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专题——领衔2003年的开放式基金经理
领衔2003年的开放式基金经理寻找中国的彼得·林奇
中国的基金从一开始就是瞄着国外成熟的模式进行的,因此,对中国多数的基金经理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楷模,就是富达麦哲伦的彼得·林奇、共同股份的迈克尔·普赖斯、坦普尔顿基金的约翰·坦普尔顿,他们响彻世界的名声和历史业绩强烈地吸引着投资人的资金。那么,谁又堪称中国的彼得·林奇——或者堪称最有明星潜质的基金经理人?
其结果也许正如和讯网在“2003年您心目中的明星基金经理是谁?”的调查中一位网友认为的那样:“中国哪有明星基金经理,流星基金经理而已,以前的王牌基金经理都到哪里去了,还有什么中国巴菲特王菲特不是也落马了吗?明星都是笑柄,真正的英雄应该是运作基金10年以上不被淘汰的人。”这话虽然偏激,但事实上,中国基金业才经历了短短的几年,确实还没有真正经过大浪淘沙淘出个结果来。
因此,寻找彼得·林奇还是为时尚早,但我们需要基金经理拥有荣誉感——荣誉感是职业操守的重要基石。我们仅仅把目光局限在过去的一年——2003年,标准就是全年的业绩,范围是最经受市场考验的开放式基金。
从这三个条件来看,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按照开放式基金2003年净值增长率排行榜,博时价值增长基金与南方稳健成长基金,分别以34.91%与26.04%排在了第一位和第二位,其管理者肖华、李华,顺理成章地成为今年开放式基金经理中的“状元”和“榜眼”。
杨毅平在鹏华行业成长基金的表现则堪称2003年基金经理中的“黑马”:自接手鹏华行业成长基金以来,该基金的净值迅速由2003年1月2日几乎是市场最低位的0.84元,拉升到2003年12月31日的1.0043元。在“开放式基金2003年净值增长率排行榜”上,已经爬升到第9位。
2003年还有几只新成立的基金,市场表现也相当不俗,甚至在某些时段还超过了目前的前“三甲”,但由于成立时间不足一年,未能打榜。比如合资背景的海富通精选基金,在成立不到半年的时间,净值就达到了1.1142元(12月30日数据),累计净值1.1292。其基金经理陈洪,投资决策大胆果断,在股市低迷阴跌的情况下,交出这么好的成绩单让基金业内人士刮目相看,而在2003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一波行情中,海富通更是如鱼得水。而2003年7月12日成立的普天收益基金,已先后进行了两次分红,到12月30日净值也达到1.0850元,累计净值1.1100元,其基金经理黄钦来,独辟蹊径,其利用市场错误定价的机会,寻找少数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并相对集中地进行投资的方式,也让人侧目。
“状元”肖华
肖华,1965年出生,硕士学历。2002年5月28日起加入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基金管理部部门经理。2002年10月出任博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博时价值增长基金经理。
从博时价值增长基金成立到现在,一年多的运作,肖华创下了开放式基金有史以来累计净值最高值和2003年国内开放式基金净值的最高。截至2003年12月31日,博时价值增长基金累计净值达到1.313 元。另外,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在2003年12月末实施第三次分红,此次的分红方案为每10份基金单位分红0.27元,加上2003年该基金的前两次分红, 博时价值增长基金每10份基金单位派现红利累计达到了1.18元,创出国内开放式基金累计分红的新高。因此,肖华也毫无争议地坐上上了基金经理的“状元”宝座。
从肖华的经历看,他属于国内少有的具有企业经营和证券投资两方面经验的基金经理人之一。1993年从上海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后,他的职业生涯是从深宝安和华为技术起步的,1994年,他加盟君安证券有限公司,历任君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投资部经理、基金部经理、上海申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此间,他先后于几家上市公司任董事一职。
2000年5月至2002年5月,肖华加盟长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他管理的同盛基金成功投资了上港集箱等上市公司,至2002年4月底,同盛的净值增长率在有两年历史的基金中排到了第一。
2002年10月,肖华开始担任博时价值增长基金经理。通过深入调研,他前瞻性地发现了国内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巨大投资机会,提出“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投资战略,通过重点投资上海汽车、长安汽车,上港集箱等公司,2003年上半年,即为投资人创造了25%的收益,为国内当时所有开放式基金之最。
肖华这种对于行业的洞悉力,其实也是评估基金经理能否为投资人持续赚钱的基本尺度。在这一点上,肖华做到了深入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公司的营运状况等基本面的信息,并挖掘获利的契机,规避掉潜在的风险。
