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课时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其特征。
2、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等探索过程,提升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深。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2、深刻认识圆的特征。
媒体选择课件
教法学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中引入圆
1、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
2、揭题:生活中到处都有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这种平面图形。(板书:圆的认识)
二、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
1、引入师:你会画圆吗?你能怎么画?学生会说出很多画圆的工具,如硬币、量角器、圆规、带圆孔的三角尺等。
2、以物画圆。
组织学生用硬币、瓶盖、圆柱体、圆锥体、带圆孔的三角尺画圆,然后呈现学生作品。
师:你觉得这样画圆有什么特点?预设:如这样画圆快速、直接,画出的圆不太标准,大小不能变……师:那么有没有办法画出更准确的、大小能变的圆呢?
3、用圆规画圆
(1)观看“圆规的历史”视频短片,引出圆规。
(2)提出要求、画一画:尝试在纸上画一个圆。、想一想:圆规为什么能画圆?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比一比:用圆规画圆有什么优点?
(3)展示反馈出示学生作品,讨论:圆规为什么能画圆,有什么特别之处?
预设:有两个脚,其中一个脚上的针尖是用来固定的,另一个脚上的铅笔是可以画圆的,两个脚可以随意叉开,把一个脚固定,另一个脚就能旋转……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机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
(圆心就是针尖这个点,半径就是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并介绍直径),并用字母O,r和d来表示。
学生介绍一下画圆的心得,针尖处要固定,手捏着上面的手柄有利于旋转。
出示没有画成功的作品,分析没有画成功或画得不太标准的原因:针尖没有固定住;
旋转时,两脚间忽大忽小。
师:为什么一定要让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一致呢?小结。说说用圆规画圆的优点,感受其画圆的灵活(能大能小)、方便的特点。
三、活动中提升认识
1、活动一:折折量量
(1)提出活动要求。
在纸上画一个半径是3cm的圆,并剪下来,用字母标出圆的各部分名称。
动手折一折、量一量和画一画等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单的第一部分。
(2)反馈交流,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
预设: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并且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圆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有无数条对称轴……
(3)归纳特征。
出示:“圆,一中同长也。”
师: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在2400多年前写的一句话。你能读懂这句话吗?
小结:短短的几个字就能把圆的特点和画圆原理点的明明白白。原来我国古代已经对画这种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概括了。
2、活动二:找找圆心
(1)出示学习单上的图片(外圆内方),提出问题:如何找到这个圆形的圆心呢?
(2)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汇报。
预设:对折再对折能找到圆心;
连接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能找到圆心。
(引出直径就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4)巩固运用出示思考题,问:这两个圆中,哪个图形中的圆更大?
预设: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直径是10cm,长方形中最大的圆的直径是8cm,得出正方形的圆更大。
3、活动三:车轮为什么是圆形?学生讨论,说理。
呈现动画,圆形滚动和方形滚动,其中心运动轨迹的不同。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说说想法,再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特点—一中不同长。
四、课堂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生活中广泛使用圆形,除了圆形一中同长和美观的原因,其实这其中还有很多的学问呢,以后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圆。
丰富的圆形图案,使学生感受圆很美,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起良好的学习情绪。
请学生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学生可以调动以前的生活经验,激发兴趣和拓展想象能力。
让学生自由画圆,并交流方法,说说这些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突出用圆规画圆的优越性。
激起学生画好一个圆的欲望,同时加深内心中不断总结画圆过程中的心里体会,从而可以催生学生设计一份“圆规使用说明书”的想法。
利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
激发学生发现在画圆的过程中,找到影响画圆的各种因素。
在黑板上准确示范,着重指明画圆方法中的一些数学要素,引导学生关注圆规的“脚尖”“两脚间的距离”在画圆时起到的作用;
并为学生从数学本质的角度认识圆的特征打下基础。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深。
加深学生对圆的直径特点的认识。
加强学生对圆的有关概念和基本特征的深层理解。
板书设计O r d圆心半径直径定点定长旋转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1、课的开始,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同时让学生体会圆是最美的平面图形。
2、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动脑思考并小组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善于利用信息及媒体技术,体现高效课堂的风采。
本节课,课件及视频短片直观形象,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示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有待改进的地方
1、圆规画圆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牢固掌握画圆的方法。
2、课后延伸部分: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部分学生没有联系到用圆的特征来解答这个问题,这也体现出教学中讲解圆的特征还不够充分,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圆的概念和特征,提高其理解与思考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3.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体验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在数学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类比进行抽象、概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自己的身高体重,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健康。
教学重点
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在我们班级中谁是身材最好、最标准的人吗?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统计,绘制一张班级同学身高体重的统计图。想一想,你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身高体重这一事件,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集体活动
1、收集数据。
了解各位组员的身高、体重,完成表格。
组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身高体重
2、整理数据。
(1)讨论:这些数据可以分成哪几类?
