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实用【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演示:圆锥体的体积1、2、3、4、5)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V=1/3Sh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教学例1
1、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四、随堂练习
1、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2)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3)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时数:18课时
课时安排:
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
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5课时
3、 比例的应用…………………………………….5课时
4、 整理和复习…………………………………….4课时
5、 单元测试……………………………………….1课时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绘制地图需要比例知识,在生产和生活还经常用到两种量之间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比
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另外,通过对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教者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节课中,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此外,教者还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设置思维通道,缩小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师适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本次的教学展示,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计新颖,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练习有层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
(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习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用具:课件、圆柱体的纸盒、剪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师傅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 (将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 长×宽 =底面周长×高,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 == C ×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课件演示: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实际应用
1、解决书上的例题
2、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 )形,也可能是( )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
3、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
4、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正方体呢?(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小结: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一个曲面图形转化成以前学的长方形,今天我们学习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也要运用转化的思想同学们猜猜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反复播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说演示过程,总结推倒公式。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删掉)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删掉)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出示一组习题
一个圆柱的半径4厘米,高3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个圆柱的直径12厘米,高3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个圆柱的周长12.56厘米,高3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直径,和底面周长和高,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4、教学例6
(1)出示例,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删掉)
(1)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2)学生见解例题,师补充
三、巩固练习
1、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直径是56厘米,高87厘米,水桶装多少水?
2、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半径是1.5米,高是2米。如果每立方米约中75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多少吨玉米?
4钢管的长80厘米,外直径10厘米,内直径8厘米,求它的体积。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或V=πr2h
例6: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教学反思:
以旧引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直观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利用“转化思想”的方法把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同学们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同学们的空间观念。
3.感受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性,产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物体在生活中的位置与图上位置的正确转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引发问题
1.介绍五子棋的下法,什么规则,如何获胜?
2.在黑板上与学生下五子棋,由于学生在座位上,只能口述摆放位置,由此引发思考,怎样才能简洁、迅速并且清楚地描述出落棋的位置?
在小小的游戏中我们都能发现数学问题,看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的存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都可以成为一个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手。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位置的表示方法。(课件出示)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介绍自己在班里的位置。
让学生明白,要想清楚的描述自己在班里的位置,必须要按一定的顺序。
2.统一要求,用"第几组的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在班里的位置。
同时板书出(第几组,第几个)的文字形式。
当我们排列成整齐的队列时,我们每个人的位置就可以用这样的两个数表示出来,举两个例子并板书出来。
板书:(第几组,第几个)
(6,2)
(8,1)
疑问:用一个数能描述自己的位置吗?
像这样的用两个数表示位置的方法叫做用数对表示位置,这样的一对数我们称它为"数对"。
板书课题:用数对表示位置。
再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在班里的位置。
3.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将学生座位抽象出平面图,在图中再次巩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横后纵),形成初步的坐标轴形式。(课件演示)
使学生明确:第几组表示的是列数,第几个表示的是行数,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说列数,再说行数。
难度稍微加大,变成利用数对来找相应的点,但由于是在学生熟悉的环境里进行,所以对于理解不难,为后面在平面图中找相应的点做下铺垫。
补充课题,用数对不仅可以表示我们每个同学在班里的位置,象这样在图中的某一个点的位置的也可以用数对表示。
物体在生活中的位置与图上位置的正确转换,是这节课的难点,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过渡进入平面图的研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可以更好的理解,使数学与实际生活更好的联系起来。
在其中强化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且研究出同一列的点,用数对表示时的'特点,同一行的点在用数对表示时有什么特点?
三、实践应用
(在第一部分中,学生已经对用数对表示位置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在这部分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对于出现的问题再进行反馈讲解。)
1.出示书中情景,利用"数对"解决图中问题。
公园导游图,用数对表示各个景点的位置。
让学生先自己说再与同伴说,最后上台汇报。
2.利用数对找点。
注意先找横坐标数再找纵坐标数。
质疑反馈。
四、拓展应用
1.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运用到类似的知识?
