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时间:2022-08-17 10:49:14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班集体是一个微观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一、培养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首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获得成效的保证。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这种互动构成教育、教学的氛围、背景,在师生之间形成了“知识场”和“心理场”。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班主任,在师生交往中应随时注意和调节双方的心理距离。既要有教师的尊严,又要努力形成自身的凝聚力和让学生指向教育者的向心力。这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有至诚之爱的真挚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学生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正如古人说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也才能“受其术”。同时必须注意师生平等,师生在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充分相信每个学生具有发展潜能。“水桶盛水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公平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去体验成功。这样可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产生责任感,自觉努力,严格要求自己。
    其次是融洽的生生关系的建立。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出现了独立性意向和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等等,这种社会性的需求,引起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了一种疏远父母和老师的“闭锁性”和寻求能坦言相告的伙伴的“开放性”趋向。这要求班主任不宜只扮演严加管教的单一角色,而应力求做到既是严师又是良友;尽可能让学生与多位老师建立关系,从而让他们在众多成人影响下从“闭锁性”中解放出来。重视生生关系中舆论导向作用,帮助他们在集体内取得一个应有的地位意向,获得自我尊严和自我需求;帮助他们在集体中摆正位置,与家长、老师合作,克服社交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这个班级中感到集体的温暖、和谐,在这个集体中学习催人奋进,因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愿意为班级作出努力。
    二、培养班级自觉纪律。
    自觉纪律是指班级成员在履行纪律规范、规则方面的高度自觉,不仅指学生对纪律的认识,重要的还包括学生执行纪律的积极体验以及遵守纪律的行为意向。当然自觉纪律的形成存在一条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规律,这中间要经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纪律教育与纪律实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重在落实,严格要求,学生受纪律约束也处于被动勉强状态。这是一个最困难的阶段。教育者要巧妙地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纪律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防止产生消极、否定的态度。对不良现象一定要认真严肃予以批评制止,让集体对此也加以谴责,绝不听之任之。接下来是学生比较习惯纪律约束的第二阶段,也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阶段。这时,教育者重点放在学习引导上,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学生把搞好学习与遵守纪律联系起来,认识到纪律是保证学好的前提,特别要注意防止学生表面遵守的两面态度。第三阶段是纪律向班级健康舆论和作风发展阶段,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予以支持、鼓励和及时启示,保证自觉纪律的执行。同时要不断巩固和强化已形成的自觉纪律,这要求班级教育者必须掌握自觉纪律的特征:尊重学生人格,要强调自我控制、相互监督,让学生明白教师是在帮助其取得成功,而不是在命令其怎么做;其次是教师本身一定要以身作则,方能有成效。自觉纪律的形成,良好的集体才能形成和发展,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归因。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心理过程。青少年学生对自我行为的归因模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结果的影响,归因倾向如何将会影响到学习效果,影响到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信,以致人才的造就。因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行为归因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归因模式。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或失败的教训,在学生取得成功或失败后,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归因:靠自己的努力,凭自己的聪明,主观不努力等等。其中有的是恰当的,有的则不恰当,恰当的归因是再一次投入竞争的驱动力量,不恰当的归因会使其意志消沉。我们的作用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认识自己成功过程中的内在付出和外在帮助,使他人协助,暗示学生:不要忘记每一个帮助自己获得成功的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靠人家的支持,竞争才会有更多的成功把握。这样就不会产生成功后的唯我独“上”的优越感。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取得成功的分量,是小成功还是大成功,是中间成功还是终点成功,是与弱者竞争还是在强手如林中竖起成功之旗。这样,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更加珍惜成功,并准备再次争取成功。同样的道理可以使学生在逆境中奋发向上。
    四、培养学生的乐学心理。
    心理学指出,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更多的取决于学生对知识需求的差异,也就是兴趣的差异。兴趣是学生在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探求真理的内在倾向性。当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时,会不断地自我批评,提高自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能积极主动、心情舒畅地去学。因此,班级教育者要千方百计地设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手段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外部刺激和内部学习心理本质的培养。所以教育者既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外部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重视对班级学生内部心理本质的转化,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探究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但只有那些带探索因素的问题才有强烈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并维持强烈的求知欲。实践证明,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过易的问题又使学生无所用心,唯有那些“半生不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整个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体验他们的处境,体谅他们的幼稚,呵护他们的童心,肯定他们的判断,使他们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产生自信,在自信的推动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并且要采取多措施巩固已建立的乐学心理。帮助他们回忆成功的过程,在回忆中体验成功的艰辛与喜悦,身心得到自我强化,进一步努力的目标也更鲜明,信心也更足了,成功的可能也就愈大,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相关文章:

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5-16

健康人格培育中武术教学的应用08-20

试析心理健康教育对中职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作用08-25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8-18

创新人格的培养与作文教学06-07

塑造学生人格促其健康成长08-15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作文能力08-24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15

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08-22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