地、其它林地、其它草地等,整合前各矿山企业均给当地村民补偿作物减产损失。据调查,累计耕地破坏及作物减产赔偿约100~200万元,采矿造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危害较严重,危险性中等,中等区为3号煤层采空区影响范围,面积348.93hm2,其它区域影响较轻。

  现状调查,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轻,对土地资源影响较轻。矿区范围3号煤层已大面积采空,地表也曾发育裂缝、塌陷,煤层开采已对其丨A覆地层造成较大破坏,3号煤层之上的二叠系L统上石盒子组、下统下石盒子组、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亦可能遭到破坏(隔水层破坏,储水结构发生变化等)。区内焦家山浅水井出现明M水位下降,无法满足村庄村民饮水需要。现状条件下,采矿活动影响矿区及周边部分生产生活供水,对含水层的影响程度较严重。

  4.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认为:矿山开采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区内旱地、有林地、其它林地等,预测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万元,保安煤柱留设不当时对区内居民区及工业场地建筑物影响严重,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煤层采空后,可能会在矿区南部沟谷边坡会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其威胁对象主要为沟谷中园地、耕地、林地等,预测其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危险性小。

  矿山新建工业场地破坏土地面积12.45hm2,其中破坏旱地10.5hm2,破坏其它草地2.15hm2。矸石堆放破坏土地面积3.0hra2,破坏土地类型为灌木林地。矿山开采后地面塌陷、地裂缝重度区占矿区面积的67%,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为严重。

  通过对各开采煤层垮落带、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结果分析,矿区内各煤层大面积采空后,会对可采煤层上覆含水层造成较大破坏,甚至影响到第四系孔隙水,这种破坏具有区域性特点。预测矿山开采对评估区含水层影响程度分级为严重。

  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结合矿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目标和任务。结合矿山开采方案的确定性,总体工作部署分为近期(20xx年1月一20xx年12月)和中远期(20xx年1月一闭坑)。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包括:土地塌陷和裂缝的填埋,道路修复,崩塌、滑坡的治理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任务主要有:(1)矿山开采时为区内村庄、工业场地等留设保安煤柱。(2)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裂缝及时填埋,恢复土地功能。(3>陕复采矿地表变形损毁的地表植被,改善及恢复工业场地区、煤矸石堆放场地形地貌景观。(4懈决受影响村庄的人畜饮水问题。(5)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

  6.结论和建议

  综上分析,百盛煤业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于“复杂”类型,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中型”,评价区重要程度分级为“重要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为“一级”。现状调查,矿山开采对地面塌陷、地裂缝危害较严重,对含水层的影响程度较严重。经预测分析,矿山开采易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预测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万元。

  由于百盛煤矿与周边矿山开采影响作用叠加,矿山开采对水资源环境影响严重,当区域供水受到严重影响需要采取工程措施治理时,矿山企业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维护当地一方社会和谐。

环境保护的论文9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农业生态环境为视角,通过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寻保护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方法,从而为我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1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1.1水资源短缺及污染严重

  水资源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项资源。尽管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但我国的水资源仍然呈现出极度匮乏的状态,根据统计,我国人均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平衡,尤其在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匮乏现象较为突出。此外,季节也是影响我国水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夏季为雨水多发季节,冬季则相对干燥。

  1.2耕地资源逐年递增

  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仍不够完善。在我国目前仍持续发展工业的情况下,我国的耕地用地区域呈现出明显的紧张态势。如果这种态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会进一步恶化,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

  1.3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现阶段,影响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来源于工业。在进行工业生产同时,会不可避免地排出一定的废气、废水等,尤其是部分工业单位为了缩减成本,没有将废水、废气加以有效处理,即直接排放,导致我国农业资源的进一步恶化。在工业生产污染物的影响下,我国的农业土地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我国农业环境生态破坏。在这样情况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仅其产量和质量无法得以保障,其产品还有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此外,部分农户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农业土地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2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2.1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相关职能单位需切实做好对社会企业的规范整治工作,做好临近农业区域的社会工厂检查工作,针对污染物超标、净化方式不合理的企业,必须暂停作业,进行整改。同时,政府还需面向广大农户做好培训教育工作,帮助其合理、科学的进行生产作业,确保其在化肥、农药的使用上做到张弛有度,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人工原因造成的农业土地资源破坏,从而更好保护好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

  2.2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任何工作的有效、规范开展,都离不开其完善的体系建设,农业生产作业也不例外。所以,相关的区域政府职能单位,需要深入分析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的指导和监督体系。通过对范围内的农业区域进行划分和指导,驱动各农户以更智能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生产作业。同时,区域政府职能单位还需高度结合教育与农业生产,驱动更多的科研单位加大对农业生产研究,切实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出力量。只有衔接好教育工作,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知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

  2.3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最为核心和基础一环。所以,政府职能单位需要将保护耕地作为所有农业生态保护过程中的重点项目,深入分析我国的农业生产用地,明确其作用和价值,严禁社会单位将耕地用作其他用途。针对滥用我国耕地资源,非正常恰当使用农业用地的个人和单位,需要重拳出击,加以严肃惩治,才能确保我国的耕地资源切实使用在农业领域,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战略要求。

  2.4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尽管我国针对水资源的使用

  与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水资源的短缺仍然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制约。所以,我国必须不断加强对水资源污染管理的监督工作,确保每一个社会企业单位在进行生产作业过程中,都没有对我国水资源造成较大污染。同时,相关的职能单位还需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造成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原因,深度分析处理,力求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

环境保护的论文10

  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是一项具有针对性、长期性和时效性的工作,由于受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出现了诸多问题,难以准确的监测环境问题。随着计算机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针对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应于环保监测工作的管理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查询、分析、存储以及统计功能,大大降低了数据监测管理的工作量,提高了监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确保监测数据处理工作朝着规划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程度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推动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多的环境污染恶化问题,给人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甚至危害到了人民的身心健康,抑制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脚步。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大众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环保信息化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随着计算机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在环保信息化工作上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环境信息化保护工作的效率。

