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的数学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学好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以后学生学好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举例、观察、发现、验证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教师讲述故事《朝三暮四》,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二、学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四、学习加法结合律
五、练习巩固
六、课堂小结
利用充满童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感知到加法交换律,并产生探究规律的兴趣。结合对加法交换律的初步感知,利用例题再次验证对交换律的猜想,并共同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的.字母表达方式。学生从自己所发现的一个数学现象中大胆猜想可能存在的规律,让学生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过程。在尊重学生的认知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机会。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在探究加法交换律后,让学生根据探究经验和方法,自主发现、探究加法结合律并总结加法结合律的字母表示法。通过练习,整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的判断两种运算定律并会灵活运用。(课件呈现)《朝三暮四》故事主题图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古时候,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这一天,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多了,要省着点吃。以后每天早上吃3颗栗子,晚上吃4颗栗子,怎么样?”猴子一听,怎么早上吃的比晚上还要少,不干,抗议!老人眼珠一转计上心头,马上改口说:“那么早上4颗,晚上3颗,好不好?”猴子一听早上多了一颗,自己占便宜了,这才开心的答应了。师:猴子占到便宜了吗?为什么?也就是什么没变,只是什么变了?
2、引出等式:师:早上吃3颗,板书3,晚上吃4颗,板书4,一共吃了3+4颗,也就是7颗。早上吃4颗,晚上吃3颗,一共吃4+3颗也是7颗,所以3+4=4+3。猴子占到便宜了吗?
3、猜想规律,引出课题师: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什么?(数不变,符号不变,和不变,位置交换)师:是不是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很多著名的理论、定律、公式最初都是由猜想开始的,猜想怎样才能变成真理呢,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呢?下面我们跟着李叔叔一起出去旅行一趟,相信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开阔视野,还能找到其中的奥秘呢。(课件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1、获得信息。师: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2、解决问题。师: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56+40=96(千米)3、观察发现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两个加数相同,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和不变,因此两个算式应该是相等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56+404、举例验证我们可以用举例子的方式来验证一下。你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自己在本上写几个。(学生在练习本上举例,教师巡视。指名板演)5、揭示定律。师:像这样各种类型的例子越多,验证的猜想也就越可靠。比如,我们还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验证方法。给自己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这句话中有“交换”两个字,我们就把这个定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定律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和有效,数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并使之更可靠!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字母或者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呢?(指名板演)a+b=b+a☆+○=○+☆同学们所写的公式都可以很好的表示加法交换律,我们比较常用的是a+b=b+a。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300+600=__+______+65=____+35b+_=_+_2、计算并验算325+562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88+104+96=192+96=288(千米)88+(104+96)=88+200=288(千米)师:第二道算式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a+b)+c=a+(b+c)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1、连一连83+31587+42+5864+(73+37)315+8364+73+3787+(42+58)
56+78+4478+(56+44)
2、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从中选择一道快速算出得数并说说你的理由。(1)(56+88)+1256+(88+12)(2)48+(75+25)(48+75)+25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能整理这个阶段(三个单元: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的学习内容,发展自我反思、整理知识的能力。
2.对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复习巩固。
3.能根据这三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对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这三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通过整理,发展学生自我反思、整理知识的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的内容和练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们来自本地的农民家庭,虽然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有些孩子很聪明,喜欢动脑,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对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掌握得比较好,只有个别学生在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仍出现错误,本节课要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四、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观察物体、小数除法和游戏公平这三个单元里学习了哪些内容?先想一想,然后与同伴交流。
生1:我们学习了如何辨别从不同位置拍摄到的物体的形状。生2:我们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
生3: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生4: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有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循环小数。生5:我们还学习了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位整理的最好的同学介绍自己整理的方法。
生1:
小数除法
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除整数商是小数小数除小数
生2:
小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整数商是小数
小数除法小数除小数
循环小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生3:
整数循环小数
数小数
分数不循环小数
(二)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根据这三个单元学习的有关内容,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比一比看一看谁做得最好。生1:计算小数除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2:什么是循环小数,像2.161616?、235888?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生3:在什么情况下,商大于被除数?什么情况下,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如,2.8÷0.14的商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如,2.8÷1.4的商小于被除数。生4:一辆汽车1.2小时行使90.6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90.6÷1.2=75.5(千米)。答:平均每小时行75.5千米。
(三)练一练
1.估一估,再计算。
师:下面哪道题的得数最接近2?先估一估,再计算。
21.6÷12 46.23÷23 2.88÷1.5 1.4÷0.8
4.95÷2.5 0.55÷ 0.25 7.56÷1.8 0.303÷0.15
2.直接写出得数。
师:根据240÷16=15,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2.4÷0.16 24÷1.6 2.4÷1.6
2.4÷16 0.24÷0.16 0.24÷1.6
3.解决问题。
课本83页第5题。(先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
师:先研究第一个问题。
生:先求出2盒药多少元,再加上挂号费,我的列式是19.8×2+5.5师:第二个问题同学们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组仔细研究了说明书,因为问题是林林一天至少应服用多少克感冒颗粒,因此我要按体重每千克服用0.015克计算,林林的体重是33千克,33×0.015=0.495(克)他一天服用0.495克。
师:根据说明书,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说明书上说“每包0.25克“我想求林林一天吃几包?
