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职教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如何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刍议

职业教育论文|如何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刍议

时间:2023-02-24 20:15:24 职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职业教育论文|如何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刍议

   朱镕基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像重视普通教育那样重视职业教育。”这对目前我国处于发展困境中职业教育无疑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十五”期间,发展依然是我国职教事业的主题,但在强调发展时,各地普遍注重办学规模的扩大,但都忽视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可以说,职业教育规模变“大”了,但却没有做“强”。加入WTO后,我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需要更多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适应知识社会需要的职业劳动者。所以说,如果不重视职业教育,将无法实现中国经济的真正腾飞。因而我们必须要将职业学校做“强”做“大”,只有做“强”了,才能真正做“大”,才能真正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一、对职业教育进行再认识,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念。
    1、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所有国家发展日程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不应该仅由“需求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驱动。职业教育已经由正规学校教育转化为职前教育、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紧密结合的一个统一和连续的过程,也是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全面教育。终身教育思想的出现,使得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时限拉长,跨度加大。
    2、职业教育要坚持数量、质量与效益的综合发展目标,数量是基础,质量是生命,效益是出发点和归宿,这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坚持数量、质量与效益综合发展目标,才能把职业教育做强做大。
    3、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摒弃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错误观念。从国际上来看许多国家对职业教育都给予足够重视。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说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任务,是当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对于已正向工业化迈进的我国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固然缺乏,但就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言,更为短缺的是大量受过职业教育的各行各业劳动者。所以决不能因为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暂时性、阶段性的困难,对职业教育前途丧失信心。
    4、淡化职业教育中的某些“界限”,强调能力为本位,注重个性化培养。如淡化中专、职高、技校等各类中等职校界限;淡化部门办学界限;淡化公有和民办职校界限;淡化培养目标技术员与工人的界限。这种淡化不是完全否认它们之间区别,而是使职业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培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同时便于资源整合。
    5、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创新精神,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高质量人才的最主要内涵,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技术的进步、市场的开拓,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创新教育的提高与实施,必然影响到职业教育方式方法,内容、措施等的调整与更新。
    6、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这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随着我国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的进行,不少行业企业正在剥离举办和管理职业教育责任,使行业很难承担起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等应有的责任。所以职业教育必须紧紧依靠企业,走产教结合的道路,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改革职业学校管理制度,强调科学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建立现代职业学校管理制度。
    传统的职业学校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验化管理,学校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很大。所以职业学校必须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职业学校管理制度,强调科学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所谓科学管理是指以学校工作为中心,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执行机构)、周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分工及严格的奖惩机制的管理模式。这种科学管理也有其不足之处,它忽视了人文主义因素,限制了管理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强调了硬性的科学管理。所以职业学校管理也应当以人为核心,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重视对人的情感、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柔”性因素的培养,以提高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真正提高管理效益,使学校管理走向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
    1、激发教师参与管理,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管理,一方面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另一方面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学校管理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成为一个整体,使每个教师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不可分割,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改革人事分配管理制度,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聘任制。必须摒弃原有的“大锅饭”思想,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实行“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管理的潜能,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将学校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挂钩。对任何岗位都制定出量化标准,定期对岗位进行考核,执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坚决否定“末位淘汰制”,对于落后者既给予压力也要给予动力。大力推行岗位聘任制,实现岗位动态管理,并根据岗位目标责任制定目标考核标准,推行“待岗”制度,对岗位实行“一岗一责一薪”,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必须离岗、去薪,打破“平均主义”,培养教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同时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努力实现学校、企业技术专业人员的交流和合理流动。
    3、积极实施政务公开制,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氛围。公开的要不仅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更要公开的是学校发展目标决议及财务和岗位量化考核结果,公开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必须定期召开学校教职工大会,倾听群众的各项建议,并公开最终的处理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促使良好的校风的形成,群策群力,为学校的大发展创建良好的管理环境。