(2)根据需要将数据分类,用︳‖…等符号来表示各种数据的次数。
(3)全班汇总,整理成统计表。
3、呈现数据。
(1)讨论:采用哪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更合理?为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1)、(3)、(5)三组绘制××小学五年级(1)班同学身高情况的条形统计图,(2)、(4)、(6)三组绘制××小学五年级(1)班同学体重情况的条形统计图。
(3)用计算器计算出组内同学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体重。
4、分析数据。
(1)教师出示(身高—100)×0.9=标准体重,(低于或高于标准体重的10%属于正常现象。)
请学生根据统计图、平均数、公式,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分析、解释。
(2)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注重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身材。
【这一环节层层递进,通过小组合作、全班合作、师生合作,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让学生发现、经历和体会统计的全过程,从而形成表象。同时教师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珍爱生活。】
三、小结归纳
1、师:通过绘制全班同学身高体重的统计图,回忆一下,我们运用了哪些已学过的统计知识?
2、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小结、板书:
3、揭示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复习的内容“统计初步”,在书上的P85。请大家把书打开,边看边想,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学生复
述统计的全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时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巩固练习
1、P86的第4题。
(1)问: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何区别?
(2)小结:条形统计图—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比较各类数量的.大小。
折线统计图—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下面的信息,哪些适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哪些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为什么?
A.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情况;(条形统计图)
B.某地一天定时测到的气温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C.世界各大城市同一时刻测到的气温;(条形统计图)
D.近5年上海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问:B、C两题都是关于气温的情况,为什么选择不同的统计图?
(B—气温的变化情况C—同一时刻测到的气温情况)
2、P86的第6题。
(1)问:图中的“~~~~~~~”表示什么?为什么画“~~~~~~~”?
(省略0~75分这段空白部分,能更清晰地反映小胖数学测验成绩的变化情况)
(2)你认为纵轴上的数据从几分开始更合理?
(3)小胖想达到6次数学测验成绩的平均分为93分,那么小胖第6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必须取得几分?
3、练习册P31B级。
(1)讨论:纵轴上的数据从几开始比较合理?1格表示几?
(从280开始比较合理,1格表示5)
(2)根据折线统计图,估计一下2 003年上海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概是几天?
(3)上海20xx年~20xx年这5年的年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是多少天?
【通过巩固练习,再一次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同学们联系原有知识经验,主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并验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们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和表达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在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方法过程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练习:在一节手工课上,同学们用同样大小的纸张折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小明用这张纸的1/2折了一只小船;小红用这张纸的1/4折了一只小鸟;小李用这张纸的1/5折了一架小风车;小张用这张纸的2/5折了一架小飞机。
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有关加法的数学问题吗?请说出你的算式?
提问:生说出算式后师课件出示。
追问:在这些算式中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有哪些?
引入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相加的`两个分母分数不同又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自主合作、主动探索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师:要求“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要怎么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1/2+1/4
追问这道计算题与复习题的口算题有什么不同?
师指出:因为相加的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我们就称为异分母分数加法。
(2)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并尝试解答。
(3)学生展示。
(4)师展示小课件。
(5)师:如果要求“种黄瓜的面积比种番茄的面积多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要怎么列式?