博时公司市场发展部总经理李锴代表公司对博时价值成长基金在2003年排名第一的原因给《商务周刊》的答复也正是,“2002年10月9日成立以来,本基金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投资于汽车、交通运输类板块中的业绩龙头股,并长期持有,经过一年多的运作,才给持有人创造了良好的业绩回报。”
这其中,简单的一个“秉承发现价值、投资有业绩支撑的价值股的投资理念”是否经得起考验是一个关键。肖华执掌下的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在2003年上半年的良好业绩下,也经历了一个“两重天”,2003年8月,博时价值增长基金上了基金跌幅榜的第一。但肖华坚持了原有的持仓,并表态,如果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净值跌破价值增长性这条操作底线,公司将与投资人一起承受痛苦,通过不收取管理费,来给投资人间接的补偿。正是这份自信和胆识,令肖华的业绩在开放式基金经理中独一无二,他也因此谱写开放式基金经理的辉煌。
2004年,肖华表示,将把注意的重点从经济增长转移到企业成长,继续深化价值投资理念。在具体投资方向上主要有三方面选择,即能源和矿产资源类、大盘蓝筹股、提供满足消费需求的企业。对于已有的股票,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关注其商品价格的变动,不轻易放弃战略筹码;同时也要关注生产效率以及管理、运营能力改善的公司,以及资产价格上涨的公司。
“榜眼”李华
李华,1971年出生,硕士学历。2001年,国内首批开放式基金发行时,年仅30岁的李华担任南方稳健成长基金经理。
2002年,南方稳健成长基金、华安创新基金和华夏成长基金这三只国内最早的开放式基金都取得了较好的分红业绩。但到了2003年,在“开放式基金净值增长率排行榜”中,华安创新净值增长率同期已排名第8,华夏成长同比已排名第12,而南方稳健却仍稳居“榜眼”之位。
网友在“2003年您心目中的明星基金经理是谁?”的调查中给他的评价是,“基金经理李华做得很好,两年时间,净值涨了17%,而同期大市跌了400点。”
李华的经历很有意思:1992年毕业于跟基金毫无瓜葛的复旦大学遗传工程系,1993年转而从事证券行业,任职于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证券部。伴随着中国基金市场的启动,1998年起任职于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开始在基金市场上驰骋江湖。
2000年,李华加盟南方基金管理公司,从开元基金经理助理开始干起。这一年,开元基金业绩在所有基金中排名第一。
2003年,南方稳健成长
基金以26.04%的高成长让李华再一次迎来了一个“自己价值实现的峰值期”。
回顾自己2003年的操盘表现,他说:“在投资过程中,我总是力图将价值投资和一些哲学方面的东西结合起来,以增加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在李华看来,“投资是一门艺术”已经变成了“投资是一门哲学”。而李华也认为,自己在基因的层面、从心理学、社会学的层面,对人的行为有了深入的理解,这对于自己基金投资决策有着莫大影响。
对于2004年,理智的李华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2003年是基金的黄金时期,2004年基金的操作会比2003年更困难。”同时,“受到市场瞩目的大盘蓝筹股,一部分会出现泡沫以及泡沫的破裂。从价值投资到价值博弈,最后发展到价值投机。这个矫枉过正的过程,恐怕是由人性的弱点决定的。”
李华说话的哲学味道总是很浓。
“黑马”杨毅平
杨毅平,已经40多岁,从中国基金经理平均年龄在30出头的水平看,他已经是一匹“老马”。不过,这匹“老马”在2003年的基金市场上却一跃成为“黑马”,一点都不减当年。
2003年1月2日,鹏华行业成长基金的净值已经跌到了很难看的0.84元,因此2003年4月正式接手的杨毅可说是临危授命。
然而,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鹏华行业成长基金的净值已增长到1.0043元,在“开放式基金2003年净值增长率排行榜”上,已经排到了第9位。虽然因很多基金已经通过分红稀释了净值,但鹏华的速度还是让市场惊呼“黑马”,也应验了杨毅平当初许下的豪言:做回面值,分红。
杨毅平曾就职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证券营业部,2000年10月起历任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部副总监、基金泰和的基金经理,2003年1月起加盟鹏华基金有限公司基金管理部。从最初从事新股发行、收购兼并等投资银行业务,到其后进行股票、期货投资、基金业研究、封闭式基金管理,再到如今的开放式基金经理,杨毅平的个人经历相当完整。
杨毅平的第一次辉煌是在担任泰和基金经理的时候:2002年,他仅用了10个月时间, 就将基金泰和的净值增长率从全部48只封闭式基金中的第46名提高至第3名。
但“历史业绩不代表对未来业绩的保证”,鹏华行业成长更换基金经理后,对投资人而言,最大的风险是基金经理会对原先组合中的股票进行重新研究和定位,因此会产生冲击成本,可能对净值造成更大的压力。杨毅平初到鹏华时还以温和调整为主,但到3月底,他发现“长痛不如短痛”,于是加大了调整力度,完成了最后的调整。