(1)在棋盘上标出数据,继续课前的棋局。
(这是一个运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游戏,利用游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进一步巩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且也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的一个例子。)
(2)介绍地图中用经纬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与今天所学内容相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将所学的内容放入一个更广泛的应用空间,让学生感受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性,产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的学习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那才是鲜活的,是有实际意义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比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
比例
引导提问:
(1)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3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4)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2.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1)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2)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3)出示表格。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填空。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分数
除法
(4)举例。
5:6= ( )÷ )
3.比、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用处。
(1)比的基本性质的用处?
①化简比。 0.12:2
②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方法结果
求比值
化简比
(2)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解比例: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②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并说明根据.师生共同评价.
4.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
②比例尺20:1表示
③比例尺0 30 60km表示
(3)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4)求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二巩固练习。
1.求图上距离。
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
2.完成课本练习十七第1、2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税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能力目标: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难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口答算式。(课件出示,点名回答)
(1)200的10%是多少?
(2)100吨的5%是多少?
(3)1000元的20%是多少?
(4)150万元的15%是多少?
(二)学生交流汇报,教师补充评价。相机点题并板书课题:税率
二、新课讲授
(一)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什么是纳税?(第一组)
2、税收有什么意义?(第二组)
3、税收主要分为哪几类?(第三组)
4、什么叫应纳税额?什么叫税率?(第四组)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点名汇报并作补充。)
(二)税款计算。
1、(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课件出示。)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点名汇报并作补充。)
2、计算税款。
(1)(课件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一人分析题意。
一人列出算式。
一人计算。
一人汇报。
(3)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点名汇报并作补充,并在课件上讲解。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某电脑公司4月份的销售收入为800万元。按销售收入的5%缴纳增值税。纳税后该公司4月份的收入是多少万元?(男生完成)
(2)小雨妈妈的月工资是4800元,按规定,超出3500元的部分要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小雨妈妈纳税后的`月工资是多少元?(女生完成)
(完成后师生共同在课件上订正。)
四、课堂小结(教师谈话,课件出示,渗透法制教育)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以便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根据国家规定应该纳税的集体或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特别是我们小学生朋友,作为国家的主人翁和接班人,要好好学习关于税收的相关知识,长大以后争做一名诚实、守信、合格的纳税人。
五、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六、板书设计
税率
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100﹪
应纳税额=税率×各种收入
营业税的税率=应纳税额÷营业额×100﹪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1.圆柱的侧面积。
课题圆柱的体积课型讲授课课时 总数1
教 学反 思
课题解决问题课型讲授课课时 总数1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五的第8——10题。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六的第8—10题。
教 学反 思
课题整理和复习课型复习课课时 总数1
备课人马志友
陈发秀审核人授课人授课
日期教 材
分 析本节教材内容是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圆柱与圆锥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更加明晰相关概念,灵活运用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归纳整理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
法制教育渗透知识点
教学用具圆柱、圆锥模型
教法、学法回归所学,理清脉络,形成知识体系。
课时序数
教 学 过 程动态修改栏
教学环节及内容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老师要检查你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2、揭示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知识梳理
1、结合教材第37页第1题,回顾圆柱、圆锥的特征。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
4、知识应用。
1、结合教材第37页第1题,回顾圆柱、圆锥的特征。
(1)圆柱的特征。
(2)圆锥的特征。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37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2)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V= Sh)(3)做第37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圆锥体积的部分。
4、知识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第37页第3、4题。
三、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七的第1、3、6题。
四、分享收获本单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税率(课本第10页例3)
教材分析:《税率》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在学习了折扣、成数之后的又一类百分数应用题。教材首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说明了纳税的含义以及税收的用途。四幅图分别体现了税收在国家基础建设和公益事业的作用与意义,指出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教材通过小精灵的提问,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纳税的种类以及应纳税额与税率的概念,理解应纳税额、各种收入与税率三者的关系。教学中,最困难的并不是计算本身,而是对于税种、应纳税额及税率的确定。例3是以营业税为例,教学应纳税额的具体求法,其实质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本节课我首先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解决例3,再学习“做一做”,读题以后,让多几个学生谈谈“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理解,降低学生审题的难度,再让学生自主解答,最后对比“做一做”与例3,总结出具体纳税额要分清楚有没有免征额。
学情分析:我班的学生已经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类知识。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求各种税收的应纳税额,其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我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教学目标:
一、决定利用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降低难度;
二、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共同探索出求应纳税额的解答方法,充分体现出老师的指导作用及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税收的作用,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了解常见税种,会运用百分数知识正确计算应纳税额。
2.能力目标:通过对各种税种的学习,提高学生辨别比较的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懂得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树立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会运用百分数知识正确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难点:应用税收知识,辨别、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迁移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前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口答,复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知识。]
1、100的3%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吨?