师;同学们试一试算一下。
生:我算出0.495÷0.25=1.98≈2(包),他每次服1包就可以了。
4.数学游戏。
师:一个口袋里装有2个黄球和2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游戏的规则是:
(1)两人一组,轮流从口袋中摸球,每次摸一球后放回。
(2)摸出黄球的甲得1分;摸出白球,乙得1分;
同学们先猜一猜、想一想,你认为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想好以后学生两人一组做游戏,验证自己的猜想结果并做好记录。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说一下。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为了防止练习的单调性,我采用了多种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说一说”同学们畅所欲言,当小老师的同学介绍的非常精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案例点评
这是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对第四、五、六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复习课是一种比较难上的课型之一,设计者只是对复习课作了一种大胆的尝试,课中也有几个方面需提出来供大家借鉴:一方面为防止练习中的单调、乏味,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练习题目作了适当调整,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练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体现这一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过程中构建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结论。最后还有一点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真阅读说明书,尝试解决林林一天“至少”服多少药,选用0 .015~0.03哪个数据比较合适的研究,最后学生根据说明书中的信息,提出每天至少服多少包的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对于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难点: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发展数学思考、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能在你的作业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吗?
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么求宽?如何求长方形的长呢?
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面积÷长=宽
面积÷宽=长
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解决我们学校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愿意吗?
2、教学例题
(一)例1教学
出示例题:合肥市华山路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认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质疑:同学们已经注意到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仔细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增加了,面积就一定会增加吗?师指名回答、
预设1:学生长增加,宽不变,面积就一定会增加、
预设2:学生长增加,宽不知道,面积就不一定会增加,也许还会减少、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在这道题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花圃的长增加,面积就增加了?
预设1:把增加的面积画出来、
预设2:画图
3、画一画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示意图,用刚才画的长方形代表花圃,在花圃上面画出增加的面积、提醒一下:既然是示意图,可以不需要用尺子,用铅笔直接画、
4、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老师也想画一画、
预设:第一步,黑板上的长方形表示花圃、
第二步,只画一条边增加很长、追问:可以吗?为什么?
第三步,画出一条边增加3米、追问:画好了吗?
第四步,画出两条边都增加3米、追问:现在画好了吧?怎么又不可以?
第五步,谁能上来把那条边画出来、你来指一指哪里是增加的面积?教师用阴影部分表示增加的面积、原来的面积在哪里?
第六步:谁来根据示意图说一说面积为什么增加了?宽是哪一条边?师指着图,这条边既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也是这个增加部分的什么?(用红笔再次画一画这条宽)
5、在示意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同桌根据示意图互相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上台板书,说一说)
6、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
7、独立完成,指名上台指着示意图板演,教师板书、
8、从图中我们发现花圃的`长增加了,宽不变,面积增加了;如果花圃的长减少了,宽不变,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减少)你能在长方形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想一想,谁上台在长方形中画一画?
预设1:上台画出正确的同学,让他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减少的面积在哪里?这位同学的画法非常准确、
预设2:上台画出错误的同学,让别人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符合题意吗?谁能上台画出长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
师提醒学生画图一定要一定要想好哪条边改变?哪条边不变?比较:两次画图有什么不一样?
过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发生变化,面积也发生了改变、那如果宽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呢?一起看第二道数学问题、
(二)教学“试一试”
华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后来因扩建公路,水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齐读,教师追问:这个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
2、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指名上台用手势比划后师追问:这次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没变呢?
3、独立列式计算后,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上台指着图说、
(三)比一比
1、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这是文字叙述题意,这是用示意图表示题意,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2、师:看来,画图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三、变式练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道题目中都有一个量没有变,你发现了吗?如果长与宽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题目你们还会吗?出示变式1:
(1)变式1
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老师读题后并追问: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
2、师:照这样,增加的面积在哪里?先在大脑中想一想,想好了试着在图上画一画、
3、师指名上台比划示意图,课件随机出现、
4、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知道,看着示意图,你会解决问题吗?
(二)变式2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够在纸上画出图形帮助思考了、其实高手画图不但能在纸上画图,还可以在脑海中画图、接下来我们一起试试在脑子中画图、
(出示:有一个长方形,长50米,宽40米、)
1、长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
板书:40×5=200(平方米)
2、宽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
板书:50×5=250(平方米)
3、长和宽同时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1)头脑中的图画好了吧?谁能很快列出算式?
生:200+250=450(平方米)
(2)我们在图上画一画来验证脑子里想的图,好吗?有什么不一样?发现刚才我们的计算有什么问题?到底增加了多少呢?
4、长和宽同时减少5米,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脑子中画图,课间验证、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求出减少部分的面积?
生1:分三部分来求、
生2:分两部分来求、
生3: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来求、
5、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肯定吗?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各种变化,我们是怎么解决的?画图有什么好处呢?在画图应该注意什么了?
师:其实不单单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如果发生变化,同样可以采用画图的策略予以解决、课后同学们可以好好研究这道题“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将研究过程和成果写成“数学日记”,与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一起分享!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第一单元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小数的意义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结论获得,必须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体验。本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活动一:量一量
解释与运用
活动二:量身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和原来的想法比较,加深对正确方法的理解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多层次的练习,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正确熟练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6、引导学生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歌手大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结合问题情境,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个性调整
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
二、练一练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出示)
1、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板书:谁的总分高?高多少?
