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8 14:02:25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1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测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测量实物。

  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法学法:

  尝试指导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测量工具,长方形的纸,能输入数据的统计表,学生分为3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讲述:请把你带来的尺拿出来,在小组内看一看。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问:你用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测量过长度吗?量的什么?

  (2)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介绍 “拃”、“步”和“庹”的长度。

  二、进行实地测量

  (1)量长方形的纸。

  讲述: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四条边的长。

  学生各自测量、填写。

  把这张纸对折一下,再量一下折痕的长,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由于这张纸的边长或折痕长都比较短,所以用学生尺来量就可以了。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反而更麻烦。

  小组活动:自己选择物体进行估测,把结果填写到教科书第89页的表格里。

  三、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参加了哪些活动,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量一量 比一比

  肩膀大约宽30厘米 一条鳄鱼身长6米

  20个人并排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

  小朋友一庹有一米多一点

  5名小朋友手拉手和鳄鱼差不多长。

  课后反思:

  量一量、比一比这一课旨在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测量,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实际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大致知道物体的长度的需求,激发学生认识天然尺子的欲望。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第8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4页做一做。

  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

  学生1:××高,×××矮。

  学生2:××轻,×××重……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

  学生1:……

  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闪动)

  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

  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

  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

  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

  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

  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

  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

  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

  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

  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学生1:2倍。

  学生2:3倍。

  学生3:1倍。

  教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可以用学具摆,用嘴说,动手写。4人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生独立活动后进行交流)

  学生1:我认为是3倍,因为对齐后,右边还剩3个。

  学生2:看几倍应该是看6里面有几个3这么多,不是看还剩几个。

  学生3:可以这样摆一摆。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让人一看就知道6是3的2倍。

  学生4:我认为应该是2倍,因为6÷3=2,6里面有2个这样的3,所以6是3的2倍。

  学生5:我是想口诀“二三得六”,说明6里面有2个3,所以是两倍。

  学生6:多了一个这么多,是不是1倍?

  学生7:我认为是多了1倍……

  教师:小朋友们运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真棒!正像大家所说的,看6是3的几倍,关键是看6里面有几个3,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倍。

  2.巩固练习

  教师:我们接着摆,第一排不变,第二排摆4个这么多。用倍比较怎么说?(4倍)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一看就知道。第二排里面有4个第一排这么多,所以是4倍。

  学生2:12÷3=4这个算式说明了12是3的4倍。

  教师:如果第二排是21个呢?

  学生1:不够摆,怎么办?

  学生2:能不能不摆?我能知道21是3的几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3:21÷3=7,说明21是3的7倍。

  教师:的确,当不够摆时,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更方便、更简洁。

  教师:现在将第二行多余的小棒去掉,两行都是3个,用“倍”可以怎么说?

  学生4:1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4:第二行只有1个3,所以是1倍。

  教师:当两个数一样多时可以用1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1)12÷312÷212÷1

  教师:看来生活中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常常用到“倍”这位朋友,你们看小叮当买水果时也用到了它。

  (出示情境图片)

  教师:小叮当家里买了水果,苹果有3个,草莓有12个,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算式是:12÷3=4。

  教师:小叮当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6倍。算式是:12÷2=6

  教师:小叮当再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12倍。算式是:12÷1=12。

  教师: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当草莓的`个数不变,苹果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草莓与苹果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2)()÷()=3

  教师: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

  教师:你们喜欢吃糖吗?

  学生:喜欢。教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大一个小,我不知道里面各装了几颗糖,我只知道大盒子里的颗数是小盒子里的3倍,猜一猜大盒子里可能有几颗,小盒子里可能有几颗,猜中有奖。

  学生1:大盒子里有12颗,小盒子里有4颗。

  学生2:大盒子里有3颗,小盒子里有1颗。

  学生3:大盒子里有18颗,小盒子里有6颗。

  学生4:大盒子里有24颗,小盒子里有8颗。

  (3)()÷()=()

  教师:“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悄悄地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请两小组站起来。观察男生和女生用“倍”比较怎么说?

  学生: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

  教师:在他们中间你还能找出那些量是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的?

  学生1:戴红领巾的3人,没戴红领巾的3人。戴红领巾的人数是没戴红领巾人数的1倍。

  学生2:短头发的5人,长头发的1人,短头发的人数是长头发人数的5倍。

  学生3:没戴眼镜的4人,戴眼镜的2人,没戴眼镜的人数是戴眼镜人数的2倍。

  教师:小朋友们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4人小组相互说一说。

  (小组交流)

  学生1: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今年的年龄的4倍。

  学生2:教室里电灯有6盏亮着,有2盏灯没有亮,亮着的电灯数量是没有亮灯的3倍。

  学生3:我有4支铅笔,小明有2支铅笔,我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2倍。

  三、反思小结

  (出示饼干图与鱼图)想一想:鱼的质量是饼干的几倍?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结束语:小朋友们,只要你能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体会到数学王国里景色的迷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我们一起踏上幸福快车,去感受愉快的数学之旅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37—38页练习七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上一堂6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

  二、计算练习。

  1、口诀练习。

  (1)背6的乘法口诀。(集体齐背,指名背,对口令。)

  (2)提问:“五六三十”是什么意思?用来算哪两个乘法算式?“三六十八”呢?

