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华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基本情况
六年级一班现有69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36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期期末统考均分87分,及格率100%,优分率96%。其中学习比较突出的有16人,处于中间水平的有41人,中下水平的有12人。这7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⑤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⑧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⑩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⑦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⑧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⑨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
过程与方法:
1.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 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初步学会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
教 学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课件呈现教材图(第2页)例1,提出问题:“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
二、新知讲授
(一)学习例1
1.明确气温的表示方法;观察各地的气温数据。
“~”左面的温度表示当地的最低气温,右边表示当地的最高气温。
有的数据前面加了“-”号,如哈尔滨-27°C~-19°C。长沙的最低温度是0°C。
2.明确0°C表示的意义。
(1)温度的计量单位。
(2)标 准大气压下,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是0摄氏度,记作:0°C。
(3)比0°C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比0°C低的温 度叫零下温度;0°C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明确-3°C和3°C表示的意义 。
(1)表示零上温度时,在数字前加“+”,一般情况下省略不写,这里的“+”不是加号,而是正号写作3°C,读作三摄氏度。
反之,-3°C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4.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完善表格,并让学生明确个数据表示的意义。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教材情境图,问题:“存折中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学生一一回答存折中各数表示的意义,最后教师总结。
2.明确正负数的意义。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总结。
3.正负数的读写方法及0的.特殊性。
读法:“+”读作正,“-”读作负;
从左往右的顺序读数,先读“正”或“负”再读符号后面的数字;例如:+6.3读作:正六点三;- 4读作:负四(若数字前面的正号省略不写,则读数时也可不读)
写法:在数的左侧写上“+”或“-”,例如:正八十写作:+8 0;负八十写作:-80。
0既不是整数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4.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5.完成第四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
(三)学习例3
1.课件呈现教材图(第5页)例3,提出问题:“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的距离 和方向呢?”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 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 生把直线上 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1 .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
2.完成练习七的第3题。
3.完成练习七的第4题。
4.完成练习七的第5题。
5.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一、教材内容分析
《负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编排了“负数的产生背景及初步认识”以及“正负数的大小比较”两节内容。它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认识负数打下基础。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有时仅仅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了,于是产生了负数。学生在感知了负数的产生之后,由于生活经验,已经见过负数的存在,于是在这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温度中,深刻体会了负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1、学情分析
在学习“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策略选择
1、设计的意图
(1)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
新知识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识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本节课我就合理采用后者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在记录一组信息时,强烈感受到仅仅用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能清楚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了,于是体会到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感受符号化的思想,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同时通过生活经验的感知和内化,理解了负数的意义,又沟通了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完整的结构。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
(2)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从游戏入手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比如在温度中体会到负数刚好是与正数相反的,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
2、教学的策略
(1)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通过学生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情境,深入理解
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认知产生矛盾冲突,感受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初步感知负数是与正数相反的量。通过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负数的意义。
(3)有效整合,完善升华
通过圈一圈、分一分、举一举等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和升华。
三、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四、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五、教学准备
教师:银行存折记录、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等
学生:纸张、硬币等
六、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1、玩游戏。
师:同桌两人玩一玩“猜硬币”的游戏,正面向上算甲赢,反面向上算乙赢,再和全班同学说说自己的输赢结果。
生:我赢8次,输6次……
2、初识负数。
如果赢8次记作8。(师板书)那输6次,又应该怎样表示?
3、反馈学生记录情况,集体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体会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渗透符号化的`思想和数学的简洁思维。初步感受正数其实就是以前所学过的数。】
4、揭示课题。
这些数咱们以前用过吗?谁知道这种新的数叫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的负数。板书课题:负数。
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咱们还见过负数呢?
(二)、体验内化,探究新知
1、重点理解,体会负数
课件出示例1:哈尔滨、上海和广州图片及温度计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气温或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气温的?你是怎样看温度计的?
