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导读法
一、诱导----激发学习动机。
人从环境中所接受的不知不觉或意识模糊的刺激影响,心理学上称之为暗示。充分利用学生的暗示心理活动,能促成学生阅读的需要、兴趣和动机,并充分发挥智慧潜能,顺利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有位教师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是这样开讲的:解放军的一个连队每天早点名时,连长喊道:“马宝玉!”没人应声;“葛长林!”仍然没人应声;“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还是没人应声。直点到第六位战士的名字,才听见应“到”。前五位战士为什么不应”到”?他们到哪儿去了呢?既然他们不应“到”,连长为什么还要每天点他们的名呢?因为他们是牺牲在狼牙山的五壮士!(板书课题)接着教师要学生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学生产生了兴趣,又在比赛的氛围中自主阅读,很快便了解了故事情节,感受了人物风貌。
导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求解决新课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提高的`认识需要和认识水平的内部矛盾不断产生----解决----再产生----再解决。因此导读课的设计要构成阶梯式的累积发展层次,让学生在最佳的阅读心境中不断产生探究的动机,一步步地思考课文的内容和思想。
二、疏导----指点阅读的门径。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导读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一个反馈系统,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时,必然有反馈信息作用于教师。小学生思想感情、兴趣欲望、心理因素的不稳定性,各自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这些反馈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此,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机智,适当地予以疏导,巧妙地指点门径,以保持学生阅读心理流向的畅达,促使学生自解其难。
比如在阅读《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学生对文中的比喻句,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不甚了解,认为“荡秋千不是很好玩的.游戏吗?”这显然没有把“秋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考虑。教师可这样疏导:这里的秋千指什么?(十三根凌空而架的铁索)这里的“荡”有什么危险?(脚下是九十 丈的深谷,水急浪高)“荡秋千”在这里说明了什么?随着教师的有序有节的疏导,学生思维开阔了,终于读懂了这句话。
三、评导----培养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主要包含思维的度和深度,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性。它们制约着学生自主阅读的`质量,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要随时加以评导。
评导要根据教材特点,揭示学习规律,向学生传授逻辑思维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