估一估,谁的总分高一些?
要想算出准确的结果怎么办?
(引导学生认识:要通过算一算才知道。)
3、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学生的不同的解法。
①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②9.43-(8.65+0.40)
=9.43-9.05
=0.38(分)
4、通过以上的计算,你知道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比怎么样?
5、第17页“试一试”第1题。
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最简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之《密铺》。
教材分析:这是一节 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实践活动。教材分三部分安排:第一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第二部分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三角形和四边形能否进行密铺。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则不能;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密铺的含义,更多地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第三部分,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 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并能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知识;具有了相关的知识经验;
(2)能力和方法水平: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初步运用“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来探究问题;
(3)心理水平:该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是还是有较强的好奇心,也有较强的表现欲;
(4)思维水平:学生的思维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相对较少。在学习过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印象,并能准确的认识各种简单平面图形。对于密铺,学生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生活体验,只是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密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加工,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初步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这个知识系统的帮助下 ,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头脑风暴,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的设计重 点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通过经历与组内同伴动手拼图以及设计密铺图形等活动过程,知道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并知道有些图形是不能密铺的。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参与到组内讨论,并指导。最后在学生活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和反思,内化知识经验与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和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转换,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享受由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密铺,了解有一些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可以密铺的。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密铺的原理
教学手段:
基于以上几点的认识,本节课采用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重点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能够自主的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自学或者是进行各种探究实验,是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在课中担任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但,由于每个孩子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掌握层次不尽相同,所以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渠道来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有不同的体验。
课前准备:
1、信息技术准备:广播教学的教学系统,可以用来广播教学,也可以用来展示学生的电脑上的操作。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基础,学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对基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同时学生能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对他人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同时也能对自己整个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反思。
2、道具准备:剪刀、卡纸若干。
3、素材准备:某客厅地面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与学生谈话,想了解学生家里的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家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
2、教师请学生用一个字或者是两个字来形容一下自己家里客厅的地面。学生单独汇报。(如:大/密/美丽/漂亮/宽敞/平整……)
3、教师出示从朋友家拍来的客厅的地面(两幅图),请学生欣赏。并问学生分别是由什么形状的地砖铺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4、教师问学生觉得这两家的客厅铺的怎么样。(如果学生说铺的好或者是铺的很平,就追问:好在哪里?平在哪里?并用手势提醒学生发现每块地砖之间是一块挨着一块的,也就是没有空隙的。如果没有说出没有重叠,就追问:有没有把两块地砖叠在一起?引导孩子发现没有重叠。)
5、揭示课题:我们把像这样,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的铺法称为密铺。
教师小结:看来三角形真的可以实现密铺,而且和三角形的内角有关。
二、查漏补缺
1、过渡:刚才我们用一个0、3对这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这节课除了梳理,我们还需要查漏补缺,我对你们的作业和练习情况进行了整理。猜一猜,我们班哪块知识错误最多?(出示课件)
2、根据生说,课件相机出示相应内容并分析。
预设:
(1)小数与单位换算。
①出示错例。
②说妙招:的确,这块内容错误比较多。那做这类题目谁有妙招?
学生总结方法,师板书。
③做一做:那让我们用这个妙招一起来做一做这几题。在学习单第2题的框里写一写过程。
④汇报,师相机书写过程。
(2)小数的近似数。
①出示错例。
②分析错误:这题错误稍微有点多,主要有两种错误,(出示错例)你能帮忙分析一下错误原因吗?
生分析原因。
③引导总结:对于做这样的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小数的性质与大小比较。
①课件:恭喜你们,你们做得很棒!
②沟通联系:同学们做得这么棒,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那小数的大小比较跟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③同桌交流:想好的跟同桌说一说。
④汇报。
(4)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①课件:恭喜你们,你们做得很棒!
②沟通联系: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其实我们早就用到过了,一起来看。
出示题,做题,问: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5)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①课件出示:找0、4题
②学生判断:图2、
③激疑:图1为什么不可以?(0.04)图3呢?(0.8)
④总结:都涂了4格,为什么表示的小数却不一样?
图1得出4/100,图2得出4/10,图3:通过再分得到了8/10,所以这个4格其实表示的是0.8。所以我们不仅要看涂的份数,还要看分的总份数。
⑤沟通联系:那问题又来了,出示问题:小数和分数有着怎样的联系?
⑥做错题:相信现在大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吧!这题应该是(1.04)这题呢?总份数不是10份的要先平均分成10份,是0.6。
三、巩固提升
1、猜数。
(1)大家学得这么棒,奖励大家玩一个猜数的游戏,(出示课件:猜猜我心中想着几)它就装在这个信封里。
(2)第一猜:给大家第一条信息:它在1与2之间(课件出示直线),会是几呢?
生猜。
师:有多少种可能?(无数种)
(3)第二猜:那再给你第二条信息:它保留一位小数约是1、7,可能是几?
生猜,师相机板书。
师:那这个数最小是几?