认识温度计。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温度计并介绍温度计。
引导:哈尔滨和广州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16 ℃(+ 16 ℃) - 16 ℃
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并板书:“+ 16”这个数读作正十六,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6的前面加一个正号,“+ 16”也可以写成“16”;“- 16”这个数读作负十六,书写时,可以写成“- 16”。
上海的气温是多少呢?(0 ℃)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个温度?
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更科学地理解知识,讲究知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为后面理解“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作铺垫。】
2、.进一步体验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银行取款与存款。
师问: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取款预存款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小结:存入20xx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
归纳正数和负数。
【设计意图: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银行取款与存款,存入20xx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师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像+15、19、+20xx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1、-11、-7、-500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
介绍负数产生的历史。
(三)、知识应用。
1、完成第4页第1题。
【设计意图:渗透负数除了整数外,还可以是小数。】
2、完成第4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
3、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回顾小结
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几组意义相反的量,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一个简单回顾。
板书设计
负数
负数:+16、20xx、500
正数:-16、-500、-13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 < 0 < 正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复习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代数初步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的:
1。通过系统的整理,帮助学生形成代数初步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代数初步知识的掌握水平。
2。使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意义;使学生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进一步教会学生抓住联系整理知识的方法和针对重难点进行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复习重点:
代数初步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师:(对一个学生)你今年多大了?你们知道老师比他大多少岁吗?你们能用一个式字表示出老师比他大的岁数?
生:x表示老师的岁数,(x—12)就表示出老师比他大的岁数。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代数方法。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块儿来整理复习代数初步知识。
二、整理知识
1。回忆整理。
提问: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哪些代数初步知识?请大家打开课本98页边看边回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在屏幕上逐一出示知识点: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简易方程、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比和比例。
师:这些都是过去学过的代数初步知识,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要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根据这些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出整理的结果。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将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得简洁、清晰,又有特色!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结果和过程。结合交流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
3.归纳概括。
提问:请大家比较一下刚才这些方案,你更喜欢哪一种?
小结:其实这些方案都很出色,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根据什么来进行整理的?它们都抓住了整理的关键,也就是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这是一种很好的整理方法,咱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整理其它知识。
师:刚才大家都把代数初步知识分成了哪三个部分?(板书: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这节课,我们着重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三、复习提高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师:"用字母表示数"包括哪些?(板书:数量关系、定律、公式)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定律和公式,同学们有疑问吗?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一块儿来复习。
课件出示题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想一想: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应该注意什么?
(1)学校去年植树a棵,今年植树的棵数比去年的2倍还多6棵,今年植树()棵。
(2)同学们做操排成a行,每行a人,一共有()人。
(3)一本书有120页,小丹每天看x页,看了y天,还剩()页。
(4)一种足球每个原价a元,打折后现价b元,原来买100个足球的钱,现在可以买()个。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提问:谁能总结一下,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通过刚才的复习咱们知道,象这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简明的表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2.复习简易方程。
师:简易方程包括哪些内容?(板书: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
在你们的记忆中,什么是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概念来解决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题目:
①判断下面各式是不是方程?
②x+42=78÷3()2x-16()5x-2x=150()x<0。1()
学生用手势判断。提问:为什么第2和第4个式子不是方程?
②解下面的方程。想一想: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x+42=78÷35x-2x=150
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
提问: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师:可见咱们解方程时不仅要考虑每步的依据,而且要注意书写格式,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小结:刚才我们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是针对这两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的,这是一种重要的复习方法,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复习其它知识。
四、应用创新
课件出示题目:
一位朋友从济南乘火车到美丽的城市青岛,准备在那儿停留5天,最后乘火车按原路返回济南。请同学们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这位朋友青岛一行的全部开支。
板书:每天用餐a元,住宿b元。
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应引导思考:哪些开支是固定不变的?哪些开支是可变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下,这位朋友这次出差带多少钱比较合适。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看哪组设计得最合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不同的设计。)
提问:同学们设计出了这么多种方案,你们认为哪种设计最合适呢?
