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4 13:00:13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小数.

  2、通过改写,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相互改写的算理,掌握相互改写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这部分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位的规律等知识,学生非常容易出错,因此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名数的变换,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数,或者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或复名数.请大家想想:30分米是多少米? 3500克是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得出:

  30分米=3米,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3500克=3千克500克,除以进率得到的商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仍是低级单位的数.

  刚才复习的2个题都是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或复名数,今天继续学习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3分米是多少米? 350克是多少千克?

  启发学生类推改写方法:

  (1)这是什么样的运算?

  (2)用什么方法汁算?

  (3)怎样移动小数点就可以了?

  从而让学生明确:把分米数变换成米数,要除以进率1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行了.3分米=0.3米(板书).350克变换成千克数,要除以进率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就可以了.350克=0.350千克=0.35千克.

  启发学生总结出改写方法.

  (1)上面两个小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应该怎么改写?

  概括出: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只要按照进率是10,100,1000,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就可以了.

  反馈:完成109页“做一做”1.

  订正时要指名说出改写的方法.

  2.教学例2.

  (1)口答,说出改写方法.4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

  70克是多少千克?

  (2)3平方米4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 4千克70克是多少千克?

  启发学生观察,这二题与口答题有什么区别?是什么样的换算?应该怎样改写?

  首先学生独立试算,然后二人互说改写方法,最后全班交流.

  从而明确:要求改写成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原来3平方米不用改,就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只把40平方分米改写成平方米数就可以了,从而得到3.4平方米.

  同理,要求改写成千克数,原来的千克数不用改,就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只把70克改写成千克数就可以了,从而得出4.07千克.

  3.启发学生总结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原来高级单位的数不变,就是改写后的整数部分,只将原来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是高级单位的小数部分,再与整数部分合并就可以了.

  反馈:完成109页“做一做”第2题.

  订正时说明思路.

  三、巩固反馈

  1.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练习二十三第1题.

  2.把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投影)

  3米8厘米=( )米

  5千克60克=( )千克

  1吨800千克=( )吨

  12千米60米=( )千米

  3.判断正误.(投影)

  3平方米20平方分米=3.20平方米

  5吨40千克=5.4吨

  80米=0.8千米

  20千克=0.02吨

  4.把下面几个数由大到小排列.

  3.2米,3米8厘米 ,310厘米

  (提示:化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2,3题.

  板书设计:

  30分米=3米

  3500克=3千克500克

  例1 3分米是多少米? 350克是多少千克?

  3分米=0.3米

  350克=0.350千克=0.35千克

  例2 3平方米4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4千克70克是多少千克?

  3平方米40平方分米=3.4平方米

  4千克70克=4.07千克

  3.2米 3米8厘米 3米10厘米

  从大到小排列

  3米8厘米=3.08米

  3米10厘米=3.1米

  3.2米>3米10厘米>3米8厘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中国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近,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差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4)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记录是12.95 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2.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二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三。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图片,再独立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一、创设情景、感受旋转

  1、出示3张图片:风扇、风车、礼花

  师:这些物体都在怎样运动?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旋转。

  师: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旋转现象。(揭题)

  出示旋转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二、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出示转杆图片

  提问:

  (1)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转杆分别是怎样转动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转动例子?

  (3)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含义,转杆打开与关闭时,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

  三、认识旋转的三要素

  出示方格图:把三角尺绕A点旋转90°

  师:“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这个点能动吗?学生自练

  师:旋转后的边与旋转前有什么关系?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师:你觉得将图形在旋转时,要确定什么?

  出示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观察、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从6:00到9:00与从9:00到12:00时针都旋转了90度。

  (3)如果去掉台秤上的物品,指针又是怎样旋转的?转盘上的指针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

  共同小结:要确定旋转后长方形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相交于A点的`两条邻边的位置;要确定旋转后小旗图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旗杆的位置。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

  (1)观察每组中的两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2)你能旋转每组中的一个图形,使每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

  (3)你是怎样画的?最后一个图形只旋转一次能成吗?它一共旋转了多少度?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将图形按一定角度旋转时,要注意什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小数加法。

  3、能运用小数加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整理、分析、探究新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能正确列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教学难点: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整数与小数的加法。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2分钟口算)

  师:首先,我们先进行口算。

  出示:

  (1)48+52=(2)0+386=

  (3)300+178=(4)97+101=(5)234+62=

  师:你是怎么计算整数加法的?(从个位算起,满十进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经常要用到小数?(超市、菜场)

  2、师:今天,小巧也去了趟沃尔玛超市,她准备采购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片

  问:你能把这些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吗?