  一、环保监测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1 系统管理子模块

  系统管理员是环保监测系统唯一超级用户,拥有最高的系统管理和操作权限。在对本系统进行设计时,应该将用户新建、管理、删除以及初始化管理的权利划分为管理员的权限,同时也可以登录系统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设置,如数据输入和输出、备份、删除、恢复等。普通用户的权限包括监测数据的录入、查询、修改、浏览、生成和打印各种报表等内容。为提高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普通监测人员对系统的使用权限应该受到时间的限制。

  1.2 数据管理子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设置监测点、浏览、录入和修改监测数据、生成日报等。除了设置监测点是超级管理员的权限外,其他子模块使用对象主要针对的是普通监测人员。由于社会某些因素的增加,环境保护监测点也会增加,需要专门设计监测点设置功能,由系统超级管理员完成相应设置。在实际监测工作中增加了新的监测点,系统管理员首先得到子模块下的功能中加入新监测点的名称,再进行功能的设置。功能设置完成后,数据浏览、录入和修改等功能界面中会自动加入新的监测点数据录入项。浏览的监测数据通常由自动统计后结果和监测数据两部分组成。生成日报实质就是完成日报模拟显示和打印。

  1.3 查询统计子模块

  查询统计子模块由月末、年报统计、数据查询以及监测通报等功能组成,该模块面向系统中所有的用户。不管是系统管理员还是普通监测人员都可以通过月末和年报统计功能生成月报表和年报表,并将其进行模拟显示和打印。数据查询功能主要设计了条件查询和时间查询,用户可以通过输入一段时间或者某个时间点进行监测数据的查询,也可以根据系统中所设计的条件选择进行数据的帅选。监测通报功能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局部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

  1.4 数据打印子模块

  数据打印子模块设计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专项报表的页面设置、模块显示和打印功能,该模块中所有功能是面向系统中全部用户的。

  1.5 系统帮助子模块

  系统帮助子模块是为用户提供指导性的帮助,如文档阅读可以帮助用户准确、快捷的对系统进行正确操作,该模块功能也是面向系统中所有用户。

  二、试析环保监测系统实现自动统计方法

  自动统计作为环保监测系统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操作的实现手段,对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保护监测系统自动统计功能主要由日统计、月统计以及年统计三部分内容组成,为实现该系统自动统计功能,降低监测人员工作强度,提高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可以结合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2.1 全自动统计方法

  对监测数据每日统计主要采用的是全自动统计方法,监测人员将数据录入保存后,系统会按照监测项目代码的顺序,自动进行统计汇总。对不同检测时间的数据而言,应对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超标值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自动存储在监测项目的数据库中。

  2.2 半自动统计方法

  半自动统计方法是针对月统计和年统计工作,监测人员进入月、年统计功能界面,输入统计时间段,选择想要统计的监测项目名称,系统可以根据用户设置的条件,对监测项目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在界面上显示出来。

  三、概述环保监测系统设计原

  环保监测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从系统实现的功能以及后期使用性能进行考虑,提高系统的各项性能。

  3.1先进性。环保监测系统主要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采用先进、成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平台的搭建,以确保操作流程的方便性。

  3.2安全性。环保结构体系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各个现场端和不同级别的环保局分布较为广阔,整个系统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交互。因此就必须确保数据在互联网中通信的安全性,需要建立专用的数据通道,提高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对于保密性较强的环保监测数据,监测系统应该提供删除、恢复以及备份等功能,确保任何情况下数据的安全。

  3.3易扩展性。扩展性主要体现在系统结构的扩展,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应用管理软件功能的完善,扩展性往往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和方便性,能有效的避免重复投资等问题。由于环境保护监测点较多,且分布较广阔,对系统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采用构件化平台能满足大型信息系统构架要求,因其具有高稳定性、可伸缩性、易扩展性等,能更好的适应于环保体系业务的扩展,同时可以根据环保监测需求配置功能模块,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3.4容错、冗余设计体系。在环保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断电断网、数据中断等故障,无法确保信息数据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因此可以在监测现场加装UPS和自动判断数据上传体系,以确保断电后监测点能继续工作,无法及时上传的数据可以进行保存,故障解决后可将保存的数据自动补传到数据服务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结语

  环境保护监测数据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社会和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环境保护监测管理工作处于手工阶段,每天的环境监测数据需要工作人员现场监测并手写到相应的报告中,这样不仅工作量较大、重复性较大高,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容易使得工作人员出现消极怠工的情绪,造成数据上报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等现象,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我国各行业逐渐实现了信息化办公,同样也给环保监测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套功能齐全、性能优异的环保监测系统,能自动将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大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环保监测工作的效率,为推动环保事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的论文11

  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稀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针对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出发,分析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对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措施进行了讨论。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各种资源的使用为基础的,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对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破坏,不利于环境保护,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非常严峻的,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1 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但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的浪费。良好的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环境资源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良好发展能够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资金保障。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各国发展进程当中都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社会问题,工作难度比较大、实现途径比较困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冲突[1]。

  我国疆土面积辽阔,资源种类和数量都是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数量占到了世界总人口数量的1/5,所以人均资源并不丰富,远远达不到世界人均资源的平均水平,这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我国的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思想上存在很大的误区,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相关工作不到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不利于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很多工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而且很多工业产业对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资源使用不到位、资源利用不充分,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对资源的节约;我国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很多重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污水、废气、工业残渣各种污染物等,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会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破坏,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便会失去自我调节能力,被破坏的环境就难以恢复到健康状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2]。

  2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

  2.1 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具有一定矛盾性

  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是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环境的'保护也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强制有效的约束力,政府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扮演着双重角色。但是我国的人均资源并不丰富,这就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很多时候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了资源节约问题,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政府很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所扮演的双重角色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此外,政府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整,一些法律法规中还存在着漏洞,比如在排污收费制度方面,收费标准不规范、不统一,没有对污染物进行严格的分类,在收费的时候容易出现较多问题[3]。

