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2-11-23 15:42:07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线与角。〔教材第89~91页及第91页第1、2(1)题〕

  1.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并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2.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角,会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互相交流合作的意识。

  重点: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认识角并会画角。

  难点:理解线与角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量角器、尺子、课件。

  师: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哪几种线?认识哪些角?

  生1:我们学过直线、射线、线段。

  生2:我们认识直角、锐角、平角、钝角、周角。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线与角”。(板书课题:线与角)

  1.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课件出示:

  师:你能说出上面的图形各是什么吗?

  生:直线、射线、线段。

  师:你能找出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先请学生汇报结果,再给出下表,让学生完成。

  端点个数能否度量

  线段

  射线

  直线

  师: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联系?(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它们的边是直线还是线段?(线段)

  师:角的边是直线吗?

  生:不是,角的边是射线。

  2.角的整理与分析。

  (1)让学生自己任意画一个角。

  师:根据你画的角说一说,关于角,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板书:角)

  教师画出一个角。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师: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怎样画角?

  师:按角的度数,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生1:由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符号是“°”。

  生2: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生3: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师:锐角是怎样的角?(教师画出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特征)

  师:大家能画出其余几种角的图形并说出它们的特征吗?

  生:锐角是小于90°的角;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平角等于180°;周角等于360°。

  3.垂线和平行线。

  师: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生:相交(互相垂直与不垂直)和平行。

  师:小组内互相说说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平行线。

  教师分别画出一组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直线。

  生1: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作互相垂直,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生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师:平行线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生:处处相等。

  师:如何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生1:能正确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生2:能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线与角

  1.线

  顶点个数能否度量

  线段2能

  射线1不能

  直线无不能

  A类

  1.填空。

  (1)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直线(  )端点。

  (2)两条直线相交组成4个角,如果其中一个角是90°,那么其他三个角是(  )角,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3)6时整,时针与分针所成角的度数是(  )。

  (4)(       )决定了角的大小。

  (5)135度角比平角小(  )度,比直角大(  )度。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

  估算。(教材第77~78页)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估算的作用。

  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叙述估算的过程。

  难点: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课件。

  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第2个主题图。

  师:根据你估算的结果判断应该去哪个影院看电影。

  生:应去星华影院。

  师:六年级大约有多少人?

  生:大约有270人。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估算”。(板书课题:估算)

  师:在生活学习中,哪些时候要用到估算呢?

  生1:买东西的时候要估算带的钱够买几件商品。

  生2:计算前可以进行估算。

  生3:计算后可以用估算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那么刚才那道题大家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请你把自己的估算方法和小组内同学说一说。

  生1:我的`估算方法是把几个班的人数都看成40,40×6是240,所以应去星华影院。

  生2:我的估算方法是把几个班的人数都看成50,50×6是300,所以应去星华影院。

  生3:我的估算方法是把几个班的人数都看成45,45×6是270,所以应去星华影院。

  师:大家都很棒,说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希望大家在解决其他问题时也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生:进一步理解了估算的过程,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A类

  1.估一估下面各题的结果,并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4200-500=3600  891+208=1100  404÷4=11  39×49=20__

  2.解决问题。

  (1)电影院有31排座位,每排36个,育英小学980名同学去看电影,座位够吗?

  (2)一本故事书有268页,小明每天看35页,一周能看完吗?

  (3)师徒两人共同加工458个零件,师傅每天加工35个,徒弟每天加工30个,8天能完成任务吗?

  (考查知识点:估算的意义;能力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B类

  某校组织学生春游,若租用45座客车,则有15人没有座位,若租同样数量的60座客车,则余一辆空车,其余刚好坐满。已知45座客车租金为220元,60座客车租金为300元。

  (1)这个学校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2)怎样租车最划算?

  (考查知识点:估算的应用;能力要求:利用估算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略

  2.(1)够(2)不能(3)能

  B类:

  (1)240人

  (2)租4辆45座客车和1辆60座客车最划算。

  教材第77页“巩固与应用”

  1.够不够

  2.略

  3.49≈50 50×30=1500(字) 15001528不能

  4.略

  5.小女孩儿估算的结果比精确结果大,小男孩儿估算的结果比精确结果小。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P25-2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

  2.知道并能记住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长方体与圆柱体底面和高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结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圆,我们把它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还可以往下继续分割,无限分割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R表示。所以用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

  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

  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二、探索体验

  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

  2.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①是怎样拼成的?