  2、出示已学过的乘法算式卡片,指明学生口算。反复练习后,让学生集体口算一遍。

  3、练习七第2题。

  (1)出示第2题图,看清图意先是4分别乘2、3、4、6,再依次指题目,读算式说得数,每说一道算式得数,集体齐答口诀。

  (2)再让学生分别用2、3、4、6分别乘5、6,读算式说得数,齐答口诀。

  4、练习七第3题。

  (1)老师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用线连起来,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时提问:6×4和4×6为什么相等?(都用口诀四六二十四)

  4×3和6×2为什么相等?(口诀不同,得数相同)

  在已学过的口诀里找一找,还有哪两句口诀的得数是相同的?

  5、练习七第4题。

  (1)要求学生比每组两题中得数的大小,并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2)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比较出了大小,谁能不计算得数,就能比较出它们谁大?(如第一组中6×3是3个6相加,6×2是2个6相加,3个6大于2个6,所以6×3比6×2大)

  还有其它方法吗?(比乘数,如5×6和6×6,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的乘数6,另一个乘数6大于5,所以6×6大于5×6)。

  6、练习七第5题。

  要求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时了解学生计算的.正确情况,统计哪几题错得较多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矫正,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注重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一次次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动手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

  1、出示图案:

  风车兔子万花筒青蛙

  2、引导观察

  3、小组讨论:

  每人分别选一个图案指出这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4、汇报交流

  5、小结评议

  6、介绍图案的作用

  二、练一练

  1、想一想,涂一涂

  看清题意,动手画一画。

  2、摆一摆

  (1)用3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摆两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

  (2)用10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复习表内除法。

  2、巩固除法的含义。

  3、加深对除法两种意义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乘除法含义的综合运用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说说你看到些什么?

  生:回答。

  师:小朋友们,这里面也蕴藏着许多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二.探索与发现:

  探究一:

  1、()里最大能填几?:

  (1)师:同学读一下题目要求,填一填下面的括号。

  (同桌互相交流)

  生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括号里最大能填几,要根据表内乘法进行计算,要熟练背诵口诀。

  (2)师:请一位小朋友说出其中一道题目的完成方法。

  生回答。

  探究二:

  2、圈一圈,填一填。

  (1)师:根据书上给出的'图片和下面的算式圈一圈,填一填。

  生回答。

  师:请你在图上圈一圈。

  生独立完成。

  探究三:

  3、填括号。

  师:同学们比比看,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生独立完成。

  师:45÷5+6=()4+9×6=()8-30÷6=()

  这几道题目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回答。

  练习与巩固提高:

  1、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师:我们一起先来回忆一下乘法口诀表。

  集体背诵。

  学生独立完成。

  找个别学生汇报回答。

  2、在圈里填上“<”>”或“=”

  师:看看谁是能够全部填正确

  生汇报。

  3、看图将一个数分拆为乘与加,在下面的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师:请学生上台圈一圈。

  媒体演示学生完成的结果。

  4、列式计算

  师:读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目是怎样思考的?

  课堂小结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不管是在做有余数除法,还是做分拆为乘与加,我们都要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同时我们还要特别牢记,做有余数的除法,一定要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课后习题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42页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分拆为乘与加

  教学目标:

  1.能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算式,丰富学生的数感。

  2.通过对一个数分拆成多种形式的乘加算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通过动手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与加算式。

  教学难点:按实际情况,将一个数分拆为乘加算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表内乘法,也学过了如何计算乘加算式,为本节新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棒、桃子贴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小朋友们,我们的好朋友喜羊羊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桃子,打算分给你们,但是喜羊羊需要你们帮助他分一分桃子。

  1.把11个桃子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最多分到()个,还多出来()个.

  老师演示并列式

  提问:式子中11、5、2、1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

  2.如果把11个桃子平均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最多分到()个,还多出来()个.

  学生动手分一分,再写一写

  3.如果把11个桃子平均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最多分到()个,还多出来()个.

  学生动手分一分,再写一写

  刚才我们把11个桃子平均分给不同个数的小朋友,进而把11分拆成了多种形式的乘加算式,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学习分拆为乘与加的知识。(板书:分拆为乘与加)

  二、探究新知

  挑战:完成对21的分拆

  1、出示数射线,思考10格一跳,最多跳()次,还有()格要跳。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学生讨论汇报)

  提问:21、10、、2、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

  2 、同样借助数射线,思考6格一跳,最多跳()次,还有()格要跳。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学生讨论汇报)

  提问:21、3、6、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独立完成21的'其他分拆。

  观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小结:一个数可以表示成多种形式的算式。

  三、巩固练习

  1、照样子完成对18的分拆

  18=1×10+8 18=()×5+()

  18=()×2 18=()×4+()

  18=()×8+()18=()×7+()

  18=()×3 18=()×6

  18=()×9

  2、有22根小棒棒,小丁丁用它们搭下列漂亮的图案。

  (1)最多能搭多少个正方形?

