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美术教案>七年级美术教案

七年级美术教案

时间:2024-06-29 12:36:09 美术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美术教案【必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美术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美术教案【必备】

七年级美术教案1

  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平台,挖掘校园美术。通过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的最基本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在对校园生活体验、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活动三主要是对校园生活的写生与表现,以校园风景写生为主要研究内容与实践方向,设计过程围绕校园风景的速写与素描展开探索,希望同时也能为想研究校园人物写生与创作的老师们提供一个可参考框架,校园生活的写生与表现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校园生活场景,其实都是一个探究模式,关键是搞清楚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将目光投入校园风光,在校园中选取适当的视角指导学生进行表现,既锻炼学生的构图、画面安排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该课有前两个活动的'铺垫,在体验选择、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直接带领学生室外写生,与前两个活动衔接自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的美感。

  2、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

  3、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提高对周围环境的敏锐观察和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对校园环境的仔细观察和深入理解,选取其中印象深刻、有意义、有情趣的部分进行整理、加工和提炼,利用所理解的透视知识进行大胆的构图,有创造性的表现。

  教学难点

  校园景物的选择与构思,对铅笔速写技法的掌握和运用与创新,学生驾驭画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学生干部检查写生用具的准备情况。

  导入新课

  二、多媒体展示校园风光图片,提问: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最有代表性的景观是哪里?

  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大部分同学回答:湖心亭。(因为湖心亭是圆明园美景之一,现在是我校办公楼前最美丽的一处风景。)

  回味校园美景,感受校园之美。

  优秀写生作品激起同学们的绘画欲望。

  三、进入主题:

  1、历届学生都对湖心亭进行过大胆的描绘,以此来表达对101中学的热爱,大家要不要看一下?

  2、风景写生关键的是哪几个步骤,请根据以前掌握的知识大胆回答。

  3、既然画法是固定的,选景又是相同的,为什么学哥学姐的画却有那么大的不同呢?

  4、风景写生画作是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理解,除了固定的绘画模式、绘画技法之外,有更大一方面取决于画家的主观表现。(欣赏著名画家的风景写生)你们能不能挖掘自身对校园景色的感悟,大胆进行创作性的表现呢?

  学生欣赏湖心亭写生作业。

  取景构图、打轮廓、细部刻画、画面整体关系的处理、整理完成。

  学生畅所欲言。

  激发学生写生热情。

  让学生体会到绘画理论是相通的,无论表现什么题材,画法无外乎这固定的几个步骤。

  描绘自然贵在直抒胸臆,贵在创造。

  探讨工具及绘画技法,为对景写生做铺垫。

  四、画法探究:

  1、提问:画树有哪些方法呢?请同学们到黑板前画一画。

  2、古人画树,现代人画树的方法介绍。

  3、几种画笔介绍:铅笔、钢笔、毛笔。我们主要使用铅笔。教师在投影上演示灵活使用铅笔所产生的多变线条。

  4、小结:画树技法有许多,但要相信自己的观察与感受,坚定自己的信心大胆用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大胆实践,得出结论:

  1、线条画法,直接用线条勾划树的轮廓。

  2、块面画法,观察树的光照关系,从体、面的角度来分析描绘。

  3、两种办法结合,根据需要自由发挥。

  学生通过辩论,得出的结果不止一个,这会使学生对问题更感兴趣,这实际上也在影射艺术创作手法的丰富多样性。

  五、布置学生作业:

  我们的校园中除了湖心亭,还有许多处美丽的景观,建筑、花草、长廊等都可以入画,关键是要能符合我们的表现需求,构图中可以大胆取舍,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画面,下面我们就到校园中选择你感兴趣的景色进行大胆的创作吧。

  带齐用具,到预先选好的地点,按要求作业。

  将自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融入到创作中去,画法掌握的如何并不重要,关键是培养创新精神、爱校意识。

  课后小结:举办校园写生作业展,鼓励画面有创意、画法有创新的同学。

七年级美术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能够了解和感受春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知道表现春天的常用色彩。

  2、情感性目标:感受利用各种媒材,大胆表现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能力性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识别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和记忆色彩,能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表现,并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难点:表现方法的运用以及整体色彩的把握及创新表现。

  课前准备:

  教师:电脑设备、各种颜色彩纸、工具材料、板刷。

  学生:彩笔、各色彩纸、水粉色、有关春天色彩的图片材料。

  教学设计:

  1、游戏导入。

  (1)教师说: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你可以跟着音乐唱起来也可以动起来。你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吗?《春天在哪里?》。

  (2)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原有的自然界的`体验产生回忆,启发学生的想象。

  2、展示图片。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画面。

  (2)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感受春天的色彩。

  3、交流。

  (1)教师说: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描述一下春天。

  (2)教师启发学生除了绘画方法还可以通过音乐、诗歌、舞蹈等多种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春天,并组织学生讨论。

  4、欣赏感受。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用不同方法表现的春天的色彩。

  (2)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在我们的绘画作品中点、线、面是美术的最基本的语言,有了它们,我们的作品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5、学生创作。

  (1)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合作,根据他们的意愿画出春天的色彩。

  (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评价。

  6、课后拓展。

  课后试着画画荷花的色彩归纳。

七年级美术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包括主要历史时期、流派和代表画家。

  通过鉴赏具体作品,学生能识别和理解不同朝代绘画的特点和技法,如唐宋工笔画、元明清文人画等。

  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细节的洞察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组织学生参与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古代绘画的主题内容、构图布局、色彩运用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使学生直观感受古代绘画的魅力,并学会查阅和整理相关背景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通过赏析古代美术作品,启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及课前预习情况,确保学生携带教材及相关学习资料。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新课导入

  通过提问或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询问学生对中国古代知名画家或名作的了解程度。

  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美术作品图片,引入关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概述。

  三、主体教学

  发展脉络讲解: 分阶段介绍各历史时期的绘画特点和发展成就,如汉代壁画、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萌芽、唐代的繁荣多元、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兴起等。

  作品鉴赏: 精选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度解析,包括但不限于《洛神赋图》、《五牛图》、《溪山行旅图》等,结合作品解读其艺术特色和社会文化背景。

  小组研讨: 分组让学生自行挑选一幅作品进行探讨,引导他们从画面元素、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课堂活动

  可以安排一次小型的模拟展览活动,让同学们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制作展板介绍某一件古代绘画作品。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强调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作业可包括撰写作品赏析报告、绘制模仿古代风格的`小画作或者准备下节课要讨论的作品的相关资料。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用于播放高清画作图像和视频资料。

  相关书籍、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补充材料。

  注意事项: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难度和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七年级美术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课的具体内容是学习面具的设计制作,并进行表演活动。

  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是一种纵贯古今、遍及全球的重要文化现象,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形式。我国事面具产生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直到今天它的原型和影子仍然在我国民众心理上、民俗上、文化上和艺术上发挥着作用。

  面具的制作和表演是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很好的切入点,因此,本课的编写改变了以往只侧重于面具的制作技法而忽视美术文化学习的做法,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的起源、演变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情感态度和审美习惯等,通过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材料特点、人物特征,认识面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面具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尊重、保护和发展意识。

  本课内容可安排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以“收集、交流、欣赏、探究、评价”为主,广泛、深入了解面具文化;第二课时以创作实践为主,根据校园艺术节表演需要,引导学生准备材料、确定方案、分工合作、完成作品,并进行小型模拟表演,为演出做准备。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处理。

  教材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第一个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收集各类民俗活动中的面具资料,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认识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认识面具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面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

  2、能分析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了解面具在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方法,初步学会面具的设计与制作。

  3、通过自编自演面具表演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领略面具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体验面具带给人们的乐趣,提升关注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面具的由来和演变发展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不同理解。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及表现形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教学方法

  直观感受、讨论、欣赏、观察、发现、情景、讲授、演示、比较等

  评价要点

  1、能否自觉地以艺术的眼光关注并分析具有民族特色的面具。

  2、能否运用美术术语对面具作品进行评述。

  3、能否按照所学的方法步骤细致地完成面具制作过程。

  4、能否联系以往所学的设计内容积极交流。

  5、能否积极参与面具表演活动,并体现出对这一古老艺术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表、面具实物及范作、相关图文资料等。

  学具:制作面具的各种纸、胶水、剪刀等工具材料,面具表演用的道具和音乐光盘等。

  教学设计示例

  第1课时

  一、游戏导入

  课前让几个学生戴上面具,交换服装,伴着上课铃进教室,其他同学猜其姓名。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起学生探究面具的兴趣。

  二、面具知识的介绍

  1、引导学生把搜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展示,师生交流对面具文化的了解。

  (1)古代面具的`由来、意义和功能。

  (2)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面具的造型特点及风格。

  (3)面具的材料及色彩特点。

  (4)现代面具的功能。

  2、提问:现代社会中,面具都运用在哪些方面?