3、70万元的20%是多少万元?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点一:税率相关知识。
1、结合第10页的4幅图,顺利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很顺利的引入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1)学生谈谈从图里看到了什么。
老师:国家把城市规划得这么漂亮,民生也搞得这么好,科技日渐发达。要搞建设,需要大量的金钱,这些钱从哪里来呢?这需要纳税。今天我们来学习税率。(板书课题:税率)
(2)紧接着介绍税收的作用,教育学生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2、学生按以下题纲自学课本:
(1)你知道哪些纳税项目?
(2)你能根据应纳税额、税率的概念用公式表示出应纳税额、税率、各种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老师做好板书整理。
(1)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
(2)缴纳的税款叫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3)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税率=各种收入
(二)探究点二:探索计算应纳税额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纳税、应纳税额和税率等专业术语,并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出应纳税额的解法。]
教学例3。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网
2、结合例3,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营业额、什么是税率、什么是营业税、什么是应纳税额。在弄清以上这些相关概念之后,学生尝试解答例3.2
3、小组合作学习:
A、认真思考,试着列出算式。
B、小组之间互相说说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4、小组汇报解题过程,集体订正。
30×5%=1.5(万元)
5、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注意分析那个是收入,哪个是税率。
(三)探究点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对例3进行扩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税收的复杂性,明白具体的纳税额要仔细分析。]
1、出示课本“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2、多请几个同学谈谈“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帮助学生审题。
3、学生尝试解答。
4、集体订正。
5、对比例3与“做一做”,总结出具体纳税额要分清楚有没有免征额。
三、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1、填一填。(进一步巩固、熟悉纳税和税率这两个概念)
(1)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把()或()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税率是()与()的比率。
2、判断。
(1)纳税不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2)某歌星举办个人演唱会,共收入120万元,按20%缴纳税款,这位歌星应缴纳税款24万元。()
(3)小明的爸爸得到一笔3000元的劳务费用。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部分要按20%的税率缴税。这笔劳务费用应交税:3000×20%=600(元)。()
3、课本第14页第6题。
李老师为某杂志审稿,得到300元审稿费。为此她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4、李叔叔买福利彩票中了12万元,按规定应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李叔叔实际得到多少万元的奖金?
5、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
(1)华润超市8月份的营业额是1400万元,交了70万元的营业税,营业税的税率是()。
A、1400÷70 B、70÷1400 C、1400×70
(1)一辆轿车标价10万元,国家税法规定,应按10%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爸爸买这辆车实际花了()万元。
A、10+10×10% B、10-10×10% C、10×10%
(3)根据新个税规定,个人收入在3500——5000元之间,超过3500元的部分应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阮老师的月收入为4000元,阮老师税后的月收入是()
A、4000-4000×3%
B、4000-(4000-3500)×3%
C、(4000-3500)×3%
6、课本第14页第11题。
小丽家买了一套售价为32万元的普通商品房。他们选择一次性付清房款,可以按九六折优惠付款。
(1)打折后房子的总价是多少元?
