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职教论文>论高职教育视野下的新能力本位课程观

论高职教育视野下的新能力本位课程观

时间:2023-02-18 01:27:47 职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高职教育视野下的新能力本位课程观

论高职教育视野下的新能力本位课程观
  
  荣莉
  
  摘要:课程观是课程开发与改革的基本理论。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视野下,应坚持新能力本位课程观,即以能力本位为指导,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以开放的、多元思维为取向的课程观。
  
  关键词:高职教育;视野;课程观;新能力本位
  
  作者简介:荣莉(1965-),女,黑龙江勃利县人,硕士,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论。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1-7518(2011)29-0004-03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能力本位,淡化学科体系,是由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决定的。职业教育课程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要改变过去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课程模式。能力本位是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而言的,也就是说.进行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职业教育,进行什么层次的教育才是高等教育,怎样对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能力本位培养目标?长期以来,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课程实际目标偏离培养目标,影响了高职教育沿着自身轨迹发展。
  
  一般意义上,高职的高,字面上有两点理解:一是“学历较高”,这里所强调的“较高”是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有较高的综合素养,通过专业选修课和综合素质选修课等课程体系和训练手段予以实现。另一方面有较高的学历:二是“能力较高”,就是强调以够用为原则,掌握应用理论,以熟练为目标,安排相关职业能力训练。但这样还不能揭示高职的本质。要揭示高职的本质,必须跳出职业教育看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职业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如学术性大学、工程性大学、职业性大学。具体表现在指导思想和课程内涵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的指导思想是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培养的人才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对此没有明确要求。就课程内涵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依据选择、序化课程内容,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以学科知识系统化为依据选择、序化课程内容。在不同教育类型并存的形势下,如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与普通高等教育没有本质区别,那就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可以互相取代,更进一步说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可以被普通高等教育所取代。事实证明,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回顾十多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培养了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时代迈进,为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奠定了基础,更为解决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其次是高等级教育,是指它是在相当于高巾文化程度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等教育.即国际教育标准概念的第三级教育.是教育类型中的一个层次,如中专、大专、本科等,具体到职业教育领域,分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本科与硕士层面的职业教育。这里,仅指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与中专层次的职业教育比较。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为教育功能和教育内容的不同。就教育功能而肓.高等职业教育比中等职业教育高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综合、全面程度及其所显现的责任、价值功能,高于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实质上反映了工作过程复杂程度的高低”。就教育内容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比中等职业教育高在“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一般只需有能力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
  
  在不同教育层次并存的形势下,如果混淆基于不同教育层次的不同教育功能,那么也会令高等职业教育面临被取代的境地。而事实证明,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层次之间具有依赖关系,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不同社会层次的需要。只有把握好层次定位,“使高等职业教育在系统结构上形成无法取代的教育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够发展。”
  
  二、课程观
  
  回顾我国职教改革的源动力,总体上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上位层面,由教育部推广的宏观指导微观的职业教育改革:二是下位层面,由各职业院校在教育部指导下自主进行的职教前沿的改革。而问题出的最多的往往在职教一线。一场改革必定有一个关键性因素,职教改革也不例外。职业教育改革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教学、管理、课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师、学生等,这其中到底哪一个具有核心地位和关键属性?如果我们耐心进行梳理,会发现所有问题都指向课程二字。而以往进行的教改是对课程微观层面内容的设计与编排,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选取什么内容,如何序化这些内容成为制约职教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在此,有必要提出课程观概念,基于什么样的课程观才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开发,才会有什么样的课程。
  
  课程观是人们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技术学、教育学、课程论等方面的原理或主张,进而形成对于课程的基本观点或一般看法。课程观是课程开发与改革的基本理论。历史地看,对高职课程开发具有一定影响的课程观主要有下几种: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整合能力课程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一)现代课程观
  
