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创造性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创造性培养

时间:2022-08-17 15:54:10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创造性培养

作者:胶南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徐增才  邮编:266400    电话:13969796518   内容摘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教师从理论上应该提高自我,从实践上应该从课内互动动和课外互动两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    课堂互动   课外互动 目前,有许多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个别同学还把语文课当成一种休息课。北京某重点中学一位语文老师曾对高一新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对语文学科感兴趣的不足10%。据上海市两次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数理化课程注意力集中的占91%,而语文只占15%①。针对这种情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显得特别重要。 一 语文兴趣及培养兴趣的意义 什么是兴趣呢?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表现,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因素,总是主体指向一定事物的自我活动②。也就是说:兴趣是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语文兴趣则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的、对语文学习起推动作用的兴趣。它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a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情绪的表现;b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够积极的自觉的进行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c语文学习兴趣总是由学生指向语文学习的自我活动。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势在必行,而且应当作为一项重点。其原因在于: (1)在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学生的大量时间都被数理化占去了。有相当一部分的师生都认为语文的学习是无关紧要的。 (2)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老师的授课往往都是为了考试而服务,或者满堂灌,或者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为了考试而学,结果许多学校的师生都进入了题海战术。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学生都成了考试的牺牲品,语文教育也就失去了他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3)    由于过分强调考试内容,很多老师不去认真准备符合学生特点、符合本地区特色的教案,而是死扣参考书和练习书;学生为了考试课业负担加重,不但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忽视了全面发展(突出表现是高分低能)。 (4)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读高中的时候,亲身体会到了兴趣的威力。高一时,语文教师是陈某某,他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他的讲课内容很丰富,但是他只是一味的满堂灌,表情冷淡,不注重启发学生,结果同学们都不愿意听他的课,上课做小动作或者背诵历史政治的大有人在。期末考试全班的成绩也很不理想。后来我们班换了一位从初中调上来的老师,她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她的课很生动,她总是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入,而且还让学生表演、比赛、写日记等。结果她的课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如何培养语文学习兴趣也引起了教育者的关注,许多优秀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1钱梦龙在他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中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他的教学思想着眼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注意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 这一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把教师比喻成为一名导演,那么学生就是演员,二者的地位不可颠倒。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恰如其分的导,学生才能惟妙惟肖的演。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中,不应该有旁观者、局外人。 江西南昌三中的张富提出“教学交往存在多层次性”,他认为“课堂中师生交往存在多种形式”,可概括如下: a传统讲课型。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 b教师跟全班学生发生着口头和非口头的交往。 c教师跟学生不但保持来回交往,而且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 d教师和学生都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进行来回多向交往。 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应该吸取第四种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作为集体的一员,针对课堂问题和语文活动进行多层次交往。而目前我们的

[1] [2] [3] [4] [5] 下一页

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创造性培养


n/" target="_blank">语文教学往往停留在第一种或第二种层次上,很少有达到第三、四种层次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怎么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要想真正达到张富教学法所说的第四种层次,语文教师非下苦功不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可以大胆采用和借鉴好的上课方式,也可以把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活动导向学习法等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总之,教师要把内容高度概括,光念讲稿、念教科书不行。”要把本质问题抓住,把立场、观点、方法交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留有余地”“教师是引路人,带个路,指明给他,不要牵着他,或者抱着走。”⑤ 2教无定法。语文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产生的那一天起。自从古代,就有了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可能是启发式的根源,国外则有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反诘式,现当代则有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的课堂六部教学法、黎世法的六课型教学法等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并借鉴吸收对自己有帮助的部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或课外活动时,都要围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中心,这样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胸有成竹。   