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基于多元智能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评价
罗海波 许丽丽 吉水中学摘要:由于当前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评价方式的不足,需要我们在多元智能环境下来研究适合多元化学生主体的全面与多元的评价方式,为中小学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评价观;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评价方式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
(一)、关于多元智能理论
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智力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根据上述新的智力定义,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就其基本结构来说,智力是多元的,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这组能力中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二)、多元智能的学生观
根据多元智能的观点, 大多数人都具有完整的智能,但每个人的认知特征又显示出其独特性,在八种智能的各个方面每个人所拥有是不同的,八种智能的组合与操作方式各有特色。相对应的每一个学生也都具备了足以胜任日常生活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评估,往往很难只靠学校教育中的传统纸笔测验就可以获得。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所以评价必须是全面的;不同的学生智力不同,评价就应该有差异;而且每个学生的差异不一样,评价方法也是多元的。传统评价观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对所有学生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同样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就是不合理的
加德纳倡导“以个体为中心”的多元智能学校教育理论,其有如下几项原则:
1、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教育的每项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最大效益;
2、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
3、学校教育必须以合作的方式和家庭、社区建立密切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广泛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使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建立真实而完善的联系。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与评价偏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强调语文和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而忽视学生其他能力方面的开发培养,从而贬低了其他认知方式的重要性。因此,学生的多种智能在传统的学业方面未能受到重视,一些学生的特长难以被发现,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损失。
(三)、基于多元学生观的多元评价观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定位积极的学生评价观提供了一个理论的新视角——摆脱标准化测验,转变学生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使得学生的各种智力都得以开发。
首先,我们要明确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鉴别、选拔,还是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传统的评价观以预定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并常常使用终结性评价来判断学生的优劣,其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鉴别和选拔。通过学生评价,让鉴别出来的“好”学生,进一步学习,而对“差”学生,则认为没有深造的基础,进而剥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权利。而“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评价学生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智能,评估有责任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使学生认识自己智能的优劣,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弥补自己的劣势,发展自己的优势。由于在解决特定问题时各种智能都起一定的作用,是靠整体智能水平完成的,因此评价目的不仅要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发展,更要促进学生智能组合的整体提高。
其次,对于学生的评价,能否正确地预测学生未来的发展?传统评价主要测试学生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水平,很少估计其他智能的发展,因而必然缺少科学的预见性。实际生活中,许多在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却业绩平平;而不少当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事业上却成为开拓者和成功者。“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见学生未来的发展。从“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基础看,它是从解决现实问题开始的,它探讨人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具有的智能,并通过研究这些智能,对学生智能的发展给予恰当的预测,通过预测,为学生提供更适合自己的课程,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同时,“多元智能”理论还反对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学生也许具有发展某种智能的潜能,也许还没遇到合适的环境,一旦条件成熟,学生曾经表现平凡的某种智能就有可能会迅速发展成为优势智能。
第三,多元的评价方法有哪些呢?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和局限的,它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提倡,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而教师也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重视学生不同侧面的智力,而且应拓展发展智力的空间,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当每个人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地学习时,他们必将在认知、情绪、社会甚至生理各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需要指出的是,多元智能理论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扬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理解智能和教育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不同教育理念的渗透和整合,将为我国教育改革开辟广阔的道路。
二、现有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评价方式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为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和综合性,且逐渐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
而实际情况是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强调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对有关软件系统的学习操作,现存的明显不良倾向就是把信息技术教育理解为计算机理论知识课,或局限于引导学生操作相关软件,强调单纯的技术技能培训,视其为纯工具性的课程。在具体教学操作上出现了按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教,片面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传输和有关电脑软件使用方式,甚至强迫学生去记忆背诵有关概念理论,并围绕狭窄的知识点去考试,而这些考试只能考查学生知道什么,不能考查学生能做什么;只能考查一般的基本技能,不能考查学生发展的高级思维技能,忽视了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重要价值的方法和能力的获得的考查。这显然没有正确理解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意义及其目标任务,使该门课程的教育价值未得到应有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应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和动手实践过程,其目标就是设置最佳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成为出色的终身学习者和未来劳动者,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而信息素养,它包涵着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能力(读取、甄别、组织、评价、运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等)和信息伦理道德观。
