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物理论文>科学探究:用证据说话——“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科学探究:用证据说话——“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3-02-24 17:16:33 物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学探究:用证据说话——“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科学探究:用证据说话——“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科学探究:用证据说话——“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白孝忠

  (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中,215200)

  摘要:物理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寻找证据,培养用证据说话的思维习惯。学生获取证据的过程,就是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认识了弹力、重力和摩擦力,初步接触了磁力、静电力,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内容的学习夯实了基础,也为寻找证据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以证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载体,既关注了知识点的落实,又重视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设计理念目标定位教学流程

  一、 设计理念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的。任何科学结论都要有相应的证据来证实。物理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寻找证据,培养用证据说话的思维习惯。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节内容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弹力、重力和摩擦力,初步接触了磁力、静电力——这是该课的教学起点,也是学生寻找证据的方向。为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可以补充“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同时也为学生寻找证据提供了知识保障。学生获取证据的过程,就是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不断得到丰富,认识逐步走向饱满,从而自主地完成知识构建。

  二、 教材分析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为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4节内容,教材首先提出问题:施力物体是否同时也受到力的作用?然后通过四个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结论。教材选择了弹力、静电力和磁力等作为实例进行分析(由于重力作用的相互性不易讨论,摩擦力作用的相互性不易观察到,故回避了重力和摩擦力)。但教材在分析静电力、磁力时,只考虑了吸引的情况,没有涉及排斥力的相互性。从说服力的角度来说,证据越充分、越全面,得到结论的可靠性越高。教材忽略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得到体现和突破,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等。

  三、 目标定位

  1. 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并能根据作用效果判断物体是否受力;(2) 知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力作用的相互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 通过对不同性质力的研究,归纳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会归纳法和寻找证据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2) 通过探究活动,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3) 以习题为载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流程

  (一) 知识准备

  师我们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能产生什么效果呢?

  (播放足球比赛视频:进攻队员罚点球,对方守门员扑球脱手,进攻队员再次进攻,守门员将球扑住。慢镜头回放,教师解说:运动员主罚点球,球由静止到运动;守门员扑球脱手,球的运动方向改变;再次进攻,球的运动方向又改变;守门员最后扑住球,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师在物理学中,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或方向的改变,都叫做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述四个阶段,足球受到了力,运动状态均发生了改变,说明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手压弹簧)弹簧受力的作用吗?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受到手的压力,判断依据是弹簧发生了形变。

  师同样,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也能由此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师生总结,得出结论:根据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力。)

  如果有人的参与,感受力的存在并不困难;(论文范文 fanwen.weiyujianbao.cn)但如果是物体之间,就要根据作用效果来判断其是否受力。所以,在探究之前,教师有意识地补充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内容。足球比赛视频基本包含了各种运动状态的改变,充分挖掘了一个完整情境的教育价值。利用视频的暂停和回放功能,清楚地展现足球的状态改变及受力情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实验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铁钉靠近磁铁,松手,铁钉被磁铁吸上去。)

  师铁钉受到磁铁的吸力吗?如何判断?

  生受到了磁铁的吸力。因为松手瞬间,铁钉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状态改变了,说明受吸力。

  师铁钉同时也在吸引磁铁吗?

  (学生意见不统一,教师适时引入探究课题。)

  师磁铁吸铁钉的同时,铁钉对磁铁有力的作用吗?

  (提供器材:两辆小车、一块磁铁、一根铁块、透明胶。学生讨论研究方案,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展示成果:如图1,用透明胶把磁铁和铁块分别固定在小车上,靠近,同时松手,观察到磁铁和铁块相向运动。磁铁向铁块靠拢,磁铁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磁铁同时受到铁块的吸力。课题拓展:磁铁之间的斥力也是相互的吗?需要哪些器材?怎样实验?学生讨论,展示,其他学生评价。归纳得出结论: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磁铁对铁钉有力的作用,证据确凿,容易理解;而铁钉对磁铁是否有力的作用,很少有学生思考过这个问题。通过实验导入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醒学生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原来,司空见惯的现象也蕴含着深刻的物理学原理。与其他力相比较,磁力的相互性是相对完整的探究案例,包含了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知识和能力要求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这个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 寻找证据,丰富体验

  (提供器材:笔、两个气球、弹簧称、橡皮筋、两根直径为12mm的吸管、15cm×12cm的塑料盒。)

  师磁力作用是相互的,其他力呢?根据这些器材能不能再找到一些证据?

  1. 证据一: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交流、体验:手指压笔尖;气球相互挤压;橡皮筋、弹簧秤对拉……手对笔尖有力的作用,同时手指凹陷,发生形变,笔尖对手指同时产生了力的作用;相互挤压的气球、对拉的橡皮筋和弹簧都发生了形变,说明气球之间、弹簧和橡皮筋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这些力有什么共同点?说明了什么?

  生都是发生形变产生的,属于弹力,所以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证据二:静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导学生用吸管做静电实验(注意手要干燥):手握住两根吸管,在另一只手的虎口上摩擦,让它们带上同种电荷,然后将吸管并排放在塑料盒或盖上(如图2),同时松手,两根吸管向相反方向滚动,说明两根吸管都受到了对方静电力的作用。

  师排斥力是相互的,吸引力呢?

