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交谈,使学生了解期末考试的总体情况及自己的错误知识点;通过对第八册教材的初步分析,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
2、在师生的交流,共同的分析,解读中,联系假期生活、教材内容,渗透数学思考方法,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同时形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的经验。
3、在活跃、开心的课堂活动过程中,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重温学习规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重、难点
了解学生丰富多采的假期生活,分析,阅读,解说初步了解教学内容.
教学准备
端正学习态度,重温学习规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谈话导入
解读数学书
通过师生交流,总结经验教训,加油鼓劲,为下学期的数学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联系教材目录,联系已有生活知识经验,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得到充分的肯定,通过研究、分析、比较,正确建构数学的一些知识。
一、交流期末考试总体情况
1、教师总体介绍。
2、个别交流学生的错误。
二、介绍新课本
1、解读目录
认识本册教材涉及的内容,解释有关数学用语。
如:角、可能性......
2、谈谈你对这些知识的认识
哪些你已经了解了?哪些与前阶段的数学知识有联系?......
3、作些准备
学习这些知识要做一些准备。
学生个别交流。
师生共同认识本册教材涉及的内容,解释有关数学用语。
小组交流你对这些知识的认识
如:哪些你已经了解了?哪些与前阶段的数学知识有联系?......
交流假期生活
(机动环节)
全课小结
不管在交流假期生活还是检查作业,或参观作业中注重让学生比较、思考联系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在评比参观中注意树立榜样,时刻提醒、激励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学习,努力向上。
激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了解寒假作业(机动环节)
1、同学们,假期一转眼就过去了。你能说说这个寒假你过得愉快吗?
2、交流假期生活
同学们,寒假中你参加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在哪些生活问题中你用到了数学知识,交流一下,是哪方面的数学知识?
3、检查寒假作业
寒假里我们认真完成了寒假作业,同桌先相互检查寒假作业,比一比,谁的字迹端正?谁的作业认真?
4、分析寒假作业的有关练习
5、参观优秀作业
优秀作业展示,大家来看优秀作业。
四、全课小结:
新学期,你准备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我们的.学习中去呢?
小组讨论并交流寒假中你参加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
在哪些生活问题中你用到了数学知识,交流一下,是哪方面的数学知识?
同桌先相互检查寒假作业,再评比。
小组讨论:寒假作业中的练习,你是怎样想的?交流、核对。
全班参观优秀作业
谈谈你的感想。
小组说说
再集体交流。
解读目录要注意联系前后知识。注意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全面的了解本册知识点。如:先了解一些新的数学内容,谈谈你的认识;再如:有相同的标题,比较有什么区别;
板书设计:新学期新气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小数大小比较方法和小数的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小组探索归纳概括小数大小比较方法,和小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数学概括能力。
3、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得出小数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小数大小比较方法和小数性质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的算理
教学突破:
借助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理解和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并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小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用图形表示小数,通过比较和归纳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 铺垫旧知,导入新课。
1、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
6589和589 123和213 12345和12354
教师:根据上面几组数说出整数的大小比较分为几类情况?每一类怎样比较?
学生1:整数的大小比较分为两类:位数相同和位数不相同。
学生2:位数不同的'两个整数,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相同位数的数相比较,先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最高位相同的,就比较第二位……
2、 说出下面小数表示的意义。
0.32 0.4 0.40 0.11
二、探索新知
1.小数大小比较
师:读出课本55页的情景图中的内容
板书:11.85与24.3 11.84与11.68
师:根据你的经验知识,比较每组小数的大小,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全班交流:
学生:11.85整数部分是11,24.3整数部分是24,从整数部分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因为24>11,所以24.3>11.85.
师:怎样比较11.84和11.68的大小?
学生:整数部分相同,比小数部分,一个小数部分的十分位是6,另一个小数部分十分位是8,因为8>6,所以11.84>11.68
师:根据两组数的特点,总结出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小组内先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小数大不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如果十分位相同,比较百分位……
知识应用反馈
(1)课本自主练习1,让学生轮流回答,发现问题当场纠正。
(2)课本自主练习2,学生先做再说结果,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2.小数的性质
猜想0.4与0.40的大小关系?
