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07 08:59:35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选)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选)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实录】

  一、汇报交流,梳理知识

  师: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把有关立体形体的知识整理成表格或图。现在,请小组讨论推荐一张表格或图,拿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各小组纷纷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自己组整理的表格并向同学介绍。有出现下列图表等情况。

  二、贴进生活,模拟应用

  1、购买鱼缸的数学问题

  师:昨天,老师想去买一个鱼缸,发现有以下几种型号。

  尺寸

  型号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1号鱼缸

  6

  6

  6

  2号鱼缸

  9

  6

  4.2

  3号鱼缸

  5

  5

  7.75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老师看到的三种鱼缸的形状大致是怎样的?

  生:1号鱼缸看起来像一个正方体……

  (众生抢着补充:没有上底面。)

  生:2号鱼缸像一个扁扁的长方体,没有上底面。

  生:3号鱼缸是一个高高的长方体,有点像柱子,也没有上底面。

  (众生抢着补充:它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

  师::这样吧,每个小组选画一个鱼缸,然后展示给其他小组看看。

  师:工人叔叔在做鱼缸时该如何割玻璃,各种方案需怎样的玻璃?选择一种鱼缸,想一想。

  生1:我选1号鱼缸,它只要割5块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玻璃就可以。

  生2:2号鱼缸需要的玻璃是:一块长9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玻璃,二块长9分米宽4.2分米的长方形玻璃和二块长6分米宽4.2分米的长方形玻璃。

  生3:3号鱼缸要二种形状的玻璃:一块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玻璃和4块长7.7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玻璃。

  师:观察三个鱼缸,你想知道什么?

  生:哪个体积最大?

  师:鱼缸装水量是它的容积,如果不计玻璃的厚度,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生:哪个鱼缸用料最少?

  师:那就来计算一下它们的容积和用料面积吧,小组合作、分工计算。

  反馈如下:

  用料面积(平方分米)鱼缸容积(立方分米)

  1号鱼缸:6×6×5=180 6×6×6=216

  2号鱼缸:9×6+(9×4.2+6×4.2)×2=180 9×6×4.2=226.8

  3号鱼缸:5×5+5×7.75×4=180 5×5×7.75=193.75

  师:观察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

  生问:老师,以前学习的表面积相等时,正方体的体积大。而这里为什么不是这样?哪里不对?

  生答:以前学习的表面积相等是在所有面都计算的,今天计算的鱼缸只需计算5个面就不一样了。

  师:你认为老师应购买几号鱼缸?

  生1:我认为选2号鱼缸好,因为它底面比较大适合鱼游玩。

  生2:我觉得你选3号比较好,因为它占地面积小。

  生3:3号好,因为3号鱼缸比较深,适合习性不同的各种鱼,深水与浅水可养不同的鱼。

  生4:1号好,因为它方方正正,既宽阔又比较深,鱼比较容易找到喜欢的深浅之处,那里又相对较宽大。

  生5:我劝你不要买3号鱼缸,因为它比较窄小,鱼不好向前游。

  生3(迫不及待地说):鱼可以绕着游。

  师:大家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都很好,购买时还要考虑房子大小等因素。

  2、沙坑用沙中的数学问题

  学校在操场边的空地上挖了一个长6米、宽3米、深0.4米的坑,准备装上沙作为沙坑使用。它的旁边有一堆圆锥形的沙,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1.5米。这堆沙够用吗?(∏的值取3.14)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汇报)

  生1:这堆沙不够用。因为沙坑的体积是6×3×0.4=7.2(立方米),而这堆沙的半径只有12.56÷3.14÷2=2(米),沙的体积是×3.14×2×2×1.5≈6.28(立方米)。沙不够用。

  生2: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这堆沙够用了。因为已经有6.28立方米沙,而沙坑装满沙也仅需7.2立方米,不用装满就可以了。

  生1:不装满一些会不安全。

  生2:不对,6.28÷(6×3)≈0.35,可见,用6.28立方米沙来装这个沙坑可以装0.35米深了,应该是安全的。而且,在使用中,沙不容易溢到操场上去。

  生1:我接受你的意见。

  三、综合实践,升华知识

  师:我们通过刚才的几个题目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问题。老师这儿有一个铅球,怎样求出这个铅球的体积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生1:我们可以先在鱼缸里放一部分水,不能太多,量出水的高度;再将铅球放进水中,再量出水的高度,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铅球的体积。

