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5 08:52:54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集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P38-4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的概念。

  2、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能直接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

  3、通过实验活动、讨论交流等形式,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体积”概念

  1、理解“空间”

  (1)出示:一个空杯子

  师问: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呢?看不见的东西有吗?

  师:像这样杯子里被空气占领的地方就是杯子的空间。板书:空间

  (2)问:那假如我们教室没有桌子也没有学生,都被什么占领了?被空气占领的地方叫做教室的“空间”。

  (3)问:你们知道我们外面最大的空间是什么?

  (4)师:刚才我们说这里面就是杯子的空间,(师倒水),现在这一部分的空间被谁占领了?(水),说明水也占有一定的“空间”。

  2、理解“空间有大有小”

  (1)师:现在如果我将这个小石块放入杯中,请大家先想象一下,可能会怎样呢?(水面会上升)你们都同意吗?

  (2)师操作,学生观察,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因为石块占有一定空间。)

  (3)师:如果老师把这一块石块放入杯中,现在又会怎样呢?(水会溢出来)都同意吗?

  (4)师操作,学生观察,师:水真的溢出来了,那为什么后面这一次水会溢出来呢?(因为第二块石头占的空间大。)

  师:也就是石头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是吗?

  3、揭示体积概念: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两块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它们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其实,生活中任何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齐读、出示课题、问:什么是体积?

  二、“体积”的直接比较

  1、出示:小老鼠和大象

  师:现在你看到了什么?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那么我们还可以用刚刚学过的哪个词来描述一下这副图?

  (大象的体积大,老鼠的体积小。)

  师:大象占的空间大,体积也就大;老鼠占的空间小,体积也就小。

  2、下面两幅图中,你能直接说说,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西瓜和橘子,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为什么?

  3、师:那么你能举例说说我们身边的物体,谁的体积较大,谁体积较小?

  4、比较两根木棍的体积大小

  师:刚才我们举的这些物体非常明显地可以判断出体积的大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直接来判断了,下面老师提供这样一种情况:

  1)甲乙两根木料一样长,他们的体积()

  (1)甲>乙(2)甲=乙(3)甲<乙(4)不能确定

  (用手势表示)师:大家意见不统一,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出示图片)师:我们来看图,现在你们觉得选择几呢?说说为什么?

  3)小结:虽然两根木棍一样长,但是红色的木棍比较粗,它所占得空间大,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在一样长的情况下,还要看粗细。

  5、比较两本书的体积大小。

  师:下面老师再提供一种情况:

  1)丙丁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它们体积()。

  (1)丙>丁(2)丙=丁(3)丙<丁(4)不能确定

  (用手势表示)师:大家意见又不统一,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出示图片)师:我们来看图,现在你选几呢?为什么?

  3)小结:虽然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但乙书比较厚,所占空间比较大,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在封面面积一样的情况下,还要看厚度。

  5、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活动中,我们知道在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时候,要全面考虑,也就是要看他所占的空间大小,它占的空间大,那么它的体积就大。

  三、“体积”的守恒性

  师:接下去,老师要请你来思考这样3个问题:

  1、思考1:将一杯水倒入长方形盒中,水的高度变了吗?水的体积变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还有不同意见吗?

  实验操作,问:水的高度发生变化了吗?水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来证明?

  (总量没有变,还是同样这些水,体积没有变;把水倒回去,还是达到杯中原来的地方,这些水占的空间还是原来这些空间;把杯中水、盒中水分别倒入第三个容器中,到同样一个高度)

  师操作:水在倒的时候,可能有少许水会沾在杯壁上,但是在不计这种损耗的情况下,可以说水的体积是不变的。

  2、思考2: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各种样子,形状变了吗?体积变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不同意见有吗?

  实验操作:将一块橡皮泥搓成一个球、搓成一长条

  问:橡皮泥的形状发生变化了吗?橡皮泥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怎么证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将球和长条分别放入水杯中,水上升的高度一样,水上升的高度就是橡皮泥的体积)

  师操作:在搓的过程中间,既没有又添加橡皮泥,也没有拿掉橡皮泥,所以在不计损耗的条件下,橡皮泥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3、思考3:把一个西瓜切成几块,它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都同意吗?

