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点击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德育怎样才能具有实效性?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问题。现代德育的基础是什么?
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处于什么位置?怎样把握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当人们多方寻求答案时,一项以尊重为主要内容的基础道德教育研究课题引起关注。这一课题不仅探索了德育的方式、方法问题,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它把目光投向——尊重。
【背景】在德育工作实效性面临挑战时,努力寻求德育的基础,寻找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结合点。使道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8年前,一支由北京市东城区原教育局局长侯守峰挂帅的科研队伍开辟了一块实验田。在这块实验田里,他们播下“尊重”的种子。经过辛勤培育,如今,这株幼苗已是枝繁叶茂。
为什么要把基础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圈定在“尊重”上?
1994年,侯守峰一行在瑞典访问。一天他们在路上问路,得到一位瑞典人的热心指点。待那人走后,一位一直等在旁边的路人告诉他们:“我听到他告诉你们的路错了,但为了尊重他的好意,我等他走了才告诉你们正确的路”。那一晚老侯失眠了,尊重,击中了他。他在想: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这样?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不尊重别人和得不到别人尊重的现象?尊重,能不能成为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结合点?
这一年,区教科研中心的闫玉双老师正在搞一个德育工作现状的调查。她发现大多数德育活动不能以学生为主体,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她收集、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她在思考:德育的出路在哪里?当代道德的核心是什么?她感悟到了尊重,她在思考尊重在德育中的位置。
上下不谋而合。他们开始寻找一个道德的基本点,而这个“基础道德点”应既能体现传统美德,又能体现时代精神;既是当前和未来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而又是现在普遍缺乏的一种道德。于是,这个切入点便圈定在尊重上。
尊重是人类各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基本伦理理念或“最起码的道德共识”。这种基本的伦理理念或“最起码的道德共识”是传统美德的最基本的部分。然而,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等。孩子是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围内。以往孩子要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呼声很弱。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关系体现了平等。没有尊重,就没有平等,孩子尽管依附于师长,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一旦需要得以满足,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能发展。从教育学讲,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人的第一本性,就是要生存要发展。因此,尊重人格,尊重个人的发展应该是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道德基础。
“尊重”教育从一提出,就以独特的魅力紧紧地抓住了人心。荣双敏、葛执华老师先后被吸引参加课题研究,他们虽已退休,但仍对“尊重”教育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课题研究由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近千人,参与学校达100多所,研究规模已扩大到19个省市。中国科协教育专家委员会研究员刘保明说得好:“尊重”和“教育”这两个词人们并不陌生,把这四个字组合起来,其新意便油然而生。
【内容】 “尊重”,指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一句话,就是把人所赋有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人自身。
“尊重”教育就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的意识和能力。
课题组将“尊重”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归纳为5个方面: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
1.“尊重自己”强调“自立”。自尊是一个人灵魂中伟大的杠杆。人虽然有年龄、性别、体貌的差别,但人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都希望获得尊重。人首先要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和社会,也才能获得外界对自己的尊重。
尊重教育研究实际上是一项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工程。尊重教育所包括五个“尊重”不是割裂的,而是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对生命质量的认识和追求只能是建立在对自己清醒认识和高度自觉的基础上,所以,这项课题把“尊重自己”作为“尊重”教育的起点。其教育内容包括:
认识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尊重自己”教育活动中,实验学校普遍开展的一次活动是“我是怎样来到人间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两代人的沟通创设了平等对话的环境,学生、家长和老师在一起,共同感受生命,体验生命。
“接纳自己”。由于受遗传和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接纳自己,首先要承认并尊重现实,接受现实中的我,还要善待自己。
