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交流中促进发展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教育部制定的《纲要》提出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同时,全国各地教育界的各个领域,给个门类开始骚动,开始反思,开始转变,开始进步发展。
《纲要》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课改后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多少受到了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新兴崛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密切关注人与人的意义、人与环境的关系,它的理念(理论)促使人们去思考和探索深层次的问题。事实的教训,时代的要求,再加上其它的因素使得人们对过去倾向于机械化、非人格化的教育进行反思,对贯穿于整个生活过程的教育——素质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不再认为学习只限于系统的认知性活动,课程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提供”知识,以师生对话的形式鼓励学生思考,允许学生自己探索,促进知识个体化,强调学习中既有来自外部的激发或刺激,也有来自内部的发现感、求欲感、掌握感和领会感。
无疑,师生“对话”即“交流”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在课程改革的促进下,似乎一跃翻身成为了主角。但师生能否站在同一高度面对面自由的交流,真正实行起来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现,也需要经历坎坷不断地总结、前进、发展。作为教学相对自由活泼的中学美术教育,更应在交流中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那如何交流,交流应主注意哪些问题,不妨我们来共同探讨探讨……
首先,作为交流过程中的一方,甚至是起主导促进作用的一方——教师,即教育工作者,他(她)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包括他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等,都将对交流过程以及教学目标的成功与否产生极大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认,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作为知识劳动者的教师,如果是此类“人”岂不可笑?他又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如何来进行交流?所以现在一直提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这不单纯指年龄的年轻化,而更多的是指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的年轻化。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地跟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才有可能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改变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
其次,当然,中学美术教育中交流的方式不单单只有对话的方式,它还有——问答、讨论、操作实践等方式,在交流过程中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1.问答作为一种交流形式,在传统教学中也较常见到,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传统的问答形式过于单一、过于森严,缺乏互动和活泼,学生还处于较被动的角位。现代中学美术教育中的问答交流,应更多地注重互动性和双方性,即交流双方都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而教师作为组织者,应更多地起引导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观点想法和问题予以肯定和做出解答,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而达到互动交流的效果,也因此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对话,讨论是美术欣赏课的一种重要交流方式,通过对话,讨论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内在构造、精神内涵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感受力。师生可畅谈无阻,在自由的交流当中互相沟通、理解,以取得鉴赏的最佳效果。这样教师作为组织者与学生参与者共同探讨研究,从而使学生在感受艺术作品的同时,饱受美术文化信息交流,确信对美术的个性认识。另外,教师在其交流过程中,本身也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从而源源不断地取得与学生交流的动力和经验,也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特的教育门类,具有它本身的特质,它具有极强的个体差异性,实践性和交流性,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美术教学中“交流”的重要性。实践作为交流的一种方式,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造型·表现”课和“设计·应用”课中占主导地位。每一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特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表现力。在传统的美术教学当中,教师只在乎单方面的传授,学生作为接受体毫无个性,毫无感情地表达着与现实毫无关联的东西。他们忽略了交流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方式上的差异之一。
同样,操作实践作为交流的一种形式也是互动的,在“造型·表现”课和“设计·应用” 课中,学生可自由地组织﹑表达﹑创作﹑设计某一静物或某一主题,设计课例,教师同时也参与共同创作,在完成的作品对照中,再相互交流彼此的思想、手法、意趣和创意,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当中,达到促进作用,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之间的城墙也将不推自倒。
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雕塑和设计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设计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
再者,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牵扯到美术评价的问题(美术评价将影响交流的效果)。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后明确提出发展的基本特点,即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②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④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综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⑤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而美术评价又具有特殊性,它甄别与选拔的成份较少,因而也相对比较自由,也就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压力。而给学生赞赏和鼓励的评价则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其实美术教育是极其开放自由的门类,学生存在强烈的个体差异,他们有权按自己的思维去创作,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存在好坏之分,有的只是某种表达方式进展程度的高低不同而已。因而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有个性的表达方式,并指导学生沿着这种方式不断的进步、发展。
总之,在现代中学美术教育中,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以说是课程改革和发展学生的重点之一。师生间不再是单一的接受与被接受的关系,同时还可能是同伴关系、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以及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关系,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向多重性演变。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接受外部只是输入的同时,积极地构建着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内在认知动机驱动的学习,这种内在的驱动力表现我学习者渴望、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倾向,这种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认知的兴趣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应予以充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师生之间的不断交流,把学生的潜在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转化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真实的、持久的学习状态,形成自觉的、发现性的、自我调节性的、积极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在交流中促进发展】相关文章:
促进工业发展经验交流05-31
试论城市发展中社会和谐的制约与促进08-15
精神推动发展 发展促进和谐08-15
美术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8-15
德育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促进班级发展08-23
浅谈如何在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08-16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08-15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08-20
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