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辽宁地方志的价值与利用
1 辽宁地方志概况
1.1 行政区划沿革
辽宁省行政区划沿革的变化是很大的。它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人口3966多万人(1992)。考古资料证明,在原始社会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辽宁地区繁衍生息。沈阳新乐文化遗址,反映出早在六七千年前,辽宁已进入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了郡、县的行政区划建置。战国时期的燕国,开拓辽河流域,置辽东郡和辽西郡,出现了襄平(今辽阳)这样初具规模的古老城邑。两汉、三国时辽宁属幽州。魏晋南北朝时期,辽东被公孙氏所据。辽西被前燕、后燕所据,后辽东被高句丽所占。唐初征服高句丽,恢复了对辽东的统治,置安东都护府。辽代置东京道、中京道。金代置东京路、北京路。元代设辽阳行中书省,置辽阳路、沈阳路、广宁路、开原路等。明代设辽东都指挥使司。清代,辽宁为其肇兴之地。1616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今新宾满族自治县)建立了后金政权。后来进入了辽沈地区,把都城迁至辽阳又迁至沈阳。清初设盛京将军,光绪33年(1907)置奉天省。民国18年(l929)改称辽宁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置辽东、辽西二省,1954年并为辽宁省。现辖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葫芦岛等14个市,44个县(其中包括16个县级市、6个满族自治县和2个蒙古族自治县)。此外,属于县级的市辖区还有56个。政区的变化是了解方志概况的钥匙。据调查,上述100个县级市、县、区都编有新的地方志,还有大量县级以上的企事业单位也编有志书。
1. 2 清以前的辽宁方志
辽宁早期的方志中属于通志型的有元代的《辽阳图志》。元代设辽阳行中书省,统七路,包括了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故《辽阳图志》实质是东北三省的方志。
现存最早的东北地方志是明代的《辽东志》和《全辽志》。《辽东志》初修于明正统8年(1443),又经弘治元年(1488),嘉靖8年(1529)两次续修。现在能见到的是嘉靖16年(1537)本。而《全辽志》是《辽东志》的嘉靖45年(1566)续修本。此二书是现存最早的东北通志,然而就其篇幅来看,还是以辽宁为中心,内容多叙辽宁史事,对研究东北及辽宁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和资料价值。
东北是女真族的发祥地,辽宁又是清建国基地。入关后,盛京做为陪都,成为清朝统治东北的中心所以清统治者对东北和辽宁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纂修东北地方志尤其重视。
清修《盛京通志》自康熙23年至乾隆49年百年间经过五次续修,逐渐完善。历修《盛京通志》均包括辽、吉、黑三省,“合东三省事并记之,然皆以盛京为主,吉林及黑龙江特从附载。”
此外,清以前的辽宁方志还有咸丰2年(1852)隋汝龄的《辽海志略》,光绪17年(1891)龚柴的《满洲考略》、《盛京考略》,宣统元年(1909)吴廷燮的《奉天郡邑志》,民国4年(1915)徐曦的《东三省纪略》等20余种。
清以前的州府县志如元代《沈阳路图册》、《辽阳路图册》、《开元志》、《广宁图册》、《广宁旧志》、《广宁志》等早已亡佚。明修县志较少,只有《开原新志》。辽宁现存的府县志,大都是清代纂修的,如康熙16年(1677)的《铁岭县志》。现存东北最早的《广宁县志》及《盖平县志》、《海城县志》、《锦州府志》、《锦县志》、《宁远州志》、《承德县志》等。
1.3 民国时期的辽宁方志
光绪末年东北三省建置之后,奉天省就开始议论修志,直到1928年通志馆才正式成立开始纂修当时拟名为《辽宁通志》。中间经过日本侵略,底稿散失不少,后由金毓黻补充纂辑,1934到年成书,1937年刊行,定名为《奉天通志》。
《奉天通志》是辽宁省志书中既完备又系统的通志。全书260卷10函100册,洋洋数百万言,该志全面记录了辽宁历史沿革,山川地貌,天文气象,风土人情,物产资源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保留了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的各方面资料。大事叙至清末,其他各志从其断限不宜分者间亦叙及近代,所以其资料性相当充实。大事志,人物志,记录了上自秦汉下至清末涉及到辽宁的内政、外交、民事、军事等各种事件,记录了二千年来活跃于辽宁历史舞台上的勋阀、乡宦、文学、武材、社会名流等一万多人的传记资料;金石志搜集了历代的金石碑刻,保留了很多的文史资料;其他如物产、租赋、捐税、职官、艺文等志,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辽宁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是研究辽宁自然史和社会史的一部资料总汇。这部通志的编纂者如辽阳的白永贞、金毓黻,新城的王树楠,江宁的吴廷燮等,都是当时著名学者,东北史地专家,从而使这部通志从内容到体例都达到相当水平。当然,由于历史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该书资料遗漏。内容讹误之处也是存在的。1982年辽沈书社对《奉天通志》进行了标点,校勘,影印出版。
从民国初年到“九· 一八”事变前,这一时期我省纂修的县志不下40余种。许多古无志书的县,也编修了县志。这批民国县志,有不少佳作,如民国16年(1927)《辽阳县志》,民国20年(1931)《义县志》、民国13年(1924)《海城县志》等,都可称为上品。
1.4 伪满时期的辽宁方志
伪满统治时期,在30年代中期编撰了一批“县政一览”、“县政一般状况”等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都是统一的目录。它们虽不算标准的地方志,但具有地方志性质,对研究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1.5 建国后的辽宁方志