二 从教学实践上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如何真正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即做到课堂互动和课外互动的统一。                                 (一)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指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相互活动。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不同地位呢?钱梦龙在他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中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他的教学思想着眼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注意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姚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中指出: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掌握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作者列举了六种方法:1妙语激发2情感激发3直观激发4逗笑激发5设疑激发6成功激发。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值得语文教师借鉴吸收,值得在实践中应用。       下面,我用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分析如何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预习:最佳问题奖的启示       “凡事有预则立,无预则废”。学生只有对一篇课文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听课时才会有的放矢。然而,不少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时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实质上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好像只是在被动的寻找答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才去预习——这样被动学习的效果显然是欠佳的。       针对这种情况,有的老师设置了评比活动,每当预习课文时,便让学生每人出一个问题。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仍然是被动的,学生还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去思考。       “最佳问题奖”却解决了学生的被动思考的问题,这种方法鼓励学生认真预习课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适当的给与小小的奖励(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或者是一支笔、几张白纸、几支笔心或者是几句鼓舞人心的话语,或者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的眼神),奖给那些最肯动脑子想问题的同学。奖励虽小,但是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请看下面的教学实例:⑥       江西省一些重点学校的教师在预习《木兰诗》一课时,有同学提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怎么可能呢?不说别的,一洗脚就会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于是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妇女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缠脚的?”大家很感兴趣,一致推选此问题为本次预习的最佳问题。老师则查阅了不少资料,即由此导入新课。告诉大家据清代史学家赵冀考证:中国妇女缠足始于五代,花木兰生活的时代,妇女尚不缠足,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从这一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最佳问题奖”的设置,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预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获得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除了采用最佳问题奖之外,老师还可以采取激励法、讲故事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让学生预习《讲讲实事求是》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下“十年动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所造成的政治思想上的混乱,解释一下历史背景,让同学们有的放矢的去预习。                                 2 课前:一分钟演讲使学生进入语文课堂    实践证明:课前几分钟之内,很多学生往往还沉浸于上堂课的内容,还有的同学因为上一堂课遭到老师的批评等原因而心情沮丧,针对这种情况,如何使学生快速进入语文学习状态,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胶南二中的逄锦华老师借鉴有关方法,采取了“课前一分钟演讲”。他是这样做的:在每一堂课之前,他都让一个同学进行一分钟的演讲。内容可自由选择,可以是历史名著,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个人心得。演讲要求用普通话,尽量脱稿。在学生演讲完毕后,逄老师会及时的指出优缺点,或适当给予一些鼓励的话语。通过近一年的坚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课前准备也充分了,听课的兴趣也变得浓厚了。     课前演讲打破了一般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在充分参入的情况下迅速进入课堂,而且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前演讲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教师要恰当的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写出来、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要鼓励学生有耐心。 课前演讲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式,并不是孤立的。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的加以引导,比如可以和奖励挂钩,以周为单位或者以月为单位,让同学们评出演讲冠军。总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从上一堂课的内容中转移到本堂课中来,同时相应的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上课: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上课在教学中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以钱梦龙为代表的教育家们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在上课时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中入手: a.首要的是在讲解内容方面要启发同学思考,留有余地。针对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关键在于设计适当的问题或者由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然后由师生讨论,共同解决。比如我在讲解《我与地坛》一课时。就采用了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由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首先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问题,然后在黑板上集中公布,让同学分组讨论解决,在让小组代表发言。