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6 12:20:40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热]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热]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1)3/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个1/8是5/8,7/12里有( )个1/12。

  (3)3个1/5是( ),4/7是4个( )。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89页例1。

  (1)提问:观察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1/8+3/8,表示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1/8是1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也就是4/8,提问:1/8+3/8的和是4/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1/8和3/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板书:

  1/8+3/8=1+3/8=4/8=1/2

  说明: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即时练习

  1/5+1/5 2/7+3/7 7/10 +1/10

  2、同分母分数减法。

  (1)教材第90页例题1第(2)问。

  教师:爸爸比妈妈多吃多少张饼?

  (2)学生讨论。

  ①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列出算式?

  ②计算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③你有什么体会?

  (3)反馈讨论结果。

  板书:

  3/8-1/8=3-1/8=2/8=1/4

  (4)归纳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小结:观察例1的第1问和第2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概括)。

  教师总结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9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2、3、4题。

  这是同分母加、减法的单项练习。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提醒学生结果应化为最简分数。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教学板书:

  1/8+3/8=1+3/8=4/8=1/2

  3/8-1/8=3-1/8=2/8=1/4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

  1、复习分数单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加减法的知识,为推导分数加减法算理与整数加减法算理相同作铺垫,提高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2、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教学时,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引入算法的重要过程。使学生明白: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只用分子进行加、减。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个体积单位,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很好,那我们以前还学过关于长度和面积的单位,谁来说下常用的长度单位有那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那些?

  3、那谁能说一下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指名回答)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探讨这个问题。

  4、出示学习目标:

  二、研究新知:

  1、猜一猜: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你认为可能是多少?(可能有认为是100,也有可能认为是1000。)

  2、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或推论吗?

  (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推导,自主探究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3、全班交流:谁再来说说,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估计三种说法)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②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中摆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一排能摆10个,能摆10排,摆10层,一共能摆10×10×10=1000个,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电脑展示这种思考,然后请每个学生都把推导过程相互说一说。)

  ③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而1升=1000毫升,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③口头回答: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5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组织语言准备交流,然后请1-2名学生说说推导过程。

  (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②口头回答: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85毫升=( )升 5.36升=( )毫升

  5、补全表格,继续填写:

  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长度米、(  )、厘米10面积平方米、(  )、平方厘米100体积立方米、(  )、立方厘米1000

  (通过汇报,使学生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45页练一练第3题。(选取其中的几道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2、a、课本45页练一练第2题(引导学生通过计算,体会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b、课本45页练一练第3题及第4题

  对于第5题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地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完成此题。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方法以及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略意识、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要使表面积较小,长、宽、高应越接近的道理。

  【教具学具】

  为每组学生准备8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学具盒,包装纸,直尺,透明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观察自己桌上的学具盒,你发现这些学具盒有什么特点?

  生:形状都是长方体,每个盒子的规格都是16×8×4(单位:cm),每组都有8个。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8个长方体盒子包装成1盒,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呢?今天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设想与摆放

  1、设想与摆放

  设想:

  (1)要将这些长方体的盒子包装起来,在包装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要达到节省包装纸的目的,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要想节约包装纸,学具盒中间不能留空隙,表面要平整;摆法不同,所用的纸的大小不同;接头处尽量不要浪费等等。

  (3)明确长方体盒子的摆法不同是造成包装纸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2、记录与计算

  (1)你认为造成所需包装纸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所需包装纸的面积=所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接头部分用纸量(按2dm2计算)

  生:摆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所用的包装纸越多,反之就少。

  (2)究竟哪种摆法会更节约包装纸呢?

  师:你们可以先将几个盒子摆一摆,量出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出摆成的.不同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算出所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数据和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记录3种不同摆法下的包装纸用量,并选择一种用纸最少的方案。

  为什么这种方案的用纸量会最少?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交流与比较

  比一比谁的方案用纸少,并分析出用纸量不同的原因。

  重点思考并讨论:

  为什么同样是将8个学具盒打捆包装,表面积的大小会不相同?影响表面积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将分析的原因记录下来。

  四、发现与思考

  通过本次包装设计,你有什么发现?

