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理工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谈县馆的地方文献工作

谈县馆的地方文献工作

时间:2022-08-09 07:11:18 计算机信息技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县馆的地方文献工作


县馆应该把搜集、收藏地方文献资料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这也是衡量一个县馆能否充分地发挥其职能的重要标志之一。笔者根据目前县馆的一些情况,就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就我们双峰县的情况来看,双峰县可谓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历代名人辈出,如著名的蜀相蒋琬,清代重臣曾国藩,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活动家禹之谟,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蔡和森,著名的妇女领袖蔡畅及当今的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等都出生在这里,还有唐群英、秋瑾、向警予等著名人物也与双峰有不解之缘(她们的夫家都在双峰)。在这块土地上,祖辈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地方资料和著述。双峰县馆自建馆以来,在藏书建设中,一段时期没有把收藏地方资料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因而在八万多册藏书中,地方文献资料曾是寥寥无几。如双峰建县后唯一的县报《双峰报》双峰县馆都未收齐。

近几年来,我馆针对前段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统一了认识,明确了应把地方文献的征集、整理和利用作为县馆的重要工作来抓,经几年努力,特别是近两、三年来,共收集到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地方人士著述400多种,达1800余册(件)。其中有辛亥革命先烈禹之谟的有关文献资料;有我国最早的儿童图书馆——青树镇儿童图书馆的原始资料;有曾国藩等人的手迹、著述及许多清末民初的珍贵双峰地方史料等等。并对所收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建立了专室保管,供查阅者利用,为编修县志、编写党史和文史提供了一些可靠的资料,也为外地读者研究的有关课题提供了所需史料,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单位的好评。

我们搜集地方文献的主要方法有:1、走出馆门,了解新、旧文献资料线索,及时征集。如我馆负责辅导的同志(包括领导)经常下乡采访,他们在青树、十竹、荷叶、石牛等地征集到许多珍贵的古旧文献资料。采编人员和其他同志也经常外出,主动和县城机关单位联系,宣传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资料的意义,求得所在单位的支持,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县委书记赵世荣把自己收存的唯一的一套《双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和《曾国藩研究论文集》等二十多册珍贵双峰资料全部交给图书馆来保藏;县党史办罗主任把他们编印的《双峰党史通讯》合订本两套送给图书馆,以及他的个人著述、手稿也全送到图书馆来收藏;此外,县政协文史办的《双峰文史资料》,县人大的历届会议文件汇编,县调研室的《双峰工作》,县体改办编印的所有体改资料,县志办所收的双峰县志各篇送审稿,县农业局的《农业科技》,教委的《双峰教育》,县政府的《经济工作》,县总工会的《双峰工运》和《双峰工运史》及县花鼓戏剧团的创作剧本和曲谱都被我们一本一本、一件一件地收来。县文联副主席朱剑宇同志两次赠给我馆地方文献资料46册(包括他自己的著作),还主动给在外工作的双峰籍作者写信,动员他们把自己发表的作品赠给家乡图书馆来收藏。2、订购我们注意经常翻阅有关订单,随时走访书店,掌握出版动态,一经发现线索,及时和书店或有关单位联系订购。如《曾国藩全集》的新版本及《蔡和森文集》等书籍就是通过征订而来的。3、交换。对那些留传在世时间较长的稀有地方文献,我们采用交换的方式而获得。如县卫生局贺庆云老医师保存下来的《疫症治例》、《疾病和脑膜炎全书》等书都是目前在社会影响较大的双峰人士的医学专著,其内容也与地方有关,我们在书店买了几本医学书,和贺医师交换,他还主动送给县馆另外几种少有的地方医书。4、复制。对那些留传较少,史料价值较高,又无法购买和交换的资料,我们通过复印的办法来解决。如我馆收藏的《嘉庆湘乡县志》、《湘乡曾氏五修族谱》等文献就是通过复印而来的。5、发动干群献书。在这方面,我们不仅发动在本县工作的干群献书,也去信给外地工作的双峰作者,动员他们把自己发表的著作赠给家乡图书馆,如成都大学的向熹教授、兰州军区创作组的朱光亚大校、省党史委的谭冬梅主任等许多同志,都将其著作和作品赠送给我馆。

