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体验
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体验浙江宁波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 干红姿
一、教研主题
我们认为,实用类文章的阅读主要靠分析、推理、综合等,讲究逻辑;文学类作品的阅读主要靠感受、品味、感悟等,讲究体验。但目前文学类作品的教学有两种普遍弊端:一是政治化解读,使学生的阅读过程被种种流行的政治化思维模式所束缚:二是所谓的活动化教学,形式翻新,表面热闹,使教学沦为浅表化和娱乐化的活动。这两种弊端的共同点就是取消学生真切的体验。
那么,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该如何唤醒学生的体验呢?我们特地策划了一次教研活动,以期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索。
二、课例描述
课例一:《云南的歌会》
执教者:浙江宁波市江北实验中学毛一晴
整堂课,我引用沈从文写作背景中的一句话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明明是唱歌的人,作者为什么不称他们为“歌者”,而要称他们为“活人”呢?以主问题引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一是整体把握云南歌会的特色;二是重点赏析山寨传歌和山路漫歌这两个不同场景的云南歌会,感受歌者热情鲜活、自由和谐的生命形态;三是关照自我生命世界,唤起学生内在情感体验,为课后去探究沈从文笔下的“活人”铺好一条理解的情感通道。
我先通过设置情境来导入新课:以一个简短有趣的猜地名活动引出云南美丽的风光图片,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同时自然走进课文。然后通过表格填空的形式(即唱歌的人、唱歌地点、唱歌形式、唱歌内容四方面)来整体把握云南歌会的特色。这是让学生走进“活人”世界的铺垫,而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才是唤醒学生情感体验的重点。
重点环节一:研读“山寨传歌”场景,感受“活人”的生命姿态。在这个环节里,我先问学生在这场百多人的传歌集会上,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了来参加歌会的人的职业,你觉得哕唆吗?让学生由表象的歌声走进他们快乐的精神生活。然后通过细细品味描写他们歌声的句子来感受富有生命力的歌会。同时由面到点,抓住吹鼓手的表现,感受生命的热情和鲜活。通过这样由全景到特写的把握,学生体会的不仅仅是歌会的热闹,更是热闹深处对生命的尽情歌唱。
重点环节二:研读“山路漫歌”中赶马女孩的生命姿态。赶马女孩和学生年龄相仿,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让学生体会赶马女孩在特定环境中的一种淳朴本色之美呢?我先范读第4段,然后用“你看,那粉蓝色报春花在微风中不住点头是多么有灵性啊,和天空的蓝色融为一体又是多么和谐啊”和“你听,那呼朋唤侣的山鸟的歌声是多么美妙,多么有情啊”这样的语言来表达教师对此段环境描写的阅读感受。然后要求学生用“你看……”和“你听……”的句式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做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打开学生的各种感官,既避免了学生对环境描写呆板而空洞的体验,又能在教师的示例引导下组织语言,力求赏析时的真实和美感。接着再设置一个对比情境,问学生“如果赶马女孩发哑带沙的嗓音不是在充满着情趣、徜徉着自由的山路上唱歌,而是在人工搭造的绚丽舞台上(如宁波大剧院)唱歌,你还能感觉到那种纯朴本色的美吗”来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命之美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和谐才是赶马女孩淳朴本色之美的内涵。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课堂练笔,让学生带着对“活人”之“活”的内涵理解和“我们该怎么活”的思考来细细观照自我生命。同样设置了一段情境描写:“同学们,当我们在寒冷的冬夜感到迷茫无助时,当我们
一____;当我们——;那么,请停下你忙碌的脚步,卸下你学习的负累,放下你紧张的心情,听一听那些活人的歌唱吧,你会觉得生命本该像他们那样
…一让我们都成为一个真正的‘活’着的人!”让学生补充横线中的内容,不求深邃成熟地观照自我生命,只要能真正意识到“活着就该优美、自由、热情地活着”,这才是我所希望学生拥有的生命姿态。
这两个重点环节的研读是唤醒学生对“活人”生命体验的关键。但如果当学生带着自己的解读走进歌会中那些自由歌唱的生命时,只是仅仅停留在他们对这些生命的欣赏和赞美,那也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他们能细细地去观照自己的生命世界,思考做一个怎样的真正“活着”的人。
课例二:《泥人张》
执教者:浙,江宁波市孔浦中学陈冬冬
整堂课,我以“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泥人张”作为主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传奇小说人物白描的精湛技艺;理解传奇小说依托的社会背景给予人物的张力;吸引学生走进冯骥才以天津卫为背景的传奇小说世界。
课前我播放泥人张的纪录片,目的是让学生对泥人张有个立体的认识,同时纪录片影像白描的手法与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相似,有助于让学生亲近作品中的人物。
上课伊始,推出对对子的活动,我出下联“好嘴杨巴巧说李中堂”,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对上联。这是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同时以对联的形式表现小说尖锐矛盾,也是传奇小说章回体的一种形式,目的也在创设阅读传奇小说的氛围。