  师:要是小巧任选2种水果,有几种不同的买法?

  (1)7.84+ 2.05=(例)

  (2)5.7+2.05=

  (3)7.84+5.7=

  3、师:观察这三个算式,他们都有什么特点?(都是小数加法)。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的加法。出示课题:小数的加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1、师:7.84+ 2.05=你会计算吗?

  (1)听清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把你们的方法记录在学习单上。

  (2)小组讨论。

  (3)个别学生板演计算方法。

  ①7.84 +2.05= 9.89 ② 7.84 +2.05= 9.89

  7元+2元=9元7+2=9

  8角+0角=8角0.8+0=0.8

  4分+5分=9分0.04+0.05=0.09

  9元+8角+9分=9.89元9+0.8+0.09=9.89

  ③ 7.84 +2.05= 9.89

  7.84+ 2.05=9.89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师:仔细观察这三种算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们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汇报:不同点:形式不一样。

  相同点:都是相同单位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

  第一种方法:元+元,角+角分+分

  第二种方法:整数部分:个位与个位相加,小数部分:十分位与十分位相加百分位与百分位相加

  第三种方法:百分位上的4加百分位上5等于9,写在百分位的下面。

  十分位上的8加十分位上的0等于8,写在十分位的下面。

  个位上的7加上个位上的2等于9,写在个位的下面。

  最后再点上小数点。

  3、师:那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用哪种方法更好?(竖式)

  对阿,那么在列竖式时又要注意哪些呢?

  板书:

  (1)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2)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3)点上小数点。

  四、模仿练习,巩固新知。

  1、师:同学们很聪明,都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那想不想小牛试刀自己也来尝试一下?完成学习单的第二大题练一练。

  (1)要求只列竖式不计算。

  34.38+15.62= 26+60.74= 6.05+17.8 =

  反馈:竖式列得是否正确?

  题二:26为什么要和60对齐,在这里我们可以把26看作26.00。(这样的算法多好啊!便于我们计算)这样写的同学还有吗?你们真聪明。

  题三:6.05+17.8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2)接下来请你们根据刚才的正确列式进行计算。

  反馈:

  题一:他们算得对吗?

  如果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话,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板书:化简

  (3)小结:通过这一大题的练习,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如果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话,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板书:(化简)

  2、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加法的时候不仅要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还要按照整数加法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最后点上小数点。如果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我们还要进行化简。你们都学会了吗?

  师:既然同学们自己已经学会了小数的加法计算,那你们想不想挑战智力闯关呢?

  2、选择题

  (1)36+9.22的正确计算是( )

  A、3 6 B 、 3 6 C、 3 6

  + 9.2 2 + 9.2 2 + 9 . 2 2

  9.5 8 1 2.8 2 4 5 . 2 2

  A、B错在哪里?

  (2)73.1+19.59的正确计算是( )

  A、7 3. 1 B、7 3.1 C、7 3. 1

  + 1 9. 5 9 + 1 9.5 9 + 1 9. 5 9

  8 2. 6 9 9 2.6 9 9 2 6 9

  为什么选B。

  (3) 1 7. 2 5的计算结果是( )

  + 2. 7 5

  A、2 B、20 C、20.00

  3、抢答。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抢答得游戏,看看不列竖式能不能计算小数的加法?

  1.3+2.4 0.5+1.8= 0.64+0.36= 10.17+0.35

  4.3+5.8= 1.4+6= 7.28+4.2 0.32+0.8=

  过渡:同学们真棒,不列竖式也会计算小数加法了。

  4、实际应用

  师:同学们,20xx年和上海有关的一件大事是什么呀?是呀,我们学校为了迎接世博,开展了“五彩童年,精彩世博”讲故事比赛,从中也踊跃出了许多讲故事小能手,现将成绩公布如下,根据以下信息,你能判断本次讲故事比赛的冠军是谁吗?

  小丽:普通话得分:8.85分内容得分:0.45分

  小红:普通话得分:8.9分内容得分:0.93分

  小明:普通话得分:8分内容得分:0.88分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还有一点时间,请你们用列竖式的方法完成黑板上的2道题目,拿出学习单完成第四大题。

  板书设计:

  (1)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2)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3)点上小数点。

  (4)化简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

  2、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实验操作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36厘米=36/100米=0.3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0厘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二、填一填:

  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三、试一试:

  强调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厘米=0.1分米=0.01米

  学生在由米换算到厘米的过程中,可以先将米换算成分米今儿换算成厘米。

  四、作业:

  第5页练一练2、3、4、5

  五、板书设计

  1米=1 0分米=100厘米

  1厘米=0.1分米=0.01米

  1千克=1000克

  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 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 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 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最优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 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与重建