  思考交流:家具装饰、表演、狂欢节、物品的设计等。现代面具是人们去旧迎新、欢歌劲舞、交流情感时常用的装饰。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现代面具图片,加深对面具的了解。

  三、讲解面具设计的制作方法

  按照以下步骤讲解面具的设计制作方法:确定角色——选择材料——设计形象——剪裁部件——拼接组合——添加装饰——调整完成。

  四、学生制作面具

  在教师介绍面具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进行设计与制作。

  学生思考:

  1、设计什么风格的面具?(粗犷、奔放或细腻;写实或抽象)

  2、运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色调统一或对比强烈)

  3、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方法?(平面或立体)

  要求:面具造型色彩夸张独特,符合表演角色个性。

  五、教学反思

  面具的制作和表演是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很好的切入点,因此,本课中我改变了以往只侧重于面具的制作技法而忽视美术文化学习的做法,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的起源、演变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情感态度和审美习惯等,通过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材料特点、人物特征,认识面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面具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尊重、保护和发展意识。

  第2课时

  1、才艺展示。

  分别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本组设计好的节目,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为了使节目更生动,可以考虑分组设计音乐、旁白、服装、道具等。

  2、互动点评

  发给每人一张评价表,对每组节目给予评价。

  3、交流体会

  将全班同学的面具贴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同学评价(从面具及表演两方面)提问: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设计的面具?为什么?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表演的节目?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赞美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

  4、教师总结评价。

  本课应体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学生的探究和体验。另外,在设计面具和表演节目环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流露及情感的表达。节目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所思所想。

七年级美术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 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脸谱艺术富有的图案美及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对京剧 脸谱艺术的欣赏能力。

  2、实践目标:①学习按步骤临摹京剧脸谱。②根据谱式、颜色所代表 的含义分组合作设计一套京剧脸谱。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 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学习京剧脸错知识、设计制作京剧脸谱。 2、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通过多媒体、范画解决)。 3、难点:学习京剧脸谱图案的设计制作,线条要流畅、和谐;色彩要均匀、清爽。

  三、教具学具:

  1、学生:

  第一课时:脸谱资料、铅笔。制作好的脸谱底板。

  第二课时:脸谱资料、水粉色、调色盘、毛笔。

  2、教师:

  课本、京剧脸谱资料、图片、录像、CAI课件。

  四、教学建议: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较强,对“ 时、空”观念也比较明确,理解记忆、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有一定的水平,有意注意占优 势,并且能长久保持,兴趣稳定。模仿能力创造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 京剧脸谱艺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不十分了解的知识,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 的表现欲望。

  教材分析及教法设计:1、教材分析:脸谱是中国戏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以写实与象征相合的艺术夸张手法 , 鲜明地表现某些男性人物的面貌,揭示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脸谱 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脸谱艺术历史修久,它是起源与面具有密切的关系。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

  京剧脸谱通常分净角与丑角脸谱两大类。约有十余种谱式,净角主要有:“整脸”、“ 三 块瓦(窝)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花脸”、“歪脸”等。丑角谱式较少有: “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几种谱式。

  京剧脸谱的颜色一般以某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这种颜色成为“主 色 ”,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每个脸谱至少用三种以上的颜色,各种色彩显示 不同的作用与象征,可以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京剧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 本课学习内容,能在理解教师意图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

  2、教法设计 本课教学属于中学七年级工艺制作课,是学生在学习色彩知识的基础上,对色彩知识掌 握的延伸、巩固,并学习运用色彩知识进行创作。 针对学生特点在教法设计上采用:

  ①、观察理解法:七年级学生观察想象能力的比小学生丰富,他们的感受能力很 强,有耐心。在观察事物时能自己思考分析事物,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模糊到清楚,帮助 学生完成由抽象的主观认识发展到具象的理解认识。

  ②、分析比较法:七年级学生有恨强的观察理解能力,他们能够分析比较出不同物象之 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寻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来认识教学内容,理解教学意图。

  ③、指导制作法:教师要在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绘制京剧脸谱,但不能 越俎代疱替学生选择谱式、色彩。让学生分组讨论后选择自己喜爱的谱式来绘制。

  ④、多媒体演示法:本课件采用网页制作,以小结件形式融于网页之中。美术课教学需 要大量使用图片、范画,教师也要示范画给学生看,这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利用多 媒体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接受到大量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很快地进 行范画演示,师生互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享受和乐趣,对教学内容更感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五、教学多媒体设计:在本课教学中使用了CAI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含有电影、声音、动画、演示过程等内 容。CAI课件的使用性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清楚、更快捷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卒。也 使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环节,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谱式 步骤一:导入新课〔播放〕:——京剧唱腔片断《铡美案》、《古城会》。 1、提问,哪位同学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你知道这是什么艺术? ②为什么包拯、关羽、曹操脸上都有许多的图案和颜色? 引导学生小结:京剧,角色图案和颜色是用来舞台化妆用的。 2、教师总结,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在京剧中有些人物的脸上有一些图案和颜色,是京剧特有的舞台化妆艺术。这种用来化妆用的图案和颜色在京剧中叫脸谱。 (板书:京剧脸谱) 〔课件演示〕:(出示脸谱资料) 京剧——舞台化妆——脸谱 3、教师提问:如此美丽的脸谱,你们想不想把它表现出来? 学生回答。(略)

  步骤二:介绍京剧脸谱知识。点击:〔课件播放〕——古代面具——京剧脸谱资料。 1、起源: 教师讲解:京剧脸谱的起源与画具关系密切,人类早期的战争面具,傩舞面具、汉代百 戏假面具都是戏剧脸谱的远祖。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 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2、意义: 讨论:京剧中为什么要用脸谱化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脸谱是京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是用写实和象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人物 的形象进行夸张,以突出、强化人物的生理特征——面貌及个性,而采用的一种手段,用来造成舞台的效 果。 3、京剧脸谱的艺术价值: (请学生谈一谈京剧脸谱的美感) 教帅总结,脸谱既是一种舞台化妆,同时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 欣赏价值,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4、脸谱在京剧中的运用: 问:京剧中那些角色运用脸谱化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京剧中的脸谱通常用于“冷角”和“丑角”两大类人物形象的化妆上。生、旦角很少用。

  步骤三:京剧脸谱的谱式: 〔课件出示各种谱式〕学生谈各种谱式的特点。 教师总结:京剧脸谱在应用和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谱式,约十余种,这是其中的五种 。 介绍特点: ①整脸:在整个面部涂一种主色,不勾花纹,而是在主色上画出眉、眼、口、鼻的纹理 ,这种谱式称之为“整脸”。 ②在整脸的基础上,用黑色把眉、眼、鼻等在颜色上突出出来,使前额、左右面颊呈现 出三块明显主色,平整的如同三块瓦,称之为“三块瓦脸”或“三块瓦窝”。 ③从脑门顶至鼻了尖,用黑色或其它颜色的立柱纹与眼窝大体呈“十字”形,额头涂白 ,有灰色小圈眉了,此种谱式称之为“十字门脸”。 ④与整脸相反,脸谱色彩、构图最复杂的称之为“碎花脸”。 ⑤色彩、构图小对称,表现人物形象反常、卫陋的脸谱谱式,称之为“歪脸”。

  步骤四: 1、演示作业过程:〔播放——演示课件〕 ①在画好的脸谱外形上定出左右的中轴线。 ②定出眉、眼、口、鼻的.位置。 ③用铅笔勾画脸谱纹样,勾画谱式时注意左右对称(歪脸除外)。 2、完成一副京剧脸谱的设计制作。 3、〔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a、可以独立设计制作完成,也可以与邻近几个同学合作设计完成一套京剧脸谱作业, 具体分工自己两议解决。如:水辩传、三国等。 b、本课时完成谱式的铅笔稿勾画。 c、注意事项:1、自选谱式; 2、左右对称(歪脸除外)

  步骤五:学生课堂练习,教师巡回进行辅导: 定中轴线、五官位置: 勾画谱式: 〔课件同时播放勾画谱式过程〕

  步骤六:课堂总结 选优秀作业让作者自己点品:其余同学提出优,缺点;教师表扬优点,不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

  第二课时:

  步骤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课件播放〕——京剧脸谱资料。

  步骤二:学习新知识——脸谱色彩知识 1、教师提问:那位同学知道京剧脸谱上的颜色是起什么作用的? 学生回答(略)。 2、教师讲解:在京剧脸谱上有许多的颜色,这些颜色都有一定的含义,不可以随便乱 用。 京剧脸谱的颜色是以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这种颜色称为“主色” ,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艺术家用红、蓝、白、黑、金、紫、银等颜色,以 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中复杂的人物形象。重在形、神、意三个方面,表现 人物的忠、好、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 3、你能说出各种颜色各代表什么意思吗? 学生讨论(略)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京剧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主色一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 格、气度。 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 蓝色一一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 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 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 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大虬。 黄色——代表袅勇、凶猛的人物,如:字文成都。 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 金、银色——现各种神怪形象。〔教师讲解同时课件演示——脸谱资料〕

  步骤三:着色方法 〔课件演示——涂色过程〕 1、先从白色入手,将所有白色涂满, 2、再涂颜色,要按由浅入深地顺序涂, 3、最后着墨色

  步骤四:作业要求:〔出示课件〕 1、完成铅笔稿着色 2、注意事项: ①每个脸谱至少有三种颜色。 ②着色时先勾边线再涂染

  步骤五:课堂练习 学生分组完成作业——涂色 教师巡回辅导帮助学生完成。

  步骤六:点评作业 方式:学生将制作完成的作业戴在脸上,学生互相展示、观看、评价,教师鼓励学生 认真完成制作,表扬有创意的作业。

七年级美术教案6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课程色彩知识起始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着重利用大自然丰富而美丽的色彩现象引导学生对色彩产生兴趣,对色彩进行初步了解和认知,认识光线与色彩的关系,认识色调的形成,学会用色彩去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的愿望。同时促进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色彩知识和造型表现能力,但平时缺少观察和注意,对色彩的认知还比较粗糙和简单,针对这一情况,本节课我主要设计注重启发学生发现色彩美,感受色彩美,认识色调,对本课的作业作简单的安排,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作分层次的布置,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与自信中学习本课。

  课题:《大自然的色彩》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单了解光与色的关系,感知色调。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丽色彩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培养学生运用任意色彩手段表现简单色彩关系和色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认真准备,通过欣赏、探讨和练习等方法掌握相关色彩基础知识,努力完成色彩作业和文字作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生学会简单的方法表达自己对喜爱的色彩。帮助学生逐步建树随时发现和欣赏美好事物的审美习惯。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知、感受并运用简单色彩手段表达自

  然界的色彩关系和色调。

  教学难点: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把真实景物或事物概括为简单

  的色彩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请欣赏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视频,这段视频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同学们谈的感受让老师觉得非常的精彩,我们感受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色彩绚丽的大自然,充满神奇的大自然,今天就和老师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色彩吧!(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探究

  大屏幕展示课题《大自然的色彩》,播放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图片。

  1.感受大自然

  神奇的大自然以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展现出迷人的景象和绚丽的色彩,诗人笔下赞美大自然的诗句也优美动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笔下的`美景。(设计意图: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

  提问:这幅画你能联想到那首诗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大自然的色彩如诗如画,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课本中的图片,找一找:你能从下图中找出几种主要色彩吗?