然后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抛出本课的主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泥人张”,并让学生说明理由。这是引导学生梳理归纳课文内容,并得出“奇人”的结论。(fanwen.weiyujianbao.cn)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这个奇人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
重点环节一,推敲“奇技”是如何不动声色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我先以评书的方式范读第8.9自然段,让学生体会传奇小说口语化的语言特征。学生通过揣摩描写泥人张捏泥人的动词(戳、捏弄、抠、只瞅、摆弄),体会传奇小说白描的传神,叹服泥人张高超技艺。同时让学生关注侧面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了解传奇小说烘云托月的创作手法,也作为下一环节的过渡。
重点环节二,体会泥人张身上的“奇品”。带领学生品读泥人张出场和离场的片段,在茶馆众人的烘托中,在和俗人海张五的对峙中体味泥人张有自尊、敢斗争的底气正是来自天津卫独特的码头文化和泥人张本人高超的泥人手艺。对于泥人张心理活动的补白和对于泥人张撑伞离开的高傲背影的演出,将一个品行孤高、不媚流俗的艺人推到大家面前。以天津卫码头规则、海张五发家背景作为补充,为下一环节铺设台阶。
重点环节三,鉴赏泥人张的市井智慧。海张五很张狂,但与泥人张的两次交锋都无法“爆发”,学生在预习时对此很是好奇。我以学生的提问激疑,引导学生根据小说的伏笔(关于海张五的来历,以及众人只在背后叫海张五的描述:海张五讽刺泥人张在裤裆里捏泥人,现在泥人张捏的是自己的头)补全海张五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泥人张的市井智慧。奇技、奇品是这篇小说人物的根基,而这种市井智慧才是传奇小说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
将板书归纳成一则对联“叹奇品、奇技、奇智”、“笑俗行、俗语、俗风”后,添字留空请学生补全对联“奇品、奇技、奇智叹人间
可登巅”、“俗行、俗语、俗风笑人间得势便登肩”。通过对联活动总结学习心得,以“有节”两字统括天津卫码头奇人们的集体性格,鼓励学生阅读中国传奇小说,同时用传奇小说的笔法记录现代传奇人物。
三、课例讨论
参加课例讨论的是浙江宁波的部分骨干、青年教师。下面摘引其中部分观点:
陈红(宁波育才实验学校):北大钱理群教授曾指出:在语言中觉醒,在语言中感动,在语言中陶醉,在语言中成长发展。这其实提出了体验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抓手”。毛一晴老师在研读“山寨传歌”场景中,就是抓住了“轻柔”、“舒卷张弛”、“龙吟凤哕”等词语来引导学生感受歌声的特点,并追问“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语能让大家对他们的歌声产生丰富的想象”,由此抓住文中极具画面感的“松涛”一词,提议同学们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雄浑有力、富有变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抓住语言来体验,是把工夫下在了刀刃上,体验对象的确定是正确的。
梅雪亮(宁波慈城中学):我想从体验的方法这一角度来说说。为了让学生理解“奇技”。陈老师运用比较、表演、揣摩等方法来领悟动作描写的传神,体验泥人张高超的技艺。譬如,品味“戳”字,陈老师先用换词比较法,把“戳”换成“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戳”字丰富的情感内蕴;接着,又运用表演、揣摩法,建议“我们手都举起来,你试试看,往这里一戳,戳戳看,感觉怎么样?”这样,一比较二揣摩,学生对于这个极具张力的词的体验就到位了。
翟跃(宁波孔浦中学):我觉得,体验是需要想象的,想象是需要凭借的。毛一晴老师让学生想象歌会的美妙,自己先以这样的语言来示范:“你看,那粉蓝色报春花在微风中不住点头是多么有灵性啊,和天空的蓝色融为一体又是多么和谐啊。”“你听,那呼朋唤倡的山鸟的歌声是多么美妙,多么有情啊。”然后要求学生用“啊l你看,____,你听,____”这样的思路来想象,这就为学生的想象指明了方向。而陈冬冬老师让学生想象泥人张“抠”、“戳”的样子,并在“动作的模拟”之后,追问:“如果是你,这样一‘戳’,什么情感在里面?”这就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情境。这样的“方向”和“情境”就是我所说的体验的凭借。
徐赛儿(宁波兴宁中学):诵读也是体验教学的一大法宝。陈老师采用评书的方式范读第8、9段,从学生的表情来看,大家都很得其中滋味。这为后面的文本体验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可惜后来学生自身没有得到这样比较完整的诵读体验的机会。而毛老师也是深谙诵读要义。在品读“他们的声音轻柔,但是合在一起,确如松涛般雄浑有力,又富有变化”这句话时,她问学生:透过这句话,你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在怎样地唱?学生回答:轻柔地、投入地、和谐地、有节奏地……然后追问他们有没有过这样的合唱经历,并要求他们用“轻柔地、投入地、和谐地、有节奏地”方式齐读这句话。这就是诵读和体验的结合。“朗诵创作的过程,就是词语感受的过程。”(赵忠祥)确实,诵读不能飘于字面,而应该和体验结合起来,感之心,发之声,效果就会更好了。
杨显惠(宁波惠贞书院):一般来说,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积累越丰厚,体验就越深入。所以,两位老师对教材内容都作了合宜的拓展。无论是陈冬冬老师关于海张五的补充,还是毛一晴老师关于沈从文的生平资料介绍,都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深入体验。再如,陈老师由“行”到“品”的挖掘,毛老师对生命姿态的深入解读,使学生的体验向纵深处发展,正如李镇西所说,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室里的死板学习,它离不开鲜活的生活。生活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主题综述
