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25 18:15:00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精华】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精华】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25的乘法口诀。

  2. 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的想法的`过程,从而理解乘法的意义。

  3.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1.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上信息口头编故事。

  2. 引导游戏活动,讲清游戏规则(根据画面提问题,你问我答)

  3. 指导观察方法,指名学生说说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的。

  4. 小组合作。

  要求

  (1)其中一个同学根据图上信息提问题。

  (2)另一个同学运用所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5. 全班交流反馈,互相评价。

  小组汇报,说出自己所提的问题和怎么解答,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二、深化理解,巩固提高。

  (送瓜果)

  2 5= 4 1= 9 3= 6 2=

  3 7= 4 3= 8 3= 6 5=

  三、找新家(第23页第3题)

  1. 让学生把图意讲一讲。

  2. 比一比,看谁找得又准又快。

  四、摘星星。

  理解图意,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题。

  五、对口令。

  写出得数是20的算式,可以是加法算式,还可以是乘法算式。

  比一比谁写得多。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充分利用情境图上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

  (2)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播放北京2008年奥运会影像资料,以及颁奖欢庆场面,激发学生热情,然后出示第17页情境图。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俄罗斯多几枚金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36-23=

  ①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②汇报交流。

  ③归纳算法

  A各小组代表上台板演。

  B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

  C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反馈练习。

  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独立完成后,指定2名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二、积累运用

  (1)集体完成练习三第1题。

  (2)合作完成练习三第2题。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四、总结提升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36-23=13

  3 6 3 6 3 6

  - 2 3 → - 2 3 → - 2 3

  3 1 3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玩扑克牌为载体的活动,使学生掌握算24点的方法,加强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用4张牌算24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魔术吗?瞧,刘谦叔叔正在表演魔术呢(课件出示刘谦表演魔术场景)

  刘谦叔叔是用什么来表演魔术的呢?

  今天小朋友们把扑克牌带来了吗?

  大家可别小看这样的一副牌,它里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呢?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说一说:

  1.扑克牌有哪几种花色?(红桃、黑桃、梅花、方片)

  2.扑克牌有哪些玩法?(小猫钓鱼、斗地主、掼蛋)(算24)

  今天,我们就用扑克牌来玩算“24点”点的游戏。

  (板书课题:算“24点”)

  请看(展示A~9),

  我们用扑克牌上的A到9来算“24点”。

  把A看成几呢?把A看成1。(A=1)

  然后从1~9中拿出几张牌,用“+-×÷”来计算,使最后的结果等于24。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二、展开活动

  活动一:新手上路——两张牌算“24”点

  我们来做个“对对碰”的游戏。

  要求:老师出一张牌,你也出一张,你的牌和老师的牌碰成24。

  (1)我出8(拿出牌)先想,不说话,把牌拿出来放在旁边,举手。预备——出!

  (请一位学生)你出的几?(屏幕显示3的样子)

  为什么?哦,3和8是一对好朋友(手拉手,好朋友状)三八二十四

  (2)我出4。每个人想好,预备——出!

  (选一个学生)你怎么出的?(屏幕显示6)为什么?

  哦,原来4和6也是一对好朋友,四六二十四

  (3)谁还愿意上来?我出9。预备——出!

  你们怎么都不出了?

  活动二:能手展示——三张牌算“24”点

  (1)我还是出一张8,请你们出两张牌来和它碰一碰。

  想好了后把你出的两张牌反过来放在桌上,放好的举手。

  把牌翻过来,同座位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算对的举手。

  汇报

  (2)老师再出一张牌4,你们拿两张。

  算算!

  (3)7、6、3这三个数能算得24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同桌商量?

  ③集体讨论你在上面发现了哪个数?

  看见它开不开心?

  为什么?(板书方法)

  ④同桌互相说方法

  (4)2、3、4这三张牌怎么想?