  近、中景秋天树叶的(金黄·橘红),夹杂着一些(灰紫色)的矮小树木。远处清澈的湖水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蓝色),湖边有(墨绿色)的塔松。再远处依稀可见的(淡灰紫色)的远景,共同构成一派绚丽多彩的秋色。

  通过上面的欣赏,相信同学们一定为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感到快乐和幸福,那么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色彩是怎么形成的呢?

  想一想:在黑夜里,没有光线的情况下,这些色彩还有吗?

  光线与色彩的关系

  光是由不同波长的七种色光合成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光线照射到物体上,因为物体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性质,所以会呈现不同的色彩。

  2.色调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色调不同的风景图片

  讨论:这几幅画的画面主要呈什么颜色?这些颜色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积极的回答)

  教师总结:表现宁静的蓝灰色调,橘红色的霜叶和黄色的水面形成的橙色调,绿色调的春天。

  色调的概念:色调:是指色彩运用的总体倾向。如红色调的晚霞、土黄色调的高原风景等。(课件展示相对应的图片)

  找一找:请同学们找一找下面作品中的色调?(课件展示色调突出的几幅图片)(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色调的理解。)

  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积极准确的回答,老师知道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色调的概念了。刚刚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感受了大自然艳丽丰富的色彩,五彩缤纷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美了的享受,下面时间就请同学们运用手中的画笔,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吧!

  3.创作实践

  回忆你印象深刻的大自然的色彩现象,用色彩归纳的方法将其画下来,并写出这一色调给你的感受。(如果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

  三.作业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自评,老师点评,小组推荐最优秀的作品放在班级作品展示栏上。对本节课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赞扬,对课中不爱表现的学生给予鼓励。

  四.本课小结

  大自然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大自然到处炫耀着五颜的色彩,大自然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大自然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我爱大自然。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视频和图片都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神奇的色彩,能够将学生带入情景中的氛围,课堂气氛较活跃,在对色彩表达这一部分,分层次要求,能使学生轻松完成。课中应在多注意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大自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授课中对光与色彩的关系讲解较简单,学生可能很难较快理解。

七年级美术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

  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品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

  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课后反思: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型:

  欣赏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三、教学难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部分学生亦可准备语言表演或肢体表演的节目。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教材P4)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4、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图例: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

  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四)其他艺术作品赏析。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提示1:实例可以是美术作品,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作品,还可以是文学作品。

  提示2:学生展示时,可出示实物,也可出示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还可进行语言或肢体上的表演

  (五)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毛泽东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3、映示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六)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起享受美吧!

  (七)课后拓展

  一、写一篇相关主题的小评论

  二、出一期相关主题的墙报

  三、开一个相关主题的班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立体的表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对立体物象的表达方法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特别是透视的表达方法。

  (2)、通过学生练习进一步讨论,使学生对透视的表达方法(成角)能做到基本掌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成角透视中的视点确定。

  (2)、准确的描绘透视图中物象的结构。

  三、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具准备:16开图画纸一张,HB铅笔、橡皮等。

  2、教师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丽动人的景色,富于生活气息的农家小院、层层叠叠的城市建筑、绿荫与鲜花簇拥的街道、峰峦起伏的风景等等,我们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表现生活中的动人的景色呢?下面就请有勇气的同学大胆的来抽取表现的题目,根据给出的元素把物象的空间关系表现好。

  1.太阳、山、水、树

  2.街道、两排树

  3.氢气球、天空

  4.6个人物在拍合影

  (同学们想出了很多表现物象空间的方法,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物象空间?)

  (二)、欣赏分析,掌握新知:

  1.物象空间概念:指包含有具体事物形象的三维立体空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

  例如:我们上课的教室就被称作室内空间;游戏、运动的草坪和操场通常又被称作室外空间。

  2.运用手绘线条图像表达出的物象空间显得清晰、简洁、美观,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七年级美术教案8

  教材:

  艺术一年级第一册第一单元

  课时:

  第二课时(共二课时)

  教学思路:

  加深学生对国粹艺术的认识,让我们在动手做脸谱和唱戏歌中体验戏剧,并参与表演,激发他们对戏剧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

  教学目标:

  1、唱会《唱脸谱》,学会简单的虚拟动作。

  2、了解脸谱在京剧表现中的作用,并绘制简单的脸谱。

  3、拓展课的内容:提高学生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所学虚拟动作及绘制脸谱综合表演,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歌曲的.感染和。

  教具准备:

  《唱脸谱》伴奏带、纸、画笔、颜料、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复习

  1、音乐:

  a、复习歌曲《唱脸谱》。

  b、复习京剧知识

  (1)产生至今约200多年

  (2)分类①传统京剧(《铡美案》);②现代京剧(《红灯记》)③当代戏歌(《唱脸谱》)

  2、美术:欣赏并复习点线面知识,对称与均衡;

  3、音乐:

  学生跟伴奏复习歌曲(唱得不错,但还缺少什么?)--引入新课

  在京剧表演中,除了唱腔,还有配合唱腔的动作神情。

  二、认识与体验

  音乐:

  1、学生分组讨论:歌词中的角色有什么动作表现?

  2、学生进行表演。

  3、教师示范:兰花手、虎口掌、剑指导。

  学生学习模仿:强调兰花手表现女性曲雅、秀气、虎口掌,表现男性的勇猛、刚直。

  美术:

  1、京剧表演除了唱腔动作神情之中,他们的行动也引人注目,脸谱尤为突出。脸谱的作用?塑造个性。

  2、《唱脸谱》中的各个角色都有什么样的个性呢?

  通过上节课布置查资料任务,请学生讲一讲?

  3、分别讲角色故事,总结人物个性。

  4、脸谱的颜色。(1)特点:鲜明(观察总结)

  5、为脸谱上色。(教师参与)

  三、表演展示

  1、制作脸谱面具。

  2、学生表演《唱脸谱》(加上动作,戴上面具)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1、中国其它剧种。

  2、请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

七年级美术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能够了解光于色的关系,感知色调,培养学生感受大自然美丽色彩带来的变化,感知大自然的色彩。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课本学习,通过欣赏,讨论等方法掌握相关色彩基础知识,努力完成好色彩作业。

  (3)情感性目标:感受自然现象,大胆表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识别能力。

  (4)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大胆表现、乐于交流、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观察和记忆色彩,感受并运用简单色彩手段表达自然界的色彩关系和色调。教学难点:表现方法的运用以及整体色彩的把握及创新表现。

  教学资源:(1)教师:各种颜色彩纸、工具材料、板刷。(2)学生:彩笔、各色彩纸、水粉色、有关春天色彩的图片材料。

  教学流程:一、导入一段"蝉”录音资料?”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观察、记忆、想象,聆听声音并思考这声音给大家带来的感受。)

  引入表现大自然色彩诗词,例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通过课件播映或图片欣赏一些自然界的色彩现象,展示教学课件及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开阔眼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想象诗词中描绘的景色,欣赏课件图片。

  看书第一图,分析图中出现的几种主要色彩;近中景秋天树叶的金黄,橘红,夹杂着一些灰紫色的矮小树木;远处清澈的湖水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蓝色,湖边有墨绿色的塔松;再远处依稀可见的浅灰紫色的远景,共同构成一派绚丽多彩的秋色。提问:大家感受到这些色彩的丰富和美丽了吗?平时大家注意过身边的景色变化和色彩现象吗?再看看下面两幅例图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展示欣赏,思考并作出回答。漫谈自己以往对色彩的一些印象。分析两幅例图的色彩关系,研究其不同之处。

  要求学生便看书边思考这些美丽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在黑夜里,没有光线的情况下。这些色彩还有吗?引出并讲述光照与色彩的关系。光是有不同波长的七种色光合成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光线照射到物质上,因为物质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性质,所以会呈现不同的色彩。结合书上范图和刚刚欣赏过的课件,图片、组织学生围绕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现象进行讨论。学生活动:讨论自己看到资料或亲历过的`色彩现象等。课堂练习:请同学分析书上范图<荷花>这幅图的主要色彩关系.

  学生活动:分析范图中的主要色彩关系:主要有大面积的绿色和粉色,但绿色右上角深一些,莲蓬稍微发黄,下面的花蕊上土黄色的,花瓣尖上粉色稍重,下方浅。组织学生讨论色调的形成,展示课件或教学图片,说明色调常见于生活且常用于设计和绘画中。带领学生分析黄色的花朵,红色夕阳、紫色花朵等范图,指导学生研究色调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析右页的四幅图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色调的理解。

  学生活动:讨论,可谈生活中的设计,绘画中的相关情况,展示自己的图片。和教师互动分析作品色彩,发言、分析常见于生活中的作品色调。讨论、交流、并作画,启思联

  想教师启发学生除了绘画方法还可以通过音乐、诗歌、舞蹈等多种方法来表现美丽的大自然,体现学科的综合性,让学生体验、感受艺术表现的多元性。三、观察联想,合作探究。(说一说)学生出示收集到的有关四季景色的图片。1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探究的结果。2教师出示课题:春天的色彩欣赏感受,拓展思维设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绘画作品中点、线、面是美术的最基本的语言,有了它们,我们的作品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作业时段:感知大自然的色彩,分组对四个季节进行描述,并构思四季的色彩。

  分组进行比赛春、夏、秋、冬四季绘画表达,6人小组共同合作,根据意愿画出春,夏,秋,冬天的色彩。(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创新设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展示,教学评价:学生展示作业,并告诉大家是怎样想的,怎样表现的

  教学反思:课堂中只有实现角色互换,才能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完成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七年级美术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概述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要发展历程,如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特点。

  识别并介绍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流派和代表画家及其作品。

  学习分析和鉴赏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技法、构图、色彩运用等要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摩和讲解经典画作,引导学生掌握欣赏古代绘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个人感受,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激发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传承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短片,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概述中国古代绘画概况

  按照历史时期梳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

  强调各个时代绘画风格的变化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精选作品赏析

  展示并详细介绍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绘画作品,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魏晋南北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代)等。

  分析画面内容、艺术手法及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实践活动

  让学生分组,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古代绘画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汇报展示。

  或者尝试模仿古代绘画技法,创作一幅表现现代生活的“古风”画作。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四、作业布置

  完成一份作品欣赏报告,或者绘制自己的“仿古”绘画作品。

  五、课外拓展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实地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原作,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感悟。

  在实际编写教案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来详细设计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七年级美术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对印原理和制作的方法。

  2、通过讨论、探究、小组合作,学生能大胆尝试多种对印方法,主动探究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对印作品。

  3、通过探究学习,体验集体制作的乐趣,学会交流,分享成功的快乐。

  重点

  掌握涂色方法和压印的方法。

  难点

  如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不同媒材和方法制作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教学准备

  底版、水粉用具等

  教学方法

  演示等

  板书设计

  对印的乐趣

  1、折纸对印法

  2、单纸对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中,经常会有一些美丽的纹理引起我们的兴趣和遐想,你知道这是什么的纹理吗?