最大是几?(1、74,1、749……)(师板书)
师:这些数都有可能吗?为什么?(只要看百分位,跟后面的数没关系。)
师:那找得到这个最大的数吗?(找不到)
师:那有多少种可能?(无数种)
(4)第三猜:那再给你一个信息:它是一个两位小数。
生猜,师判断:大了,小了。
(5)揭晓答案:1.66
2、找位置。
(1)那你能在这条线上找到1、66的位置吗?
(2)那要准确地找到它,谁有好方法?
3、说关系。
(1)出示1、0、1、0、01。
(2)问:1、0、1、0、01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是怎么复习的?对你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374650285750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
742950228600意义和读写
意义和读写
板书(部分):
63500057150
742950114300性质和大小比较
性质和大小比较
74295025400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768350273050单位换算
单位换算
768350203200近似数
近似数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且知识点比较散,对于这一单元的复习,怎样对知识进行梳理?怎样可以做到高效?怎样能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通过对这一节课的研究,感悟到上好复习课,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展开。
1、制定任务,高效梳理。
学习任务好比承载教学内容的“舟”,复习课学习任务的选择要符合知识内在的逻辑,又要构建整体的学习框架。“介绍0.3”这一任务无疑是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需唤醒所有有用的知识,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0.3”,承载了本单元涉及的五块内容,学生通过“介绍0.3”,一个单元的知识点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出来,高效地完成了本单元的知识梳理。
2、基于学情,有效复习。
复习的功能之一是查漏补缺,也就是说,要针对学生学习困难和错误进行复习。这一单元知识多又散,一节课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通过前测,了解了学生的学情。
小数的读写、性质与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比较,这些内容学生基本上没有问题,所以这节课中对这些内容的处理相对比较简单,如大小比较知识只是让学生沟通了小数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比较的联系;小数点的移动规律也只是让学生沟通了跟以前知识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小数的意义、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等内容上。如“找0.4”题,通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涂了4格,表示的小数却不一样”,通过比较、分析、总结,让学生感悟到“不仅要看涂的份数,还要看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的才能直接写成小数”,从而进一步理解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又如“单位换算”这块内容错误比较多,所以让学生经历了“说妙招——用妙招——说思路”这样一个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这块内容。
这样针对学生错误的复习过程,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并有效地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复习。
3、精选练习,合理拓展。
复习课除了查漏补缺,还要使学生进一步地熟练技能、拓展思维,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关注恰当的拓展性。如:有关“小数与近似数”的题学生常碰到如“一个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约是3.5,这个小数最大是,最小是()”这样的题,所以学生以为“近似数是3.5的数只有两位小数这几个数”。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猜“近似数是1.7的数”,通过找符合要求的最小数和最大数,让学生从这种固定思维中走了出来,感悟到“近似数是1.7”的数有无数个,并初步感知近似数的取值范围。又如:找1.66的位置,学生经历了“说大概的位置——找确切位置”的过程,并在找确切位置的过程中,让学生用“顺着”和“倒着”等不同的方法来找,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同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乘法运算定律,体验运算定律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懂得乘法交律换律和结合律的算理,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设境导入
1、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知道,现在全国都在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你们知道小学生每天在校要保证多少长的运动时间吗?(1小时)
2、据我所知,你们学校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每天都要统计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这就要用到加法和乘法等一些运算,为了使统计又快又正确,就要用到一些运算定律。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你们认识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3、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生答后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 = b+c
加法结合律:(a+b)+c = a+(b+c))
4、学生们都学得很好,今天吴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乘法的运算定律(板书:乘法运算定律),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P61主题图。
(2)这是实验小学四(7)班第一小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图片,从图片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从图片中,你知道让我们求什么问题?
(4)如何求呢?还可以如何求?
(板书:5×3 =15(人)3×5=15(人))
(5)观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6)它们的积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号连接起来?
(7)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生答师板书)
(8)计算验证。
(9)观察这些等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10)组织汇报。
(11)根据这些特征,你还能说出含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好,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老师报算式,你们说出和它相等的另一个算式。(后师生交换角色)
(12)刚才大家说得又对有快,下面老师再出两个难一点的,你们会吗?
板书:1。5×2 = 1/2 ×1/3 =
(13)像这样的等式能说完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表示这样规律的等式呢?(板书:a×b = b×a)
(14)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运算定律呢?
师: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15)同学们,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应用过乘法交换律,你知道在什么地方用过乘法交换律?
(16)练习:列竖式计算并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17×15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题目,引导审题。
(2)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3)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4)组织汇报,并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5)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能用等于号连接起来吗?
(6)你还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试一试。
(7)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8)组织汇报,师总结: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1)谁能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
(2)这里的a、b、c可以代表那些数?
3、练习
(1)出示P62想想做做1;引导审题。
(2)指名回答
4、练习
(1)出示P62想想做做;
(2)分组进行练习;
(3)组织汇报
(4)比一比,哪种算法简便一些?为什么?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P62试一试引导审题;
(2)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吗?试一试(1、2两组做第1题,3、4两组做第2题;
(3)组织汇报;
(4)为什么说这样计算简便一些?
(5)应用了什么定律?