  (5)9、8、3这三张牌呢?(过程同上)

  活动三:高手擂台——四张牌算24点

  我们玩“算24”的游戏时,通常要用4张牌,每张牌只可用一次但不能不用。

  我先来出4张牌,你们试试。(电脑显示)

  (1)1,1,1,8

  这4张牌能算出24吗?算出来的就轻轻的举起你的左手,不要告诉别人,让别人再仔细想想。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电脑显示)1+1+1=3 3×8=24

  (2)1,2,5,8

  汇报(电脑显示)5-2=3 3×8=24

  行了吗?为什么?1不能漏掉,每张牌都要用一次。

  那1怎么用掉呢?24乘1还是等于24

  (电脑显示)24×1=24

  (3)1,2,3,4

  不说话,想好了就举手。

  同座位互相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汇报:你是怎么算的?

  有不同的方法吗?

  2×4=8 3×8=24 24×1=24

  2×3=6 6×4=24 24×1=24

  3×4=12 2×12=24 24×1=24

  (4)4,5,7,8

  7+5=12 12÷4=3 3×8=24

  8-7=1 1+5=6 4×6=24

  5+7=12 8÷4=2 12×2=24

  4+5=9 9+7=16 16+8=24

  三、练习

  活动四:大显身手——算24点“争霸赛”

  师:会算24了吗?刚才有的'小朋友表现的很好,其他小朋友不要着急。我们现在来个比赛!(切换投影仪)我请三个小朋友带着你们的牌上来,和老师先比一比。大家看好,把牌反过来,不许偷看,我喊开始,一人拿一张牌出来。看谁先算出24。

  (如果是不好算的牌)这4张牌算不出24,我们拿回来自己的牌,放在下面(投影仪上演示)再拿一张。预备——开始!

  我也算出来了!你先说的,你算吧!我们三人听他说的对不对。

  算对了,这4张牌归你!

  会玩了吗?马上我们来比一比,24点争霸赛!

  课件出示:

  要求:1.前后4人一小组

  2.如果4人都算不出来,请举手告诉我。

  3.老师喊停,立刻停下,每组评比出算“24”点的高手。

  预备——开始!

  四、总结提升

  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先小声地和小伙伴说说。

  师:谁想来说说?

  师:这一节课老师也很开心,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会了“算24点”,你们想不想继续玩下去?

  教师:回家后把这个方法教给邻里的小朋友,和他们用打扑克的方式进行计算。

  老师这还有一道题:出示5、5、7、7

  请同学们课后想一想,算好了悄悄告诉老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过程:

  1. 引入

  1、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

  61〇56 45〇47 100〇98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那么万以内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呢?接着教师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2. 阅读

  1、出示例11(略,见P33)

  2、让学生根据下面提纲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

  阅读提纲:

  (1)1230和965各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各是几位数,位是什么位?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为什么?

  (2)5640和8790都是几位数?位各是几千?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3)3864和3529都是几位数?位都是几千?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万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让学生讨论)

  3. 讲解

  1、教学例11第(1)题

  (1)让学生在算盘上分别拨出1230和965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1230是四位数,位是千位,这个数超过一千;而965是三位数,位是百位,这个数不够一千,所以1230>965

  提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比什么?怎样确定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2、教学例11的第(2)题

  (1)让学生在算盘上分别拨出5640和8790。

  (2)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几位数?位分别是 几千?

  (3)引导学生明确,虽然位都是千位,但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8790。

  3、教学例11的第(3)题

  (1)出示标有载重量的汽车图。

  (2)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哪辆车载的汽水多?为什么?

  (3)引导学生明确:3864和3529都是四位数,位上的数也相同应该往下比较百位上的数。

  4. 让学生在书上填写:3864和3529的大小

  提问: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 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①位数相同的数,先比位,位上的数大的数大反之则小。

  ②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位上的数也相同,就从高位起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1. 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1—4题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第2题:指名读题后问第 (1)小题这4个数中,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 剩下的两个数941和914,哪个大?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第(2)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第(3)题,让学生读出各数后问:这些数的位数相同吗?哪个数的数位最少,怎样找出的数?让学生在书上注明的数和最小的数。

  第4题:边提问边让学生在算盘上拨出数来。最后按要求写出各数。

  课堂小结: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 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师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有两种情况,一是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二是位数相同,要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①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②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③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5+14=23(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数学游戏的方式下会主动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了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过程与方法:

  提高根据题中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重点:根据题意提出问题,并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口诀,根据题意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回家路上”主题图一幅,抢答卡片,“找新家”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1.常规练习,齐背4的乘法口诀.