  生2:我们组的方法与他们不同,我们决定用一个大口杯,装满水,再将铅球放进水中,收集溢出的水,用量筒一量就知道铅球的`体积。

  生3:如果鱼缸很大,这个铅球又这么小,放到水里水面上升很少,会很难测量,就不容易求出铅球的体积了。

  生1:对,我们会选择一个大小适宜的鱼缸,或者玻璃口杯也行,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

  生4: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设法找到球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公式计算。

  师:你们的想法都很棒,下面就请同学用自己的方法动手实践,求出这个铅球的体积。老师这里为同学准备了一些工具,可以来借用。

  (用公式计算球的体积的那组同学用的是由老师提供的球体积公式:老师建议他们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搞清球体积公式的获得过程。)

  (学生实践后反馈,老师说明测量中有误差,数据略有不同是正常的。)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1)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2)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第1题。

  (1)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2) 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第2题。

  (1)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2)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图形,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出示)

  (通过演示,总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长方形沿一条直线旋转会形成什么图形?一个梯形呢?半圆呢?直角三角形呢?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感知圆柱、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 找一找这些物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

  师:圆柱、 圆锥有什么特征呢?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

  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1)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2)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质疑:

  ①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什么图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用手摸一摸圆柱的侧面,你发现什么?

  ③圆柱有几条高?用直尺量一量圆柱的高,你发现什么?

  3. 探究圆锥的特征。

  (1)我们 已经知道了圆柱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圆柱特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圆锥有哪些特征?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3)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4.对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圆锥的特征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想一想,圆柱、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课堂练习。

  1.填一填。

  (1)圆柱上下面是两个( )的圆形,圆锥 的底面是 一个( )形。

  (2)圆柱有( )个面是弯曲的,圆 锥的侧面是一个( )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 ),一个圆柱有( )条高。

  (4)从圆锥的( )到( )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 )条高。

  2.判一判。

  (1)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周长相等。 ( )

  (2)圆柱和圆锥的高都有无数条。 ( )

  (3)从正面 或侧面看圆锥,看到的都是等腰三角形。( )

  (4)圆柱上、下底面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就是圆柱的高。( )

  3.找一找。

  4.拓展提升。

  将 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围绕一边快速旋转一周,能形成一个圆柱。你能画出来吗?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同学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同学们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

  (二)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说说解题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5

  一、课题分析:

  《负数》第一节——认识负数,1课时。

  二、课标要求: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了解负数的读法、写法与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的知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很多种数:如自然数、分数、小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不过之前学习的数都是比0大的,本单元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比0小的数——负数。由于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一些负数,现在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以后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气温的零上和零下,存折的存入和支取,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等等。要想表示这样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还用学生原有的数概念知识就不够了,这样就自然引入了负数的认识。教材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气温、存折中蕴含的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接下来通过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四、学生学情分析:

  《认识负数》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小数基础上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为找准教学切入点,我让学生提前进行了预习,并对自己任教的六年级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调研与分析。调研结果显示,学生通过自己预习,完全可以掌握负数的读法与写法,并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例。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先让学生知道正、负数的区别,再从0下手,掌握负数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学习时能更加接近负数的本质。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

  (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初步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表述出它们所表示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出示的一系列问题,在合作中进一步学会自学、小组讨论、互动质疑的方法,进而逐步认识负数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六、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明白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七、教法、学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

  八、教具:

  1、上面写有数字的磁力片

  2、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问题1:我们都学过哪些关于数的知识?

  问题2:在我们学过的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谁?最小的数是谁?(学生基本都知道最大的数没有,最小的数是0)

  那么有没有比0还小的数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负数。

  (二)认识负数:

  1、什么是正、负数:

  (1)播放音乐(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找同学播报天气(引起学生兴趣),播报完成后,让同学们观察并说说这些数和之前学过的数有哪些区别,将其中包含的数据信息写在练习纸上。

  (2)观察找出数据的特点,按特点将它们分分组,找一名同学将结果写在黑板上,并说明分组原因(引导同学们在学习之前自己根据观察特点区分正负数,为学会读、写正负数加深印象)。

  结论:

  (1)比0小的数叫负数,前边有一个负号(不是减号),负几就表示比0小几;

  (2)比0大的数叫正数,前边有一个正号(不是加号),正几就表示比0大几;

  (3)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小练:课本“练习一”第3题(1)(2)检验学习效果。

  (1)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东走5m记作________m,向西走8m记作________m。

  (2)如果河水的警戒水位记为0m,正数表示水面高于警戒水位,那么汛期水位高于警戒水位1.5m,记为________m,旱季水位低于警戒水位3m,记为________m。