三、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1、P62 3
①多媒体出示,引导审题②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P62 4
①独立练习;②评析;
3、请你做回小裁判
(1)14×8×5在简便计算时,应先计算14×8…………()
(2)25×17×4=(25×4)×17,这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3)35×5×2=(35+5)×2 …………()
(4)在计算15×8×6时,下面的算法都属于简便方法…()
15×8×6 15×8×6
=(15×8)×6=(15×6)×8
=120×6=90×8
=720=720
四、全课总结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3、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平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年级:
每班38人共?人
四年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教师板书: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刚才的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如果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级有40×4=16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级有38×3=114(人);最后把两个年级人数合起来,160+114=274(人)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
3.反馈练习。
如果例3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应该怎样解答?
全班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想的。
小结:
我们解答应用题时,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据条件想问题,得到新的`已知数量,也可以根据问题找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求出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要经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实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
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小学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
2.比较题。
(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会出现的两种解法:
25×8+20×8 (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 =360(千克)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同学们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20xx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题电,在此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计算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一)
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 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 茄子8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
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 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三年级: 25×8=200(千克)
每班38人共?人 (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
四年级: 20×8=160(千克)
(1)三年级有多少人? (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 200+160=360(千克)
(2)四年级有多少人? 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 25+20=45(千克)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 45×8=360(千克)
答:三、四年级共有274人。 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1、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调查我国一些城市的气温;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结合切身的体验来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意识已日渐重视,我们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支配整个课堂,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中的收获进行总结,此时,我把权力交给了学生,使他们在主动、乐意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运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于时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 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 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 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最优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 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与重建
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改善。期间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的培养,注重草稿与验算。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P5的递等式计算
B套 :补充计算
每日一题
在 6+36÷3-2×4-1=47
这 个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复习课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教学完五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教学设计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改革要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因为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学生一旦拥有它,将终身受益。为此,我在这节课上,首先以学过的五个多边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为载体,让学生回忆整理其中所应用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然后,我设计了四道实际应用的题目:(1)实际操作题;(2)观察发现题;(3)先估后验题;(4)解决“买地”题。我不以得出答案为满足,而以学生能否应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自我评价等过程,提高学习的能力,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情感性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2、探索性目标:通过操作、讨论、合作等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探索灵活应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技巧。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3、知识性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第一阶段:回忆整理所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导入新课: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个单元,你们说说学了这个单元
有什么用呢?(可以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实践活动课?(电脑了出示课题。)
1、逐个出示各种图形学生用字母公式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图形和面积公式。)
2、逐个梳理推导过程。
(1)小组活动:他们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每一组选一种图形,利用桌面上的
学具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汇报:在师生共同口述推导时电脑出示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从三个方面来回答:①推导什么图形,②用什么方法③它的面积公式是。例:我推导的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用数方格的方法推导出来的,它的面积公式是s=ab。)
3、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1) 你们推导这些面积公式最初是从哪一个图形开始的(长方形)它可以推出哪些图
形的面积公式,接着又从哪个图形继续推导。(电脑出示网络图如下:)
(2)引导观察,体会:现在老师把这幅图转过来看就象一棵大树,而长方形就是这棵大树的 “根”(电脑出示网络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都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割补法、平移法)比如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拼合法、旋转法)比如三角形到平行四边形。}(迁移法: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思想:如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课件出示以上所归纳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齐读思想与方法。运用刚才所学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阶段: 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结合情景,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大家观察一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上
有我们学过的图形?(黑板、书画等。)以小组为单位,请你们在教室里找到一种物体它的面上有我们学过的图形,测量出它的必备条件,求出它的面积。(注意测量时只要取整数)
汇报:①测量什么图形?②测量什么条件?③面积多少(读算式)(学具:卷尺、计算器)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知道了:长、宽、底和高,以及它们的面积。发现了:①相同点:②不同点)
小结:刚才这些同学发现了这么多,是因为同学们运用了观察对比的方法找这些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先估后算:
(1)、在图中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小平
行四边形的底是大平行四边形的一半,高相等。你怎么知道它是等底等高的呢?)
中点
(2)(如图1)梯形的面积是72平方厘米。涂色部分面积是多少?(汇报: 怎样求的?
其实这道题我们用观察法也可以算出来的'。电脑演示:)
三、发散思维:(开放性作业设计)
某村有一块荒地,(如上图2)准备以每平方米200元的价格出售,如果买方有1.2万元你认为够不够买?
问:(1)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
(2) 你能想出多少种求这个图形面积的解决方法?(注意只要求计算其中最简单的一
种图形的面积,其它方法只要画出来。)(所用的方法附后)
让学生根据分割的块数进行汇报。
①先汇报分割中分割成两块的有哪几种?
②有没有分成三块的?分成两块就能解决问题,你分成三块必须有特殊的作用。老师出示分割成三块的图形,你们观察一下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两个半的长方形,这样就能使计算简便,这就叫找等量的方法,)想想看,这题除了按长方形去找等量外,你们不可以按什么图形去找等量?
③有没有用补足法的?补成什么图形?
