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政治论文>思品课教学素材的选择与运用

思品课教学素材的选择与运用

时间:2023-02-22 15:51:47 政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思品课教学素材的选择与运用

思品课教学素材的选择与运用
  
  作者/万敏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就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经,而是体现课程标准的一种载体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只要不违背课程标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删减、补充或更新。
  
  基于上述课程理念,广大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补充大量的教学素材,但要科学地选择和使用。笔者在近年来的听课活动中,发现本地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素材方面缺乏科学性。下面结合老师们在选择材料、运用材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淡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在选择和使用素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1.素材的内容扣题不紧。
  
  案例一:有位老师在上“创建新集体”时,为了突出“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力量大”这两个主题思想时,选用了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评析:歌曲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素材,但是我们在选用歌曲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歌词的内容,要选用能够烘托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生成教学目标的歌,否则,就会误导学生的思维,干扰课堂教学。在《敢问路在何方?》中,虽有分工协作(你挑着担,我牵着马),但更主要的是渲染了西出取经的艰险(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衬托出了取经者的顽强。这与“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力量大”的主题不完全吻合。如果改用《众人划桨开大船》似乎更好一点。“一支竹篙呀,难度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呀,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耐岁寒。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同舟嘛共济海让路,号子嘛一喊,浪靠边……”一支竹篙、一棵小树,都是各自为政,成不了大器,所以个人离不开集体;只有大伙同舟共济,才能开大船,才能使海让路,使浪靠边,可见集体的力量大无边。把两首歌一比较,应该选用哪一首就不言而喻了。
  
  2.素材的类型选择不当。
  
  案例二:有一位老师在上“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为了说明“有生命这个世界才精彩”的观点,采取了以下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出示二组图片,分别是人类、动物、植物、青山绿水的图片和荒无人烟的沙漠、秃岭以及干涸小河的图片;第二个环节,提问“看了这两组图片后,你有什么感想?”
  
  评析:在思品课教学中,可供用来印证同一主题的素材类型是很多的,但是,不同情景下,不同类型的素材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上面这位老师,其设计思路应该说是很不错的,学生看了两组图片后,也能自然生成“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教学目标。但相比之下,她还没有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在素材类型的选择上稍有不足,因为该校已实现多媒体教学,如果能围绕主题展示二段相关视频,如在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栏目里截取二段相关的音像视频,其效果会更好。生命在于运动,用动态的音像视频将各种生命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青山绿水等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沙漠、秃岭、小河断流等死气沉沉的现象进行对比,必会给学生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有了生命,世界才充满活力,才精彩纷呈”。用视频将生命的运动特征反映出来,既丰富了教学形式、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可更为直观、形象地凸显主题,引发学生自主生成教学目标。
  
  3.素材脱离当地实际。
  
  案例三:有一位老师在上“身边的诱惑”这一框时,为了证明赌博是一种消极的诱惑,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他给学生提供了如下素材:桐庐县黄家店村的黄某某与一群哥们在酒店玩十三道(一种赌博的形式),输了一万多元钱,第二天早上回家后,向妻子要钱赶本,结果与妻子发生激烈争吵,妻子一怒之下撞墙而亡。
  
  评析:思想品德课程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增强课程内容的可信度,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从而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按照这一理念,上面这位老师的做法就显得有点不妥,(教学论文 fanwen.weiyujianbao.cn)因为他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没有扣住“身边”二字进行选材,是空对空的说教,给学生虚无缥缈的感觉。
  
  4.没有充分挖掘素材的内涵。
  
  案例四:有位老师在上“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时,为了突出“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闪光的成才之路,展示自己的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这一主题,投影了华罗庚、莫扎特、姚明等名人的图片,尔后教师分别介绍了以上名人,接着就投影结论:要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品质,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是多样的。
  
  评析:在介绍这些名人时,应将他们各自的独特性挖掘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地得出“走适合自己的个性、特长的成才之路,更利于展示自己的风采,为人类和社会多做贡献、做好贡献”这个观点。如,华罗庚从小就对数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即便是在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回家帮父亲料理杂货铺的情况下,也不放弃。顾客来了,就帮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数学题。有时人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的结果当做顾客应付的货款,把顾客吓了一大跳。莫扎特3岁起就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据说在他还不会写字的时候便已会作曲了。6岁时,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再如,学生们都熟悉的篮球巨星姚明,他从小就比同龄人高出许多,再加上他的父母都是篮球运动员,潜移默化之中,他对篮球的兴趣和悟性,就逐渐显露出来。10岁那年,他进了区少年体校接受业余训练;5年后,他进入上海青年队;18岁入选国家青年队;19岁穿上了中国队服;就这样他一步一步地成为国际巨星。
  