  1、物体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用的纸也就越少。

  2、同样的体积下,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长度有关,长、宽、高的长度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当长、宽、高相等时,它的表面积最小。

  五、知识拓展

  师:解决用料省的问题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20本数学书,想想看,怎样摆表面积最小?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知道物体外部所有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 能正确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

  [能力目标]

  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与理解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及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的附页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

  S = a2

  2. 请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正方体有几个面?

  (2)有什么特征?

  (3)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

  3. 这节课让我们学习有关求正方体面积的知识。

  4.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面积

  【说明:让学生回忆有关正方体特征的知识,承上启下引导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一)正方体的表面积。

  1. 小胖将一个棱成为5厘米的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切开,得到一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2. 先仔细观察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然后回答问题?

  (1)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是由六个什么形状的面组成的?

  (2)这六个面的形状都相同吗?

  (3)面积都相等吗?

  (4)面积的总和是多少?

  这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6个正方形的面,它们的形状都相同,面积都相等。

  面积的总和 = 6 × ( 棱成 × 棱长)

  = 6 ×( 5 × 5)

  = 150( cm3)

  3. 正方体有六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面,六个面的面积总和称为正方体的表面积。

  4. 小结。

  【说明:充分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练一练:

  (一)求下面正方体的表面积?

  1. 正方体的'棱长为6dm,求它的表面积。

  解: S = 6 a2

  =6×6×6

  =216(cm2)

  答:它的表面积是216平方厘米。

  2. 正方体的棱成为7cm,求它的表面积。

  一、探一探,练一练:

  1. 下面哪些图形能沿虚线相折能围成正方体?先想一想,再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试一试。

  2. 请学生把附页上的图形剪下后,先估测,然后拼一拼,看看是否能够围成正方体?

  3. 交流讨论。(课件演示)

  其中:a、c、e、f这四幅能够拼成正方体。

  b和d的图形不能拼成正方体。

  4.小亚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了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并且将它的表面涂上了红色。

  (1)三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2)两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3)一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4)没有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5. 学生讨论交流,请学生可以用小正方体搭一搭,找出规律。

  6. 利用课件反馈。

  7. 小结。

  【说明:这里的正方体的展开图并不是这一节的重点,只是为了能帮助学生推导出表面积,并相应地积累空间经验,并在思路上能从“立体”--“平面”--“立体”。第4题计数时要讲究策略:三面有颜色的在八个角上,共8块;两面有颜色的在各条棱上,每条棱上只有1块,共12块;一面有颜色的在6个面的中心,共6块;没有颜色的,只有1块,在“中心”。】

  五、巩固练习:

  (一)看图练习:

  1. 下面的正方体的棱长为5m,先求它的表面积,再求体积。

  2. 下面正方体的棱长为0.7dm,先求它的表面积,再求体积。

  3. 下面图形中哪些能围成正方体?哪些不能围成正方体?

  (二)拓展小练习:

  1. 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它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2. 做一个棱长为7dm的正方体无盖木盒,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

  3. 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的小铁筐,在外面贴上手工纸,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手工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4. 用3块棱长为3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面积减少多少平方厘米?

  5. 做一个正方体的玻璃金鱼缸,棱长为80厘米,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玻璃?

  6. 正方体的棱长是6cm,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比较,情况怎样?

  7. 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在它的角上挖掉一块棱成为2厘米的小正方体(如下图),它的表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增加、减少、相等还是无法确定?

