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物理论文>中学生物理逻辑思维的缺陷及应对方式

中学生物理逻辑思维的缺陷及应对方式

时间:2022-08-02 00:30:57 物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生物理逻辑思维的缺陷及应对方式

  中学生物理逻辑思维的缺陷及应对方式

中学生物理逻辑思维的缺陷及应对方式

  罗 林

  (重庆市潼南双江中学)

  物理难学,这是广大师生的共同认识。在多年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思维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以及学生在平时的物理活动的表现,发现中学生最常见的逻辑思维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性认识不足,缺少逻辑思维的基础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大量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抽象。因此,要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并且能够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获得相应的客观事物及现象足够多的感性材料,这些材料是进行逻辑思维的基础。我们的学生多数对生活、生产缺少了解,缺乏足够的体验,更为严重的是对生活、生产中的日常现象缺少仔细的观察和思考,感性认识不足。更不能将这些常见的现象储存在大脑中作为物理的知识背景呈现。例如,**年四川高考中的建筑工地的塔吊问题,2009年重庆高考中的手推车问题,2012年北京高考中的拖地问题,2012年重庆高考的端乒乓球问题等,很多学生多无法建立起物理现象与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无法抽象成为常见的物理模型,这样势必导致解决问题时的逻辑推理无法进行。

  要解决学生感性认识不足的问题,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在日常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分析所见的现象中有哪些我们所知道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进一步归纳总结,这些问题属于哪一类物理模型。

  二、不善于通过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建立已知信息和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

  物理问题往往是用文字、图片、数据、表格等来介绍物理过程,设置物理情景,考查学生能否通过这些表述形式,抓住其中的有效信息,挖掘隐藏背后的有用信息的能力。如,“过河问题”中要最快过河中的“最快”怎样理解,“滑块在板上恰好没有滑出”“两个物体做弹性碰撞”是什么意思,学生不能确定该信息与代求物理量之间存在什么逻辑关联,从而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加强学生在读题时对关键字、关键词的理解。如,题目中出现“恰恰、刚好”等在题中代表什么含义,学生应边读,边拿笔勾画,边理解。

  三、歪曲题意,使逻辑推理的前提错误

  一些学生在处理物理问题时,对物理现象缺乏深入的理解,或者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出发,不注意思考题目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对题意进行歪曲的理解,使问题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擅自给题目加入一些题目本身没有的条件,使问题的条件扩大或引向题目之外的方向,使题目完全偏离了原来的方向。例如,“把不光滑的情况当做光滑;粒子在电磁场中不该考虑重力时加上重力后来分析;把速度偏角当作位移偏角”等。

  解决这类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题目、认真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物理规律和概念,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

  四、推理过程思维跳跃,缺乏思维的严密性

  物理中的每一步推理,都应该由问题中的已知信息和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以及前面已经推证的结论推导而来。也就是说,每一步结论都应有充足的理由。很多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遗漏了某些重要环节,思维粗糙,不细腻严谨。仅凭此前的分析或直觉对问题的发展方向做出草率的判断。如,在非弹性碰撞中忘了能量的损失、把多个过程简单地当作一个过程来处理。

  解决学生的这种情况,要引导学生详细地分析题目,多动手、多动笔,不要光凭大脑去想。

  五、以偏概全,将或然性结论普遍使用

  学生通过学习、听课、做练习,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素材,在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时,往往会就某几个相近模型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某某结论,于是在此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加以套用,这也是学生常常犯的一个逻辑错误。如,“物体受静摩擦力的作用时是静止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的摩擦力就是由重力产生的、物体在传送带上由静止加速到相同速度过程中产生的内能与物体获得的动能相等”。这些结论是学生通过一些练习后总结出来的,于是他们就将这些结论进行无限放大,导致在很多地方分析问题时出错。

  解决这类问题,就是要求学生不要随意地去总结所谓的规律,问题的分析要从具体情况入手,个别现象不能代表普遍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发现问题容易,要解决问题却不是很容易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在平常教学工作中长期坚持,常抓不懈。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陈五立,石俊,黄亦斌。数学物理方程中的通解问题[J]。大学物理,2006,25(6):31-32.

  [2]李学潜,刘松芬。物理学中的逻辑思维,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J]。大学物理,2008,27(1):20-23.

  [3]李学潜,金庆华。培养学生的兴趣,独立性,自主性与素质教育[J]。物理通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