  那这些实物上的纹理是怎么复制到纸的上呢?

  板书:对印的乐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对印

  对印是独幅版画的一种制作方法。通过在底版上涂色、压印得到丰富而奇妙的肌理效果。

  2、折纸对印:

  (1)欣赏书中的《瓶花》、《蝴蝶》这两件作品是怎样对印出来的?

  (2)学生讲解制作要点

  3、单纸对印:

  (1)欣赏书中的《熊》等作品。

  (2)介绍单纸对印的方法

  (3)出示所形成的图形:像什么?变转角度像什么?

  (4)展示有新意的作品,请同学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和独特之处,以及画面的色彩层次和肌理变化给人的感受。

  三、课堂练习

  分析画面构图方法

  四、展示、小结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没有形成具体形的同学,看看你的画面有没有可取的部分?能不能和小组同学组合出一件对印作品?

  看演示,猜想。

  思考,讨论。

  小组研究后回答。

  欣赏后研究对印方法。大胆尝试。

  谈一谈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比较单纸对印与折纸对印的异同。

  观察。

  看教师完成的图形展开联想。到前面添加使之成为一个具体的事物。

  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过程。

  结合想象出的内容适当添加。

  展示,评价。

  小组合作完成一件新作品。

  课件出示各种纹理。

  板书。

  提问:什么是对印?

  小结。

  提问,引导学生制作。

  小结对印要点:

  1、颜色饱满

  2、水分适中

  介绍单纸对印

  演示。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提问:印完后可以如何布置画面才能使画面更有情趣?

  引导。

  利用各种纹理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以前了解到的`版画与本课的对印知识相联系起来,并为以后的版画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对印时要注意色彩及水分的控制。

  通过教师的演示,解决本课的重点。

  以教师完成的作品引导学生联想,并鼓励学生到前面自己动手添加,解决本课难点。

  指导学生注意画面的构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五、教学修改、反思

  本课面对的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印在小学的美术课中便已尝试过,既熟悉又充满诱惑力,而且对印的方法易于理解、接受和操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制作欲望和兴趣。但由于过多的接触了一些具象知识,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本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进行创造活动。

七年级美术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宋代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和成就,理解其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赏析具体代表作,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风俗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及对美术作品的解读技巧。

  使用多媒体演示、实物或复制品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作品细节,感受中国古代美术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认识到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以及艺术家在记录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利用简短的历史背景介绍引入宋代美术发展的大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体讲解:

  简述宋代绘画的特点,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和风俗画的风格变化及其代表画家。

  深入剖析《清明上河图》或其他选定的宋代作品,从画面布局、色彩运用、技法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实践操作与互动: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幅宋代画作的电子版或图片资料,要求学生模仿鉴赏课程中所学的方法进行探讨,并向全班汇报心得。

  观察讨论:组织学生针对作品中的生活场景、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展开讨论,思考这些作品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对比宋代与其他朝代美术作品的异同,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

  讨论和思考宋代美术作品对于现代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其在全球美术史中的地位。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宋代美术的独特性与影响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加深对中国古代美术的理解。

  作业布置:

  完成一篇关于某一件宋代美术作品的赏析报告,或者尝试描绘自己心中的“当代清明上河图”,展现现代社会生活景象。

  三、教学资源准备

  《清明上河图》或其他宋代代表性美术作品的高清图像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播放作品影像、动画演示等。

  相关教材及补充读物、网络资源等。

七年级美术教案13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

  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格尔尼卡牛头:德国法西斯马;西班牙无辜百姓课后反思: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型:欣赏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三、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部分学生亦可准备语言表演或肢体表演的节目。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

七年级美术教案14

  教材分析

  1.节是设计*应用 本节课不仅重视面具的设计制作技术,更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的由来,演变和不断变化的过程及各个国家、民族、地地域对面具的理解,并运用不同质地的材料,造型创作面具。

  2.本节核心是选择不同材料,设计制作立体面具,学生可结合校园活动不同主题头戴面具进行表演。

  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较好,对于面具设计*应用的.设计制作知识掌握不够。作品立体感不强。

  2.概念化美术创作现象比较多重束缚了学生的美术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培养和锻炼。

  3.应抓住学生个性特点和趣点传授本课知识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要解决好的难点。

  教学目标

  1. 欣赏面具艺术,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

  2.通过欣赏,了解米啊局在表现人物外形特佂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选用恰当的材料,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技法,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立体或平面的面具设计制作,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4.举办面具表演活动,体验面具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对材料的理解(材料的色彩、肌理等)和对材料的综合利用。

  2. 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

七年级美术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对印原理和制作方法。尝试多种对印方法,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对印作品。并通过分小组制作,体验集体制作的乐趣,学会交流,懂得合作与分工,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的重点:掌握涂色方法和压印的方法。

  (三)教学的难点:如何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不同媒材和方法制作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四)课前准备:

  学习材料:底版(玻璃、木板、布料、塑料板、不易吸水的纸板、垫板)、颜料(水粉、水彩、油墨、油画颜料、调色油)、浆糊或胶水、涂色工具、作业纸(不吸水的挂历纸背面,光滑的名信片或贺卡等)。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通过画、印等方法,制作对印版画。对印是独幅版画的一种制作方法。通过在底版上涂色、压印得到丰富而奇妙的肌理效果。 使学生了解对印原理和制作方法。尝试多种对印方法,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对印作品。并通过分小组制作,体验集体制作的乐趣,学会交流,懂得合作与分工,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引导学生在对印表现活动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尝试多种对印方法,表达兴趣与情感。对印中最大的问题是水与色的关系问题,教师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水多时引导学生压印再叠印效果较理想。水少时便于一次压印同时旋转。多种颜色印纹涂色时尽可能不混合,使其自然混色。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

  (一)设疑导入:

  教师在玻璃板上涂色,放纸压印,让学生猜猜:纸上会出现什么呢?教师揭纸展示,学生愕然,原来是一个怪怪的人脸,学生在哄笑中激发了兴趣。也可将自然界形成的石纹、石形、木纹、叶纹等变化万千的图形造型做成课件让学生观赏,同样可以起到诱发学生从自然形成的纹、形中发现美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上讲授的两种制作方法,抓住关键点,自己动手尝试对印制作方法,针对可能出现的困惑和技法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提几个问题起提示和思考作用:不同厚薄的色彩产生怎样的效果?不同轻重的压印产生怎样的效果?不同的底版产生怎样的效果?先涂深色再涂浅色或先涂浅色再涂深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怎样得到自己想要的图形?通过思考和尝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感悟和认识。

  (三)拓展创新:

  教师在玻璃底版上从冷到暖地有序涂色,覆盖上比涂色大一倍的纸,用右手掌按住纸面中央,左手拉住靠近身边的纸角一起旋转45度左右。产生变化丰富并具动感的肌理。请学生也来试试看,能不能发明一种新的对印方法,要做到别具一格。完成后请学生大胆地到台前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和独特处,以及画面的色彩层次和肌理变化给人的感受。其他的学生也可谈谈对他人作品的视觉感受。

  (四)作品展示:

  对本小组的作品汇总进行集体讨论,看看某些具有自然景观效果的或某些类似于人物、动物的对印作品,能否经添加形成一张具象作品。对于某些不能添加的作品,能否结合其他同学的作品经过剪裁,组合成一张抽象作品。讨论之后或集体创作或指派一人主笔,完成本组作业。凡有创意的作品给予展示,全班评出最有创意奖。

  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对印中最大的问题是

  教案《七年级美术上册《对印的乐趣》教案及反思》,来自网!

  水与色的关系问题,教师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水多时引导学生压印再叠印效果较理想。水少时便于一次压印同时旋转。多种颜色印纹涂色时尽可能不混合,使其自然混色。

  (二)压印时纸张不可移动,可用小夹子或双面胶固定。(加说明图例)

  (三)当采用吸水性强的材质做底板时。颜色要水少色浓。

  三、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2个步骤进行,首先观察学生对制作与拓展创新教学活动方式的参与热情,其次观看学生的对印作品。

  评价点:

  (一)学生是否对对印制作有兴趣?是否体验到快乐?

  (二)能否在美术活动中大胆地运用色彩压印,得到各具特色的对印效果?

  (三)能否凭借不同的工具材料制作自己理想中的作品?

  (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否提高?

  (五)有没有发明出新颖的对印方法?

  (六)能否进行自主学习和发挥合作精神?

  (七)是否与同学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对印的创作活动?

  (八)能否运用各种技法,有创意地进行创作活动?