  8. 小结。

  【说明:通过练一练和拓展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2页、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包装的学问》是综合实践课,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合并、分割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本课是组织学生探究发现、总结规律,开展有关“包装学问”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长方体等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探索中感受优化思想,形成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和节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体积相等的不同长方体,表面积和长、宽、高的和的关系;了解不同的包装方法,计算比较长宽高的和,并比较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观念,培养积极思考、探究规律的能力,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节约意识,了解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空间构造多个长方体堆叠模型。

  难点是:灵活、快速地找出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新华字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播放图片。(课件出示常用的生活用品的包装盒)。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包装。其实呀,包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应用非常广泛,外表亮丽,便于携带的包装总是最先吸引我们的注意,那么怎样包装最漂亮,怎样包装便于携带,怎样包装最节约包装纸…….这些都是学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节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包装中的学问。

  二、组织新课,探究新知。

  1、分别计算下面三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单位:cm)

  你有什么发现?那么体积相等的长方体表面积有什么变化规律呢?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引导:计算各个长方体长宽高的和,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得出结论:体积相等的不同长方体,长宽高的和越小,表面积就越小。

  2、把多个相同的长方体包装起来可以拼成若干个不同的大长方体,所需包装纸的大小就是所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

  3、把两本新华字典堆叠起来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有多少种不同的堆叠方案,每种方案所堆叠的大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那种方案最节省包装纸?(学生分小组操作探究)

  4、如果把每种包装方案的表面积都算出来再比较会很复杂,有没有能比较准确的确定那种方案最节省包装纸呢?(先算各种方案的长宽高的和,再比较,计算和最小的那种方案的表面积就可以了)

  5、把三本字典包装起来,求所需包装纸的最小面积。

  课件展示每种包装方案的包装草图,学生自助计算。

  三、拓展创新

  如果把四本这样的字典包装在一起,怎样包装最节约?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包装这个小问题,学问可真不少,在实际生活中、在包装的过程中还要考虑些什么因素呢?(要留出接头处、美观、便于携带等)。大家考虑的很全面,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深入的研究一下关于包装的学问。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练一练: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五、作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试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复习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出示问题:

  (1)谈话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生活中,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可能性问题。

  (2)复习旧知: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

  师:草地上有三个盒子,小红希望一次就能摸出一个黄球,我们建议她从哪个盒子里摸?为什么?

  师:从B盒或C盒可能摸到黄球吗?

  2.师:既然B盒和C盒都可能摸出黄球,哪个盒子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最大?为什么?

  3.导入:可能性真的有大小吗?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可能性的大小]

  二、验证可能性的大小。

  (一)研究两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1.学生试验前的猜测。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盒子,里面放了黄白两种数量不一样的球,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呢?

  (2)出示: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3)学生选择。(统计)

  师:咱们这么猜,科学吗?数学是一种科学,是科学就得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下面就让我们来试验一下,在试验的过程中允许改变自己的选择。

  2.学生试验。

  师:请大家推选两名同学上来担任记录员,用写“正”的方法来记录大家每次摸球的情况。小组接龙摸球。师负责拿着盒子,每次要把球摇匀。下面让我们一起关注他们每次摸的结果,并大声告诉记录员。(小黑板出示表格)

  3.根据试验结果再次选择。

  (1)师:我们已经试验了20次,算一算黄球一共摸了几次?白球呢?看着这两个数据,你们有想法吗?如果再允许你们选一次,怎样选?

  (2)出示: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3)学生选择。

  4.发现规律。

  师:原来选择白球的同学你们为什么都改变了自己的立场?

  5.进行验证。

  师揭开盒盖验证。

  6.总结规律。

  师: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黄球的数量比白球多,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数量比黄球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小。

  在一定的条件下:

  7.深化结论。

  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继续摸下去,结果会怎样?如果只摸一次,一定能摸出黄球来吗?

  小结:只有摸的次数越多,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研究三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1.导入: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种颜色的球摸出来的可能性的大小情况。如果再增加一种颜色,是否仍然符合“物体数量多少决定摸出哪种物体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呢?