结果同学普遍反映这种方法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b.课堂导入的方法可以灵活多变。可以采用讨论式、演讲式、讲故事或者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我在讲解《我与地坛》这片课文时,就采用了“联想+对比”的导入方式,请看导语:      美国女作家海伦.凯乐幼时患病,两耳失聪,集盲聋哑于一身。她曾经写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章表现出来的不是她身体和心灵的痛苦,以及对他们的怜悯的渴求,而是乐观进取的精神和对世人的劝告。我们今天学习的《我与地坛》的主人公史铁生,20岁时下肢突然瘫痪,他一度陷入苦闷、绝望之中,好几年,他都想到死。后来,他在长期的深沉的思考中,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人生观,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 这种““联想+对比”的导入新课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思想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要透彻,对问题的提出要恰到好处。如讲解《我与地坛》,在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你的理解?一句诗呢?一首歌呢?一篇文章呢?你能不能写一些你的亲身感受?” 在提出问题后,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结果答案十分精彩: 从一句话的角度:有的概括为儿行千里母担忧,有的概括为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日日夜夜为我们操心...... 从一首诗的角度:有的概括为《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从一首歌的角度,有的想到了《妈妈的吻》,有的想到了《妈妈,再爱我一次》,还有的想到了电影《少年犯》的主题歌...... 从一篇文章的角度,有的同学想到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还有的联想到了《背影》,还有的干脆写出了读后感...... 课后,同学们都说这堂课特别生动,激发起了他们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d.此外,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要注意板书的设计巧妙合理、语言的风趣幽默嘹亮,甚至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令学生感动不已。 记得我读过一篇关于女特级教师的文章,她在公开课时选择了一个全校闻名的后进班,开始上课时,讲桌的上面铺着一层厚厚的白乎乎的粉笔灰,特级教师迅速收拾好桌面,然后微笑着开始讲课,讲课的途中她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做,之后她又讲解了这几道题的做法。讲完之后,他说了一句:“请做对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有做对的同学笑一笑。”⑦特级教师用她的行动和微笑博得了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使学生在感动之余产生了奋进的念头。 由此可以得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不仅要讲好课,更要做好人,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博得学生的拥护,才能使他们对语文学习真正产生兴趣。同时,要多给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学生一些鼓励的话语,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4复习:先死后活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不亦乐乎?”语文要不断学习,更要不断巩固强化。 针对所学课文中的知识点,我认为应该采取先死后活的方法。所谓“死”,就是要将知识牢牢记住;所谓活,就是要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复习与运用,达到灵活掌握和运用的目的。 对于死,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死记硬背有什么不好?在记忆里特别旺盛的青年时代,就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的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⑧的确如此,对于那些优美的语段、诗歌、散文以及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牢牢地掌握。 当然,死中可以求活,在要求学生背诵知识点或语段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默写、同桌互相提问,还可以开展背诵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死中可以求活,教师在让学生复习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设计题目,然后交流作答。 死中可以求活,请看广东优秀教师陆影梅创立的“创意作业”。陆老师在复习时,让学生围绕课文字词句篇等谈自己的理解、分析、延伸等,形势不拘,或点点滴滴、独立见解,训练创意思维。对于创意作业,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交上来的作业五花八门,有的同学谈了自己的读书体会,有的谈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更有一些同学用图示概括课文内容,有的续写课文,有的将课文内容分成几方面,写成歌词,套用流行歌曲曲调,以便记忆⑨。 陆影梅的创意作业时复习中死中求活的典型代表,这种复习方法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让学生深入文章的细想和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5考试: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从某种角度说,是检验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标准和尺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卡奥市的积极性。 但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原因,学生可能在某一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这就可能给他带来灰心沮丧等不良情绪。2002年2月20日,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青岛市四方区重庆路小学采取了新的考试方法:若一次考试不理想,学生可以自由报名参加二次考试。 这种二次考试的方法的确很好,它可以使学生更有效的在更短的时间内查漏补缺,可以使学生培养不怕输的精神,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目前的考试制度的确需要改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力所能及的在考试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能力。除了借鉴二次考试的做法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成为命题者、让学生分析考试成绩等。   总之,预习、课前、上课、复习、考试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五个环节,教师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真正的使课堂成为兴趣的乐园。   (二)课外互动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同”大语文教育”,认为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⑩ 语文教育不但要注重课堂还要注重课外的学习与活动。 课外互动是指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课外的相互活动与交流、交往。 