  (九)按下表评价自己的作品(用短语自评)。

  自然天趣肌理效果色彩搭配独创性制作方法师生评价

  四、教学点评(教学反思):

  本课程属于[造型。表现]课。在教学设计上更注重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引导学生在对印表现活动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尝试多种对印方法,表达学生的兴趣与情感。由于本课的难度较低,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拓展创新,同时还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和深化创作主题。

《七年级美术教案【必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七年级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美术教案01-05

七年级美术教案(精选)06-29

七年级美术教案05-23

(精华)七年级美术教案06-08

七年级美术教案(热门)01-03

(优)七年级美术教案05-26

七年级美术教案(推荐)05-26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05-15

(必备)七年级美术教案06-29

七年级美术教案【荐】06-2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七年级美术教案【必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美术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美术教案【必备】

七年级美术教案1

  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平台,挖掘校园美术。通过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的最基本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在对校园生活体验、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活动三主要是对校园生活的写生与表现,以校园风景写生为主要研究内容与实践方向,设计过程围绕校园风景的速写与素描展开探索,希望同时也能为想研究校园人物写生与创作的老师们提供一个可参考框架,校园生活的写生与表现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校园生活场景,其实都是一个探究模式,关键是搞清楚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将目光投入校园风光,在校园中选取适当的视角指导学生进行表现,既锻炼学生的构图、画面安排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该课有前两个活动的'铺垫,在体验选择、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直接带领学生室外写生,与前两个活动衔接自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的美感。

  2、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

  3、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提高对周围环境的敏锐观察和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对校园环境的仔细观察和深入理解,选取其中印象深刻、有意义、有情趣的部分进行整理、加工和提炼,利用所理解的透视知识进行大胆的构图,有创造性的表现。

  教学难点

  校园景物的选择与构思,对铅笔速写技法的掌握和运用与创新,学生驾驭画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学生干部检查写生用具的准备情况。

  导入新课

  二、多媒体展示校园风光图片,提问: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最有代表性的景观是哪里?

  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大部分同学回答:湖心亭。(因为湖心亭是圆明园美景之一,现在是我校办公楼前最美丽的一处风景。)

  回味校园美景,感受校园之美。

  优秀写生作品激起同学们的绘画欲望。

  三、进入主题:

  1、历届学生都对湖心亭进行过大胆的描绘,以此来表达对101中学的热爱,大家要不要看一下?

  2、风景写生关键的是哪几个步骤,请根据以前掌握的知识大胆回答。

  3、既然画法是固定的,选景又是相同的,为什么学哥学姐的画却有那么大的不同呢?

  4、风景写生画作是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理解,除了固定的绘画模式、绘画技法之外,有更大一方面取决于画家的主观表现。(欣赏著名画家的风景写生)你们能不能挖掘自身对校园景色的感悟,大胆进行创作性的表现呢?

  学生欣赏湖心亭写生作业。

  取景构图、打轮廓、细部刻画、画面整体关系的处理、整理完成。

  学生畅所欲言。

  激发学生写生热情。

  让学生体会到绘画理论是相通的,无论表现什么题材,画法无外乎这固定的几个步骤。

  描绘自然贵在直抒胸臆,贵在创造。

  探讨工具及绘画技法,为对景写生做铺垫。

  四、画法探究:

  1、提问:画树有哪些方法呢?请同学们到黑板前画一画。

  2、古人画树,现代人画树的方法介绍。

  3、几种画笔介绍:铅笔、钢笔、毛笔。我们主要使用铅笔。教师在投影上演示灵活使用铅笔所产生的多变线条。

  4、小结:画树技法有许多,但要相信自己的观察与感受,坚定自己的信心大胆用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大胆实践,得出结论:

  1、线条画法,直接用线条勾划树的轮廓。

  2、块面画法,观察树的光照关系,从体、面的角度来分析描绘。

  3、两种办法结合,根据需要自由发挥。

  学生通过辩论,得出的结果不止一个,这会使学生对问题更感兴趣,这实际上也在影射艺术创作手法的丰富多样性。

  五、布置学生作业:

  我们的校园中除了湖心亭,还有许多处美丽的景观,建筑、花草、长廊等都可以入画,关键是要能符合我们的表现需求,构图中可以大胆取舍,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画面,下面我们就到校园中选择你感兴趣的景色进行大胆的创作吧。

  带齐用具,到预先选好的地点,按要求作业。

  将自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融入到创作中去,画法掌握的如何并不重要,关键是培养创新精神、爱校意识。

  课后小结:举办校园写生作业展,鼓励画面有创意、画法有创新的同学。

七年级美术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能够了解和感受春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知道表现春天的常用色彩。

  2、情感性目标:感受利用各种媒材,大胆表现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能力性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识别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和记忆色彩,能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表现,并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难点:表现方法的运用以及整体色彩的把握及创新表现。

  课前准备:

  教师:电脑设备、各种颜色彩纸、工具材料、板刷。

  学生:彩笔、各色彩纸、水粉色、有关春天色彩的图片材料。

  教学设计:

  1、游戏导入。

  (1)教师说: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你可以跟着音乐唱起来也可以动起来。你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吗?《春天在哪里?》。

  (2)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原有的自然界的`体验产生回忆,启发学生的想象。

  2、展示图片。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画面。

  (2)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感受春天的色彩。

  3、交流。

  (1)教师说: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描述一下春天。

  (2)教师启发学生除了绘画方法还可以通过音乐、诗歌、舞蹈等多种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春天,并组织学生讨论。

  4、欣赏感受。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用不同方法表现的春天的色彩。

  (2)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在我们的绘画作品中点、线、面是美术的最基本的语言,有了它们,我们的作品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5、学生创作。

  (1)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合作,根据他们的意愿画出春天的色彩。

  (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评价。

  6、课后拓展。

  课后试着画画荷花的色彩归纳。

七年级美术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包括主要历史时期、流派和代表画家。

  通过鉴赏具体作品,学生能识别和理解不同朝代绘画的特点和技法,如唐宋工笔画、元明清文人画等。

  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细节的洞察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组织学生参与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古代绘画的主题内容、构图布局、色彩运用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使学生直观感受古代绘画的魅力,并学会查阅和整理相关背景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通过赏析古代美术作品,启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及课前预习情况,确保学生携带教材及相关学习资料。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新课导入

  通过提问或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询问学生对中国古代知名画家或名作的了解程度。

  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美术作品图片,引入关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概述。

  三、主体教学

  发展脉络讲解: 分阶段介绍各历史时期的绘画特点和发展成就,如汉代壁画、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萌芽、唐代的繁荣多元、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兴起等。

  作品鉴赏: 精选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度解析,包括但不限于《洛神赋图》、《五牛图》、《溪山行旅图》等,结合作品解读其艺术特色和社会文化背景。

  小组研讨: 分组让学生自行挑选一幅作品进行探讨,引导他们从画面元素、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课堂活动

  可以安排一次小型的模拟展览活动,让同学们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制作展板介绍某一件古代绘画作品。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强调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作业可包括撰写作品赏析报告、绘制模仿古代风格的`小画作或者准备下节课要讨论的作品的相关资料。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用于播放高清画作图像和视频资料。

  相关书籍、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补充材料。

  注意事项: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难度和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七年级美术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课的具体内容是学习面具的设计制作,并进行表演活动。

  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是一种纵贯古今、遍及全球的重要文化现象,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形式。我国事面具产生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直到今天它的原型和影子仍然在我国民众心理上、民俗上、文化上和艺术上发挥着作用。

  面具的制作和表演是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很好的切入点,因此,本课的编写改变了以往只侧重于面具的制作技法而忽视美术文化学习的做法,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的起源、演变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情感态度和审美习惯等,通过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材料特点、人物特征,认识面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面具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尊重、保护和发展意识。

  本课内容可安排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以“收集、交流、欣赏、探究、评价”为主,广泛、深入了解面具文化;第二课时以创作实践为主,根据校园艺术节表演需要,引导学生准备材料、确定方案、分工合作、完成作品,并进行小型模拟表演,为演出做准备。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处理。

  教材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第一个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收集各类民俗活动中的面具资料,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认识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认识面具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面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

  2、能分析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了解面具在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方法,初步学会面具的设计与制作。

  3、通过自编自演面具表演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领略面具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体验面具带给人们的乐趣,提升关注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面具的由来和演变发展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不同理解。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及表现形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教学方法

  直观感受、讨论、欣赏、观察、发现、情景、讲授、演示、比较等

  评价要点

  1、能否自觉地以艺术的眼光关注并分析具有民族特色的面具。

  2、能否运用美术术语对面具作品进行评述。

  3、能否按照所学的方法步骤细致地完成面具制作过程。

  4、能否联系以往所学的设计内容积极交流。

  5、能否积极参与面具表演活动,并体现出对这一古老艺术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表、面具实物及范作、相关图文资料等。

  学具:制作面具的各种纸、胶水、剪刀等工具材料,面具表演用的道具和音乐光盘等。

  教学设计示例

  第1课时

  一、游戏导入

  课前让几个学生戴上面具,交换服装,伴着上课铃进教室,其他同学猜其姓名。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起学生探究面具的兴趣。

  二、面具知识的介绍

  1、引导学生把搜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展示,师生交流对面具文化的了解。

  (1)古代面具的`由来、意义和功能。

  (2)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面具的造型特点及风格。

  (3)面具的材料及色彩特点。

  (4)现代面具的功能。

  2、提问:现代社会中,面具都运用在哪些方面?

