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透过开满鲜花的读
飞花搅浊愁 重新定位迫
时下,大家都注重了阅读教学中的读。特别是在一些展示课上,读的分量很重,很足,读的形式也多样化:朗读、默读、自由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一时间,语文课上书声琅琅、写写说说、演演笑笑,如花团锦簇,好不热闹。好似阅读教学的全部都在读上,我们对学生所期待的要形成的语文能力,都能通过读来达到。笔者多次参加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透过这些开满鲜花的读的背后,做了一些冷静的思考,觉得当前应该对阅读教学中的读进行重新定位。正所谓“飞花搅浊愁”,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到底读有哪些“特异功能”。一般说来,读有以下几种功能。
感悟课文内容 感悟课文内容,传统的提法叫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最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你读懂了什么?这是什么意思?”现在看来,“这是什么意思”是没有多大意思的!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更多的是在课文所描绘的生动的形象中,对课文主人翁、内容的情感体验中的理解。我们的语文课真的要少一点理性理解,多一点情感体验。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如果教学缺乏形象,缺少情感纽带的联结,不仅会减弱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发展。语文教学只有具备了鲜明的形象性,学生才能感受真切,才能“入境”,才能引起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关注,才能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不能靠理性的说教,要以情感人,理在其中。
什么叫“理解”?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在形象、情感中理解,不是过多的理性的理解。比如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应该是从形象、情感中的理解,通常用联系上下文说说同语的意思,查工具书对同语作理性理解,最后还要回到课文中去。
积累、发展语言 我们提倡多读,初衷是把规范的语言模块整体地储藏到学生头脑中去。一个人语言的发展要不断吸收规范的语言图示,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通过读,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读着读着,一部分语言现象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下来,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心头。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走进语言。让“读”“背”在语文教学中反璞归真,提倡多读多背,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对于名家名篇、古代诗文等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诵读过的名家名篇、儿歌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对于其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早已潜移默化地形成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中,并且不时地在用。
感叹春色罢 讲求时效起
读具有如此多样的功能,所以在阅读课上理应把读作为重要的操作要义:自由读、默读、指名读、比赛读、范读。春色满园,“读”领风骚。但我们在感叹读给语文教学带来无限春色的时候。一个越来越凸显的问题摆在面前:那就是读的“时效性”的问题。所谓“时效性”,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有效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讲求读的时效性,简而言之,就是应该看到课堂上读的“增量”。在一些公开课、展示课上,学生一开始就读得很好,很有感情,令人怀疑是不是这节课上的成果。我们应该期待学生在读某一片段时,由开始的“少许温存”到后来的“滚烫流露”。下面谈谈怎样提高读的时效性。
带问题自由读 带着问题自由读,一定要设计好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比如教学《将相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时,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蔺相如到底怕不怕廉颇?那又为什么避着廉颇?学生凭借此问题找到街相如的话,细细品味,他们感悟到的是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一般说来,带问题读,更多应该是默读。“朗读出情感,默读出思想”,又让学生动口又要学生思考问题,这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快速默读 今后我们要重视默读,教材中对学生默读的能力要求一般安排在高年级,且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现在看来,中年级也要重视默读的初始训练,关键是一开始就要有要求,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默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起笔来把不懂的词句、好词佳句、自己的想法、感动的地方等加以批注,如果学生在默读中养成了这些习惯,对他们的终身学习是大有稗益的。
教师范读 在一些课上,当学生还没有读时,教师就有声有色地范读。而且是整段整段地范读,这是很不可取的。因为每个人对文本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势必将影响学生的独特感受。这样对学生感悟语言是很不利的。在课上,教师可以巧妙地引读。教师读好后要请学生评价。范读可以是比较关键的句段,学生难理解的部分。
凭着感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现在,有些教师喜欢让学生凭着感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确实激发了学生读的积极性。但如果走向极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跟着感觉走”,会产生负面效应。
团扇复迎读 妥善处理悟
让读成为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这是当前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读”,一个是“感悟”。提到读就必须涉及到悟,读悟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在有些课上,读和悟的关系有些偏颇:一味地读,不让学生有所感悟,有的教师认为“读着读着就感悟到了,说出来没多大意思”,因此在初读后、个别读后就大面积地让学生有所感悟,以为这就是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你悟。他悟、大家悟,如过眼云烟。这些现象在阅读课上一定要克服。我们期待的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引导学生读的过程。在读中层层加深,层层提高,加深后再读、体验、讨论,当中穿插写(读写拓展)。读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手段,这一点永远不能改。读好后可以适当说感悟,这种悟不是思想教育的泛化。
悟必须以读和思为基础 特别是个体悟,一定要以读、思为基础。在一些展示课上,学生课文还没读,教师就让他们发表意见,展开讨论,让人怀疑课前是否做了大量的演练。语文课,“真实”是最宝贵的。学生课文还没读,教师就让他们发表意见,展开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不切实际,我们要坚决摒弃。
悟要有层次 现在的课普遍是学生初读不充分,草草而过。初读还要加强,首先要读全文,如果后面来不及,说可以少一些,读跟说比,读更重要。一节课从开始的初读,中间的细读,到最后的升华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
悟要有重点 不要每个地方都去悟,要选择重点。如《麻雀》中有这样一句话:“老麻雀像石头一样从树上落下来……”教学时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然后问读出了什么。学生体会到老麻雀像石头一样撞下来,真勇敢。然后学生再联系全文,体会老麻雀发出“嘶哑”的声音,这是一种母爱的力量。教学时教师不要让学生这里也悟,那里也悟,似蜻蜓点水。
悟要个人悟和集体悟相结合 学生个人悟后一定要交流,要集体悟。为什么要交流?因为一个人情感的变化、朗读的变化、心理的变化,是内部体验在变化,说出来可以一吐为快。再者,说出来是表露自己的个性,有独到之处、创造之处,说出来让别人肯定,信心就会增强。至于说出来对不对,是第二位的。而且,说出来如果有价值,与人分享学习成果,是一种享受。如果有问题,还可以得到同学的帮助和老师的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