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命教育论文: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论文: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李曦,徐杰玲
(华东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南昌330013)
摘要:生命教育是为了青少年的生命健康与和谐发展而进行的一种教育,也是当前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让受教育者珍爱自己的生命并更好地生活,是当代教育应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教育的应有本质。作为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和价值升华的生命教育,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转变观念,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培植人的生命的意识,高扬人的生命的旗帜。
关键词:和谐社会;青少年;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116-03
关于教育,爱因斯坦认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人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辨别能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是一个受过很好训练的动物,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忽视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因为生命教育是为了青少年的生命健康与和谐发展而进行的一项德育工作,也是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一、生命教育的意蕴、缘起与提出
1.生命教育的意蕴
生命教育是一种整舍性的教育,它关注教育的生命力,教导学生使其从观察与体会对人的生、老、病、死的感受来理解生命的意义与生命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学生尊重与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怀。
对于生命,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是:“一个很难下定义的现象。”它一语道尽了生命的复杂性。学者专家们由于其知识背景的不同,对“生命”意涵的思考也不同,进而对“生命教育”的解读或阐述也有所不同。有人从哲学的角度强调正确的人生观与人生实践;有人从宗教的角度强调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与生命的意义;有人从生死学的角度主张应从死亡的议题着眼以培养人的关于生死的智慧;还有人主张应以生活及伦理教育作切入点,以使人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关于人的自我的概念、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和建立自己圆融的人际关系。可见,尽管专家学者们对生命教育内涵的阐述有其各自的角度,但若站在教育的角度看,其共同关注的仍然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所以,我们应基于对人的生命及其本质的认识,从生命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的关系,确认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主体性,应按照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及社会对人的需要来实施教育,以为受教育者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和终身的幸福奠定基础。
2.生命教育的缘起与提出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其后他所倡导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79年澳洲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1989年,日本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针对青少年自杀、对人的污辱行为、杀人、破坏自然环境和浪费现象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的目标。
在我国,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台湾比大陆起步要早些。1997年,由于当时台湾的一些学校一再发生暴力及自杀事件,台湾当时负责教育工作的陈英豪认为,必须尽快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所以就于该年的年底在全台湾的中学中开始进行生命教育,并希望此项教育能向下延伸到小学,向上延伸到大学。
当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台湾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我国内地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却才刚刚起步。2003年5月,我国教育部修订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新课标规定,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这些规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亮点之一。此后,上海市和辽宁省相继启动了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工程。2004年8月,160多名在北戴河参加会议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也发出了在中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倡议,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在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生命教育虽然开始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在中小学学生中有了初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根据2008年12月9日法新社的报道,中国目前仍然是全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即每年有25万到30万人自杀,约占全球自杀人数的四分之一。另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目前自杀已成为15到34岁的中国青少年的头号死因。2006年,自杀占这个年龄组死亡人数的26.04%。正值花样年华的青少年,却以毁灭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命,这不禁令人质疑: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真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也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应置根于生命本身。让受教育者珍爱自己的生命并更好地生活,是当代教育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教育的应有本质。
1.社会和谐需要生命教育
和谐社会是一种讲民主、讲法治、讲自由、讲平等、讲博爱与讲人权的社会,是一种公正、有序、开放、多元、宽容,与合作的社会,也是一种充满了和谐的底蕴并具备价值认同的社会。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有有利于社会团结、有利于凝聚人心、有利于面向未来的社会成员对其社会价值的认同,包括对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状况的认同,对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认同,对自己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对其所处自然和生态状况的认同,对其所生活的宇宙、世界和人类的认同,等等;它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个维度‘3]。
生命的和谐是人类所有活动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的日益增多的自杀现象、生产活动中的各种不安全现象以及日渐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等都在影响着我国社会的与谐与发展。此外,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及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也往往使人心惶惶,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生命的脆弱,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又无可奈何。
生命是人的根本,人本主义的基础就是人的生命的意识。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应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内在的动力和基本的保证。因此,生命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凸显出了其重要性。
2.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需要生命教育
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曾通过对异化与自由两大范畴的论述,提出了他的关于“新型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的构想,并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4】。1867年,马克思在其关于《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衷的指示》中,又把教育理解为心的教育(Mentaleducation)、身的教育(Bodilyeducaton)和技术训练(Teehnolgicaltraining)‘纠。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求人们要能够自主地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就是要求人们要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就是要求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要能够正确地平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塑造健全的人格。
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学校教育中过度地强调升学和考试,人的生命的意义被压缩成了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学习和分数。当人被异化为分数的奴隶时,其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视,这种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必然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正确地认识他人,从而使他们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时也珍爱他人,即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乎段。
