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体育论文>适当集中 扩大规模 优化布局 提高效益

适当集中 扩大规模 优化布局 提高效益

时间:2022-08-17 19:26:43 体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适当集中 扩大规模 优化布局 提高效益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一,是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个转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从单纯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转到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的道路,同样适用于牧区教育。

牧区教育,尤其是寄宿制中小学教育,是青海教育的一个难点,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学校的布局、规模及效益问题。发展牧区教育,一方面要千万百计开辟投资渠道,扩大投资总量;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适当集中,扩大规模,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则是提高投资效益的最佳途径。

一、布点多,规模小,效益低,质量差,是当前牧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下,青海牧区教育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较快地发展起来。截止目前,全省牧区共有民族完全中学17所,民族高级中学4所,民族初级中学25所,民族寄宿制小学300所(其中县办21所,乡办196所,村办83所),初步形成了“州有完中、县有初中、乡有寄孝村有初斜的教育网络,这与解放前广大牧区基本上无学校教育的状况相比,可以说有了巨大的历史性进步。

但是,也要看到,青海牧区地处高寒,地旷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畜牧业又有着流动放牧、牧民居住高度分散的特点,这就给办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尤其是牧业实行“牧畜折价归户、私有私养、草场划片包干”的责任制后,牧业高度分散的特点更加突出,牧户劳力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由于受上述条件和环境的影响,牧民子弟入学率低,流失现象严重,致使寄宿制学校在校学生愈来愈少。据调查,在全省279所乡、村办的寄宿制小学中,一般在校生都在40至50名之间,有的只有20多名,出现了“一二年级满堂坐,三四年级空位多,五六年级没几个”的局面。大部分学生读完一二年级或二三年级就回家放牧去了,真正读完小学的极少,民族中学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全省牧区44所民族中学,规模一般都在200人左右,小的不足100人。有的教学班只有一、二十个学生,个别的仅有几个学生。

学校规模小,在校学生少,但所需经费却相当高。寄宿制学校是现阶段解决牧民居住高度分散情况下学生远距离上学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这种形式除了具备一般办学条件外,还要修建学生宿舍、伙房、餐厅、库房,配备炊事员、管理员、保育员、放牧员、挤奶员、卫生员等,还要解决学生的生活补贴,其用于每个学生的费用相当于东部农业区的3至4倍。据1991年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执法检查组调查测算,像果洛这样的地区,培养一名寄小毕业生的费用相当于北京、上海培养一名硕士研究生的费用。这对于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财政基本依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牧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目前,地方财政的低收入与寄宿制学校高费用之间的矛盾表现得十分突出,如果这个矛盾不解决,牧区教育就很难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同时,学校规模小,在校学生少,也给教育自身发展带来了困难。(1)“粥少僧多”。有限的资金不能集中使用,办学条件普遍较差。长期以来,尽管青海对牧区教育一直实行重点投资和扶持政策,但在经费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广种薄收”、“撒胡椒面”现象严重等。看起来学校办了不少,但实际办学条件都很差,造成“你也上不去,我也下不来,谁也吃不饱,谁也饿不死”的局面。据调查,目前我省牧区90%以上的中小学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标准,相当一部分学校至今还未解决“一无两有”问题。(2)“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规模虽小,但一些基本设施如教室、操尝办公用房等并不因规模小而减少。在校学生少,但占用教师、工勤人员却多。有的寄宿制学校三、四十个学生,教师七、八个;有的不足20名学生,却有八、九个教师;甚至有的学校出现了工勤人员与学生人数一样多的不正常现象。结果,钱花了,力费了,但毕业生很少,办学的实际效益不高。(3)管理水平差,教育质量低。学校规模小,不仅造成了人财物力的巨大浪费,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困难。从现有学校看,办得好的和比较好的只占少数,多数学校管理上不去,教育质量差。有的乡寄校办了几十年,却没有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因此,学校规模小,从教育投资上考虑很不经济,而且还为教育质量的提高造成困难。那么,怎样才能改变乡办寄校投资高、效益低的被动局面呢?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集中办学。

二、适当集中,扩大规模,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集中办学的最大优点是便于加强领导,可以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相对集中,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也可以从现有教师中挑选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从事教学工作。此外,还可安排足够的人力加强学校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为此,八十年代以来,青海部分牧业县开始走出一条联合集中、内部挖潜、省钱省力、效果好的办学路子。如海西州乌兰县针对乡乡办寄校规模孝学生少、条件差、管理难、师资浪费严重、投资效益低等弊端,1992年果断决定将赛什克、铜普和巴音三个牧业乡寄校124名蒙古族学生集中到县城联办,从而拉开了集中办学的帷幕。集中后的民族联合小学在县城新建教室15间、学生宿舍15间、教职工宿舍20间、学生餐厅4间,配置餐桌10套、高低床40套,配齐了崭新的课桌凳和教师办公桌椅。随着人力、物力、财力的相对集中,潜力得到挖掘,效益日益提高,截止1995年底,牧民子女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已分别达到88%、98、6%和95、7%,较1992年提高了25、78、6和10、7个百分点,成为全省牧区寄宿小学的样板学校。果洛州玛多县考虑到花石峡地区黑河、清水、花石峡三乡政府所在地在一起。所属寄校相距很近,3所寄校与1所地区小学规模都很小,总共才有144名学生的特殊情况,适时地提出了四校集中起来办成一所寄宿与走读、民族班与普通班并存的民族中心小学,同样得到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好评。合并后的民族中心小学,在学校管理、教学质量、资金使用、办学条件等方面较过去都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牧民子女人学率也由过去的19%上升到34%,提高了15个百分点,走工了“以规模求效益、以质量求发展”的道路。

可见,根据牧区不同经济条件、人口多寡和教育发展状况,采取联合、集中等多种形式办寄小,可以说是青海省各地党政部门、干部群众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发展牧区教育途径的成功经验,是一种应当给予极大关注的创新。同时,乌兰等地的办学实践还总结出,牧区办学布点不宜以其服务半径作为唯一根据,也不宜完全按照行政区域划分,而主要应考虑牧区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区域间流动规律,可采取跨乡(村)入学、数乡(村)联合办学、县(乡)办高孝乡(衬)办初小等灵活形式,怎么有利就怎么办。目前,青海牧区寄校凡是走了这条路子的,效果都比较好。否则,不要说发展,就连维持现状都很困难。所以,适当集中,扩大规模,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是新时期牧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抉择。认真总结并及时推广上述经验,对于加强牧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努力实现“两基”、“两全”的目标,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考虑到牧区、特别是青南地区的纯牧业县人口少、经济发展水平低、中学布点多、规模孝办学条件差的实际,各县民族中学与普通中学也可相应合并。不要说在国家还不富裕的情况下,我们难以为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同一县城办起两所,甚至三、四所中学,即使经济发展了,也要充分考虑各县实际,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这样,才能扩大校舍、师资和教学设备、场地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国家也可重点投资,尽快改善办学条件


【适当集中 扩大规模 优化布局 提高效益】相关文章:

教育管理 - 优化学校布局调整中的资源配置08-17

我省优质教育规模扩大百所高中成为示范性高08-17

适当 精当 恰当08-17

适当放松作文05-19

适当搞搞高效学习日08-16

作文如何谋篇布局05-16

团队最佳规模是怎样?08-17

对国学价值的认同与边界的扩大08-17

在市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08-15

选择适当的角色作文800字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