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历史任务和研究思路
【内容提要】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是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确定新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使命,建立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理论图书馆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建立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构筑图书馆学完整的理论体系。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研究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参考文献16。【摘 要 题】理论纵横
【关 键 词】理论图书馆……
1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与历史任务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应当是系统总结19~20世纪世界图书馆学的理论成果,在准确把握当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历史基础的同时,确定新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建设——理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使命,而建立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为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则是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理论图书馆学的基本任务一般可归纳为3个组成部分: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通过建立起上述两个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构筑图书馆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1.1 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
(1)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应具有如下理论功能:
①准确把握并系统阐述图书馆的哲学本质
对图书馆的名称与概念的准确把握是对其哲学本质理论把握的前提。关于图书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称谓,各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关于图书馆的概念,各国也往往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认识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这些具有不同民族和历史文化特征的社会称谓和定义不仅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实际状态,而且对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中图书馆的社会组织形态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就图书馆的社会称谓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就有“院”、“馆”、“楼”、“阁”等一系列名目繁多、各具细微语义差别的社会称谓[1]。就图书馆的概念而言,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大体而言,世界各国对图书馆概念的定义基本上有3种不同的角度。其一是从图书馆的内容角度加以定义,指“为阅读、研究和参考而收集的一批书”;其二是从图书馆作为一种具有藏书和阅读功能的建筑和场所的角度加以定义;其三是从图书馆作为一个具有文献收藏和利用功能的社会机构的角度加以定义[2~7]。然而,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伴随社会的进步、图书馆的发展和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化,其结果都是殊途同归,将关于图书馆概念的最终认识统一在分别从上述三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的统一之上。
根据以上对图书馆概念的认识,图书馆的哲学本质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记录、承载于一定物质载体和社会载体并传输于相应传通媒介的人类知识的集合。即图书馆的本质是其知识本质、技术本质与社会本质三者的统一。这三合一的统一体由作为精神层的知识本质、物质层的技术本质和社会层的社会本质三个层次结构而成。就是说,图书馆作为人类的文明成果,不仅有其精神内容,而且有其物质存在手段和物质存在形式,同时还有其社会存在手段和社会存在形式。即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在精神、物质、社会这三者关系中,图书馆精神层面的知识本质是图书馆本质即其内在规定性的哲学基础与核心要素,即图书馆本质的核心层;图书馆物质层面的技术本质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赖以物质性存在的技术手段,是人类知识的物质外壳,是人类精神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中间层;而图书馆社会层面的社会本质则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与技术本质的统一体赖以社会性存在的社会手段,是以信息技术为表现手段的人类知识的社会外壳,是人类精神、信息技术与具有相应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的现实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外层。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于图书馆本质的整体。吴慰慈教授所提出的图书馆中介性的本质,其深层意义即应是以这一由精神、物质和社会这三层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性综合性很强的哲学本质为基础的[8]。图书馆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其中介性这一本质特性,以信息和知识为内容,以信息技术和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为手段,在人类历史上有效发挥着精神媒介、物质媒介和社会媒介的传通作用。
②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知识本质。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是:与具有一定历史文明特征的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形态相联系的人类知识的集合。这一知识集合是表现为人类知识的历史文明形态。
③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技术本质。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是:关于人类知识、信息的记录、存储、传输技术的社会应用形式即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形态。
④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社会本质。图书馆的社会本质是: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
⑤阐释构筑在上述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基础之上的社会属性(基本属性和一般属性)的社会功能。
⑥阐释图书馆社会功能的社会实践形态——社会职能。
⑦阐释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具体的社会实现形式。
⑧揭示通过上述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所反映出来的由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内在的社会生存依据、社会发展基础和社会发展动力所构成的关于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运动规律。
⑨揭示图书馆在与其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时代背景这些外在因素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这些外部联系所构成的图书馆的社会运动规律。
⑩揭示通过上述内在规律与其社会规律的互动与融合所形成的关于图书馆本质与其事业发展的总规律[9~10]。
(2)在阐述图书馆事业发展总规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阐述其社会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其理论关键是在准确把握图书馆本质的基础上,把握以下图书馆与相关社会要素的互动原理。
①图书馆与其知识本质的现实基础——人类知识的互动。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和存在形式,是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图书馆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其发展和发达程度是人类文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所达到的历史水平的历史标志。人类知识发展的直接结果对图书馆而言就是其本质和内涵的深化。而图书馆本质和内涵的深化反过来又为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构成了具有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意义的重要一环。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的信息、知识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与此同时,作为人类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系统的社会标志的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便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构成了
人类社会信息化知识化进程的核心内容。图书馆与人类知识以及人类文明三者内在的统一与一致以及这种统一与一致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作用是准确把握21世纪图书馆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依据。