  泰勒于1949年发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地位。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对当时课程专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围绕着4个中心问题运转——即“4W说”: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围绕这4个问题,泰勒是按照循序渐进的直线性程序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4个步骤或阶段: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构成了典型的现代主义泰勒线性课程设计模式的预定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控制性(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封闭性课程体系。泰勒原理作为科学主义思潮的主流,一直影响着各种新教学论流派的崛起与演变。根本上说是宏扬科学教育,振兴科学理性精神。但历史无情地对泰勒科学理性精神进行挑战:两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主义滥用科学技术实施的大屠杀、各种高精尖技术用于自然的过渡开发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核武器威胁着全人类,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人们的观念中出现了真实与虚拟的两个世界,人工智能向人类中心地位发出挑战。
  
  (二)后现代课程观
  
  20世纪下半叶.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在信息网络中,各种信息都有平等的对话机会。相对于现代表征“进步、技术、理性、效率、行动、成功,追求封闭性、确定性、中心性、普适性、控制性”,后现代表征为“混沌、消解、非理性、解放、交往、联系,追求开放性、不确定性、非同一性、去中心、多元化”等等。
  
  作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典型代表多尔针对泰勒线性课程设计模式在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提出了课程设计的“4R”标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多尔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静态的物,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一个过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形成的.是课程意义的创造者和主体。开放性是后现代框架的根本特点。这一开放的系统允许学生和教师在会谈和对话之中创造出比现有的封闭性课程结构所可能提供的更为复杂的学科秩序与结构.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是“平等中的首席”,是转变性的: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自身:学习则成为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它将是开放的、灵活的,侧重过程而非成果。后现代课程观启示我们,课程是一种课程开发参与者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比较而言,泰勒课程观提供了一种课程开发实施的基本程序,多尔课程观提供了一种课程理念,给所有进行课程开发的人留有足够的开发空间。本人无意对泰勒代表的现代课程观与多尔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观进行优劣比较,我认为二者都有其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本人试图寻找当代青年的人价值观与两种课程观的内在联系,试图发现两种课程观中的哪(fanwen.weiyujianbao.cn)一种更能够满足当代年轻人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当代青年人的人生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主张在工作中享受生活。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性化”为标志的新时代.如果说20世纪的人权理念是保障人们的生存权,那么,21世纪人权理念已经进化为“有尊严的生存”。他们不想用劳动占满自己生命的空间,不执着追逐“铁饭碗”,自主创业或选择小时工、派遣工、短期工、兼职工等灵活就业方式正在成为青年大学毕业生们实现人生价值与梦想的全新选择。他们以非理性、解放、交往、联系,开放、多元化为价值取向。基于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职教课程需要做出怎样的调整才能适应青年人的需要呢?灵活就业方式,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启示我们职教人对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调整,除了满足市场经济中企业的需要,还要考虑个体对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自由选择权。
  
  由于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因此课程开发理念需要重新确立,也就是我们要基于什么样的课程观才能开发出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课程。不难看出,当代中国青年人的思维观念受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影响很大,培养造就具有后现代思维的人为职业人才.需要借鉴后现代课程观指导课程开发,但由于中国具有自己的国情,仅仅寄希望于后现代课程观很难解决中国各地职教发展不平衡问题。
  
  (三)整合能力课程观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人们对能力本位的解读也越来越丰富,其中有一种主张开发综合能力的观点,占有一席之地。一个生物人只有经过职业教育才能成长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职业人,而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活生生的社会人。整合能力观将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境结合超来.把能力看作课程在职业工作表现中所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注重学生在具体工作情境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它强调面向整个职业工作过程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各单项能力的系统整合,整合了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态度,特别是与专业不直接相关但对个体生涯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能力。整合能力观认为综合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就可以通过具体岗位成长为职业人。但整合能力课程观也有局限性,那就是它没有给出对于支撑各种能力的课程怎样融合的指导性意见,它在强调能力的一致性时,忽视不同能力之间的差别,只讲结果,忽视能力形成的过程,因而有使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之嫌。
  