  2.2 企业经营者对环境保护缺乏正确的认识

  很多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思想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相关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对企业生产造成的污染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所产生的污染物会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由于很多企业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资源利用率比较低,不能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对污染物的处理方式不科学或者是不合理,没有将其收集进行统一处理或者二次利用,污染物中包含很多种有害物质,如果处理方式不正确,就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还会降低当地的大气环境质量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会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3 保护环境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会取得相应的成效,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积少成多,有序进行。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很多人的综合素质却没有得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生活中随手扔垃圾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各种生活废品乱扔乱放的现象屡见不鲜,经济在得到有效发展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在一些生活水平较高、水电资源供应充足的地方,当地人们没有意识到水电资源的匮乏和紧缺,在用水、用电的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资源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4]。

  3 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有效措施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协调工作,正确把握工作中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应该对经济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将环保节能问题考虑在内,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环境特点,对规划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其次,应完善相应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收费标准,针对污染物乱排放现象,应该进行严厉的惩处,污染相对严重的企业,应该对其进行整顿或者直接关闭;最后,在资源分配方面,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合理分配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3.2 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做好生产管理和污染管理工作,在加强环保力度的同时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加强企业的技术管理,对企业的生产制造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严格规范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控制好各类污染物排放的浓度和总量,利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工艺对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降低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力度;对污染物进行二次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

  3.3 发挥民众参与的力量

  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人们更加追求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和谐的社会氛围包含三个主体,即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是通过不同职业和岗位的人员的共同努力实现的,只有结合民众的力量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环境的保护更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在生活提高环保节能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从生活小事出发,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去。

  4 结束语

  现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着很多冲突,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民众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各方力量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不同角色的作用,才能有效解决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环境保护的论文12

  摘要:在我国林业发展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工作。鉴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在广阔的国土下,森林资源的占地面积非常少,我国的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的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森林资源占比需要进一步优化,通过。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人类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将会遇到难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应大力支持林业发展,同时应提高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构建和谐家园,为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因地制宜开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在林业生态环境与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森林资源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而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并不均匀,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较为充足,而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十分匮乏,面对这样的情况,在落实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过程中,就应因地制宜开展这一工作。在东北地区等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侧重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在西北等森林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应侧重于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先增加森林资源,然后进行环境保护,这才是正确的策略。因此,在森林资源匮乏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培育,育树成林,之后再落实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2拓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建设工作资金筹集渠道

  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此方面工作的落实资金主要来源与国家财政拨款。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因此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资金也相应的增加,以进一步弥补资金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所需要的资金的资金缺口,避免由于资金不充足导致了这一工作的落实受到了束缚。与此同时,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资金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素,为了有充足的资金来开展这一工作,就应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与国家财政拨款,在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林业部门可以与林业企业进行合作,由企业投资,然后每年适当地为其提供部分树木资源,以此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适当砍伐树木之后及时的进行栽种,以此来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3在开发林区资源的情况进行林区保护建设

  创新管护途径,寻求管用并行,是解决目前森林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难题的主要方法。林业部门在开展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过程中,不应该局限思维、只从单纯的保护方面入手,应转变思维,从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角度入手。林区资源的利用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对这些资源进行利用,我国林业市场才能发展下去,因此在利用过程中落实保护与建设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利用林业资源中,探索如何对资源进行更加充分彻底、更加多元化的利用,以此来提高固定资源的利用价值,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收益。而与此同时,在林业资源利用,还应思考如何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其利用价值,这样方向都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可以探索的,从这些方面入手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能够取得更好地效果。除此之外,我国是法治国家,坚持走依法治国道路,因此,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法律政策也要不断健全,使普通群众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避免群众破坏林业资源、大肆砍伐的情况发生。另外,在政策健全的情况下,林业部门在开展这一工作过程中也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性,这一工作的开展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优化[2]。

  4结语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国家应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毕竟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过程中不能缺少的存在。为了促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更好地效果,在此工作落实中,应增加资金,创新技术,从不同角度入手思考对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落实质量,促使这一工作的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陈爱民.解析林业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C].软科学论坛——工程管理与技术应用研讨会,20xx:4.

  [2]蔡小芳,娄志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探析[J].经济,20xx(6):297.

环境保护的论文13

  摘要: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草原退化、空气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等,人类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问题。本文分析了园林植物的环保资源,探讨了园林植物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关键词:园林植物;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应用

  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园林植物能够有效提升空气质量、降低噪声、防止水土流失等,能够在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1园林植物中的环保资源

  1.1环境监测资源

  园林植物种类丰富,其中有很多种类对大气污染表现出较强的敏感度,出现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时,往往有不同的反应[1]。因此,这些具备以上特性的植物能够成为环境监测指示资源。例如,用于监测SO2污染的植物有:乔木中的白杨、雪松等;灌木中的月季;地被植物中的彩叶草等。当大气中的SO2浓度超标时,这些植物的叶片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变黄或出现斑点等。用于监测CL2的植物有:鸡冠花、枫树等,这些植物对CL2表现出了较高的敏感度,如果大气中氯气含量超标,叶片就会出现斑块和正常组织界限模糊,甚至出现叶片枯萎脱落的现象。在环境监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植物的特性,根据植物对不同污染物含量的反应程度判断出环境是否被污染,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1.2环境净化资源

