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对高校心理统计学教学问题的反思
对高校心理统计学教学问题的反思植凤英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 从五个方面对当前高校心理统计学教学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心理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关键前提在于: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内心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整合教材体系;完善教学资源,有力促成统计理论教学与统计技术教学的相得益彰。
[关键词] 心理统计学;课程改革;心理统计理论;心理统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O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2012) 06-0085-03
心理统计学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在心理实验或调查中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字资料,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资料所传递的信息做出科学推论的应用统计学分支。具有概念抽象、数学公式较多、应用性强、统计思想的理解和统计方法的掌握均具有一定难度、强调统计思想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等特点。因此,尽管心理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己获得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普遍认同,但不少学生对心理统计学依然存有“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敬畏情结。如何促进心理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消解学生对心理统计学的敬畏心理,使学生能在理解心理统计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将统计理论和方法正确地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研究中,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心理统计学为何而教,学生为何而学
该问题涉及到心理统计学的教学理念问题,它直接指导着教学活动,是在教学中首先必须明晰的问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认识上常常存在一定的偏差。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重数理统计知识的学习,忽视心理学统计意识的培养
心理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的分支,一些基本的数理统计知识是掌握心理统计方法的基础,在心理统计学教材中占有较重的比例。但同时也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倾向:偏重于数理统计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心理统计意识的培养,未能将心理统计教学与心理学理念做到有效融合,最明显的表现是未能将心理统计的教学与其他心理学相关学科的教学加以有效整合,尤其是与两门相关学科实验心理学与心理测量学的整合。比如,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本身应该包含有数据的统计分析,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针对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该采取什么样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验组、控制组的前后测设计中,想控制前测实验或个体人格、智商差异对后测成绩的影响,该采取什么样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中的数据采取某种统计方法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这些都是在实验实施前就应该考虑到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实验设计与心理统计常被人为地割裂,从而出现:一些学生辛苦做了实验,却不会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或由于之前对数据如何分析缺乏周全的思考,导致所设计的实验结果达不到统计学的要求而无从分析;或采用不恰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此外,心理测量的水平与数据类型、心理测量中因素结构的探索与确定、心理测验信效度的检验、心理测验结果的合理分析等都与心理统计学的知识密切相关。但在实际教学中,心理测量的相关知识往往未能很好地整合进心理统计的教学中,导致学生学了统计再学测量,却未能将统计知识应用于心理测量的学习中。
1.2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
突出表现在:课堂上的例题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相脱离;教师对学生“如何将统计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引导不够。因此,经常会出现:尽管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强调统计学的重要性和统计技术的便利,但因为没有“难为体验”,学生仍『日会把老师的话当成是“轻风拂过”,等到进行论文的数据分析或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时,方懊悔“怎么没学好统计”。
1.3 教学的主体不明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谁是主体一直是备受瞩目的讨论焦点。笔者比较认同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关于“学生和教师都是不完整的主体”Ⅲ的提法。教学不是教师管教、学生管学,而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并通过教育活动和教学环节来发现自身创造素质和实现人真正的主体性的过程。即在一个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哪一个方面能够促进人的创造意识的增强和增进人自身的发展意识的形成,哪个方面就在这个具体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心理健康论文 fanwen.weiyujianbao.cn)这样教学的重点就不仅是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是更注重于学生要学会学习,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总之,心理统计学的教学要能体现其基础学科的特色,要落脚于学生实际学习与工作的应用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自身发展。
2 统计是万能的吗
对心理学专业学生而言,心理统计学无疑是重要的和有用的。但统计是万能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统计方法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不科学的数据统计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如在极端数据出现时,用算术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不恰当的,否则就会出现“张家有财一千万,邻居个个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这种对真实情况的不当描述。“统计万能论”还会导致心理学研究者对复杂的、高级的心理统计技术的片面追求。出现为“为统计而研究”,而不是将“心理统计服务于心理学研究”这样本末倒置的局面。
“统计万能论”导致的另一个恶果是统计道德的缺失。心理统计学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揭示心理问题的心理学研究手段,道德的缺失会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变成一堆精心设计的虚假数据,远离真实。这样心理统计学反而会成为心理学应用的严重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统计是有用的但不是万能的。要注意强调心理统计方法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统计使用道德的引导与教育。
3 心理统计课=枯燥+无趣
心理统计学的理论性较强,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难度。但心理统计课的学科特点是否就注定了心理统计课的枯燥与无趣?笔者在最初接手心理统计课教学时也曾有过这样的抱怨:“上这门课怎么能指望学生有兴趣!”但转念一想,如果作为教师都持这样的思想又怎能抱怨学生对心理统计学的索然无趣?经过几个学期的不断探索与改进,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善于挖掘,必能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改变心理统计学枯燥无味状况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3.1回归生活
心理统计学的理论性较强,对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具有一定难度。教学只有回归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方能把难点通俗化,方能激发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假设检验”的教学时,笔者常会举这样的事例:如果你去农贸市场买苹果,卖苹果的人说他的苹果很好,100个中最多能找到1个坏苹果。你会怎么检验他说的是不是真的?学生回答:随便拿一个,如果是坏的就说明卖苹果的人说假话。教师:这样做会不会犯错误?学生思考:会。万- 100个真的只有1个坏苹果,但刚好被我抓到了,那我就犯了弃真的错误。不过这样的概率很小,就是1%。最糟糕的是第二错误:卖苹果的人说的是假话,他卖的苹果有很多坏苹果(比如可能一半都是坏的),但我随便拿到的是好苹果,于是我就会接受卖苹果的人的说法:100个苹果中最多只有1个坏苹果,结果买回家才发现上当受骗。通过举这样一个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假设检验的含义:假设检验就是采用概率反证法,有一定的把握同时也冒一定的风险,对两个矛盾对立的假设做出判断和取舍的过程。