辽宁省从80年代开始,在省、市、县、政府都成立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制定了《新编地方志工作条例》,开始编修新方志。据调查,现在省志各专志及各市县志已基本出全。已出版市志的有: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等11市。已出版达40多种,有的县(区)还出了两次。这批新方志的出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们系统地记载了地方上自然与社会的历与现状,为本地区的建设事业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乡土教材和资料,有利于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为研究我国历史和现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2 辽宁地方志的特点和价值
根据辽宁行政区划沿革可知,历史上辽阳、沈阳(盛京)都曾经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所以反映在方志的编纂上就有了跨省一级的方志,按其内容有的涉及辽吉黑和内蒙古的整个东北地区。如《辽阳图志》、《辽东志》、《全辽志》、《盛京通志》、《奉天通志》等。这些可以认为是大范围的地方志。一般方志学把这些列入通志型的范畴。
而辽宁旧地方志就东北三省来看,具有形成时间早、数量多、内容较充实的特点。全省除个别设置较晚的县和新金(今普兰店市)、大洼县、灯塔县、北票市、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等县没有专门志书外,都有一种或数种地方志。那些设置较晚的县也可以从它历史上所属县的地方志中找到该县的历史资料。
解放前编纂的地方志大多数是由地方主要官员主修,由当地封建文人编纂,起着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它们对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隐恶扬善,对农民起义和人民反侵略武装称“匪”,称“患”,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也具有迷信色彩,这些无疑都是封建性糟粕。但是,由于地方志是以行政单位为范围进行编写的,编纂人多是当地“宿儒”,熟悉当地地理、历史和现状。地方志依据的是当地的档案、史书、地方文献、前代遗迹、古器物等,资料的可靠性较高。地方志门类庞杂,它广泛而详细地记载了一个地区的建置、沿革、山川、气候、关隘、津梁、古迹、名胜、物产、灾异、风俗、职官、人物、艺文等自然和社会史料,能弥补“正史”之不足。清代学者章学诚认为方志特点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这一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大体上旧方志的特点是“史”的特点多一些。
自从开始编纂新方志以来,由于时代的不同,新方志有许多新特点,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的省、市、县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其中政治、军事、人物、经济、社会都具有与旧志根本不同的阶级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方志,用信息论的观点来分析方志。新方志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资料性。由于方志内容广泛,既是历史著作,也是地理著作,还是人文著作和经济著作等。方志记载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等各方面资料是最全面的、最连续的。所以资料性是方志的基本特点。
第二、信息性。信息交流是指自然与社会各方面情报、资料、数据、技术知识的传递与交流活动。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方志汇集了一定地域内各种信息资料,是一种有形的文字信息载体。方志中各门类内容可向社会输出潜在的信息流,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持续输出。方志保存的信息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横向型。一部方志所包容的内容从建置、疆域、地形、地貌、山川、水文、天气、星野、物候、灾害、生物、矿藏到农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金融、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社会、宗教、民族、人口、人物、民俗等几十个门类。这就要利用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成果。(2)纵向型。方志有自己的完整的体系,如一统志,对全国讲是大系统,辽宁省属于子系统。一部省志又以一省为大系统,其中各地(市)、县则是子系统。省级专业志和部类志还可以打破市县区域界限,自上而下贯通于本专业和本部类。对一省范围的事物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方志可以不间断地进行记述,即不间断产生信息,这是方志分层次和贯通式纵向信息流。(3)综合型。许多专志的编纂,如环境生态志要应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工程学、医学和社会学多门学科来结合进行研究。农业志要应用农业、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管理学、机械学多门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样一方面需要对旧志书的有关记述进行科学的改造和利用,另一方面给新志书贯彻了“三新”(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观点,使志书成为多学科交融与共的综合型信息库。因此,现代方志包含了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分析整理、信息的储存和信息反馈四个过程并在为自觉的信息反馈持续发挥着作用。
第三、地域性。地方志综合记述一定地域的实体、实物、实情、实况而形成一定地域内的“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成为“地方国情的载体”或“国情的地方载体”。这些均是就它的功能而言。同时也说明地方志必须全面、系统、准确、完整地认识地情、记述地情。如果不能展示一地的地情,就失去了编修方志的实在意义和方志的价值。