  园林植物净化环境的原理在于,通过植物的气孔与角质层吸取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包括污染物,经由植物维管系统运输与再分布,经过植物自身的代谢功能,从而完成对污染物的分解。作为大气污染中最常见的污染物,SO2所产生的危害也是最严重、最普遍的。很多园林植物资源都能够分解吸收SO2,其中以乔木或者灌木等木本植物的应用最为广泛,例如,悬铃木、杜鹃、海桐、垂柳等。此外,地被植物中的菊花、石竹等也能够有效吸收空气中的SO2。作为毒性最强的污染物之一,氯化物能够经过植物的气孔进入植物体,取代酶蛋白中的金属元素,酶蛋白活性一旦丧失,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能够吸收分解氯化物的植物资源也比较丰富,例如,臭椿、侧柏、紫藤、桑树等。

  1.3环境修复资源

  植物根系能够吸收其生存环境中的氮、磷等有害元素,利用这些元素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或者由根系吸收后运输至自身的茎、叶等部位,大幅降低自身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现如今,土壤污染中以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也是最难治理的污染物之一。重金属在土壤中很难被分解,存留时间较长,是对人类健康形成严重威胁的重要污染源之一。一些园林植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富集重金属,例如,雪松、圆柏等,尤其是肾蕨,其对重金属中的砷元素达到了超富集水平。对重金属中的锌元素有较强富集能力的植物有:杜鹃、红枫、月季、丁香等。

  2园林植物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1用于对生态环境污染进行监测

  一些植物对自身生存环境中的某些物质表现出了特别的.反应,其叶片的敏感度较高,环境被污染时,一般会出现枯萎、变色等症状。在监测环境污染时,可充分利用植物的这些敏感特性,监测有害气体的成分与含量。在需要进行监测的大气污染区,定点栽培指示植物,观察其生长过程中的反应,根据这些植物的生长指标和变化,判断大气污染的种类与含量,甚至是对大气污染的历史做出推理[2]。例如,需要监测SO2时,可利用对其敏感度较高的紫荆、油松等植物,通过检测这些植物叶片、树皮等硫物质的含量,推测大气中SO2浓度,如果含量超标,进一步采取治理措施。

  2.2用于对大气污染进行净化

  由于植物种类的不同,它们在净化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需要治理的环境污染区,合理配置不同的植物资源进行治理。例如,在城市中心地区,污染物主要为汽车尾气,可以种植银杏、国槐、海桐等,能够净化城市空气。

  2.3用于对土壤、水体等进行修复

  很多园林植物的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强,通过根系吸收把土壤中的重金属运输至地上,这是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美人蕉、构树等植物在富集重金属方面有着较强的能力,对土壤中的铅、镉等有较好地去除作用。另外,现代人工浮床技术的使用,可利用植物治理水体污染,绿萝、睡莲等在治理水体污染中都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哈斯其木格.浅析环境保护与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J].科学与财富,20xx(12)

  2杨艳红,李卫国.园林植物资源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xx(3)

环境保护的论文14

  同任何新生技术一样,碳捕获与封存(CCS)的推行也伴随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有关法律和监管方面的问题(legalandregulatoryissues),也包括CCS以及同现有法律框架之间的相容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两种手段:第一种是对既有的法律制度进行修订。这种手段的目标是消除现有立法中对于 CCS 的限制。一些有关禁止向海洋倾倒废物的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和区际公约由于订立时间较早,没有考虑到 CCS 的适用。因此如要在现有法律框架之内推行 CCS 就必须对这些公约进行相应的修订。第二种手段则是制定通过一些专门关于 CCS 的立法。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了此类立法,包括欧盟、澳大利亚和美国。本部分的研究将主要针对前一种手段,即CCS和现有法律框架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1972年《伦敦公约》和1996年《伦敦议定书》,以及 1992年《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公约》(OSPAR)。尽管这些公约在订立时并未考虑到有关 CCS 问题,但公约的某些限制性规定却会被应用到 CCS 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对于离岸CCS 运作的合法性问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公约都建立在对任何可能会影响到海洋环境的活动和物质进行预防性手段的基础之上。

  事实上,这些限制如果影响了 CCS 的运作显然是不当的。原因在于发展 CCS 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危险的气候变化,该技术的推行也是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种重要过渡措施。基于这样的理由,近年来各国开始对这些公约进行修订。以期消除这些对 CCS 产生不利影响的法律障碍。

  一、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

  (一)《伦敦公约》

  《防止倾倒废弃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Conventionfor the Protection of Marine Pollution by Dumping of Wastes andother Matter),简称《伦敦公约》于 1972 年 11 月 13 日在英国伦敦正式通过,公约于 1975 年 8 月 30 日开始生效。到目前为止,包括中国在内的 87 个国家接受了该公约。《伦敦公约》旨在通过禁止向海洋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以保护全球海洋环境。公约采取了一种"除非禁止即允许(permitted unless prohibited)"方法对向海洋倾倒废物进行规制。根据公约规定,列举在公约附件一的物质不允许向海洋倾倒,而如果向海洋倾倒列举在公约附件二和附件三中的物质则需要特别许可证(special permit)或一般许可证(general permit)。其他所有在附件名单之外的物质则允许倾倒至海洋。

  根据公约的规定,所谓"倾倒"(dumping)是指:1. 从船舶、航空器、平台或其他海上人造结构物将废物或其他物质在海洋中作的任何故意处置。2. 将船舶、航空器、平台或其他海上人造结构物在海洋中作的任何故意处置…… 然而根据公约,对于"倾倒"的这一定义并不包括:1.将船舶、航空器、平台或其他海上人工构造物及其设备的正常运作所伴生或产生的废物或其他物质处置到海洋中,但为处置此种物质而运作的船舶、航空器、平台或其他海上人造结构物所运输或向其运输的废物或其他物质或在此种船舶、航空器、平台或其他人造结构物上处理此种废物或其他物质所产生的废物或其他物质除外。2. 并非为单纯物质处置的物质放置,但此种放置不应违背本议定书的宗旨。同时根据公约,"废物和其他物质"(wastesandothermatter)被定义为:任何种类、形态或形式的材料和物质。