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唤醒学生的体验”作了很好的点评。根据上述课例和平时对成功教学的观察,以下几个判断可能是带有规律性的。
1,体验是需要媒触的。
简而言之,体验就是把自己放进去。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自然会打动学生。但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文本,感觉是不一样的。教学就是努力让所有的学生进入。这样,时机点、触发点、方法点就很讲究。譬如画面、实物、声频、音频,都可能唤醒学生的体验。诵读,就是唤醒学生体验常见而有效的媒触。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能唤起学生的画面感,让他们身临其境:诵读能催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性情摇动。而体验是离不开画面和情感的。平常不敢放手让学生读的原因,主要是受制于“考点”,而诵读恰恰不是“考点”,大概为使学生不失分,我们的教学分配给诵读的时间往往少得可怜。
毛一晴老师和陈冬冬老师对此都作出了有益的实践。在毛老师的课堂里,共有六次诵读,两次个读,一次范读,三次齐读,每一次诵读均由不同的任务驱动,目标清晰,要求明确,情境自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次齐读,一次要求学生带着想象读;一次要求学生怀着敬意齐读:一次要求学生带着欣赏和向往读。陈老师的诵读次数虽然没那么多,但也别具特色,尤其是教师以评书的方式范读文章第8、9自然段,既符合传奇小说的特点,又创设了合宜的教学情境。
2,体验是需要情境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的行为、情感等是有催发、影响、制约作用的。很多成功的课堂和名师总会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如果游离文本之外,他的阅读便仅仅在“观念”的层面,只有置身其中,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从“观念”走向“体验”。
这种情境的创设在两堂课上也不少见。毛老师从学生的课堂反馈中发现学生没有听到过松涛声,她就为学生描述“风吹松林”,“松枝互相碰击”的声音,使学生仿佛置身“舒卷张弛”、“龙吟凤哕”的松涛之中。陈老师在课前播放泥人张的纪录片,使学生仿佛到了天津卫,仿佛进入了那个时代,让学生明白泥人并不是现在的“奥特曼”,泥人张并不是现在的“泥塑大师”,而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艺术,这就消除了时空的阻隔,生活阅历的阻隔。
3,体验是需要想象的。
想象是一种加工改造表象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阅读,没有想象就没有体验。把作品中的人事跟自己和周围的世界相联系,或者把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放诸文本,这样的来回就是阅读体验。可见,想象有多么丰富多彩,体验就有多么丰富多彩。
毛老师就有一个想象画面的环节,她在范读完文中环境描写的文字后,用描述性的语言呈现了自己想象的画面,要求学生也像老师那样来展开想象。戴胜鸟的花冠、油亮亮的眼睛、“郭公郭公”的叫声、扶摇而上的云雀、三三五五赶马的女孩……学生的想象可谓精彩纷呈。
陈老师则要求学生想象人物心理:
师:你觉得,如果你是海张五,你当时怎么想?
生:感到很生气。
师:感到很生气,具体你会想些什么?有人向你汇报,张五爷,有人在估衣街上摆出了一排海张五,上面还贴着“贱卖海张五”。你的想法是什么?仅仅是生气吗?
从这组对话不难看出,角色转换的想象对于体验是极为有用的。
4,体验是需要生活的。
体验是知识积累的活用和生活经验的唤醒。现在的学生注重的是知识积累,匮乏的是生活经验。“平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这句话就说明了阅历多寡和体验深浅的关系。可见,学生读《背影》不会感动,而我们却感慨唏嘘,则是很容易理解的了。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学中用拓展、迁移、模仿、联想、引用等方法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模拟状态,以此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以此建立起文本和当下生活情境的联系,是非常必要的。
毛老师讲到“充满着情趣、徜徉着自由”的山路时,联系到宁波大剧院这种“人工搭造的绚丽舞台”,学生就会感到格格不入,并由此体验到课文所描写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联想弥补了学生原本缺乏的对“自然舞台”的感知。陈老师的课堂,联想似乎更多,由“盲捏”到打字时的“盲打”,感受“盲捏”技术之高;从“捏弄”联想到“摆弄”……如此种种,目的就是唤醒学生的生活来参与体验。
【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体验】相关文章:
走向唤醒活力的体验语文08-15
如何引领学生体验性解读古典诗歌08-08
“唤醒”学生的价值感08-17
语文教学论文:唤醒学生内心创新的火花08-08
美术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缄默知识论文08-15
唤醒08-17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体验式朗读08-18
用语文教学本身的美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08-17
唤醒的作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