  2.出示试验提示:

  试验提示:

  摸的次数要尽可能的多,每次摸完放回摇匀再摸。

  3.学生小组合作试验。(每组一张试验记录表)

  (小组分工明确,组长负责拿盒子,2号同学负责记录,其他同学依次摸球,并把结果告诉2号同学)

  师:刚才我们说了数学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能如实记载自己的每一次情况,能做到吗?

  师:请大家观察统计的数据,结论和你们组原来的猜想一样吗?交流一下有什么发现?

  1.全班汇报。

  六个组摸到黄球球的多,两个组摸到的白球多。

  学生讨论:两个组摸到白球多这种情况可能吗?

  2.得出结论: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现在我们用事实说明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多少是密切相关的。

  6.师:我们在猜一猜,试一试的过程中做出了可能性大小的判断,现在你们能直接根据数量来判定可能性大小吗?

  三、应用可能性的大小。

  (一)连一连。

  每次摸一个球,在每个口袋里都摸30次,结果会怎样?你能用线连一连吗?

  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出的一定是黄球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二)设计转盘,灵活运用。

  1.师:现在如果你是商场这次活动的策划者,打算怎么设计这个转盘?

  如果你是一个顾客,你又想怎样设计这个转盘?现在请我们班这部分同学做商场活动的策划者,另一部分同学做顾客,分头设计这个游戏转盘。设计完后整理自己的设计想法,准备讲给同学听。

  2.动手设计。(师发有空白转盘的白纸)

  3.学生汇报。

  (1)商场策划者。

  (2)顾客。

  4.小结: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转盘设计问题,知道了涂色面大,转到的可能性就大,涂色面小,转到的可能性就小。

  5.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四、思考题

  1、红绿灯问题

  红灯40秒,绿灯60秒,黄灯4秒。当人或车随意经过该路口时,遇到哪一种灯的可能性最大,遇到哪一种灯的可能性最小?根据是什么?

  2、抽奖活动

  看转盘,说出抽到几等奖的可能性大小并说明理由。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求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难点: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v=abh 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v=a3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s=2(ab+ah+bh) 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s=6a2

  练习

  1. 计算下面形体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1)解:

  (2)

  (1)S=2(ah+ab+bh)

  =2×(6×2+6×1+1×2)

  =2×(12+6+2)

  =2×20

  =40(平方厘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40平方厘米。

  (2)解:S=6a2

  =6×62

  =6×(6×6)

  =6×36

  =216(平方厘米)

  答: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16平方厘米。

  (3)解:S=2(ah+ab+bh)

  =2×(3×12+3×1+1×12)

  =2×(36+3+12)

  =2×51

  =102(平方厘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02平方厘米。

  (4)解:S=2(ah+ab+bh)

  =2×(4×4+4×3+3×4)

  =2×(16+12+12)

  =2×40

  =80(平方厘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80平方厘米。

  (5)解:S=2(ah+ab+bh)

  =2×(5×5+5×1+1×5)

  =2×(25+5+5)

  =2×35

  =70(平方厘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70平方厘米。

  2. 想一想,上面形体(4)(5)的表面积还可以怎么求?

  求出前面的面积再乘以4就是上下左右4个面的面积之和,再加上前后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3. 填空:

  (1)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9×3+9×2+2×3) )(填算式)。

  (2)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8×1+8×4+4×1))(填算式)。

  (3)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1×5+1×5+5×5)或5×5+4×(1×5) )(填算式)。

  (4)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7×7))(填算式)。

  (5)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是(S=2(ah+ab+bh))。

  (6)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是(S=6a2)。

  4.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厘米,宽3厘米,高6厘米。分别求出它的底面面积,前面面积与左面面积。

  解:2×3=6(平方厘米)

  2×6=12(平方厘米)

  3×6=18(平方厘米)

  答:它的底面面积是6平方厘米,前面面积12平方厘米,左面面积是18平方厘米。

  5. 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解:S=2(ah+ab+bh)