  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改善。期间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的培养,注重草稿与验算。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P5的递等式计算

  B套 :补充计算

  每日一题

  在 6+36÷3-2×4-1=47

  这 个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一、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教学难点:

  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 ℃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二、教法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三、正数与负数概念的理解

  1、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例如:一定是负数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数,若表示正数时,是负数;当表示0时,就在0的前面加一个负号,仍是0,0不分正负;当表示负数时,就不是负数了,它是一个正数,这些下节将进一步研究。

  2、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奇数和偶数的外延也由自然数扩大为整数,整数也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如…-6,-4,-2,0,2,4,6…,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如…-5,-4,-2,1,3,5…

  3、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细分有五类: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但研究问题时,通常把有理数分为三类:正数、0、负数,进行讨论。

  4、通常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0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0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非正整数。

  四、有理数的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1、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2、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但为了研究方便,本章中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3、注意概念中所用“统称”二字,它与说“整数和分数是有理数”的意思不大一样。前者回避了分数是否包括整数的问题,即使把整数包括在分数范围内,说“统称”还是不错,而用后一种说法就欠妥了。

  4、分数和小数的区别:

  分数(既约分数)都可表示成小数,但不是所有的小数都能表示成分数的。如圆周率就不能表示成分数。

  5、到目前为止,所学过的数(除外)都是有理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1)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学生画线段)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

  反馈。

  用相同的方法比较第二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P95页做一做1、2。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下课后,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教学过程]

  一、小猫图案中有几个三角形。

  让学生自己去数,并说说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数的。

  二、数人像图中的正方形

  让学生尝试自己数,再小组交流,数的方法。可以先数出小正方形有5个,中正方形有5个,大正方形有1个,共11个。

  做试一试:数长方形,如果不算正方形,共有16个长方形。

  三、练一练:

  第3题:由一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就是中间的1个;由两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3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2个;由4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6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9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1个;共有16个。

  第4题:这是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从有序的数,到找出规律。

  四、数学游戏:

  有2个圆盘移动3次;有3个圆盘移动7次;有4个圆盘移动15次;有5个圆盘移动31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会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的分数模型和数射线来探究小数的性质。

  情感与态度: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性质进行化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口答:小数改写成分数。

  0.7 = 0.73 = 0.731=

  口述小数改写成分数的方法。

  2。哪个分数与哪个小数相等,并说出各个小数表示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7/ 10 21/1 00 307/1000 0.7 0.21 0.307

  二、中心阶段:

  1、出示例1:比较0.3,0.30,这两个小数的大小?

  2、学生讨论后看书进一步交流:

  (1)可把这两个小数分别改写成分数,结合直观图比较。

  把正方体看作整体“1”,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一条是十分之一,涂色部分是3条,表示十分之三,因此0.3 =3/10

  把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平均分成100份,每一块是百分之一,涂色部分是30块,表示百分之三十,因此0.30 =30/100。

  从图中可以看出,涂色部分大小相等,用分数表示3/10=30/100,用小数表示0.3=0.30

  (2)借助数射线找位置理解:从数射线上看,每一大格表示0.1,0.3表示3个0.1,3格表示0.3,每一小格表示0.01,0.30表示30个0.01,30格表示0.30,两个数在同一点上,所以0.3=0.30。

  3.师:是不是所有的这种形式的小数都相等呢?

  比较0.7与0.70,0.10与0.100,0。 5与0.500,这些分数的大小?(说说么想的.)

  0.7= 0.70,0.10= 0.100,0.5= 0.500

  观察与思考:“从左往右”看或“从右往左”看每组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1)小数部分的位数起了变化。

  (2)小数部分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总结: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们把这个变化规律称为“小数的性质”。

  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去掉。

  5.练习:

  下列这组数中,哪些数的0可以去掉,在原题中划掉:

  0.08 8.08 8.00 0.808 0.80

  小结:只有小数部分末尾的“0”才可以去掉。

  书P27下面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

  6、师:运用小数性质,可以进行小数的化简。

  P27 3/①

  练习: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下面各小数:

  对于题目要求有何疑问?