  ②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③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

  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课件出示要求:

  ①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推导。

  4.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师结合讲解板书。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 ‖ ‖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呢? v、s、h各表示什么?

  5.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6.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18.84厘米,高12厘米

  三、课堂检测

  1.判断

  ①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②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

  ③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

  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⑤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 )

  ⑥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能装水15升,我们就说水桶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 )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的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杯子的数据从里面量得到直径8cm,高10cm;牛奶498ml)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3.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生活中的数学

  一个用塑料薄膜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

  ①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平方米?

  ②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两生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如果要测量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测量哪些数据比较方便?试一试吧?

  六、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 底面积×高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整理与复习中回顾整个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复习有关万以内数的数的读写法,比较大小等,培养学生的数感。

  3.会计算万以内有加减法,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运算,会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运算。以及两步运算为主的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会比较数的大小;结合生活实际,会估一估。准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数的基本计算。

  教学过程:

  一、我的成长足迹。

  1.师:同学们,三年的学习生活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我相信你们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同伴和老师说一说吧,谁愿意说一说三年来你在数学上有了哪些收获?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作品欣赏。

  将上学期在数学活动周中获奖的优秀学生作品《数学小报》进行展示。

  学生的优秀作业本进行展示。

  4.学生自评、互评。

  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三年来在课堂上、作业方面、数学兴趣等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以及说一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同桌互评:同桌之间或者比较了解的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二、计算。

  1.简单地复习有关加减乘除的有关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练习。

  2.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地方或者说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把学生作业中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和类型进行讲解。

  3.完成书本上课后习题:要求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检查,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检查的。从而提高学生检查的意识和能力。

  二、基本练习。

  1.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下画钩。

  (1)两个数相乘,积比1000大一些,比20xx少得多,可能是( );

  3270 4819 2151

  (2)38与23的积可能是:

  863 874 594

  这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然后老师进行概括。如第二题,可以先判断积是个位是几,因为两个乘数的个数是8和3,所以积的个位肯定是4,因此排除863,再进行估算选出合适的答案。

  2.找规律填数。

  (1)20xx 2090 20xx ( ) ( )

  (2)1200 1100 1000 ( ) ( )

  先找到一组数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规律填写下一个数。

  3.在括号内填上>、<或=。

  认识符号>、<、=的意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对于常见的量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复习克、千克质量单位。

  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回想一下: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1千克。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

  5. 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多长?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先确定一个标准,再估算。

  第一个问题: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1200张纸大约厚12厘米;

  第二个问题:一个班大约40人,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30个班。

  第三个问题:10步大约7米,1200步大约1207=840米。

  不同的纸张厚度不同,不同的人步长也不一样,实际教学时可请学生选实际量一量,再估算。

  总结:

  比较分数大小: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代数运算法则: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作业:

  1.直接写出得数。

  1028+998= 20xx-619= 1830= 96060= 0.37+0.73=

  1.4-0.5= 0.30.04= 80.01= 2.29229= 82+62=

  + = 20-1 = = 1 = 9.1 =

  0 = 12.2+8%= 812.5%= 50%= 1010%=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800-(287+365) 71799+717 20xx-172832

  88434+1721 1593-[(4419+44)5] 125208050

  139+159+179 1040.25 0.32+11.7+4.68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一、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可以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税收的用途,充分体会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通过分析、讨论,从中感悟到纳税的重要作用,认识常见税种,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教学中,在完成各种应纳税额的'习题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纳税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家乡改造前后的对比图。

  (1)看图,说一说我们的家乡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从家乡的交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感受家乡的变化。

  (2)讨论:用于改造家乡的资金是从哪儿来的?