  思考交流:家具装饰、表演、狂欢节、物品的设计等。现代面具是人们去旧迎新、欢歌劲舞、交流情感时常用的装饰。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现代面具图片,加深对面具的了解。

  三、讲解面具设计的制作方法

  按照以下步骤讲解面具的设计制作方法:确定角色——选择材料——设计形象——剪裁部件——拼接组合——添加装饰——调整完成。

  四、学生制作面具

  在教师介绍面具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进行设计与制作。

  学生思考:

  1、设计什么风格的面具?(粗犷、奔放或细腻;写实或抽象)

  2、运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色调统一或对比强烈)

  3、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方法?(平面或立体)

  要求:面具造型色彩夸张独特,符合表演角色个性。

  五、教学反思

  面具的制作和表演是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很好的切入点,因此,本课中我改变了以往只侧重于面具的制作技法而忽视美术文化学习的做法,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的起源、演变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情感态度和审美习惯等,通过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材料特点、人物特征,认识面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面具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尊重、保护和发展意识。

  第2课时

  1、才艺展示。

  分别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本组设计好的节目,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为了使节目更生动,可以考虑分组设计音乐、旁白、服装、道具等。

  2、互动点评

  发给每人一张评价表,对每组节目给予评价。

  3、交流体会

  将全班同学的面具贴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同学评价(从面具及表演两方面)提问: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设计的面具?为什么?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表演的节目?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赞美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

  4、教师总结评价。

  本课应体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学生的探究和体验。另外,在设计面具和表演节目环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流露及情感的表达。节目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所思所想。

七年级美术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 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脸谱艺术富有的图案美及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对京剧 脸谱艺术的欣赏能力。

  2、实践目标:①学习按步骤临摹京剧脸谱。②根据谱式、颜色所代表 的含义分组合作设计一套京剧脸谱。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 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学习京剧脸错知识、设计制作京剧脸谱。 2、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通过多媒体、范画解决)。 3、难点:学习京剧脸谱图案的设计制作,线条要流畅、和谐;色彩要均匀、清爽。

  三、教具学具:

  1、学生:

  第一课时:脸谱资料、铅笔。制作好的脸谱底板。

  第二课时:脸谱资料、水粉色、调色盘、毛笔。

  2、教师:

  课本、京剧脸谱资料、图片、录像、CAI课件。

  四、教学建议: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较强,对“ 时、空”观念也比较明确,理解记忆、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有一定的水平,有意注意占优 势,并且能长久保持,兴趣稳定。模仿能力创造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 京剧脸谱艺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不十分了解的知识,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 的表现欲望。

  教材分析及教法设计:1、教材分析:脸谱是中国戏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以写实与象征相合的艺术夸张手法 , 鲜明地表现某些男性人物的面貌,揭示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脸谱 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脸谱艺术历史修久,它是起源与面具有密切的关系。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

  京剧脸谱通常分净角与丑角脸谱两大类。约有十余种谱式,净角主要有:“整脸”、“ 三 块瓦(窝)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花脸”、“歪脸”等。丑角谱式较少有: “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几种谱式。

  京剧脸谱的颜色一般以某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这种颜色成为“主 色 ”,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每个脸谱至少用三种以上的颜色,各种色彩显示 不同的作用与象征,可以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京剧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 本课学习内容,能在理解教师意图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

  2、教法设计 本课教学属于中学七年级工艺制作课,是学生在学习色彩知识的基础上,对色彩知识掌 握的延伸、巩固,并学习运用色彩知识进行创作。 针对学生特点在教法设计上采用:

  ①、观察理解法:七年级学生观察想象能力的比小学生丰富,他们的感受能力很 强,有耐心。在观察事物时能自己思考分析事物,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模糊到清楚,帮助 学生完成由抽象的主观认识发展到具象的理解认识。

  ②、分析比较法:七年级学生有恨强的观察理解能力,他们能够分析比较出不同物象之 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寻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来认识教学内容,理解教学意图。

  ③、指导制作法:教师要在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绘制京剧脸谱,但不能 越俎代疱替学生选择谱式、色彩。让学生分组讨论后选择自己喜爱的谱式来绘制。

  ④、多媒体演示法:本课件采用网页制作,以小结件形式融于网页之中。美术课教学需 要大量使用图片、范画,教师也要示范画给学生看,这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利用多 媒体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接受到大量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很快地进 行范画演示,师生互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享受和乐趣,对教学内容更感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五、教学多媒体设计:在本课教学中使用了CAI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含有电影、声音、动画、演示过程等内 容。CAI课件的使用性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清楚、更快捷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卒。也 使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环节,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谱式 步骤一:导入新课〔播放〕:——京剧唱腔片断《铡美案》、《古城会》。 1、提问,哪位同学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你知道这是什么艺术? ②为什么包拯、关羽、曹操脸上都有许多的图案和颜色? 引导学生小结:京剧,角色图案和颜色是用来舞台化妆用的。 2、教师总结,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在京剧中有些人物的脸上有一些图案和颜色,是京剧特有的舞台化妆艺术。这种用来化妆用的图案和颜色在京剧中叫脸谱。 (板书:京剧脸谱) 〔课件演示〕:(出示脸谱资料) 京剧——舞台化妆——脸谱 3、教师提问:如此美丽的脸谱,你们想不想把它表现出来? 学生回答。(略)

  步骤二:介绍京剧脸谱知识。点击:〔课件播放〕——古代面具——京剧脸谱资料。 1、起源: 教师讲解:京剧脸谱的起源与画具关系密切,人类早期的战争面具,傩舞面具、汉代百 戏假面具都是戏剧脸谱的远祖。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 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2、意义: 讨论:京剧中为什么要用脸谱化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脸谱是京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是用写实和象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人物 的形象进行夸张,以突出、强化人物的生理特征——面貌及个性,而采用的一种手段,用来造成舞台的效 果。 3、京剧脸谱的艺术价值: (请学生谈一谈京剧脸谱的美感) 教帅总结,脸谱既是一种舞台化妆,同时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 欣赏价值,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4、脸谱在京剧中的运用: 问:京剧中那些角色运用脸谱化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京剧中的脸谱通常用于“冷角”和“丑角”两大类人物形象的化妆上。生、旦角很少用。

  步骤三:京剧脸谱的谱式: 〔课件出示各种谱式〕学生谈各种谱式的特点。 教师总结:京剧脸谱在应用和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谱式,约十余种,这是其中的五种 。 介绍特点: ①整脸:在整个面部涂一种主色,不勾花纹,而是在主色上画出眉、眼、口、鼻的纹理 ,这种谱式称之为“整脸”。 ②在整脸的基础上,用黑色把眉、眼、鼻等在颜色上突出出来,使前额、左右面颊呈现 出三块明显主色,平整的如同三块瓦,称之为“三块瓦脸”或“三块瓦窝”。 ③从脑门顶至鼻了尖,用黑色或其它颜色的立柱纹与眼窝大体呈“十字”形,额头涂白 ,有灰色小圈眉了,此种谱式称之为“十字门脸”。 ④与整脸相反,脸谱色彩、构图最复杂的称之为“碎花脸”。 ⑤色彩、构图小对称,表现人物形象反常、卫陋的脸谱谱式,称之为“歪脸”。

  步骤四: 1、演示作业过程:〔播放——演示课件〕 ①在画好的脸谱外形上定出左右的中轴线。 ②定出眉、眼、口、鼻的.位置。 ③用铅笔勾画脸谱纹样,勾画谱式时注意左右对称(歪脸除外)。 2、完成一副京剧脸谱的设计制作。 3、〔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a、可以独立设计制作完成,也可以与邻近几个同学合作设计完成一套京剧脸谱作业, 具体分工自己两议解决。如:水辩传、三国等。 b、本课时完成谱式的铅笔稿勾画。 c、注意事项:1、自选谱式; 2、左右对称(歪脸除外)

  步骤五:学生课堂练习,教师巡回进行辅导: 定中轴线、五官位置: 勾画谱式: 〔课件同时播放勾画谱式过程〕

  步骤六:课堂总结 选优秀作业让作者自己点品:其余同学提出优,缺点;教师表扬优点,不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

  第二课时:

  步骤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课件播放〕——京剧脸谱资料。

  步骤二:学习新知识——脸谱色彩知识 1、教师提问:那位同学知道京剧脸谱上的颜色是起什么作用的? 学生回答(略)。 2、教师讲解:在京剧脸谱上有许多的颜色,这些颜色都有一定的含义,不可以随便乱 用。 京剧脸谱的颜色是以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这种颜色称为“主色” ,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艺术家用红、蓝、白、黑、金、紫、银等颜色,以 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中复杂的人物形象。重在形、神、意三个方面,表现 人物的忠、好、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 3、你能说出各种颜色各代表什么意思吗? 学生讨论(略)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京剧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主色一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 格、气度。 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 蓝色一一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 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 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 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大虬。 黄色——代表袅勇、凶猛的人物,如:字文成都。 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 金、银色——现各种神怪形象。〔教师讲解同时课件演示——脸谱资料〕

  步骤三:着色方法 〔课件演示——涂色过程〕 1、先从白色入手,将所有白色涂满, 2、再涂颜色,要按由浅入深地顺序涂, 3、最后着墨色

  步骤四:作业要求:〔出示课件〕 1、完成铅笔稿着色 2、注意事项: ①每个脸谱至少有三种颜色。 ②着色时先勾边线再涂染

  步骤五:课堂练习 学生分组完成作业——涂色 教师巡回辅导帮助学生完成。

  步骤六:点评作业 方式:学生将制作完成的作业戴在脸上,学生互相展示、观看、评价,教师鼓励学生 认真完成制作,表扬有创意的作业。

七年级美术教案6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课程色彩知识起始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着重利用大自然丰富而美丽的色彩现象引导学生对色彩产生兴趣,对色彩进行初步了解和认知,认识光线与色彩的关系,认识色调的形成,学会用色彩去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的愿望。同时促进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色彩知识和造型表现能力,但平时缺少观察和注意,对色彩的认知还比较粗糙和简单,针对这一情况,本节课我主要设计注重启发学生发现色彩美,感受色彩美,认识色调,对本课的作业作简单的安排,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作分层次的布置,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与自信中学习本课。

  课题:《大自然的色彩》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单了解光与色的关系,感知色调。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丽色彩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培养学生运用任意色彩手段表现简单色彩关系和色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认真准备,通过欣赏、探讨和练习等方法掌握相关色彩基础知识,努力完成色彩作业和文字作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生学会简单的方法表达自己对喜爱的色彩。帮助学生逐步建树随时发现和欣赏美好事物的审美习惯。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知、感受并运用简单色彩手段表达自

  然界的色彩关系和色调。

  教学难点: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把真实景物或事物概括为简单

  的色彩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请欣赏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视频,这段视频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同学们谈的感受让老师觉得非常的精彩,我们感受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色彩绚丽的大自然,充满神奇的大自然,今天就和老师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色彩吧!(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探究

  大屏幕展示课题《大自然的色彩》,播放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图片。

  1.感受大自然

  神奇的大自然以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展现出迷人的景象和绚丽的色彩,诗人笔下赞美大自然的诗句也优美动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笔下的`美景。(设计意图: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

  提问:这幅画你能联想到那首诗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大自然的色彩如诗如画,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课本中的图片,找一找:你能从下图中找出几种主要色彩吗?