小结:通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出,用字母表示一些不确定的量,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对代数初步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谁能谈一谈学习的体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课题分析:
《负数》第一节——认识负数,1课时。
二、课标要求: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了解负数的读法、写法与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的知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很多种数:如自然数、分数、小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不过之前学习的数都是比0大的,本单元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比0小的数——负数。由于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一些负数,现在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以后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气温的零上和零下,存折的存入和支取,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等等。要想表示这样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还用学生原有的数概念知识就不够了,这样就自然引入了负数的认识。教材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气温、存折中蕴含的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接下来通过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四、学生学情分析:
《认识负数》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小数基础上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为找准教学切入点,我让学生提前进行了预习,并对自己任教的六年级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调研与分析。调研结果显示,学生通过自己预习,完全可以掌握负数的读法与写法,并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例。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先让学生知道正、负数的区别,再从0下手,掌握负数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学习时能更加接近负数的本质。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
(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初步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表述出它们所表示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出示的`一系列问题,在合作中进一步学会自学、小组讨论、互动质疑的方法,进而逐步认识负数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六、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明白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七、教法、学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
八、教具:
1、上面写有数字的磁力片
2、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问题1:我们都学过哪些关于数的知识?
问题2:在我们学过的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谁?最小的数是谁?(学生基本都知道最大的数没有,最小的数是0)
那么有没有比0还小的数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负数。
(二)认识负数:
1、什么是正、负数:
(1)播放音乐(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找同学播报天气(引起学生兴趣),播报完成后,让同学们观察并说说这些数和之前学过的数有哪些区别,将其中包含的数据信息写在练习纸上。
(2)观察找出数据的特点,按特点将它们分分组,找一名同学将结果写在黑板上,并说明分组原因(引导同学们在学习之前自己根据观察特点区分正负数,为学会读、写正负数加深印象)。
结论:
(1)比0小的数叫负数,前边有一个负号(不是减号),负几就表示比0小几;
(2)比0大的数叫正数,前边有一个正号(不是加号),正几就表示比0大几;
(3)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小练:课本“练习一”第3题(1)(2)检验学习效果。
(1)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东走5m记作________m,向西走8m记作________m。
(2)如果河水的警戒水位记为0m,正数表示水面高于警戒水位,那么汛期水位高于警戒水位1.5m,记为________m,旱季水位低于警戒水位3m,记为________m。
2、判断正、负数和0的关系:
—7 2.5 +1/3 0 —5.2 20 —3/4 +41 —1 20
读出这些数,并按正、负数进行分类,讲一讲为什么这样分类(考查学生是否学会读正、负数,并能根据特点进行分类),并得出负数、0、正数的关系(其中可能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不带正号的数是不是正数,二是0是正数还是负数或者什么都不是)。
结论:
(1)正数前边的负号可以省略,负数前边的负号不能省略;
(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0<正数),它界于正数与负数之间,是它们的分界点。
(三)生活中的负数:
1、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负数。
2、以—2为例探究负数的意义。
(1)小李把汽车停在—2楼
—2楼的意思就是地下2楼,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自己找到—2楼的所在,明白找到—2楼是以地面为标准,把它看作0,向下数2层的结果(练习让学生找+5楼)。
(2)蓟县某天最低气温—2℃
—2℃就是零下2℃,让学生自己找到体温计上的—2℃,在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考查学生观察判断能力,注意观察体温计单位长度,准确说出温度计所指示的温度。
(3)某盆地海拔高度约—2米
首先点明海拔高度就是距离海平面的高度(如果有回答地平面的要加以强调说明),海平面以上为正,以下为负,能准确判断哪些位置海拔高度为正数哪些位置为负数,并且说出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m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155m的含义。
(4)我的银行卡还剩—2元
—2元表示透支了,也就是欠了银行2元钱,通过了解银行卡钱数从正数到负数又到正数的过程,同时通过这件事例教育学生们花钱要有计划,不能大手大脚不顾后果。
(5)张四的身高是—2厘米
大部分学生乍看这个问题可能都会觉得出错题了,因为正常人身高不可能为负数。这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提起来了,接下来ppt指出“我国六年级学生平均身高约150cm,如果用150cm作为标准,则张四身高为—2cm”,这时同学们就明白什么意思了,之所以身高可以为负,是因为定了一个标准,把这个标准看做0,比它低的就为负,比它高的就为正。
结论:
同一个负数在不同情境和不同标准下,表示的意义不相同,但它们都表示比0小几的数。
十、教学小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比0小的数叫负数,比0大的数叫正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负几表示比0小几的数,(正)几表示比0大几的数。
(3)我们说正数或负数,都是以0为标准来判断的。标准不同,同一样事物表示的数也可能不同。
(4)同一个负数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示的意义不同。
十一、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一页相应习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0-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例3中的条形图。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
如:把黄花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绿花是黄花的6/10(3/5);把红花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10/11,绿花是红花的6/11等。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1)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1/10?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追问:50朵的1/10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1/10 “,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1/10 。
指名列式。
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学第(2)小题。
出示:绿花比黄花少2/5,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2/5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画一画,再完成填空。
三、巩固训练
1、做练习五第10题。
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写完整。
2、做练习五第11、12题
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13-15题。
教学反思: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2页圆柱的体积公式,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自主研究: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例1。
出示例1,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0.9米=90厘米 2490=2160(立方厘米)
5.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集体订正。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算的?