  由于二氧化碳并未被归类为禁止倾倒的物质的范围之内,因此从这种角度来看公约对于离岸二氧化碳封存采取的允许的态度。然而在 1996 年,"由生产或处理运作所产生的废弃材料"(工业废料)被加入到附件一所列举的禁止排放物质中。根据公约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的表述,产生于工业活动中的二氧化碳应当被认定为工业废料,应禁止将其排放至海洋。但缔约国尚未对此种解释达成一致。

  有观点认为,公约对于倾倒定义所允许的两种例外情况--正常运作所带来的排放和并非为单纯物质处置的物质放置--可以适用于二氧化碳海洋封存。近年来,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所进行了提高采收率(EOR)项目可以被认为是第一种例外的体现;而 CCS 项目本身实际上是为了减轻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损害的一种减排手段。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认为实施 CCS 项目符合第二种例外情况。从这两个角度看推行 CCS 和公约的规定似乎并不矛盾。但是对公约的这种解读仍需要面对其他的障碍,这些障碍具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公约文本仅仅提到"向海洋排放"(disposalatsea),因此,公约实际上将向海洋底土封存二氧化碳的活动排除于公约的管辖范围之外;另一方面,公约的各项条款仅仅适用于从船舶或平台进行排放,因此通过管道进行排放同样被排除于公约的管辖范围之外,然而事实上很多 CCS 项目都是依靠管道进行二氧化碳运输。因此,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事关 CCS 是否在公约的法律框架内正常运作。对于 CCS 和《伦敦公约》之间的相容性仍旧是一个争议性问题。这些争议还经影响了缔约方对于后续的《伦敦议定书》的接受。

  (二)《伦敦议定书》

  1996 年 11 月 7 日,《伦敦公约》的缔约国通过了《防止倾倒废弃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议定书》,简称《伦敦议定书》。

  该议定书于 20xx 年 3 月 24 日生效。议定书要求缔约方"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使其不受一切污染源的危害,应按其科学、技术和经济能力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并在切实可行时消除倾倒或海上焚烧废物或其他物质造成的海洋污染。"议定书中关于废物和其他物质的定义和公约相同,但将"倾倒"的范围进行了扩展。根据议定书的规定,倾倒包括"从船舶、航空器、平台或其他海上人造结构物将废物或其他物质在海床及其底土中作的任何贮藏。"因此,当议定书提及"海洋"一词时,其内涵范围较之公约要更大。根据议定书,海洋是指"系指除各国内水之外的所有其他海洋水域以及海床及其底土。"但议定书也提出了例外,排除了"仅从陆地通入的海床下贮藏所。"同时,议定书对公约关于倾倒的规定进行了更改。不同于公约所采用的"除非禁止即允许"方法,议定书采用了"除非允许即禁止"(prohibited unless permitted)方法。根据这种新规定,任何没有列举在议定书附件一中的物质和材料都不允许排放到海洋中。而如果要向海洋排放附件一所列举的物质,必须根据附件二的规定,由相应有资质的机构授予特殊的许可证。根据附件的规定,申请人必须证明他们已经对:1.降低与预防废物的策略;2.可替代废物处理方式;3.适当的废物鉴定(adequatewaste character-ization);4.位置选择;5.可能的影响;6.检测技术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评估。在此基础之上,各国有资质的机构方可对其审查并颁发相应的许可证。

  从上文所列举议定书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伦敦议定书》对倾倒采取了更严格的界定。这种改变不同于《伦敦公约》对CCS 所采用的'模糊不清的态度,由于议定书尚未把二氧化碳规定在附件一中,因此离岸 CCS 显然属于议定书所禁止的行为。但由于议定书在订立时并未考虑到 CCS 技术,因此我们应该认为公约对 CCS 的禁止属于一种无意的法律限制。

  (三)《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公约》

  在东北大西洋区域,OSPAR公约的地位更为重要,同时其规定较之伦敦公约和伦敦议定书而言也更为细致。根据 OSPAR 公约规定,缔约国应当:"采取一切可行性措施以避免和消灭污染,为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应当采取必要的手段来保护海洋区域不受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同时如果有可能应当恢复那些受到负面影响的海洋区域。"OSPAR 公约采用了一种预防性方法,同时规定了污染者治理原则(polluter-pays principle)。公约考虑到了现有的技术和环境保护实践,包括清洁技术。公约主要关注来自来源于陆地,倾倒和焚烧,以及离岸的污染。20xx 年修订之前,该公约没有涉及到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至海洋底土的问题。

  20xx 年,OSPAR 委员会要求法学家和语言学家工作组(gro-up of jurist and linguist)对于在公约框架下将二氧化碳置于海床之下所可能产生的法律问题进行建议。在其所提出的最终报告中,工作组指出离岸封存来自于陆地的二氧化碳符合公约的规定,应被允许,但封存活动应当得到缔约国适格机构的授权和管理。

  对于附件二所规定的有关倾倒问题上,工作组认为,如果目的是为了减轻气候变化或者纯粹以排放为目的而封存二氧化碳违反了附件二的规定。

  该工作组同时强调,公约附件三第三条禁止从任何离岸设施排放废物,二氧化碳也应被认为是废物的一种。但工作组对于离岸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途径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了区分。对于那些产生于离岸活动的二氧化碳,可以将其存置于海洋区域,工作组认为这部分二氧化碳可被看做是设施的正常运作,但存置也同时还要受到相应的授权和管理。而对于其他途径产生的二氧化碳,为减轻气候变化而将其封存于海洋底土中为附件三所禁止。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同伦敦议定书一样,OSPAR 公约同样对 CCS 设置了部分法律障碍,必须通过对公约的修订来移除这些障碍。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CCS技术的关注日益增强,引发了人们对限制 CCS 技术的诸多法律障碍的重新思考,在保护海洋环境和推行 CCS 技术之间必须找到相应的平衡点。这样的形势导致对伦敦议定书附件一和第六条以及OSPAR公约附件二和附件三的修订。