  =2×(5×3+5×4+4×3)

  =2×(15+20+12)

  =2×47

  =94(平方厘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94平方厘米。

  6. 做一个长15分米,宽4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铁皮油箱,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解:4米=40分米

  S=2(ah+ab+bh)

  =2×(15×3+15×40+40×3)

  =2×(45+600+120)

  =2×765

  =1530(平方分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530平方分米。

  总结: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是S=2(ah+ab+bh),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是S=6a2。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练习册P15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经历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发展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乐趣,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一个长方体拼制模型(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学具准备:

  每组24个边长1立方厘米的小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能说说1立方厘米是怎么规定的?

  课件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分别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体积是多少。

  2、出示

  3厘米

  2厘米

  4厘米

  (1)、学生想办法求它的体积。

  预设:学生可能会直接猜测出一个数量,也可能会说出切割成1cm3体积单位再数一数的方法。也有可能学生直接说出量出长宽高然后相乘。学生出现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以呈现切好的图形,让大家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说出数的方法。学生如果出现第三种情况,教师可以追问:“这样求究竟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2)、下面就让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出示课题)

  二、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与理解

  (1)、探究长方体的体积

  1、布置活动任务。

  教师出示24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师:我们每个组都准备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任意摆放成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小组活动,活动的要求是;

  ①看一看可以摆出的长方体有几层?每层几行?一行多少个?

  ②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体所含有的小木块数?

  ③把小组内摆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表内。

  每行个数行数层数1立方厘米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

  2、学生活动。

  3、反馈方法,依次呈现表格。

  师:同学们摆好了吗?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预设:学生会根据摆的图形把层数、每层行数、每行个数、小木块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说出来,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数小木块的方法。

  师:老师也搭了一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长方体

  思考:进一步清晰数方块的方法。

  教师将学生汇报的各种摆法的数据逐一填入表中。

  师:是的,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一样,只要把每行摆的块数乘摆的行数,就是每一层摆的块数,再乘层数,就是小木块的总块数,有几块,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

  4、数方块求体积。

  课件出示:

  数一数,下列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5、归纳体积计算方法。

  师:观察一下,刚才这些摆成的长方体所含有的小木块的数量与长、宽、高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思考:通过探讨,让学生发现,其实每行摆的块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摆的行数相当于长方体的宽,叠的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高,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宽×高。

  师小结:(点击课件出示下列图示)每行个数就是长方体的长,排的行数就是长方体的宽,叠的层数就是长方体的高。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宽×高。

  6、得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字母公式。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b、h,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呢?(根据回答板书)

  师:是的,如果用字母v表示体积,那么v=abh就是求长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

  (2)、利用知识迁移探究正方体的体积。

  师:那么正方体的体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思考:引导学生说出,正方体其实是特殊的长方体,只不过长、宽、高都相等,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棱长×棱长×棱长。

  师:(边板书边说):如果用字母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V= a·a·a

  师:a·a·a也可以写做a3,V= 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沟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利用公式计算体积。

  计算下面图形的的体积。

  课件出示长方体立体图(长8cm,宽3cm,高4cm)

  正方体图(棱长5dm)

  2、沟通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体积=底面积×高。

  师:我们已经会用公式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如果告诉你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你能计算它们的体积吗?

  出示长方体立体图(在图中标注:底面积为15平方厘米,高4厘米)

  思考:让学生感到用已经掌握用公式计算体积时,直接出示已知底面积

  和高求长方体的体积。通过设置悬念,尝试解决、交流讨论,沟通长、正方体两者的公式。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其实,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课件出示公式)

  师:如果这是一个正方体呢?

  课件出示正方体图(在图中标注:底面积为16平方厘米,高4厘米)

  师:大家一定明白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有一个共同的计算方法就是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字母公式就是v=sh。

  出示:体积=底面积×高

  V= s h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 ( )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列式为23=2×3=6(立方分米) ( )

  (3)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一样大。 ( )

  2、实际应用

  师:(出示课件)想给一块体积为20xx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水晶装饰品,配一个包装盒,图中的包装盒能装吗?为什么?