  (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观
  
  1.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4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职业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
  
  2.在课程内容的排序上,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容的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化,则强调有生命的“机体”(个体)对知识的构建过程,应与“机体”在工作过程中的行动实现融合,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目前这一理论已经成为全国各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主流观点。但本人认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没有充分体现开放性.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引起误解,继续沿用相对封闭的开发模式。
  
  三、新能力本位课程观
  
  鉴于上述课程观各有优点和不足,我们很难在其中选择一种课程观作为课程开发的指导性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当代大学生的后现代思维现状,开放性的不拘泥于任何一种课程观但又必须立足于某一课程观是本文在课程观的立场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采取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以开放的、多元思维为取向的课程观,我称之为新能力本位课程观。近年,有专家质疑能力本位课程观。笔者认为,新能力本位课程观有存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理由如下:
  
  1.高职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坚持新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必要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本质要求从工作分析着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践性要求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具有实践经历,教师、学生、企业、政府等都是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新能力本位课程观正式针对职教的这些本质属性而构建的,是有的放矢。
  
  2.历史证明能力本位是不可替代的职教模式。从产生那天起,能力本位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不断的完善,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国际上公认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加拿大的社区和初级学院教育、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等,提供了很好的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开发模式。他们的成功经验更加证明能力本位观的历史生命力。引入我国之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本地化,如何不断丰富能力内涵,而不是抛弃它。
  
  3.能力本位课程观具有可操作性。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教育部提出“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办学指导思想,各地都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兴办职业教育,改革职教课程,促使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果没有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指导,那么职业教育还不知在学科型道路上走多远。
  
  4.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优势仍然凸出。与传统的职教教学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具有四方面的优势: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学科课程体系:重视学习者个别化学习,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而非注重“教”;反馈及时,评价客观。
  
  5.正确处理能力本位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职业能力的开发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终身的开发过程,而职业学校则要在职业教育这样一个确定的阶段对这一终身化的过程予以结构化并提供支持。再者,能力本位的教育,依然是对人的教育,不能离开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则是各个教育者以及学习者可以自我建构的.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与路径正是那条通往“罗马”的捷径。
  
  6.正确理解新能力本位课程观。能力本位教育不是终极性教育,它是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接受的生存发展能力方面的教育。有专家提出“人格本位”(邓志伟)、“素质本位”(解延年)、“以人为本”(饯景舫)课程观,试图替代能力本位课程观。“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课程观易淡化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被人生的大目标掩盖。素质本位过多强调作为人应具备的素质,高职学制只有三年,短短的三年内完成全面素质教育目标不现实,需要跳出素质教育的视野,回到职教类型中谈课程观。人格本位的提法泛化了职业教育与人权的关系,无形中将职业教育置于人权的大框架下,作为独立的教育类型的地位被泛化。因此,笔者认为,能力本位与人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不能对立起来,强调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比强调入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便于把握和操作,应从发展完善角度理解能力本位,从系统、开放、多元角度理解和构建新能力本位课程观。
  
  7.坚持新能力本位课程观是完善丰富能力本位课程观的现实需求。我国职教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怎样适应后工业时代对人才的挑战,怎样均衡发展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怎样转变人才观,能力本位依然是很好的切入点。人本位、素质本位、人格本位等都不能在职教理论不发达、课程专家稀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职教发展水平不平衡的背景下引导人们办好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紧迫性要求职教人沿着能力本位的大路继续走下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不断丰富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使之成为中国职教土壤里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2][3]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6.
  
  [4][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8、119、19、16-18.
  
  [5][7]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69、70.

【论高职教育视野下的新能力本位课程观】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论文:课程论视野下的语文知识教学思考08-03

专长研究视野下的智能观08-17

新课程视野下的初中体育课程策略08-24

能力本位:英国高级公务员培训新取向08-05

人本主义视野中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08-17

论经济法是社会本位之法08-05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探讨08-22

新课程下的评价观08-17

信息技术课程的本位思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