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第二次考试》两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
[作者] 无锡光华学校/陈思
[内容]
《第二次考试》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巧妙的构思”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两个教学重点。讲清楚这两个重点并不难,但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说,不但让学生掌握这两个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是值得尝试的。为此我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
一、关于“巧妙的构思”的教学过程:我先让学生按下面的提纲复述课文(提纲是按时间顺序列的)
1.陈伊玲初试成功。
2.陈伊玲复试前参加救灾,忙得整夜没睡。
3.复试情况十分糟糕。
4.考试委员会有两种意见。
5.苏林教授查阅陈伊玲的报名单。
6.苏林教授通过调查弄清了情况,决定录取陈伊玲。
复述完毕学生讨论这份提纲与课文的不同之处。通过讨论,从而理解本文的构思之巧是因为设置悬念及悬念的特点:运用强烈的对比突出不合常理的情节,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怎样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呢?我突然想起了前不久一个同学写的一篇题为《我爱我妈》的作文,提纲是这样的:
1.有一次,我被车撞伤了,妈妈守着我,两天两夜没合眼。
2.期中考试前,妈妈帮学生补课,很晚才回家,却没帮我补课。
3.我对妈妈不理解,甚至有点恨她。
4.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的学生给我解释,我理解妈妈了。
我把提纲用投影放出,让学生讨论作文提纲和课文的结构,再讨论如何模仿课文的结构来设置悬念以做到引人入胜,学生很自然地就参照课文的写法学习设置悬念。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但理解而且基本上能运用这种方法。
二、关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教学过程:第一次,我先向学生介绍这两种描写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找出有关陈伊玲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并分别填表。学生开始找不准,经启发后找准了,但分歧较大,说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理解还不到位。
第二次,在另一个班级上这一课,我改变了做法。先让学生找出所有有关陈伊玲的描写,教师把这些描写按正面和侧面分组用投影打出来,让学生思考:两组描写有什么区别?学生看了一会儿回答:一边是写陈伊玲的,一边是写其他人的。我再进一步启发:是写其他人的还是通过其他人来写陈伊玲的?学生一致回答:是通过其他人来写陈伊玲的。然后,我再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概念用投影打出,让学生把具体的描写和概念联系起来。最后,再看作文提纲,思考:哪几件事可用正面描写,哪几件事可用侧面描写?学生一下就分辨出来了。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弄清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区别,而且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但印象深刻而且运用自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二次考试》两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一株老树和两个怪人》的教学设计08-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 教学设计示例08-17
《两个农夫》教学反思08-22
音乐之声(内含A、B两个设计方案)08-16
《音乐之声》(内含A、B两个设计方案)08-16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08-17
《人有两个宝》教学反思08-19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01-15
《人有两个宝》教学反思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