②图书馆与其技术本质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互动。
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是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所揭示的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因此,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具有天然的和本质的内在联系。正因其如此,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与飞跃,无不引发图书馆事业的历史性剧变与进步。而图书馆作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社会应用领域,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促进信息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互动过程中,同时交织着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发展的互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互动与同步发展的历史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样一个历史规律:信息技术的变革与飞跃所引发的历史效应决非图书馆的消亡,而恰恰相反,是人类社会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迅速发展与历史深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正在给传统图书馆带来根本性冲击的今天,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这一历史规律意义重大。
③图书馆与其社会本质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态环境的互动。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和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与其社会环境,具体而言,与其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和社会管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征的对人类知识资源进行整序、存储、传通和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形态。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所形成的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构成了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历史沿革。
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反映在社会表象上,相应表现为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三种性质不同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质形态的结合与统一构成了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即图书馆的社会形态是其具有一定历史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现实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统一。
在人类文化史上,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和各国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往往呈现为各具特色的社会形态。
以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形态。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人类客观知识得以空前活跃与便捷的方式生存与交流的虚拟空间。这一虚拟的知识空间,启动了人类客观知识虚拟化的历史进程,结束了人类客观知识只能固化在物质实体之上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知识形态——由单一的物质实体形态转变为实体形态与虚拟形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消长的互动形态。图书馆信息技术形态与知识形态的质变,必然引发其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和发达国家所十分重视并竞相实施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已经启动了这一变革的历史进程。这样,21世纪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其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趋向不仅仅是理论图书馆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世界图书馆界所十分关心和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上述三个方面的互动构成了图书馆与其生存环境——人类社会的互动原理。对这一原理的准确把握,是把握图书馆发展规律的理论前提。与人类文明相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与历史进步的方向相一致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规律。
1.2 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
以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为基础构建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应考虑以下研究内容:
(1)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史
通过对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总结,结合对图书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把握,把图书馆学的学术思想与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建立起内在联系,构筑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历史基础。
(2)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基于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以图书馆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必须把其研究工作深入到关于图书馆的本质——人类知识的研究。这样就必须把哲学及其分支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作为其核心层次——哲学层次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对知识的研究,不仅关注人类个体认识和个体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同时更十分关注作为社会群体的社会认识和社会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类整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这样,社会学与其分支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学、社会认识论必然是其第二个层次即与其核心层次相对应的社会知识层次的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本质,图书馆学必然十分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特别是与图书馆之间互动关系与相互影响。这样,科学学、信息科学便构成了当代图书馆学科学技术层次的科学与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一社会本质,传播学和与之相关的知识交流学、文献交流学、情报学、档案学、知识社会学等,以及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分别从社会知识信息交流、社会经济、社会管理乃至社会文化诸方面为图书馆学提供了社会与文化理论层次的科学基础。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信息知识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在这一形势下,越是高层次的社会竞争,越体现为对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组织管理与开发利用的科学水平上的竞争。因此,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便构成了当代社会管理的核心领域。与此同时,以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信息管理科学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学学科群的核心研究领域。从研究对象角度加以分析,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显然是信息管理科学群的一个分支学科[11~13]。基于整体大学科群与小学科群乃至具体分支学科的关系,社会管理学和信息管理科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层次和理论层次构成了21世纪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图书馆学与众多学科建立了各种复杂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图书馆学在当代人类科学体系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图书馆学应在与上述各相关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中,一方面及时吸收这些学科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理论营养,一方面用自己的学术思想促进这些学科不断向纵深发展,进而推动当代科学的整体发展。就是说,21世纪的理论图书馆学应该发展成为上述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成果,形成21世纪综合性最强,最能代表本世纪科学整体发展趋势的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
(3)21世纪图书馆学的基本问题