学生先猜想是相等的关系,在此猜想基础上,让学生用生活和课本中的有关例子,来解释说明它们的等量关系.
小组内先交流各自的例子,选出认为最合适的例子汇报.
学生1:4角=4/10元=0.4元;40分= 40/100元=0.40元,因为4角=40分;所以0.4元=0.40元
学生2:两个面积相等的正方形,一个平均分成10份,选出其中的4份,为4/10=0.4,另一个平均分成100份,挑出其中的40份,为40/100=0.40,选出的面积是相等的,所以0.4=0.40。
学生3:两个一样的蛋糕,一个平均切成10份,拿出其中的4份,另一个平均分成100份,拿出其中的40份,它们分别占整个蛋糕的4/10和40/100,即0.4和0.40,拿出的蛋糕数量是相等的,所以0.4=0.40
学生4:……
师:从生活中知道了0.4=0.40,那0.4与0.400的关系呢?猜想结果并举例子。
学生:可以把以上的例子中的100份改成1000份就可以验正0.4=0.400。
师:从两个等式0.4=0.40, 0.4=0.400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小数的性质: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学生读一读
性质应用:
(1)例题:你能将0.500和13.040化简吗?
引导学生理解化简的意思,强调不能改变小数的大小,引出化简的依据是小数的性质。
学生1:0.500=0.5
学生2:13.040=13.04
师:13.040=13.4对吗?
让学生指出错误,同是强调小数的末尾的位置添0或去0,小数不变,加强学生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掌握。
(2)出示例题: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你能将0.9、0.67和5改写成三位小数吗?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1:0.9=0.900, 0.67= 0.670,依据是小数的性质。
学生讨论5的改写方法,并统一答案,5=5.000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58页5、6两题,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59页第7题,集体订正时提问几个较深的问题
四、全课小结
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教材24~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猜想、验证”等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技能目标: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掌握探究方法,学会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
学具准备
各种 三 角形、剪刀、量角 器、课件。
教学 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提问: 这些三角形在争论什么?
教师:是在争论关于自己内角和的大小。
2.教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书:内角和)
讲解:三角形内两条边所夹的角就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角。每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提出问题。
1.你认为谁说得对?你是怎么想的?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一下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学生可能会说:用量角器量一量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把它们加起来,再比较。
(二)探索与发现。
1.初步探索。
(1)量一量。
了解活动要求:
A.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量一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标注。(测量时要认真,力求准确。)
B.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 格中,并计算三角形内角和。
C.讨论:从刚才的测量和计算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 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2)提出猜想。
刚才我们通过测量和计算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那你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三角形内角和是否相等?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是否成立呢?我们要想办法来验证一下。
教师引导:180°,跟我们学过的什么角有关?我们课前准备了各种三角形纸片,你能不能利用这些三角形纸片,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换成一个平角呢?
(1)小组合作,讨论验证方法。
(2)分组汇报,讨论质疑。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
①撕拼的方法。
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3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
教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否都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呢?
②折一折的方法。
把三角形的角1折向它的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然后另外两个角相向对折,使它们的顶点与
角1的顶点互相重合,证明了各种三角形内角和都等于180°。
3.课件演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孩子们,三角形内角和到底等于多少度呢?“
学生一定会高兴地喊:“180°!”
(2)总结方法,齐读结论。
教 师:我们通过动作操作,折一折,拼一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换成了一个平角,成功的得到了这个结论,让我们为自己的成功鼓掌!
(3)解释测量误差。
教师:为什么我们刚才通过测量,计算出来的三角形内角和不是正好180°呢?
那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由于测量工具、测量操作等各方面的.原因,使我们的测量结果存在一的误差。实际上,三角形内角和就等于180°。
三、探究结果汇报。
教师:现在你知道这些三角形谁说得对了吗?(都不对!)
学生:因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 80°。 (齐读)
教师小结: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虽然不同,但 是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四、课堂应用,巩固加深。
1.试一试。
数学课本25页。
2.练一练。
(1)数学书25页第一题。(生独立解决。)
(2)数学书25页第二题。(动手量一量。)
拼成的四边形的内角和是( )。
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五、课堂作业设计。
教材26页4、5、6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对于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难点: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发展数学思考、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能在你的作业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吗?