  2.听算:

  第一组:2×4,3×5,9×2,4×6,5×7

  第二组:4×4,4×9,7×4,3×8,8×4

  情境导入: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而且还办了一所动物学校呢.瞧,小动物们放学了,他们正在回家的路上呢!

  交流信息:

  引导观察,同桌交流数学信息:

  请你仔细地观察图画,从图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请同位的同学互相交流,等一下给大家汇报,好吗?开始!(指名汇报,引导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发现)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提问及解答:

  提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指名提问,并指名回答,及时板书.

  你还有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写在课堂本上,并解答出来.

  展示汇报:谁愿意把自己写的展示给大家看?

  练习及游戏.

  抢答:

  小朋友都很爱动脑筋,既能发现问题,还能用乘法解决问题,接下来,我想考考大家的`口算,愿意吗?要求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同位的同学说口诀.明白吗?准备好了吗?开始!

  看图填空:

  请打开书第23页,你是怎样看这幅图的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请把乘法算式写在书上.

  游戏:找新家.

  瞧,动物们盖起了两座漂亮的楼房,他们都忙着往新家里搬呢,你能帮他们找到家门吗?

  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已经学会2、3、4、5的口诀,你觉得学口诀有用吗?你能举出生活中用到口诀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回家路上

  2×4,3×5,9×2,4×6,5×7

  4×4,4×9,7×4,3×8,8×4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第7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81-8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强化口诀的记忆,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掌握。

  2、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4、训练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和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记口诀。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1、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掌握。

  2、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收集、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4、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 ?体验它的含义。

  【教学准备】: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9的乘法口诀,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复习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明确提出学习任务。

  二、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1、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说说表示的意义

  ( )或( )

  ( )( )

  2、揭示课题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明确这节课学习内容。

  三、引导练习,巩固强化

  1、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1)、完成课本第81页第2题,交流改正。

  (2)、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算式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进行计算的。

  2、第4题

  (1)、请大家先在书上圈出相应的积。

  (2)、仔细观察9乘几的各个积,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第6题,(1)观察第6题的算式,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独立计算,观察每一列算式的结果。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4、第8题图:

  (1)、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先在小组内提问,然后全班交流。

  (3)强调几个几的'数量关系。

  5、第10题:

  (1) 观察图意,找到第一个问题并解答。

  (2) 让学生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3)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4)学生小组内提问并解答。

  6、第11题:

  (1)、看11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找出规律。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3)、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巩固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理解题意并会正确解答。通过交流思考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四、学习效果测评

  1、 完成课本第1、3题。

  2、 随堂练习。

  五、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学习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画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学生间和谐的合作关系。

  【教学重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

  动手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具: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大家猜猜是什么?(出示黑色袋子,国旗、红领巾等带角的物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38页的主题图。

  (观看“美丽的校园”图片。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学生讨论,寻找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提问:找一找这幅图中那里有角?(边说边标出角)

  2、找找教室中的角。

  小组活动:说说你都找到哪些角?比比哪个小组找的最多。

  三、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1、小组派代表把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指角)

  2、展示生活中物体的角。

  3、建立角的概念。

  (1)如果去掉物体的颜色及表面特征,只剩下角。想一想角会是什么样子呢?同桌间再用手比划比划。

  (2)教师板书展示学生找到的角。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点)

  它们由什么组成?(尖尖;线)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4、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创造角。

  学生创造角后,上讲台展示。(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5、教师出示活动角,启发学生感知角的大小。

  怎样才使角变大,想一想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

  6、自读课本角的画法,自己画角。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上台画角,也可展示台展示其他学生画的角,师生评价。

  四、学习检测、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课件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个0”,会计算10以内数与10的乘法。

  2.能利用10的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会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知道“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探索、实践“10的乘法”的形成过程,理解10的乘法含义,培养他们的探究和推算能力。

  2.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10的乘法的意义,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会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知道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T:小兔参加跳远比赛。

  1. 请小朋友观察一下,小兔一次能跳几格?(10格)

  我们就说小兔跳了1个10,1个10就是几的几倍?

