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提高语文作业含金量 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需要减轻小学生的负担,减轻小学生的负担需要减少小学生课外作业的数量,这是毋庸质疑的事实。正如“减负”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一样,“减作业”的真正意义则在于提高学生课外练习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减少小学生作业数量和他们在作业上所花费的时间。这就要求提高小学生课外作业的质量,提高教师布置作业的水平。 那么,什么样的作业才算高质量的,才能真正反映出教师布置作业的水平呢?笔者认为: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育观,使作业尽量接近所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只有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充分训练并产生适当成就感的作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课外作业。 小学语文教育的总目标是在对学生进行基础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达到这一“既教书又育人”的终极目标,在平时布置作业的时候,我坚持把学生的作业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联系起来,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得到切实的训练,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发展。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变过去的单一型作业为现在的多样性作业。 传统的作业大都是在本子上写的作业。比如:抄写几遍生字、生词,组几个词,造几个句子等。但是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因此,这种单一的书写作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单调的书写工作也常常是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做或不完成作业的原因之一。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于创造性,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得到切实的训练。于是,作业有了这样的类型,机械地抄写词语变成选择课文中认为用的好的词语,背诵课文改成第二天的朗读表演,听说练习变成为辩论赛做准备……实践证明,越是具有创造性和有利于个人发挥的作业,越是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例如,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中意境,感受捉蝶的快乐,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或是在与学生交流。 二、变以往的学生机械完成为今天的主动选择。 因材施教是孔子沿袭至今的科学的教育观。每位教师都知道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在布置作业时,却又往往忽略这一点,去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同样的作业,这种做法无疑是有悖于因材施教,有悖于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不同发展区的学生,一模一样的作业,常常会导致部分学生“吃不了”或“吃不饱”的现象。例如,读五遍课文的作业,很可能造成有的读了五遍却没有读会,有的读了不到五遍就已经读熟却没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把这次作业改成下限是熟读课文、上限是了解课文内容,那么,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要读的遍数以达到练习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例如,在指导写作文《我最喜欢的人》的第一课时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下限是听家长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人,中限是向家长介绍自己喜欢的人,上限是试写草稿。在第二课时我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把学生已写的草稿当作例文进行讲评和指导,重点辅导那些只完成下限作业的学生进行课堂做文。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引入竞争机制,消除学生惰性。 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更何况是自制力本来就比较弱的小学生呢?随着“减负”的呼声加大,小学生们也知道要为自己“减负”,为自己减少作业。因此,在刚开始改变作业布置形式的时候,他们很容易产生惰性,或是认为非书面作业不是作业,或是只完成下限作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竞争机制引入作业中,进行适当及时的书面评改或口头评议,表扬完成上限作业的学生,鼓励完成下限作业的学生克服困难。竞争中的比较既有横向又有纵向,以激发学生的作业热情和兴趣。争强好胜、喜欢听表扬是儿童的天性,有了竞争,他们就有了动力。这样一来,完成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完成上限作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课堂教学需要“含金量”,课外作业也同样需要“含金量”;课堂教学需要因材施教,课外作业更要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高质量的课外作业带来的是有效的练习,有效的练习带来的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