  思考:通过讨论,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不是直接标注体积,而是标注“长×宽×高”,其实是有意义的。

  四、回顾小结

  师: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的建立体积的空间观念;初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准备: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比比谁的体积大:

  1、师:现在请你比一比,我和xx,谁的体积大?(老师的体积比xx的体积大)

  2、现在请大家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物体,比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预设:我的体积比数学书的体积大,空调的体积比电脑的体积大……)

  3、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它们哪个体积大些?

  师:刚才这些都很特殊,一眼就可以比较出来谁的体积大。现在来个难一点的。

  二、例题讲解

  (一)引出体积单位

  1、师:(课件出示两个长方体)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呢?(教师同时拿着两个长方体让学生看看)

  (学生猜想:哪个长方体体积大。)

  2、师:如果老师给大家数据,你能猜出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吗?(在左边的长方体出现:45,在右边的长方体出现:40)

  (预设:左的体积大些。还是不能知道它们哪个大些?)

  3、师:为什么还不知道?(因为45和40都没有单位,无法比较。)

  4、师:对了,你思考得真全面。所以,当要准确比较物体的大小时,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5、回顾常用的长度单位及面积单位

  6、师:今天我们要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我们应该用什么单位呢?(体积单位)

  7、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生回答: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介绍字母表示法)

  (二)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1、师:那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究竟有多大呢?

  下面,同学们小组内学习课本38页内容,完成学习报告表(出示报告表)。

  2、小组内学习并完成报告表。

  3、学生汇报,并感受1cm3、1dm3、1m3的大小。

  学生通过看,摸感觉1cm3、1dm3、1m3的.大小,师小结: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cm3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dm3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m3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这三种体积单位的大小相差很大,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测量物体的体积时,要懂得选择正确的体积单位。

  师:测量录音机应该用哪个体积单位较合适?(游泳池、大货车、钢笔……)

  师小结:一般情况下,表示体积小的物体时,使用立方厘米作单位,表示体积大的物体时,用立方米作单位。

  2、课本39页“练一练”第1、2题,第40页第6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例5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同样适用的道理。

  2. 计算分数加减法时,能根据具体的数据,选择合理的算法,使一些计算简便;继续培养同学们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 感受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师:下面的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规律?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作用?

  小黑板出示:56+782=782+56

  (89+475)+25=89+(475+25)

  4.5+7.8=7.8+4.5

  (0.5+3.49)+0.51=0.5+(3.49+0.51)

  指学生回答。

  生:应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能否应用到分数加减运算中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二、探究新知,归纳总结

  1. 教学例5

  多媒体出示例5的情境图。

  师:你从情境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抽生说一说。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一步应用题,可让学生直接列式。)

  教师板书问题:种树的`面积占这片荒地面积的几分几之几?

  学生独立列式。抽生汇报列式:5/12+3/7+1/12 5/12+1/12+3/7 3/7+(5/12+1/12)

  师:这三种算式都正确吗?理由呢?

  生:这三个算式都应该是正确的。因为前两种是把三种树的面积合起来,而第三种是把松树的面积和柏树的面积先合起来,再加上果树的面积,这三个算式都是在求三种树的面积之和。

  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算法。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5/12+3/7+1/12=5/12+1/12+3/7=3/7+(5/12+1/12)。

  师引导学生发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不仅对整数和小数的加法运算适用,对分数加法的运算也同样适用。

  2. 教学教科书第7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1/12+8/17+9/17+5/12 11/25+7/13-1/25+6/13

  师:根据这两道题的数据特征,怎样算简便?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师:根据什么想到这样计算?