    4、推动网络办公自动化建设,促进学校管理的物质文化建设。高效的管理离不开高效的工作方法,而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工作效率提高的物质基础。在当今科技信息化时代,实时的信息获取和交流已成为可能,只有先进的工作环境才能为高效的工作方法提供前提,使高效的管理成为现实,这样才能使学校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飞速发展具备良好的竞争条件和意识超前性。
    三、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客观形势和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短,基础弱,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重视不够,这种状况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职业学校无论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和教材体系、专业设置、教学手段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职业教育评估体系等方面都应有所改革,不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突出能力为本位,保证鲜明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质量。
    1、探索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应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已由传统的学科型教学转变为新型的实践型教学,突出能力为本位,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职教培养目标。目前有些学校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美国的社区模式,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来开发课程,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江苏省近年探索把学习、研究、生产结合为一体的“一体化模式”,生产和教学相结合 “产教结合模式”,教学、生产、市场经营相结合的“产、教、贸”结合等模式,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2、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是职教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应按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梯层”的课程结构模式,建立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以便夯实基础,精通专业,强化实践。另外,为了进一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实践性,也可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学分制的课程模式和综合化课程模式的探索和实验。如:可设置学科型与综合型相结合模式,将基础学科(语、数、外等)作为基础,其余课程均为综合型。综合课程(校本课程)即根据职校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市场就业适应性等,对有关学科给予剪裁、组织,把紧密相联的知识、技术汇合为一门科目使之彼起联系,拓展原各有关学科的内容,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教材改革要缩短知识积累的进程,体现教育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突出能力的培养。国家在“十五”期间要全面完成《行动计划》提出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开发反映职业学校特色和要求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课程教材。”
    3、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工作。学校设置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文化、新兴产业的发展等因素进行社会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及时调整,使专业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市场前瞻性,缩小职校培养周期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并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要形成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以重点骨干专业现代化建设来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发展,努力提高专业教育资源利用率和整体效益。当然,在专业设置时,应尽量建立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职业群的概括建立宽口径专业。如德国“双元制”专业教育中只有约350个专业,都覆盖了全德两万多个社会职业中的一万多个。
    4、改革教学方法,加速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要围绕职业学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差异,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媒体,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要改变“重教法,轻学法”、“重讲授,轻操作”、“重知识,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的倾向,在理论上重视系统和综合,把代表职教特色的“专业技能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中之重,最终落脚在操作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在教学组织上要由“班级固定教室、集体授议”向“课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仅是组织者和协调人,要体现“在课堂上流汗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随着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将会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可以突破诸如学时、课程、专业以及年级的限制,可以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等。所以,学校应不断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用于教学,积极发展电化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辅助教学。
5、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个性发展和对教育选择的需求,有利于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行学分制时应遵循按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以学分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的原则;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考核和学籍管理制度,并且学校要大力创造实行学分制的保障条件,如教学设备保障、教师素质和观念转变的保障、教学管理保障、选课指导保障,以及完善各项配套改革制度,如学籍管理、班级管理制度。在实行学分制过程中,实行弹性学制,可以创建学生成长成才的多条途径。当然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有利有弊,它的正面效应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在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时要面对现实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实行学分制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6、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努力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成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和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数量稳定的师资队伍,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职业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产业化能力,着力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不断提高技能,并且教师要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增强开拓进取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7、改革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建立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改变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标准,以卷面考试为主要手段,以考试分数成绩为指针的应试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素质或能力为发展水平、知识结构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熟练程度为标准,以素质测评、技能考核、知识考试为手段,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为目的,并且科学规范、适应职教发展需要、提高职教水平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还要建立一整套教学质量监控的原则、方法手段及指标体系。