  图片出示:把一个西瓜切成4份

  问:怎么证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把切开西瓜再合起来,发现在不计损耗的条件下,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4、问:请你们想一想,刚才我们的3个实验,从数学角度出发,你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只要总量不变,体积就不变。(板书)

  四、巩固“体积”知识

  1、师:分散的3块体积和叠起来的3块体积变化吗?形状发生变化了吗?体积没有变?为什么?

  2、下列各种情况体积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一个足球被踢进球门。

  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

  一块砖被敲碎了。

  3、哪个杯子里的水的体积大?为什么?

  (用手势表示)

  师:如果让你证明,你怎么证明?

  (把两个苹果全部拿出来,你说哪一杯水的高度高?)

  4、比较体积大小(同桌互讲)

  5、比较出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

  1、甲>乙2、甲<乙3、甲=乙

  师:老师这里有2个长方体,哪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同意1的举手,2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分歧?(这两个长方体体积很难看出)

  凭眼睛看,很难看出,那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生自由回答)

  现在老师把这2个长方体分割成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现在你们能判断他们的体积大小了吗?

  五、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什么是体积、体积有大有小、物体形状变了,总量没变,体积不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会描述路线的过程,并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描述路线。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表示物体的位置。

  课前准备:ppt课件、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方向和角度来确定位置,请看这幅图,看谁对上节所学知识掌握的最扎实。(课件出示)

  生:

  师: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都很不错。在我们平时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有同学在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它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确定位置的重要用途。(板书课题:确定位置二)

  二、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

  1、 描述简单路线

  (出示渔民遇险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渔民遇到危险了怎么办?

  生:赶快救援(很着急)

  师:大家急切的心情老师很理解,但实施救援不能盲目,要有计划的进行。只有先找到渔船出事地点才能第一时间赶到进行有效救援。这也正用到了我们的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

  请大家拿出学习卡一,看海上平面图确定平面图的方向。

  生:图中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要想找到渔船,我们应该先确定什么?

  生:观测点

  师:要想找到渔船,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确定方向

  师:那么渔船在救援船的什么方向?

  生:东偏北方向

  师:救援船的东偏北是一块很大的区域,要在这么大一片区域里快速找到渔船的具体方向该怎么办?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找到解决办法。

  哪个小组有结论,介绍一下。

  生:生汇报,渔船在东偏北方向上。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以救援船为中心点,东边的'线为0刻度线,到渔船的位置是。(一组汇报不完整的师指导其他小组补充改正。)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已经知道了渔船就在救援船东偏北方向上,现在可以确定渔船的具体位置吗?

  生:不能

  师:要想确定渔船具体位置,还需要什么?

  生:距离

  师:好,那利用学习卡快速确定下距离。

  你是怎样做的?

  生:汇报

  师:现在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描述渔船的位置?

  生:整理汇报

  师:想一想,我们确定了哪些因素才确定渔船的位置的?

  生:汇报,并整理顺序(师板书: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师:按照我们所制定的路线渔民们被成功的解救了,这就是我们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以后可不要再小瞧数学了哟!

  2、知识巩固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的知识再来帮一帮乐乐。

  (出示情境图)生读内容,并利用学习卡二小组合作确定位置。

  你是怎样做的?

  生:汇报(边汇报边幻灯片演示)

  师: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描述大本营的位置。

  生: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

  3、理解数学迷画中大本营的位置

  下面这幅图师数学迷用自己的方法画出的大本营的位置,请同学们来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他是如何确定位置的?

  生:他是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的

  师:具体如何做的?

  生:把大鸣山看成(0,0)每1厘米为一格,确定大本营位置是(4,4)

  师:根据此图,谁能说说宝塔和小清山的位置。

  生:汇报

  三、课堂练习

  师:看到同学们已经具备了描述简单路线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和能力,下面老师要考验你们一下。请拿出学习卡三

  (课件出示,学生在学习卡上测量完成)

  生:完成后汇报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什么想法?(学生反馈汇报)

  教师总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多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二)

  要素

  观测点 方向 角度 距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数字编码,知道数码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对信息进行处理,培养收集信息、选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学生发现编码中的编排规律和数字所表示的含义,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发现数字所表示的信息,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信息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家说说,在生活中哪些领域运用了数字信息,运用了数字信息有什么优点?

  二、教学新课

  1、说一说。

  (1)说说下面各是什么电话号码?小组中说一说。

  110……报警

  112……故障申告

  114……电话号码查询

  117……报时

  119……火警

  120……急救

  121……天气预报

  122……交通事故报警

  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

  你还知道哪些特殊的电话号码?