  引导学生了解财政部门拨的款大部分是靠税收得来的。

  2、导入新课。

  什么是税收?国家征收的税有什么用处呢?纳税金额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纳税的知识。(板书课题:税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家乡变化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税收的重大用途,并对学习纳税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初步认识、理解有关纳税的知识。

  1、仔细阅读教材10页的内容,从中了解有关纳税的知识。

  2、学生自学后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序地展示相关内容)

  (1)什么是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什么人需要纳税?

  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3)税收有什么意义?

  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在学生理解税收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用税收为人民造福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税收的重要性。

  (4)税收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5)什么叫应纳税额?

  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6)什么叫税率?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3、初步了解我国的税收政策。

  我国的税收政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根据国家规定,集体或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求体积部分,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强调选取有用信息,培养认真审题习惯。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10题。

  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4、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完成。

  评讲: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5、练习三第11题。

  此题既可以用外圆柱体积减内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圆环的面积乘高。

  (3)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中未做完的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特别关注

  练习三第4题,在教学中必须应该特别关注。

  关注理由:

  1、有多余条件,是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的契机。

  这道题中出现两个圆柱体的高,分别是花坛的高0.8米和花坛里面填土的高0 .5米。学生该如何合理做出选择呢,关键要通过问题来思考。因为问题是求“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所以应该选用“填土的高度是0.5米”这条数学信息。

  在课堂中,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如果要用上“0.8米”这个条件下,可以怎么改变问题。有的学生说“可以问花坛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求花坛中空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有容易忽视的条件,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契机。

  一般习题中的数据是用阿拉伯数字呈现,可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两个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这里隐含着一个极易被学生忽视的数据“两个”。其实,配套的插图中也明显绘制出了2个花坛,但在做题中许多学生仍旧会出错。所以,应抓住此题,培养学生良好审题的习惯。如在做这类习题时,建议首先将单位圈出来,以确保列式时单位统一。还可以将问题划横线,以提醒自己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

  学生巧解

  ——巧求削去部分的体积

  今天,全班同学做这样一题:一块长方体木块体积是20立方分米,它的底面为正方形,边长为2分米。现在,将它削成一个的圆柱体,求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分米?

  我因为做得既对又快,最终获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的方法比同学们巧妙。

  同学们的解法是先求长方体的高(即圆柱体的高),用20÷(2×2)=5分米,然后求圆柱体的体积,列式为3.14×(2÷2)2×5=15.7立方分米,最后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20—15.7=4.3平方分米。

  而我在做这一题时,想起上学期在正方形中画的圆,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157/200的结论。因为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直径乘高,而长方体和削成的圆柱体高相等,所以削成的圆柱体体积也应该是长方体体积的157/200。所以直接用20×(1—157/200)也等于4.3立方分米。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方向与位置

  2.学生自主完成第(2)题,然后重点交流不同的方法。

  师:同学们根据平面图上的比例尺和角度能够准确描述出物体的位置。如果给出比例尺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距离和角度,你能画出平面图吗?现在,请同学们看试一试的题和图,谁来说一说线段比例尺表示什么?

  师:看一看书上的第4个问题,再观察一下我们画出的平面图,你认为用文字描述旗杆、大门、图书馆、水房的位置和用平面图表示,哪种方式更好,为什么?

  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6页。

  6.师生共同总结关于数对的知识。

  四、尝试练习

  1.提出“试一试”的问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数对表示的`含义,再说一说方格图中纵向、横向数字表示的含义。

  2.学生尝试完成确定各点的位置。

  五、课堂练习

  1.先让学生观察图,了解座位是怎样摆放的,再找出该坐哪个座位。最后,说一说他的座位可以用哪个数对表示。

  2.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变式练习。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再由学生独立完成。

  六、知识拓展

  介绍地球仪上数对的应用。激发学生课后收集资料的兴趣。。

  让学生介绍自己在教室里的具体位置,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储蓄的含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利息的计算。

  2.经历储蓄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广泛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税率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快要到年底了,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单位里会在年底的时候给员工发放奖金。你的爸爸妈妈拿到这笔钱以后是怎么处理的'呢?爸爸妈妈会不会把一大笔现金放在家里?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各种可能性和原因)

  师生共同小结: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使得个人钱财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即到期可以取出比存入的要多些的钱。

  那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有时我们把钱存在银行,最后去取的时候钱会变多呢?