这个调整,也让他本人在4月正式担任基金经理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最后一批股票的仓位调整对净值的影响比较大。不过,也正因如此,在4月份仓位调整结束后,净值开始出现了较快增长。
回顾这次调整,杨毅平最得意的几次操作包括:在每股4.20元以下的价位果断买进宝钢,并且坚持按设定目标操作,在5.5元之下一股未卖,极好地把握了卖点;在市场对海虹控股增发的恐惧之时,他低位大量买进该股,获利30%以上,为鹏华行业成长初战告捷打下了基础;在4月25日“非典”行情最恐慌的时候,杨坚决果断地加仓,之后在上涨行情卖出。杨毅平实践着自己的理念:“如果要实现投资的稳定增长,一定要买物超所值的股票,才能获得超额收益。”
从明星经理到基金团队
对投资者来说,业绩卓著的基金经理确实赢得他们的满堂喝彩,而业绩较差的基金通过调整基金经理,似乎也成为“平息”投资者不满的例行手段。尽管基金经理明星制是否合理在业界备受争议,但随着基金业绩分化的不断加剧,投资者根据基金经理“品牌”选择投资方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国目前共有92只基金,114位基金经理,其中,78只基金实行单经理人制,14只实行多经理人制。光从数字看,单经理人制占多数是目前基金公司的现状,但由于中国的基金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基金管理公司一般都采取团队管理模式,重大投资决策由投资决策委员会集体做出。
从国外的情况看,历来也有明星式管理和团队式管理两个流派,两者各有优缺点。明星式管理提升基金的无形资产有较大好处,但公司荣辱系于一人身上。而团队式管理则要经过详细的角色划分,绩效评估,投资业绩依赖整个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作用。系统复杂程度大大提高。
中国的基金公司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考虑,目前普遍强调的是团队制。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市场发展部总经理李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说博时公司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令广大持有人还算满意的成绩和回报的话,那是缘于博时公司团队的力量。我们每一项重大投资的决策及执行,都离不开公司的各相关部门的高效协作。比如,投资决策的背后是博时团队深入的研究支持。当然,至于基金经理是否叫‘明星’是由市场来评判的。”
本身就是“明星基金经理”的丁楹,现在已是刚刚成立的中信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总监。他以过来人的身份说,“原来的基金经理,什么都研究,现在我们按行业研究,在研究员的基础上,基金经理要按照公司的系统把所有人的观点集中在一起,然后做出一个投资决策。从这个角度看,明星基金经理的制度就会变成一种团队制,向组合经理这样的方向走。”
“实际上,像彼得·林奇这样的明星基金经理,每天都要看很多企业,打很多电话,作实地考察,所以很累。他干了13年后,就再也干不下去了。”丁楹认为,基金公司现在考虑的都差不多,就是要形成一个产业链、固化的系统,由券商收集原材料,然后给基金提供信息,基金的研究员进行深度的加工,最后基金经理根据加工出来的东西去配一个方子,形成一个产品。
同时,由于单个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组合经理的方式目前深受基金公司的青睐。那么,一个基金需要几个人管理?目前最高的答案是7个。2003年7月8日,海富通投资经理团队高调亮相,为即将推出的“精选基金”热身,同时也把业内最为庞大的单只基金经理团队推至前台。在海富通的投资经理团队中,7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投资团队根据个人具备的技能分工合作。包括基金经理陈洪,股票投资经理兼策略分析师陈绍胜,股票投资经理兼行业分析师陈家琳、刘军、郑拓,债券投资经理邵佳民以及数量分析师杜晓海。
兼任投资总监的陈洪表示,海富通倡导团队式管理模式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富通集团海外的基金管理就一直采取团队式管理,积累了一套经验和方法,同时也理解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团队管理在实际中的意义,其次是针对中国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考虑到市场涨跌以及由此而来的基金业阶段性低潮,明确的制度有助于解决投资者对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的忧虑,有助于公司稳健发展。
此外,相信团队投资能够克服个人认知、情绪等因素造成的决策偏差,以体制规避个人道德风险,促进投资与研究的充分融合也是海富通选择“团队式管理”的重要原因。
来源:博客中国
【专题——领衔的开放式基金经理】相关文章:
总经理述职报告专题10-31
银行大堂经理专题培训心得08-03
纵论开放式基金08-05
开放式基金对市场的影响08-05
开放式基金投资策略08-05
投资开放式基金的秘诀08-07
开放式基金的负面效应08-05
开放式基金 风险知多少?08-05
开放式基金年报的对比分析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