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么求宽?如何求长方形的长呢?
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面积÷长=宽
面积÷宽=长
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解决我们学校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愿意吗?
2、教学例题
(一)例1教学
出示例题:合肥市华山路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认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质疑:同学们已经注意到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仔细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增加了,面积就一定会增加吗?师指名回答、
预设1:学生长增加,宽不变,面积就一定会增加、
预设2:学生长增加,宽不知道,面积就不一定会增加,也许还会减少、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在这道题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花圃的长增加,面积就增加了?
预设1:把增加的面积画出来、
预设2:画图
3、画一画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示意图,用刚才画的长方形代表花圃,在花圃上面画出增加的面积、提醒一下:既然是示意图,可以不需要用尺子,用铅笔直接画、
4、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老师也想画一画、
预设:第一步,黑板上的长方形表示花圃、
第二步,只画一条边增加很长、追问:可以吗?为什么?
第三步,画出一条边增加3米、追问:画好了吗?
第四步,画出两条边都增加3米、追问:现在画好了吧?怎么又不可以?
第五步,谁能上来把那条边画出来、你来指一指哪里是增加的面积?教师用阴影部分表示增加的面积、原来的面积在哪里?
第六步:谁来根据示意图说一说面积为什么增加了?宽是哪一条边?师指着图,这条边既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也是这个增加部分的什么?(用红笔再次画一画这条宽)
5、在示意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同桌根据示意图互相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上台板书,说一说)
6、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
7、独立完成,指名上台指着示意图板演,教师板书、
8、从图中我们发现花圃的长增加了,宽不变,面积增加了;如果花圃的长减少了,宽不变,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减少)你能在长方形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想一想,谁上台在长方形中画一画?
预设1:上台画出正确的同学,让他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减少的面积在哪里?这位同学的画法非常准确、
预设2:上台画出错误的同学,让别人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符合题意吗?谁能上台画出长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
师提醒学生画图一定要一定要想好哪条边改变?哪条边不变?比较:两次画图有什么不一样?
过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发生变化,面积也发生了改变、那如果宽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呢?一起看第二道数学问题、
(二)教学“试一试”
华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后来因扩建公路,水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齐读,教师追问:这个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
2、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指名上台用手势比划后师追问:这次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没变呢?
3、独立列式计算后,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上台指着图说、
(三)比一比
1、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这是文字叙述题意,这是用示意图表示题意,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2、师:看来,画图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三、变式练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道题目中都有一个量没有变,你发现了吗?如果长与宽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题目你们还会吗?出示变式1:
(1)变式1
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老师读题后并追问: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
2、师:照这样,增加的面积在哪里?先在大脑中想一想,想好了试着在图上画一画、
3、师指名上台比划示意图,课件随机出现、
4、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知道,看着示意图,你会解决问题吗?
(二)变式2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够在纸上画出图形帮助思考了、其实高手画图不但能在纸上画图,还可以在脑海中画图、接下来我们一起试试在脑子中画图、
(出示:有一个长方形,长50米,宽40米、)
1、长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
板书:40×5=200(平方米)
2、宽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
板书:50×5=250(平方米)
3、长和宽同时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1)头脑中的图画好了吧?谁能很快列出算式?
生:200+250=450(平方米)
(2)我们在图上画一画来验证脑子里想的图,好吗?有什么不一样?发现刚才我们的计算有什么问题?到底增加了多少呢?
4、长和宽同时减少5米,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脑子中画图,课间验证、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求出减少部分的面积?
生1:分三部分来求、
生2:分两部分来求、
生3: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来求、
5、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肯定吗?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各种变化,我们是怎么解决的?画图有什么好处呢?在画图应该注意什么了?
