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教学
读读背背?
——浅谈诗歌教学
海南侨中 语文组 毛子雅
诗歌教学向来都被认为是难点,尤其是中国当代诗歌的鉴赏,而近几年来诗歌教学内容在初中的内容调整也很明显,笔者在此无意于证明这种倾向是什么,但诗歌教学确实实在朝着某一个方向变,这对我们所有从事教学教研的老师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而在某种意义上也该是我们直面诗歌教学的时候了。为此,笔者想结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中国当代诗人韩东说过一句话:“诗歌的美感完全是由个人的生命灌输给它的,又是由另一具体生命感受的”。此话说得好,我认为这完全可以用来指导我们从事诗歌鉴赏这一行为。黑格尔曾言:“诗是作者灵魂的一次痛苦的经历”;柏拉图认为:“文学创作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美的理念的回忆”;黎巴嫩的伟大诗人纪伯伦也说过:“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它都浸透了诗人的血性与灵性,我们鉴赏诗歌就必须从诗作者这一创作主体层面进行剖析,然后用客体——读者的心灵去解读,这两个层面缺一不可,否则就背离了诗歌鉴赏的主题。
我们习惯上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侧重于对诗歌的意象意境的把握,这诚然是对的,但是有很多的学生甚至一些老师都很难说出这两个概念的具体内涵。初中老师对学生强调的是读读背背,并落实得非常具体到位。笔者曾经在本校开展的语文教学公开课中接连听了几堂初中诗歌课,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绞尽脑汁地组织学生读背翻译,有的老师似乎要把学生引到诗歌的意象意境的鉴赏上,但快要到达时却突转向诗歌鉴赏的边缘上去。有极个别的老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却在课后的评议中遭批判。被认为是误入诗歌教学的歧途,只需读读背背就可以了,似乎背了几首诗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这是出路吗?本该是非常优美的诗歌,一堂课下来就只剩黄口小儿般的咿咿呀呀,热闹的气氛固然是有的,但却把诗歌支解得支离破碎,这该是一种心痛啊!我们教师也可以回顾我们自己对诗歌的学习过程,看看我们什么时候真正意义上掌握了诗歌鉴赏的要点。有些东西代代相传就是一种毁灭。我们站在讲台上面对两眼茫然的学生,自己也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
我们似乎以习惯这么一个理念:在读读背背中理解,总有一天会领悟其中的奥妙。但是这种自我的领悟是需要机缘的,就像普鲁斯特的主人公口含一块泡过茶水的玛德莱娜小点心,突然感觉到一种奇特的快感和震撼的时候,便是碰对了密码。但是更多的时候也许一辈子都跟这种机缘无缘或擦肩而过。与其等待不如努力面对。或许我们完全可以走另一条路:在接触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对诗歌本体的把握,让学生带着工具和钥匙去开启诗歌的大门,只要锁没有生锈,钥匙是闪光的,也许这一过程要来得快,这种幸福的机缘要早日地降临到我们学生的头上。我想这该是值得我们去做的一件幸事。
这番话作为论文的一部分自觉不适,但在听了那么多读读背背的诗歌教学以后,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对诗歌有过系统的研究而现在最为重要的是站在讲台前给学生谈论诗的老师,我特别想说,也可算作是写此论文的一个理由。
第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一般在上课时是不提倡对作者和时代背景做过多的介绍,但诗歌教学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要想真正的读懂一首诗,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作品,有时就很难把它读透。因此,在初次接触这位诗人的作品时,不妨多花点时间介绍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人其事上。
比如说,讲苏轼的作品时,应该首先比较全面地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特别是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个性,努力还原出北宋那个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和在这个具体环境中生存、思考和写作的活生生的苏轼。“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一方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预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他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内心苦闷。”(《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骆玉明著)“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如果没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北宋那个特定的时代,那也就没有苏轼。因此,我们在这基础上来学习他的作品,学习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范文先生网 fanwen.weiyujianbao.cn 收集整理)
第二,要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解读和鉴赏诗歌。摈弃原先那种只是为了应试而支解诗歌的教法,从“诵读和引用”的基础上,体味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诗歌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第三,借助多媒体,从整体感悟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体味诗歌的意境。
大家都知道诗歌教学存在着一定难度:讲的多,诗歌的味则太淡,讲的少,味是浓了,只怕学生体会不透。由此看来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想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优化教学,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无疑是挖掘诗歌意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大家知道诗歌是需要多读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富有感情的朗读,现代诗特别是抒情诗,却尤其需要多读,这便使多媒体发挥了用武之地。由于采用艺术化的朗读,鲜明地表达出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思想感情,不仅能省去教师由于无法尽情表达而产生的教学困难,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全诗的感情变化中掌握诗的情感脉络,为学生用心感受诗歌留下广阔地思维空间,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同样,《沁园春•雪》这课,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地理解词所饱含的深刻的内容和强烈的感情,感受革命领袖崇高、博大的胸怀,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给学生朗读做了很好的榜样,使学生在自己朗读体味诗歌的强烈感情时,有可模仿的对象。
可见,诗歌教学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既满足了学生追求现代化的心理,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浅谈诗歌教学】相关文章:
浅谈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08-16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08-17
浅谈初中古典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08-05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08-03
浅谈诗歌活动中图谱的设计与运用08-18
识字教学浅谈08-17
浅谈语感教学08-05
浅谈识字教学08-05
浅谈小组教学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