6.教学试一试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8米,求它的体积。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评讲试一试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7. 教学例2。
出示例2,审题。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结果保留整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通过观察和操作,明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明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具:
1.圆柱体三个(侧面围好)、剪刀一把、长方形小旗一个、三角形小旗一个、正方形卡纸一张。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知道,平面图形可以围成立体图形,那么,同学们
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立体图形?(指名答)
二、复习旧知
(PPT2)
师:观察这两个平面图形,你知道它们分别能围成哪种立体图形吗?(指名答)
三、学习新知
1.(PPT3)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指名答)
师:我们从实物中可以抽象出立体图形,像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立体图形。
2.(PPT4)
师:齐读课题--(生)圆柱的认识。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小圆柱体,看一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与我们之前认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同桌再互相说一说圆柱体是由哪几部分围成的,分别有什么特征。
(师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3. 师:交流的怎么样?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个圆柱体,你可以拿这个向同学们分享你的收获,谁愿意试一试?(同桌两个人一起台前汇报交流成果,师相机指导,板书)
师板书
底面 两个,圆形,大小一样
面:
侧面 一个,曲面
高:无数条
(PPT5、PPT6)(PPT播放,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定义)
4.(PPT7)随堂练习
师:我们对圆柱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请你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在下面的( )里画“√”(指名答)
师:大家同意他的答案吗?
5.(PPT8)动手操作,快速旋转长方形,形成圆柱。
师:同学们表现的这么好,奖励你们玩一个小游戏怎么样?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学具,像这样快速转动,旋转出来的会是什么形状呢?动手操作,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
师:快速旋转长方形,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答,点PPT,全班齐读:围绕长方形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
师:(边操作,边讲解)我以这个长方形的宽为轴快速旋转,形成了一个--(生)圆柱,那么,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什么?(指名答)
6.(PPT9)随堂练习
师:考考你,转动长方形ABCD,生成右面的两个圆柱。说说它们分别是以长方形的哪条边为轴旋转而成的,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指名答)
7.(PPT10)动手操作,快速旋转三角形,形成圆锥。
师:(师拿长方形教具演示)快速旋转长方形可以形成圆柱(师拿三角形教具)如果快速旋转三角形,我们又会看到什么呢?动手操作,告诉我答案。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齐答,点PPT,齐读:围绕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锥。)
师:学完圆柱我们就会学习圆锥,它是以圆柱为基础的,到时我们会详细了解。
8.(PPT1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好,为你们点个赞!
师:(师手拿教具)我们已经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你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吗?(指名答,相机引导,可不可以是不规则图形呢?)