  2、判断正、负数和0的关系:

  —7 2.5 +1/3 0 —5.2 20 —3/4 +41 —1 20

  读出这些数,并按正、负数进行分类,讲一讲为什么这样分类(考查学生是否学会读正、负数,并能根据特点进行分类),并得出负数、0、正数的关系(其中可能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不带正号的数是不是正数,二是0是正数还是负数或者什么都不是)。

  结论:

  (1)正数前边的负号可以省略,负数前边的负号不能省略;

  (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0<正数),它界于正数与负数之间,是它们的分界点。

  (三)生活中的负数:

  1、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负数。

  2、以—2为例探究负数的意义。

  (1)小李把汽车停在—2楼

  —2楼的意思就是地下2楼,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自己找到—2楼的所在,明白找到—2楼是以地面为标准,把它看作0,向下数2层的结果(练习让学生找+5楼)。

  (2)蓟县某天最低气温—2℃

  —2℃就是零下2℃,让学生自己找到体温计上的—2℃,在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考查学生观察判断能力,注意观察体温计单位长度,准确说出温度计所指示的温度。

  (3)某盆地海拔高度约—2米

  首先点明海拔高度就是距离海平面的高度(如果有回答地平面的要加以强调说明),海平面以上为正,以下为负,能准确判断哪些位置海拔高度为正数哪些位置为负数,并且说出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m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155m的含义。

  (4)我的银行卡还剩—2元

  —2元表示透支了,也就是欠了银行2元钱,通过了解银行卡钱数从正数到负数又到正数的过程,同时通过这件事例教育学生们花钱要有计划,不能大手大脚不顾后果。

  (5)张四的身高是—2厘米

  大部分学生乍看这个问题可能都会觉得出错题了,因为正常人身高不可能为负数。这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提起来了,接下来ppt指出“我国六年级学生平均身高约150cm,如果用150cm作为标准,则张四身高为—2cm”,这时同学们就明白什么意思了,之所以身高可以为负,是因为定了一个标准,把这个标准看做0,比它低的就为负,比它高的就为正。

  结论:

  同一个负数在不同情境和不同标准下,表示的意义不相同,但它们都表示比0小几的数。

  十、教学小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比0小的数叫负数,比0大的数叫正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负几表示比0小几的数,(正)几表示比0大几的数。

  (3)我们说正数或负数,都是以0为标准来判断的。标准不同,同一样事物表示的数也可能不同。

  (4)同一个负数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示的意义不同。

  十一、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一页相应习题。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与不等底等高的圆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图形的体积有关?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圆锥的体积=1/3×圆柱的体积=1/3×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1/3Sh

  拿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进行实验。为什么倒3次不能刚好倒,和刚才不一样呢?

  强调:“等底等高”。

  问: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练习: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

  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说明:不要漏乘1/3,计算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 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 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③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第七课时教学反思

  课件演示

  俗话说“眼见为实”,所以相对于课件演示而言,教师在全班演示会更直观,结论也更具信服性。

  俗话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相对于看教师演示与自己亲自动手实验,亲身经历探究印象会更深刻。

  课堂如果以4——6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全班至少得有9套以上教具。可我校现有教具数量不够。如果要求学生课前自制教具,他们暂时无法制作出与圆柱等底等高高的圆锥。所以只好改为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仅用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是不严谨的,所以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历经多次不同实验后才能得到正确结论。根据学校现有教具,今天我准备了两套不同大小的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作为器材。在实验中,我不仅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将圆锥内的水倒3次可以注满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同时,还让他们看到圆柱内的水再反倒回等底等高的圆锥时要倒3次。不仅自己示范演示,也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最后,我还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做实验,强调实验结果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因为实验环节落实较好,全班作业正确率高。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7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例1、第12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百分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新

  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几年农村变化很大,你们知道这方面的信息吗?

  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相关信息后,教师展示一些新农村的图片。

  教师:尤其是这两年,农村变化可大了,你们看,这是小营村的张华同学给老师的信。

  课件出示一封信,上面写着:我们村今年有彩电360台,去年只有300台……

  教师:看到这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张华同学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他解决,我们一起来尝试帮帮他好吗?

  课件出示数学问题:今年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

  教师谈话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这个问题和你们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有什么不同之处?你是怎么理解"今年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大家讨论一下吧!

  教师:想一想,"今年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

  学生分组讨论后,再进行交流。

  交流后,教师问:根据上面的分析,谁能说说这题的解题思路?