“维护自己”。每个人的基本权利都应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权利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人格是自己的脊梁,尊严能使人高尚起来,人格尊严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发展自己”。发展要靠自己。课题组将培养自立的精神和能力贯穿于“尊重自己”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是我们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解决具体问题上,又习惯于按照老师自己的习惯思维定势决定或评价自己和学生的所作所为。比方说,人们习惯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每个学生面对的问题不同,怎么可以要求所有的人都向一个人学习,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一盏灯,自己点亮自己。于是,他们开展了“我的选择”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面对发生在身边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进行认真思考,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我的选择”一下子拉近了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关系。这种开放的教育为学生留出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2.“尊重他人”强调“平等”。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己。是基于平等,在彰显个性基础上的对他人的人格尊严的尊重,实际上是“开放的我”、“自立的我”的延伸。“尊重他人”的教育内容是: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助人,不窥探、干涉他人隐私,宽容大度等。
3.“尊重社会”强调“规则”。人的权利和义务最起码的体现就是树立规则意识。社会是人和人发生关系的场所,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需要制定和遵守共同的规则。遵守规则是尊重社会的底线,因为这是法制社会的基准。权利和责任意识是尊重社会的根本内容,没有不承担责任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责任。在课题研究中力求将二者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有机地、充分地统一起来,在增强其权利意识的同时,又强调要遵守社会群体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尊重社会”的教育内容是:遵守规则、维护权利、承担责任。
4.“尊重自然”强调“和谐”。拓展道德教育的内容,把生态道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课题研究将保护、爱护环境和学生自身文明修养结合起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育学生以一个“开阔的‘人’”的胸襟来关注、保护和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5.“尊重知识”强调“探索”。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有知识做支撑,还需要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研究和实践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呵护学生每一点带有想像力的火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途径】 以道德情感为中介,沟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创设环境,搭设平台;启发学生内动力,提升个体需要层次;不用固定模式评价学生,看重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情感”为先,强调体验。
道德教育不是对学生的消极约束,而是人的自主实现,是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如果道德教育只是要求学生“遵守”,关心学生外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感受,就不能调动起学生饱满的参与热情。在道德教育中,只有调动学生饱满的参与状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体;只有将认识水平的提高、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大而空的道理老师会说,学生也会说,但是他们更缺乏的是真情实感的体验。
这项课题特别重视以情感作中介,沟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在“体验”中思考,使学生在情感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自主地实现人格提升。
实验学校普遍进行的“热爱生命”教育,就是从学生的内心情感入手,进而引导他们发现、认识自己的价值。同学们采访自己的家长,话题是“我是怎样来到人间的”。家长们向孩子们讲述了孕育他们时的喜悦、分娩时的痛苦、抚育婴幼儿的艰辛……家长们声泪俱下的回忆打动了所有的孩子。孩子们流着泪说:“我们的生命是在母亲的阵痛中诞生的,我们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而且也属于那些关心、爱护我们的人。”生命,这个原本对同学们来说朦朦胧胧的字眼在热爱生命教育中变得具体而神圣。热爱生命教育将学生、老师、家长的感情完全溶为一体,启迪同学们对生命这个古今哲学家都在不断探索并回答的庄严命题进行思考。
创设环境,促进发展。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不断营造一种适宜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老师的任务就是搭设平台,使学生能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展现。
现实中,单方面的说教、灌输已越来越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不可能接受老师传授的全部,而老师本人的认识和知识面也不可能全部满足学生,有的甚至会限制学生。教育不是按固定的模子生产人的庞大机器,而应是更有利于人的潜能开发,使人更合理地健康地发展。
163中历史教师马艳发现有个上课从不作笔记的学生,在一次课上却专心致志地在本上画了些人不人、鬼不鬼的东西。原来,这节课讲的是“美国独立战争”,由于当时士兵的衣着过于复杂,这个学生觉得穿起来像是龙虾,所以就用画“龙虾兵”来作笔记。马老师没批评他违反纪律,反而认为正因为他认真听讲才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促进了求知欲,这不正是老师求之不得的吗?于是允许了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自此以后,这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日见浓厚。期末历史开卷考试,他却要求闭卷。马老师满足了他的要求,结果他考了第一。
追求教育的本真,不断提升师生个体的需要层次。
在尊重教育过程中,不以功利为诱惑,从不用“评先进”、“加分”的方法诱导学生,始终追求教育的本真。因为,如果让学生把做好事当作换取利益的一种手段,不管教育者主观意图怎样,在客观上实质等于是鼓励学生追求功利。“尊重”教育研究的是人,因此十分重视不断提升个体的需要层次。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们不是不能做,而是没有去做。其根本点是“做是为自己”,还是“做给人看”;是“有利于事情做得更好”,还是“为了表现”。