(6)学生同桌交流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7)教学“试一试”。
三、组织练习、巩固提高
(1)做“练一练”。
(2)练习一。
(3)数学小诊所。
四、联系实际、拓展提高
五、师生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课件出示)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知识巧记:
异母分数相加减,通分环节是关键。
变成分母相同数,再来计算真简便。
分子加减来计算,最简分数是答案。
特殊情况还要看,分子是“1”有巧算。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生活中分数的广泛用途,会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中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你看,小华一会儿就把这几块月饼分好了。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月饼的阴影部分占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等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理解单位“1”
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回一盒月饼共8个,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月饼的要求。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吧。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小圆代替月饼,帮小华分一分吗?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这时,小华的爸爸又提出了问题。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这8个月饼的14。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刚才小华分出了1个月饼的1/4,这儿又分出了8个月饼的1/4,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1/4表示的月饼数量一样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面的月饼图: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1/4代表的数量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个1/4是1个月饼的1/4,而后一个1/4是8个月饼的1/4。课件中随学生的回答在图形下出现相应的文字。
师:对。前一个1/4是以1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而后一个1/4是以8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体不一样,对分出来的每份数量有影响吗?
让学生意识到,整体“1”的变化对每份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以1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2个月饼。
师:像这样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分数还很多,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2页的`熊猫图。
师:这里是把多少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请分一分,并填空。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都是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像这样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的含义。
师:把12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6个学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教师再举两个例子,深化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2?理解并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师:想想自己操作的过程,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这样表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几份”,所以我们一般把前一个“几份”说成是若干份。
归纳并板书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试一试: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师:看看最后(五星图)这个分数,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生:这个分数表示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这个图形的35。
师: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生:3个)所以,35的分数单位是1/5,35/里面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说一说:3/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5/6,9/10呢??
3?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书上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说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分数。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1?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一第1,2,3,4题。
分数的意义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吗?
课件出示如下的题目: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月饼的();
(2)把一张手工纸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例5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同样适用的道理。
2. 计算分数加减法时,能根据具体的数据,选择合理的算法,使一些计算简便;继续培养同学们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 感受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师:下面的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规律?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作用?
小黑板出示:56+782=782+56
(89+475)+25=89+(475+25)
4.5+7.8=7.8+4.5
(0.5+3.49)+0.51=0.5+(3.49+0.51)
指学生回答。
生:应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能否应用到分数加减运算中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二、探究新知,归纳总结
1. 教学例5
多媒体出示例5的情境图。
师:你从情境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抽生说一说。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一步应用题,可让学生直接列式。)
教师板书问题:种树的面积占这片荒地面积的几分几之几?
学生独立列式。抽生汇报列式:5/12+3/7+1/12 5/12+1/12+3/7 3/7+(5/12+1/12)
师:这三种算式都正确吗?理由呢?
生:这三个算式都应该是正确的。因为前两种是把三种树的面积合起来,而第三种是把松树的面积和柏树的面积先合起来,再加上果树的'面积,这三个算式都是在求三种树的面积之和。
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算法。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5/12+3/7+1/12=5/12+1/12+3/7=3/7+(5/12+1/12)。
师引导学生发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不仅对整数和小数的加法运算适用,对分数加法的运算也同样适用。
2. 教学教科书第7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1/12+8/17+9/17+5/12 11/25+7/13-1/25+6/13
师:根据这两道题的数据特征,怎样算简便?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师:根据什么想到这样计算?
生:观察到算式中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先算同分母分数,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活动
小黑板出示课堂活动"算一算,议一议。"
第1小题:1-4/15-11/15。
师:计算结果是0,还是0/15?为什么?
如果学生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解释,教师应及时地讲解。
第2小题:7/8-5/24+11/24。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这道题应怎样计算才更简便?有什么根据?小组讨论后汇报。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是怎样学习的?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第1课时
教学课题:可能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3-1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游戏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难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具准备:课前预习、各种颜色的球数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下跳棋吗?下跳棋时你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子?
由学生口答
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办法,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跳棋比赛,李力和方明是四年级的种子选手,他们怎样决定谁先走子的?
出示情景图:摸棋子决定吧,摸到红子你先走,摸到蓝子我先走。
出示两袋棋子。
这里有两袋棋子,应该摸哪袋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一致认为摸甲袋棋子公平,(板书:公平)摸甲袋棋子为什么公平呢?