师:其实不单单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如果发生变化,同样可以采用画图的策略予以解决、课后同学们可以好好研究这道题“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将研究过程和成果写成“数学日记”,与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一起分享!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
1.导入
2.研究分类标准
(二)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2.学生汇报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学习定义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③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 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④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⑤小结,板书韦恩图。
4.学生汇报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②学习各部分名称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⑤做一做
三、看书质疑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一)填空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二)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 )
(三)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四)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用假设的思路,通过列表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题意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2、了解《孙子兵法》中的名题-------“鸡兔同笼”,感受中国古代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运用用假设的思路,通过列表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能运用用假设的思路,通过列表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我们国家的植树节,“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我们的学习伙伴和他们的`同学一起参加了这个活动。
参加植树活动的同学一共植树43棵,其中女生9人,每人种3棵,男生每人种4棵,求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多少人?
要求:认真读题,了解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画出树状算图
学生独立分析
汇报:
7、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43-9×3)÷4
8、师:说一说思考过程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够通过已经学过的方法解答应用题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题
已知参加植树活动的学生人数共13人,请你根据提供的信息,求参加植树活动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每个女生种3棵,每个男生种4棵,一共植树43棵。
2、师: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能用树状算图来表示吗?
3、生:了解了参加植树活动的总人数,女生每人种3棵,男生每人种4棵,还有植树的总棵数。要解决的问题是男、女生人数各多少。
4、树状算图
5、师:看了树状算图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6、生:男女生人数都不知道,没有办法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试一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呢?
媒体出示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植树的棵数和题意比较
师指导,假设男生0人,那么女生就13人,植树的棵数为13×3=39,和题意比较不相符“×”。
根据题意小组合作交流填表格
学生汇报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植树的棵数和题意比较01313×3=39×1124+12×3=40×2112×4+11×3=41×3103×4+10×3=42×494×4+9×3=43√
师:通过这样的尝试我们很容易知道当男生4人,女生9人时,符合题意。
小结:同学们,尝试法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又一种方法。
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里面描述了很多数学名题。(电脑)其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电脑出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就是野鸡。)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2、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统称为:“鸡兔同笼”。
3、下面就请你们来看看这道“鸡兔同笼”问题。
4、媒体出示:有若干只鸡和兔,它们共有15个头、48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5、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15个头。鸡兔一共有48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15个头。鸡兔一共有48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你们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解决这道名题?
鸡只数兔只数共有的脚数和题意比较
6、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7、小组内交流
8、汇报
鸡只数兔只数共有的脚数和题意比较01515×4=60×1142+14×4=58×2132×2+13×4=56×………………×66×2+9×4=48√
9、当鸡6只,兔9只时,我们发现共有48只脚,符合题意。
10、当数量比较大时,再用列表尝试的方法就会太复杂,老师想请你们再讨论一下除了尝试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去解决这类鸡兔同笼问题。
11、生讨论交流
12、汇报方法:假设计算法……
13、师小结:现在你能重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比较快,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计算比较好。
14、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延伸。
媒体出示
师:鸡兔同笼问题从我国传到日本,就变成了“龟鹤问题”,看来这类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鸡兔问题上。(如果时间不够,就给学生介绍一下)
龟:我们和鹤一共有6个头。
鹤:我们和龟一共有16条腿
学生汇报,交流。
像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体育比赛中也有这样的“鸡兔同笼”题目呢!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是呀,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说明大家都是好样的,继续努力吧!
四、作业布置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以上3题。
板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 利用三角尺的直角画出直角,折出相交成直角的折痕建立垂直的表象。
2、 能用数学语言、符号表示两条线段、直线互相垂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实际操作中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难点:使学生理解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的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 、 学习垂直与互相垂直
1、师:直角(出示图)的这两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出示课题:垂直和互相垂直)(请大家看书51页想一想,注意看到熊猫说的话为止)
师:你知道直角的两条边有什么关系呢?
师小结:你们说得很好,当红线、蓝线是一个直角的两边时,蓝线会垂直于红线,红线也会垂直于蓝线,所以红、蓝两线互相垂直。
2、问:为什么红、蓝两线要用互相垂直,少了“互相”行吗?(质疑)
小结:不行。因为这是相互的,缺一不可。不能说一条线垂直。
3、老师想考考你们,谁能说出这两条线的关系?(出示:黄绿线的直角)
用自己画的或折的直角来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反馈说)
那老师画的这两条线互相垂直吗?(出示不垂直的图)为什么?
