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浅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浅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时间:2022-08-17 16:26:32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浅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浙江省海盐县石泉小学 董玉良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绝大多数教师的重视,并在这方面有了很多的研究。但一说起创新教育,很多教师首先想到的只是抽象的思维品质和具体的思维方法的培养,比如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广泛性,以及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等。思维的引导和培养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禁锢于“应试教育”下所形成的僵化的、单一的思维模式。但深入一下,创新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则首先是让学生有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心灵的自由。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才会有创造力;同时每个学生都有着潜在的创造力(陶行之语),只要教师提供足够的机会,激发学生创造的源泉;学生只要获得精神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心灵的解放,那么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被充分地迸发出来。     语文不仅是基础学科,而且是学生创造的基础。作为母语,语文是学习其它科目的基础;是其它科目进行创造的基础。同时,语文是学生接触机会最多,学习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是最能进行创造力培养的学科。它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没有不变的理论公式,它的范畴几乎和生活一样宽泛。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只要教师将表现创造力的机会让给学生,将能激发创造力的机会抓给学生,将实践创造力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就指日可待了。     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产生,跟教师的课堂教学原则密切相关。语文教育是最能最易发挥学生创造力的,所以教师更应确立平等、民主、宽容的课堂教学原则。师生间只有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能使学生在没有外在压力的宽松的气氛中,具有了安全的归属感,充分地展开创造性的认知活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文化的残余至今还阻碍着我们的教育走向民主与科学。     我们的语文教育总是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在课堂上,有许多教师往往处于好心,总是在无意识中损害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感情。他们怕学生不懂不会,理解不深,于是多讲、再讲、甚至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以自己的思维结果灌输、强加给学生,而学生失去的不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创造力的大好良机。就像动物园里关得太久的动物,失去的不但是往日的威风,更多的是求生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去寻求,去获得。     同样,我们的语文教育也总是侵占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在课堂上,不但没有平等的师生交流,共同讨论的民主气氛,相互宽容的理解态度,反而以“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思想专制存在着。学《丑小鸭》,学生只能理解为看人不能只看外表;学《赵州桥》学生只能理解为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结晶;写《我尊敬的一个人》,学生只会写老师、爸妈,老师总是春蚕或蜡烛,爸妈总是送我上医院;写《家乡巨变》学生总是爷爷奶奶先诉苦,然后是我们思甜,或者道路变宽了,房子变大了等等;写景,只能是校园新貌或我家的小院;写物,只能是物的特点和我的喜爱;写事,只能写有“意义”的事;写人,只能写“心灵美”的人……     在如此“崇高”、“庄严”的“语文教育”下,在失去了精神自由、思想自由后,哪里还有学生的心灵自由?学生的心灵已被牢牢地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哪里还有半点创造力的自由?也许这种“奇怪”的现象不是个别的:有许多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课堂上不愿意讲,不愿意说,即使讲也是讲老师要他讲的话,讲老师爱听的话,但在课外却能滔滔如流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一筹莫展或套话连篇,假话整篇,但私下写的日记却灵气飞扬、真心相见……这说明了什么?是他们不愿说、不愿写自己的话,真心的话?还是教师不给他们机会?这说明人的心灵一旦有了机会冲破牢笼,必将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或纵横驰骋的感情骏马!因此,所谓语文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语文教育教学氛围,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纵横的机会。      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机会,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作为教师也应拥有这样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我们实在无法设想:一个迷信教材、迷信教参、迷信各种试题的教师会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教师的心灵自由,取决于教师宽阔的人文视野:我们应该博览群书,站在人类文化成果的高峰俯瞰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我们的心灵应该向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开放。心灵自由的教师必然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这首先意味着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信任和尊重;不仅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精神个性,更要容忍学生对自己说“不”,不仅要真情相对,更要真心相待。因为只有教师真诚、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自由创造的原野。     学生创造力的产生就必须给学生以思想自由。首要是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这里所说的“迷信”主要是指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迷信、对名人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我经常给学生说:“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圣人’;老师也好,名人也好,‘权威’也好,都不可能句句是真理;我们所学的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也不可能绝对完美无暇;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应该的,要听从,却不能盲从。决不能用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我问学生喜不喜欢这篇课文,绝大多数学生都说喜欢,唯独有一个学生说他不喜欢,他还说出了不喜欢的理由。尽管他的理由在我看来是多么的“幼稚”,但当绝大多数人说“是”时,他敢于说“不”,而且是对一位文学大师的作品说“不”——作为教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我赞赏他不迷信不盲从的勇气!我当即表扬了他这种勇气,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给学生以思想自由,其次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燃烧的论坛:面对课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学生和作者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强加给作品的绝对真理。教师可以说《梳羊角辫的小姑娘》以“回答她的只是红领巾的一角!”结尾,是多么的“含蓄”而“巧妙”;学生也有权利说:“这太做作,读起来别扭!”教师可以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机智勇敢,而唐僧人妖不分,真假不辨;学生也有权利说:“唐僧不这样做,这不是唐僧了,他又没有火眼金睛;再说如果真的是人,那岂不真的枉杀无辜了吗?”少年的眸子往往比大人的目光更明澈,没有太多世故的心灵往往对课文有着比教师更独特更深刻的理解——多次听着学生评论名家名篇时的“惊人之语”,我常常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给学生以精神自由,就应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文章。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如果学生不敢在文章里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其文章必然充满新八股的气息,而八股文绝无任何创造力可言!我对学生的作文要求是八个字:“真情实感,随心所欲。”只要真实、健康,学生想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而且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可以写真诚的崇高情怀,也可以写有趣的平凡生活;可以写现实的眼前景物,也可以写幻想的未来世界;可以与老师商榷,可以与大师对话;可以评论经典,也可以改写名篇;可以可以鄙薄蜜蜂,也可以赞美老鼠……总之,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的色彩。被解放的精神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大海是无边无际的草原,雪白的浪花就是那数不清的羊群。”“月亮哭了,泪水化作了星星。”“云,是出走的孩子;雨,是天公公的眼泪,诉说着悲伤的故事。”……能相信这是成绩平平的学生写的吗?其实,我并没有给他们讲要如何如何写,只是让他们自由想象,于是,属于他们年龄的文句便流出了他们的心灵。      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是给学生以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心灵的自由,创造的自由——当我们无视学生的潜在的创造力,把他们当做“低能儿”进行“培养”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也许让我们不甚满意甚至失望;但是,如果我们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机会并积极鼓励、激发、诱导其展示自己的才能时,学生所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就会常常令我们惊喜。我们也就会达到语文教育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首要目的。

浅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