  化简: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去掉小数部分末尾的“0”。

  6.0=6 6.060= 6.06 6.0060= 6.006 6.600= 6.6 6.000=6

  三、练习阶段:

  判断:

  (1)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8.8080中的0都不能够去掉。(╳)

  (3)0.9=0.900(√)(4)3.030=3.3(╳)

  (5)7.050=7.05(√)(6)6=6.000(√)

  四、总结:

  今天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五、拓展:

  一个小数,它的整数部分有两位,最高位是2,小数部分有三位,最高位是5;其余各个数位上的数字都是0,写出这个小数,同时说明它的组成,并化简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能根据线段图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体会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价值。

  2.学生能够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来检验题目中的所有条件,体会检验的价值,培养检验的习惯。

  3.学生在经历借助线段图描述问题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到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能主动运用这样的策略分析、思考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线段图描述、分析问题。

  2.教学难点: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确定正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

  师:老师这儿有道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教学新知

  ㈠理解题意

  1.(出示例1)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1生)

  2.师:要求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该怎样解决?

  3.生口答,师板书算式(可能出现两种方法)。师问没有举手的人:他们的方法你能听懂吗?

  4.师对口答生:有同学听不懂你们的方法,该怎样办?(画线段图)

  (若有个别生懂,还有人不懂。怎样让大家都都听得明明白白?)

  ㈡自主尝试画线段图,进而自主建构正确规范的画法

  师:好巧,老师和你们想到一块了,我根据题意也画了一幅线段图,能看懂吗?(停顿)先填一填,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指一指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上面的线段表示小宁的邮票,下面的线段表示小春的邮票,小春的邮票比小宁多12枚,小宁和小春一共有72枚。)

  师:这儿为什么填12,而这儿为什么是72?

  ㈢理解线段图的意思

  1.师:我把文字去掉了,还能看懂吗,谁来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1生说)

  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明确思路

  1.看图理解生所说的思路

  (1)师:我们来看图想一想,××是用怎样的思路来解答的?

  (2)师:想明白了吗?来!在图中指一指、说一说。(生具体解释每一步的思路)

  (3)师:这里的72-12表示什么意思?得到的60能在图中指出来吗?这个60可以看作什么?(2个小宁的邮票数量)

  2.看图想不同的思路

  (1)师:还有不同的思路吗?看图想一想。(停顿)看图能想明白××的思路吗?

  (2)师:有想法的和同桌说一说。 想明白的和同桌说一说。

  (3)师:谁来说说(师板书)

  ㈤体会画线段图的价值

  师: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家现在不仅能看懂他们的解题方法,还能说清楚解题思路?

  (画了线段图,小宁和小春之间的邮票关系就更清楚了,也明白了解决的思路。)

  2.师:看来当我们无法说清楚听明白时,借线段图就能理解清楚了。

  ㈥对比两种解决思路

  1.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两种解决思路,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先把小宁和小春的邮票变得同样多。)

  ㈦学会检验的方法,培养自主检验的习惯

  1.师:要想知道算出的.结果对不对该怎么办?

  2.告知:我们可以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来检验,试着写一写。

  3.展示学生的检验方法。(检验一个条件够不够?)

  4.师:看来需要检验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这样检验有什么好处?

  ㈧回顾过程,说体会

  师:回顾刚刚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汇报)

  回顾在解决哪些问题时用过画图的策略

  1.师:其实画线段图也是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课件出示)

  三、变式练习

  1.(出示线段图)师:如果把小春比小宁多12枚变成小春比小宁少12枚,你还能看懂吗?(停顿)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3.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两幅线段图,多12枚和少12枚在画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4.师:看来多出的数量一般画成实线,少的数量一般画成虚线。

  5.(出示:小宁和小春各有邮票多少枚?)师:要求现在小宁和小春各有多少枚,你想用怎样的思路来解决?

  6.学生独立完成。写好后把你的思路说给同桌听一听。

  7.(选择两种思路)学生展示并说具体的思路。

  8.师:结果对不对该怎样办?会检验吗?

  9.师:谁来说一说。(学生口述检验方法。)

  四、比对例题与变式练习

  1.师:比一比刚刚所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2.明确:都知道两个数量的和与差,都是求这两个数量分别是多少。

  3.师:它们的分析思考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

  4.明确:都是花线段图来分析思考,都想办法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转化成相等的数量。

  五、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完成练习八的第2题

  (1)师:刚刚我们研究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和与差的问题,如果数量变多了,你还敢尝试吗?

  (2)(出示练习八的第2题)师:静静地看一看,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指名两生说)

  (3)师:你想用怎样的思路来解决,试着写一写。

  (4)学生展示汇报,并说出思路。

  (5)师:谁来口述检验过程?

  (6)(如果出现加法)师:这里为什么加30?比一比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更简便?

  六、全课小结

  1.师:现在再来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吗?