  学生试做,汇报结果。

  教师:想一想,这个问题还有其他解法吗?

  师生共同小结: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例2。

  教师: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你们看,(课件出示两位老师的谈话场景)去年我校的毕业生是200人,今年比去年增加了15%,今年毕业生有多少人?

  教师:你们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鼓励学生画线段图分析,再试一试。

  如果明年的毕业生人数比今年减少10%,学校明年毕业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并结合学生的探索适时给予点拨、引导。

  教师:哪些同学解决了这一问题?谁来把他们的解决办法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评价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三、课堂活动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还能清晰地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想和你们一起讨论一下。

  (课件出示书上课堂活动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重点说出原因。分析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计算验证。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评析: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例1和例2的学习。例1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同时抓住了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例2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9、例10、做一做,练习十五第8、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一 起复习解决问题。(出示课题 )

  二、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1)出示例9

  (2)学生交流、讨论。

  (3)汇报

  ①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③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④计算;

  ⑤验算。

  2、出示例10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①这里的 表示什么?

  ( )表示把六(1)班作品平均分成4份,六(2)班的作品比个

  六(1) 班多其中的1份)

  看懂线段图,并会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六(1)班

  32件 比六(1)多 ?件

  六(2)班

  六(2)班作品是六(1)班的几分之几?

  (六(2)班的作品是六(1)班的1+ )

  求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实际是求什么?

  (实际是求六(1)班的1+ 是多少,也就是求32件作品的1+ 是多少。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请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

  2、练习十五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①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步骤 ③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④计算;

  ⑤验算。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重温小学阶段用分数乘、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有关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解题步骤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6、做一做,第77页例7、8题、做一做,练习十五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和一结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及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灵活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运算顺序(教材第76页例6)。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3、算一算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4、组内交流算法

  5、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二、运算定律(教材第77页例7)

  1、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 用字母表示 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学生说说简算过程及应用的运算定律。

  3、 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21- )71

  5.03-2.14-1.86

  4、完成教材第77页例7下面做一做。

  三、出示例8估算的应用

  1、学生交流、讨论。

  2、完成例8下面做一做。

  四、巩固应用

  完成练习十五第3---7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板书设计:

  数的运算

  运算定律 叙述方法 字母表示

  加法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a+b+c=(a+b)+c=a+(b+c)

  减法 减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b-c=a-(b+c)

  乘法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ab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ab)c=a(bc)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相加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a+b)c=ac+bc

  除法 除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也可以先除以第一个除数,再除以第二个除数。 abc

  =a(bc)

  =acb

  其它 凑与拆 加上或减去接近整数、整十数的简算。拆成和分数分母相同的数,进行约分。再利用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重温小学阶段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定律等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并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生加深对分数和百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相改写,以及求百分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知识整理和应用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分数、百分数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作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加深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分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对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运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回顾整理

  1.回顾讨论。

  提问:你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哪些知识?请大家联系下面的问题自己回顾整理,并且在小组里交流。

  呈现以下四个问题

  (1) 什么叫分数?什么叫百分数?

  (2) 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请你举例说明。

  (3)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用它来说明小数的'性质吗?

  (4) 小数、分数和百分数怎样互相改写?

  让学生围绕上面四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回答上面四个问题。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口答,说明理由。

  强调:分数是看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这样的几分;小数是看表示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百分数是看这个数量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填写在书上,然后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追问:第(2)题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8段,为什么两次填写的结果不同?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学生独立填写。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先尝试填写,再集体交流。

  提问:这两组数分别会越来越接近几?

  指出:这两组数按规律可以无限地填下去,这样填写第一组数会越来越接近1,第二组数会越来越接近0.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先独立估计。

  提问:估计哪块花圃种玫瑰的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最大?说说理由。

  指出:估计时,可以先想出相应的分数,再估计大小。

  学生写出相应的百分数,并交流是怎样想的,再和估计的比一比。

  2.做练习与实践第7、8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种子发芽率的具体含义吗?折扣表示什么?发芽率和折扣各是怎样求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你能根据所给信息,在图中表示出李华家上个月的支出情况吗?先独立思考并在图中表示。

  五、课堂总结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2.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与实践第4题,第9题第(2)小题,第10题。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种量的增大和减小,也可用这种量的某一状态为标准,把它们看作是向两个方向变化的量。要确切地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方向的量,仅仅运用原有数(自然数和分数)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于是产生了正数和负数。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表示相反方向的量,是数的一个飞跃发展。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过去安排在中学有理数中学习,本课教材所处的位置,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说,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为今后学习实数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下了基础。因此,本单元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使学生切实地学好。

  学情分析

  负数切实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天气预报”和存折上的'“支出存入”情况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储备比较丰富,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对于理解正、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做了准备。

  教学要求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教学建议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感受负数存在的必要性。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作为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小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教学中,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只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没有出现严格的定义。

  课时安排

  1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1课时2用数轴表示正、负数1课时

  1、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必要和方便。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

  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有兴趣吗?