3.2 结合心理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来进行教学
如情绪对学习的影响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大学生又正处于情绪的多变期,对情绪问题比较敏感。因此,在讲授单因素完全随机化方差分析的实践操作时,笔者从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入手,举了一个情绪状态与记忆的实例:将50人随机等分派到五组,分别接受短文来诱发其情绪,然后让他们学习15个常用的名词。24小时后,再次诱发其情绪,请其回忆所记得的名词。试分析不同情绪状态(即学习和回忆时都happy、学习和回忆时都sad、学习和回忆都处于中性情绪状态、学习时happy但回忆时sad、学习时sad但回忆时happy)下名词回忆量的差异。使学生在自己较为感兴趣的心理学研究中,学会了单因素完全随机化方差分析的上机操作。
3,3 问题情境教学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求知欲。如在进行“回归分析”的教学时,笔者给学生提出了3个问题:量猪的长度可以知道猪的重量吗?你的身材矮小,你的孩子会比你还要矮小?高考前的模拟考试能否预测你未来的高考分数?然后引导学生得出:以上问题的焦点都是如何能够利用一个变量从而对另一个变量作出预测。然后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块探讨得出“回归分析”的概念:将存在相关的两个变量,一个作为自变量,另一个作为因变量,并将二者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方程式表示出来,对方程式加以检验后,就可利用该方程由自变量来预测和控制因变量,这一过程称为回归分析。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有些怪诞,让学生记忆深刻,但一定要落脚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上,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4心理统计学课程应如何安排与考核
教学的安排和考核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教学安排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心理统计学课程的安排。由于心理统计学是许多后续学科如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等的基础学科,大多数学校都把这门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认为这样的安排并不十分妥当。因为大一新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较为肤浅,对心理统计学的重要性及其应用认识不足,加上对大学生活还不太适应,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笔者的实际体会是把心理统计课与心理实验课一块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比较合适。因为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要用到统计,故会增强学生对统计课重要性和有用性的认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心理统计学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安排。在一些学校,由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心理统计学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常常是脱离的,有些甚至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担任教学,这势必会导致理论与应用的分离。因此,要提高心理统计教学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做好心理统计学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合理结合,为教师提供可以根据理论课进展灵活进行实验课教学的便利条件。
教学重点考核什么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心理统计学课程实施有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既不能有效地检验教学效果,同时也不利于教师与学生能力的共同提高。心理统计学的考核应把重点放在学生运用统计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在笔试中增加实例分析题目,同时把学生上机操作作为心理统计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注意考察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
5 心理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关键点
鉴于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和难点,改革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已成为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心理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关键点在哪里?笔者认为有三点。
5.1 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内心需求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在心理统计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今天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为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打下什么样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质量的好坏。此外,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生机勃勃、具有丰富情感的个体。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时与学生的内心需要可能并不一致,这要求教师必须透过学生的一举一动,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才能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对心理统计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5.2更新教学内容,整合教材体系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为促进心理学事业的发展,以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为代表的一代学者为心理统计教材的编写做了重要贡献,张老师等编撰的《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一直是心理学统计教学的权威教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有的教材也显示出一定的缺陷,如内容多、知识体系的连接不够紧密,公式的推导和计算多,实际的应用举例少等。为进一步提高心理统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迫需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突出“厚基础”、“重应用”的应用型特色,增加应用举例,将心理统计内容与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持服务。
5.3完善教学资源,促成统计理论教学与统计技术教学的相得益彰
随着计算机统计技术的发展,各种统计分析软件版本的不断更新,使得研究者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处理心理学研究数据有了可能。同时,统计技术的教学得当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心理统计兴趣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学设备的匮乏,教学资源有限,教师知识结构更新的滞后,部分老师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依然延续传统统计学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统计原理与方法的学习,而忽视了统计技术的掌握。一些学生也有“反正考研又不考技术,只要掌握原理就行”的思想。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一些学生统计理论知识学得很好,但在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时却因“不会统计”而烦恼。
同时,不断更新的统计软件使复杂的统计运算过程与步骤变得快速、简单、准确,于是在教学中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重统计软件的教学,而忽视统计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在老师方面出现“只要学生知道怎么在电脑上操作就行”的思想。在学生方面出现“懂不懂原理没关系,反正我会输数据会操作”。但在实际的心理学研究统计分析中,统计软件完成的只是数值计算,但统计分析远不只是数值计算。如选用哪些数据、应用哪些计算方法、什么样的实验设计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怎样正确解释所得结果等,这些均需要人去分析和决策,否则就会造成心理统计方法的误用和滥用。因此,统计理论的教学与统计技术的教学不能偏颇,学校要完善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使统计理论教学与统计技术教学做到相得益彰。
【对高校心理统计学教学问题的反思】相关文章: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08-25
《搭配问题》教学反思07-22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1-08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3-01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04-06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03-31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04-06
《烙饼问题》教学反思03-16
植树问题的教学反思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