教育部门要抓紧研究和制定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国家劳动和人事部门应尽快制定并颁布各级各类职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并使两者结合,实行标准化的国家级考试和认证制度。同时,还应建立一个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体系正常运行的质量控制运行机制,对教育教学过程采取全面的质量管理。这就必须构建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内容的职业教育质量链。要通过编制详细的教学过程工艺和程序文件,制订相应的制度、规范、标准及指导性文件,要建立责任制并落实到人,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责任到位,实行全过程控制,形成预警机制灵敏、纠编及时的反馈系统,使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总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四、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强化市场意识,实行市场化经营是职业学校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职业学校必须研究现代企业的特征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把职业学校当作产业来经营,按产业的要求运作,重视市场规律的作用,引进市场运行机制,实现职业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
    1、职业学校要树立企业、市场观点意识。首先,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作贡献。第二,树立竞争、创新和国际意识。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市场进一步国际化,职业教育将与国际不断接轨,竞争不断加剧。第三,树立品牌和特色意识。特色和品牌是市场经济中成功企业致胜之道,也是职业学校必然选择。第四,树立成本和效益的观念。职业教育要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化效益。最后,树立超前意识。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预见市场,寻找市场。
    2、以市场为主导,合理进行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和配置。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和配置要以市场为主导,从人、物、组织与制度等各方面进行统筹和配置。其范围包括扩张和兼并、收缩或取消、划转或重组以及所有制结构的变更。如学校为实现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扩大而进行的重组活动,机构改革后由于部门的消失而将其所办学校划转,公办学校转为民办学校的市场化改造、行业或地区的优化组合。这种以市场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和配置必须建立在优势学校的基础,实施主导专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进行地区布局结构合理调整,真正实现规模效应,把职业教育做强做大。
    3、以就业和生源两个市场为中心,不断开掘两个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企业是职业学校的客户,职业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意向来改革教育教学服务活动。职业学校还要对生源市场进行细分,挖掘生源市场机会,调整专业规模及学制类型,并且要走向市场,加强自身的宣传,与生源学校广泛联系,建立招生生源基地。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建立比较广泛的人才信息传递网络。要到有关市、县或企业召开用人单位恳谈会,向社会、企业推荐人才。也可把用人单位请进学校,让他们了解考察学校教育情况,直接和学生见面,扩大学生的就业门路。学校要运用企业推销产品的理念,做好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工作,加强“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建立较为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提高对社会的影响力。
    4、加快职业教育学校办学和管理体制创新,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从总体上谈,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必须坚持政府办学为主,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上要改变过去行政直接管理为依法律、法规、各项政策制度为杠杆的间接管理,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经济发达地区,应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由中等职业教育转向中、高等职业教育,以高职教育为主;二是坚持学历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扩大职后培训的规模数量,适应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三要坚持初中后分流与高中后培训并举,逐步扩大高中后培训的比例;四要积极探索长学制与短学制并举,逐步扩大短学制职业教育的比例。
    5、以大市场观念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树立大职教观。随着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中国加入WTO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我们应该把职业教育改革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职业教育发展,形成一种大职教观以指导职教的发展。大职教观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内涵的宽广性,内容的全程性;对象的全民性;层次和形式的多样性;体制的开放性和融通性;机制的灵活性。
    6、实行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加速学校管理模式和质量与国际接轨。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也是职业教育的命脉所在,不注重质量企业无法生存,学校难以发展。现在许多企业通过了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以便强化品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扩大市场份额,消除国际壁垒,增强与国际的合作和交流。但是作为同样适用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教育行业,还没有意识到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是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加快学校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目前,北京市外事服务职业高中已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无锡南洋国际学校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实践证明,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推动了学校从传统经验型向办学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面迈进。所以引入并借鉴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无疑有助于推进我国职业学校管理现代化进程,因而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可以通过这条途径在管理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

职业教育论文|如何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刍议

【职业教育论文|如何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刍议】相关文章:

做“强”做“大”—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刍议08-13

职业教育论文08-24

职业教育论文: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优化路径论析07-23

职业教育论文:职业教育的政府主导职能分析07-23

职业教育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07-23

浅谈职业教育的课改(论文)08-24

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思考08-17

树立新的职业教育发展观08-13

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