9. (PPT12)随堂练习
师:(拿学具边操作边讲解)我们可以沿着圆柱的的高剪,就是一个长方形;可以沿着一条斜线剪,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沿着一条曲线剪,形成一个不规则图形。(点PPT)师读:3个图形都是沿着圆柱侧面上一条线展开的。接下来,我们就研究沿圆柱的高剪开的侧面图。
10.(PPT13--29)详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同学们认真看。(师点PPT从13-18)
师:(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独立思考一分钟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小组长稍后汇报。(指名答: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两名同学回答后)其他同学都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好,下面我们仔细看一看,结果是不是如他们所说呢?(师点PPT从19-29)
师:完全正确。长方形的长等于--(生)圆柱底面的周长。
长方形的宽等于--(生)圆柱的高。
师:其实老师刚才的操作也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滚动法求什么?(预设,生:圆的周长)
师:(师动手操作,剪开手中教具)我们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如果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就等于什么呢?(全班齐答)
11.(PPT30)随堂练习(下面哪个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
师:真好,为你们点个赞!(师点PPT30)再来考考你们,下面哪个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说说你的理由(指名答)
师:大家同意他的答案吗?
12. (PPT31)随堂练习(动笔练习)
师:我们来看一道实际问题:(指名读题:一个圆柱形茶叶筒的`侧面贴着商标纸,圆柱底面半径是5cm,高是20cm。这张商标纸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动笔计算,两分钟后告诉我答案。(指名答,分析解题过程)
13. (PPT32)随堂练习(如图,切完后的截面或剪完后
展开的侧面分别是什么形状?连一连。)
师:(点PPT32)小精灵又来考我们了,这次,她带来了什么题目呢?全班读题后全班齐答。
14.(PPT33--39)小组比赛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认识”,对此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那我们来场竞赛好不好?比赛题型分三种:基础巩固、提升培优和思维创新,每种题型所占的分值都不同,答对加分,答错要扣分。我们的比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要求小组4名同学全部举手才有答题机会。三种题型一共6道题,要积极踊跃啊!
15. 师:今天的冠军组是--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的都非常好,令我欣慰,你们真棒!(点PPT40)
四、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的认识”,对圆柱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五、教师小结:
认识了圆柱,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课后可以探讨一下。学无止境,数学知识充满奥秘,愿你们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快乐遨游,汲取更多的营养。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圆柱体
底面 两个,圆形,大小一样
面:
侧面 一个,曲面
高:无数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百分数(二)《折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一、导入新课: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二、在生活情境中,讲授新知: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电脑显示)
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
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讨论,找规律:
A、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B、学生汇报寻找的方法: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
归纳,得定义:
A、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八五折呢?
B、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 “几折”是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1)指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2)学生试做,讲评。
3、巩固练习:
(1)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A、打九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B、学生试做,讲评。
(2)判断:
① 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
② 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
(3)完成课本中P8“做一做”练习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实录】
一、汇报交流,梳理知识
师: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把有关立体形体的知识整理成表格或图。现在,请小组讨论推荐一张表格或图,拿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各小组纷纷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自己组整理的表格并向同学介绍。有出现下列图表等情况。
二、贴进生活,模拟应用
1、购买鱼缸的数学问题
师:昨天,老师想去买一个鱼缸,发现有以下几种型号。
尺寸
型号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1号鱼缸
6
6
6
2号鱼缸
9
6
4.2
3号鱼缸
5
5
7.75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老师看到的三种鱼缸的形状大致是怎样的?
生:1号鱼缸看起来像一个正方体……
(众生抢着补充:没有上底面。)
生:2号鱼缸像一个扁扁的长方体,没有上底面。
生:3号鱼缸是一个高高的长方体,有点像柱子,也没有上底面。
(众生抢着补充:它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
师::这样吧,每个小组选画一个鱼缸,然后展示给其他小组看看。
师:工人叔叔在做鱼缸时该如何割玻璃,各种方案需怎样的玻璃?选择一种鱼缸,想一想。
生1:我选1号鱼缸,它只要割5块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玻璃就可以。
生2:2号鱼缸需要的玻璃是:一块长9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玻璃,二块长9分米宽4.2分米的长方形玻璃和二块长6分米宽4.2分米的长方形玻璃。
生3:3号鱼缸要二种形状的玻璃:一块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玻璃和4块长7.7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玻璃。
师:观察三个鱼缸,你想知道什么?