④刚才你们所用的方法至少都出现了两块,能不能运用你们所学的办法把它转化成一种图形,如果能的话不是更简便了吗?想想看,有没有办法。
小结:你们做的方法肯定不止这些,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分割法、找等量的方法、补足法、移位法。)
你们刚才已经选出最简便的一种,算出它的面积了吗?假如用这种方法算(找等量的方法)怎么算呢?如果用(移位法)怎么算?(渗透优化思想)
2、现在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买方有1.2万元够不够呢?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意义吗?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回答)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可以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在中心点的哪个方位和偏角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用的小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游戏:找找我在哪?
游戏说明:在全班同学的座位上,编好行和列,根据老师指定同学的位置,说出他所在的行和列,快者获胜。
师:请根据老师指的同学的位置,快速定位第几行和第几列。请根据老师报的行和列快速确定同学,并说出他的名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游戏的形式,以小组竞争的方式复习根据行、列两个条件确定位置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小结
师:怎样才能快速地确定位置呢?如果只告诉你们行或者列,你能快速找到确定的位置吗?
二、新知探究
(一)情境创设
一提到位置与方向,老师就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炮兵小王,小王在炮兵连里开炮技术算是的一个,但就是判断不好目标的位置与方向。咱们一起到他那里看看好吗?
这就是小王演习的炮兵阵地。(出示地图)
小王在哪呢?(出示大炮)
再来找一找他的训练目标……(出示目标1)
让小王先开几炮咱们看看。(开炮4下不准)
(画面出示)“哎……要是有人能帮帮我,告诉我目标的位置,我一定可以百发百中的。”
看得出来,小王真的挺苦恼,那咱们同学愿意帮助他吗?
那就请同学们来当小王的阵地观察员怎么样?
(二)角度确定方向
谁能告诉小王目标1的位置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说出在东面,在北面,或者在东和北中间等等。)
你是根据什么说出目标1的位置的?(引导学生复习看地图的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都是大炮的大概位置,像你们所说的方向开炮,能击中目标吗?
军事上对目标的描述要求是分毫不差的,同学们可要准确地向王叔叔汇报呀!
在以前的学习中提示方向时我们经常会画一个方向轴。那你们觉得今天这个方向轴应该画在哪比较合适呢?
也就是画在我们的大炮的位置上。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分辨它们的方向,可以标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条件够了吗?
你认为我还要提供什么?
(引导说出角度)
用手臂做出东偏北方向,或北偏东方向,并说出偏多少度。(板书:方向)。
两种角度的表示方法都可以,他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强调起始角度不同,但所描述的方向都是一个方向.)
(三)距离确定位置
可以了吗?现在可以告诉小王了吗?开不开炮?
A.开(打不准,或远或近)
B.不开,那你还要告诉他什么?
(引导说出距离)
怎样确定目标1的距离呢?
你从哪里发现了秘密?
(观察1段表示300米,量出有这样的几段)(板书:距离)
那么目标1到大炮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四)总结方法
一切都OK了吧,现在我们把勘察的数据报告给小王。
谁来报告?
既然是在训练阵地,我们就要像部队军人一样,提出报告形式。
(报告,目标1在大炮的北偏东40度方向,1200米处。)
还可以怎么报告。(角度的另外一种)
准备开炮,你们认为小王能打中吗?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这小王还真有两下子。当然这也和咱们同学报告的准确数据是分不开的。
像这样,把一个位置可以很清楚的'表述出来,需要提供哪些要素才行?
(方向,距离,观测点)
小结:我们具备了观测点,同时利用角度来表示它的方向,利用距离表示它所处的位置,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个物体的位置很清楚的表示出来。
三、巩固练习
还想不想再试试?(出示目标2、3、4)
1、先观察目标2。(有准确的角度和明确的距离)
(说到角度时做偏离动作)
向王叔叔汇报目标2的准确位置。
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2、再观察目标3,缺距离。
依照前面的报告形式,向王叔叔汇报目标3的位置。
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然后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1题
目标3在大炮的____偏___ 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打目标3(课件演示)
3、最后观察目标4(缺角度)
这次能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2题。
目标4在大炮的____偏___ 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正确答案是42度,教育学生量角度时要认真,不能单纯地依赖感觉。
4、打目标4(课件)
汇报完成后,然后打目标4,(打不到位置,出示对话,“对不起,由于此炮的射程只有1400米,请考虑移炮到目标2。”)
我们该怎么走,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路线?
现在大炮移到了目标2,请问我们现在开炮,可以吗?
(学生提出质疑,重新勘测方向)
得出结论:观测点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勘测数据。
在小卷上完成第3题,测出目标4在目标2的方向。
汇报,开炮。
四、总结提高
1、课件演示:空炮,提示:没有炮弹了,请去弹药库取炮弹。(出示有关弹药库位置的数据)
你们能告诉王叔叔去弹药库怎么走吗?
2、我们不能这样总帮助王叔叔确定位置呀!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吗?
谁能告诉他该怎么样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呢?