五中有个同学上实验课时捡了一个装有600元现金和4条金项链的钱包,她当即交给了正给他们班上课的实验老师。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并没有对这个学生拾金不昧大加表扬,而是着重称赞她“把这看作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并告诉同学们,捡钱的事未必天天有,可关心助人的事却天天都能碰到。注重教育的过程而不去追求轰动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做好事的快乐,而不是把它当作换取利益的手段,这正是尊重教育所追求的道德境界。
不用固定模式评价学生,把立足点放在激励而不是鉴别上。
成功的标准是什么?第一名?我们不是常常听到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孩子,你怎么不给妈得个第一名!其实,有人可能一辈子都得不了第一名。所谓成功,并非是终结性的,或达到某一固定目标,而是形成性的,进步就是成功。“尊重”教育在德育评价过程中把立足点放在激励而不是鉴别上。以激励反馈为主,淡化鉴别、选拔过程。课题实验更加看重每一个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
这就需要启发学生的内动力,引导学生从自己眼中找自己。实验班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不和别人较劲,和自己较劲。一个人,有了自我发展的内动力,他是幸福的,生命是有质量的。
【效应】 “尊重”教育使教育者首先要面对的是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责任在于服务。让学生懂得尊重,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
尊重学生在道理上老师都会认同,可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却很难。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思维方式,都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绳索束缚着他们。大多数教师是爱学生的,可是爱并不等于尊重。“尊重”教育的实践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师生互动效应。他们重新认识学生,同时也重新认识自我。教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请学生坐下来谈话”、“不从窥视孔中看人”、“不用‘差生’一词”、“先向学生问好”等做法,正是老师们尊重学生的体现。而这点点滴滴折射出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责任在于服务。
“尊重”教育带来的另一个不可忽略的效应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过去,教师不能正确看待家长,尤其是“后进生”的家长。总认为家长不负责任,不与老师配合。有的甚至把家长请到学校,连同家长一起训斥。在实施“尊重”教育中,老师们认识到家长也是被尊重的对象,不再一味地埋怨家长,而是和他们共同探讨教育子女的方法。教师和家长形成的强大合力,最终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德顺:课题触及了当今时代的脉搏,抓住了当今时代的一个敏感点:要重新唤醒一度沉睡的尊重精神。民族精神落实到人的身上,应该从认识尊重、懂得尊重开始,它是我们解决许多具体现实问题的一个关节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有高低之分的,但最基础的道德品质是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每个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每个角色的权力和责任都被理解和尊重,这是一种很高的文明。尊重不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启贤:尊重是最起码的道德共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最重要的首先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道德,就谈不上交往。它是全球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道德共识,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只要我们做到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我们就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健康发展。“尊重”教育这个课题非常好,是道德教育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一次有创新的突破。
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员李意如:“尊重”教育研究可谓“一个课题搞活了一个区的德育”。这项课题研究目的实在,选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引入了先进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同时也给了校长、教师和家长很大的创造、研究的空间,启迪了他们教育的智慧。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教授胡筠若:课题很有特色。一是抓做人基础,在道德教育研究领域中是比较突出的。过去的研究往往比较笼统,真正在研究上落实到个人的基础道德少有人做,是很重要的。二是抓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很不容易,在这方面缺少研究、缺少实践,这个课题特色突出,很有实际意义。东城区研究的价值不在于最后拿出来的成果的绝对水平,而在于这种思路是好的。
【教师心得】
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北京74中教师 阴玮薇
被人尊重是一种权利,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北京165中教师 曲盈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发言权,这才是教育。——北京164中副校长 翟宗
哪怕有一分的希望,也不应该放弃对学生的信任。——北京163中教师 俞武红
宽容不等于纵容,它是严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对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信任。——北京55中教师 蒋京丽
学生的世界中,有那么多教师未知的东西,把根扎下去,那一个个鲜活的、独具特色的生命,是我们永不枯竭的营养源。——北京5中教师 陈颖
一个表扬,一个微笑,对成绩好的学生是锦上添花,对那些需要鼓励的学生则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轻松且美丽;“雪中送炭”辛苦但重要。——北京55中教师 王红
【尊重,点击道德教育的切入点】相关文章:
尊重,点击道德教育的切入点08-17
尊重 点击道德教育的切入点08-13
点击优秀作文08-18
传统道德教育08-17
家庭道德教育08-17
传统道德教育08-08
家庭道德教育08-08
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08-16
找准配件行业物流切入点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