生:哪个体积最大?
师:鱼缸装水量是它的容积,如果不计玻璃的厚度,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生:哪个鱼缸用料最少?
师:那就来计算一下它们的容积和用料面积吧,小组合作、分工计算。
反馈如下:
用料面积(平方分米)鱼缸容积(立方分米)
1号鱼缸:6×6×5=180 6×6×6=216
2号鱼缸:9×6+(9×4.2+6×4.2)×2=180 9×6×4.2=226.8
3号鱼缸:5×5+5×7.75×4=180 5×5×7.75=193.75
师:观察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
生问:老师,以前学习的表面积相等时,正方体的体积大。而这里为什么不是这样?哪里不对?
生答:以前学习的表面积相等是在所有面都计算的,今天计算的鱼缸只需计算5个面就不一样了。
师:你认为老师应购买几号鱼缸?
生1:我认为选2号鱼缸好,因为它底面比较大适合鱼游玩。
生2:我觉得你选3号比较好,因为它占地面积小。
生3:3号好,因为3号鱼缸比较深,适合习性不同的各种鱼,深水与浅水可养不同的鱼。
生4:1号好,因为它方方正正,既宽阔又比较深,鱼比较容易找到喜欢的深浅之处,那里又相对较宽大。
生5:我劝你不要买3号鱼缸,因为它比较窄小,鱼不好向前游。
生3(迫不及待地说):鱼可以绕着游。
师:大家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都很好,购买时还要考虑房子大小等因素。
2、沙坑用沙中的数学问题
学校在操场边的空地上挖了一个长6米、宽3米、深0.4米的坑,准备装上沙作为沙坑使用。它的旁边有一堆圆锥形的沙,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1.5米。这堆沙够用吗?(∏的值取3.14)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汇报)
生1:这堆沙不够用。因为沙坑的体积是6×3×0.4=7.2(立方米),而这堆沙的半径只有12.56÷3.14÷2=2(米),沙的体积是×3.14×2×2×1.5≈6.28(立方米)。沙不够用。
生2: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这堆沙够用了。因为已经有6.28立方米沙,而沙坑装满沙也仅需7.2立方米,不用装满就可以了。
生1:不装满一些会不安全。
生2:不对,6.28÷(6×3)≈0.35,可见,用6.28立方米沙来装这个沙坑可以装0.35米深了,应该是安全的。而且,在使用中,沙不容易溢到操场上去。
生1:我接受你的意见。
三、综合实践,升华知识
师:我们通过刚才的几个题目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问题。老师这儿有一个铅球,怎样求出这个铅球的体积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生1:我们可以先在鱼缸里放一部分水,不能太多,量出水的高度;再将铅球放进水中,再量出水的高度,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铅球的体积。
生2:我们组的'方法与他们不同,我们决定用一个大口杯,装满水,再将铅球放进水中,收集溢出的水,用量筒一量就知道铅球的体积。
生3:如果鱼缸很大,这个铅球又这么小,放到水里水面上升很少,会很难测量,就不容易求出铅球的体积了。
生1:对,我们会选择一个大小适宜的鱼缸,或者玻璃口杯也行,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
生4: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设法找到球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公式计算。
师:你们的想法都很棒,下面就请同学用自己的方法动手实践,求出这个铅球的体积。老师这里为同学准备了一些工具,可以来借用。
(用公式计算球的体积的那组同学用的是由老师提供的球体积公式:老师建议他们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搞清球体积公式的获得过程。)
(学生实践后反馈,老师说明测量中有误差,数据略有不同是正常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求体积部分,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强调选取有用信息,培养认真审题习惯。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10题。
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4、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完成。
评讲: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5、练习三第11题。
此题既可以用外圆柱体积减内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圆环的面积乘高。
(3)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中未做完的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特别关注
练习三第4题,在教学中必须应该特别关注。
关注理由:
1、有多余条件,是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的契机。
这道题中出现两个圆柱体的高,分别是花坛的高0.8米和花坛里面填土的高0 .5米。学生该如何合理做出选择呢,关键要通过问题来思考。因为问题是求“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所以应该选用“填土的高度是0.5米”这条数学信息。
在课堂中,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如果要用上“0.8米”这个条件下,可以怎么改变问题。有的学生说“可以问花坛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求花坛中空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有容易忽视的条件,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契机。
一般习题中的数据是用阿拉伯数字呈现,可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两个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这里隐含着一个极易被学生忽视的数据“两个”。其实,配套的插图中也明显绘制出了2个花坛,但在做题中许多学生仍旧会出错。所以,应抓住此题,培养学生良好审题的习惯。如在做这类习题时,建议首先将单位圈出来,以确保列式时单位统一。还可以将问题划横线,以提醒自己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
学生巧解
——巧求削去部分的体积
今天,全班同学做这样一题:一块长方体木块体积是20立方分米,它的底面为正方形,边长为2分米。现在,将它削成一个的圆柱体,求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分米?