  二、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的修订

  (一)对伦敦议定书的修订

  从 20xx 年开始,伦敦公约的缔约国开始进行协商移除对离岸 CCS 活动的法律障碍。闭会期法律和相关问题工作组(Inter-sessional Legal and Related Issues Working Group)和闭会期科技工作组(Intersessional Technical WorkingGroup)分别承担了对二氧化碳隔离的相关法律和技术分析。20xx 年 11 月,在伦敦议定书第一次缔约国会议上,虽然各国对多个问题都存在分歧,但各缔约国最终接受了由澳大利亚提出,英国、挪威、法国和西班牙作为共同提案人所提出的修正案。

  该修正案首先对伦敦议定书的附件一进行了修订,根据原附件一,可倾倒的废物或其他物质包括七种,即:疏浚挖出物;污水污泥;鱼类废物或工业性鱼类加工作业产生的物质;船舶、平台或其他海上人造结构物;惰性、无机地质材料;自然起源的有机物;主要由铁、钢、混凝土和对其的关切是物理影响的类似无害物质构成的大块物体,并且限于这些情况:此类废物产生于除倾倒外无法使用其他实际可行的处置选择的地点,如与外界隔绝的小岛。修正案增加了第八种类型,即"为进行隔离而进行的二氧化碳捕捉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同时对该附件增加了一项,特别对离岸封存二氧化碳进行了规定。根据该规定,仅在以下几种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二氧化碳离岸封存。1.倾倒目的地为海底地质结构中;2.倾倒物质可能包含来源材料或隔离过程中使用的物质,但绝大部分应为二氧化碳构成;3.不允许以倾倒为目的添加其他废物或物质。

  该修正案构成了在议定书框架下对离岸CCS运作的法律基础。但此修正案并不能单独发生效力,在适用过程中应当考虑到议定书的其他规定以及相应的指导原则。因此,在海底封存二氧化碳将根据议定书第四条规定,满足相应的许可证程序。根据第四条规定,缔约当事国应当采取行政或立法措施,确保许可证的办法和许可证的条件符合附件二。

  而根据附件二,颁发许可证的决定只能在所有的影响评估均以完成、检测要求已被确定后做出。许可证的规定应尽可能确保对环境的干扰和损害被减至最小程度,其好处增至最大程度。颁发的许可证还应当载有相应的信息如青岛物质类型来源、倾倒区位置和倾倒方法等。许可证还必须进行定期检查已决定现场方案是否需要继续、修改或终止。

  为支持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规制框架,伦敦议定书的科学工作组同时还起草了两套指导原则。第一套指导原则名为《关于二氧化碳海底地质结构隔离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框架》(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CO2 Sequestration in Sub-seabed Geological Structures, RAMF)。该指导原则以选址为基础对CCS所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了说明,同时对于解决 CCS 技术所带来不确定性和残留风险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应当收集的相应信息也进行了说明。该指导原则具体包括选址标准、风向评估和管理以及监控等方面内容。RAMF 受到了其他有关 CCS 研究的影响,具体包括 IPCC 的相关研究和 OSPAR 公约相关研究。

  第二套指导原则是《关于排放至海底地质结构的二氧化碳流评估特别指导原则》(SpecificGuidelinesforAssessmentofCarbonDioxide Streams for Disposal into the Sub-Seabed Geological For-mations)。该指导原则建立在议定书附件 2 和 1997 年一般指导原则的基础之上。这些文件共同构成了各国评估审查倾倒的参考标准,以确保相应活动符合公约和议定书的规定。20xx 年 10月,还专门制定了一个二氧化碳报告格式以帮助缔约国根据公约第 9 条完成自己的报告义务。

  在协商过程中,对有关二氧化碳流的纯度问题产生了争议。部分缔约国,如德国支持加入一个二氧化碳流的纯度数量指标,用以确定是否能够被允许进行封存。这一提议本身是为了确保二氧化碳与其他相关物质(如氮、氧、水或硫化氢)产生化学反应而所造成的风险保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然而最终修正案并没有采用德国的这一提议,而采用了一种更为灵活但有一定争议性的作法,即要求封存的二氧化碳流绝大部分(overwhelmingly)由二氧化碳构成。

  修正案对于二氧化碳纯度这种模糊地定义可能会对实践操作带来某些问题,在确立是否适合封存时,对如何界定"绝大部分"缺乏严格一致性的标准。科学工作组则认为,尽管二氧化碳纯度会影响到CCS的整个运作链条,同时也可能造成健康、安全和环境方面的影响,但由于具体二氧化碳流纯度会受到捕捉、运输和注入过程的影响,因此进行统一规定不可行。

  (二)第六条修正案

  在前述修正案被接受后,各缔约国同意对第六条进行修订。

  伦敦议定书第六条规定:缔约当事国不应允许将废物或其他物质出口到其他国家供倾倒或海上焚烧。因此本条规定应当也包括将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废物排放到其他国家的海床底土中。本条规定适用于跨境运输二氧化碳,同样本条也构成了对 CCS 运用的法律障碍。原因在于很多情况下对二氧化碳进行跨境运输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在部分国家的领土缺少封存能力时更是如此。

  修正后的公约涉及到三种类型的二氧化碳跨境运输:1.在注入之前运输二氧化碳流;2.在注入之后故意移动二氧化碳流(de-liberate migration,故意迁移);3. 在注入之后非有意移动二氧化碳流(unintended migration,非有意迁移)。根据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规定,所谓迁移(migration)是指,二氧化碳进出地质储存库同时保持在地平线或海床之下的移动。根据第六条的规定,缔约国仅需考虑在进行注入之前有关跨境运输二氧化碳的问题。有关故意迁移问题没有达成协议,而非有意迁移则不属于第六条管辖的范围之内,因为其不符合出口的定义。