  这些用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2)你能说说自己和同学在班级里的编号吗?知道编号有什么作用吗?(便于管理、登记)

  有些编号是以0开头编号,主要是考虑编号的对象的整体数量,如给1000个以内小朋友编号,可以使用三个数字,如001、002、003……(3)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一些用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

  2、看一看。

  (1)分析邮政编码214206表达了哪些信息。能说说信封上有哪些内容吗?你知道邮政编码的含义吗?

  (2)阅读并说说邮政编码的结构和每一部分数字所表达的信息。

  (3)试着写写学校及居住地的邮政编码。说一说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4)讨论交流。

  寄邮件时为什么要写邮政编码?应该怎样写?写在哪里?

  3、比一比。

  (1)小组交流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2)讨论。

  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里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讨论后汇报交流情况,集体评价。你知道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吗?

  (3)你还见过哪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例子?(图书编号、门牌号、电话的区号、超市条形码……)

  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生活便利,查找容易等)

  三、拓展活动

  1、设计一下我们班同学的学号,使别人能看清你是哪年入学?哪个年级?几班?几号?是男生还是女生?

  2、交流汇报,集体评价。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能说说数字信息对生活的帮助吗?

  五、板书设计

  数字与信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0——111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教师提问:前几节我们学习了什么?(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方法是什么?(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出示一组数: (1)自己任选两个数组成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2)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3)引导学生把上面算式分成两类:

  一类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类为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教师引入:

  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我们已会做,那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又怎样计算呢?这节课同学们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一)异分母分数加法(学生任选一个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

  1、教师提示:你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又学过了通分,请你用学过的知识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加法计算出来,能行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结果:你怎么做的?把思路说出来。

  引导学生明确:与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用通分的方法使他们分母相同,找分母2和3的最小公倍数,用最小公倍数6做公分母,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计算。

  板书:

  4、你认为最关键的地方是干什么?

  运用通分方法把不同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5、反馈练习:“做一做”第1小题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学生任选一个分母不同的减法算式)

  1、教师提示:请你依照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问题。

  2、汇报结果。

  3、填空,并说明理由。

  4、反馈练习:“做一做”第2小题

  (三)整理法则

  1、启发学生讨论:根据上面做题的过程,怎样把异分母加法法则和异分母减法法则合并成一个法则。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3、反馈练习: 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说说应用什么法则及计算过程。

  ③验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

  四、随堂练习

  1、填空(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 ),然后按照( )法则进行计算。

  (2)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 )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 ),化成( )分数再加减。

  (3)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

  (4) 2、列式计算

  (1) 与 的和是多少?

  (2) 减去 的差是多少?

  3、填空.

  (1) (2) 4、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以前,火车乘轮渡过长江,需用 小时,现在从大桥通过只用 小时。现在火车过江比乘轮渡节省多少小时?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2——4题。

  随堂检测:

  板书设计

  导分母分数加、减法

  计算 (也可以是别的)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非常深刻,浅淡如下:

  联系生活实际,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题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伊始,我首先从学生身边的事情谈起,自然引出教材中例1的教学内容,学生比较有兴趣进行分析。使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而且非常自然地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及原点的含义。

  2.理解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

  3.会原点“0”的位置的选择。

  教学重点:

  1.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2.在数轴上表示负小数。

  教学过程:

  一、进一步认识数轴

  1.出示数轴:(小组讨论)

  2.提问:

  1)在原点右边表示的是什么数?(正数)

  2)在原点左边表示的是什么数?(负数)

  3)原点“0”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

  4)单位的长度指的是什么?(取适当的长度作为一个单位长度)

  二、探究练习

  1.填空: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找出表示-4,+3,-1,+5,-5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

  3.写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E表示( )

  4.集体讨论:

  1)数轴与它所放的位置有关系吗? (与放的位置无关)

  2)原点的位置有可选性吗?(举例)(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三、拓展练习:

  1.选择题:

  1)

  数轴上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A -1 B +2 C -5 D +5

  2)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原点都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

  A +10和-10 B +20和-20 C +5和-5 D 无法确定

  3)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

  四、小结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试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复习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出示问题:

  (1)谈话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生活中,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可能性问题。

  (2)复习旧知: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

  师:草地上有三个盒子,小红希望一次就能摸出一个黄球,我们建议她从哪个盒子里摸?为什么?

