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育不是教“标准答案”
最近听到一个课堂教学故事。一堂公开课上,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让学生回答一个课本上的问题:“萤火虫燃烧了自己怎么了?”没有孩子举手,老师叫了一个孩子回答,他说“萤火虫燃烧了自己,它没怎么。”老师叫他坐下后,很焦急地鼓励孩子,让大家再仔细想想!突然有个孩子举手,老师很高兴,赶紧叫他回答,他说:“萤火虫燃烧了自己,它死了。”老师面无表情地叫他坐下,又继续鼓励孩子在书上找答案,终于有个孩子答出来了:“萤火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人间!”这时老师焦急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我们常常说的“教书育人”,指的是教学要有教育性,这是自古以来的教学原则,我们的教师往往也都不敢忽视,特别是公开课,总要极力体现出课堂教学的教育性。但他们注重的往往是“教材的教育性”,这只能称之为“教教材育人”。 “教教材育人”势必见教材而不见学生,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现在许多教师的备课,“备教材”主要是记住教材上的标准答案,“备学生”就是如何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答案”却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不同的回答,不是忽视就是给予否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背诵“标准答案”的过程,而这种学生无需思考的学习必然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很多时候甚至是“被迫的学习”,为数不少的青少年只是把学习当成一个任务、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乐趣。而一个人只有当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内在兴趣时,他才会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师教学时应有课程意识。首先,他不仅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现代教学承认学习结果的重要,但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不能让一个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却并不真“爱”学习,而是“厌”学和“怕”学。 其次,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不是只把“教材”当做教学内容的来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有形的资源,如书本、声像材料、网络资源等,也包括无形的资源,如人的体验、情感和态度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这样,教师教学时就不能再死扣一本教材,不仅教学生读课本,还要教学生读课外书籍;不仅教学生读有字之书,更要教学生读无字之书;不仅引导学生“读书”,更要把学生当作一本书来“读”。
【教育不是教“标准答案”】相关文章:
教“内容”还是教“形式”,这不是个问题08-20
别被面试标准答案套牢08-17
“赏识教育”不是万能的08-20
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08-23
教育随笔┇初入早教有感08-24
幼儿教育应教无定时_800字07-25
“为谁教”PK“怎么教”08-20
“鲸”不是“鱼”08-21
“麻花”不是“花”08-20
不是而是造句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