  同学们知道吗,在不同的银行,有时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利息,因为它们的利率不同。那么,什么是利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利率。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质疑,理解相关概念。

  (1)学生围绕上面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11页,不理解的内容可在小组讨论或做上记号。

  学生看书时,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2)汇报交流。

  师:通过看书学习和讨论,你知道了储蓄中的哪些知识?能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存款方式

  活期

  定期:零存整取、整存整取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教师说明: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2.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本题中本金、利率、存期分别是多少?

  (3)到期后取回的钱除了本金,还应加上利息。

  (4)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展示。

  方法一:5000×3.75%×2=375(元)

  5000+375=5375(元)

  方法二:5000×(1+3.75%×2)=5375(元)

  (5)教师讲解:存期是几年,就要选取相对应的年利率。本金与年利率相乘,得出的是一年的利息,求两年的利息就要乘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1页“做一做”。

  先提问本题中本金、利率、存期分别是多少?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科书第14页第9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存款凭证后提问:存期是多长?半年用多少年计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思考】

  储蓄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中概念较多,教学中结合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学生在解决有关“利率”的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错误:计算利息时忘记乘存期;没有注意利率和存期的对应性;计算利息时,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的单位应是年等。要将学生的错误转化成学习资源,在纠错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怎样用字母表示南、西、东等方向,初步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2.在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画图能力、计算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明确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教学关键

  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以灯塔为中心的平面图。

  (1)以灯塔为中心,灯塔的上、下、左、右分别表示什么方向?

  相机指出:东——E西——W南——S

  (2)在图上指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方向。

  2.如果知道灯塔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清凉岛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1.出示教材中例2的平面图。

  谈话:这是一幅以灯塔为中心的平面图,你能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介绍:我们已经知道在平面图上常用N表示方向北,另外还常用E表示方向东,用S表示方向南,用W表示方向西。

  提问:你能在平面图上指出东、西、南、北以及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等方向吗?请你在平面图上指一指。

  题目还告诉我们“灯塔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这句话有哪几层意思?

  (一是告诉了清凉岛相对于灯塔的方向,二是告诉了灯塔到清凉岛的实际距离)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数据指出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

  怎样在平面图上准确地表示出清凉岛的位置呢?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2.在班内交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位置的具体步骤。

  (1)在平面图上确定北偏东40?的方向。

  根据“北偏东”的含义,以表示灯塔的点为顶点,正北方向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偏东40?画出角的另一条边,并在图中标出角的度数。

  (2)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计算出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根据“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千米”计算出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3)根据计算出的图上距离在所画射线上确定清凉岛的位置。

  提醒:①根据计算出的图上距离,找到清凉岛的位置,用圆点表示,并在旁边标注“清凉岛”。

  ②标注出实际距离,把射线多余的部分擦掉。

  3.同桌互相说一说刚才指出清凉岛的大致位置与准确位置相差远不远。

  4.试一试

  (1)出示题目要求:在灯塔南偏西30°方向15千米处是红枫岛,你能在图中表示出它们的位置吗?

  (2)各自独立完成。

  (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位置。

  三、组织练习

  1.完成“试一试”。

  (1)让学生尝试做题。

  (2)组织展示、交流。

  (3)提问:你是怎样确定南偏西30?方向的?是怎样计算出灯塔到红枫岛的图上距离的?在图上表示红枫岛位置时你又是怎样做的?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内交流。并提问:你能完整地描述出熊猫馆和孔雀园的位置吗?它们到猴山的距离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3)指名说一说在图中表示蛇馆位置的具体步骤。

  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谈话:这道题内容比较多,要仔细读题弄清题意,明确题目要求。提问:图中以机场所在地点为端点,向四周画了许多条射线,每相邻的两条射线的夹角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每相邻两个圆之间的距离是10千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指着图说一说。

  (2)提问:飞机A在屏幕上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

  (3)让学生各自在图上表示出飞机B、C、D、E的位置,再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校正。

  4.完成练习十二第4题。

  (1)让学生在图中指出各场所的大体位置。

  (2)让学生按给出的条件在图中画一画,算一算,确定每个单位在平面图中的位置。

  (3)在小组里互相检查、评议。

  5.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1)学生独立做题。

  (2)指名说一说1号、2号运动员落地的实际位置。

  (3)同桌互相检查3号运动员落地的图上位置画得对不对。

  四、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哪些方面表现较好?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5题。

  板书设计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北—— N东—— E南—— S西—— W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柱切割组合模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什么是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V=Sh

  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三、巩固应用练习。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1、3、4、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千米.