甲袋中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同吗? (甲袋中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一半)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也就是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出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二分之一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红子和蓝子的个数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所以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板书:可能性相等公平
摸乙袋棋子为什么不公平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乙袋中红旗子有1个,摸到红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蓝子有2个,摸到蓝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二,所以摸乙袋不公平。红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蓝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摸到蓝子的可能性大,所以摸乙袋不公平。】
这节我们就学习可能性的大小。
板书:可能性有大小不公平,老师就说,在甲袋中红子和篮子各一个,都占总数的,我们就说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和篮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然后问学生: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很篮子的可能性为什么都是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抛硬币
刚才李力和方明用摸棋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子,用抛硬币的方法可以吗? 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任意抛出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李力先走,如果反面朝上,方明先走。
你认为这种方法公平吗?为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其实抛硬币这种方法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是公平的,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他们的实验数据。
浏览抛硬币的数据:
法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蒲丰的实验数据,他做了4040次实验,其中有xx次正面朝上,1992次反面朝上。
美国数学家费勒的实验数据,他做了10000次实验,其中有4979次正面朝上,5021次反面朝上。
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的实验数据,他做了24000次实验,其中有1xx次正面朝上,11988次反面朝上。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找学生回答
通过大量的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实验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二分之一,所以抛硬币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2、转盘摸奖游戏
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摸棋子和抛硬币的游戏规则,知道了可能性有大有小,当可能性相等时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的知识做个幸运转转转的游戏好吗?
教师出示颜色大小不等的转盘。
老师决定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给第一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绿色区域给第二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给第三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蓝色区域给第四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紫色色区域给第五小组发奖品。这样抽奖公平吗?
怎样才能使转盘公平呢?学生回答
教师拿出五等分的转盘,问:使用这个转盘公平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指针停在每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都是。
3、装球游戏
刚才我们做了幸运转转转游戏,我们再来做个装球的游戏好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装球的要求。
你能按要求装球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我们的学具,请同学们按要求装球,装完后把你的装球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
班内汇报交流:你是怎样装的,为什么这样装呢?
(相同的方法只说一次) 备注: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可能性是
4、砸金蛋
刚才我们在游戏中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隐藏着许多可能性大小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走进非常6加1砸金蛋的现场。
你能解决这里面的可能性的问题吗?
出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砸到一部手机,第二次再砸,再次砸到手机的可能性是()
5、摸牌游戏
同学们喜欢玩扑克牌吗?在我们经常玩的扑克牌中也有有趣的可能性现象呢。
6、成语中的可能性
看来同学们对可能性的问题掌握的很牢固,解决问题已经是十拿九稳了,“十拿九稳”这个成语中用没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的大小问题呢?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看来语文和数学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限时作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 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 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学例1
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还要扣除什么的面积?
1. 独立解答,并在4人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2.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8×6+(6×3+8×3)×2
=48+(18+24)×2
=48+84=132(m2)
132-26=106(m2)
答:粉刷的.面积是106m2。
3. 小结: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往往要根据实际情况求出一个面或者几个面的面积,而不是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和,所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十三第1题。
提示:损耗的纸块面积应加上去。
2. 练习十三第2题
仔细看图,数一数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迁移类推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概括的思维品质,渗透转化的思想。
〔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四个环节进行。
1.复习旧知。
(1)口算。
(2)用小数和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订正时,结合这道题说说小数的意义。
(3)0.9里面有9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4)0.07里面有7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5)0.013里面有13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6)4.27表示( )又( )分之( )。
[订正:(3)十、十分之九;(4)百、百分之七;(5)千、千分之十三;(6)四、百分之二十七]
(7)口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师小结:前面我们复习了有关小数和分数的一些知识,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常常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学习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因此,小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1)出示例1:把0.9、0.03、1.21、0.425化成分数。
可指名回答:先说说每个小数表示的意义,再化成分数。
(2)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数化分数的简便方法,可让学生讨论得出。
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3)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全班动笔完成,指定学生写在投影片上)
0.7 6.13 0.08 0.65 1.075
3.学习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教师提问:你们能根据小数的意义,把这些分数直接化成小数吗?可让学生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你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吗?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2)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的分母的特点,说说它们化成小数的方法。得出: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小数,可以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1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全班动笔完成,指名让学生写在投影片上)
[订正:0.1 0.73 2.09 0.601 14.7 5.83]
订正时,可再让学生说说方法,并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
位小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的分母的特点。(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数)提问:这些分数怎样化成小数呢?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学生讨论后,试做。然后指名回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方法,强调要求保留三位小数,就要除到小数点后面的第四位,再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用“≈”表示。
(5)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这组分数分母的特点,说说它们化小数的方法。讨论后,得出:
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小数,要用分母除分子;除不尽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6)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4.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看书,质疑,解疑。
(2)巩固练习。
①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全班动笔完成。)
0.5 0.8 1.07 0.85 7.25
②把下面每个小数和与其相等的分数用线连起来。
订正时,说说方法,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进行比较。
③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订正:0.5、0.25、0.75、0.2、0.4、0.6、0.8、0.125、0.05、0.04。]
订正后,教师说明这是常用的“分小”互化的数据,要牢记。并给出时间,让学生记一记。
5.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注意强调分数与小数互化时,除不尽的,一般要除到小数点后面的第四位,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三位小数,并用“≈”表示。同时指出进行带分数、带小数互化时,不要丢掉整数部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节《邮票的张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解形如ax+bx=c的方程,理解方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借助图形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作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的优势和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1、重点:画图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等量关系,画出合理的方框图。
3、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有什么爱好?
