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图书馆如何进行知识重组

图书馆如何进行知识重组

时间:2023-02-20 10:11:41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图书馆如何进行知识重组

  【内容提要】文章给出知识重组的定义、具体方法,并提出“知识咨询”的新概念。
【摘  要  题】实践研究
【关  键  词】图书馆/知识重组/知识咨询

      1 知识重组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重组”?
  笔者曾经为它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对知识客体中的相关知识单元在结构上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有序化后形成新的知识产品的过程。对于这个定义似乎有必要作一些简要的说明。[1]
    1.1 知识客体
  众所周知,知识具有三种存在形式,依附于三种载体:人脑载体、文献载体、物载体。“知识客体”是指文献中和实物上的知识,在此主要指文献载体中的知识。
    1.2 相关知识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献,其中蕴涵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在我们进行知识重组的时候,却不是对这些知识“不分青红皂白”地重新组合,而是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地组合,即把“彼此相关”的知识组织起来,把彼此无关的知识分散开来。虽然我们面对的是整个知识体系,但是在具体组合的时候,遵循的原则却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3 知识单元
  什么是“知识单元”?它是“定量化的科学概念”,“原则上,任何一个知识系统都可以表示为‘知识单元’的组合,就像任何一座大厦都可以认为是由普通的砖块所构成的一样,当然这种组合是相当复杂的。”这就是说,知识单元是知识构成的“最小成分”,是不能再行分解的“知识要素”。这就是说,知识单元——知识——知识体系,换言之,“人们将处于游离状态中的知识单元依据一定的思路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有序化的结果就是知识。”[2]
    1.4 知识结构
  什么是“结构”?一定数量的元素依据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就构成一个结构。这就是说,元素质量不同,结构当然不同;而元素质量相同但数量不同,其结构也不相同;元素的质量和数量都相同但组合方式不同,其结构也不相同。例如,呆、杏、困三个字的元素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相同的(都由口和木组成),只是彼此组合的方式不同,所以才成为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三个字。
    1.5 重新组合
  重新组合是相对与“原有组合”而言的,因为凡是文献,都是经过组合了的,即知识单元进行组合并使之有序化的结果。而“知识重组”则是对已经组合过的知识单元再行组合,实际上也是一种“知识编辑”工作。
    1.6 知识产品
  毫无疑问,文献本身就是一种知识产品,把各种不同类型文献中的相关知识单元进行重新组合,必定能够产生出一种“新”的知识产品。“产品”一词很重要,它表明知识重组是一种“知识生产活动”,是知识创新的过程。
  可见,知识重组是精神生产的重要形式,是图书馆“生产属性”的重要表征。
      2 客观知识的认读
  由于文献是知识产品的主要“物化形式”,而且,文献又是图书馆人的工作对象,因此,我们必须从认识文献开始。
    2.1 认读文献
  要认识文献,就必须首先“认读”它。“认”和“读”都属于感性认识,泛指阅读,其主要目的是对文献的接受,继承和吸收。因此,“认读”文献是认识文献的“感知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主要是从文字上或语言上读解文献,通过语言符号领会原文本意或称“文本意义”。