如何在课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谈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存在这样的心理:即党对某一老师感兴趣时,对它的课也可能产生兴趣当厌烦某一老师的某一方面行为时,就可能对她的课也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及时的改正不足,赢得学生的尊敬与欢迎。 语文教师与学生的谈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单独面谈,可以集中解答,可以通过生活札记的批阅进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有问题向老师写信或递条子(书面交流)。 我在胶南二中实习时,曾采用调查的方式和学生展开了一次交流。方法是发给美味同学一张64k大小的纸条,让他们针对三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这三个问题是:(1)你对实习教师的意见是什么?(2)你觉得你对语文老师又那些不适用之处?(3)你对班主任有和意见或建议? 通过调查,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今后我应该声音洪亮、面带微笑、讲课时手不要插在口袋里等细节。而且我还发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比如学生竟然忽视语文学习、不知道语文早自习应该干什么等等。后来,我针对问题逐一进行了集中解答和个别谈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用人际关系的观点来看,教师同学生展开交流,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充分信任。学生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感动的状态,同时会觉得“老师对我这么信任,我可不要辜负了她”从而萌发出更加努力的念头。 第二,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写生活札记的良好习惯。 上海特级教师毛荣富特意为生活札记开设了60个栏目,如美丽一瞬、家庭记事、心灵独语、友情传递、读报有感、新闻点击、世事杂谈、人生感悟等。我们要借鉴他的做法,让学生建立生活札记本。 在这一项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及时的批阅学生的札记,要多写一些鼓励性的华语,对札记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或者单独面谈,或者集中解答。对于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的文章,教师要给予表扬,并在合适的时候读给学生听,还可针对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不等的情况具体安排,通常情况下应该至少每周二篇。 在生活札记的写作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语文教师可通过鼓励、展览好作品、开展比赛、表扬、适当批评等方式来督促学生坚持写作。 第三,语文教师应处理好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果是班主任,还应该处理好班主任和语文学习之间的关系。 各种事物都是处在相互联系之中的。语文学习应该和其他科目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目前,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许多老师都存在“抢时间”的现象,都觉得自己的科目重要,或者布置很多作业、引发大量试卷;或者在自习课时对学生进行额外辅导。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要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提高课外效率。而且,语文学习可以和其他科目的学习相结合。比如课外活动开展拔河比赛了,一方面是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班级活动,另一方面也为生活札记准备了很好的素材;再如其他科目的学习,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对其他科目的计划、总结以及对其他科目老师的意见等写成札记,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为没有写作素材而发愁的现象,又有利于各科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四,设立班内图书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和学习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真正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解决书本短缺、资金不足的问题,可建议每位同学从家中拿出两本书,组成班内图书馆,学习委员负责管理,每学期结束时把书还给学生。新学期开始时,再向学生借两本不同的书,如此循环,坚持不懈。 在设立班内图书馆的同时,语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目,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红岩》等,并鼓励学生作些读书笔记,一此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五.开展朗诵比赛、背诵比赛、辩论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生对背诵有时会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可适当在课外展开各种内容的背诵比赛,比一比那位同学背的既快又准,并且让成绩突出的同学介绍经验。 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同时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记忆。 第六,语文教师要多观察,多思考,多联系。 语文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世界。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要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而且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通过各种活动、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结 语文兴趣的理论探讨、课堂互动和课外互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比喻成一棵树,语文兴趣的理论就是树根,课堂互动就是树的主干,而课外互动是树的枝叶。根深才能树壮,树壮才能叶茂。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提高自我,并恰当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语文学习情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提高成绩、提高自身素质、学会做人等目的。   注释: ①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第222页第二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②陆士彬著《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一期; ③曹明海、马先义著《语文教育学》第399页第四段,第401页第三段;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④张富著《张富教学法》第129页、130页;开明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 ⑤成仿吾《关于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四期; ⑥日新著《语文学习法(中学版)》第41页第三段;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⑦王新《特级教师》;《读者》;2002年第8期; ⑧马伯成《要有死记硬背之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8-9期; ⑨日新著《语文学习法(中学版)》第109页;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⑩曹明海、马先义著《语文教育学》第68页第2段;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