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2、同学们,乐乐和姐姐都喜欢收集邮票,同学们来看一下图上给出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能够得出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
1、姐姐和弟弟一共收集180张邮票;
2、姐姐的张数是弟弟的3倍。
教师:那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发言:乐乐和姐姐各有多少张邮票?
那我们今天就用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2、找等量关系,画图表示
教师: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言:图片中给出的信息很少(乐乐和姐姐的都不知道),只给出两个数量关系。
那我们来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请同学自己独立找一找,试试看。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等量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全班提示。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找到了哪些等量关系?
学生发言:
1、姐姐的有票张数+乐乐的`邮票张数=180张;
2、姐姐的邮票张数=乐乐的邮票张数×3。
教师:我们能看出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回答:不太清晰。)那我们来对这些数据进行画图表示。来,跟上大家的节奏。
师生共同作图,作图如下:
3、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教师:现在我们应该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吧,大家说一说,试一试。
学生发言:我们可以设乐乐有x张邮票,那么姐姐就有3x张邮票……
师生对话,列出方程:
x+3x=180
解方程,得出结果:
x+3x=180
4x=180
x=45
3x=3x45=135
教师:那我们计算的是否正确呢?同学们进行验算一下。
学生验算。教师引导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师生共同得出:答:乐乐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4、变式训练,巩固提升
教师:如果把“我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改为“姐姐比我多90张邮票”,可以怎样列方程呢?想一想,与同伴交流。
学生思考、交流后:3x-x=90。
三、课堂小结
教师:来,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把这个问题解决的。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1、找出已知量,设出未知量;(前提)
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关键)
3、解方程,得出答案; (核心)
4、检验结果,写出答案。 (保障)
四、随堂练习
1、出示习题,学生思考;
学生说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生进行点评,教师辅助指导、总结。
2、出示习题,学生板演。
其他同学自主练习,然后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点评,发现并指出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出示的四个方程。
家庭作业:完成《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邮票的张数》是在学生学习了解方程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从生活实际出发,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些问题在用列式计算来解决很难找出思路。这时候就会发现用方程解决问题能够提供清晰的思路,方程的优势和价值就显而易见。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重点应该放在怎么来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上。这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一方面它为后期解方程的前提,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思路都在这一步骤上。同时在最后引导学生检验计算结果,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单的整数比”,会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自主迁移、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3、搞清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与联系,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念,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
教学难点: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小黑板
一、故事引入
引言:同学们知道猴子最爱吃桃子,下面就来看一看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管辖的猴群分为三个组,一组有4只猴分得3个桃,二组有8只猴分得6个桃,三组有12只猴,分得9个桃。请问猴王的分配公平吗?
让学生思考:每只猴分得几个桃?桃与猴的比怎样?比值是多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4 6÷8 9÷12 3:4 6:8 9:12
=3/4 =6/8 =9/12 =3/4 =6/8 =9/12
1、三个除法算式有什么关系?
2、三个分数的值相等吗?
3、三个比相等吗?(相等)为什么?
4、猴王的分配公平吗?(公平)为什么?