  这一阶段虽属“初级阶段”,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环节。
    2.2 理解文献
  作者在文本中所阐明的思想,不是仅靠“泛读”就能够理解的,即使有所领悟,也难以理解透彻。因此,要认识文献精神实质,还必须进入认识文献的“沉思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不是“一目十行,略去枝叶,索其要点”的泛读,而是“不计时日,切磋琢磨,反复展玩,可觅味外之旨”的精读。[3]
  理解,其实质就是探密、析意、联想,其结果就必然有所创新。
  所谓“探密”,就是透过“字面”和“层面”的意义,抓到文本的“隐面意义”,这就是所谓“由表及里”;
  所谓“析意”,就是把文本进行“解析”,即解剖开来进行分析,弄懂文本的“真情实意”,这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所谓“联想”就是联系,把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搞明白,把文本的整体思想搞清楚,这就是“由此及彼”,“把握全局”。
  2.2.1 语言辨微
  如果说,在第一阶段也要从原著的语言入手的话,那么,在文献认识的“沉思阶段”则要从语言上做进一步的探究,逐字逐句地“研读”。一定要防止“断章取义,不求甚解”,更不允许产生“误读现象”。当然,有时也需要“正话反读,或反话正解”。总之,不能“望文生义,郢书燕说”。
  2.2.2 意义把握
  要把握原文的真正涵义并非易事。因为原意是一个非确指性的概念,“如果说作者已言,在创作之前和之后做了自述,或者由文本自身显现出来,则无须读解。如果说作者未言,论点原意藏在文本中,由读者来解释,则理解必有不同,难定是非。如果说原意是作者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流露,连自己也说不清,读者更难定是非。”[4]
    2.3 重组文献
  认读、理解文献,并不是最后目的,而是为了重组文献(实质上就是重组知识,也就是知识重组)打基础,做准备。经过了文献的“感知阶段”、“沉思阶段”以后,对文献中的知识(包括知识单元和信息)就要进行重组。这就是“再生阶段”。
  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许许多多的文献的认读,理解,读者与作者之间就会产生思想交流和意识互动。在这种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读者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必定与文本中被他读懂、被他理解、被他接受、被他吸纳的那部分知识(包括知识单元和信息)发生融合,而融合的过程就是“再生”,过程,也就是“创造”过程,更是“知识重组过程”。
      3 知识重组的方法
  实际上,所谓“传统”图书馆也在进行“知识重组”的工作,只是当时没有这样认识,或者没有这种意识,因而没有这种说法而已。表面上我们的确在做藏书的整理工作,但是,我们并不是仅仅对图书进行整理而不涉及图书的内容。决不是!无论是图书收集还是图书分类,无论是图书编目还是图书排架,无论是图书布局还是图书借阅,都要深入到图书的内容而不是停留在“看书看皮,看报看题”的形式上。
    3.1 传统方法
  传统方法主要是指分类方法、主题方法、索引方法、文摘方法、评述方法等。
  3.1.1 图书分类
  图书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图书的学科内容,即所谓“内容分类”,而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采取“形式分类”。问题在于,内容分类依据的是图书内含的知识。所以,图书分类的实质就是“知识分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而这种“知识分类”实质上就是“知识重组”。至于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分类”的工作,的确难度极大,但是,借助于电脑,将加快这一工作早日进入实质性阶段。
  3.1.2 主题标引
  为了弥补“分