  师:从B盒或C盒可能摸到黄球吗?

  2.师:既然B盒和C盒都可能摸出黄球,哪个盒子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最大?为什么?

  3.导入:可能性真的有大小吗?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可能性的大小]

  二、验证可能性的大小。

  (一)研究两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1.学生试验前的猜测。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盒子,里面放了黄白两种数量不一样的球,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呢?

  (2)出示: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3)学生选择。(统计)

  师:咱们这么猜,科学吗?数学是一种科学,是科学就得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下面就让我们来试验一下,在试验的过程中允许改变自己的选择。

  2.学生试验。

  师:请大家推选两名同学上来担任记录员,用写“正”的方法来记录大家每次摸球的情况。小组接龙摸球。师负责拿着盒子,每次要把球摇匀。下面让我们一起关注他们每次摸的结果,并大声告诉记录员。(小黑板出示表格)

  3.根据试验结果再次选择。

  (1)师:我们已经试验了20次,算一算黄球一共摸了几次?白球呢?看着这两个数据,你们有想法吗?如果再允许你们选一次,怎样选?

  (2)出示: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3)学生选择。

  4.发现规律。

  师:原来选择白球的同学你们为什么都改变了自己的立场?

  5.进行验证。

  师揭开盒盖验证。

  6.总结规律。

  师: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黄球的数量比白球多,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数量比黄球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小。

  在一定的条件下:

  7.深化结论。

  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继续摸下去,结果会怎样?如果只摸一次,一定能摸出黄球来吗?

  小结:只有摸的次数越多,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研究三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1.导入: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种颜色的球摸出来的'可能性的大小情况。如果再增加一种颜色,是否仍然符合“物体数量多少决定摸出哪种物体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呢?

  2.出示试验提示:

  试验提示:

  摸的次数要尽可能的多,每次摸完放回摇匀再摸。

  3.学生小组合作试验。(每组一张试验记录表)

  (小组分工明确,组长负责拿盒子,2号同学负责记录,其他同学依次摸球,并把结果告诉2号同学)

  师:刚才我们说了数学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能如实记载自己的每一次情况,能做到吗?

  师:请大家观察统计的数据,结论和你们组原来的猜想一样吗?交流一下有什么发现?

  1.全班汇报。

  六个组摸到黄球球的多,两个组摸到的白球多。

  学生讨论:两个组摸到白球多这种情况可能吗?

  2.得出结论: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现在我们用事实说明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多少是密切相关的。

  6.师:我们在猜一猜,试一试的过程中做出了可能性大小的判断,现在你们能直接根据数量来判定可能性大小吗?

  三、应用可能性的大小。

  (一)连一连。

  每次摸一个球,在每个口袋里都摸30次,结果会怎样?你能用线连一连吗?

  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出的一定是黄球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二)设计转盘,灵活运用。

  1.师:现在如果你是商场这次活动的策划者,打算怎么设计这个转盘?

  如果你是一个顾客,你又想怎样设计这个转盘?现在请我们班这部分同学做商场活动的策划者,另一部分同学做顾客,分头设计这个游戏转盘。设计完后整理自己的设计想法,准备讲给同学听。

  2.动手设计。(师发有空白转盘的白纸)

  3.学生汇报。

  (1)商场策划者。

  (2)顾客。

  4.小结: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转盘设计问题,知道了涂色面大,转到的可能性就大,涂色面小,转到的可能性就小。

  5.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四、思考题

  1、红绿灯问题

  红灯40秒,绿灯60秒,黄灯4秒。当人或车随意经过该路口时,遇到哪一种灯的可能性最大,遇到哪一种灯的可能性最小?根据是什么?

  2、抽奖活动

  看转盘,说出抽到几等奖的可能性大小并说明理由。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单的整数比”,会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自主迁移、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3、搞清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与联系,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念,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

  教学难点: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小黑板

  一、故事引入

  引言:同学们知道猴子最爱吃桃子,下面就来看一看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管辖的猴群分为三个组,一组有4只猴分得3个桃,二组有8只猴分得6个桃,三组有12只猴,分得9个桃。请问猴王的.分配公平吗?

  让学生思考:每只猴分得几个桃?桃与猴的比怎样?比值是多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4 6÷8 9÷12 3:4 6:8 9:12

  =3/4 =6/8 =9/12 =3/4 =6/8 =9/12

  1、三个除法算式有什么关系?