  (2)最多能搭多少个三角形?

  (3)最多能搭多少座房子?

  小结:要求最多能搭多少图形,我们列出的乘与加算式中,最后的加数要小于这里的每份数。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个数可以表示成多种算式。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第58页的试一试。

  2.思考:请你写一个数,想一想,你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把它分拆成乘与加的形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同学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归纳计算方法,并能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较合适的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将计算与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以和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将来学习数除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几个小朋友有关分饼的问题,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人吃1/2块饼,4个人共吃多少块饼?

  (2)把2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了多少块饼?

  (3)有2块饼,分给每人1/2块,可分给几个人?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师: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梨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小棒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使学生感受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教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2÷2= 18÷6= 8÷1=

  6÷6= 56÷7= 54÷6=

  要求生口算并说出口诀

  二、观察比较引入新课

  1、出示

  (1)有6个梨,每两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①指名生摆一摆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摆完了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

  ②能用刚才摆的过程,用 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汇报,师板书6÷2=3(盘)

  ③请你再说说这个算式表示 什么意思?

  (2)有7个梨,每两个摆一盘,可以怎样摆?

  ①指名生摆一摆

  问题:观察比较这次摆的和上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吗?这一个梨怎么不摆了?(讨论)

  ②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 1(个)

  余数

  (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③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 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2、出示教材61页例2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学具小棒摆,按老 师的要求来摆。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相应的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10根 10÷4= 2(个)……2(根)

  11根 11÷4=2(个)……3(根)

  12根 12÷4=3(个)

  13根 13÷4=3(个)……1(根)

  14根 14÷4=3(个)……2(根)

  15根 15÷4=3(个)……3(根)

  16根 16÷4=4(个)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道题中的除数和余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教材60页“做一做”第1题。

  指名生圈一圈、写一写。

  2、教材60页“做一做”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61页“做一做”。

  指名生回答。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呢?

  五、板书设计

  6÷2=3(盘) 8根 8÷4=2(个)

  7÷2=3(盘)……1(个) 9根 9÷4=2(个)……1(根)

  10根 10÷4=2(个)……2(根)

  11根 11÷4=2(个)……3(根)

  12根 12÷4=3(个)

  13根 13÷4=3(个)……1(根)

  14根 14÷4=3(个)… …2(根)

  15根 15÷4=3(个)……3(根)

  16根 16÷4=4(个)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册各单元的基础知识。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复习、系统训练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号数学的信心,促进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教法与学法: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复习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减法和表内乘法,要使学生切实学好。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75-8 = 36+40= 42-9= 54+8=

  48-40= 52-7= 36+4= 50-20=

  57-20= 84-7= 75-6= 84-60=

  2、谈话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从今天起,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学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教材第101页第1题.

  ①指名读题。

  ②笔算加减法应注意:A.相同数位对齐;B.从各位算起;C.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退1.

  ③指名上台笔算,其余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2、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出示练习题:30+24+28= 75-26-35= 45+27-5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怎样可以使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简便。 小结:为了简便可以吧分步计算的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题。

  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认真审题,再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3题。

  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相信同学们的计算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相信大家会很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第2课时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3 — 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使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难点: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45 + 28 + 16 92 — 44 — 23

  2、9 + 4 — 6 16 — 7 + 8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

  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来编一道题吗?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2、探索新知

  男生一共折了38只,女生一共折了42只,送给幼儿园33只,还剩多少只?

  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

  请学生试算,并请学生上台板演,可能会有出现书写格式的错误,由其他学生对其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

  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

  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60—38+40=

  把你的算法和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先算的什么,又算的什么,结果是多少。

  一般方法是:先算38加42,再减33,结果等于47。如果出现先算42—33,再加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谈谈看法。同时说明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谁愿意把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多数学生可能会用两个竖式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一个竖式的,就直接指导,如果没有出现,教师主动介绍。

  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3、教学试一试。

  同学们看这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题,请你自己算一算,检查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知识学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试一试”。

  教师巡视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指名说一说想想做做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集体评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

  38+42—33=47(只)

  60—38+40=62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教师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重新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2课题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课型:练习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第12课时 练习十四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页的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乘除法计算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表内乘、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表内乘、除法。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能更加正确、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

  二、口诀

  1、指名背。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三、乘、除法口算练习

  1、请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积是十二的口诀,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说说积是18、36的乘法算式。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学生采用游戏方式完成。

  3、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引导学生结合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4、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5、学生口答第6题,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进行有关的表内乘、除法计算。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1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05-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1-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05-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品)05-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必备】06-0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