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语文教学内容如何动态生成——同课异构《沉船之前》点评

语文教学内容如何动态生成——同课异构《沉船之前》点评

时间:2022-06-03 15:45:29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内容如何动态生成——同课异构《沉船之前》点评

  点评(diǎn píng),汉语词语,指的是对别人的行为艺术加以评价。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内容如何动态生成——同课异构《沉船之前》点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学内容如何动态生成——同课异构《沉船之前》点评

  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程红兵

  听课时间:20xx年12月9日

  听课地点:上海市宝山实验学校

  背景介绍:笔者参加了由上海市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主题教研活动。上午先后听取了三位老师的三堂课,下午进行研讨交流。

  甲老师是一个教龄5—6年的教师,课上得不错。特别是让学生读的第一个场景,音乐响起,教师说:当……,音乐没有停;学生说:当……,音乐没有停;……气氛渲染得特别好。遗憾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多少弹性空间,分析作品的过程中常常有贴标签式的鉴赏,没有质疑,没有追问。

  乙老师的课让学生提出了10个问题,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将这些问题弃之一边,不闻不问,这等于把孩子们耍了一下。学生就是课程资源,学生所提的10个问题,有4个指向“侍者”,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侍者”,去分析,去讨论,这就是基于学生的教学。

  教师的提问以及预先设计的答案要周延,如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音乐家们会如此镇定?学生的回答是:因为他们热爱音乐。显然,这个答案不能让教师满意。教师追问:热爱音乐的人都会镇定吗?这个追问是可以的,但是后面教师自己的答案却值得商榷,教师的答案是:因为他们所热爱的东西有超过生命的,因为他们的爱达到了一定境界。这种反证法太抽象了,不能让学生理解信服。

  丙老师的课,课前对学生心里的调节做得很好,学生很快入境。开头很大气,让学生读标题,从中获取相关信息:时间、地点、事件。课的最后环节,教师设问:感动的最高奖颁给谁?学生答:老船长。教师说:那么请大家给老船长写一个颁奖词。这个要求有问题,文章本来写的就是群像,是为男女两位主人翁设置的背景,群像重在共性,教师还要在群像中选一个最佳的,毫无必要,脱离了文章实际。

  本次活动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主题教研,但是三位执教者在这一点上恰恰没有做好。

  甲老师是因为预设的答案太多,因此难以生成,从教师口中背诵出诗一般的优美答案,就决定了这堂课上学生不可能生成什么东西,因为教师不断地试图启发学生往预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上靠,结果就无法生成。

  乙老师的课是教师预设的问题太多、太具体,难以生成,很多问题要求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知道,凡能异口同声回答的问题都不是真问题,无法生成什么精彩的东西。

  丙老师的课都是教师设问,没有学生提问,而且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都是肯定性解读,没有任何质疑,所以也难以生成。教师完全掌控教学进程,课是全预设的,不开放,无法生成。要开放,要留白,才能生成,提问要有张力。

  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所选的课文是非常适合本次语文教学活动“动态生成”的主题的,课文选自好菜坞的电影大片,不是文学经典,是一部人工痕迹很深的作品,是斧凿之作。但它是适学之文,是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作品,如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还是能够辨识出来的,这是这堂课开放的基础,是让学生生成的先决条件。

  课文选择了三种人:音乐家、老爵士、老船长,既突出身份不同一般,又突出在这一人群中的身份不一般。不一般的人,才有不一般的修养,所以在危难时刻显示出特殊的精神。写的是群像,因此毫无疑问要突出人物之间的共性——在不平常的时空下,表现如常的行为,体现出不平常的意义——面对死亡,展现人的镇静、人的从容、人的如常,体现人的尊严。但是共性太多,文学就缺乏美感了,于是作者想方设法要写出三者的不同:音乐家用艺术传递精神:老爵士用外貌展现贵族的气质:老船长以殉船体现职业操守。写法上尽量变化不同的手法:写音乐家更多的是写动作;写老爵士更多的是写外貌;写老船长更多的是写心理。又比如,同样是用环境衬托,写音乐家、写老船长都用人来衬托,但是写音乐家是用周围人的慌乱来衬托,是虚写,写老爵士是用“侍者”来衬托,是实写,而写老船长则是用物来衬托,用海水来衬托,同中有异。这都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笔者的建议是,教师只需要让学生充分阅读,然后提出学习建议:阅读课文后,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去充分地感知,充分地讨论。

  主持人语:

  肖培东老师提出的“徘徊”、“突围”,其实就是主张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我的理解是,“徘徊”就是学生学习任务有难度,学习过程有曲折,学习行为有尝试、有挫折、有调整;“突围”就是通过尝试、调整,使学习活动走出困境和疑难,使教学任务在比较艰辛的努力中完成,并使学生获得新的认知。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徘徊”中“突围”呢?

  我们可以从程红兵老师的评点中,悟出“突围”的途径。以“语文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恰恰在“动态生成”这一点上不理想。如何改变这种状态?我以为程老师道出了出路:第一,教师预设的答案不能太多太死。你都自己拟好答案了,师生的问答就变成对答案了,何来内容的生成?第二,教师预设的问题不能太多、太具体。太多太具体,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完成教师既定的任务,无暇生成新的内容。第三,课堂不能都是教师设问,没有学生提问。教师提的问题,多半事先策划,学生提的问题,才是课堂生成,所以只有教师的问题,没有学生的问题,怎么会有教学内容的生成呢?程老师的话虽朴素,但对于动态教学内容的生成,却是对症之“药”。

【语文教学内容如何动态生成——同课异构《沉船之前》点评】相关文章:

“同课异构”教学的优势分析10-22

语文同课异构心得体会(精选20篇)08-11

中学同课异构学习心得10-27

同课异构的心得体会02-27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11-11

同课异构听课心得体会11-19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优秀07-28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05-19

同课异构的心得体会15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