3.教育即生命,生活即教育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61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教育的追求就是人的生命的发展。人的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需要教育,所以教育就成为了人们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成为了人的生命的一种内在的品性,成为了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从人的生命发展的角度看,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文化生命都呼唤着教育。因此,教育已经成为人的生命存在的支柱,人一刻也离不开教育,教育贯穿于人的生命的起始、过程和结果之中。
教育不是教人去“死”,而是教人去“活”,“生活就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生活就是人的生命的亲历性和实践性,是人的生命的一种自主和自由的伸展,生活是教育的营养。所以,让生活和教育打成一片,让人在生活中完成教育,这既是“教学做合一”的精髓,也是“教育即生命”的体现。三、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让教育充满生命的气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修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自己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可以看出,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应该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的人性完善的。作为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和价值升华的生命教育,它理应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培植人的生命的意识,高扬人的生命的旗帜。
1.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的体系
生命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生命活动的时空场所,所以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必须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行动,以形成一个教育的网络体系,对青少年进行多维度的教育。
(1)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老舍先生说过,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孩子获得生命的的地方,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空间,也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组织或任何外人都不可能替代的。人类文明史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早且最易被铭记于心的启蒙教育,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教育之源;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一种最能深入骨髓的学前教育,它又可以被看做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采用“爱”的教育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命至上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重视健康的意识。要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所以要体验对生命的喜悦,要理解生命的尊严,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树立起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舞台
学校是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场所,学校对青少年正确生命观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但是,当今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严重地被异化,人类早期的关于人文主义价值的理念,即人对生命、希望、自由、公正、平等、爱和美等的追求已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所取代,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人的尊重,缺少对人的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因此,学校应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加以认识,加以思考,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学校不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融人生命教育的内容,要设法开展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而且还要重视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育学生对生存的感受能力和生命意识。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中也要充分体现其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
(3)社会环境是生命教育的条件
“环境育人”是生命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个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他所生存的环境来塑造的。当前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被大众文化所恶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就充斥着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相伴而生的还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皆被消解,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贬值,生活的意义虚无苍白。一切都可以不做,一切也都可以做;一切都无所谓,一切似乎仅是游戏而已——现代人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虚无世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要做好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工作,更要重视倡导社会文明,净化社会环境,以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着仁爱的社会。
2.创新生命教育的形式,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不能采用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通过切实有效的生命教育的活动来进行。应不断地创新生命教育的形式,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且充分地调动起青少年生命的活力,以强化青少年的珍惜和保护自己生命的意识,增强青少年驾驭自己的生命和人生命运的能力。
(I)敬畏生命,珍惜自我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价的。对待生命,应心存敬畏。只有敬畏生命,才会珍惜自我。应充分利用生命知识讲座、生命阅读活动和生命主题班会等活动向青少年传递全面系统且切近实用的生命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的9月1日的中小学开学日,中央电视台给电视机前的数千万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即以当年在我国发生的影响巨大的事件以及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范人物为该课的内容,形象而不死板,生动而不做作。该“第一课”抓住了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的时机,让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对生命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与认识。笔者相信,这种将知情意行整合在一起的教育对青少年的生命理念的渗透是不可估量的,因为价值理念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2)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人的个体心性的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是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目标的价值观,对青少年如果仅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而不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那么他们就只能有“如何而生”的本领而没有对“为何而生”的感悟。所以,教育者应利用丰富的课余活动、传统的节假日的活动和学校的制度与管理文化等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此开发学生的人性和潜力,扩大学生的生命内涵,为他们的一生奠定基础。
(3)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
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青少年自身的切身感受使他们体味来自于他人、来自于社会和来自于大自然的“恩”;就是以理性的形式让青少年感知来自于痛苦、来自于挫折和来自于失败的“恩”。“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青少年以使他们具有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使青少年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教育者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要抓住各种机会来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以使其知、情、意、行达到和谐的统一。
叶澜先生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是为提高人的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怀的一种活动。所以,教育必须走出“工具性”的误区,必须回归教育的生命本性。
【生命教育论文: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相关文章:
生命教育作文08-20
为生命而教育08-17
生命教育形象大使征文,为了生命的教育08-04
青少年法制教育论文08-13
汉语教育应是打通生命的教育08-20
教育:生命的“美容剂”08-23
呼唤“生命教育”课程08-17
生命教育征文范文08-20
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