是啊!猴王的分配是公平的,由于它的公平才被众猴推为猴王。
三、探讨规律
师:上面的三个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比的前后项变了,比值没变。
师:比的前后项是如何变化的?变化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下面我们来共同寻找、共同探讨。
1、首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前后项的变化:前项3→6(3→9、6→9),后项4→8(4→12、8→12)分别是怎么变化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4=(3×2):(4×2)=6:8
3:4=(3×3):(4×3)=9:12
6:8=(6×1.5):(8×1.5)=9:12
上面的变化谁能用一句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
2、然后从右往左观察前后项又是如何变化的:
9:12=(9÷3):(12÷3)=3:4
6:8=(6÷2):(8÷2)=3:4
9:12=(9÷1.5):(12÷1.5)=6:8
3、讨论:上面同乘以或除以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
4、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的基本性质”。
5、尝试:
(1)、4:5的前项扩大2倍,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 )
(2)、如果3:2的后项变成15,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应该为( )
四、运用规律
3:4、6:9、8:12这三个比中,比的前后项为互质数的是哪个比?(3:4),像这种前后项为互质数的比叫最简整数才(简称最件简比)。(板书)
1、化简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 (2)1/6:2/9 (3)0.25:1.2 30:10
让学生讨论14:21如何化简?
2、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整数比如何化简,分数比如何化简,小数比如何化简?化简比的方法是什么?
3、比较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异同。
强调:比值是一个数,化简比仍是一个比。(板书)
五、强化认识
1、判断:
①、1/2:1/4化简后得2( )
②、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③、两个数的比值是1/3,这两个数同时扩大5倍,它们的比值是1/3( )
④、圆周率表示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 ( )
2、填空。(小黑板出示)
(1)、3÷4=()/()=()÷()=21:()
(2)、两个的比值是5/6,这两个数的最简比是()。
3、甲数是乙数的50%,用比的角度来描述这两个数的关系。
4、А、Б两圆的重叠部分是圆А的1/7,也是圆Б的1/5,求А、Б两圆的面积比
六、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应用它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化简比和求比值是否一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方法以及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略意识、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要使表面积较小,长、宽、高应越接近的道理。
【教具学具】
为每组学生准备8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学具盒,包装纸,直尺,透明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观察自己桌上的学具盒,你发现这些学具盒有什么特点?
生:形状都是长方体,每个盒子的规格都是16×8×4(单位:cm),每组都有8个。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8个长方体盒子包装成1盒,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呢?今天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设想与摆放
1、设想与摆放
设想:
(1)要将这些长方体的`盒子包装起来,在包装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要达到节省包装纸的目的,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要想节约包装纸,学具盒中间不能留空隙,表面要平整;摆法不同,所用的纸的大小不同;接头处尽量不要浪费等等。
(3)明确长方体盒子的摆法不同是造成包装纸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2、记录与计算
(1)你认为造成所需包装纸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所需包装纸的面积=所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接头部分用纸量(按2dm2计算)
生:摆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所用的包装纸越多,反之就少。
(2)究竟哪种摆法会更节约包装纸呢?
师:你们可以先将几个盒子摆一摆,量出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出摆成的不同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算出所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数据和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记录3种不同摆法下的包装纸用量,并选择一种用纸最少的方案。
为什么这种方案的用纸量会最少?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交流与比较
比一比谁的方案用纸少,并分析出用纸量不同的原因。
重点思考并讨论:
为什么同样是将8个学具盒打捆包装,表面积的大小会不相同?影响表面积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将分析的原因记录下来。
四、发现与思考
通过本次包装设计,你有什么发现?