  2.师: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好吗?好在哪里?是不是所有的实际问题都能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看来画图只能解决一类问题,今后我们还会学习更多的策略。

  七、板书设计:

  画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

  72-12=60(枚) 72+12=84(枚)

  60÷2=30(枚) …小宁 84÷2=42(枚) …小春

  30+12=42(枚)…小春 42-12=30(枚)…小宁

  检验:30+42=72(枚)

  42-30=12(枚)

  答:小宁有邮票30枚,小春有邮票42枚。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教学重点:

  1、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正确解答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圆周分两半,左右各一边,计算常使用,见它要先算。

  2、说运算顺序

  60÷15×2 60÷(15×2) 30×8+12÷4 30×(8+12)÷4 30×(8+12÷4) 360÷(12+6)×5

  3、在这些算式中,小括号起什么作用?

  4、如果算完360÷(12+6)×5小括号内的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怎么办?

  5、板书课题:中括号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你知道吗?自读,谈收获。

  2、说一说360÷【(12+6)×5】运算顺序。

  3、独立计算,一生板演。

  4、集体交流。(重在运算顺序)

  5、对比、发现、深化认识。(课件出示)

  比较360÷(12+6)×5和360÷【(12+6)×5】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6、总结运算顺序(学生总结,老师整理)

  三、拓展应用

  1、算一算,比一比

  (1)120÷(8+4)×2 (2)400÷(51-46)×8 120÷[(8+4)×2] 400÷[(51-46)×8]

  先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2、练一练(独立计算,交流运算顺序)

  182÷【(36-23)】×7 288÷【(26-14)×8】 720÷【(12+24)×20】 200÷【(172-72)÷25】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2、中括号有什么作用?

  3、说一说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4、作业:课本79页5、6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统计在数学中的意义,理解条 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条形统计图中横、纵坐标及单位的意义,能看懂统计图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统计 的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细心运算,学习数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体会由数字规律得到相关结论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判断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字的分布规律,体现数学 的美感和对于实际问题的探 究型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奥妙,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研究方法。

  教具

  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小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开始学习,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请每一位小同学把自己的生日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黑板上列出春、夏、秋、冬的图表,请每一位小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与黑板上一样的图表,请班干部在讲台前统计各个季节生日的同学人数,老师在黑板上、同学们在坐标纸上同时完成生日的条形统计图。

  2.教师讲解:做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步,认真纪录每一个数据;第二步,统计每一个范围内的数据个数;第三步,在方格纸上认真画出条形图;第四步,由统计图对数据进 行分析。明确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数学涵义及单位量的大小。

  重点:细心、准确、无误、美观。

  难点:对于数据的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理解最大值与最小值。

  三、例题讲解。

  本例题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班级内同学们的生日分布条形统计图,旨在要同学们在缜密的数学思维背景下理解统计的涵义,基于一组相关 数据的数理分析过程,了解通过统计的方法掌握某一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内涵, 进行科学的分析。 掌握条形统计图当中横坐标、纵坐标的数学意义与单位量与数据量的大小关系及单位。

  四、习题巩固。

  习题一: 四年级举行的特色运动会,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特色体育项目。

  习题二:班级要设立图书角,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类图书。

  习题三:调查并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

  五、拓展及小结。

  1.基于某一类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进 行数据的表示,本节课仅利用条形统计图作例,说明对于数据的合理表示可以得到对于数据的更有效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采 取相应措施,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

  2.有关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 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统计图有很多种,后续课堂还会学习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先有一个印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地计算小数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减法运算方法。

  难点:会正确运算小数的减法。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续前深入探究:

  1.出示上次比赛题:(改变已知条件与问题)

  前掷后掷总成绩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1)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2)请代表口述解题方法并板演:

  2.集体评析:

  3.小结:(1)计算小数的减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

  (2)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法则做,不够减向前一位数借一作十继续减。

  (3)得数中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二、独立练习:

  (1)9.1-4.5 6.9-4.9 9.3-3

  0.89-0.57 0.26-0.16 8.1-2.7

  (2)下面各题错在哪里?请改正。

  7.9 27

  -5.76-8.4

  2.26 19.6

  改错:改错:

  91.76-72.47 73.45-34.5 110-90.6

  三、实践应用:

  1.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再列式解答。

  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小巧和小亚一起去购物。

  10.9元38.5元79.99元11.8元

  (1)小亚带了90元,她想买一双圣诞袜和一个书包,她带的钱够吗?

  (2)小巧用50元买了其中的.两件商品,她买的可能是哪两件商品?还剩多少钱?

  四、课后小结:生讲(方法和注意点)。同时出示课题:小数减法

  板书设计

  (1)计算小数的减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

  (2)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法则做,不够减向前一位数借一作十继续减。

  (3)得数中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5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1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12

【热】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02-07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5

【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0

【精】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4

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下册02-22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