  2、三个分数的值相等吗?

  3、三个比相等吗?(相等)为什么?

  4、猴王的分配公平吗?(公平)为什么?

  是啊!猴王的分配是公平的,由于它的公平才被众猴推为猴王。

  三、探讨规律

  师:上面的三个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比的前后项变了,比值没变。

  师:比的前后项是如何变化的?变化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下面我们来共同寻找、共同探讨。

  1、首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前后项的变化:前项3→6(3→9、6→9),后项4→8(4→12、8→12)分别是怎么变化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4=(3×2):(4×2)=6:8

  3:4=(3×3):(4×3)=9:12

  6:8=(6×1.5):(8×1.5)=9:12

  上面的变化谁能用一句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

  2、然后从右往左观察前后项又是如何变化的:

  9:12=(9÷3):(12÷3)=3:4

  6:8=(6÷2):(8÷2)=3:4

  9:12=(9÷1.5):(12÷1.5)=6:8

  3、讨论:上面同乘以或除以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

  4、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的基本性质”。

  5、尝试:

  (1)、4:5的前项扩大2倍,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 )

  (2)、如果3:2的后项变成15,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应该为( )

  四、运用规律

  3:4、6:9、8:12这三个比中,比的前后项为互质数的是哪个比?(3:4),像这种前后项为互质数的比叫最简整数才(简称最件简比)。(板书)

  1、化简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 (2)1/6:2/9 (3)0.25:1.2 30:10

  让学生讨论14:21如何化简?

  2、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整数比如何化简,分数比如何化简,小数比如何化简?化简比的方法是什么?

  3、比较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异同。

  强调:比值是一个数,化简比仍是一个比。(板书)

  五、强化认识

  1、判断:

  ①、1/2:1/4化简后得2( )

  ②、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③、两个数的比值是1/3,这两个数同时扩大5倍,它们的比值是1/3( )

  ④、圆周率表示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 ( )

  2、填空。(小黑板出示)

  (1)、3÷4=()/()=()÷()=21:()

  (2)、两个的比值是5/6,这两个数的最简比是()。

  3、甲数是乙数的50%,用比的角度来描述这两个数的关系。

  4、А、Б两圆的重叠部分是圆А的1/7,也是圆Б的1/5,求А、Б两圆的面积比

  六、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应用它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化简比和求比值是否一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身设计图案。

  3、同学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同学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同学尽情发表自身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同学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和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安排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2、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长(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孕伏铺垫

  1、说说什么叫分数,什么叫分数单位?

  2、填空

  (1) 7/8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5/9 里有( )个 1/9 ;( )个1/8是 7/8。

  (3)3个 1/4是( ); 4/11是4个( )。

  二、探究新知

  1、刚才大家表现非常出色,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的听力,请听题: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 3/8张饼,妈妈吃了1/8 张饼。

  (1)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随机板书。)

  ①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②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

  ③还剩多少张饼?

  2、解决问题

  (1)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想一想,该怎样列式?(指名说)3/8+1/8

  (2)你能计算出结果吗?试试看。先独立算,再小组合作。激励有困难的`同学借助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

  (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4)师:3/8+1/8的和是4/8,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指名说)

  (因为 3/8、1/8 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学生边说教师边完整板书计算过程。

  (5)结合手中的学具,观察计算结果,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 )

  3、思考:⑴通过计算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

  ⑵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4、合作完成

  ⑴让学生试着解答课前提出的其他问题。

  ⑵反馈,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⑶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减法?分数减法的含义是什么?(教师适时点拨)

  5、⑴观察这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

  ⑵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怎样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P105页做一做。

  2、小丽看一本书,已经看了全书的 7/12,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四、拓展应用

  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子。(指名说信息提数学问题,大家列式解答。)

  五、课堂评价

  1、小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如果你是老师,你会给大家留什么作业?

  2、集体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3、教师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代表性的行为表现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解学过的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简单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总复习,把所学的方程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养成灵活解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经历复习的过程,在互动交流、共同梳理中,体验合作交流的情感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会解学过的方程。

  【教学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回顾和复习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的方程和代数的知识。

  你们能讲一讲,你还能记得哪些关于方程和代数的知识吗?