  师生开始做游戏,如“上——下”;“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

  师:如果你是管理员,需要记录物品的进出情况,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运进2吨——运出2吨”吗?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用符号“??”“?”或相反方向的箭头表示。?用笑脸和哭脸表示。?用正、负数表示。 ……

  只要学生选取的表示方法合理,能正确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如果学生答案出现正、负数表示的情况,可以借此直接引入新课:“同学们,这就是负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负数。”如果学生的答案中没有出现正、负数情况,教师就要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们一般用什么方法简洁而准确地表示这样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热身,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的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1、教学例1。

  师:下面是中央气象台20xx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仔细观察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图)

  生:我发现同一时刻这些地方的气温是不同的。

  师:你知道这些数据表示什么吗?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零下的温度数字前面有“—”,零上的温度数字前面有的有“+”,有的没有。

  师:同学们发现“0℃”是一个特殊的温度,那么0℃表示什么意思呢?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2

  目标: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 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 在公式推导中渗透转化的思想。

  重点:

  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

  用具:

  课件、圆柱模型。

  过程:

  1、 教师提问。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来解决的,那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1、 教学例5。

  讲授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演示动画“圆柱的体积”)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的形状,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A、拼成的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没变,但形状变了。

  B、拼成的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的立体图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高的长度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通过以上的观察,启发学生说出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2、 教学例6。

  出示教材第26页例6。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师:要知道能否装下这袋奶,首先要计算出什么?

  学生:杯子的容积。

  (3)指明要计算杯子的'容积,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50、24(cm2)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mL)

  答: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

  3、 教学例7。

  师: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办法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7)

  生1: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无法直接计算容积。

  生2:我们可以先转化成圆柱,再计算瓶子的容积。

  师:怎样转化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瓶子里的水的体积始终是不变的,即使瓶子倒置后,水的体积与原来还是一样的,这样就说明瓶子的容积其实就是水的体积加上18cm高的圆柱的体积。

  也就是把瓶子的容积转化成了两个圆柱的体积。

  ……

  师:尝试自己解答一下。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瓶子的容积=3.14×(8÷2)2×7+3.14×(8÷2)2×18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

  =3.14×16×25

  =1256(cm3)

  =1256(mL)

  答: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不强求算法一致。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实际,灵活地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利用“转化”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我们利用了体积不变的特性,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进行体积的计算。

  在五年级时,计算梨的体积也是用了转化的方法。

  ……

  【设计意图: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所学知识,又及时总结了学习方法,渗透了数学思想】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A类

  1、填表。

  底面积S(平方米) 高h(米)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15 3

  6.4 4

  2、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考查知识点:圆柱的体积;能力要求: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B类

  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9分米,体积为162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考查知识点:圆柱的体积;能力要求:能运用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45 25.6

  2、 314平方米 471立方米

  B类:

  54立方分米

  教材习题

  第25页“做一做”

  1、 75×90=6750(cm3)

  2、 3.14×(1÷2)2×10=7.85(m3)

  第26页“做一做”

  1、 3.14×(8÷2)2×15=753.6(cm3) 753.6cm3=0.7356L 0.75361 不够。

  2、 3.14×(0.4÷2)2×5÷0.02≈31(张)

  第27页“做一做”

  3.14×(6÷2)2×10=282.6(cm3) 282.6cm3=282.6mL

  第28页“练习五”

  1、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2、 3.14×(60÷2)2×90=254340(cm3) 254340cm3=254340mL

  3、 3.14×(3÷2)2×0.5×2=7.065(m3)

  4、 80÷16=5(cm)

  5、 3.14×1.52×2×750=10597.5(千克) 10597.5千克=10.5975吨

  6、 表面积:3.14×6×12+3.14×(6÷2)2×2=282.6(cm2)

  体积:3.14×(6÷2)2×12=339.12(cm3)

  表面积20×10+20×15+15×10)×2=1300(cm2) 体积:20×10×15=3000(cm3)

  表面积:3.14×14×5+3.14×(14÷2)2×2=527.52(cm2)