  2. 小兔跳两次跳到了几, 几个10,是几的几倍?小兔跳3次呢?

  3. 接下去小兔该跳到哪儿了?你能自己来填一填吗?把书翻到第16页,填一填第1题的数射线。(请小朋友按照“小兔跳几次跳到了几,是几个10,也是几的几倍”的句式来回答)(核对完答案把书放好)

  T:小兔10格一跳,每跳一次1个10,跳了几次就是几个10,也是10的几倍,那小兔还没有跳的时候,它在数射线的哪个位置?(0)

  0表示几个10?小兔跳了0次,就是0个10。

  二、探究新知

  T:谁会用乘法算式来表达小兔每次跳的情况?

  (0个10,0×10=0,交换题10×0=0)

  (开火车,一个小朋友说乘法算式,同桌说交换题)

  (列出算式和交换题)

  0个10 0×10=0 10×0=0

  1个10 1×10=10 10×1=10

  2个10 2×10=20 10×2=20

  3个10 3×10=30 10×3=30

  4个10 4×10=40 10×4=40

  5个10 5×10=50 10×5=50

  6个10 6×10=60 10×6=60

  7个10 7×10=70 10×7=70

  8个 10 8×10=80 10×8=80

  9个10 9×10=90 10×9=90

  10个10 10×10=100

  T:老师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22个算式,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 么?

  (因数都有10)

  对,我们发现这些算式其中都至少有一个因数是1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本领--“10的乘法”(出示课题)

  T:小朋友刚刚已经发现了这些乘法算式的共同点,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谁能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T:对,我们发现,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一个0。(这句话请小朋友重复)0×10和10×0,和10相乘的数已经是0了,我们写积的时候还要不要再0的末尾添一个0?0×10表示0个10(就是没有10),而10×0表示10个0,结果是不是还是0?那如果是4×0,0×5,请小朋友猜测一下,积是几?这就是乘法的另一个秘密: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0。

  三、阶段练习

  T:乘法的新秘密小朋友学会了吗?老师有几道题目,请小朋友练一练

  (1.同桌开小火车抢答)

  (2.手势回答)

  4×10= 0×10=

  10×6= 10×3=

  2×10= 10+5=

  7×10= 10×10= 10×9 = 0+10=

  10×( )=80 ( )×10=50

  60=( )×10 70=10×( )

  90=( )×( ) 100=( ) ×( )

  四、整合应用

  T:小朋友学会了计算的工具之后,老师要请你们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我们看这题。请小朋友先把题目读一下。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每份数和份数)要求什么?(总数)这道题就是要我们算几个几?(10个10)所以我们的乘法算式是10×10=100(支)做应用题不能忘记?(单位名称和答句)请打开书,P17,请小朋友把这道题的算式和答句写在书上。

  T:第(1)题做完的小朋友,轻声读一下第(2)题的题目,想一想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做一做。(请小朋友说一说题意并核对答案)

  五、拓展提高

  T:熊猫买了新铅笔后忍 不住拆开,分了一点给小兔,这幅图里就是熊猫剩下的铅笔,你能帮熊猫算一算,它一共有几支铅笔?同桌讨论算式怎么列?(讲对的'小朋友请他说说怎么想的?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T:这里4捆铅笔,每捆是一样多的,但是另外有一堆是不一样多的,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乘法。

  T:我们可以这样算,先算4捆铅笔一共有多少支,这里每一份是?(一样多的)所以可以用乘法。算好4捆铅笔的数量后我们再把零散的铅笔支数加上去。哪个小朋友能试着列一下算式?(可能小朋友会列4×10=40,40+7=47)小朋友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在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把它称之为乘加。

  T:我们也可以用零散的7支,再加上4捆,算式就可以写成7+4×10

  T:像4×10+7和7+4×10这样,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我们称之为乘加,乘加要先做?(乘法)这样 的规则叫“先乘后加”

  T:我们还可以这样想,把零散的铅笔凑个整。熊猫先向小 兔借了3支铅笔,和他原来的7支凑成 了10支,和另外4捆每捆的数量一样了吗?(一样了)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来计算了,但是,有3支铅笔不是熊猫的,所以,我们要减去3。

  算式是?这个算式叫乘减,计算时它也是先算?(乘法)

  T:熊猫还剩下47支铅笔,它又给了小丁丁两捆铅笔,它还剩几支铅笔?这个算式应该怎么列?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谁能来总结一下它的规律?