1、物体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用的纸也就越少。
2、同样的体积下,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长度有关,长、宽、高的长度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当长、宽、高相等时,它的表面积最小。
五、知识拓展
师:解决用料省的问题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20本数学书,想想看,怎样摆表面积最小?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数学活动中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2、自主探索得出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类比能力,从已有知识——面积单位引发思考,初步了解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质疑反思等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合作精神与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自主推算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积单位模型、彩泥、魔方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问:体积有大有小,小胖和小巧运用所学知识搭积木、比体积。哪个体积比较大?(生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揭示课题:体积单位)。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探寻学生已有知识:
问:关于体积单位你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让我们先相互交流一下!(生生交流)
(预设:知道常用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会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教学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经验出发的,了解学生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二)建立1cm3、1dm3、1m3的空间观念
1、建立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
(1)初步感知1cm3有多大:
问:让我们先畅所欲言,你认为1c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 cm3?(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你认为1cm3有多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1立方厘米的大小,或用身边的物体参照、或用手势比划,或对或错,形式不一的表达方式,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究竟1立方厘米有多大。】
<<<123>>>
(2)触类旁通,定义1 cm3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知道边长为1cm的正方形,面积是1cm2,你能触类旁通定义1 cm3的大小吗?(同桌讨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对学生迁移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注重运用类比的思想。】
(3)进一步感知1cm3的大小:
做一做: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用彩泥捏出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4)想一想,填一填:
师:我们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下列长方体或正方体是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的?体积是多少?(课件展示)
2、建立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1)举一反三:从1 cm3定义1 dm3、1 m3的大小。(生生交流)
【设计意图:在类比的基础上尝试举一反三,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对概念的记忆有水到渠成之感,自然、简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
(2)想象一下:1 dm3、1 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 dm3、1 m3?(学生举例,课件、教具辅助)
【设计意图:学会定义1dm3和1m3,不等同于就能正确感悟它们实际的空间大小,教师事先准备了3阶魔方、4阶魔方和1个标准1dm3的.模型,让学生选择哪一个立方体更接近1dm3,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真正意义。】
(3)学生活动:4个同学为一组,手拉手,围出一个大约1m3的空间。
【设计意图: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想象一下1m3的空间有多大。这样的想象也能提升学生对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但是如果能创造一个有趣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1立方米的大小,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在做中学,更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3、练习(用合适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10( )。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是0.4( )。
一个西瓜的体积约是5( )。
一间教室的体积约是180( )。
(三)继续类比,探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师:学好知识要能触类旁通,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它们的区别,它们有哪些区别呢?(同桌交换意见)
2、追问:cm2、dm2、m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猜想一下cm3、dm3、m3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安排“猜想”有两层含义,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到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再创造”,虽然知识是前人证明和研究出来的,但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也像数学家们一样学会自己发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3、验证: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证明1cm3和1dm3间的关系呢?(课件辅助演示1个——10个——100个——1000个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猜想—验证”这一重要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使学生在猜想验证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4、运用:同桌合作,请说一说1dm3和1m3间的关系。(课件演示)
5、拓展: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你能试着说一说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提出探索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也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或用100×100×100,或用1000×1000,鼓励学生能多角度思考与验证,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动手操作,质疑反思:(机动,也可作为课后拓展)
学生活动:用一些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做下面的活动。
1、用4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吗?
2、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3、你能再摆一个大一些的正方体吗?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设计意图:以“猜想—验证”为核心,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并打通与体积单位进率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全课,感悟学习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生生互动)
小结: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学习就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66页例2,第66页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4~7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概括归纳成法则。
2. 能灵活地运用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3. 培养同学们对知识的迁移、归纳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 我会算。(口答)
2/5+1/5 5/8-3/8 5/6+4/6 9/7-4/7 1/8+7/8
13/17-5/17 5/9-5/9 2/19+5/19+1/19
抽学生说答案。
师: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是怎样计算的?计算的结果要注意什么?抽生说一说。