(2)买这套房子还要按照实际房价的1.5%缴纳契税,契税是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进行回忆、归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把握,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当堂小测。
[设计意图:通过小测,以此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是26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7%缴纳营业税,这家公司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六、作业布置。
1、妈妈买了一瓶售价为100元的.化妆品,其中消费税大约占售价的25%。妈妈为此支付消费税大约多少元?
2、一个城市中的饭店除了要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以外,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建设税,如果一间饭店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是14万元,那么每年应交这两种税共多少元?
板书设计:
税率
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税率=各种收入
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30万元——收入
5%——税率
求营业税——应纳数额
根据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30×5%=1.5(万元)5%555555
答: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是1.5万元。
教学反思:
《税率》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在学习了折扣、成数之后的又一类百分数应用题。税率问题平时学生接触不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发现学生对这一内容特别感兴趣。本节课我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突出重点,破解难点,主要分为五个环节开展。第一环节是课题的导入。通过4幅图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感受税收在国家基础建设和公益事业的作用与意义,指出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第二环节是结合情景,探索新知。让学生根据提纲自学,了解纳税的种类以及应纳税额与税率的概念,理解应纳税额、各种收入与税率三者的关系。然后运用税率知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互相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解决例3,引导学生总结,要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注意分析哪个是收入,哪个是税率。再学习“做一做”,读题以后,让多几个学生谈谈“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理解,降低学生审题的难度,再让学生自主解答,最后对比“做一做”与例3,总结出具体纳税额要分清楚有没有免征额。
第三环节是课堂练习。本节课我能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巩固练习,体现出由浅入深,既有基础知识,也有提高练习,练习的形式也多样性,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谈他们的收获。最后一环是小测,通过小测,发现本节课掌握情况良好。总的来说,本节课的设计,能紧扣教学重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税种就有不同的税率,即使只是个人所得税这一项,因收入的高低不同,所适用的税率也不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辨别、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课堂氛围良好,许多学生都能大胆举手回答,主动参与,积极探讨。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应纳税额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主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
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①学生独立计算,并与同学讨论有什么规律。
②汇报交流,找出规律。
它们的规律是:
两个数的乘积规则: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新课讲授】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的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变换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变换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3.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9页第1题。
(2)完成教材第29页第2题。
①对,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②错。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不是三个数。
③错。0没有倒数。
④错。1的倒数是1。
(3)完成教材第29页第3题。
(4)完成教材第29页第4题。
(5)完成教材第29页第5题。
小红说得对。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75=1,的倒数是0.75,因为0.75=。
【课堂小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 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景
看上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例4: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直角思考: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
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
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图形的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独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2.总结
问题: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二、巩固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三、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看谁的联想最多?
出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 看到含有分率的句子,你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
(1)把女生人数看作“1” ——找单位“1”
(2)男生人数有这样的2份,女生人数有这样的3份。
(3)一共有这样的5份
(4)女生比男生多1份 ——份数
(5)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
(6)女生是男生的3/2 ——分数
小结:看到含有分率的信息,我们可以找单位“1”的量,也可从分数、份数等方面来考虑。
二、新授
1、完整例题2:在这个信息前加上条件“六3班一共有50人”和问题“六3班女生有多少人?”
2、说明:这是一道分数问题,解决分数问题的常规思路是怎样的?请你用常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交流解题思路。
5、提问:除了常规思路,这题还可以怎样解决?你是怎样想的`?