  生:观察到算式中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先算同分母分数,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活动

  小黑板出示课堂活动"算一算,议一议。"

  第1小题:1-4/15-11/15。

  师:计算结果是0,还是0/15?为什么?

  如果学生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解释,教师应及时地讲解。

  第2小题:7/8-5/24+11/24。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这道题应怎样计算才更简便?有什么根据?小组讨论后汇报。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是怎样学习的?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24×12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身份证的编码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

  2、让学生在收集信息,编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身份证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学会编码。

  难点: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编码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编码现象,引出课题:数字与编码

  二、探究身份证号码的规律

  1、请同学们观察一组身份证号码: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2、(大屏幕出示)身份证的号码信息。

  3、结合具体的身份证实例加以说明:330127

  19790415

  5925

  三、实践与运用

  1、同学们互相介绍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2、猜一猜,你的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

  3、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能帮帮他吗?

  4、听故事想问题。

  一个小伙子偷了一户人家的东西之后猖狂逃跑,并连夜赶制了一张假身份证去登记住宿,结果被服务员一眼认出,你猜到底哪里出现问题?

  四、总结与提高

  1、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你们知道身份证有哪些作用吗?

  2、(大屏幕出示)温馨提示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3、昨天,横沿村的一个老奶奶告诉我,让我帮她找位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学生,她知道这个同学是我们学校的,校徽上写着5125,我们该怎样找到这位学生呢?

  4、请你给自己设计一个编码。

  5、读一篇短文:《假如生活中没有编码》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说出等式的意义。

  2.知道等量并会从实际情境中找出等量。

  3.学习根据等量写出等式,并能与同学进行交流。

  4.在新背景下探求数学知识,感受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等式的意义。

  2.能从实际情境中找出等量并写出等式。

  教具准备

  1.下载“西气东输”工程相关的资料。

  2.配套挂图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师: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云岭小学的同学们又开始准备文娱节目了。五年级同学准备演云南佤族的《木鼓舞》,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五年级共有55名学生,男演员40名,女演员15名。

  二、分析数量关系,建立模型

  师:要表示男演员的人数,可以怎样表示?

  生:可以用40表示。(师板书40人)

  师: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男演员的人数吗?

  同桌议一议。

  生:我们还可以用(55-15)人表示男演员的人数。

  师板书:(55-15)人。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用总人数去掉女演员的人数就是男演员的人数。

  师:请观察,(指板书)现在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可以表示“男演员的人数”?

  同桌交流。抽生汇报。

  生:男演员的人数可以用40人表示,还可以用(55-15)人表示。

  师:那它们的大小怎样?

  生:大小相等。

  师小结:一个量可以直接表示出来,也可以通过另外的量间接表示出来,这里的40人和(55-15)

  人都表示的是男演员的人数。

  师:数学上把表示同一个意思而形式上不同的量或大小相等的两个量称为同量或等量。表示等

  量的数或式子也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在40和(55-15)之间加上等号,这样的式子数学上就称为等式。(板书:添等号)

  板书:等式等量。

  三、形成概念

  课件出示:天平的左边放ag的香蕉和bg的香梨,天平的右边放cg的苹果,天平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生:说明左右两边的'质量相同。

  师:所以,可以用等式表示它们的关系。(板书:a+b=c)

  师:你能写出“女演员数”和“总人数”的不同表示方法吗?动笔试一试。

  学生完成在书上,并抽生汇报。

  女演员数=总人数-男演员数15=55-40

  总人数=男演员数+女演员数55=40+15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书第89页,并进行勾画。

  像40=55-15,a+b=c,s=a2……这些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都是等式。

  四、解释应用

  师:刚才,大家知道了等量以及表示等量的式子叫做等式。下面这段话中也有一些等量,一起来找找,然后再写出等式,看谁写的等式多。

  信息:在《木鼓舞》的演出中,需要把55名同学平均分成5个组来变换队形,让每组8名男同学,3名女同学。你能写出哪些等式?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小组交流并汇报。

  ①总人数=每组人数×组数55=(8+3)×5

  ②每组人数=总人数÷组数8+3=55÷5

  ③组数=总人数÷每组人数5=55÷(8+3)

  ④每组人数=男同学人数+女同学人数11=8+3

  师:下面这些题目大家能够完成吗?