  近、中景秋天树叶的(金黄·橘红),夹杂着一些(灰紫色)的矮小树木。远处清澈的湖水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蓝色),湖边有(墨绿色)的塔松。再远处依稀可见的(淡灰紫色)的远景,共同构成一派绚丽多彩的秋色。

  通过上面的欣赏,相信同学们一定为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感到快乐和幸福,那么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色彩是怎么形成的呢?

  想一想:在黑夜里,没有光线的情况下,这些色彩还有吗?

  光线与色彩的关系

  光是由不同波长的七种色光合成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光线照射到物体上,因为物体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性质,所以会呈现不同的色彩。

  2.色调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色调不同的风景图片

  讨论:这几幅画的画面主要呈什么颜色?这些颜色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积极的回答)

  教师总结:表现宁静的蓝灰色调,橘红色的霜叶和黄色的水面形成的橙色调,绿色调的春天。

  色调的概念:色调:是指色彩运用的总体倾向。如红色调的晚霞、土黄色调的高原风景等。(课件展示相对应的图片)

  找一找:请同学们找一找下面作品中的色调?(课件展示色调突出的几幅图片)(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色调的理解。)

  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积极准确的回答,老师知道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色调的概念了。刚刚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感受了大自然艳丽丰富的色彩,五彩缤纷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美了的享受,下面时间就请同学们运用手中的画笔,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吧!

  3.创作实践

  回忆你印象深刻的大自然的色彩现象,用色彩归纳的方法将其画下来,并写出这一色调给你的感受。(如果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

  三.作业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自评,老师点评,小组推荐最优秀的作品放在班级作品展示栏上。对本节课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赞扬,对课中不爱表现的学生给予鼓励。

  四.本课小结

  大自然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大自然到处炫耀着五颜的色彩,大自然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大自然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我爱大自然。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视频和图片都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神奇的色彩,能够将学生带入情景中的氛围,课堂气氛较活跃,在对色彩表达这一部分,分层次要求,能使学生轻松完成。课中应在多注意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大自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授课中对光与色彩的关系讲解较简单,学生可能很难较快理解。

七年级美术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

  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品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

  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课后反思: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型:

  欣赏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三、教学难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部分学生亦可准备语言表演或肢体表演的节目。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教材P4)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4、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图例: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

  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四)其他艺术作品赏析。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提示1:实例可以是美术作品,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作品,还可以是文学作品。

  提示2:学生展示时,可出示实物,也可出示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还可进行语言或肢体上的表演

  (五)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毛泽东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3、映示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六)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起享受美吧!

  (七)课后拓展

  一、写一篇相关主题的小评论

  二、出一期相关主题的墙报

  三、开一个相关主题的班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立体的表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对立体物象的表达方法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特别是透视的表达方法。

  (2)、通过学生练习进一步讨论,使学生对透视的表达方法(成角)能做到基本掌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成角透视中的视点确定。

  (2)、准确的描绘透视图中物象的结构。

  三、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具准备:16开图画纸一张,HB铅笔、橡皮等。

  2、教师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丽动人的景色,富于生活气息的农家小院、层层叠叠的城市建筑、绿荫与鲜花簇拥的街道、峰峦起伏的风景等等,我们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表现生活中的动人的景色呢?下面就请有勇气的同学大胆的来抽取表现的题目,根据给出的元素把物象的空间关系表现好。

  1.太阳、山、水、树

  2.街道、两排树

  3.氢气球、天空

  4.6个人物在拍合影

  (同学们想出了很多表现物象空间的方法,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物象空间?)

  (二)、欣赏分析,掌握新知:

  1.物象空间概念:指包含有具体事物形象的三维立体空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

  例如:我们上课的教室就被称作室内空间;游戏、运动的草坪和操场通常又被称作室外空间。

  2.运用手绘线条图像表达出的物象空间显得清晰、简洁、美观,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七年级美术教案8

  教材:

  艺术一年级第一册第一单元

  课时:

  第二课时(共二课时)

  教学思路:

  加深学生对国粹艺术的认识,让我们在动手做脸谱和唱戏歌中体验戏剧,并参与表演,激发他们对戏剧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

  教学目标:

  1、唱会《唱脸谱》,学会简单的虚拟动作。

  2、了解脸谱在京剧表现中的作用,并绘制简单的脸谱。

  3、拓展课的内容:提高学生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所学虚拟动作及绘制脸谱综合表演,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歌曲的.感染和。

  教具准备:

  《唱脸谱》伴奏带、纸、画笔、颜料、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复习

  1、音乐:

  a、复习歌曲《唱脸谱》。

  b、复习京剧知识

  (1)产生至今约200多年

  (2)分类①传统京剧(《铡美案》);②现代京剧(《红灯记》)③当代戏歌(《唱脸谱》)

  2、美术:欣赏并复习点线面知识,对称与均衡;

  3、音乐:

  学生跟伴奏复习歌曲(唱得不错,但还缺少什么?)--引入新课

  在京剧表演中,除了唱腔,还有配合唱腔的动作神情。

  二、认识与体验

  音乐:

  1、学生分组讨论:歌词中的角色有什么动作表现?

  2、学生进行表演。

  3、教师示范:兰花手、虎口掌、剑指导。

  学生学习模仿:强调兰花手表现女性曲雅、秀气、虎口掌,表现男性的勇猛、刚直。

  美术:

  1、京剧表演除了唱腔动作神情之中,他们的行动也引人注目,脸谱尤为突出。脸谱的作用?塑造个性。

  2、《唱脸谱》中的各个角色都有什么样的个性呢?

  通过上节课布置查资料任务,请学生讲一讲?

  3、分别讲角色故事,总结人物个性。

  4、脸谱的颜色。(1)特点:鲜明(观察总结)

  5、为脸谱上色。(教师参与)

  三、表演展示

  1、制作脸谱面具。

  2、学生表演《唱脸谱》(加上动作,戴上面具)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1、中国其它剧种。

  2、请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

七年级美术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能够了解光于色的关系,感知色调,培养学生感受大自然美丽色彩带来的变化,感知大自然的色彩。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课本学习,通过欣赏,讨论等方法掌握相关色彩基础知识,努力完成好色彩作业。

  (3)情感性目标:感受自然现象,大胆表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识别能力。

  (4)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大胆表现、乐于交流、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观察和记忆色彩,感受并运用简单色彩手段表达自然界的色彩关系和色调。教学难点:表现方法的运用以及整体色彩的把握及创新表现。

  教学资源:(1)教师:各种颜色彩纸、工具材料、板刷。(2)学生:彩笔、各色彩纸、水粉色、有关春天色彩的图片材料。

  教学流程:一、导入一段"蝉”录音资料?”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观察、记忆、想象,聆听声音并思考这声音给大家带来的感受。)

  引入表现大自然色彩诗词,例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通过课件播映或图片欣赏一些自然界的色彩现象,展示教学课件及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开阔眼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想象诗词中描绘的景色,欣赏课件图片。

  看书第一图,分析图中出现的几种主要色彩;近中景秋天树叶的金黄,橘红,夹杂着一些灰紫色的矮小树木;远处清澈的湖水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蓝色,湖边有墨绿色的塔松;再远处依稀可见的浅灰紫色的远景,共同构成一派绚丽多彩的秋色。提问:大家感受到这些色彩的丰富和美丽了吗?平时大家注意过身边的景色变化和色彩现象吗?再看看下面两幅例图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展示欣赏,思考并作出回答。漫谈自己以往对色彩的一些印象。分析两幅例图的色彩关系,研究其不同之处。

  要求学生便看书边思考这些美丽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在黑夜里,没有光线的情况下。这些色彩还有吗?引出并讲述光照与色彩的关系。光是有不同波长的七种色光合成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光线照射到物质上,因为物质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性质,所以会呈现不同的色彩。结合书上范图和刚刚欣赏过的课件,图片、组织学生围绕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现象进行讨论。学生活动:讨论自己看到资料或亲历过的`色彩现象等。课堂练习:请同学分析书上范图<荷花>这幅图的主要色彩关系.

  学生活动:分析范图中的主要色彩关系:主要有大面积的绿色和粉色,但绿色右上角深一些,莲蓬稍微发黄,下面的花蕊上土黄色的,花瓣尖上粉色稍重,下方浅。组织学生讨论色调的形成,展示课件或教学图片,说明色调常见于生活且常用于设计和绘画中。带领学生分析黄色的花朵,红色夕阳、紫色花朵等范图,指导学生研究色调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析右页的四幅图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色调的理解。

  学生活动:讨论,可谈生活中的设计,绘画中的相关情况,展示自己的图片。和教师互动分析作品色彩,发言、分析常见于生活中的作品色调。讨论、交流、并作画,启思联

  想教师启发学生除了绘画方法还可以通过音乐、诗歌、舞蹈等多种方法来表现美丽的大自然,体现学科的综合性,让学生体验、感受艺术表现的多元性。三、观察联想,合作探究。(说一说)学生出示收集到的有关四季景色的图片。1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探究的结果。2教师出示课题:春天的色彩欣赏感受,拓展思维设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绘画作品中点、线、面是美术的最基本的语言,有了它们,我们的作品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作业时段:感知大自然的色彩,分组对四个季节进行描述,并构思四季的色彩。

  分组进行比赛春、夏、秋、冬四季绘画表达,6人小组共同合作,根据意愿画出春,夏,秋,冬天的色彩。(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创新设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展示,教学评价:学生展示作业,并告诉大家是怎样想的,怎样表现的

  教学反思:课堂中只有实现角色互换,才能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完成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七年级美术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概述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要发展历程,如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特点。

  识别并介绍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流派和代表画家及其作品。

  学习分析和鉴赏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技法、构图、色彩运用等要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摩和讲解经典画作,引导学生掌握欣赏古代绘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个人感受,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激发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传承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短片,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概述中国古代绘画概况

  按照历史时期梳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

  强调各个时代绘画风格的变化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精选作品赏析

  展示并详细介绍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绘画作品,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魏晋南北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代)等。

  分析画面内容、艺术手法及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实践活动

  让学生分组,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古代绘画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汇报展示。

  或者尝试模仿古代绘画技法,创作一幅表现现代生活的“古风”画作。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四、作业布置

  完成一份作品欣赏报告,或者绘制自己的“仿古”绘画作品。

  五、课外拓展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实地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原作,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感悟。

  在实际编写教案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来详细设计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七年级美术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对印原理和制作的方法。

  2、通过讨论、探究、小组合作,学生能大胆尝试多种对印方法,主动探究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对印作品。

  3、通过探究学习,体验集体制作的乐趣,学会交流,分享成功的快乐。

  重点

  掌握涂色方法和压印的方法。

  难点

  如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不同媒材和方法制作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教学准备

  底版、水粉用具等

  教学方法

  演示等

  板书设计

  对印的乐趣

  1、折纸对印法

  2、单纸对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中,经常会有一些美丽的纹理引起我们的兴趣和遐想,你知道这是什么的纹理吗?