4(1)让我们继续看图,如果把红、蓝两线延长,就成了什么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吗?(把刚才我们画过的直角的边延长来验证一下)
(2)你怎么知道这两条直线还互相垂直呢?(用尺验证)
师:你说得很好,再让我们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看书51页)
通过看书,你看懂了什么?(每人说一条,仔细听,说过的不能说了)
小朋友说的都很好,师总结并出示概念。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二、练习
1、下面三副图中的直线互相垂直吗,说说理由?
(2)如果互相垂直,请你说出谁是谁的垂线,垂足是什么?
2、请在你们收集的含有直角东西上面,指指哪两条边互相垂直的?
3、 想一想、做一做
1)、书52页第一题(填空)
2、)在地图上标上字母,填空(口答)
如:和GJ垂直的线段有( )。
我们可以说:( )垂直于( ),( )垂直于( ),( )和( )互相垂直。记作:( )或( )。我们还可以说:( )是( )垂线,( )是( )垂线,垂足为( )。
4、书52页第4题,下面图形中哪些是直角?在图形上用直角记号标出。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用垂直符号表示。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比大小教材P9~1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技能目标 :使学生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感知数 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难点: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正确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一填。
50分米=( )米 960克=( )千克 45厘 米=( )米
1米8分米=( )米 4千克600克=( )千克
2.读出下面的小数。
0.68 0.85 0.001 0.10 0.15 0.01 3.45 1.457
教师谈话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 习与小数有关的知识。
教师板题:比大小
二、自主探究。
1.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跳高场地去看看,出示教材9页例题。
跳高成绩
姓名 成绩/米
王红 0.69
李娜 0.8
教师:这两名同学的成绩都是小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都是小于1的小数。
教师:你能说出这两名同学的'名次吗?为什么?
2.多种方法尝试解决。(小组活动。)
学生:李娜第一, 王红第二,因为0.69是6分米9厘米,0.8米是8分米,所以0.8﹥0.69。
学生:李娜第一,王红第二,因为0.69是69个0.01,0.8米是80个0.01,所以0.8﹥0.69。
由图可知:0.8﹥0.69。
3 .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跳远场地看看出示教材9 页例题。
跳远成绩
姓名 成绩/米
郑强 2.9 7
李明 3.13
张华[来源:学科网] 3.08
教师:能给这三名同学排出名次吗?怎么排?为什么?
学生:(小组活动,汇报结果。)3.13﹥3.08﹥2.97。
教 师小结:比较大小时,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
教师:通过刚才比较小数的大小,你都掌握了什么比较方法?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生同归纳:
1.先比较整数部分 ,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如果十分位也相同,就看百分位……
2.把几个数按顺序排列,首先比较它们的大小,然后按要求依次排列起来。中间用“﹥”号或“﹤”号连接起来。
四 、作业设计。
1.出示课件习题。
2.教材第10页练一练的3、4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判断。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阅读等能力。
3、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对称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唤起回忆
师:鳄鱼——小西,今天带来了一个游戏,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文字,根据文字准确做出动作。准备好了吗?谁愿意上来做一做?和你想象中的动作一样吗?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字,学生领会文字的意思,并准确地用富有同去的动作表达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左手的动作和右手的动作是一样,但方向相反。课前游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唤起左右相对的知识回忆。
师:同学们喜欢读绘本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绘本《什么是对称》。看着封面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生:图案、作者、书名……
师:封面上的元素很多,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从封面就可以了解到这么多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走进绘本,初步感悟
(一)观察发现对称
师:小鳄鱼——小西爱好做手工和摄影,瞧!这两只蝴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师:你是通过观察发现的对吧?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下呢?教师示范对折,对折后发现蝴蝶的左右两边翅膀完全重合。
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阅读绘本:请伸出你的左手、右手体验一下完全重合。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感性材料中提供出数学本质的东西,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折一折
四人或六人一小组,折一折组内的图形小组长先展示完整的图,再向全班判断,最后验证给全班同学看。
【设计意图】在操作实践中让每位学生亲历感受到有些图形的两边对折之后完全重合,这一类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通过对折来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三、再次走进绘本,反馈提炼
(一)指一指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蝴蝶的对称轴在哪里。用手比划一下对称轴。动态演示蝴蝶翅膀对折的过程,蝴蝶翅膀对折过来,你发现了什么?