  1.判断下面哪些是等式。

  14÷2=3+4 12a-5<28 17+8-a 5y-4x=19 121=11×11  c=(a+b)×2

  2.看图写等式。

  3.你能从下列信息中找出等量关系吗?请用等式表示出来。

  (1)爸爸与儿子年龄的和是x岁,爸爸的年龄为a岁,儿子的年龄为b岁,爸爸比儿子大30岁。

  (2)水果店有苹果1200箱,橘子3600箱,香蕉1800箱。橘子是苹果的3倍,又是香蕉的2倍。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

  请学生先小结,教师根据情况点评和强调。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73-74页例1、例2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数学的简洁美。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浏览主题图,然后齐唱字母歌。

  师:我们都知道,上英语课要用到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字母?并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师:在生活中要用到字母,在数学中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前面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完成书的表格。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实际上,用字母表示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作用。

  2、(多媒体课件出示青蛙图)

  师:1只青蛙是几条腿呢?

  生:4条腿。

  师:想想2只、3只、4只、5只青蛙分别有多少条腿?

  生:2只青蛙有2×4条腿,3只青蛙有3×4条腿……

  (多媒体出示一大群青蛙)

  师:这些青蛙有多少条腿呢?

  生:这么多青蛙,多得数都数不清。

  师:这些青蛙的数量是确定的吗?

  生:不能确定,用字母x来表示,这些青蛙有x×4条腿。

  师: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生: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也可以表示100,也可以表示1 000。

  师:这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它表示了青蛙只数与青蛙腿的关系,不管是多少只青蛙,只要把它的只数代到这个式子里,就可以求出这些青蛙有多少条腿了。在这样的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也有一些特殊的写法,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3、探究字母和数相乘、字母和字母相乘的简便记法。学生看书73页后交流。

  4、自主学习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

  师:你能找出哪句话能说明小丽的岁数与小强岁数的关系吗?

  指导学生找出表明小丽的岁数与小强岁数关系的那句话是“我比你大2岁”,也就是说“小丽比小强大2岁”。

  师:有了这句话以后,我们就可以推测小丽的岁数了。下面请同学们用这句话来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多媒体课件显示。

  小强的岁数(岁)9 10 11 12 a

  小丽的岁数(岁)9+2

  学生完成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老师作如下提问。

  师:小强的岁数是a岁是什么意思?

  生:小强的岁数是一个未知数。

  师:那么你为什么可以用“a+2”来表示小丽的岁数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小丽总是比小强大2岁,所以小强是a岁时,小丽的岁数就是(a+2)岁。

  师:a+2不仅能清楚地表示出小丽的岁数,还清楚地表明了小丽与小强岁数的关系,凭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根据小强的岁数来算小丽的岁数了。如果小强2岁时,小丽多少岁?

  生:2+2=4(岁)。

  师:小强15岁时,小丽又是多少岁呢?

  生:15+2=17(岁)。

  师:下面同学们可以像老师这样随便说一个小强的岁数,让你的同桌猜出小丽的岁数。

  学生活动,略。

  师:你发现用a+2来表示小丽的岁数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总结出用a+2可以清楚简明地表示出小强岁数与小丽岁数的关系。

  三、巩固测评

  1、1只青蛙2只眼,2只青蛙4只眼,y只青蛙()只眼。

  2、完成75页课堂活动。

  四、拓展总结

  1、完成练习二十一1-3题。

  2、总结这节课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青蛙只数腿的条数

  1      4

  2      8

  …      …

  X      4x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经典)07-06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3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9

【推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荐】01-2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1-19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