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基于入学与就业的视角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基于入学与就业的视角
口李德方
摘 要:从入学与就业视角出发审视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职的社会地位依旧不高、吸引力不强、招生考试制度不尽合理、就业质量不高等,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入学与就业;视角;高等职业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李德方(1968-),男,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从学校到工作岗位”(项目编号:09SJB880002;)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李德方。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34-0020-04
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历来是个重点。有学者从计量学角度统计了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情况,结果发现研究成果论文数量逐年攀升,从1980年至2007年,以高职发展为主题的文献总数为2518篇,在整个高职教育研究中占35.1%。其中对高职发展中的问题研究,近年来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和类型上定位不清、无特色生源类型与有特色人才质量相矛盾,政府、企业和社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技能型师资不足,资格证书泛滥等。此外还有办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基地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社会适应性较差,品牌专业不突出,专业设置缺乏特色。还有的认为是传统的社会观念、现有的管理模式以及就业体制是制约高职发展的主要问题。“极端地说,大学的社会评价是由选拔(入学)、毕业(就业)这一人口与出口来决定的。对一般人来说,它有时就是最能看得见的·质量,的指标”。本文试图从入学与就业的视角研究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基于入学与就业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分析
每年的6月,对中国数百万高中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且难忘的月份。众所周知,该月的7、8、9日三天是全国高考日。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三天是决定数百万考生一生命运的三天,“一考定终身”的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也道出了一些实情: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通过高考胜出从而获得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提升是一个基本路径。考完后不久就公布成绩,然后考生填写志愿,等待录取。接到通知书后,就按照规定的时间背着行囊奔赴全国各地的院校,其中包括一千多所高职院校——这就是恐怕每个中国人都熟悉不过的、上演了几十年的“高考剧”。
让我们首先聚焦这出“剧目”中的关键——招生选拔。以江苏省2010年高考为例(其余各省大多情况类似).高考录取共分7个批次进行,依次是提前录取院校、第一批本科院校、第二批本科院校、第三批本科院校、体育类艺术类高职(专科)院校、第一批高职(专科)院校、第二批高职(专科)院校。分这一先后顺序的标准就是考生的高考成绩——语文、数学、英语等高考各科目成绩总和。在这一制度性的次序中,高职院校处于最后的三个批次。
当然.考生是有选择自由的。这个自由体现在考生有填写志愿的权利。通常在考生成绩公布后开始填写志愿,并且录取仅限于在考生所填的几所志愿院校中选择。但问题是由于前述的录取政策和传统的惯例,考生填写志愿院校的顺序是遵循上述录取顺序的。换句话说,考生的志愿其实是由上述选拔顺序决定了的。他们看似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其实是隐含在程序性安排中的,一旦不遵守就有落第的风险,而这个结果是考生及其家长们最不愿看到的。因此很难否认,这一人为的制度性安排,无异于给高等职业教育贴上了“次等”的标签。
按照上述程序层层筛选,那些失去了进本科批次的考生们被最后批次的高职院校录取了。不管愿意与否.每年数以百万计的考生们就是这样“被”上高职院校。之所以用“被”这个字眼,是因为这些考生们更多的是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因为这是高考录取的末班车。
如果说普通高中毕业生们从上述选拔制度中感觉到些许无奈时,那么对同等学历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们来说则是“不幸了”。根据现有政策,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是不能升学的.只有少数的幸运儿可以依据“对口单招”①的高考政策有机会升入高等学校深造.结果是每年数百万中职毕业生不得不因为升学道路不畅通而走上社会——尽管其中不少人很希望继续深造。
拿着高职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考生们去各自学校报到,首先面临的就是一笔不菲的费用。由于高职教育自身的高成本.所以各高职院校不得不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收取较高的学费.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学费更是高昂。其次是学习过程的尴尬。因为这些普高毕业生们几乎没有职业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实践技能),所以不得不从头学起,加上学习时间有限(一般是三年制,有的是两年制).其中实践技能训练还要占去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时间.所以高职院校不得不降低标准.于是就有“论理论不如本科生、论技能不及职高生”的批评。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学生们很难真正快乐起来。一项针对高职一年级学生的调查表明.认为自己比较成功的只有不足10%的学生,说明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认同感不高,大大低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
再者,让我们看一下“出口”的情况。在精英教育阶段,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大学生的就业是无需担心的,俗语“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是其真实的写照。毕业生们被纳入国家干部序列.由组织人事部门分配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及技术岗位上。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成为新的就业模式.“就业”成了大学生走上社会的又一次严峻考验。尤其是高校连续大规模扩招.加上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其中2001年的就业率只有55%、2002年为55.7%.而同期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率分别是85%和83%.两者相差近30个百分点。嘲面对这种状况,全社会开始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情况虽有所改观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以2008年为例,高职的就业率也仅为68%。扩招前人们形容“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就业”则成了毕业生们的一叶“独木舟”.以致媒体上出现了毕业生“零报酬就业”的新闻。人员招聘,尤其是好的岗位招聘,比如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招聘,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已不鲜见。
另外,从就业质量来看高职也不高。表现为对口就业率低,学非所用现象普遍。闵维方和曾满超的研究发现:学以致用者工作努力程度较高.工作效率也比其他人高出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专业对口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特长从而提高生产率。从最近两年的高职毕业生的起薪工资也能发现其与普通本科生的差距。其中2007年本科毕业生月平均工资是2400元.高职毕业生月平均工资是1600元:2008年高职毕业生月平均工资是1700元,本科毕业生月平均工资是2300元。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得知.尽管2009年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月薪增长幅度较大.但和普通高校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见下图:
至此,从“入学”和“就业”视角分析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后不难发现:制度性的安排与程序设计使得作为技术性高等教育的高职相对于学术性高等教育的普通高校而言先天处于劣势:貌似公平合理的程序化的入学招生制度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幸的种子——许多不想接受职业教育的普高生们去了高职院校.而希望继续进高职深造的职高毕业生们则提前走上了社会:较高的学费标准使处于社会低层的学生家庭负担较重.影响到了社会公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中等教育阶段普职比(要求1:1)的政策设计与现行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就业低迷、就业质量不高的现实又进一步降低了高职对考生及其家长们的吸引力。总而言之,在我国实现高职可持续发展要走的道路十分漫长。
二、应对措施
针对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遵循历史与现实的逻辑.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求解决。
(一)制度设计:提高地位是关键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不同群体因所占有的财富、权利等不同而导致所处地位不同的一种社会状态。在中国社会,经济分层(或财产分层)、权利分层和职业分层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指标。从经济分层角度来看.作为同为承担高等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无论是在经费投入还是资源占有方面均处于劣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权力结构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和发生在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后.以干部或官员级别分层作为全社会分层的基础与主线,并由此派生出全社会的分层体系,作为这一体系中的一部分.高等学校也被赋予了相应的行政级别,其中普通本科院校为正厅级.有的甚至是副部级,而高职院校一般为副厅级。从职业分层来看.1999年对我国职业声望值的一项调查发现(总分为100分).得分在60分以下的职业共20个.以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职业为主……。这里说的蓝领,主要指饭店厨师、宾馆服务员、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人等.而这些正是职业教育面向的主要职业。从社会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的学历教育仍然是用人制度的主导因素。虽然政府再三提醒社会不要把上大学看成是发展事业前途的唯一出路,但是在用人制度方面,没有大学学历,甚至没有研究生学历,事业前途都是不宽阔的,社会地位也随之受影响。
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高职的社会地位,不是喊几句口号、发几个红头文件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从制度层面上采取实质性的措施:一是要从资金投入、资源配给上予以高职合理待遇,努力提高其经济基础,改变目前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存量小、占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比重偏低的现状。以2005年为例.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8.11%,.2006年下降为7.95%。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来看.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是5940.77元,高职高专是2959.08元,前者是后者的2倍。而事实上,由于职业教育的“昂贵性”,培养一名高职生所需的费用要远远大于培养一名普通本科生。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职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二是要从制度层面上解除高职教育只能是专科的禁锢,让符合本科高职标准的高职院校“升本”乃至举办研究生教育,②从而构建起纵向衔接、横向互通的学术性高等教育与技术性高等教育体系,改变目前高职事实上终结性教育的特质,使高职从单一的就业功能向包括升学功能在内的功能多元化转变。尤其是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高职“升本”不仅可以暂时缓解就业压力,而且未来具有同等学历的富有特色的高职本科毕业生应该更具竞争优势:三是需要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提高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地位。对国家公益性岗位实行指标配额制,使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有保障。比如在公务员录用、事业单位招考等方面,除了部分确需学术性高校毕业生的岗位,其余岗位应一视同仁,甚至部分技术技能型岗位要优先录用高职毕业生。
(二)招生选拔:方式内涵要改变
现行的高考制度是精英教育时代的产物,是普通教育一统天下,职业教育严重缺失时期的衍生品。在我国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这一制度的局限性已经非常明显。因而有必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使之更加契合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久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根据这一规定,各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江苏省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和高职院校注册入学制度。自明年起率先从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开始试点.实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学习制度。此举可望为高职院校带来比较充足的生源的同时,可能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正如著名学者南京大学龚放教授所言:“如果什么成绩都不看,谁都可以去读,可能会降低人们对高职院校的信任度,这样在人们的心理上.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也许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因此,事关重大的招生改革应渐进前行逐步推进。具体举措为:在考试安排上,实行学术性高等教育与技术性高等教育分别命题、分开考试的“双轨制”考试制度。考虑到过渡的平稳性,对学术性高等教育(普通高校)招生.可以保持现有的招考方式;对技术性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可以实行每年两次招考,其中一次可以与普通高校招生同步进行,另一次可以放在冬季招生、春季入学,以便切实改变目前“一考定终身”的单一考试制度:在考核内容上,技术性高等学校的招生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重视职业能力性向测试和技术技能考核:在招生对象上,技术性高等院校要以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及其同等学历者为主,尤其要关注已经工作但又需“充电”的社会青年.甚至包括对高职感兴趣的中老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过去是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切实改变目前招生对象的严重错位现象。
(三)教学改革:调整内容促衔接
1.调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按照工作体系设置课程的同时,着力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化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确实存在着一些障碍,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削减文化基础课的理由。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文化基础薄弱,所以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因为在内涵上,技术和职业教育“应从宽广的基础开始,从而促进在教育系统之内和学校与职业界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衔接,以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技能训练固然重要,但一味强调技能训练,举国重视技能大赛的做法也不妥当.关键是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合理确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比例与权重,使两者相得益彰。