  体积:3.14×(14÷2)2×5=769.3(cm3)

  7、 25cm=0.25m 35—3.14×(2÷2)2×0.25=34.215(立方米)

  8、 3.14×(6÷2)2×11×(2+1)=932.58(cm3) 932.58cm3=932.58mL

  932、58800 不够

  9、 81÷4.5×3=54(dm3)

  10、 3.14×(10÷2)2×2=157(cm3)

  11、 3.14×(1.2÷2)2×20×50=1130.4(cm3) 1130.4cm3=1.1304L 1.13041 能装满。

  12、 3.14×(10÷2)2×80—3.14×(8÷2)2×80=2260.8(cm3)

  13、 30×10×4÷6=200(cm3)=200(mL)

  14、 3.14×102×20=6280(cm3) 3.14×202×10=12560(cm3)

  15、 第四个圆柱的体积最小;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最大。

  发现: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围成两个不同的圆柱,且以长边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时围成圆柱的体积最大。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3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例4是圆柱的体计算公式的直接运用,是圆柱体积计算的基本,但这题又给学生设置了单位不统一的障碍,让学生在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的同时注意计量单位的统一。例5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扩展练习,意在让学生加深理解容积的概念,使之明确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内部的体积。例5除了在意义上扩展外,公式的运用中也有加深,水桶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出水桶的底面积,再求出水桶的体积。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体、长方体彩图各一张,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学 具:小刀,用土豆做成的一个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说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把这两个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又是怎样的?这个公式计算体积的物体有什么特征?

  2.指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说一说圆柱有多少条高?有几个底面?每个1自由的面积如何计算?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设疑揭题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评析:复习抓住教学重点,瞄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旧知识,、旧方法进行铺垫,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自然。新课引入教师引出了学习新知识的思路,导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新课教学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l)自学第43页第二自然段,然后按照书中要求,两人一组将于中的圆柱切开拼一拼,再说一说你拼成三个近似什么形状的立方体?

  (2)请学生演示教具,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切割拼合过程。

  (3)根据学生讲解,出示圆柱和长方体的彩图。

  (4)学生观察两个立体图,找出两图之间有哪些部分是相等的?

  (5)依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板书:V=sh

  (6)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评析: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教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默读题目,看题目告诉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想一想你将如何计算?谁愿意试一试?

  (3)请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

  (4)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说一说在做这道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5)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

  3.教学例5

  (1)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 t和高h,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请学生自学并填写第44页第一自然段的`空白部分。

  (2)出示例5,指名读题。请同学们思考解题方法。

  (3)请学生讲解题思路讨论、归纳统一的解题方法。

  (4)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做例5。

  (5)教师评讲、总结方法。

  (6)学生讨论。比较例4、例5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评析: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由观察、分析、比较,再进行计算,达到运用新知、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新知应用

  1.做第44页下面做一做的题目。两人板演,其余在自己作业本主做,做完后及时反馈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评讲。

  2.刚才同学们在做例4时,还有下面几种解法,请大家仔细思考,这些解法是对还是错?试说明理由。

  (1)V=sh=5O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2)2.l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3)50立方厘米=0.5立方米

  V=sh=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l.05立方米。

  (4)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0。00521=0.01051

  答:它的体积是0.01051(立方米)。

  五、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里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六、学生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l 、2题。

  [总结实: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三个主要特点: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总之,本节课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灵活,体现了重在思,贵在导,导思结合的原则,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的第6、7、8、9、10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税收的作用,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了解常见税种。能运用百分数的知识正确计算纳税额。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问:喜欢看视频吗?(喜欢)

  请看视频《厉害了,我的国》!

  多媒体播放“厉害了 我的国”的视频。(播放时间1.5分钟)

  师:看完这段视频,老师的心情非常的激动,你们呢?(也很激动)

  问:谁来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感受,老师试试表扬肯定)

  增强民族自豪感!

  师谈话: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正在蓬勃发展中,为了让祖国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建设。你知道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吗?

  学生回答预设:

  生1:这些钱多数来自于税收。

  生2:工厂要交税,矿山要交税,企业要交税。

  生3:个人要交个人所得税。

  ……

  师小结:同学们知道得真多!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税率。

  板书课题:税率问题。

  师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

  生1:什么是税率?

  生2:怎样计算税率?