第四、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方志是在省市县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反映一定地域内基本情况的综合性的著作。因此,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程度所决定的。就它记述的对象来看,是一定地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由于地方志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系统、全面、完整、准确性确地记事、状物、传人、考辨历史,从纷纭复杂的历史风云、自然变迁中探索出一条关于一个地域之变革的社会的历史及自然的发展脉络,本身就必然地要体现规律性。不论是在资料的排比中反映规律,还是在记述事实的基础上因事立论,揭示客观规律,方志都具有体现规律的特点。
3 利用地方志为辽宁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1 资治: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决策服务。地方志可为地方各级政府迅速、便捷、正确、全面了解和掌握地方各方面情况以及正确决策施政提供服务,这就是旧说的“资治”。旧志同样有这项作用,历史上新官上任先读当地地方志在很多地方成为惯例。新志对建国后的地方情况已有准确全面的反映。地方政府清醒地掌握地方情况是施政的前提。地方志包容百科知识,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因此,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经验与教训,就可作出正确决策。
3.2 存史:可为人们提供历史借鉴。方志不仅追述当地历史,而且载述当地现状。今天称为现状者,明天就会成为历史。世界上万事万物均有其本源和发展过程,通过方志认识历史可增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探寻历史发展的趋势,用丰富的历史知识武装头脑,“博古通今”,就会聪明俊杰。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借“述往事”,而“思未来”,使前事不忘,成为后世之师,有益于处理当今问题。
3.3 教化: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服务。地方志中对党的历史,革命斗争历史,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家乡的山水风光,均有翔实的记载。因此,可利用方志向人民群众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3. 4 提供信息:为地方科技事业服务。方志可为科学研究、科技发展提供参考和信息。方志中有广泛丰富的材料,新编方志尤其如此。其中矿产资料、物产资源、生产技术、自然灾害、天文地理、民族宗教、社会问题、风俗习惯、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文学艺术、人物传记、革命斗争等涉及到许多学科,它们是基础性资料,可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研究提供信息服务,从而推动科研和科技发展。
3.5 为中外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服务。地方志记述了省、市、县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方志向国外发行,可增进世界人民对我国的了解,增进世界各国同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增进各国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总之,地方志的文献价值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过去所说的资政、教化、存史,这些价值仍然存在。同时更有了新的价值,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了解国情、省情、市情、县情都离不开地方志。作为社会科学的地方志书,可以说是一级地方的百科全书,在提供经济与社会全貌,提供准确、真实、权威的综合信息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价值,并且是其他书籍不可代替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引进外资、进行开发区建设等都可以从方志中的实业、田亩、赋税、人口等志中找到有用的经济资料。山川、地形、武备、兵事各志,是研究军事地理。军事史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地方志中的形胜志、古迹志,记载了当地的名山大川、宫殿陵寝等名胜古迹,既反映了当地大自然的壮观,又记录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对发展旅游业很有资料价值。方志中的金石志、艺文志,记录了当地历代文人撰写的诗词歌赋和铭文墓志,是研究乡土文学艺术的宝贵资料。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读者,地方志作为图书馆藏书的重要部分,应该尽量搜集齐全。省馆应有本省各市志、区志、县志、乡镇志;市馆应有各县志、区志、乡镇志;县馆应收藏有各乡镇、街道、村屯的方志。这样,如果全省14个市,44个县,56个区,769个乡,477个镇都有了方志,将其搜集齐全就能建立一个方志的“数据库”。如果能在数字图书馆上应用,就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 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 1985
2 辽宁省民政厅. 辽宁省行政区划简册. 1993
3 陈加等编著. 辽宁地方志论略. 长春:1986
4 彭静中.中国方志简史.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0
5 《辽宁省地名丛书》编辑室. 辽宁省县名志. 沈阳:1982
〔出处〕 图书馆学刊 2000(4)
【辽宁地方志的价值与利用】相关文章:
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08-09
旧物利用,焕新价值作文07-24
用地方志史料价值为四化建设服务08-09
浅谈东北地方文献中旧日文资料的价值与利用08-09
东北地方文献中旧日文资料的价值与开发利用08-09
辽宁高考作文07-09
内能的利用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