2.调整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内容,使之溶入职业教育的元素。通过设置一定比例的职业教育课程并作为学生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乃至于成为普通高考升学考试的内容,③以便切实改变普通高中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为其今后无论是走上社会还是接受高等教育(学术性高等教育或技术性高等教育)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有利于促进中高等教育的衔接。只有从源头上解决了生源的质量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才有彰显的基础.即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高职应体现出理论水平大提升、实践技能更高超、综合素质有提高。
(四)目标定位:精到准确不越缺
目标定位精到准确的实质就是高职找准在社会和高等教育领域中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及相应位置。从整个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体系来看,高职教育定位是政府、社会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成才的需求.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对一个国家、地区的高职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对高职教育的角色和任务进行宏观的规划:从高职院校微观角度来看.高职教育定位是高职院校对自身办学的诸多要素,包括发展目标、类型、特色、层次、办学形式以及教学管理和规模等各个方面进行的范围选择。作为与学术性高等教育并行不悖的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的。这是高职自身必须把握的培养目标定位.也是区别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标准,同时也是高职自身选择发展路径的主要依据。具体在培养对象的选择上.既然是培养面向岗位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那么就理应在关注完成普通教育后的学龄青年.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同时.也要关注在职在岗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尤其是随着学龄人口的逐步减少,将后者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范畴意义更加重大: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高职教育应该鲜明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技能性特征,以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性、系统性与高深性。两者在专业设置上应该相互补充、避免雷同,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同构现象。对于那些不适合高职要求、不适合地方经济发展、不适合形成特色的专业坚决退出历史舞台。如财政税收、国际金融等专业坚决停办,让它们回到普通高等教育的阵营中去:在学习方式上,要针对职业教育学习内容的特点.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先理论后实践、边理论边实践、先实践后理论等不同方式,尤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置身职业情境,感受工作氛围,最大限度地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使广大学员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习得实践技能,成为真正的高(级)职(业)人才。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撑,同时也为中国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高职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也历经风雨.存在着如前所述的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以科学的精神,求是的态度,客观地正视问题并寻求良策,就一定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继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对口单招”是普通高等院校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行的专业对口的单独考试招生,招生计划分本科、专科两个层次,均列入当年高校招生计划,是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对“升本”学校要严格按照技术性本科高职的要求办学.而不是重走学术性高等教育发展的老路。
③在中国高考指挥棒依然功能强大的现实情况下,这样做可以保证职业教育课程知识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彬,王义娜,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职教育研究文献的计量学分析[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9,(4):41.
[2]常小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分析与对策[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9,(3):42-44.
[3]朱艳.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53.
[4]刘五云,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79.
[5][日]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51.
[6]王宛璐,张琳.各高校具体招生计划正式公布[N].扬子晚报.2010-6-19,(A6).
[7][16]汪正责.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反恩和追问[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9(8):42.
[8]瞿帆,范绪锋.55%的就业率说明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3-11-21,(8).
[9][11]张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要做的功课还很多[N].中国教育报.2009-8-17,(7).
[10]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06.
[12]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http://edu.163.com/special/0029314H/mycosjiuye.html.
[13]李强.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13.
[14]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3.
[15][19](澳)张宁.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9,(6):53,54.
[17]廖礼辉,陈敬良,沈有禄.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J].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9,(6):9,10.
[18]陈瑞昌,江苏:2011年试行中职毕业生注册读高职[EB\OL].http://gaokao.chsi.com.cn/gkxx/ss/201010/20101 022/134948884.tml.
[20]姚红.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2)上半月刊:82.
[21]叶华光.高职教育的特性分析与未来发展走向——与普通高等教育比较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0,(1):45.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基于入学与就业的视角】相关文章:
对我国现阶段民营医院发展浅谈08-2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08-06
我国现阶段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与对策08-18
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08-06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08-05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08-05
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08-18
我国网络银行的问题及对策08-05
当前我国失业保险的问题与对策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