  师: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开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发展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转变。今天我们来复习代数初步知识里面的'用字母表示数。

  【说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唤起学生对方程和代数知识的记忆。】

  二、复习与整理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在数学中,我们常用什么来表示数的?(字母,例如:a,b,c,x等)

  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算式。

  2.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公式和规律,这些公式和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请同学们回忆回忆,四人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把它整理下来。

  学生整理、讨论。

  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

  学生发表意见。

  (1)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2)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

  (3)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字母表示了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你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优越性呢?

  3.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P72~P73 /1、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

  (2)辨析

  A.a + a = a2

  B.x×30写作 x30

  C.a ×b写作 a·b

  D.当a=3时,a3和3a相等

  【在回顾用字母表示公式和规律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归纳、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参与了全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体验到了同伴互助的乐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以往学过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方程

  1.你对方程有哪些认识?试着完成73/2方程。

  (1)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巩固练习

  (1)判断

  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5a=6b,这是方程。(√)

  (2)6x+8=11 8x-5x=15×0、2 30a+5b 7x-6<36 55x=y

  (2、4+a)÷2、4=5 0、5×□+72÷18=8 1÷8=0、125 6X+8=9X-13

  上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你是怎么判断的?(口答反馈)

  你会解这些方程吗?选择2题解一解。(实物投影反馈)

  如何判断方程解的是否正确?(一题书面检验,另一题口头检验)

  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3.小结: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在回顾中,通过辨析和比较,进一步加强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注重养成反思和检验的习惯,提升学习的能力。】

  三、课内练习

  (一)教材P74--1、填空题。

  (二)教材P74--2、选择题。

  (三)教材P 74-3、判断题。

  四、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并且运用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答数学问题。

  五、课后作业

  教材74页第四题。

  要求前六题口头检验,后三题书面检验。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数学活动中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2、自主探索得出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类比能力,从已有知识——面积单位引发思考,初步了解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质疑反思等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合作精神与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自主推算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积单位模型、彩泥、魔方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问:体积有大有小,小胖和小巧运用所学知识搭积木、比体积。哪个体积比较大?(生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揭示课题:体积单位)。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探寻学生已有知识:

  问:关于体积单位你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让我们先相互交流一下!(生生交流)

  (预设:知道常用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会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教学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经验出发的,了解学生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二)建立1cm3、1dm3、1m3的空间观念

  1、建立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

  (1)初步感知1cm3有多大:

  问:让我们先畅所欲言,你认为1c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 cm3?(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你认为1cm3有多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1立方厘米的大小,或用身边的物体参照、或用手势比划,或对或错,形式不一的表达方式,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究竟1立方厘米有多大。】

  <<<123>>>

  (2)触类旁通,定义1 cm3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知道边长为1cm的正方形,面积是1cm2,你能触类旁通定义1 cm3的大小吗?(同桌讨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对学生迁移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注重运用类比的思想。】

  (3)进一步感知1cm3的大小:

  做一做: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用彩泥捏出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4)想一想,填一填:

  师:我们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下列长方体或正方体是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的?体积是多少?(课件展示)

  2、建立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1)举一反三:从1 cm3定义1 dm3、1 m3的大小。(生生交流)

  【设计意图:在类比的基础上尝试举一反三,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对概念的记忆有水到渠成之感,自然、简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

  (2)想象一下:1 dm3、1 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 dm3、1 m3?(学生举例,课件、教具辅助)

  【设计意图:学会定义1dm3和1m3,不等同于就能正确感悟它们实际的空间大小,教师事先准备了3阶魔方、4阶魔方和1个标准1dm3的模型,让学生选择哪一个立方体更接近1dm3,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真正意义。】

  (3)学生活动:4个同学为一组,手拉手,围出一个大约1m3的空间。

  【设计意图: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想象一下1m3的空间有多大。这样的想象也能提升学生对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但是如果能创造一个有趣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1立方米的大小,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在做中学,更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3、练习(用合适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10( )。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是0.4( )。

  一个西瓜的体积约是5( )。

  一间教室的体积约是180( )。

  (三)继续类比,探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师:学好知识要能触类旁通,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它们的区别,它们有哪些区别呢?(同桌交换意见)

  2、追问:cm2、dm2、m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猜想一下cm3、dm3、m3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安排“猜想”有两层含义,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到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再创造”,虽然知识是前人证明和研究出来的,但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也像数学家们一样学会自己发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3、验证: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证明1cm3和1dm3间的关系呢?(课件辅助演示1个——10个——100个——1000个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猜想—验证”这一重要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使学生在猜想验证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4、运用:同桌合作,请说一说1dm3和1m3间的关系。(课件演示)

  5、拓展: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你能试着说一说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提出探索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也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或用100×100×100,或用1000×1000,鼓励学生能多角度思考与验证,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动手操作,质疑反思:(机动,也可作为课后拓展)

  学生活动:用一些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做下面的活动。

  1、用4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吗?