  =

  2 =140×5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 =70×5

  =87.5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学以致用,解决大树、旗杆、高楼等物体有多高的问题。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教学难点: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测量数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预习导学

  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段小视频。

  2、师:同学们,物体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3、师:所形成的影子的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班班通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4、师:那么物体的影子长度和物体的高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1、探究两根长度相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同学的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相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

  (生分析数据,汇报)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相同长度的竿,影长是相同的。

  2、探究两根长度不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不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生分析数据,汇报)

  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不同长度的竿,影长是不相同的。

  3、探究竿长度与影长之间的关系。

  (出示表格)1号2号3号4号竿长/cm

  影长/cm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要求: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思考,交流,汇报)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长度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同的。

  4、验证结论师:刚才发现的结论正确么?如果是正确的,老师课前还准备了5号竿,同学们运用所发现的结论,计算一下5号竿的竿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计算)

  三、当堂练习

  1、在上海中心大厦测得其影长为158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的长为180厘米,影长为45cm,那么长海中心大厦的高为多少米?

  2、早晨在校园里测得一棵梧桐树的影长为37。5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长2米,其影长为3米,这棵梧桐树高()米?

  3、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棵大树和一根旗杆,若此时大树的影长6m,旗杆高4m,影长5m,求大树的高度?

  四、你知道么?约公元前600年,泰勒斯从遥远的希腊来到了埃及。在此之前,他已经到过很多东方国家,学习了各国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到埃及后,他学会了土地丈量的方法和规则。他学到的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千古难题吗?他苦苦思索着。有一天,当他看到金字塔在阳光下的影子时,他突然想到办法了。泰勒斯仔细地观察着影子的变化,找出金字塔地面正方形的一边的中点(这个点到边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并作了标记。然后他笔直地站立在沙地上,并请人不断测量他的影子的长度。当影子的长度和他的身高相等时,他立即跑过去测量金字塔影子的顶点到做标记的中点的距离。他稍做计算,就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

  五、课堂总结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0-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例3中的条形图。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

  如:把黄花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绿花是黄花的6/10(3/5);把红花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10/11,绿花是红花的6/11等。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1)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1/10?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追问:50朵的1/10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1/10 “,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1/10 。

  指名列式。

  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学第(2)小题。

  出示:绿花比黄花少2/5,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2/5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画一画,再完成填空。

  三、巩固训练

  1、做练习五第10题。

  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写完整。

  2、做练习五第11、12题

  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13-15题。

  教学反思: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加的一个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本册教材设计了确定起跑线这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如:圆的知识),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在教学本课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圆的概念、圆的画法还有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学生具备一定的小组自我探究的能力,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学生对体育活动也很喜欢,相当一部分学生去过体育场,对体育场的跑道和起跑线并不陌生。通过电视节目学生对起跑时运动员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这样做是为什么、相邻两跑道起跑线该相差多远呢?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认真的思考。也很难通过经验和观察得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具体分析起跑线的位子与什么有关。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在相邻跑道相差多远这一点上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关键: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汇报调查,引入课题(8分钟)

  1、汇报调查情况

  课前,我让大家调查运动场的情况,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2、课件显示如下情境图: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并引导得出:运动员进行跑步比赛。

  师:在一些短跑比赛中,运动员所在的起跑位置是不一样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弯道处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3、揭示课题,下面我们就用几个具体的例子来验证同学们想法是否正确。

  二、结合实例、探究问题(24分钟)

  实例一:

  课件显示:

  淘气和笑笑分别从A,B处出发,沿半圆走到C,D。他们两人走过的'路程一样长吗?