  前文做出这些界定主要是为了讨论三个主题。第一主题关注于二氧化碳跨境移动的条件,以及跨境移动二氧化碳是否应当以该缔约国国内缺乏二氧化碳封存能力为前提。第二主题则关注与对运输的许可、报告和监控的要求。第三主题主要关注专业名词术语问题,例如到底是采用"出口"还是"跨境移动".同样还涉及到其他的一些问题注入国家之间责任的分摊以及同其他国际条约如《巴塞尔公约》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OSPAR 修正案

  在法学家和语言学家工作组的报告以及其他技术性的评估完成后,20xx 年 6 月,OPSPAR 公约的缔约国对公约的附件二和附件三进行了修订,目的是在东北大西洋区域消除对 CCS 的法律限制。对附件二的第三条进行修订,在允许倾倒排放的物质中增加了一项,为封存目的而进行的二氧化碳捕捉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流。这样一来,只要满足如下条件,就允许对二氧化碳进行封存:1. 向底土地质环境进行处置;2.(二氧化碳)流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二氧化碳流允许包含部分原物质所包含附带物质的或由捕捉、运输和封存过程中使用的相关的附带物质;3. 不允许以处置为目的添加任何其他废物或物质;4(。封存的二氧化碳流)将永久存留在封存的结构中,且不会导致任何对海洋环境、人类健康或其他对海洋区域合法使用的明显负面影响。

  从这些修订可以看到,OSPAR 公约修正案显然受到了伦敦议定书相应发展的影响,但是相对于议定书而言更进了一步,要求封存是永久性的,同时还要求保证封存不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这些条件都是开放性条件。相对于伦敦议定书,OSPAR 公约所规定的法律框架更为细致。对各国政府的指导性方针主要包括在:1. OSPAR 地质结构中封存二氧化碳流风险评估与管理指南(the OSPAR Guidelinesfor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Storage of CO2 Streams inGeological Formations);2. 关于在地质结构中封存二氧化碳流的决定(Decisionon the StorageofCO2Streams inGeologicalForma-tions)。

  CCS 作为一种新技术,需要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上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以确保它能够安全和有效地运作。出于此种目的,近年来各国对一些国际性和区域性海洋立法的修订已经向确立此类框架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但对于单一公约的修订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行为,同时这些修订后的公约与其他相关立法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巴塞尔公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仍旧不明朗。相对于各国国内立法而言,从伦敦议定书和 OSPAR 公约的修订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有关CCS的国际法律框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现有的立法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阐明有利于 CCS 的发展,尤其可以为 CCS 的实施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然而,必须考虑到很多此类国际立法在订立之始并未考虑到CCS问题,同时,CCS技术本身的不成熟性也使得其可能与一些国际立法的本旨有一定程度的冲突。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

环境保护的论文15

  分析了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存在的立法空缺、制度不足、政策缺陷问题,探讨通过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的良性架构,发挥政府的宏观性指导作用、法律的主体性保护作用、公益诉讼的关键作用,建立多样化的循环经济模式、设立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使农业资源得以有效分配、使资源压力有效缓解,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推进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有利于城乡经济向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科技发展滞缓、农业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是粗放经营,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农村中普遍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环境质量下降等生态问题。在经济效益和利益追求的推动下,人们往往忽视了保护农业环境资源的重要性。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并进行可持续利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求,只有将循环经济推广到农村当中,才能有效改革农村经济增长模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传统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改革,还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综合使用对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笔者对农业循环经济影响下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有效解决相关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提供参考。

  1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困境分析

  严重的人口压力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使得我国农业环境日益突出:①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例如耕地逐渐减少、土壤肥力流失、农业水资源缺乏、水资源供应问题严重。②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耕地和草场面临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盐渍化现象严峻、土地沙化问题日益普遍。③环境污染问题严峻。水资源、大气、土壤等各方面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前农业资源环境条件正在不断恶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亟需解决。

  1.1立法方面的空缺当前国内法律在保护农业环境资源方面已经获得较大的进步,基本的保护框架已经形成,并且还形成了相关的综合性立法文件,如《农业法》有着对农业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专门性规定,《环境保护法》有着关于保护农业环境的较为明确的规定。此外还有一系列专项的具体立法文件,如《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这些立法文件在保护农业环境资源方面有着极大的贡献[1]。

  然而,已有立法都有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与当前的国情有所脱离,当中的缺陷和不足还没有及时完善。农业环境与农业资源的立法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是依照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的,虽然立法上对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都有着许多协调性规定,但是立法体系上的分立以及并存,会导致某些不和谐因素的产生,使得调整手段上有抵触、矛盾、割裂、重复的现象发生。此外,农业资源环境的立法有很多笼统性的、原则性的规定,缺乏现实操作性,使得现实执法效果大受影响,难以避免执法漏洞的出现。

  1.2制度方面的不足从经济制度的角度看,之所以产生资源环境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不协调所造成的。由于人们在环境保护和个人利益之间往往选择维护后者,使得农业生产时缺少对环境耗损成本的计划和计算,也缺乏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避免破坏环境资源的意识。另一方面,从整治制度的角度看,环境资源日益稀缺,利益集团形成与社会阶层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使得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利益的平衡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会导致治理环境资源的国家资金难以发挥效力,进一步导致治理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工作陷入顾此失彼的地步。

  1.3政策方面的缺陷已有关于资源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制度超过十项,比如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退耕还林政策、生态移民政策以及矿产资源税等。然而这些补偿制度的自身作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资源利用的低效率、政策过于单调死板、投入力度有待提高等,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管理模式过于死板,没有较高的灵活性,不同地区的资源保护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此同时,平衡机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相关部门难以将当期的相关资源、资金、组织、人才以及技术有效协调和运作起来,甚至出现了因经费浪费、争夺经费而导致的忽视管理的现象发生[2]。