  (视频播放:竖直放置的两个轻质小球,带上异种电荷后,出现如图3的情形,说明吸引力也是相互的。)

  3. 证据三: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将几根吸管平行放在桌面上,上面铺一块硬纸板。将上紧发条的玩具汽车放在硬纸板上,车向前运动,同时硬纸板向相反方向运动,说明摩擦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4. 证据四: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结合投影,介绍重力作用的相互性,并陈述科学结论:大到天体之间、地球与地球上物体之间的引力,小到微观粒子之间的作用都是相互的。

  5. 证据五:生活经验。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明力作用的相互性:鼓掌、划船、滑板上的人对推……师生总结得出:(1)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同时也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本环节的重点是寻找更多的证据支持观点,培养用证据说话的意识。学生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要动手动脑、观察分析、体验内化,调动了多种感官,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证据的收集不可能非常严格、面面俱到,也不必统一要求。选择的案例要典型、各有侧重,学生在磁力作用的相互性中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对于弹力和静电力,学生主要是体验感知;对于摩擦力,难度较大,应采用教师演示的方式组织教学;而对重力作用的相互性,则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解;最后回归生活,用生活经验佐证力作用的相互性。

  (四) 再设情境,初步探究

  (创设情境:鸡蛋砸向石头,鸡蛋破,请学生解释原因。)

  生鸡蛋对石头有力的作用,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石头对鸡蛋也有力的作用,正是这个力使鸡蛋破碎。

  师鸡蛋对石头的力与石头对鸡蛋的力大小关系如何?你能用两个弹簧秤研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吗?注意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学生猜想探究,得出结论: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

  生既然大小相等,为什么石头安然无恙,而鸡蛋却破了?

  (实验释疑:将800g钩码盒放在桌面,桌面没有反应;而放在海绵上,海绵却凹陷下去。说明相同的力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引入鸡蛋碰石头的例子,自然、不生硬,进而提出问题,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一些学生认为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当探究出大小相等时,他们感到很意外,再用对比实验解释,学生就会顿悟。

  (五) 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1) 如图4,小明游泳时手向后划水,水对小明有一个向前的推力,正是这个力使小明能在水中前进。

  (2)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成功发射。神舟九号的一飞冲天,不仅肩负着中国首次载人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的重大任务,更代表着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太空梦。如图5,火箭发射时,对喷出的燃气产生向下的推力。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火箭受到燃气对它向上的推力。

  (3) 松开夹紧气球口的夹子,气球向右飞行(教师演示,如图6)。请解释气球飞行的原理。

  前两道习题设计成填空的形式,目的是给学生提供解释现象的范例,为习题(3)的表达搭好“脚手架”,体现先易后难、先扶后放的原则,防止学生刚接触习题就碰到困难而消减学习积极性。习题(2)以我国航天事业为背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步达成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习题(3)穿插气球飞行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再次被激活。

  (六) 归纳总结,课后拓展

  学生回顾本堂课的主要收获;播放水火箭视频,布置课外作业:上网搜索水火箭的相关资料,尝试制作水火箭,并用所学知识解释。

  本环节打破了传统的文本作业形式,依托水火箭项目,及时巩固学习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五、 课后反思

  本节教材内容偏少,按部就班,很快就能上完,但教学不能只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还要重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教学设计立足三维目标,体现了以下特点:

  1. 以证据为主线。在寻找证据的过程中,学生习得了科学知识,同时也习得了获取证据的方法,锻炼了能力,体验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2. 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自主发展。实验设计、操作展示、成果汇报、交流评价、现象解释等环节主要由学生完成,将学生推向前台,让他们放手体验、大胆探究,为他们的自主构建提供肥沃的土壤。

  3. 以实验为基础。实验不仅能激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要性不言而喻。本课以“低成本、可循环、一物多用”为指导思想,在实验开发方面做了一点探索,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静电力排斥实验,吸管和塑料盒在超市都能买到,而且价格便宜;吸管不仅可做带电排斥实验,还能在摩擦力的相互性中制造滚动摩擦,吸管直径比较大,无论是可见度,还是制造滚动的效果均十分显著;塑料盒分为盒和盖两部分,两者都能作为吸管运动的导轨,一个塑料盒可供两个小组使用,节约了成本(本课使用的吸管和塑料盒已存放实验室,供其他学生循环使用);滑板既能放在讲台上作展示平台使用,还可做演示实验。

  当然,由于本课设计容量较大,教学时间略显紧张,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和改进:比如实验引导不到位,学生有些无所适从——做静电力排斥实验时,有的小组一人一个吸管,分别在自己手上摩擦,不清楚摩擦的方法,场面有点混乱;语言表达不精炼,缺乏感染力;没有预设好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着力加以改进和完善。

【科学探究:用证据说话——“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与反思08-25

“科学之旅”教学探究08-17

观察与探究教学反思04-18

观察与探究教学反思08-25

力的教学反思03-22

《力》教学反思03-24

《地图》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08-12

石头说话教学反思08-25

石头说话教学反思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