  那这些实物上的纹理是怎么复制到纸的上呢?

  板书:对印的乐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对印

  对印是独幅版画的一种制作方法。通过在底版上涂色、压印得到丰富而奇妙的肌理效果。

  2、折纸对印:

  (1)欣赏书中的《瓶花》、《蝴蝶》这两件作品是怎样对印出来的?

  (2)学生讲解制作要点

  3、单纸对印:

  (1)欣赏书中的《熊》等作品。

  (2)介绍单纸对印的方法

  (3)出示所形成的图形:像什么?变转角度像什么?

  (4)展示有新意的作品,请同学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和独特之处,以及画面的色彩层次和肌理变化给人的感受。

  三、课堂练习

  分析画面构图方法

  四、展示、小结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没有形成具体形的同学,看看你的画面有没有可取的部分?能不能和小组同学组合出一件对印作品?

  看演示,猜想。

  思考,讨论。

  小组研究后回答。

  欣赏后研究对印方法。大胆尝试。

  谈一谈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比较单纸对印与折纸对印的异同。

  观察。

  看教师完成的图形展开联想。到前面添加使之成为一个具体的事物。

  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过程。

  结合想象出的内容适当添加。

  展示,评价。

  小组合作完成一件新作品。

  课件出示各种纹理。

  板书。

  提问:什么是对印?

  小结。

  提问,引导学生制作。

  小结对印要点:

  1、颜色饱满

  2、水分适中

  介绍单纸对印

  演示。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提问:印完后可以如何布置画面才能使画面更有情趣?

  引导。

  利用各种纹理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以前了解到的`版画与本课的对印知识相联系起来,并为以后的版画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对印时要注意色彩及水分的控制。

  通过教师的演示,解决本课的重点。

  以教师完成的作品引导学生联想,并鼓励学生到前面自己动手添加,解决本课难点。

  指导学生注意画面的构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五、教学修改、反思

  本课面对的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印在小学的美术课中便已尝试过,既熟悉又充满诱惑力,而且对印的方法易于理解、接受和操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制作欲望和兴趣。但由于过多的接触了一些具象知识,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本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进行创造活动。

七年级美术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宋代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和成就,理解其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赏析具体代表作,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风俗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及对美术作品的解读技巧。

  使用多媒体演示、实物或复制品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作品细节,感受中国古代美术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认识到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以及艺术家在记录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利用简短的历史背景介绍引入宋代美术发展的大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体讲解:

  简述宋代绘画的特点,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和风俗画的风格变化及其代表画家。

  深入剖析《清明上河图》或其他选定的宋代作品,从画面布局、色彩运用、技法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实践操作与互动: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幅宋代画作的电子版或图片资料,要求学生模仿鉴赏课程中所学的方法进行探讨,并向全班汇报心得。

  观察讨论:组织学生针对作品中的生活场景、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展开讨论,思考这些作品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对比宋代与其他朝代美术作品的异同,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

  讨论和思考宋代美术作品对于现代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其在全球美术史中的地位。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宋代美术的独特性与影响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加深对中国古代美术的理解。

  作业布置:

  完成一篇关于某一件宋代美术作品的赏析报告,或者尝试描绘自己心中的“当代清明上河图”,展现现代社会生活景象。

  三、教学资源准备

  《清明上河图》或其他宋代代表性美术作品的高清图像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播放作品影像、动画演示等。

  相关教材及补充读物、网络资源等。

七年级美术教案13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

  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格尔尼卡牛头:德国法西斯马;西班牙无辜百姓课后反思: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型:欣赏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三、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部分学生亦可准备语言表演或肢体表演的节目。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

七年级美术教案14

  教材分析

  1.节是设计*应用 本节课不仅重视面具的设计制作技术,更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的由来,演变和不断变化的过程及各个国家、民族、地地域对面具的理解,并运用不同质地的材料,造型创作面具。

  2.本节核心是选择不同材料,设计制作立体面具,学生可结合校园活动不同主题头戴面具进行表演。

  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较好,对于面具设计*应用的.设计制作知识掌握不够。作品立体感不强。

  2.概念化美术创作现象比较多重束缚了学生的美术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培养和锻炼。

  3.应抓住学生个性特点和趣点传授本课知识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要解决好的难点。

  教学目标

  1. 欣赏面具艺术,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

  2.通过欣赏,了解米啊局在表现人物外形特佂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选用恰当的材料,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技法,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立体或平面的面具设计制作,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4.举办面具表演活动,体验面具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对材料的理解(材料的色彩、肌理等)和对材料的综合利用。

  2. 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

七年级美术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对印原理和制作方法。尝试多种对印方法,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对印作品。并通过分小组制作,体验集体制作的乐趣,学会交流,懂得合作与分工,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的重点:掌握涂色方法和压印的方法。

  (三)教学的难点:如何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不同媒材和方法制作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四)课前准备:

  学习材料:底版(玻璃、木板、布料、塑料板、不易吸水的纸板、垫板)、颜料(水粉、水彩、油墨、油画颜料、调色油)、浆糊或胶水、涂色工具、作业纸(不吸水的挂历纸背面,光滑的名信片或贺卡等)。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通过画、印等方法,制作对印版画。对印是独幅版画的一种制作方法。通过在底版上涂色、压印得到丰富而奇妙的肌理效果。 使学生了解对印原理和制作方法。尝试多种对印方法,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对印作品。并通过分小组制作,体验集体制作的乐趣,学会交流,懂得合作与分工,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引导学生在对印表现活动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尝试多种对印方法,表达兴趣与情感。对印中最大的问题是水与色的关系问题,教师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水多时引导学生压印再叠印效果较理想。水少时便于一次压印同时旋转。多种颜色印纹涂色时尽可能不混合,使其自然混色。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

  (一)设疑导入:

  教师在玻璃板上涂色,放纸压印,让学生猜猜:纸上会出现什么呢?教师揭纸展示,学生愕然,原来是一个怪怪的人脸,学生在哄笑中激发了兴趣。也可将自然界形成的石纹、石形、木纹、叶纹等变化万千的图形造型做成课件让学生观赏,同样可以起到诱发学生从自然形成的纹、形中发现美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上讲授的两种制作方法,抓住关键点,自己动手尝试对印制作方法,针对可能出现的困惑和技法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提几个问题起提示和思考作用:不同厚薄的色彩产生怎样的效果?不同轻重的压印产生怎样的效果?不同的底版产生怎样的效果?先涂深色再涂浅色或先涂浅色再涂深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怎样得到自己想要的图形?通过思考和尝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感悟和认识。

  (三)拓展创新:

  教师在玻璃底版上从冷到暖地有序涂色,覆盖上比涂色大一倍的纸,用右手掌按住纸面中央,左手拉住靠近身边的纸角一起旋转45度左右。产生变化丰富并具动感的肌理。请学生也来试试看,能不能发明一种新的对印方法,要做到别具一格。完成后请学生大胆地到台前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和独特处,以及画面的色彩层次和肌理变化给人的感受。其他的学生也可谈谈对他人作品的视觉感受。

  (四)作品展示:

  对本小组的作品汇总进行集体讨论,看看某些具有自然景观效果的或某些类似于人物、动物的对印作品,能否经添加形成一张具象作品。对于某些不能添加的作品,能否结合其他同学的作品经过剪裁,组合成一张抽象作品。讨论之后或集体创作或指派一人主笔,完成本组作业。凡有创意的作品给予展示,全班评出最有创意奖。

  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对印中最大的问题是

  教案《七年级美术上册《对印的乐趣》教案及反思》,来自网!

  水与色的关系问题,教师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水多时引导学生压印再叠印效果较理想。水少时便于一次压印同时旋转。多种颜色印纹涂色时尽可能不混合,使其自然混色。

  (二)压印时纸张不可移动,可用小夹子或双面胶固定。(加说明图例)

  (三)当采用吸水性强的材质做底板时。颜色要水少色浓。

  三、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2个步骤进行,首先观察学生对制作与拓展创新教学活动方式的参与热情,其次观看学生的对印作品。

  评价点:

  (一)学生是否对对印制作有兴趣?是否体验到快乐?

  (二)能否在美术活动中大胆地运用色彩压印,得到各具特色的对印效果?

  (三)能否凭借不同的工具材料制作自己理想中的作品?

  (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否提高?

  (五)有没有发明出新颖的对印方法?

  (六)能否进行自主学习和发挥合作精神?

  (七)是否与同学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对印的创作活动?

  (八)能否运用各种技法,有创意地进行创作活动?

  (九)按下表评价自己的作品(用短语自评)。

  自然天趣肌理效果色彩搭配独创性制作方法师生评价

  四、教学点评(教学反思):

  本课程属于[造型。表现]课。在教学设计上更注重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引导学生在对印表现活动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尝试多种对印方法,表达学生的兴趣与情感。由于本课的难度较低,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拓展创新,同时还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和深化创作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