小结: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只要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最后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2. 我能算:3/4+1/2,7/8-1/4。
抽两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会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时,怎样做得又对又快。
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 教学例2
板书:8/9-5/6。
学生动笔尝试计算8/9-5/6。
小组交流算法,并对同伴的算法进行评价。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生1:先通分,要把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因为9×6=54,所以把54作为两个分数的公分
母,这样8/9-5/6=48/54-45/54=3/54=1/18。
教师板书:8/9-5/6=48/54-45/54=3/54=1/18。
生2:我也是先通分,把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通分时,只需要把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8,作为两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就是8/9-5/6=16/18-15/18=1/18。
教师板书:8/9-5/6=16/18-15/18=1/18。
师小结:这两种方法都行,都是先通分,把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计算。
2. 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2/15+7/10
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汇报。
生1:先通分,找出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30做公分母,得到4/30+21/30=25/30=5/6。
教师板书:2/15+7/10=4/30+21/30=25/30=5/6。
生2:因为15×10=150,所以两个分数通分后得到20/150+105/150=125/150=5/6。
教师板书:2/15+7/10=20/150+105/150=125/150=5/6。
生3:我用15和10的公倍数60做公分母,通分后是8/60+42/60=50/60=5/6。
教师板书:2/15+7/10=8/60+42/60=50/60=5/6。
……
算法的优化: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方法中第一种方法更简便些。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数据小一些,便于计算,不容易出错。
3. 尝试练习:试一试
教材第66页,例2的试一试。
计算:5/6+7/8 15/17-2/3 1/8-5/12 3/8+1/5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集体订正。
4. 梳理算法
师:同学们通过积极动脑、动手,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你能用自
己的话说说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抽生说一说。
指导学生读课本第66页,并勾画下来。提醒补充:计算的最后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组算式的.分母有什么特点?(两个数为互质数)
再引导学生观察,像这样的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窍门?(分母的乘积为结果的分母,分子的和
或差为结果的分子。)
2. 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4人小组开展活动。
(1)独立完成计算题。小组内交流第一小题的答案并相互订正。
(2)组内统计全对的同学人数,并完成第2小题。
(3)同桌互相口头提问题,并列式解答。
3. 练习十四第4,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全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身份证的编码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
2、让学生在收集信息,编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身份证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学会编码。
难点: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编码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编码现象,引出课题:数字与编码
二、探究身份证号码的规律
1、请同学们观察一组身份证号码: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2、(大屏幕出示)身份证的号码信息。
3、结合具体的身份证实例加以说明:330127
19790415
5925
三、实践与运用
1、同学们互相介绍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2、猜一猜,你的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
3、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能帮帮他吗?
4、听故事想问题。
一个小伙子偷了一户人家的东西之后猖狂逃跑,并连夜赶制了一张假身份证去登记住宿,结果被服务员一眼认出,你猜到底哪里出现问题?
四、总结与提高
1、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你们知道身份证有哪些作用吗?
2、(大屏幕出示)温馨提示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3、昨天,横沿村的一个老奶奶告诉我,让我帮她找位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学生,她知道这个同学是我们学校的,校徽上写着5125,我们该怎样找到这位学生呢?
4、请你给自己设计一个编码。
5、读一篇短文:《假如生活中没有编码》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熟悉三视图以判断不同角度面的个数,掌握查找长方体露在外面面的个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视图查找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以及自主探寻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利于学生对于立体三维结构的理解,以及不同角度空间想象力等的认知。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2、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6cm、4cm、5cm,请问它的表面积是148cm2。
3、一个无盖正方体玻璃鱼缸的棱长是5cm,玻璃的面积是125cm2。
二、新课引入
1、计算
4个棱长为50cm的正方体纸箱放在墙角处,如图。
(1)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各有三个面露在外面,因此一共有9个面露在外面。
50x50x9=22500(平方厘米)
答:露在外面的面积是22500平方厘米。
(2)把这4个纸箱换一种方式放在墙角处,可以怎样摆,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2、根据图填写下列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正方体个数123456……露在外面的面/个5811141720
小正方体个数123456……露在外面的面/个5913172125
(1)n个小正方体:3n+2
(2)n个小正方体:4n+1
3、总结归纳
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可通过不同角度观察总和得到。
4、练习
3个棱长为100cm的.正方体纸箱放在墙角(如图)。请问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7x100x100=70000(平方厘米)
答:有7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70000平方厘米。
三、例与练
例1:有5个棱长为40cm的正方体放在墙角处。请问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0x40x40=16000(平方厘米)
答:有10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16000平方厘米。
例2:如图是用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如果拿走其中的一个,它的表面积会发生变化吗?
答:同样都是24个面,不会发生变化。
练习:将4个棱长为6cm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的4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相比,会发生变化吗?变化了多少?
36x6=216(平方厘米)
答:会发生变化,变化了216平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1、有5个棱长为40cm的正方体放在墙角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共有多少平方厘米?
40×40×10=16000(平方厘米)
答:有10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16000平方厘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3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9
【推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荐】01-2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1-19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1-1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