  (1)笑笑所走路线的半径为10米,她走过的路程是()米。

  (2)淘气所走的路线半径为()米,他走过的路程为()米。

  (3)两人走过的路相差()米。

  1、理解题意

  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小组讨论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基本解决上面3个小题后,在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抽生汇报,教师板书。

  实例2:

  课件显示: (一)了解跑道结构:出示完整跑道图(跑道最内圈为400米)

  1、观察跑道由哪几部分组成?

  2、在跑道上跑一圈的长度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的和?

  (板书:跑道一圈长度=圆周长+2个直道长度)

  (二)简化研究问题:

  1、85.96米是指哪部分的长度?一条直道吗?

  2、讨论:运动员沿跑道跑一圈,各跑道之间的差距会在跑道的哪一部分呢?

  3、小结:既然与直道无关,为了便于我们更好的观察,暂时将直道拿走看看差距在那里,好吗?(课件:直道消失,屏幕上只剩下左右两个弯道。)

  (三)寻求解决方法:

  1、左右两个半圆形的弯道合起来是一个什么?

  2、讨论:你怎样找出相邻弯道的差距?相邻弯道差距其实就是谁的长度之差?

  3、交流小结: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算出相邻两圆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也就是相邻起跑线相差多少米。

  (四)、动手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直径)

  2、课件出示:第一道的直径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

  3、教师带领学生填写表格的前两道,注意计算第1道和第2道相差米数,应指导学生完成。

  引导学生将3.14159换成进行计算

  汇报结论:相邻起跑线相差都是2.5,也就是道宽2。说明起跑线的确定与道宽最有关系。

  4、计算相邻起跑线相差的具体长度:2.5=2.53.14=7.85米

  师:同学们通过努力找到了起跑线的秘密,运动员们的比赛应该把起跑线依次提前7.85米才公平。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3分钟)

  400米的跑步比赛,道宽为1.5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四、拓展延伸、自我评价(5分钟)

  1、解决问题: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道宽为1.25米,起跑线又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2、课后自学课本第45页你知道吗?

  五、全课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97页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3、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教师介绍: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出示例7:星光书店八月份的营业额是6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八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指名学生读题后全班学生再次读题。

  提问:题里的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说说这题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000元的20%是多少?再求实际获得的奖金。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3、完成练一练后全班交流。

  三、反馈练习

  只列式不计算。

  1、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是260000元,如果按营业额的3%缴纳营业税,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李华买了一辆12万元的汽车,按规定买汽车要缴10%的购置税。他买的这辆汽车一共要付多少元?

  3、一个城市中的饭店除了要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以外,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如果一个饭店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是14万元,那么每年应交这两种税共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1—3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听说过“杠杆原理”吗?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吗?可能大家都没有想到,杠杆原理的背后隐藏着数学原理,那就是反比例关系。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体验它的奥秘吧。

  ⊙实践与操作

  1.明确提出活动要求。

  “有趣的平衡”活动由三部分组成。

  (1)制作实验用具。

  (2)探索规律,体验“杠杆原理”。

  (3)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

  2.小组合作,自主活动。(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3.展示制作实验用具情况。

  4.汇报探索到的规律。

  观察实验二、实验三的操作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只有把它们移动到与中点距离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生2:若满足“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则竹竿一定平衡。

  生3:在“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的刻度数增大,所放棋子数反而减少;右边的刻度数减小,所放棋子数反而增多。

  生4:在“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所放棋子数和所在的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

  5.活动小结。

  “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在物理学上,这个规律叫做“杠杆原理”,拴绳的那个点就是杠杆的支点。

  ⊙典型例题解析

  你能利用杠杆原理算出左边物体的质量吗?

  分析 根据杠杆原理“左边物体的质量×左边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右边物体的质量×右边物体与支点的距离”进行解答。

  解答 500×5÷2=1250(g)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内容。

  星期日,爸爸带小明和妹妹到公园去玩跷跷板,小明体重44 kg,妹妹体重35 kg。如果要让跷跷板两边平衡,至少可以想出几种办法?

  2.小组讨论、分析、解答。

  3.交流、汇报。

  (答案不唯一)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原理。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有趣的平衡: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2-17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08-2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9

六年级数学下册表格教案01-19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01-10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