  总结:当一个递等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时候我们先算?(乘法)

  打开书P17/4,练一练。(核对第2、3列答案时要求先说8×10=80, 再说80+7=87)

  判断

  先乘后减

  在有乘法、加法或乘法、减法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巩固新知

  T: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给对方出题,要求涉及到10的乘法,可以是简单的一步计算,也可以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

  10×8-3=77

  3+5×10=80

  10×4+5=90

  7+10-4=66

  10+0×10=0

  教学反思: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猜想验证确信十的乘法的特点效果较好。本次教材在乘法计算的第一课时增加了乘、加混合运算,学生能够理解,但掌握上仍需要教师在之后的学习中重点辨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8页。

  二·教学要求: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五·教学过程: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 100 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4 + 26 35 - 7 35 + 6

  45 - 20 68 + 9 70 - 8

  二、算出每条线上 3 个数的和,填在( )里。(出示P5第3题)

  1、指名说出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并集体评议。

  三、解决问题。(出示P5第4、5题)

  1、学生认真读题。

  2、指名回答,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3、集体回答,问题是什么?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指名板演。

  5、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集体评议(注意答题格式)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方面,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设计说明

  1.搭建平台,培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设计根据以上理念,以教材提供的素材为背景,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适当引导,充分交流。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基于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有上节课的知识作为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只扮演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教师在恰当的时候提出要求、引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按照问题的要求分组进行充分讨论,然后全班进行汇报。整节课都是在交流讨论后由学生自主列式解答,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认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乘法,知道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乘法的相关知识,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直接导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8页例2。

  2.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实物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实物图,获取数学信息。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有3束气球,每束都有5个。

  生2:可以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生3:根据前两名同学的'回答,可以归纳为:有3束气球,每束都有5个。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3.提问:综合获取的数学信息,你想怎样列式?

  (1)小组讨论。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可以用加法计算:5+5+5。

  生2:可以用乘法计算:5×3或3×5。

  (3)提问:你能计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吗?

  预设

  生1:我根据加法算式能计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因为5+5+5=15,所以5×3=15、3×5=15。

  生2:我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计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

  4.提问: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有3束气球,每束都有5个,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就是求3个5是多少)

  5.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教师说明)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目标

  1.创设“长颈鹿安排住宿”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进一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板块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森林吗?你们喜欢大森林里的动物吗?大森林里的动物可友好了,瞧!长颈鹿正在为小鸟准备房子呢?(电脑出示长颈鹿和小鸟的图)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二、问题探究

  师:同学们观察员得可真仔细,是呀!我们替长颈鹿想一想办法,应该为小鸟准备几间房子呢?谁能列式呢?

  三、体验感悟

  师:同学们,如果飞来的小鸟不是42只,也不是48只,每间房子里住的小鸟也不是6只,根据乘法口诀,你想补充哪些条件,长颈鹿该准备几栋房子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四、实践应用

  出示:学校有24个球分别装在大球筐里,要求每个筐里装的要一样多?

  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装?说明你们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反馈,看哪一组同学既对又合理。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口算题卡两页

  板书设计

  长颈鹿和小鸟(用乘法口诀求商)

  42÷6=8(间) 六八四十八

  48÷7=6(栋)......6(只)

  教后随记 《长颈鹿和小鸟》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学过2-9的乘法口诀及其应用,除法意义,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节课中,我以童话形式围绕整节课。创设了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长度单位》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导学案修改建议:

  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导学案修改建议: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教案11-07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1-02

二年级教案数学上册03-20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4-09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05-26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5-1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