  2、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3、你能再摆一个大一些的正方体吗?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设计意图:以“猜想—验证”为核心,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并打通与体积单位进率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全课,感悟学习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生生互动)

  小结: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学习就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正方体的展开图以及相对应折叠后的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理解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自主动手探索有助于加深理解以及培养自主学习思维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相等。

  二、新课引入

  1、自主实践

  沿着棱剪开要求携带的正方体盒子,并将你得到的'剪开图画出来。

  2、交流思考

  全班交流,剪出了几种不同形状的展开图?说一说,分别是如何得到的?

  3、总结归纳(正方形折叠图和展开图范例)

  4、可与同伴合作,把每一种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

  5、图示

  这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分别说出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

  (1)1对6,2对4,3对5

  (2)1对5,2对4,3对6

  6、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哪个盒子的展开图?想一想,说一说。

  1对2,2对3,3对4,4对1

  三、例与练

  例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

  ②③ ④⑤

  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是的画“√”,不是的画“×”。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数轴,知道数轴与数射线之间的关系。

  2.会画数轴。

  3.知道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及原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知道数轴的三要素。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难点:会画数轴。

  教学媒体:

  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

  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直接写得数:

  6.4÷4= 0.4×0.4= 0.35×0.2= 8.8÷0.11=

  0.25×6×4= 7.2×4÷0.9= 15.48-(6.7+5.48)=

  一、探究数射线与数轴之间的关系:

  1.复习:数射线的概念:

  数射线--

  ①什么是射线。

  ②在射线上标上刻度。

  2.认识数轴:

  ①观察数射线与数轴两幅图有什么区别?

  从数射线上的“0”点出发,向相反方向(左)延长,它就会变成一条“数轴”。

  ②谁能说说数轴的定义,并说说有哪些要素?(自学课本)

  定义三要素规定了原点、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原点、方向、单位长度。

  二、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0”。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向左方向为负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必须一样长短)并标出……,-3,-2,-3,1,2,3……各点。(所标的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

  练习:下面的直线中,哪些是数轴?(补充竖着画的数轴)

  三、进一步认识数轴:

  1、过渡: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数轴!

  2、探究:正负数是怎样一个一个地标示在数轴上的呢?

  (1)组织学生交流或自学书本.

  (2)汇报:

  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1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1,……;

  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1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1,……

  (3) 小结: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所有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所有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原点(表示0的点)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

  3、学生尝试画一条数轴。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找出表示-4,+3,-1,+5,-5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

  3、写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A表示()B表示()C表示()D表示()E表示()

  4、选择题:

  1)数轴上A表示()B表示()C表示()D表示()

  A -1 B +2 C -5 D +5

  2)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原点都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A +10和-10 B +20和-20 C +5和-5 D无法确定

  五、总结:

  1、作业:

  看图填空

  (1)表示-4的点是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2)表示+2.5的点是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3)表示-4.5的点是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4)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3.8个单位长度.

  (5)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6个单位长度.

  (6)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2个单位长度.

  (7)离开原点三个单位长度的数有()。

  板书设计:

  数轴:

  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0”。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向左方向为负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必须一样长短)并标出……,-3,-2,-3,1,2,3……各点。(所标的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知道物体外部所有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 能正确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

  [能力目标]

  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与理解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及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的附页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

  S = a2

  2. 请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正方体有几个面?

  (2)有什么特征?

  (3)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

  3. 这节课让我们学习有关求正方体面积的知识。

  4.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面积

  【说明:让学生回忆有关正方体特征的知识,承上启下引导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一)正方体的表面积。

  1. 小胖将一个棱成为5厘米的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切开,得到一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2. 先仔细观察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然后回答问题?

  (1)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是由六个什么形状的面组成的?

  (2)这六个面的形状都相同吗?

  (3)面积都相等吗?

  (4)面积的总和是多少?