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绝非纯工具色彩意义上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也不仅是学生对各种操作系统理解,而是培养素质能力以适应创新的社会,对于学生的评价决不能只局限于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书面作业和考试。
三、多元智能理论环境下中小学生生信息技术技能评价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技能评价方式才是科学全面的呢,又有哪些基本原则呢?体现在多元智能方面的主要是:评价要多元化
多元化评价就是从多方面以各种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多次评价。这种多元化评价表现为1.评价内容的全面化。对一个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全面评价,如探索的积极性,操作技能,新颖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组织能力等等。2.评价的多次化。由于中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有待于发展,其表现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每次课程学习的内容不同,每次课的项目设计计划不同,学生智力因素的不同,再加上学生主观上的因素,那么每个学生在每个活动项目上的表现不会完全一致。所以,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其各自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就应该增加评价的次数。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书面作业、实践作业、项目制作、课题讨论、小型调查研究等各种形式进行考评。总之,考评的多元化才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较为客观的反映。
现有的一些从学生多元智能出发,相对于传统的评价方法比较全面而合理的评价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方式如下:
1.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多元化的评定方式,利用构建反应题、作品选等形式评定学生的学习,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要通过获取、辨别、分析、处理信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表现性评定考查学生,可以采取纸笔测试和评定电子作品集两种形式。评定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及本校的条件而定,一般情况下,纸笔测试包括选择(单选、多选)、填空、简答等。而电子作品是指所有应用信息技术开发的作品。例如,演示文稿、制作的网页、编制的小软件等都属于电子作品,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教育目标的指导下自己进行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并运用信息技术表达的成果汇集。电子作品集收集的作品是能代表学生自己水平的平时作业,包括草稿、修改稿和最终的作品,要求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自我评价,并说明选择该作品的理由。电子作品集是学生根据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综合运用各种能力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成果。学生电子作品集的评定是纸笔测试的延伸,使用它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能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电子作品集的评定一般根据教育评价的专业知识、评价目的、电子作品构成、学生年龄特征、前人的研究成果等制定,设计出不同的等级。电子作品是学生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要采用分析型评分。这种评分能指出学生在哪方面能力突出,哪方面尚需提高。在分析型评分中,每一条标准都被单独评定,分别记分,它提供给教师的是学生表现的各个侧面。
表现性评定是一种全新的评定方式,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评价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将给整个的教育带来变革,但是表现性评定尚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然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带给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影响将是不可低估的。
2. 综合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不像传统的学科考试那样只是重视知识的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是发挥了他们的智力特长,是不是对于其他弱势智能也有一定的促进和提高。
综合性评价有这么一些原则: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信息技术的评价不仅要注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还要尽量调动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学会交流与沟通等等智力能力;评价应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应以人为本,充分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仅仅重视知识的记忆和积累,更要鼓励学生开展作品创作,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规划和创造智能;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不应当仅仅是一个结论性的评价。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元的教学评价就应该全面地对以上诸方面进行评价。
四、充分运用多元智能评价观的关键是评价观念的转变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对信息技术技能的评价中,评价功能上,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课堂上老师操作示范的软件运用,而是自己探索如何去学习运用;在评价手段上,要多一些评价的标准,不同的学生智力偏重不同,就不能按一种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要使不同智力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智力特长;还有评价时要注重过程、实际应用与学生体验,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而不是会考,期中考等等一些书面的要求。
多元智能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的过程,它不仅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后,而且也伴随和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应更多地关注评价对象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和进步状况,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这种转变有利于改变我国中小学课程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强各类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也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个人合作能力的发展。
五、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所特别重视的语言与数理逻辑能力,而更强调能力的多元性,重视知行统一,重视实践与创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评价的范围也日益拓宽。鉴于此,本文探索了多元智能环境下,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技能的评价的新方式,希望对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的评价观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梁亦明.中学信息技术可过程性评价的探索[J].
2、陈士凡.信息技术课评价模式的探索和思考[J].
3、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技术[J]. 电化教育研究.
【基于多元智能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评价】相关文章: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08-23
基于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整合的教案08-17
基于多元智能化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块设计08-01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08-02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素质评价研究08-21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08-17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双语教学研究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