6、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指名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
(一)将关键句转化成份数来理解“女生有3份,男生有2份,一共是5份”
50÷(3+2)=10(人) 10×3=30(人)
(二)将关键句转化成分数来理解“女生占全班人数的3/5”
50×3/5=30(人)
7、结合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要将关键句转化成“一共有5份”、“女生是总人数的3、5”?而不转化成别的?体会不管转化成份数理解还是分数来理解,都要转化成和已知条件有关的信息。
8、小结:我们原来解题时,是把女生人数看做单位“1”,所以只能用方程(或除法)解答。今天我们学习了转化策略,就可以把单位“1”转化成题目中的已知量,这样就变成了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可以用乘法计算。(美术组人数是已知的,要求的是女生人数,找到女生人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学校美术组有35人,是合唱组人数的 5/8 。学校合唱组有多少人?
(1)你打算怎样转化?(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反思:为什么把美术组人数是合唱组的 5/8转化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8/5。
(3)小结:在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只要把题目中的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使解题的方法变得简单。
板书: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
2、练习十四5:
(1)看图填空。
绿彩带
红彩带
绿彩带比红彩带短 2/7 ,红彩带比绿彩带长 ()/() 。
(2)一杯果汁,已经喝了 2/5 ,
喝掉的是剩下的 ()/() ,剩下的是喝掉的 ()/() 。
3、练习十四6
(1)白兔和黑兔共有40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3/5 。黑兔有多少只?
黑兔只数占白兔、黑兔总只数的 ()/() 。
(2)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 3/7 ,还有48页没有看。 小明已经看了多少页?
已经看的页数是没有看的页数的 ()/() 。
4、只列式,不计算。(说说你是怎样转化的)
(1)修一条长30千米的路,已经修的占剩下的 2/3 ,已经修了多少千米?
(2)山羊有120只,比绵羊少 1/6 ,绵羊有多少只?
(3)甲数是乙数的2/3,乙数是丙数的3/4,甲、乙、丙三数的和是180,甲、乙、丙三个数各是多少?
5、有3堆围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的黑子和第二堆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 1/3是白子。这三堆棋子一共有白子多少枚?
6、思考题:
有两枝蜡烛。当第一枝燃去4/5 ,第二枝燃去 2/3 时,他们剩下的部分一样长。这两枝蜡烛原来的长度比是( ):( )。
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用转化思路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繁 简
用方程解答: 用乘法解答:
解:设女生有x人。
x+2/3 x=35
5/3x=35 35×3/5=21(人)
x=21
答:女生有21人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通过例1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及怎样求出总数等内容和理解。
通过例2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求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的方法。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并能应用原始数据和表格计算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复均数。
出示例1
问:要求七个班的平均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算出结果。
想一想: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解答。
通过计算让学生总结出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2
学生想:要求五年级平均每人做多少个,必须先求出( )和( )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
让学生总结求较复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完成137页的“做一做”
复习统计表
出示137页的例题。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看看计算的结果对不对。
完成138页的“做一做”
第二课时
复习统计图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让学生归纳整理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区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加深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初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统计图反映情况较为合适。
教学过程:
复习
回答
你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出示某电子仪器一厂和二厂在三个方面的统计图。
回答四个问题
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和快?
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综合上面的分析,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把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概括和总结。
让学生看书或出示140页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表。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听说过“杠杆原理”吗?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吗?可能大家都没有想到,杠杆原理的背后隐藏着数学原理,那就是反比例关系。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体验它的奥秘吧。
⊙实践与操作
1.明确提出活动要求。
“有趣的平衡”活动由三部分组成。
(1)制作实验用具。
(2)探索规律,体验“杠杆原理”。
(3)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
2.小组合作,自主活动。(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3.展示制作实验用具情况。
4.汇报探索到的规律。
观察实验二、实验三的操作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只有把它们移动到与中点距离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生2:若满足“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则竹竿一定平衡。
生3:在“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的刻度数增大,所放棋子数反而减少;右边的刻度数减小,所放棋子数反而增多。
生4:在“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所放棋子数和所在的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
5.活动小结。
“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在物理学上,这个规律叫做“杠杆原理”,拴绳的那个点就是杠杆的支点。
⊙典型例题解析
你能利用杠杆原理算出左边物体的质量吗?