  这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6个正方形的面,它们的形状都相同,面积都相等。

  面积的总和 = 6 × ( 棱成 × 棱长)

  = 6 ×( 5 × 5)

  = 150( cm3)

  3. 正方体有六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面,六个面的面积总和称为正方体的表面积。

  4. 小结。

  【说明:充分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练一练:

  (一)求下面正方体的表面积?

  1. 正方体的棱长为6dm,求它的表面积。

  解: S = 6 a2

  =6×6×6

  =216(cm2)

  答:它的表面积是216平方厘米。

  2. 正方体的棱成为7cm,求它的表面积。

  一、探一探,练一练:

  1. 下面哪些图形能沿虚线相折能围成正方体?先想一想,再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试一试。

  2. 请学生把附页上的图形剪下后,先估测,然后拼一拼,看看是否能够围成正方体?

  3. 交流讨论。(课件演示)

  其中:a、c、e、f这四幅能够拼成正方体。

  b和d的图形不能拼成正方体。

  4.小亚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了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并且将它的表面涂上了红色。

  (1)三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2)两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3)一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4)没有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5. 学生讨论交流,请学生可以用小正方体搭一搭,找出规律。

  6. 利用课件反馈。

  7. 小结。

  【说明:这里的正方体的展开图并不是这一节的.重点,只是为了能帮助学生推导出表面积,并相应地积累空间经验,并在思路上能从“立体”--“平面”--“立体”。第4题计数时要讲究策略:三面有颜色的在八个角上,共8块;两面有颜色的在各条棱上,每条棱上只有1块,共12块;一面有颜色的在6个面的中心,共6块;没有颜色的,只有1块,在“中心”。】

  五、巩固练习:

  (一)看图练习:

  1. 下面的正方体的棱长为5m,先求它的表面积,再求体积。

  2. 下面正方体的棱长为0.7dm,先求它的表面积,再求体积。

  3. 下面图形中哪些能围成正方体?哪些不能围成正方体?

  (二)拓展小练习:

  1. 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它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2. 做一个棱长为7dm的正方体无盖木盒,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

  3. 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的小铁筐,在外面贴上手工纸,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手工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4. 用3块棱长为3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面积减少多少平方厘米?

  5. 做一个正方体的玻璃金鱼缸,棱长为80厘米,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玻璃?

  6. 正方体的棱长是6cm,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比较,情况怎样?

  7. 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在它的角上挖掉一块棱成为2厘米的小正方体(如下图),它的表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增加、减少、相等还是无法确定?

  8. 小结。

  【说明:通过练一练和拓展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量的计量。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

  2.会进行常用计量单位的单名数的化聚,会把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3.能比较一组数量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会进行常用计量单位的单名数的化聚,会把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教 学过程:

  一、宣布课题:今天大家一起复习“量的计量” 。

  二、复习

  (一)复习常用的计量单位及它们的.进 率。

  1. 我们学过的各种计量单位及它们 的进率。

  2. 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体积(容积)单位各有那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来源:学.科.网Z.X.X.K]

  3. 找一找 ,各类计量单位的进率存在着那些规律?

  (二)复习计量单位之间的化聚方法。

  1.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70.85平方米= 平方分米

  5.84升= 毫升

  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2.低级单位高级单位

  4050千克= 吨

  3.对比练习

  100.5米=( )千米

  100.5米=( )厘米

  4500平方分米 =( )平方米

  45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8千克80克=( )克

  8千克80克= ( )千克

  3吨75千克=( )吨

  3吨750千克=( )吨

  3吨5千克=( )吨

  归纳:单位之间改写

  1. 判断是化还是聚。

  2.想进率10、10 0、1000。

  3.移动小数点。

  4.P69练习一第2题:单位换算。

  (三) 练习

  1.判断题

  7.6时=7时6分

  18吨18千克=18.18吨

  23000升=23000立方厘米

  2.选择题

  (1)10千米10米=( )

  A 10.1千米 B 10.01千米 C 10.001千米 D 10.01米

  (2)7立方米5立方分米=( )

  A 7500立方分 米 B 705立方分米 C 7050立方分米 D 7005立方分米

  3.综合性练习

  (1)从小到大排列

  0.25吨 2500千克 250 00克

  (2)从大到小排 列

  3.07平方米 3700平方米 3平 方米70平方分米

  4.归纳:

  同一类计量单位才 可进行大小比较。

  比较大小必须把同类计量单位转化成同一 单位在进行比较。

  按要求将数量按大小顺序排列。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3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9

【推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荐】01-2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1-19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1-1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