3、再次强调先确定观测点,再根据角度确定方向,最后根据距离确定位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之《密铺》。
教材分析:这是一节 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实践活动。教材分三部分安排:第一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第二部分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三角形和四边形能否进行密铺。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则不能;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密铺的含义,更多地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第三部分,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 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并能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知识;具有了相关的知识经验;
(2)能力和方法水平: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初步运用“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来探究问题;
(3)心理水平:该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是还是有较强的好奇心,也有较强的表现欲;
(4)思维水平:学生的思维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相对较少。在学习过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印象,并能准确的认识各种简单平面图形。对于密铺,学生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生活体验,只是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密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加工,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初步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这个知识系统的帮助下 ,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头脑风暴,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的设计重 点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通过经历与组内同伴动手拼图以及设计密铺图形等活动过程,知道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并知道有些图形是不能密铺的。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参与到组内讨论,并指导。最后在学生活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和反思,内化知识经验与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和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转换,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享受由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密铺,了解有一些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可以密铺的。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密铺的原理
教学手段:
基于以上几点的认识,本节课采用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重点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能够自主的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自学或者是进行各种探究实验,是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在课中担任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但,由于每个孩子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掌握层次不尽相同,所以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渠道来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有不同的体验。
课前准备:
1、 信息技术准备:广播教学的教学系统,可以用来广播教学,也可以用来展示学生的电脑上的操作。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基础,学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对基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同时学生能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对他人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同时也能对自己整个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反思。
2、 道具准备:剪刀、卡纸若干。
3、 素材准备:某客厅地面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与学生谈话,想了解学生家里的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家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
2、教师请学生用一个字或者是两个字来形容一下自己家里客厅的地面。学生单独汇报。(如:大/密/美丽/漂亮/宽敞/平整……)
3、教师出示从朋友家拍来的客厅的地面(两幅图),请学生欣赏。并问学生分别是由什么形状的地砖铺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4、教师问学生觉得这两家的客厅铺的怎么样。(如果学生说铺的好或者是铺的很平,就追问:好在哪里?平在哪里?并用手势提醒学生发现每块地砖之间是一块挨着一块的,也就是没有空隙的。如果没有说出没有重叠,就追问:有没有把两块地砖叠在一起?引导孩子发现没有重叠。)
5、揭示课题:我们把像这样,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的铺法称为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谈话方式引入 ,从学生的身边去发现和感受密铺的存在,从而引出课题。
二、实验探究,领悟新知
(一)动手操作、感受密铺
1、教师请学生们观察“密铺”这一个词,问学生哪个字更重要。(学生回答“密”字更重要,教师及时追问:“密”怎么体现?引导学生发现“密”体现在没有空隙,不重叠。)
2、教师拿出几个长方形,请一个学生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做到密铺。(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3、学生操作完以后,教师请学生观察有没有做到密铺,并追问是如何判断的。(学生会说出,是密铺,因为没有空隙,也不重叠。)
4、教师对学生们的善于观察和一学就会的宝贵品质进行肯定。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认“密铺”一词和请学生动手铺长方形,来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密铺。为后面的`动手实验探究做铺垫。
(二)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初步判定
1、教师追问学生:除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外,我们还学过什么图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
2、教师继续问学生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并先让学生猜测。
3、教师提示学生:要知道三角形到底能不能密铺,可以怎么做。
4、学生说一说要验证三角形能不能密铺需要做哪些事。
5、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来操作:
(学生猜能或者是不能,教师追问,要知道到底能不能,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会说试一试或者是铺一铺,师再追问:拿什么试?拿什么铺?学生应该会回答:要准备几个三角形,然后再铺一铺。师再追问,准备的三角形需要完全一样吗?师:那我们就来按照这两个步骤实验一下:第一、取出①号信封里面的卡纸(如下图),沿着上面的线剪开,得到几个三角形;第二、把剪下来的较大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放在一起铺一铺。(以上步骤由小组合作完成))
6、学生按照刚才所说的步骤小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并用IPad拍一组已经完成好的图片。
7、先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追问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如何判断三角形能否密铺到初步实验发现三角形可以密铺,为学生建立初步的表现。
(三)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研究密铺原理
1、教师提出:如果把这些三角形随便的铺在一起,能密铺吗?如果不能,这到底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呢 ?(学生发现和三角形的角有关)教师接着追问和三角形哪个角有关(学生进一步发现和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关系)。
2、师生共同提出:为了更好的区分这三个角,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标上∠1、∠2、 ∠3。然后再放在一起铺一铺,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所有三角形的角都标出来,并且相同的角标上相同的序号)
3、学生再次铺一铺。在铺的 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分别是哪几个。
4、教师展示一组学生完成的密铺作品。并请学生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小组标完角以后,在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呢?