  ......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明白依法纳税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税率”的含义。

  师谈话:请自学教材第10页“税率”部分的内容,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对税率知识的理解。

  学生自学,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完成后,小组交流,教师参与交流与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评议。

  学生回答预设

  生1:通过交流我明白了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生2: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

  生3: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生4: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

  师: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要向纳税人致敬!我们除了要依法纳税以外,还要学会解决与税率有关的问题,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税率的一些知识,并且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知法、懂法和守法,学会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

  2.理解概念,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0页例3。(齐读)

  师谈话:由于同学们之前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及折扣问题和成数问题,老师想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道例题,大家有信心吗?

  生齐:有!

  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示:

  ①读题,找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根据题意说一说等量关系式。

  ③试着列式计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讨论结束后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学生汇报预设:

  生1:题中的`营业额是30万元,5%是税率,也就是应纳税额的百分比。

  生2:根据题意,应纳税额就是营业额的5%,所以营业额×税率=营业税。

  生3:根据关系式列式计算为30×5%=1.5(万元)

  ……

  通过例3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营业税就是营业额与税率的乘积,实际上就是求营业额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2)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习题(此题加了

  “你知道吗?以此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的税法规定”)。

  先齐读下面的内容,看看你知道了什么?然后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李阿姨的税收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完成后同桌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学生汇报预设:

  生1:这道题与例3有所不同,这道题中的交税部分的金额不是李阿姨的工资总额,而是要扣除个税免征部分。

  生2: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为(总收入-免征部分)×税率=个人所得税。

  生3:根据关系列式计算为(5000-3500)×3%=45(元)

  师问:李阿姨要依法纳税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要)!我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规定的。

  ……

  师小结:在不同的情况下,税收的计算标准是不一样的,做题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了解税率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同时渗透税法教育。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利用概念的解读顺利地解决问题,使得问题解决和概念理解相辅相成,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巩固应用。

  请帮帮李大爷解决税收问题可以吗?(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完成后汇报交流并展示。)

  1.李大爷购买福利彩票,获得20000元奖金,根据法律规定应按20%缴纳个人所得税,李大爷应缴纳税款多少元?实际可以得到多少元奖金?

  2.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

  商店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200元,则营业额是20000元。( )

  四、全课小结

  师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为中国公民,要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还要向依法纳税的王阿姨、李大爷致敬!)

  师:请同学们回家后,问一问爸爸妈妈每月收入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请帮他们算一算,他们每月各缴纳多少元的个人所得税?

  (设计意图:课后调查,让课堂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人教20xx年课标版 六年级下册《认识负数》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负数》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温度中的负数、收支中的负数、数轴上的负数等,从生活情境入手,既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应用的价值(温度、时差、海拔、位置、收支……)。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上也应尽量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正确读、写正数和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相反意义的量,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4、初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负数、0、正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相反意义的量,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的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体现“相反”)

  一、设疑导入,引出新知

  1、引出负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数。比如整数、分数、小数……有一个数与O相差3,它可能是几?

  生:3。

  师:还有吗?

  生:﹣3。

  师:﹣3是什么数呢?

  生:负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负数。(板书:认识负数)

  2、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见过负数吗?谁能和大家来分享?

  学生一一举例在生活中见过的负数。

  师:看来,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真广泛!

  3、学习读、写

  师:你会写负数吗?老师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各写一个负数,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纸上写,好吗?

  学生各自写出一个负数。

  师:(描红负号)这是什么符号?

  生:减号

  师:表面上看,像减号,实际上在负数中,它叫做……

  生:负号。

  师:(板书-、-2、5……)这是负数吗?

  生:这也是负数!

  师:是呀,不光有负整数,还有负分数、负小数。

  师:这些负数你会读吗?请你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教师板书读法,再全班齐读。

  师:有负数,那么相应地就有“正数”。有-2、5,就有+2、5。正号一般可以省略。(板书:正数)

  二、情境解读,探究意义

  师:负数我们已经会读、会写了。那负数究竟表示什么意义呢?下面我们就重点来研究-3。同学们请看,这几个﹣3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呢?结合你自己的理解,四人小组内说一说,好吗?开始吧。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好,哪位同学能选择其中一个﹣3来说说你们小组的理解。

  1、某天杭州最低气温是-2℃。

  师:温度计上的﹣3℃在哪呢?谁能上来指一指。

  一生上台指到0往下第三根刻度线。

  师:你是从开始数的'?

  生:从0开始数。

  师:现在温度是多少?(课件动态演示温度计的变化)

  生:3℃。

  师:+3℃和﹣3℃有什么区别?

  生:+3℃是零上3度,﹣3℃是零下3度。

  师:有没有共同点?