  2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的良性架构

  2.1发挥宏观方面的全面性指导作用对农业资源环境进行保护,涉及整个民族的利益。若市场无法对行业间、地域间的利益矛盾进行良性调节,国家就应当设计一系列宏观制度,对管理问题、利益分散问题进行协调,以解决其与环境保护的客观性冲突,并使各类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得以化解。第一,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在考虑农业资源环境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政策性扶持,统一评价标准,设定一系列具备硬性和执行性的约束机制,利用宏观调控对耗能高、污染严重的生产部门进行限制和约束,建立起良好的制度环境。由于企业完成低能耗目标的手段就是规模经济,只有当企业形成了规模经济时,资源消耗量才能达到最小程度[3]。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逐渐从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实现规模性的经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第二,国家应当通过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区域之间的分工,使区域功能有着明确的定位,通过国家补偿的方式平衡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此外,还应当加大对有较大贡献的个人或地区的补偿力度,使其获得较好的利益补偿,缓解利益矛盾。第三,政府在规划新农村建设时,应注重与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保持两者的同步性和协调性,重视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废水、废弃物和污染物建立科学有效的处理设施,以防止植被被破坏和水土流失。还应注重在项目建设之前开设环境监测,避免不必要的环境破坏。

  2.2发挥法律方面的主体性保护作用在立法方面,应当在农业环境资源的立法当中确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为该方面的立法提供原则性的指导方向。虽然国内的立法已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环境恶化得到缓解,但是总体上还是缺少可操作性,亟需建立起完备的资源保护制度和责任制度,使得相关的考核制度、规划制度得以良好落实。此外,与农业环境资源有关的法律体系应当被保护,当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多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某种农业环境资源作为立足点,通常缺乏关于资源整体联系的深度考虑,在综合调整保护方面也缺乏明确规定,亟需出台综合性的农业资源和环境管理条例,将各类因素统一并形成整体,并对某些重要问题作出全面性、系统性的规定。在执法方面,要设立具备规范性、可执行性的执法流程和程序,使执法人员有明确的执法依据。同时建立惩罚制度,有效约束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在司法方面,司法机关在处理关于农业环境资源的案件(尤其是公益诉讼)时应当秉承认真的态度和公正的理念,作出慎重又具有社会意义的判决。在守法方面,要注意发挥宣传的作用,对群众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使其对农业资源保护知识有充分了解,培养他们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愿,将节约农业资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成公众的自觉行为。

  2.3发挥公益诉讼的关键作用当前我国环境问题不断恶化,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水质恶化、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森林资源锐减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公众缺乏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是当前环境污染无法获得控制和治理的原因之一。环境诉讼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公众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做斗争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环境污染投诉无门的尴尬现象,为大众揭发、举报污染环境的恶性行为提供一个畅通渠道和途径,促使行政部门将执法工作落实到位,形成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

  首先,应当重视诉讼的民众基础的建立,培养起广大群众的诉讼意识、公益意识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避免使公益诉讼陷入形同虚设的境地。政府也应当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号召公众积极为环境保护奉献力量,为环境诉讼积累起坚实的群众基础。许多民间环保组织对环境保护事业奉献出了巨大的力量,是环保事业的中流砥柱和坚实力量。这些民间组织能够把相当范围内的群众力量聚集起来形成环境诉讼的力量,法律应当赋予该类组织以诉讼权利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4]。

  其次,应当对国内的环境诉讼进行制度上的设计和完善。比如,拓宽原告的范围、合理设定和降低诉讼费用、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等。当前众多污染事件当中的受害者都是不确定的,使得诉讼的难度增加。或者受害者难以举出明确有效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也为环境诉讼增加了难度。上述的两种情况在现实当中往往以法院不予立案作为结果,使得民间组织和相关公民投诉无门,自身合法权益失去保障。实际上,环境权益的享有者以及保护者都应当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或者说国家公民,所以国家有必要在立法上将诉讼原告范围扩大,使公民积极参与到公益诉讼当中。环境污染事件的始作俑者大多数是具有财势或优势地位的财团、企业以及单位,甚至政府机构,它们通常不缺乏技术优势、信息以及资金,而作为原告方的公民、民间组织或者小企业通常处于劣势地位,难以对事件收集证据,也难以承担起诉讼当中的举证责任。因此,立法应当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处理方法,把更多的举证责任分配到被告一方,减轻原告方的举证负担,使更多环境污染诉求能够得到合法处理。一般而言,环境侵权诉讼案件都会涉及到许多专业而复杂的知识,涉及面也非常广泛,原告方通常也是昂贵技术鉴定费用的承担者,但是作为原告的公民或者民间组织对此是难以承担和接受的[5]。国家必须对环境诉讼的费用作出合理规定,减轻原告的负担,以鼓励群众积极维权。

  2.4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最终归属循环经济是使农业资源得以有效分配、使资源压力得以有效缓解的战略性措施。首先,要建立起多样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加大推广已研发的循环经济模式,比如沼能的综合利用、农业节水等。加大对于高新技术(比如生物技术和核技术)加工农业有机肥料的研究力度和创新力度,合理规划和管理各种资源,对微生物资源做好充分利用。其次,要尽快设立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植入他们的观念之中,激发他们参与循环经济的热情,使参与循环经济成为他们的自发行为。此外,政府也应当具备危机意识,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放在农村建设工作的首要地位,尽快设立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

  3结语

  农业资源保护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对破坏和滥用农业自然资源的行为所实行的监督管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问题与当前农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妥善处理和解决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问题需要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大众的配合,不仅涉及宏观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法律方面的设计和保护、制度设计上的建设和相关立法的完善,还与实践行动息息相关。需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的最终归属,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有效推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论文】相关文章:

环境保护的论文11-02

环境保护的论文06-07

环境保护学生论文02-26

环境保护学生论文08-16

风力发电环境保护论文08-19

环境保护的议论文08-08

环境保护的论文15篇11-03

环境保护的论文(15篇)11-03

关于环境保护的议论文08-05

环境保护的高中议论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