文字“山”、“巨”的对称轴,先比划,再折一折,最后在的实物中画出来。
师:你们现在能找准对称轴吗?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设计意图】从绘本中提炼数学知识的过程,动态演示蝴蝶舞动翅膀的过程,让学生将“舞动翅膀”与“对折”对应理解,“对折”与“大小形状相同”对应理解,进而理解“对称”,把图形分成两部分的那条线叫“对称轴”。
(二)内化知识师:在蝴蝶、树叶、汉字上都发现了对称的现象,我们一起来小鳄鱼的房间,你发现对称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师: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对称,我们一边欣赏图片(课件出示),一边比划一下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对称美。
(三)应用知识
1、沿着一张纸的中线对折,然后剪出你想要的图形,任何形状都可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感悟对称
2、刚才,小鳄鱼给我们介绍了检验是否对称的实验——对折实验,它还有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动手试一试。用铅笔在第二次折痕处戳一个洞,想象一下,有几个洞?它们的位置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教师操作,验证是否画对。再次戳洞,位置在纸的另一边。
【设计意图】两次戳洞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先想象在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拓展数学绘本阅读师:小鳄鱼带给你的知识,你学会了吗?关于“对称”的知识,我们还没学完呢!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跟你的家长一起继续进行阅读。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对称
轴对称图形
对折、完全重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第114页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和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的口算以及接近整百数的数乘接近整十的数的估算,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应用这些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里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能力,会求出字母式子的值,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以及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以及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转眼又到了期末,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们的知识一定丰富了不少吧!你们能回顾一下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2、请同学们先独立填写书上113页上的表格,填好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
3、小组交流。
4、班内交流:你学得最好的内容是什么?
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
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乘法和除法”的计算及“用字母表示数”。
二、复习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1、整理与复习第1题。
(1)学生任选一组题独立进行计算,并在计算后组织比较;
(2)整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有关乘除法的简便笔算方法,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2、整理与复习第2题。
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法估算的意义和方法,并沟通估算方法与笔算方法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
3、整理与复习第3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每道题的特征,说说分别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集体核对,纠错并说明原因。
三、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整理与复习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交流各自的思考过程。其中,第(1)题要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式子,第(2)题要提示求字母式子值的书写规范。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困难吗?
教学内容:第115页5—8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乘法分配律,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这一节课,我们来复习混合运算和运算律,以及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小组交流:在这几个单元中学会了什么?
班内介绍┄┄
提问:在这些单元中,哪些内容你们觉得有困难呢?(自由发言)
引入:希望大家认真复习,大胆提问,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二、复习混合运算
整理与复习第5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核对
4、小结: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注意点。
三、复习乘法分配律
整理与复习第6题:
(1)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指名板演;
(2)集体核对,指名学生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3)小结: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规律的方法(a+b)×c=a×c+b×c。
四、复习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1、整理与复习第7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2)集体核对,说说列式的想法;
2、整理与复习第8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扳演;
(2)集体核对。
3、小结。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在复习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平行线间的距离;理解平 行线间的距离都是相等 的。
过程与方法:
由情境引入,通 过动手量、同桌讨论,初步体会到能用直尺量出两条平行 线 间的距离,得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节 俭意识,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工具度量平行线间的距离,知道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教学难点:
能利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举例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平行现象。
2.创设情境引新。
这是两根互相平行的水管,由 于工程需要,现在要用一根水管把它们接通。这是设计草图,你认为选用哪根水管最节省材料。
二、新授
1.打 开书第5 7页第3题。
1)量一量所给平行线之间线段的长度,并填写。
2)比一比,哪条线段最短?
同桌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垂直于两条平行线的线段最短,我们把这条线段 的长叫做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选用 哪根水管最节省材料?为什么?
2.两条平行线之间有多少条这样的垂线段呢?