  生:都是从0开始数3根刻度线,和0都相差3度。

  师:1和-10这两个数,哪个大,你能通过温度来判断吗?

  生:1更大,因为1℃比-10℃暖和。

  师:1和-20呢?1和-30呢?夜晚,月球背面温度可降低到-183℃。-183和1比呢?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实验环境必须达到为-999℃。-999和1比呢?(体现冷暖,夸张而又自然)

  师:-183和-999比呢?

  2、老师把车停在-2楼。

  师:你能不能找出老师停车的楼层?你是以哪里开始作为起点数的?

  生:从入口处往下数三楼。

  师:(指着3楼),那这一楼呢?

  生:3楼。

  师:你也是以哪里作为起点?

  生:从入口处往上数三楼。

  师:不错,不管是3楼还是-3楼,都是以入口处的地面作为分界点的。

  3、某地的海拔高度是-2米。

  师:高度怎么会是负数呢?

  生:海平面以下3米就是-3米。

  师:和海平面一样高呢?

  生:那就是0。

  师:如果我们把讲台面看成是海平面,那么这么高大约记作多少?(教师指着低于讲台面约1米处。)

  生:-1米。

  师:+1米大概在什么位置,谁能上来指一指?

  生指出讲台面上方约1米处。

  师:原来是这样啊!你知道中国海拔最高的地方是哪里吗?说说这里8844的意思。

  师: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是新疆艾丁湖,说说这里﹣154的意思。

  师:海拔高度有的是正数,有的是负数。主要看什么?

  4、我的银行卡里还剩-2元。

  师:这是张老师的信用卡,你来看看老师的钱是怎么变成负数的。

  师:信用卡里的钱什么时候是负数,什么时候是正数呢?

  师:不停地花,花到0元了,再继续就变为负数了。还回去又是正数了,是这样吧?

  师:-3究竟是什么含义,今天我们从四个不同的情境解读了它,其实-3的意义远不止这些。通过-3,我们知道了,0℃以上记作正,那么0℃以下就记做负。请你来补充。

  海平面以上记作正,……

  地上楼层记作正,……

  还回的钱记做正,……

  师:正数和负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啊?

  生:相反的关系。

  小结:正数和负数刚好用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师:生活中像这样相反意义的量广泛存在。看,一起来完成小试牛刀。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反馈。

  师:这里有没有相反意义的词出现?

  师:向东5米记做+5米,向西8米记作-8米。能不能向西记做正呢?

  生:也可以。

  师:究竟记作正数还是负数其实有时候只是一种规定。向南10米记作+10米,那么向……

  生:向北。

  师:为什么不可以向东?

  生:南和北才是相反的。

  师:说得太好了!必须是相反意义的量才能用正数、负数来表示!

  三、抽象建构,研究数轴

  师: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这根温度计,0以下的都记住负数,那如果我把温度计转一转,哪边记作负数呢?

  生:左边。

  师:没错,在数学中,有一种数直线,一般都会把向右方向记作正。你能不能在这条直线上找出﹣3、3、-5和0、5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展示。

  师:想一想,-3与0相距几格?3呢?你有事吗发现?

  生:与0的距离一样。

  师:有水平!像-3和3这样,与0的距离相同的一对数,在这条数线上还有吗?

  师:这些数都是一对一对地存在,那0呢?

  师:如果请你来给所以得数分分类,你会分成哪几类啊?

  小结: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1和- 0、5 比,谁大?还有比-0、5更大的负数吗?

  师:越靠近0,这个负数就越大,能找到最大的负数吗?

  师:-3和3之间有几个负数?有几个负整数?

  四、深化练习,拓展提高

  1、盈亏--正负数求和

  师:这是晨光文具店一天的营业额,能看出他的是否赚了吗?

  生:不能,还要考虑成本。

  师:你还挺会做生意的噢!的确,加上房租、人工、和物品本身进价,这一天的成本如上。这一天的盈亏该用哪个数表示?

  生:-100元。

  师:你能不能帮文具店老板算一算周一至周五的盈亏情况?

  师:这五天下来,文具店究竟有没有盈利?你是怎么算的?

  2、身高--平均数

  师:我们继续来看,测量身高时,测量员记录了小明的身高是-2厘米,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师:小明真实的身高是多少呢?

  师:其它4位小朋友的身高也分别记录成这些数,他们5人的平均身高达到140cm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反馈。

  五、回顾课堂,课外延伸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负数,我们是怎么研究它的?

  2、你知道负数是怎么产生的吗?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7-02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1-07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4-23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数学12-23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2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31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