【(6个角),哪6个角??这个角1就是老师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1,这个角2就是老师黑板上的 三角形的角2,这个角3就是老师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3,而∠1 、∠2、∠3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这个∠1、∠2、∠3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师再问,在这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1?几个角2?几个角3?】
教师小结:看来三角形真的可以实现密铺,而且和三角形的内角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探究,发现三角形能密铺是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有关系的。让学生感知到三角形能够密铺并非偶然,这其中隐藏着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就是密铺的原理 所在。
(四)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再次验证
1、教师问学生如果再用另外一种三角形来铺一铺,学生们想要怎么做。
2、学生思考,并提出可以先标出角,再铺一铺。
3、教师请学生把刚才剪下来的较小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放在一起标一标,铺一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师用IPAd拍一组完成好的。
4、教师先请学生判断这种三角形能不能密铺。再展示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问学生这一次实验和之前的实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或者是有什么新发现。
5、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总结。
小结:这样看来这一种三角形和前面一种三角形一样,也可以密铺,而且也和它的三个内角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一次的铺一铺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是可以密铺 的,而且再次领悟三角形能密铺是和它的三个角有关的。
(五)探究四边形能不能密铺
1、教师引导学生:既然三角形能够实现密铺,那如果是这样的四边形能实现密铺吗?(师拿出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贴到黑板上)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要知道能不能密铺,动手实验一下就行了。
3、教师请学生打开②号信封,取出里面的四边形动手铺一铺,并提醒学生思考动手铺之前可以先做什么。 (标角)
4、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提示动手实验,教师观察每一组完成的情况,并用IPAd记录其中一组完成的情况。对于已经铺完的小组,请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看看有什么发现。
5、反馈:教师先请学生判断这样的四边形是否可以密铺。然后请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
6、学生先判断是可以密铺的,因为这几个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并且发现拼接点处有4个角,而且这4个角分别是这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如果有学生能发现这四个角加起来就是360°就更好了。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这种四边形也是可以密铺的,而且也与四边形的内角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前面几次实验的基础上,大胆让学生自己猜测、验证。通过实验发现四边形是可以密铺的,而且和三角形一样,也和四边形的四个内角有密切的关系。
三、小结及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研究了密铺,知道了长方形可以密铺,正方形可以密铺,三角形可以密铺,四边形可以密铺。并提问学生: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梯形能不能密铺?五边形能不能密铺?六边形能不能密铺?……
3、教师清学生借助计算机操作来验证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否能密铺。
4、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
5、学生操作完后,进行反馈,通过广播教学体系请其中的几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请其他学生帮助判断。通过实验、讨论发现,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而正六边形可以密铺。
小结:这样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可以密铺的,有的可以密铺,有的不可以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计算机实现人机交互操作,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可以密铺的,有的可以,有的是不可以的。
四:实践作业
用上今天所学的密铺的知识为你自己的家设计一款漂亮的地砖。
五:板书设计
密铺
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会根据给出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单式折线统计图。
3.培养同学们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表,合理确定横轴、纵轴上的数据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第47页某日气温的统计表。
2.师:学校气象小组测量某天气温并汇总成统计表,由于上体育课10点钟忘记测量了。
3.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探究
1.师:怎样根据这张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横轴表示什么?以什么为单位?怎样确定横轴上的数据位置?
(2)纵轴表示什么?以什么为单位?怎样确定纵轴上的数据位置?
(3)纵轴上一小方格表示多少?
(4)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怎样找出来的?
(5)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必须有哪些内容?
3.学生尝试画师生共同总结折线统计图。
4.师生共同总结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画法。
5.思考:怎样的折线统计图是合理的?
三、应用
根据下面的统计表,画出反映小丁丁体重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1.出示小丁丁的体重变化统计表(每月15日测)
月份1212345体重(千克)23.824.524.724.024.325.1
2.从表格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3.思考:
(1)横轴表示什么?
(2)纵轴表示什么?
(3)你认为纵轴上的一小格表示多少较合适?为什么?
(4)标题应怎样写?
4.尝试完成。
5.集体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四、全课总结:
1.说说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2.怎样画出的折线统计图比较合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26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寻找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2.能利用探索出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判断。
3.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究与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理解“扩大”和“缩小”的`意思
教师:5扩大3倍用算式表示是:5×3。
20缩小4倍用算式表示是:20÷4。
6扩大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15扩大2倍呢?
35缩小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60缩小4倍呢?
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后,讨论:你怎样理解“扩大”和“缩小”?
2.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理解了“扩大”、“缩小”的含义。
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探索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口述例1中的信息和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全班汇报。
教师板书:(1)20×2=40(kg)
(2)20×4=80(kg)
(3)20×8=160(kg)
(4)20×24=480(kg)
教师:认真观察这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主探索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教师:你是怎样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1)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2)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发现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想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两个规律比较简练的叙述出来吗?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是怎样写出各式的积的?
2.练习六第1题,学生独立填表,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3.练习六第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订正时说说依据。
4.练习六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思考:你是怎样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27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六第4~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发现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趋势。
3.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接写出结果。
3×630×63×1212×6
计算后,以第一个算式为标准,说一说因数与积在怎样变化?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谁能说说因数与积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3.谈话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时,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中表格
教师:说说你了解了表中什么信息?比较表中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你是怎样有序地观察的?(学生独立观察,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学生第一次探索:观察表中相邻的两列,从左向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规律。
(两个因数都扩大,积也扩大;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扩大的倍数)
猜一猜:
(1)当两个因数都扩大2倍时,积会怎样变化?
(2)当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3)当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2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学生第二次探索:从右向左进行比较,还能从表中发现什么规律?(两个因数都缩小,积也缩小;两个因数缩小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缩小的倍数)
(4)当两个因数都缩小3倍时,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5)当一个因数缩小5倍时,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你还能从上表中找出这样的变化规律吗?
找一找,填一填。
(出示:第列与第列比,一个因数倍,另一个因数倍,积就倍。)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一填后,再点名汇报,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学生先观察,再填空,然后说说自己这样填的理由。
2.练习六第5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3.练习六第6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想想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7~9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5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6
【热门】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5
【推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2-20
【热】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01-08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