在继承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历史成果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当代历史高度和当代科学认识的历史水平上,对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科学目标、学术规范等基本问题作纵深研究,对这些问题作出具有信息和知识社会时代特征的科学回答,以与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体系相统一相适应。
(4)21世纪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
一门学科的研究和深化,须依赖一套与之相应的科学方法。研究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一门学科研究方法的状况,既与这一学科的自身情况相关,也与这一学科与其相关学科的交流互动水平相关,同时又与相应历史时代人类科学思维的总体水平相关。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当代人类科学整合性特征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不仅需要一整套系统的能够满足各不同层次研究需要的方法论体系,而且需要采用能够反映当代人类科学思维最高水准的科学手段,与此同时,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不断实现科学方法的创新。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完成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历史任务。因此,关于研究方法的研究是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14,15]。
(5)比较图书馆学研究
图书馆是一种世界性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图书馆的发展一方面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联系,受人类文明历史发展总规律的制约,一方面与特定地域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相联系,受本地社会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制约。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图书馆事业的比较研究,无论对探讨人类图书馆事业的总规律还是对探讨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域图书馆发展的特殊规律都具有其他研究方法所无法取代的重要意义。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无论在社会现代化程度上还是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上,与发达国家均有较大差距。比较图书馆学研究对引进、理解、消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有效开展前瞻性研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历史差距以适应国家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深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6)对世界和中国图书馆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关注
信息时代的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世界图书馆界面临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理论图书馆学有必要将实践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宏观性问题及时纳入理论思维的视野,在深化理论研究推进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处于变革时代的中外图书馆事业提供理论支持。
2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研究思路
为了科学地组织研究力量,在进行学科理论整体建设的同时,及时回应现实的理论需要,有必要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同时着手。宏观方面致力于学科理论建设的整体推进,微观方面致力于对具体的重大现实问题的重点突破。宏观研究和整体性学科建设为微观研究和对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的探讨提供学科建设方向上的把握和基础理论方面的支持。而微观研究和对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重点突破,则不断推动宏观研究和整体性学科建设持续走向深入。微观研究以宏观研究为指导为基础为依据,宏观研究以微观研究的突破为动力。没有以整体性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宏观研究所提供的理论基础、科学依据和学科建设方向上的指导,一切以具体的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为对象的微观研究势必陷于就事论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目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得出能够经受住历史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而以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为对象的微观研究决非对现有基础理论成果的简单照搬和机械套用,更非对其在实践层面的僵硬图解,而是以科学的批判精神对现有理论成果加以检验。在继承其学术成就的同时,对其学术局限加以诘难和挑战,以此推动基础理论和宏观研究的深化。在这种情况下,以具体的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为对象的微观研究,其最终的研究成果绝非仅限于微观层次应用性的实践层面,同时应导致宏观层次基础性理论层面的学科建设的整体突破。若达不到这种整体突破的学术效果,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从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入手,最终实现宏微观研究的统一,实现具体现实问题研究和学科整体建设两方面的全面性整体性突破。就是说,没有对以具体的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为对象的微观层次研究的突破,便无以实现以学科整体建设为目标的宏观层次研究的实质性进展。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深化应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具体与整体这两个层次研究的互动中不断加以实现。
总而言之,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建设从宏微观两方面同时进行。宏观研究重在对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整体框架的构建。这一整体性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对历史基础的总结和对历史起点与历史高度的确定;以时代的变迁和学术思想的深化为依据对理论图书馆学研究视角加以调整;为适应历史的发展和图书馆事业的变革不断对研究内容加以丰富与更新;充分发挥综合性学科的学科优势,致力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在为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化提供方法论保障的同时,丰富人类科学体系的科学方法体系,在促进图书馆学学科地位提高的同时,推进人类科学的整体发展。微观研究则在宏观研究整体思维的基础上,对当代图书馆社会实践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开展纵深层次的理论研究,通过此类问题的解决和突破带动和推进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不断走向深化。即宏观重在整合,微观重在突破。在整合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突破,在突破的基点上不断实现新的整合,通过这一宏微观互动的发展模式,完成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历史任务[16]。
【参考文献】
1,10,13 杨文祥.21世纪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
2,8 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3 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4 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1
5 宓浩.图书馆学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 袁咏秋,李家乔.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7 [日]石冢正成著;抚顺市图书馆学会编译组译.图书馆通论.沈阳:辽宁省图书馆学会,1984
9,11 杨文祥.论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见:中国图书馆学会编.21世纪图书馆:发展与变革.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12 吴慰慈,杨文祥.从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的转型与过渡.图书馆,2001(1)
14 吴慰慈.开拓创新 再铸辉煌——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学术研究委员会成立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
15 吴慰慈.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开拓前进——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5)
16 刘兹恒,杨文祥.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学术研究委员会图书馆学理论专业委员会工作计划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历史任务和研究思路】相关文章:
浅谈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和功能08-05
社会记忆理论和研究述评08-17
请愿权理论和制度比较研究08-12
理解历史理论推动历史教改08-07
李泽厚:历史眼界与理论的“度”08-17
柜台市场理论与实践研究08-05
语文教材文化的建设和理论研究08-08
党的先进性的理论内涵、评价标准和实践思路08-06
英国“适当法理论”之研究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