我因为做得既对又快,最终获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的'方法比同学们巧妙。
同学们的解法是先求长方体的高(即圆柱体的高),用20÷(2×2)=5分米,然后求圆柱体的体积,列式为3.14×(2÷2)2×5=15.7立方分米,最后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20—15.7=4.3平方分米。
而我在做这一题时,想起上学期在正方形中画的圆,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157/200的结论。因为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直径乘高,而长方体和削成的圆柱体高相等,所以削成的圆柱体体积也应该是长方体体积的157/200。所以直接用20×(1—157/200)也等于4.3立方分米。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0.5 :0.2和5:2
1/2:1/3 和6 : 4
0.2:0.8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 = 60:40
内项:1.6 6o
外项:2.4 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2.4 :1.6 = 60:40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0.6 :0.5=1.2: 1
两个外项的积是 0.61 =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2.4/1.6 = 60/40
3.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 ):( )
5.做一做。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6.课堂小结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两种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到此,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比值是否相等;2.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补充习题
一题多变化,动脑解决它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
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2)如果5a=3b,那么, = ,
(3)a︰8=9︰b,那么,ab=( )
教学反思:
比例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学生自学,老师提问,完成的较好。让学生通过计算内项之积和外项之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大量的练习巩固新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1)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xx,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
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答案:
4 +41 51负数有:—7?
3正数有:+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
(2)正数:+8负数:—8
+4 —4 +20xx —20xx +500 —500 +100 —100 +20 —2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教学内容
借助数轴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教材第5页例3)。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
重点难点
认识数轴、0。
情景导入
教师用CAI课件演示教材第5页的主题图。
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新课讲授教学例3。
(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
(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和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和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题。第4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订正。
答案:
1。略
2。第4题:点A表示的数是—7;点B表示的数是—4;点C表示的数是—1;点D表示的数是3;点E表示的数是6。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内容及13页练习二1、2、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的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4、学会合理、灵活的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难点:能灵活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每到节假日期间,商场为了招揽顾客,经常采用一些促销手段,你们知道有哪些促销手段吗?(降价、打折、买几送几、送货上门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打折问题,也就是“折扣”。(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齐读)。
1、理解“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的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有信心完成目标吗?(生有)要想完成目标,要靠大家认真地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老师出示的自学指导,根据自学指导有目的的'去自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8页的内容,重点看例1并补充完整,思考
1、什么是“打折”
2、“几折”用分数怎样表示?用百分数又怎样表示?
3、例1中的“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4、第(2)小题要求比原价便宜多少钱,应该先求什么?
5、第(2)小题中160×(1—90%)的1—90%求的是什么?你理解吗?
(5分钟后,比比谁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师:同学们,自学时,老师有几点要求:咱们比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自学效果最好。同学们能不能做到?(生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环节
(1)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看书。
(自学结束后)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呢?(生有)
(2)议一议
讨论,指名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3)练一练
第8页“做一做”
要求:板书时把字体写工整,格式写规范。
1、找三名学生上台板演(找最差的学生),其余学生写练习本上。
2、师巡视,发现错例板书于黑板上的对应位置。
五、后教环节
(板演结束后)
(1)更正
师:认真看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同学可以上台用黄色粉笔更正。(让学生一次次的上台更正)。
(2)讨论(集体评议)
a、分别找板演的同学说出
六五折七折八八折分别是什么意思?