图书馆如何进行知识重组

类方法”的固有缺点,图书馆人又采用了“主题标引”的方法,直接用词语作为标识并按字顺排列、组织文献。实际上,它与分类方法正好相反,能够把整个藏书中关于某一特定主题的,分散在各种不同类型文献当中的知识单元集中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知识新产品。这个知识新产品实质上也是一种“知识重组”。人工标引工作既麻烦又缓慢,而且容易出现差错,现在有了电脑和各种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标引”可以变为现实。
  3.1.3 文摘索引
  文摘和索引虽然不是“知识体系”,但是,依据它,却可以把分散在各种不同类型文献当中的知识单元组成一个知识体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知识组织”方法。有了电脑和计算机网络,文摘和索引的编制工作不但能够大大提高其速度,而且还能够确保其质量。
  3.1.4 文献评述
  传统的“文献综述”是对若干文献中涉及某一专题的相关知识单元进行重新编排,组织。应该说,在所谓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中,它是最接近“知识重组”的一种文献组织方法。图书馆人擅长于编制“三次文献”,而“综述”或“专题评论”则是“知识重组”的基本形式。现在,我们可以借助于电脑、网络等先进技术与设备,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3.2 现代方法
  与传统方法相对,所谓“现代方法”主要是指“更为直接的”知识单元的重新组合工作。但是,现代方法绝对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方法不用,相反,而是要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或者以它为基点,动用现代高新技术、设备和手段,进行深层的“知识开发”或者“知识挖掘”,然后进行知识重新“组配”。
  现代方法大体上包括以下主要三种。
  3.2.1 知识开发
  图书馆面对的是文献开发工作,但是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虽然文献是知识的绝对不能或缺的物质载体,但是,文献开发的实质就是“知识开发”。开发而后方可组配。具体怎样开发呢?在此仅举一例。
  对于广告资源的开发是图书馆工作中的一大“盲区”。期刊(特别是科技期刊)上的广告太多了,虽不能说“多如牛毛”,但是也可以称得上“连篇累牍”:彩页、插页非常多,至于封面、封二、封三和封四,就更不用说了。除去其中的“美化”、“虚假”的“水分”不说,其中毕竟含有相当丰富的信息,特别是科技信息。然而问题却恰恰在于,这些有用的信息在“目次页”上根本不予反映。
  多么可惜的财富啊!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有用信息全部标引出来,再借助电脑的神奇力量,进行“分门别类”的“组配”工作,就可以发挥它们的作用,实现它们的固有价值。某市一个私有纺织厂,急需一种虽然不先进但是仍可生产的纺织机器。另一个城市的某纺织厂恰好在引进一套新的纺织机械流水线以后,把旧有的纺织机“淘汰”掉,堆放在一个厂房里(除了机器的无形损耗外,还需要专人负责看管),造成厂房、机器和人力的多重浪费,需要售出并刊登广告。如果我们把刊登该机器的广告标引出来,一旦有人需要,就可以立即“调”出来,提供急需它们的人。
  关于纺织机器的广告是这样,其它内容的广告呢?广告是这样,其它方面呢?如果我们能把一切有用的文献信息都进行这样的加工,那么,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就将登上一个很大的台阶。
  3.2.2 知识组配
  一定要钻到文献的“里面”去。怎么个钻法?简而言之,就是对文献进行“知识标引”。
  以前,我们擅长的是“主题标引”,就是把文献中的“主题词”标引出来。问题在于,主题词仅仅是“词”,充其量是个“知识单元”尚不能构成“知识”。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主题标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把文献中的意思完整的“知识”作为标引的最小单元,把足以表明一个完整意义的知识逐个标引出来,就可以称为“知识标引”。“知识标引”的结果,必定建立一个“知识库”。这个“知识库”对读者的作用可就大多了——读者提出什么问题,通过电脑可以在几秒钟最多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把“库”中与他所需要的相关文献知识(包括不同类型、不同语种、不同载体上的相关知识)全部查找出来,读者自己选而用之。
  如果说,这种工作在没有应用电脑之前还属于“可望而不可及”的话,那么现在,不但有了电脑,而且,电脑的技术性能已经相当先进,其功能之全,其速度之快,其操作之便,都是“前所未有”的。不但能够胜任这一神圣使命,而且可以说,干起来会“得心应手,易如反掌”。
  3.2.3 知识咨询
  传统图书馆里的“参考咨询”虽然也包括“知识咨询”在内(尽管以前没有这样一个名词术语),但是,要做到以上所述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仅凭“人工”操作困难太大了,如同以前天气预报之所以精确度较低,就是因为人工计算速度太慢,大量的数据来不及算完时间已经到了,因此,所发预报大多是“马后炮”。
  知识咨询的前提就是知识重组,它是用整个文献中与某一专题或主题相关的系统组合知识(包括知识单元或信息)来解决读者或用户的各种问题的。
  现在有了大功率、大容量、高速度、高精度的计算机,加上联网以后而组成一个强大无比的广域信息网络,要完成上述任务并非难事。
  综上所述,“知识重组”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想得出,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得出;而工作实际向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们所说的“实际”是什么?在我看来,它包括:一、读者需要的实际,即读者向我们提出各种不同类型问题的实际;二、是现存文献的实际,即各种不同类型文献所含有的知识(包括知识单元和信息)的实际;三、我们图书馆人现在具有解答读者咨询能力和效果的实际。如果我们把着三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搞清楚了,我们也就知道干什么和怎么干了。
【参考文献】
  〔1〕 于鸣镝.图书馆与知识重组〔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2,(2).
  〔2〕 赵红州.大科学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64-165.
  〔3〕〔4〕蒋成yǔ@①.读解学引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42.
  〔5〕 于鸣镝.读者与文本〔J〕.图书情报工作,2002,(4).
  〔6〕 于鸣镝.文献开发简论〔J〕.河北科技图苑,2002,(1).
  〔7〕 于鸣镝.知识重组随想〔J〕.图书馆学刊,2002,(4).
  〔8〕 于鸣镝.知识序化论: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对话〔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2002,(3).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王右禹


【图书馆如何进行知识重组】相关文章:

实行专业化经营,进行邮政企业重组08-15

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08-14

如何对作文进行审题08-12

国债净价交易系列知识(三):如何进行国债净价交易08-05

如何运用“比较”方法进行08-07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08-24

如何进行试卷讲评08-23

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08-21

如何对习题进行整合提炼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