试着在57页的 草图上先画一画垂线段再量一量,你有什么新发现?
小结: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这个距离就是平行线间的宽。
三、练习
1.判断(对的画“√” 错的画“×”)
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就是连接两条平行线的线段的长。( )
(连接两条平行 线的线段有两种情况垂直和不垂直)
②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无数条互相平行的垂线段。 ( )
2.画出下列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并量出其长度。
3.火眼金睛:下图中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吗?
用工具检验
四、拓宽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过马路最短的路线
2.作业本复原
五、课堂总结
找一找课前你所找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步骤
活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猜数游戏。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
通过做猜数游戏,引起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等于80。猜猜我想的数是多少?
3.你想的数是30。
4.你是怎么猜到的?
5.学生交流,解决。
6.学生汇报。
7.如果淘气想的 数为x,那么
2 x+20=80
2x+20- 20=80
2x=60
2 x÷2=60÷2
x=30
引导学生解方程与等式性质结合。
8.同桌共同玩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9.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练一练。
1.按照笑笑的规则和同伴做猜数游戏, 并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个数是x
4×x+10=90
4x=80
x=20
心里这个数是20。
生独立完成。
2.列方程。
(1)3x+6=15
解:3x+6=15
3x= 9
x=3
(2)4x-2=26
解:4x-2=26
4x=28
x=7
(3)8+x=20
解:8+x=20
x=12
3.看图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3x+48=234
3x=186
x=62(元)
课外拓展。
每天修 x米,
5x+500=2500
x=400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0页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 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读一读。
①20xx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
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
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
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会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的分数模型和数射线来探究小数的性质。
情感与态度: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性质进行化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口答:小数改写成分数。
0.7 = 0.73 = 0.731=
口述小数改写成分数的方法。
2。哪个分数与哪个小数相等,并说出各个小数表示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7/ 10 21/1 00 307/1000 0.7 0.21 0.307
二、中心阶段:
1、出示例1:比较0.3,0.30,这两个小数的大小?
2、学生讨论后看书进一步交流:
(1)可把这两个小数分别改写成分数,结合直观图比较。
把正方体看作整体“1”,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一条是十分之一,涂色部分是3条,表示十分之三,因此0.3 =3/10
把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平均分成100份,每一块是百分之一,涂色部分是30块,表示百分之三十,因此0.30 =30/100。
从图中可以看出,涂色部分大小相等,用分数表示3/10=30/100,用小数表示0.3=0.30
(2)借助数射线找位置理解:从数射线上看,每一大格表示0.1,0.3表示3个0.1,3格表示0.3,每一小格表示0.01,0.30表示30个0.01,30格表示0.30,两个数在同一点上,所以0.3=0.30。
3.师:是不是所有的这种形式的'小数都相等呢?
比较0.7与0.70,0.10与0.100,0。 5与0.500,这些分数的大小?(说说么想的)
0.7= 0.70,0.10= 0.100,0.5= 0.500
观察与思考:“从左往右”看或“从右往左”看每组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1)小数部分的位数起了变化。
(2)小数部分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总结: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们把这个变化规律称为“小数的性质”。
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去掉。
5.练习:
下列这组数中,哪些数的0可以去掉,在原题中划掉:
0.08 8.08 8.00 0.808 0.80
小结:只有小数部分末尾的“0”才可以去掉。
书P27下面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
6、师:运用小数性质,可以进行小数的化简。
P27 3/①
练习: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下面各小数:
对于题目要求有何疑问?
化简: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去掉小数部分末尾的“0”。
6.0=6 6.060= 6.06 6.0060= 6.006 6.600= 6.6 6.000=6
三、练习阶段:
判断:
(1)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8.8080中的0都不能够去掉。(╳)
(3)0.9=0.900(√)(4)3.030=3.3(╳)
(5)7.050=7.05(√)(6)6=6.000(√)
四、总结:
今天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五、拓展:
一个小数,它的整数部分有两位,最高位是2,小数部分有三位,最高位是5;其余各个数位上的数字都是0,写出这个小数,同时说明它的组成,并化简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5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6
【热门】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5
【推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2-20
【热】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01-08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