近年来,我们对入藏的地方文献资料进行了简单的登记手续,并把它们集中在一处统一管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地方文献分类表。按《中图法》分类,各地的文献就不好集中,不便于保管和利用。必须要有一个适用的、地方性很强的分类表来处理。 在实践中,我们大胆地采用了“全国邮政编码”的地名代号加《中图法》的某些类号组配起来作地方文献分类表使用,以此编制了《馆藏地方文献目录》。 我们借鉴邮政编码的前四位数作为地名代号,例如:双峰的代号是“4115”、湘乡是“4114”、娄底是“4170”,再加《中图法》里的类号,就成为我们的“地方文献分类号”。如我馆最近收藏的新编《双峰县志》送审稿,按《中图法》分类的类号是“K296,44”,《新化县志》、《涟源县志》的类号也是“K296,44”,湖南省内的所有县(市)的县志类号都是这个号码。而一个图书馆里收藏的地方文献往往包括好几处地域的资料,这样就不易使人从类号上分出哪是本县的或是其他县(市)的资料了。虽说还可以通过种次卡来加以区别,但具体地说来,种次号只能区别同类文献的种类,而对哪种文献是哪个地方的却还是不那么十分清楚。而我们使用的“地方文献分类号”却能使人一目了然。如《双峰县志》的号码是“4115K29”,(《中图法》 “K29”后面的“644”省略了、这是因为这个“644”和“地方文献分类号”,前面的“4115”在意义上发生了重复。前面的“4115”是邮政编码簿上的双峰县代号,“K29”是《中图法》类号的地方史志。二者合并起来就是《双峰县志》的类号,不是很好理解吗?按“地方文献分类号”《新化县志》则是“4176K29”,《涟源县志》是“4171K29”,《双峰党史通讯》合订本的分类号,则是“4115D235”。县馆收藏的各种地方文献资料通过这样分编后,各地的资料就集中,它既便于排架保管,也利于检索和利用。使用邮政地方代码和《中图法》的类号给地方文献作为分类号,其好处还在于邮政编码容易被大家所熟悉、接受,具有地方性强、适用的优点。我们编制的《馆藏地方文献目录》就是按照我们所采用的地方文献分类号的索书号进行排列的。

县馆对搜集来的地方文献资料,通过整理后,放入一个“专室”集中,也就是建立“地方文献库”,是切实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一个方面。笔者就黄明同志在《地方文献工作管见》(见《图书馆))1989年4期)一文中提出的关于建立专室的看法,结合我们县馆的实际情况,谈点不成熟的想法。

笔者认为把地方文献集中一处较好管理。双峰县馆把地方文献暂和文史工具书、古籍合在一起,分柜排列,作为资料室。资料室既是书库,又是阅览室。这样做的好处是:①、地方文献资料一般不是现藏现用,它的利用具有阶段性,时间性。加之它的读者相对地说也要少一些,一般只供查考用(如当今为修志服务,就是地方文献盛用之时),存放一处,便于利用。②、出于历史的原因,县馆目前所收藏的地方文献资料普通较少,(复本不多,古旧文献资料更为稀少),如果把它们混同在其他书刊中,不利于保管。而把它们集中一处,专架排列,这样既便于管理人员熟悉它、管理它,也能及时发现所缺的资料,采取补充措施。③、由于文献资料的集中,便于编制专题目录、索引。 加强地方文献工作不仅是当前的任务,也是长远的需要,县馆应当把这一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把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利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出处〕 图书馆 1991.(2)



【谈县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相关文章:

县地方政府性债务分析报告08-18

县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汇报08-24

县地方税务局工作情况汇报08-12

县地方税务局办公室半年总结08-16

在建县2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08-15

在建县2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08-16

县地方税务局“先进集体”典型材料08-16

县地方税务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汇报材料08-24

县地方税务局办公室半年工作总结08-17

县地方税务局上半年公文处理运行情况的通报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