  这几个人都有执著的精神,但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各个领域的大师或巨星,更主要的因素是他们都善于扬己之长、避己所短,也就是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所以,他们能成为有大作为的人。试想,如果华罗庚不是选择了数学而是选择了体育,如果莫扎特不是选择了音乐而是选择了哲学,如果姚明不是选择了蓝球而是选择了举重,他们能有后来如此大的成就吗?所以,老师在介绍时要突出他们的个性特点,笼而统之,就不利于学生生成教学目标,那么这则素材就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同时,这则素材所蕴含的结论也不能由老师摆出来,不然的话就是灌输,素材就成了花架子,就成了摆设。
  
  5.对素材的处理方式不妥。
  
  案例五:有一位老师在上“自己的事自己干”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框),为了让学生树立“自立需要很多能力”这个观念,借鉴了教材38页的一个阅读素材。即:对于自立来说,在下列各种能力中,你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①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的能力;②与人沟通、善解人意、说服他人的能力;③运用多种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④运用法律维护权益的能力;⑤组织与决策的能力;⑥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能力……
  
  接下来,这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讨论以上哪一种能力最重要,应排在前面?除以上能力外,还应具备什么其他能力?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要求学生处理思考题的方式显然是不当的,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理想、认识以及所处的环境都不同,今后他们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都有可能不同。那么,在他们心目中,对哪一种能力最重要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并且与其他同学也没有多少联系。因而,这位老师把这种人人想法不同且与别人基本上不相干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就完全没有必要了,除了热闹,就是浪费时间。如果这位老师让学生以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上问题,就比较好了,因为,学生之间只需要了解对方的看法以及为什么有这种看法,借此来强化“自立需要各种能力”、“对能力的要求因人而异”这两个观点。
  
  6.素材呈现的时间不当。
  
  案例六:有一位老师在上“珍爱我们的生命”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①教师列举自己所知的两个自杀事例后,让学生谈听后感;②教师口头介绍周大观并投影其诗作《我还有一只脚》。(口头介绍:周大观是台湾的一个小女孩,自幼聪明懂事,才华出众。8岁半的时候,患了骨癌,为了防止癌细胞的扩散,被锯掉了一条腿。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躺在病床上还写下了40首小诗,《我还有一只脚》就是其中一首。)(投影《我还有一只脚》:贝多芬双耳失聪,郑龙水双眼失明,我还有一只脚,我要站在地球上。海伦凯勒双眼失明,郑丰喜双脚畸形,我还有一只脚,我要走遍美丽的世界。)③提问:你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评析:周大观虽然身体遭受病痛的折磨,但她并不怨天尤人,而是流露出坚强的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用这首小诗来导人新课,应该说与本框的主题思想是相符的。但是,上面这位老师却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导入,就显得重复而臃肿。如果将以上环节作如下变动,效果就不同了:先介绍周大观,再投影其诗作《我还有一只脚》,尔后让学生结合人物介绍谈读后感。这样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共鸣,为新课营造较好的情感氛围。这种设计紧扣主题、简单明快,既节约了时间,又能把学生的情感很快地引入到新课中来。
  
  二、选择和使用教学素材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素材。要么用来烘托主题、升华情感,如案例一;要么用来创设情景、调节气氛,如案例二;要么用来强化观念,增强说服力,如案例三;要么用来引导思维、生成教学目标,如案例四;要么用来巩固延伸、拓宽视野,如案例五;要么用来导人新课、引发共鸣、营造气氛,如案例六等等。那种漫无目标地选用素材的做法,只会导致画蛇添足、弄巧成拙,既破坏了课堂的连贯性,又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弱化了教学主题,有百害而无一利,应坚决摒弃。
  
  2.综合性原则。按照心理学中的强化动机理论来看,若增加刺激的频率与手段,则能强化人的某种行为动机。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脑、眼、耳、口、手等器官的功能,就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学情景,更加容易生成教学目标。因而,在选择教学素材时,我们要遵循综合性原则,要尽可能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功能,使学生用心去想、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口去说、用手去练,这就势必会大大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效果。如案例二中的图片和视频,它们的功能以及给学生的感官刺激绝对是不同的,音像视频所产生的刺激功能更多,因而其效果就更好些。
  
  3.高效性原则。要从办公条件、教学条件和个人的知识面等实际出发,尽可能选择、使用最合适的素材,包括选择素材的内容、素材的类型、素材的时效(尽可能选择最新的素材)、素材的属地(最好是当地的、身边的)以及使用素材的时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素材的效用,上面列举的六类不当做法,都是违背高效性原则的,所以就效果而言都不是很理想,都有改进的必要。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兴山一高)
  
  

【思品课教学素材的选择与运用】相关文章:

思品课教学中导行途径的选择08-17

思品课教学中导行途径的选择08-07

[思品论文]思品课教学中导行途径的选择08-17

思品课教学反思03-04

“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08-17

“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08-08

“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08-07

“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08-07

[思品论文]“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