(六五折就是原价的65%,即原价×65%)
(七折就是原价的70%,即原价×70%)
(八八折就是原价的88%,即原价×88%)
同学们总结公式:原价×折扣=现价
b、看这三位同学的算式是否正确,认为正确的请举手。(统计)
c、看计算结果,认为对的请举手。(统计)
d、评正确率和做题是否规范,对做题正确规范的学生加以肯定,让其他学生效仿。
e、做错的学生及时纠正,并向同桌说出理由。
f、齐读公式,加深记忆。并延伸公式:
现价÷原价=折扣
现价÷折扣=原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折扣”,你们学会了吗?下面,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比赛做作业,比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正确率高,格式规范。
六、当堂训练
1、必做题:第13页练习二的1、2、3题。(写作业本上)
2、选做题:(任选其一)
(1)一种羽绒服原价480元,夏季打六折出售,在夏季买一件羽绒服需要多少钱?
(2)某种商品原价100元,现在打八五折出售,现在比原来便宜多少钱?
3、思考题:(任选其一)
(1)小林在商店买了一个书包,打了八五折花了68元。如果打七五折,需要多少钱?
(2)小强想买件新衣服,他在商场和专卖店发现同一款式的衣服,但价格却不同,商场里的原价是230元,现在按八八折出售,且按打完折后的价钱,满200送20元现金;现在专卖店卖210元,并且所有商品一律降价20%出售,小强很犹豫,你能帮小强想想买哪个更划算吗?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迁移,在复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究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借助对比练习,总结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策略多样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准确判断题中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组学习记录卡。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路程和时间。
(2)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3)圆柱的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4)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2)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一)回顾旧知,激发兴趣
1.出示例5情景图,说一说图意,了解数学事例。
2.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引导过渡:这个问题除了用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法,感知策略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问题,必须知道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吗?(板书:相关联的两种量:水费、用水吨数)
2.因为(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 )和( )的比值相等。
5.根据这样的关系,你能列出比例吗?
6.请解比例。
小组合作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对应的数据,完成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组织学生如何开展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探究的问题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形成策略,展示成果
我们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或28:8=x:10),比例的解是x=35。(板书解法)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再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己发现方法。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
(四)检验反思,提炼策略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师: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起来归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
一找(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四解(解比例)、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设计意图]“检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联系。
(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三.应用策略,拓展新知
1.例6:一个办公楼原来平均每天照明用电100千瓦时。改用节能灯以后,平均每天只用电25千瓦时。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
(1)自主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解决过程。
(3)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独立解决做一做的问题。
师: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感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归纳总结,揭示主题
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强调: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和解题步骤。
五、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课件出示)
1.独立去思考,列式不计算。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仔细去分析,巧妙来选择。
(1)李师傅5小时做8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16小时可以做多少个零件?这题( ) A.用正比例解B.用反比例解C.不能用比例解
(2)装订一批书,计划每天装订1800本,40天完成,实际每天装订20xx本,实际几天可以完成?解答时设实际X天可以完成。正确的列式是( )
A.1800X=20xx×40 B.20xxX=1800×40 3.争做小法官,认真来判断。
(1)某食堂12天烧煤15吨,照这样计算,100吨煤可以烧多少天?
解答时设100吨可以烧X天。列式为12:15=100:X ( )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这是一道正比例应用题。( )
4.用边长为15cm的方砖给教室铺地,需要20xx块。如果改用边长为25cm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用比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循序渐进,围绕所学基础知识设计变式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不仅会做,而且会想。练习形式多样,从而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他们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六、盘点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的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七、作业布置:教科书P63、64练习十一第3、8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例5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一找(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28:8=χ:10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8χ=28×10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χ=280÷8
四解(解比例) χ=35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4-23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1-07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2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数学12-23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31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08-2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9