分析 根据杠杆原理“左边物体的质量×左边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右边物体的质量×右边物体与支点的距离”进行解答。
解答 500×5÷2=1250(g)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内容。
星期日,爸爸带小明和妹妹到公园去玩跷跷板,小明体重44 kg,妹妹体重35 kg。如果要让跷跷板两边平衡,至少可以想出几种办法?
2.小组讨论、分析、解答。
3.交流、汇报。
(答案不唯一)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原理。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有趣的平衡: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悟到“折扣”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确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这一类应用题;
2.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能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的含义,并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应用“折扣”这个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在周末也出去逛了逛,发现一些店铺前面有这样的广告语(出示场景图片)。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回答“打折”……
师:另指两名学生问:“你认为呢?
师:同学们,打折是商家常用的一种促销手段,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打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讨的内容--折扣(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购物学生都经历过,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用拉家常式的`谈话方式展开全课的教学,在平淡之中见真实。
二、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内容。
生:自学反馈
生:自学后,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商店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
生:几折就是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师:大家真善于学习!这就是折扣的意义,我们来齐读一遍!
3、课堂练习
师:那你能结合具体的例子说一说吗?
生:直接回答就是百分之几十;
师:真不错!一下子就能说出百分之几十。
师:指着屏幕,请同学们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与同桌说一说。
师:出示教材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积极。那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声音读一读。
师:是啊,为了促销商品,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那现在我们就应用折扣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打折吧。请同学们根据自学要求自学例4的第(1)例。4、自学尝试(出示)
出示: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生:独立尝试解决。
生: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
师:全班交流(指名学生板书并说解题思路)
生板书:八五折就是85%,也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5%。
师:说得非常清楚。特别是通过现价是原价的85%这句话,我们就找到了单位1的量。
讲解:重点引导学生明白:八五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5%,原价是单位”1“, 单位”1“已知,要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元,就是求180的8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180×85%=153(元)
师介绍解题思路:“八五折”是现价是原价的85%,也就是求180元的8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那老师想问一下,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到单位1的量)
师:谁愿意再来说一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师:组织课堂练习(出示教材第97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说解题思路。
① 练习反馈:
师: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解决了问题,现在有一个更难一点的问题需要同学们解决,你们有信心吗?
5、出示: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10分钟)
师:请同学们读题之后先独立思考:如何求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想好的同学请举手。
师:有些同学有想法啦。请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同其他同学研讨研讨吧!
6、全班交流(学生板书、展示并说解题思路)
师:重点引导,打九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90%,原价是单位“1”, 单位“1”已知,要求便宜了多少元,就是求原价的(1-9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160×(1-90%)=16(元)
板书:
解题思路一:先求现价再用原价减现价
160-160×90%=160-144=16(元)
解题思路二:先求便宜的折扣再用原价乘便宜的折扣
160×(1-90%)=160×0.1=16(元)
师:学生说完之后,要求同桌互相说。
7、教师小结:(指着黑板)
其实打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进入生活,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便能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身临其境地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并在理解折扣的意义上生发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方法的优化 。
三、当堂训练、拓展提高
师:出示练习
(1)指名学生说图画意思,问:你认为上面的价格是现在的价格还是原来的价格?
(2)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问:可以怎样买?
学生练习后指出“五折”也可以说成“半价”
师:小雨用42元买回一本打六折的书,这本书原价多少元?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质疑。
(3)指名展示,说出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
利用这道题让学生联系“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知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型;设计这道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做事要考虑周全的良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师:《折扣》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真是学有所获。其实,现在的商场、店铺都喜欢在节假日搞促销打折,所以,请同学们以后尽量和你的家人在节假日的时候去购物,这样可以少花钱!
【教学反思】
本节课脉络清晰,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己都好象有这样的经历一样,又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解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与乐趣。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折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4-23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1-07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2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数学12-23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31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08-2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